【中小学资料】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民歌(二)教学设计1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民歌(二)教案2 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民歌(二)教案2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民歌(二)教案2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民歌(二)1教学目标聆听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藏族与蒙古族酒歌、民歌的音乐特点与风格.ﻫ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
能够认真的参与课堂中的各种音乐活动,积极发表个人见解。
2重点难点认知藏族、蒙古族民歌音乐特点与风格。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师:在课前。
同学们已经自主的搜集了关于藏族和蒙古族音乐和风俗人情,老师了解了同学们所搜集的资料,看得出大家都非常用心。
我也跟课代表同学进行了交流,接下来,就有请课代表同学组织小组进行展示。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藏族藏族视频课代表:同学们,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同时,请小组讨论,思考导学案问题导学的第一个问题。
课代表:请大家整理手中的资料,说一说这是什么民族,和关于这个民族的一些相关文化。
(播放视频)课代表:请各位同学抢答!生1:刚刚这段视频是描写藏族的,藏族人大多生活在西藏地区,我所了解在西藏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布达拉宫、纳木错、珠穆朗玛峰、大昭寺、小昭寺、等等,我觉得最喜欢的就是纳木错湖,觉得它非常的美丽,很向往.课代表:谢谢!还有吗?生2:藏族的饮食主要由糌粑、酥油、干肉、藏面各类面点等为主,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但不同地方的服饰在颜色、面料上也有所差异。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2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2、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茶文化从福建铁观音,武夷山岩茶等采摘,制作,包装,品茗等茶文化入手,引出各地不同采茶调活动2【讲授】欣赏教学过程(一)各地小调赏析1、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
老师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银川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2、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1)听赏器乐作品《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音乐特点。
(2)对比欣赏歌曲《采茶灯》,讨论器乐作品《采茶灯》与歌曲《采茶灯》的关系,并随乐哼唱歌曲。
(3)老师用琴弹奏主题音乐。
3、欣赏《采茶调》(1)听赏老师范唱云南民歌《采茶调》(2)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这首《采茶调》与《采茶灯》在悬梁刺股、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3)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采茶舞的律动。
(4)学生随乐表演采茶舞。
4、欣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2学情分析本届学生基本进入青春期阶段,对爱情充满好奇与无尽的想象,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爱音乐,不爱上音乐课的偏差现象(主要表现在爱唱流行歌曲中的爱情歌曲部分),在歌曲演唱过程中经常进行转调;另外,学生对民族音乐部分越来越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我们本民族音乐佤族歌曲,器乐曲不熟悉,更不用说是其他民族的音乐)经过分析后主要在于平日里的心里引导。
3重点难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4教学过程(一) 各地小调赏析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教师谈话导出课程内容——绣荷包2、教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刺绣荷包时吟唱的歌曲,民歌小调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之情。
3、对比欣赏(云南、山西)两地的民歌《绣荷包》4、引导学生回答两首歌曲的旋律、歌词分别有什么不同之处?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二、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
播放采茶的风光图片请学生回答:片中人物在做什么?采茶3、介绍采茶歌舞老师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引出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是一种民歌小调的重要题材。
4、对比欣赏《采茶灯》,《采茶调》(1)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2 听赏老师范唱云南民歌《采茶调》5、老师引导学生探讨:《采茶调》与《采茶灯》在旋律、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6、问答:与《绣荷包》相比,采茶歌舞更具什么特点?舞蹈性更强三、学唱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2)引导学生总结出歌曲旋律及歌词的特点。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1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期学习了泥《土的歌(一)山歌》,已经对民歌有了基础的了解。
2.学生能够听懂所欣赏的乐曲内容和意境,并能够再课堂中讲述自己对乐曲的理解。
3.学生喜欢欣赏和学唱歌曲,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2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难点:聆听感受音乐,并能总结出小调的基本特征。
3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1.唱出或说出自己知道的民歌。
2.师:“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民歌按题材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民歌的两种体裁——山歌、劳动号子,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调。
”三、新课教学:(一)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1.福建民歌《采茶灯》(1)介绍《采茶灯》的由来:《采茶灯》曲调来自福建龙岩地区的民间小调《采茶扑蝶》,是一首享誉国内外的歌舞曲。
“采茶灯”就是人民在采茶劳动中所唱的“茶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
演唱茶歌,配以表现采茶劳动、扑捉蝴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趋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聆听福建民歌。
2.云南民歌《采茶调》(1)简介:以采茶兴起的一首当地民歌,节奏较密集。
(2)聆听云南民歌《采茶调》;3.学生再此听赏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加深对歌曲旋律的了解。
4.畅所欲言:找出《采茶灯》与《采茶调》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师问生答)相同点:都出自南方的采茶区,都是以采茶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同属于民间小调。
不同点:福建的《采茶灯》,节奏较规整、宽疏,旋律起伏较小,全曲只采用2/4拍子,抒情意味浓郁。
云南的《采茶调》,节奏较密集,音调起伏较大,2/4与3/4拍子混用,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情趣。
(二)云南民歌《绣荷包》与山西民歌《绣荷包》1.老师介绍荷包的寓意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湘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_教案第一单元乘着歌声的翅膀自选歌曲演唱1.中国娃2.众人划桨开大船3.孤独的牧羊人4.森林水车5.长城谣第二单元我的好朋友1.交个好朋友2.让我来试奏3.声声乐悠悠第三单元壮丽的诗篇颂歌1.中国,我可爱的母亲2.黄河颂3.欢乐颂4.芬兰颂5.走进新时代第四单元声音的表现图、文与音乐的联想1.下马威2.球迷歌3.悲壮的散场4.鸟啾与蝉鸣5.Here we go!6.声音的海洋第五单元八音和鸣1.吹打震山河将军令2.丝竹绘美景紫竹调、阳春白雪、渔舟唱晚、空山鸟语第六单元运动的旋律1.向奥林匹克出发健康歌、足球梦、向奥林匹克出发2.运动的旋律为运动项目选配音乐、五环旗下的音符第七单元传统是条河1.神奇的笛、埙原始狩猎图、哀郢2.独特的钟、磬竹枝词、楚商3.清幽的古琴流水、梅花三弄第一单元乘着歌声的翅膀一、教学内容1、欣赏我国近几年新创作的优秀的流行歌曲《中国娃》、《众人划桨开大船》,学唱中外经典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森林水车》、《长城谣》。
2、了解常用拍子与指挥图式,交给学生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会唱所教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1—2首。
2、能大胆自信且充满激情的独唱或与同学一起演唱。
3、对歌曲的处理有一定的创意。
三、教学重点:充分挖掘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用舞蹈表现音乐的原始欲望。
四、教学难点:把握好课堂、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创作。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周)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情况,提出本学期的要求。
二、发声练习:3/4 5 0 3 0 1 0 | 5 0 3 0 1 0 ‖lu lu lu la la la三、导入课题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周围洋溢着欢歌笑语。
今天,我们要乘着歌声的翅膀,去领略艺术殿堂的无穷魅力。
四、新课教学:1、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课时安排。
2、学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歌曲欣赏,听一遍,请学生注意歌词的演唱顺序。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教学内容:欣赏六首不同地区的民间小;学习“同头换尾”的旋律创编手法。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福建《采茶灯》、云南《采茶调》,云南《绣荷包》、山西《绣荷包》,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2.能专心聆听传统小调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够富有感情的演唱«月儿弯弯照九州»小调歌曲。
3.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 聆听感受音乐,并能总结出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钢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导入:唱出或说出自己知道的民歌。
师:“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民歌按题材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民歌的两种体裁——山歌、劳动号子,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调。
”三、新课教学:(一)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1.福建民歌《采茶灯》(1)介绍《采茶灯》的由来:《采茶灯》曲调来自福建龙岩地区的民间小调《采茶扑蝶》,是一首享誉国内外的歌舞曲。
“采茶灯”就是人民在采茶劳动中所唱的“茶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
演唱茶歌,配以表现采茶劳动、扑捉蝴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趋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聆听福建民歌。
2.云南民歌《采茶调》(1)简介:以采茶兴起的一首当地民歌,节奏较密集。
(2)聆听云南民歌《采茶调》;3.学生再此听赏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加深对歌曲旋律的了解。
4.畅所欲言:找出《采茶灯》与《采茶调》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师问生答)相同点:都出自南方的采茶区,都是以采茶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同属于民间小调。
不同点:福建的《采茶灯》,节奏较规整、宽疏,旋律起伏较小,全曲只采用2/4拍子,抒情意味浓郁。
采茶灯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欣赏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并能富有感情的随乐哼唱。
2、了解民歌中的体裁形式。
(1)小调 (2)山歌 (3)劳动号子3、学唱福建民歌《采茶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笵唱、欣赏多媒体课件,细细体会小调的韵味,尝试用富有感情的音色来表现小调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民歌独特的艺术表现作用,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目标,不盲目追求流行歌曲,真正喜欢中国民族音乐,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泥土的歌(二)的内容,是一节欣赏课。
本节内容的学习价值在于聆听与学唱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优美,以及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充分开发民族音乐的魅力。
其内容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学唱表演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延续民族音乐的发展;在不同地域同名民歌的不同活动中的不同意义。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民歌中的体裁形式,掌握小调特征。
2、学唱福建民歌《采茶灯》。
教学难点:民歌体裁中小调特征的掌握4教学方法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
5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教师演唱山西民歌《沂蒙山小调》[设计意图: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上课一开始,变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活动2【讲授】二、民歌赏析, 切入主题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思考:(1)从歌曲中你仿佛都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2)旋律、节奏、曲调各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欣赏,小声跟着小调哼唱,以体会小调独特的韵味。
培养学生主动发掘音乐作品亮点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活动3【讲授】三、拓展知识,介绍民歌体裁中国民歌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劳动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三大类。
民歌(二)-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民歌的定义,了解其中的特点和传统。
2.掌握民歌的唱法和节奏。
3.学会欣赏民歌,发掘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内容
1.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民歌唱法和节奏
3.民歌的欣赏和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节: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1.引入课程,介绍本课程要学习的主题 - 民歌。
2.谈论民歌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它们的情感和意境,以及民间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3.聆听并讨论多个民歌作品的演唱,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歌的特点。
第二节:民歌唱法和节奏
1.描述民歌的唱法和节奏,包括调声的技巧、不同部分之间的差异和情绪的表达。
2.模仿和练习民歌的唱法和节奏,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
第三节:民歌的欣赏和分析
1.聆听并分析一首经典的民歌作品,要求学生对其中的情感、意境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思考。
2.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同一首歌曲的多种不同诠释方式,以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对这些歌曲的诠释和表达方式。
评估和拓展
1.学生可以进行其他民间音乐的研究和探究,以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传统的深层次意义。
2.学生可以创作自己的民歌,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以锻炼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总结
本节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定义、特点和传统,掌握了民歌唱法和节奏,并学会了欣赏和分析民歌作品。
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的背景和意义。
民歌(二)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实例歌曲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体会歌曲内涵与音乐情绪体验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进而提高审美水平。
3、德育目标: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激发他们对祖国、对民族、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民歌的特点;难点:对实例进行分析;关键点: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感知民歌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1、复习:演唱歌曲《丢丢铜仔》2、问题导入新课:各位同学,刚才我们复习了《丢丢铜仔》,这是一首台湾民歌,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还会唱,或者说听过哪些民歌?(请同学例举自己听过和会唱的民歌),想一想,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活动2【讲授】上新课1、民歌的特点:(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愿。
(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口相传的。
(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
(如《青藏高原》是采用民族唱法艺术歌曲,不属于传统民歌)(4)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活动3【活动】歌曲实例欣赏a、《茉莉花》※一说到中国民歌,我们必须提到一首歌曲,它是第一首通过世界盛典流传海外的民歌——《茉莉花》(看视频)※听赏江苏民歌《茉莉花》,请同学感受歌曲的意境和风格。
(清新或张扬、热烈或柔和)※观看一组图片,感受江南水乡温婉的风情。
※歌曲简析:《茉莉花》是一首典型的江南民间小调,江南大都是婉约的城市,吴侬软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精致,端庄,典雅。
正如江南的风景,《茉莉花》以委婉、细腻、清新、幽雅的风格,流畅的旋律,通过对花的赞美,展示了东方女性温柔可人,内敛明理的特征。
b、好的,在感受了江南的吴侬软语之后,让我们一起感受另一种音乐风格。
齐读《刺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他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接下来,我们一起带着3个问题欣赏一首蒙古民歌《牧歌》。
民歌(二)-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材内容概括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为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其中民歌(二)是该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民歌的定义和特点2.湖南地方民歌的介绍3.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4.珍视民歌文化,推广传统文化本教案主要针对上述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二、教学目标1.理解民歌的定义和特点,并能够区分它与其他类型的音乐。
2.掌握湖南地方民歌的基本情况和特色,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通过演唱湖南地方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4.提高学生珍视民歌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湖南地方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美。
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并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向学生展示湖南地方民歌的演唱特点和风格。
2.听唱演唱:让学生听唱和演唱民歌,亲身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美。
3.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民歌的文化内涵和推广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通过播放湖南地方民歌的音乐,介绍民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兴趣。
并让学生了解湖南地方民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步:欣赏民歌播放《蒲江县姑娘》等多首民歌,让学生欣赏其中的音乐美和情感表现,引导他们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第三步:学习湖南地方民歌的演唱技巧通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湖南地方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让学生掌握唱法和发声技巧,并演唱民歌练习。
第四步: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探究湖南地方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推广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促进他们的思辨和合作能力。
第五步:总结回顾通过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让学生对民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进一步提高其珍视民歌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的意识。
六、教学评估本节课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民歌定义和特点的理解是否正确。
民歌(二)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茉莉花的形状、颜色、香味、用途及历史渊源、世界地位,感受各种不同地域、不同版本的《茉莉花》。
2、欣赏并喜爱民歌《茉莉花》,大胆用自己的歌声表现歌曲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对我国拥有的优秀民歌遗产感到自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这个学期我教授七年级音乐,在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单元《泥土的歌》,音乐课如果单单只是教唱几首歌曲是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要通过唱、练、赏、游的方式让学生能对音乐产生兴趣,特别是能学会欣赏不同国家、民族及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音乐来起到美育的作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民歌的兴趣
教学难点:大胆创新,尝试表现,创编属于自己的“《茉莉花》”
4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歌曲《茉莉花》,让学生轻松走进教室。
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大家知道吗?《茉莉花》(非常不错,为了奖励你们,下面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沙漠中的楼兰国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公主,名叫图兰多,但也很残酷。
据说她给来自各国的求婚者提了个条件,能回答出她提的三个问题,就可以娶她,并赢得皇位,但如果答不出,就得被砍头。
因此很多人都死在了她的刀下。
看,刽子手们又在磨刀了,原来有个鞑靼国王子也被图兰多的美貌打动,决心不顾一切要娶到图兰多,对图兰多提出的三个问题,对答如流,终于获胜,可图兰多仍不甘心。
这时,王子倒慷慨地来帮她,请她在天亮之前能猜中他的名字,他就情愿象没有猜中图兰多的谜语那样,被处死刑。
此夜,全城无人入睡,百姓和僧侣们都在向月神祈祷,希望图兰多诚服,从此结束杀戮。
瞧,月亮出来了,僧侣的祈祷乐响起(茉莉花的旋律响起)或许就是这动人的音乐感化了美丽残酷的公主。
终于她良心发现,从此改邪归正。
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时刻得到
了完美的体现。
茉莉芬芳
介绍江苏民歌《茉莉花》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传说在100多年前,被意大利的歌剧之王普契尼搬上了舞台,这就是著名歌剧《图兰朵》,刚才我们欣赏到的那段优美的旋律,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歌《茉莉花》,大家想一想,早在100年前,意大利人就在传唱《茉莉花》的旋律,可见这首歌是很受欢迎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认识茉莉花,一起来感受为什么它能留香百年。
2、认识茉莉花
师:说了这么多,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茉莉花。
茉莉花,白色的小花,它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它高雅而圣洁,纯真而美丽。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真的有这么香吗?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喷洒空气清新剂)香不香啊?其实茉莉花并不仅可以用来观赏,还可以入药、泡茶、做成工艺品等。
(播放茉莉花音乐)
我们生活中的茉莉花,洁白,馥郁,然而音乐中的茉莉花更加迷人、芬芳、令人向往,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茉莉花的音乐世界。
欣赏并演唱《茉莉花》
⑴多媒体出示视频,完整欣赏《茉莉花》
师:大家听完这首歌曲,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你会选用什么词呢?(优美,纯洁,优雅)旋律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歌曲的旋律。
⑵分析歌曲:
A.歌曲中有些什么音啊?(12356, 五声调式)
B.师:下面老师用竖笛来演奏这首经典民歌。
好听吗?相信同学们也想尝试来吹一吹。
C.学生尝试用竖笛表现音乐旋律。
(老师电子琴伴奏)
分组练习,共同演奏。
老师评价:同学演奏得非常好,下课后继续练习。
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歌词也很美。
下面我们一起来歌词朗诵一遍。
(师生齐颂)师:这首歌词主要表达的是看花人对茉莉花的一种喜爱,赞扬之情,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歌曲演唱当中去。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演唱这首好听的《茉莉花》。
D.学生演唱《茉莉花》评价:非常好,让老师感受到了茉莉花的芬芳。
师:《茉莉花》并不仅是江苏人在传唱,全国各地都有茉莉花的足迹,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
下其他地域的《茉莉花》。
3、感受多地域的《茉莉花》
东北民歌《茉莉花》
⑴师:东北的《茉莉花》和江苏的《茉莉花》有什么不同?
东北《茉莉花》较之江苏《茉莉花》情绪方面:东北民歌热情高亢,力度稍强些,速度稍快些。
这与环境、气候、方言、地域特点等因素有关,正是这些因素为《茉莉花》注入了不同的色彩,让《茉莉花》有了各地的特色。
4、欣赏各种音乐形式的《茉莉花》
师:其实《茉莉花》不仅仅有地域性,而且各种音乐形式都在争相表现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欣赏由女子十二乐坊带来新民乐《茉莉花》
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茉莉花》
梁静茹《茉莉花》
老师自编舞《茉莉花》
师:小小的茉莉花经过岁月的洗礼,不仅没有凋零,而且绽放得更加美丽,我们是新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该为这朵美丽的茉莉花,做些什么呢?(继续继承和发扬它)
设计“我的《茉莉花》”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茉莉花,也欣赏了这么多的茉莉花,那么同学们心中的茉莉花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设计自己心中的《茉莉花》,10分钟后,请各组上台展示。
大家可采用多种形式,多种表现手法表现《茉莉花》,唱歌啊,舞蹈啊乐器啊等等。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多种表现手法,分小组来表现《茉莉花》,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表现。
2、分组展示,评选“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
“最佳美术奖”、“最具魅力声音人气奖”
课堂小结
《茉莉花》是民族音乐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那浸润着清幽华夏情味的旋律,早已香飘四海,我们要弘扬民歌文化,让这朵小小的茉莉花永远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