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课件 6.ppt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17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学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里海初级中学姓名:陈懿丹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2.学科:生物学3.课时:第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百度搜索有关病毒的资料(2)做好整理汇报。
二、教学课题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病毒的发现、病毒的分类,以及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是对学生已有的病毒知识的进一步补充和加深,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病毒已有所了解,他们渴望进一步了解病毒,对病毒有个科学性的认识,并且他们已学过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为本节课病毒的结构特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病毒的分类、结构,举例说出某些代表性病毒。
2. 收集并分析搜索到的有关病毒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与病毒有关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地位。
2.认同病毒对人类既有害,又有利。
3.认识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4.体验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1.病毒的主要特征。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特征与繁殖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收集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首在2005年流行的与禽流感有关的歌曲MV——《我不想说我不是鸡》,引起学生兴趣。
【百度视频】我不想说我是鸡/v_show/id_XMjQ3MjYw.html师提问:这首歌创作的缘由是什么?学生回答:禽流感。
师:引起禽流感的病原体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猜测:病毒。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角——病毒。
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吗?【百度搜索】由病毒引发的疾病/question/181123011.html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比较有代表性的疾病:2009年猪流感(H1NI病毒)、2005年禽流感(禽流感病毒)、2003年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艾滋病、乙肝、疯牛病、狂犬病……(二)讲授新课1.病毒的发现教师:听起来这么可怕的东西,那么,它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大家接下来看一段录像。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收集并整理从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内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认识到生物界的多样性。
通过上网查找有关病毒的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难点是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查找有关病毒引起疾病的资料,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2.教学器材:多媒体网络教室。
3.教学课件:自制生物校园网网页、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病毒的发现过程3.病毒的特征4.病毒的种类1.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对病毒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学生根据亲身体验回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预防乙肝炎病,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
通过学习知道肝炎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都是经过人工处理的病毒。
学生认同病毒在基因工程上的作用。
2.学生利用校园网中的音像资料、图片和文字等,自己解决问题。
1.演示一组关报道,引起学生兴趣后质疑:在科技如此进步的今天,人类依然生活在艾滋病、疯牛病、口蹄疫阴影下,你们知道它们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演示患病的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病毒的危害。
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口服“糖丸”的作用?演示对照实验图片,介绍科学家让某些病毒携带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达到转基因的目的,来提高生物的抗病性。
3.学生根据病毒的发现过程推论出:病毒比细菌还小。
通过观察动画,了解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以及繁殖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了解病毒的结构是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优秀教案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周柳华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本节课是学生在了解了生物圈中的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基础上,认识还存在着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微小生物——病毒,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的发现、种类、结构、营养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自2009年4月在墨西哥发现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以来,甲型H1N1流感逐渐蔓延到了许多国家,11月,疫情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们对病毒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和认识。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系统地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病毒的种类及其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结构和生活,养成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2.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教学重点1.病毒的种类及其构成。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养成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对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归纳法、自学法、观察法。
五、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2.学生准备:查阅一些有关病毒引起人类疾病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病毒的结构和生活1.结构: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2.生活:寄生二、病毒的种类(依寄生细胞不同分)1.动物病毒→动物细胞2.植物病毒→植物细胞3.噬菌体→细菌细胞三、病毒和人类的关系1.有害:引发疾病2.有益:帮助科研攻关、为人类服务●教后反思本课以知识抢答的形式,从目前正在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引入新课,联系社会热点,从一开始就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