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认识氧气
- 格式:ppt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11
初中氧气化学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基本性质,包括氧气的生成、性质、用途等。
2. 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欣赏实验过程中氧气的反应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氧气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1. 氧气的生成方法和实验现象。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氧气生成方法和实验过程。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氧气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2. 学习氧气的生成方法及实验现象:教师利用实验演示氧气的生成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氧气的性质。
3. 探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总结评价: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
1. 回答课堂上的问题,加深对氧气的理解。
2. 思考氧气对生活的重要性,并写一篇小结。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但在实验环节,需要注意安全操作,确保学生的身体安全。
同时,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并与生活实际结合,加深学生对氧气的认识。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纪实和理论相互联系的方法。
(2)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3)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2)保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的观点。
(4)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提高兴趣→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拓展思维。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演示:展示一瓶氧气设问:该瓶中收集的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气体,你知道它是什么气体吗?空气、氧气还是氮气?介绍:它就是我们进行呼吸作用必不可少的气体氧气。
投影: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引言:如果我们想要验证它确实是氧气,就必须先了解氧气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实验、判断。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设问:通过观察,并结合实际,你能得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个别提问,集休讨论)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实验测得,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比空气的密度(1.293 g/L)略大,与水一样,氧气也有三态的变化。
讲解: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
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约30 mL 氧气,但这对水中动物的生存有着很重要约意义。
过渡: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讲解,讨论,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1.物理性质①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认识氧气幼儿园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幼儿园的学生设计的,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园的学生认识氧气,了解氧气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如何保护好自己呼吸系统中的氧气。
教学目标1.让幼儿园的学生能够认识氧气是什么,以及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能够区分氧气和其他空气成分。
3.学生能够了解各种生物对氧气的依赖程度。
4.学生能够懂得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呼吸系统中的氧气,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内容和方法认识氧气1.利用物理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认识氧气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2.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氧气和其他空气成分的不同。
–实验1:让学生从瓶子中观察各种空气成分的差异–实验2:让学生通过水的变化观察氧气的特性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氧气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生物对氧气的依赖程度1.利用音频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对氧气的依赖程度。
2.让学生通过图片接触各种生物,并了解它们对氧气的依赖程度。
呼吸系统1.利用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呼吸器官的基本构造。
2.通过游戏、音乐等方式启发学生保护好呼吸系统中的氧气,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评估1.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对氧气的了解程度。
2.通过图片和文字测试学生对生物对氧气的依赖程度的掌握情况。
3.通过观察学生生活中的呼吸习惯和行为,评估其对呼吸系统的保护程度。
结束语通过这次教学,相信幼儿园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氧气,并养成保护呼吸系统中氧气的习惯。
这也是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希望这次教学能够给幼儿园的学生带来不同寻常的体验和感受。
(实验3-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3-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步骤1、做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归纳】检验氧气的方法:(板书)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步骤2:指导学生完成三个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在教材P35的表中,并思考:木炭、硫、铁丝、蜡烛在空气中和氧气中能否燃烧?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活动3【讲授】实验现象和注意事项(1)木炭(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①剧烈燃烧,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持续红热,无火焰,无烟。
(思考)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这种气体是什么?(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②放出热量;③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思考)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杆的目的是什么?(预热、引燃铁丝)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铺少量细沙或装少量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到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中加热的情况,持续红热,离火变冷,不会燃烧。
(3)蜡烛(乳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在空气中燃烧情况: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蜡烛在氧气中燃烧:①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集气瓶内壁出现水雾,还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思考)在该实验中,为了准确观察其生成物,瓶中的氧气应满足什么条件?(干燥)活动4【练习】巩固新知1、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应前的物质是什么?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2、写出这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分析这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反应类型。
3、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化合反应的特征?4、学生上黑板写出不同与上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第一节认识氧气第一课氧气的性质一、学习目标1、请学会氧气的化学性质及文字表达式2、请记住检验氧气的方法二、学习重点、难点下面的知识很重要,请掌握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下面的知识有点难,请多加理解,并且在课堂中重点听讲: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三、课堂必记知识四、课前预习1、氧气是一种、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当温度降低时,凝结为的液体,更低温度,会凝固为、的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放出。
⑴木炭与氧气的反应:现象:发出,放出,生产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
文字表达式⑵硫与氧气的反应: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火焰,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火焰,生成气味的气体,放出。
文字表达式⑶铁与氧气的反应: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
文字表达式3、用伸入中,木条,证明瓶内气体是氧气。
五、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氧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 氧气不易溶于水C 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D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下列关于“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 硫-----微弱的淡蓝色火焰B 碳-----发出白光C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D 蜡烛----发出白光瓶壁有水雾3、空气中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气体是()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六、课后作业1、氧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不易溶于水B.能用于动植物的呼吸C.具有可燃性D.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A.木炭 B.铁丝 C.氢气 D.红磷课本60页第7题七、拓展练习1.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A.分别插入燃着的小木条B.分别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C.分别插入带火星的木条D.观察颜色八、资料链接九、进步和收获。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学习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特性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特性在初中学习化学时,我们会接触到许多气体的概念,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学习气体的特性,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气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中,我们将学习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特性,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对气体的认知水平,并且深我们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
一、氧气的特性1.氧气的化学符号为O,是世界上存在最广泛的元素之一。
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
因此它是许多化学反应的重要参与者。
在空气中,氧气大约占了21%。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常温下是二原子分子,即O2。
但是在高温下,氧气会形成三原子分子,即O3,这种气体也被称为臭氧。
臭氧的存在可以吸收紫外线,能够保护地球免受紫外线伤害。
3.氧气是一种无毒、无害的气体,但是正常情况下,我们呼吸的氧气只有20%左右,过高的氧浓度会导致燃烧剂浓度升高,产生火灾的危险。
二、氮气的特性1.氮气的化学符号为N,也是一种非常普遍存在的元素,地球大气中氮气的含量约为79%。
氮气主要应用于农业和工业中。
2.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在遇到有机物质时,会失去活力,从而无法继续支持燃烧或生命活动。
因此,氮气常被用于保存食物,制冷和涂漆等领域。
3.氮气具有化学不活泼的特性,难以与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发生反应。
因此,在制造高纯度化学品等需要化学稳定条件的场合便是必不可少的气体。
三、二氧化碳的特性1.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为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有些特点也同样引人瞩目。
二氧化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来源很多,如火山喷发和烟囱排放等。
人类活动也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如燃烧化石能源和砍伐森林等。
3.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无色、无味、有轻微酸味的气体。
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可溶性,可以在水中形成碳酸,经常称之为“饮料中的气泡”。
初中化学教案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学习重点与难点:1.氧气的性质与用途2.氧气的获得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教学方法: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3.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探究内容:1.燃烧的现象及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选取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学习内容:一、认识氧气(Oxygen)的性质1.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P.S.: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5Pa;标准状况下,是指℃,1.01×105Pa;(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初中氧气知识点总结
1.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符号为O2,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味的气体。
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容易与其他元素和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氧气的存在对于地球上的生物生存至关重要,因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氧化反应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2. 氧气的生产
氧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生产。
目前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空分设备从大气中提取氧气,还可以通过电解水和加热过氧化钾等方法来生产氧气。
3. 氧气的应用
氧气在医疗、工业、农业以及其他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医疗领域,氧气被用于呼吸治疗、手术室、急救等。
在工业领域,氧气被用于燃烧和氧化反应,还可以用来提高炉子的产能。
在农业领域,氧气可以被用来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提高作物的产量。
4. 氧气对生物的作用
氧气是维持生物生存的必需物质,它参与了生物体内的呼吸过程,用来产生能量。
而且氧气还可以起到消毒作用,能够杀死细菌和病毒。
5. 氧气的保存和危险
氧气在保存和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因为氧气是一种氧化剂,可以促进燃烧和加速火灾的发生。
在储藏和使用氧气时,需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安全使用。
总的来说,氧气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对于维持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氧气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对其正确的使用和利用。
氧气性质及其制法知识点总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也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它占据了地球大气中的21%。
人们对氧气的认识和应用可以追溯至17世纪末,当时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谷神父通过加热石灰石得到了一种叫做氧气的气体。
如今,氧气被广泛用于鼓舞人心、舒缓呼吸急促、促进人体代谢等医疗保健行业,同时也应用于其他众多领域,如矿业、制药、化工、环保等。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氧气的性质及制法知识点进行总结,来了解更多关于氧气的知识。
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氧气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为1.429 g/L,比空气稍重(空气密度为1.29 g/L),在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水。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极活泼的元素,属于氧族元素,可与大多数元素发生反应,特别是非金属元素,如氢、氮、碳、硫等。
其主要的化学性质如下:(1)易于与非金属元素形成氧化物,如氢氧化物、酸等;(2)对于某些金属元素具有强氧化性,可与金属形成金属氧化物;(3)具有强的燃烧性,能与许多物质反应并放出大量热能,如描火、烟火等。
二、氧气的制法1. 通过空气分离法制取氧气空气中的气体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氮气占78%。
但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如烟雾、水蒸气、氩气等。
通过空气分离法可以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
该方法将空气吸入普通压力下进行初步洗涤和预冷处理后,通过吸附剂得到液态空气,再将其加压后通过各种温度条件下的精馏分离,从而得到氧气和氮气。
氧气的纯度可以达到99%以上,若要制取更高纯度的氧气,还需进一步加工。
2. 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氧气(1)过氧化氢分解法过氧化氢分解时可以反应出氧气。
2H2O2 → 2H2O + O2(2)氯酸钾分解法氯酸钾被加热分解,可以制取氧气。
2KClO3 → 2KCl + 3O2(3)过氧化钴催化分解法过氧化钴可以催化水分子分解,也可以制取氧气。
2H2O → 2H2 + O2三、结语本文总结了氧气的性质及其制法知识点。
氧气的性质、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氧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规律。
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能更好的理解氧气的用途,同时在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碳、硫、铁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同时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实际,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三、难点:1.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 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 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四、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因为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他们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刚刚开始,处于盲目阶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对实验现象做到系统、准确的描述,是需要老师逐步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第三章第一节 认识氧气一、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不易溶于水。
气态的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二、 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三、 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物质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表达式) 磷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P+O 2P 2O 5 木炭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 2CO 2 铁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Fe+O 2Fe 3O 4 镁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 Mg+O 2MgO 铜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Cu+O 2CuO 蜡烛 火焰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四、 探究实验1 木炭燃烧实验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原因: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氧气支持木炭燃烧,防止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木炭熄灭,确保实验成功。
2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五、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教学设计
提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是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你对物质的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实验讨论:①实验时,铁丝为什么要绕城螺旋状并固定在一根火柴棒上?②为什么待火柴将要燃尽时才将铁丝放入集气瓶中?③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放铺一层细沙?
学生实验:分组,利用简易改进装置展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小结2:氧气的化学性质
环节四: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PPT展示:文字表达式
讨论:
1.分析上述反应1-5的反应物,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2.观察2-6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讲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及其联系。
三、氧气的用途
视频:朱雀二号甲烷液氧火箭
PPT出示:冶铁、医用氧气钢瓶、登山氧气罐
讲解:分析氧气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环节五:课堂小结。
氧气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本次氧气教学过程中,我担任教师角色,负责向学生介绍氧气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操作。
经过本次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的反馈,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目标本次氧气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氧气的概念、性质和重要性;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实验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氧气的概念和性质:介绍氧气的定义、性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2. 氧气的制备方法:讲解常见的氧气制备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电解水等,并进行示范操作;3. 氧气的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步骤的演示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4. 氧气的安全注意事项:强调氧气的易燃性和爆炸性,教导学生正确使用和储存氧气,并阐述事故防范措施;5.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讨论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演示氧气制备的实验操作,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2.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进行氧气制备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3. 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合作交流;4.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氧气制备实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5. 归纳总结法: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巩固他们对氧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反馈:在本次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学生的评价调查。
大部份学生对本次氧气教学表示满意,认为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加深了对氧气的理解和认识;2. 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大部份学生成功制备出了氧气,并记录了实验现象和结果;3. 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的测试和讨论,发现学生对氧气的概念、性质和制备方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4.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讨论,但在教学设计上可能还有待改进,如增加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讲解,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2、本节课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②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方法;②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观察实验现象。
③学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②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③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描述。
四、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较熟悉,有一定的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不同的活动,通过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描述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并通过充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七、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圣火耀珠峰”引入,既激发学生探究氧气的欲望,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通过演示实验,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现象描述能力。
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上,用演示实验、讨论等方法加以落实。
在练习、复习上采用了投影并结合生活例子来加以巩固提高。
教学中学生可能对现象的描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坚持要少讲,引导学生多练,不代替学生唱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