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5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它包括:…………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答: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2.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G D 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 D 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 N 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 D 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3.储蓄—投资恒等式答: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
根据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分别为I S =、()I S T G =+-和()()r I S T G M X K =+-+-+。
需要注重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
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后面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4.G D P 折算(平减)指数答:G D P 折算(平减)指数是名义G D P 和实际G D P 的比率。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民经济的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定义:➢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国民原则➢GDP是以国境为界,即本国境以内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GDP,它强调境内工业。
➢GNP是以国民为界,即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都记入该国的GNP,它强调的是民族工业。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2、收入法:就是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又称成本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3、生产法:又称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反映GDP的来源。
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
三种核算方法总结➢生产法(增加值法) GDP = 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
➢支出法GDP = C + I + G + (X - M)➢收入法GDP = 工资+ 利息+ 租金+ 利润+ 企业间接税、转移支付+ 折旧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1)产出=收入。
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
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第三节与GDP相关的其它经济指标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一)含义: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经济政策是要通过呢某些手段来达到特定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进行总量调控,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
本节就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工具、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机制。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是要对经济进行总量调控的,那么,这种调控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呢?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如果考虑到开饭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
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换言之,当失业率下降至自然失业率时,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因为在任何一个经济中自然失业率都是无法避免的。
这种自然失业也是社会可以接受的。
物价稳定也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因为这种通货膨胀率为零要付出较高的失业代价,也是不现实的。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得影响。
一般而言,当经济中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是也会实现了物价稳定。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
由于各种经济体系内外因素的影响,一个经济中出现周期性波动时正常的,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要根据资源和技术进步来确定适度增长率,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问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增长。
这四种经济目标总体上是稳定所需要的,但从某一定时期来看,它们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矛盾的,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相互交替关系。
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
减少经济波动有时也要以一定的失业或通货膨胀。
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被视为调节经济波动和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个方面。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财政政策则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实现经济调控的政策。
这两个方面的政策在经济学中被视为互补的工具,可以相互配合以达到经济调控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和出售政府债券来影响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
当经济疲软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并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并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风险。
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调节税收和支出。
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水平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当经济疲软时,政府可以采取减税政策,降低税负,鼓励个人和企业增加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加税政策,增加税收,以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风险。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整支出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减少政府支出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影响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
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进而影响经济总需求。
通过调节税收和支出,财政政策可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经济总需求。
同时,宏观经济政策也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影响价格水平,进而影响经济总供给。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还可以影响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
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影响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进而影响经济结构。
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相关一、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包括产出、就业和价格,分别通过不同指标加以衡量。
1.产出的衡量(1)国内生产总值(GDP)(重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产出最全面的指标。
1)名义GDP——是用实际市场价格衡量的GDP。
意义:一般是按实际的价格计算,包括了总产出的变化,也包括价格上涨。
政府公布的一般是名义GDP。
2)实际GDP——是用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如2016年价格)来计算的GDP。
意义:实际GDP一般是按选定的基年的价格计算,包括了总产出的变化,不包括价格上涨们一般用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3)潜在GDP——是指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
意义:潜在GDP是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国经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由于劳动和资本投入以及技术水平的变化是缓慢的,所以潜在GDP多呈现缓慢而稳定的增长。
(2)三种GDP统计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1)从生产方面统计GDP(生产法)对经济中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值进行加总。
我国一般采用此方法。
GDP=第一产业(企业)增加值+第二产业(企业)增加值+第三产业(企业)增加值2)从收入方面统计GDP(收入法)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折旧+间接税3)从支出方面统计 GDP(支出法)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记忆:功利税租折息小案例一:(2008年真题)某咨询企业受A市政府委托,研究制定该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咨询工程师在调研中,收集到该市国民经济运行的如下数据:2007年该市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68亿元和340亿元。
问题: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参考答案:名义GDP是用实际市场价格衡量的GDP,而实际GDP则是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来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