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4.14 KB
- 文档页数:3
不同林龄马尾松针叶凋落前后养分含量及回收特征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对环保和生态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林龄马尾松针叶凋落前后养分的含量及回收特征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这不仅能够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森林资源。
林龄马尾松是一种生长迅速的树种,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
为了研究马尾松针叶凋落前后养分含量及回收特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干燥处理松针地表腐殖质层16 cm深度的土样,比较了2~3年生和15年生马尾松针叶凋落前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2~3年生马尾松针在凋落前后,其针叶含有的有机碳和养分含量有显著提高。
凋落后,土壤中总有机碳、全氮、全钾含量显著增加。
15年生马尾松相比较2~3年生马尾松而言,则在凋落后其针叶养分释放缓慢、土壤养分变化较小。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马尾松针叶的凋落可以促进土壤养分向表层迁移,增加土壤肥力;不同林龄马尾松的针叶凋落前后养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松林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此外,在对于马尾松针叶的回收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试验。
试验中,我们选取了常见的两种回收方法,分别是通过机械捡拾和通过添加微生物促进针叶分解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处理方法可以促进针叶分解,增加自然环境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而机械捡拾处理方法则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长期使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林龄马尾松针叶凋落前后养分含量及回收特征的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更好地利用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管理措施,促进森林的健康生长和生态平衡。
中国南方3种主要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杜虎;曾馥平;王克林;宋同清;温远光;李春干;彭晚霞;梁宏温;朱宏光【摘要】基于中国南方杉木、马尾松、桉树3种主要人工林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不同年龄各3块1000 m2样地(共计45块)的建立和调查,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型不同林龄径级样木和其它基本数据,探讨了3种人工林各组分各层次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配特征及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与林龄密切相关,增长模型的拟合度均较高,相关显著;杉木、马尾松、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成熟林的生物量分别为192.30、191.53、105.77 Mg/hm2,其中活体植物分别占95.76%-98.39%、75.01%-99.14%、85.60%-97.61%;生物量的层次分配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并随年龄而增加,其它层次所占比例较小,总体趋势为凋落物>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杉木、马尾松、桉树分别占54.89%-75.97%、49.93%-83.10%、51.07%-98.48%,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根的比例次之,枝叶所占比例较小,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以枝的相对生物量较大,草本层的地上和地下分配规律不明显;与其它森林类型相比,杉木和马尾松的生物量处于中上游水平,桉树的生物量较低,但3种人工林的生产力均很高,分别为12.37、8.98、21.10 Mg hm-2 a-1,均是光合效率高、固碳潜力大的中国南方速生丰产优良造林树种.【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10【总页数】13页(P2712-2724)【关键词】生物量;生产力;林龄;人工林;中国南方【作者】杜虎;曾馥平;王克林;宋同清;温远光;李春干;彭晚霞;梁宏温;朱宏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广西大学林学院,南宁530004;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南宁53001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广西大学林学院,南宁530004;广西大学林学院,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全球气候系统、调节全球碳平衡、减缓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葛晓改;肖文发;曾立雄;黄志霖;付甜;封晓辉【摘要】凋落物的质量、数量及分解速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土壤的营养状况.为了精确估算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碳库的年净归还量及凋落物-土壤生物化学连续体的深层理解,从凋落物基质质量的角度分析了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中的C、C/N比、C/P比、木质素/N比、木质素/P比差异显著,其中近熟林凋落物叶木质素/N分别比中龄林和成熟林的高33.65%、39.24%,N、P、K、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各组织器官的N、P、K含量差异显著,均是皮<枝<叶<杂物,C/N比、C/P比的变化则相反.不同林龄马尾松0-20 cm( 0-5cm、5-10 cm、10-20 cm)土壤有机质、总氮、有效磷含量均表现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0-5 cm最大,10-20 cm最小,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总磷则是中林龄最低,成熟林最大,pH值则各土层均表现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平均pH值为4.55-5.51.凋落物基质质量指标与土壤养分之间冗余分析(RDA)表明: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和土壤养分之间关系紧密,N、P、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木质素/N比、C/N比对土壤养分影响比较大;凋落物中木质素/N比、C/N比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其含量越高越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土壤养分积累的越慢;凋落物基质质量氮含量与土壤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容重与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凋落物C/N比、木质素/N比呈显著正相关.马尾松土壤表面有机质、N、P养分含量与凋落物基质质量对应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土壤养分高,凋落物基质质量相对较高,土壤贫瘠,凋落物基质质量相对较低.【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2(032)003【总页数】11页(P852-862)【关键词】三峡库区;凋落物;基质质量;土壤养分【作者】葛晓改;肖文发;曾立雄;黄志霖;付甜;封晓辉【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正文语种】中文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1];土壤是凋落物的载体,凋落物影响其营养状况、生物活性以及物理稳定性。
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研建及应用研究李宇昊;牛青云;孟京辉【期刊名称】《林业科学研究》【年(卷),期】2024(37)3【摘要】[目的]马尾松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林树种,不但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固碳释氧,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开展抚育间伐,调控林分密度是人工林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手段,而当前马尾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存在“定性”不“定量”的问题,制约着经营目标的实现。
本研究拟构建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实现马尾松人工林抚育间伐过程中的精准化。
[方法]首先,以湖南省马尾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一类清查)数据,以Reineke自然稀疏模型为基础,构建湖南省马尾松基本密度控制图。
其次,将碳储量等高线加入到基本密度控制图上,构建了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增加了以碳储量调控为目标的密度调控功能。
再次,基于所构建的密度控制图,以湖南慈利县为例,对马尾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合理性进行诊断,生成密度诊断图,并提出相关经营建议。
[结果]湖南省慈利县(1)绝大部分马尾松人工林的密度高于合理密度区间,林木对有限的光照、温度、水分等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竞争,甚至有些林分会产生严重的自然枯死现象,亟待开展抚育间伐,降低林分密度;(2)少部分林分位于合理密度区间范围内,此时的林分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林木个体之间处于互相促进的状态;(3)少部分林分密度低于最优密度下限,此时的林地空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林地资源的浪费,亟待开展林下补植作业。
[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马尾松林分密度控制图,能够精准指导森林抚育,此外还能够对森林经营单位的林分密度合理性进行诊断,形成林分密度诊断图,进而为合理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总页数】10页(P136-145)【作者】李宇昊;牛青云;孟京辉【作者单位】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林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0【相关文献】1.密度调控对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2.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的编制3.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4.林分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5.西藏杨树人工林分布及碳密度模型研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贡优良种源马尾松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刘延男;聂永雄;周梓富;严理;陈梅;尚鹏程;卢乃敬【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43)10【摘要】对55年生广西苍梧县天洪岭林场土贡站土贡种源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贡种源马尾松不同径阶间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均为地上部分:树干>大枝>小枝>叶;地下部分:根蔸>粗根>中根>细根;生物量在树干上的累积增加量最明显;土贡种源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468.64 kg/株,其中,树干生物量最大,为343.14 kg/株,其次是根87.08 kg/株,叶的生物量最小,为6.10 kg/株.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8.52 t/(hm2·a),其中,树干净生产力为6.24 t/(hm2·a),占比为73.22%;根系净生产力为1.58 t/(hm2·a),占比为18.58%;各器官净生产力从大到小排序为树干>根系>大枝>小枝>叶.【总页数】5页(P1247-1251)【作者】刘延男;聂永雄;周梓富;严理;陈梅;尚鹏程;卢乃敬【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国营天洪岭林场,广西梧州543100;广西国营天洪岭林场,广西梧州543100;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国营天洪岭林场,广西梧州543100;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48【相关文献】1.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Ⅰ.不同造林密度生物量及密度效应 [J], 丁贵杰2.马尾松不同林龄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 [J], 许丰伟;高艳平;何可权;丁访军;戴全厚3.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进展 [J], 张林林;刘效东;苏艳;夏文杰;梁京威;李吉跃4.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变化规律Ⅲ不同立地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 [J], 丁贵杰5.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 [J], 丁贵杰;王鹏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8期收稿日期:2012-06-01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公益专项子项目(200804006/RHH04);贵州省林业厅重大项目(黔林科合[2010]重大01)作者简介:许丰伟(1983-),男,山东曲阜人,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恢复与碳储量评价,(电话)158********(电子信箱)xfw21@;通讯作者,丁访军(1969-),男,贵州习水人,研究员,博士,从事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电话)0851-*******(电子信箱)ding3920034@。
第52卷第8期2013年4月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Vol.52No.8Apr.,2013马尾松不同林龄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许丰伟1,高艳平2,何可权3,丁访军2,戴全厚1(1.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2.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550005;3.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贵州独山558200)摘要:2010年,对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七年生)、中龄林(十四年生)和成熟林(三十年生)林分的生物量与净生产力进行了测量研究。
结果表明,3种林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9.11、54.68、108.26t /hm 2,幼龄林和成熟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中龄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
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43.49%~93.70%,并随着林龄的增加不断提高;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则与乔木层相反,生物量所占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所下降;不同林龄马尾松林林分中乔木层生物量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不同林龄单株生物量方面,幼龄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树干、枝条、针叶、根系,而中龄林、成熟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树干、根系、枝条、针叶,且均以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占整株生物量的52.00%~72.46%。
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比较作者:高艳梅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1.学位论文王莹长期地膜覆盖条件下棕壤磷素变化的研究2007本文为了弄清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形态有机磷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及其对作物的有效性,从而,丰富土壤磷素化学和磷素肥力学的内容,为提高土壤磷素肥力和合理施磷提供依据。
采用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的分级方法,研究了长期地膜覆盖对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磷形态的影响(1987-2005),分析了土壤中全磷、有机磷、速效磷以及各形态有机磷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之间、不同年份之间、不同耕作方式(裸地与覆膜)以及不同生长季节的比较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经过18年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全磷含量明显发生变化。
除对照处理外,其它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均高于试验前(1987年),施用有机肥处理全磷含量比试验前显著增加,其中土壤全磷含量增加值为:有机无机肥配施>单施有机肥>无机肥,且差异显著。
裸地与覆膜比较,M1N1P1处理增加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它处理变化不大。
(2)经过18年长期不同施肥,无论是对照、施有机肥还是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磷含量都较1987年有所增加,且差异显著。
从栽培措施方面看,覆膜后各处理有机磷含量与裸地的相比变化不大。
(3)经过18年长期不同施肥,除对照外无论施有机肥还是施化肥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都较1 987年显著增加。
从栽培措施方面看,覆膜后除对照外其它各处理速效磷含量比裸地要低。
(4)长期施肥盖对土壤有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显著。
与对照相比,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等稳定性有机磷中其它各处理均有所升高,其中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加显著;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均高于对照。
从1987年至2005年,土壤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逐年升高的趋势,另一种是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高稳定性有机磷基本上为逐年升高的趋势。
不同林龄油茶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蒙青松(贵港市覃塘林场,广西贵港537100)摘要本文以贵港地区陆川油茶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其生物量模型,分析幼林期(林龄3年)、初产期(林龄6年)和盛产期(林龄9年)3种林分生物量,并探索生物量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幼林期、初产期、盛产期油茶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11.20、41.83、95.56t/hm 2,总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占比表现为盛产期>初产期>幼林期。
不同林龄油茶林分根系的生物量均以根桩为主体,占全根系生物量的59.51%~76.76%。
细根的生物量占比最小,为3.61%~4.65%。
不同林龄油茶林分根系各部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根系生物量的占比依次为根桩>粗根>中根>细根。
幼林期、初产期、盛产期油茶林分林下生物量分别为3.02、2.30、3.46t/hm 2。
林下生物量各指标间占比差异不大,占比为19.65%~44.51%。
关键词陆川油茶;生物量;分配特征中图分类号S7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21-0107-05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3.21.02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Biomass and 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mellia oleifera Stands of Different AgesMENG Qingsong(Guigang Qintang Forest Farm,Guigang Guangxi 537100)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the artificial forest of Luchuan Camellia oleifera in Guigang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established its biomass model,analyzed the biomass of three kinds of stands in young forest stage (forest age was 3a),primary production stage (forest age was 6a)and full production stage (forest age was 9a),explored the variationregulation of bioma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biomass of Camellia oleifera stands in the young forest stage,primary production stage and full production stage was 11.20,41.83,95.56t/hm 2,respectively.The total biomas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and its proportion was manifested as full production stage>primary production stage>young forest stage.The root biomass of different ages of Camellia oleifera stands was mainly composed of rootpiles,accounting for 59.51%-76.76%of total root biomass.The proportion of fine root biomass was the smallest,ac-counting for 3.61%-4.65%.The biomass of each part of the root system in Camellia oleifera stands of different forest ages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and the proportion of root biomass was in the order of root pile>coarse root>medium root>fine root.The understory biomass of Camellia oleifera stands in the young forest stage,primary production stage and full production stage was 3.02,2.30,3.46t/hm 2,respectively.The proportion difference amongvarious indicators of understory biomass was not significant,accounting for 19.65%-44.51%.KeywordsLuchuan Camellia oleifera ;biomass;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第一作者蒙青松(1978—),男,本科,工程师,从事森林培育研究工作。
贵州龙里林场马尾松湿地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倪晓薇;宁晨;闫文德;刘之洲;陈毅;宁晓波【摘要】In this study,we applied field sampling and soil property analysis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soil nutrients difference between introduced afforestation species slash pine (Pinus elliotti0 and native species masson pine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s in Longli forestfarm,Guizhou,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a) pH value ranges from4.38~4.53,indicate the soil belonging to acid-soil type;b)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total N,total P,total K,and Ca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higher in slash pine plantation when comparing with masson pine;c) micronutrients Fe,Cu,Zn,Mn,Co,Cr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higher in slash pine plantation;d) Principe Cardinal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of soil property was affected by NH-4-N > Zn > available P > Co >Mn > Cu > Mg > N > P > available K.The results imply that masson pine had a higher ability to acculmulate soil macro-and micronutrient in that case masson pine is eager for more soil nutrients.%采用现场实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龙里林场外来引进树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及本地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不同土壤层理化性质及养分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分土壤pH值为4.38~4.53,均表现为弱酸性;湿地松人工林有机质、全氮、磷、钾、钙含量均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微量元素Fe、Cu、Zn、Mn、Co、Cr在2种林分中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法表明林分综合环境因子变量各指标受影响程度为NH4-N>Zn>速效P>Co>Mn>Cu>Mg>N>P>速效K.这些数据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对各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均高于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的生长对养分的渴求高于湿地松.【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7)009【总页数】8页(P49-56)【关键词】马尾松;湿地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元素;微量元素【作者】倪晓薇;宁晨;闫文德;刘之洲;陈毅;宁晓波【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贵州省林业厅,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8;S791.248;S791.246引进优良速生树种在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和森林植被恢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国内已有很多成功的报道[1-2],相思、桉树和国外松等已成为我国南方森林景观的组成树种。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变化特征研究摘要为了解红壤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以裸地和天然次生林为对照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土壤酶活性随栽植年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随着马尾松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增大,而多酚氧化酶则表现出相反变化趋势。
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与养分因子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
土壤酶指数较全面地反映了土壤酶随植被恢复的演变特征,可以作为一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红壤丘陵区;林龄;马尾松;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指数中图分类号 s154.2;s71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5-0165-03土壤酶是一类具有蛋白质性质的生物催化剂,是土壤生物活动的产物[1]。
森林土壤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参与了土壤中许多重要生物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是表征森林土壤肥力的重要参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常被用来反应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和敏感指标[2-3]。
红壤丘陵区是我国侵蚀较严重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4]。
马尾松以其抗旱、耐瘠薄、生态适应强及防风固沙等特点,在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大量引种、种植,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3]。
目前,针对马尾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态系统碳储量[5]、凋落物动态[6]和林地土壤性质[7]等方面,而对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随林龄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
现以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酶活性随着林龄演变的规律,探讨土壤酶活性对于马尾松造林过程的意义,以期为红壤丘陵区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东经116°55′,北纬28°15′)。
该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 794 mm,年均蒸发量为1 318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雨量分配极不均匀,干湿交替明显,平均海拔1 100 m。
黔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及养分效应许丰伟;丁访军;戴全厚;朱军;杨通泽【摘要】为了加强对人工林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以黔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层次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养分指标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水稳性团聚体及各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龄林地土壤,>0.25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为近熟林地>幼龄林地>中龄林地>成熟林地.不同龄林地不同土壤层次的水稳性团聚体呈现出下降趋势.马尾松林地不同土壤层次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都随着土层深度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幼龄林地、中龄林地的土壤>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不显著,而近熟林地、成熟林地的土壤>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较显著.%The water-stable aggregate and nutrient index in soils with different depths of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 in Qiannan prefectu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water-stable aggregate and different nutrients were studied to improve plantation management and biological environment furth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ange of >0.25 mm water-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in plantation soils with different age was nearly mature forest land >young forest land >immature forest land >mature forest land, the water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of forest land with different ages presented a declining trend, total N, rapid available P, rapid available K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of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 redu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0.25 mm water-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and soil nutrient in young forest land and immatureforest land,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0.25 mm water-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and soil nutrient in nearly mature forest land and mature forest land.【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4【总页数】5页(P106-109,113)【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水稳性团聚体;土壤养分;耦合关系【作者】许丰伟;丁访军;戴全厚;朱军;杨通泽【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5;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5;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48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二代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分材积生长过程及林分结构比较何佩云;丁贵杰;谌红辉【摘要】@@%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一、二代)、不同发育阶段(8、15、20年)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对一、二代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分单株材积生长过程及林分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连栽后,一、二代幼龄、中龄林分平均木单株材积平均生长和连年生长在整个生长过程总体表现为二代要好于一代,马尾松连栽并未导致林分平均木单株材积生长出现下降趋势,一、二代林分株数百分比径阶分布随林龄不同而不同,同代林分林木株数百分比径阶分布在不同林龄阶段也不同,连栽并未影响林分结构.【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6【总页数】4页(P146-149)【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连栽;林分结构【作者】何佩云;丁贵杰;谌红辉【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大学造林生态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广西凭祥532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48.01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松属树种中分布最广(21°41'~33°56'N,102°10'~123°14'E)的乡土工业用材树种,广泛分布于全国17个省(区、市),它具有适生能力强、速生、丰产、用途广泛等优点,是南方最主要用材树种之一[1]。
一些学者对马尾松的栽培技术、合理采伐年龄、优化模式等做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2-5],但马尾松能否连栽,以及连栽后林分生产力、林分结构是否发生变化等已成为学术和生产上十分关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以空间代时间和配对样地法,通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尾松主产县选取配对样地,以不同栽植代数(一、二代)、不同发育阶段(8、15、20年)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对一、二代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分单株材积生长过程及林分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连栽对林分单株材积生长及林分结构的影响作用及内在规律。
马尾松不同林龄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摘要:2010年,对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七年生)、中龄林(十四年生)和成熟林(三十年生)林分的生物量与净生产力进行了测量研究。
结果表明,3种林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9.11、54.68、108.26 t/hm2,幼龄林和成熟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中龄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
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43.49%~93.70%,并随着林龄的增加不断提高;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则与乔木层相反,生物量所占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所下降;不同林龄马尾松林林分中乔木层生物量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不同林龄单株生物量方面,幼龄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树干、枝条、针叶、根系,而中龄林、成熟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树干、根系、枝条、针叶,且均以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占整株生物量的52.00%~72.46%。
在净生产力方面,3个林龄的林分净生产力以中龄林最高,达到10.949 5 t/(hm2·a);其次是成熟林,为9.152 6 t/(hm2·a);幼龄林排后,为8.566 4 t/(hm2·a);乔木层净生产力也是中龄林最高,达到5.479 5 t/(hm2·a),大于成熟林的5.040 1 t/(hm2·a)和幼龄林的1.941 4 t/(hm2·a)。
该林场马尾松林林分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相比较而言在国内处于低水平,因此应加强林场马尾松林的经营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林分结构和密度调整,加大林相改造力度,从而提高林分生产力及群落整体生态效益。
关键词:马尾松;林龄;林分;生物量;净生产力生物量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指标;是指生态系统单位面积上的生物有机体干物质的质量[1]。
森林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依靠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将其固定在植物体内和土壤中,由此使森林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