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歌学画图4
- 格式:doc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3
相关资料:秋天说了什么作者:菱儿秋天说:快变快变,要赶在冬天到来之前。
于是,草儿黄了,果子熟了。
云儿高了,风儿来了。
(图例1)“下雨啦!”瞧,又下雨啦!雨点象断了线的珠子似的从天而降。
我最喜欢的就是下雨了。
在下雨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总会跑到露天电影场,在那里,就好象是我们的天堂,我们只有在那里才会开心。
天地间一片雨蒙蒙,真是好美啊!我们有的仰望天空,尽管下着雨也在数雨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哎呀,数不清了!”淘气的小雨星一落到地上就不见了;有个同伴在雨的沐浴中充当诗人,他张开双臂大声说:“雨啊,雨啊!”;还有的干脆就在雨中奔跑,一声“冲啊”,就从一个房檐跑到另一个房檐下,象只快乐的“落汤鸡”。
不一会有一个家长跑过来。
我们一看,哦,原来是“小诗人”的妈妈,她说怕淋坏了孩子,非要拉“小诗人”回家。
我们一群人忙去说好话,几分钟后,阿姨被我们说服了,只好走了。
就这样,我们开心地玩着。
“下雨啦¨¨¨”“下雨啦¨¨¨”我喜欢下雨。
(图例2)唐老鸭不敢去北京唐老鸭,游世界,东南西北到中国。
看完了桂林看西湖,就是不去北京乐一乐。
这是为什么?那儿的烤鸭是特色,弄不好可别烤了我!(图例3)草儿草儿,草儿,青青,水珠,水珠,亮亮,草儿青又绿呀,摘三束呀,爹一束,娘一束,留下一束给白兔!馋猫和懒猫庙里头有只白猫,庙外头有只黑猫。
庙里头白猫骂庙外头黑猫是只馋猫,庙外头黑猫骂庙里头白猫是只懒猫。
冬姥姥冬姥姥,心肠好,戴上花镜针线找。
捻起一缕西北风,穿过松针轻轻挑。
一心想给小麦娃,缝制一件大雪袄。
小白兔三瓣嘴小白兔,长得俏,只是对人没礼貌。
狗熊爷爷摔了跤,小兔笑着拍手跳,花猫姐姐碰破脚,小兔笑得眼泪掉。
不该笑的偏要笑,笑破嘴唇缝一条。
三瓣嘴,丑难瞧,这个教训要记牢。
树阿姨鸟宝宝,窝里住,吱吱叫,肚子饿。
鸟妈妈,去找食,树阿姨,忙照顾:树枝轻轻摇鸟窝,树叶沙沙唱支歌。
第11课儿歌变画(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为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1课《儿歌变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将儿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将儿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儿歌、讨论、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儿歌的内涵,将其转化为绘画作品。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儿歌内容,使作品具有艺术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儿歌音频、PPT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首儿歌,让学生边听边欣赏,引导学生关注儿歌中的画面感。
2. 新课导入:讲解本课的主题——《儿歌变画》,让学生了解将儿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的方法。
3. 欣赏与分析:展示一些将儿歌转化为绘画作品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创作方法。
4. 创作指导:讲解绘画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等,并给出创作建议。
5.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儿歌,进行绘画创作。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课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将其他艺术形式转化为绘画作品的方法。
板书设计:1. 《儿歌变画》2. 教学内容: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将儿歌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
3. 教学目标:提高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儿歌内涵,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儿歌内容。
5. 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画纸、彩笔等。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将其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
2. 作业要求: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得当,具有艺术性。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欣赏儿歌、创作绘画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读读童谣和儿歌200首亲子共读(3-4单元)方国荣选编解读读读童谣和儿歌前面的话《读读童谣和儿歌》同步跟踪统编教科书课程教学单元,入选童谣、儿歌200首,按主题分为15个单元,每个单元前有启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熟悉内容的“阅读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你会发现,这里有许多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
这里有教育学家、文学大师1亲子共读·家长同学陶行知、冰心、刘半农先生的作品;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作曲家为孩子创作的儿歌;这里有世界文化名人的创作,有流行世界的儿歌经典;还有……本书对经典儿歌、名家创作的儿歌,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做了简要的“赏析”。
【阅读指导】很多低年级学生在幼儿时期已会朗诵童谣和吟唱儿歌,但往往只停留在“背诵咏唱”的语言(口语)层面。
处在识字阶段的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咏唱童谣和儿歌,得到“声形达义,识字明理”的语言文字学习效果。
2读读童谣和儿歌《读读童谣和儿歌200首》注重从“背诵咏唱”到“朗读-悦读”:“朗读”用口,“悦读”用心,“心读”有感,从“语”到“文”,再咏唱出来——学习的境界自然就提高了。
童谣和儿歌有什么差别?童谣口耳相传,往往口语化,以语言表达为主;儿歌,既然称为“歌”,有词有曲,可颂可唱,特别是近现代创作的儿歌,从语言到文字,音乐韵律,能让我们从表皮到骨子里认识和感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音形识字】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音”和“形”,“语”和“文”3亲子共读·家长同学认知学习的基础阶段,为提高低年级学生从“学拼音”到“认识字”的形声认知效率,本书根据课本单元的教学进程,在一些有关“识字”的篇目,特别是涉及汉字基础学习的字根(部首),选编了部分《汉字歌》《字谜歌》和孩子喜闻乐见的“绕口令”,并作了简洁、通俗易懂的注解或解读,供师生和学生家长参考。
【家长同学】本书以辅导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同时体现“亲子阅读”的理念,在一些篇目下设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边栏辅读,使家长与孩子在互动阅读中交流沟通。
《读读童谣和儿歌》心得体会童谣和儿歌是我们每个人成长中的一部分,我想很多人在童年时都曾沉浸于唱儿歌、背童谣的快乐中,甚至还会因为歌声而热泪盈眶,但是,有多少人会想到,这些看似单纯、幼稚的歌谣中,蕴含着老师们深深的情感和教育意图呢?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的体会到,童谣和儿歌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这些简单而富有情感的歌谣,我们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还能够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童谣和儿歌是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用简单的语言、明快的节奏,表达着童真、趣味和教育意义。
我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歌曲,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通过歌词的内容,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童谣和儿歌融入到课堂活动中。
比如,在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时,我选择了一首描述四季变化的儿歌,让孩子们在歌唱中了解到大自然的规律。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让它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同时,我也发现,童谣和儿歌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每一首童谣和儿歌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通过欣赏和演唱,孩子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提升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此外,我还认为,童谣和儿歌在促进孩子们情感发展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它们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歌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通过这次共读《读读童谣和儿歌》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童谣和儿歌在低年级孩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它们不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伴侣,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把童谣和儿歌融入到教学中去,为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读读童谣和儿歌》心得体会身为一名教师,我深知童谣和儿歌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们不仅是孩子们接触语言的起点,更是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读读童谣和儿歌(一)》练习题班级:姓名:学号:一.我会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老鼠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 )。
A.奶奶B.妈妈C.爸爸2.菊花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剩下那朵给( )。
A.自己B.老师C.白鸽3.荷花( )开。
A.夏季天B.夏至前C.中秋节4.我帮( )捶捶背,()叫我好宝贝。
A.爸爸B.妈妈C.爷爷5.一面小花鼓,鼓上画( )。
A.老虎B.布C.小猫6.小云骑马去打油( )吓了牛。
A.小朋友B.皮球C.油7.屋里点个灯,灯底下是个( )。
A.葱B.坑C.鹰8.匣子外有箱子,箱子外有( )。
A.房子B.盒子C.镯子9.长春花( )开?A.夏季天B.春季天C.夏至前10.桂花庆贺( )。
A.端午节B.中秋节C.春节11.小老鼠上灯台是为了()。
A.偷油吃B.叫奶奶C.滚下来12.老虎找不到,找到小()。
A.老鼠B.猴子C. 松鼠13.两个蛤蟆()。
A.两张嘴B. 六只眼睛C.四条腿14.大蝈蝈说自己()。
A.吃了只鸡B.吃了头驴C.吃了只虎15.青蛙开心()。
A.笑哈哈B.哗啦啦C. 叫呱呱16.高高山上一头牛,四个蹄子分()瓣儿。
A.四B.八C.十二17.端阳端,粽子粽,拿个粽子()。
A.回龙洞B.送金龙C.塞龙洞18.()只老鼠搬鸡蛋。
A.一B.两C.三19.盒子外有()。
A.镯子B.匣子C.箱子二.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1.上山打了五只老虎。
()2.大蝈蝈,二蝈蝈想吃公鸡没吃成,嘚儿一声喂了鸡。
()3.西瓜先长叶,后开花。
()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给我糖一包.果一包。
()5.小娇娇铰只鸽子喳喳叫。
()6.端午花,红又红。
()7.顾爷爷,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
()8.懒汉懒,白饭吃不成,只好苦一生。
()9.粉红墙上分得清哪个是红凤凰,哪个是黄凤凰。
()10.蚯蚓和蜻蜓都没有腿。
()11.菊花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还有一朵给了我。
《读儿歌,学画电脑画》系列之四
《中小学电脑报》系列连载稿件:《定义尺寸和存储图像》
电脑绘画就是神,
存储图像不求人。
新建文件定尺寸,
绘画中途勤保存。
启动画图,如果默认的画布大小需要调整,可以用下面的两种方法来调整:
1、单击【图像(I)】/【属性(A)...】项,弹出的图像属性对话框,如图1所示。
在单位一栏中任意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这里的像素是指屏幕上能显示的最小的点,如果使用的分辨率是1024×768,那么就表示整个屏幕的宽度是1024像素,高度是768像素),并且在上面的“宽度”和“高度”中分别填入与所选单位相适宜的数值,就可以按照要求来定义画布的尺寸了。
2、移动鼠标到画布的右下角的蓝色小方块上,鼠标会变成双箭头状,如图2所示。
拖动鼠标就可以轻松地改变画布的大小了,这种方法可以在绘画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画布的尺寸。
所有的电脑画都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电脑里的。
在画完一幅画以后,大家一定记得要保存好哦!
保存图像:单击【文件(F)】/【另存为(A)...】项,会弹出如图3所示的对话框。
在“保存在(I):”项里选择文件保存的路径,在“文件名(N):”项里输入要保存的文件名,按“确定”按钮,图像文件就保存到电脑里面了。
“画图”保存图像文件时,默认的图像文件是“BMP”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