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_李冠煜
- 格式:pdf
- 大小:257.98 KB
- 文档页数:8
浅议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作者:胡蓉万敏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6期摘要2005年我国参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第18条规定了“影响力交易罪”。
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增设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该罪的设立既是我国反腐斗争的需要,也符合“条约必守”的国际法原则和我国间接转化适用国际条约的惯例。
本文认为在我国刑法中确立该罪具有重要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掌握该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更有利于我国反腐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影响力近亲属关系密切作者简介:胡蓉,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万敏,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一级法官。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244-02一、何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其第十三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这是我国立法上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规定。
综上,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犯罪构成要件是: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主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次要客体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
试论刑法之中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的法律分析作者:姜宏愿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8期【摘要】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体应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公正性,而不是廉洁性。
因此在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中的“该国家工作人员”与被利用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并不需要限制具有管理制约的关系,只要其对被利用的国家工作人员具有影响力即可。
【关键词】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职务活动一、本罪的客体论一共有两种观念,第一种是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不可侵犯性。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是本罪的客体。
”笔者认为,其实这两种观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实“不可玷污性”与“廉洁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只是对于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表达。
但是廉洁性对于法律来说,不应该被看作是国家公职人员的犯罪客体。
在这个层面来说,以上的两种观点都对本罪与受贿罪的界定模糊不清。
首先,从处罚角度考虑,就能够明显体现出本罪与受贿罪的区别。
从法理依据上讲,受贿罪的可能性发生在“职能”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行为人要用物质与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进行交换,也就是说,被利用者对于行为人的权力有所需求,因此通过斡旋来实现了这种权力的交换,使其得到了与请托人财物相等价的权力关系。
所以说,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性受到侵犯的时候,就可以以受贿罪论处。
也是基于此种原因。
“非职能性”的行为有的地方法院也裁定为受贿罪,这是欠考虑的行为。
因为比如一些人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力与物质利益进行交易,由于没有形成权力与利益的对等交换,也就不存在受贿之说。
除此之外,有一些国家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得到物质利益,也就是没有受贿,其亲属也没有直接得到物质利益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依据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有利于某一方而断定是受贿罪,但是可以从渎职角度出发进行进一步的审理。
其次,从构成要件方面考虑,本罪也受贿罪也有较大不同。
在我国1984年颁布的刑法中明确指出:只要行为人为请托人办理事件,行为人收到财务,无论该事件是否符合法律程序,是否正当,都应该以受贿罪论处。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解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解析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特殊主体主要包括:1、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
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和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6条规定第(6)项规定,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2、其他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包括与在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和与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
所谓“其他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的范围,可从几个角度加以判断:(1)亲缘关系,如三代以内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关系的人,情妇(夫)可以作为特殊亲缘关系对待;(2)感情关系,如与国家工作人员平素关系十分密切,来往较多的人,以及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具有同学、战友、同事、故交关系等且保持交往的人,专门为国家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和协助工作的人员,如秘书、司机、勤务员等;3、离职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原来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但在实际利用影响力贿赂时,已经实际丧失了原有职务,如离休、退休、辞职、辞退等。
二、如何理解“影响力”影响力是国家工作人员固有的权力、地位、职务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影响力的核心内容是权力,权力是通过具体的职务体现出来的,所有没有职务的非国家工作人员不可能产生影响力。
非国家工作人员由于近亲属、情妇(夫)、其他密切关系等对国家工作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力,只是犯罪的方法和手段,国家工作人员本身具有的影响力,是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必要条件。
三、“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以及“利用影响力”如何认定具有职务上隶属关系的上下级国家工作人员之间,若下级认为与其上级有某种联系的行为人所托事项能否办妥,将直接影响着上级对自己的评价,可以认定该行为人与该上级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且该行为人利用了与国家工作人员具有特定关系的影响力。
比如像招投标活动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向负责招投标活动的该国家工作人员及其直接领导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明示或暗示希望请托人进入招投标范围并获得中标,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直接领导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取得优势,影响公平竞争,帮助请托人中标,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
李冠煜
【期刊名称】《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4)001
【摘要】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的犯罪,与我国<刑法>规定的受贿罪有本质区别,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影响力交易罪存在处罚范围上的差异.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利用影响力、通过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财物和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几个构成要素,除了索取或者收受财物这一要素外,其他的要素自有其特殊性.
【总页数】8页(P87-94)
【作者】李冠煜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4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636
【相关文献】
1.对《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反思——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数额与情节为视角 [J], 李昱丞;
2.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客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完善 [J], 王琳琳;张澍;
3.论强奸罪与抢劫罪在客观方面之异同 [J], 胡世伟
4.污染环境罪客观方面探析——试论“严重污染环境”的内涵 [J], 聂春阳
5.从犯罪构成的角度分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J], 范晓阳;信思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不足与完善摘要:我国刑法修正案(七)为适应现实的需要和响应国际反腐工作,增加了新的罪名即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本文从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分析出发,找出了犯罪主体、犯罪对象及对合犯等相关规定的不足与完善,最后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加深对该罪名的理解。
关键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影响力;不足与完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弥补了我国刑法的空白,为打击腐败犯罪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但实际的运用因为许多概念的笼统以及条文本身的细化问题使得其再没有得以有效的贯彻执行,本文将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几点不足进行探讨。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范围需进一步明确首先,来看近亲属的界定: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的范围。
而我国现行法律对近亲属的范围的规定又不尽相同,《刑事诉讼法》第82条第(六)项规定的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条把近亲属规定为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则把近亲属规定为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有的学者认为为了保持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一致与统一,应该将近亲属的范围界定为范围较小的“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而规定以外的亲属则可化为关系密切的人,同样可以使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制裁。
”①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科学也不符合我国的社会现状。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家庭较多,存在同胞兄弟姐妹的家庭越来越少,而在这样的家庭里三代以内旁系血清的关系非常紧密,将祖父母、外祖父母、非同胞兄弟姐妹、继养子女等列入近亲属范围有必要的。
其次,“关系密切的人”中的密切如何判断。
2007年7月8日,“两高”发布《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特定关系人”的概念,并规定“本意见所称‘特定关系人’,是指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
利⽤影响⼒受贿罪司法解释内容有哪些相信很多的⼈都知道什么是受贿罪。
受贿罪其中有⼀项是利⽤影响⼒受贿罪。
那么,什么是利⽤影响⼒受贿罪呢?它的司法解释是如何的呢?利⽤影响⼒受贿罪的认定⼜是如何的呢?今天,店铺⼩编就来给⼤家说⼀说利⽤影响⼒受贿罪司法解释是什么,希望可以帮助⼤家了解利⽤影响⼒受贿罪。
利⽤影响⼒受贿罪司法解释内容有哪些利⽤影响⼒受贿罪的司法解释内容可以直接参照《刑法》中的规定,具体内容如下:《刑法》第三百⼋⼗⼋条之⼀:国家⼯作⼈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作⼈员关系密切的⼈,通过该国家⼯作⼈员职务上的⾏为,或者利⽤该国家⼯作⼈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作⼈员职务上的⾏为,为请托⼈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财物或者收受请托⼈财物,数额较⼤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数额巨⼤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数额特别巨⼤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或者没收财产。
离职的国家⼯作⼈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利⽤该离职的国家⼯作⼈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前款⾏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利⽤影响⼒受贿罪与受贿罪的区别1、主体不同利⽤影响⼒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作⼈员的关系密切⼈、离职的国家⼯作⼈员及其关系密切⼈,⽽斡旋受贿形态的主体直接为国家⼯作⼈员⾃⼰。
2、客观⽅⾯不同利⽤影响⼒受贿罪中⾏为⼈先是利⽤与其关系密切的国家⼯作⼈员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再通过其他国家⼯作⼈员职务上的⾏为去受贿,⽽斡旋受贿形态中是国家⼯作⼈员直接利⽤⾃⼰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再通过其他国家⼯作⼈员职务上的⾏为去受贿。
即在这⾥他们所依靠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主体不同,前者为与⾏为⼈关系密切的国家⼯作⼈员,后者直接为该国家⼯作⼈员。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犯利⽤影响⼒受贿罪的,处罚是⾮常重的。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客观方面研究作者:周冠宇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2期摘要: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确立符合国际立法潮流,它通过规制国家工作人员近亲属和关系密切人出发,防止相关主体利用立法漏洞以自身影响力谋私,对我国反腐建设有重大意思。
本文从该罪的客观方面出发,借鉴整个受贿体系立法,对于影响力、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标准加以界定,以求解决司法实践中相关概念认定模糊不清的问题,以保证司法权威。
关键词:利用影响力;不正当利益;受贿罪中图分类号:D924.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5-0069-02作者简介:周冠宇(1992-),男,汉族,湖北十堰人,武汉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7年“两高”出台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除了提出“特定关系人”这一概念外,还第一次列举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以及其他关系特定人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形成共犯的情形,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为处罚国家工作人员“身边人”的受贿行为提供了依据。
2009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刑法修正案(七)》,新增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从最高的立法层面对这一问题做出反馈。
毫无疑问,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确立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的缺失,为打击贿赂型犯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①关于本罪的客观要件问题,法条中已经做出了十分详尽的描述。
但目前对于本罪的犯罪客观方面还有不少争议,主要围绕影响力、不正当利益这两个方面。
所谓影响力,即“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周围的事情所起的作用。
”②具体来说,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中,社会人自身的行为和思想或者社会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引起他人支配行为的思想和相应的行为改变的作用力。
从受贿主体与享有职务或者地位便利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影响力可以分为两种,即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易志鹏【摘要】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中新设立的罪名,即把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地位或者其他影响,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严重行为定为犯罪.本罪的设立体现了刑法的与时俱进,弥补了现有受贿犯罪立法的缺陷,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刑事法网,同时也有利于与国际刑法接轨,但在本罪的认定过程中仍应严格把握两个问题,即本罪与受贿罪的界限问题,关于共犯的问题,以期对本罪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准确的定性.【期刊名称】《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0)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构成要件;关系密切的人;特定关系人【作者】易志鹏【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636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作为受贿犯罪的一种类型,其犯罪行为表现近些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犯罪行为人总是很巧妙地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地位或者其他影响力进行犯罪行为,并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从而达到其受贿犯罪的最终目的。
之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这种受贿犯罪类型并无单独具体的规制,也就很容易导致该种受贿犯罪行为的愈来愈频繁。
然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设立,明确规定了这种行为为犯罪行为,做到了有法可依,体现出了罪刑法定的原则,这对于严厉打击该种类型的犯罪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生活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腐败犯罪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身边人”,如家人及其他亲朋好友等关系密切的人,参与受贿犯罪的现象屡有发生。
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已经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仍利用其在职时形成的人脉关系、社会资源等影响力,或者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收受请托人财物的现象常有发生。
Crime of Acceptance of Bribes through Influence:Problems of Its Objective Elements and Legislation
Improvement
作者: 王琳琳 张澍
作者机构: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出版物刊名: 净月学刊
页码: 35-3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客观方面 行为
摘要:2009年2月28日公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388条后增加了一条作为第388条之一,是对当前腐败问题从《刑法》角度的积极回应。
我国已经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政府对于受贿罪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强,力求多方面借鉴经验以打击官员腐败。
相对于传统的贪污贿赂犯罪而言,这是一种利用影响力的新型犯罪。
结合司法实践,其客观方面的规定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加以完善,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实践价值。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理解与适用问题2011-1-11 11:13:00易门县检察院曹立松魏有材〔内容提要〕2009年2月28《刑法修正案(七)》其中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通过使得我国的刑法更加完善,但修正案使用了一些概括、抽象的文字表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如何正确理解本罪,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贯彻本罪是本论文讨论的重点。
本文第一部分以本罪的出台背景和意义为出发点,概括当前我国的反腐情况。
第二部分讨论本罪在司法适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针从该罪的立法背景与意义出发,结合司法实践,探究该罪名成立要件、发现案件线索途径、立法建议等观点。
〔关键词〕影响力;受贿;问题;对策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9年10月14日公布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将该条罪名定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通过以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市查办的100多件职务犯罪案件,其中还没有一件判例适用该罪名的,全省也鲜有所闻,全国也极少,司法界和理论界对此颇为关注。
(总第113期)JO U RN A L O F F U JIA N P O LICE CO L L EG E Serial No .113收稿日期:2009-09-22作者简介:李冠煜(1982—),男,法学硕士,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法律顾问、副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中国刑法、比较刑法。
① 《德国刑法典》第331、332和335条分别规定了接受利益、索贿和索贿的特别严重情形的行为;《日本刑法典》第197条规定了受贿罪、受托受贿罪、事前受贿罪、向第三人提供贿赂罪、加重受贿罪、事后受贿罪和斡旋受贿罪;《法国刑法典》第433-2条规定了受贿罪;《意大利刑法典》第317至320条分别规定了索贿、因职务行为索贿、因违反职责义务的行为索贿及其加重情节、在司法行为中受贿、受委托从事公共服务的人员受贿的行为;《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290条规定了受贿罪,等等。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李冠煜(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1)摘 要: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的犯罪,与我国《刑法》规定的受贿罪有本质区别,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影响力交易罪存在处罚范围上的差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利用影响力、通过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财物和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几个构成要素,除了索取或者收受财物这一要素外,其他的要素自有其特殊性。
关键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职务行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数额较大;较重情节中图分类号:DF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0)01-0087-08Discussion on the Objective Aspect of C rimes of Bribery by Using the InfluenceLI Guan -yu(Zhixing Co lleg e of Hubei Univ ersity ,Wuhan 430011,China )A bstract :The crime of bribery by using the influence is a new kind o f crime in the Seventh Criminal A -m endm ent ;its essence is different w ith that o f criminal law ,and its sco pe o f punishment is also diffe rent with the crime of trading by using influence in United N ations 'Co nventio n Ag ainst Co rruptio n .The objec -tive aspect of this crime co nsists of several constitutio nal elements ,w hich are using the influence ,deman -ding the improper interests with autho ritative behavio rs for com missio ned party ,obtaining or taking the pro perty and reaching the level of larg er amount o r serious plo t .The elements have their ow n particularity in ex ception of the element of obtaining o r taking the pro perty .Key words :taking bribery by using the influence ;authoritative behavio rs ;dem anding im proper inte r -ests ;larger amo unt ;serious plo t . 引 言受贿罪侵害了公职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妨碍公职人员正当地行使职权,使国民丧失了对其公正执行职务的信赖。
为了保证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转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世界各国均将受贿罪作为刑法规制的重点①,并有逐步扩大处罚范围、加大打击力度的趋势。
为了促进预防和打击腐败方面的国际合作,《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15条、18条对贿赂本国公职人员和影响力交易行为也分别做出了规定。
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该公约,同时声明,不受该公约第66条第2款的约束。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腐败问题,严密贿赂87犯罪的刑事法网,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强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与该公约的衔接,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2月28日颁布了《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388条之一增设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②。
这标志着贿赂犯罪的主体范围已扩大至非国家工作人员,是我国刑事法制的重大突破。
据此,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本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利用影响力、通过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财物和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几个构成要素,但由于“索取或者收受财物”要素与其他贿赂犯罪并无不同,因此,本文将详细论述利用影响力、通过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和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三个要素。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作为一种职务犯罪,是以权换利的肮脏交易,是国家工作人员直接利用本人职权与请托人提供的贿赂进行利益交换;而本罪行为人没有直接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其是先利用自己与国家工作人员的特殊关系(即影响力),再利用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表现为影响力和贿赂的交易。
简言之,受贿罪中的贿赂是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对价,而本罪中的贿赂是作为行为人自身影响力的对价。
这是受贿罪与本罪的本质区别。
正确认定本罪,首先必须准确界定影响力的内涵和外延。
(一)影响力的含义所谓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影响或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1]。
法约尔(Fay ol H enri)首先将领导影响力划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是权力因素在组织和社会的作用下而产生的强制性影响,以外推力的形式发生作用,具有不可抗拒性、强迫性和外在性的特点[2]。
而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者自身的非权力因素所产生的自然影响力。
它是由领导者的人格因素引起的,为被领导者认可,以内驱力的形式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心理与行为的一种力量。
与权力性影响力相比,非权力性影响力产生的基础十分广泛,它是建立在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尊敬、依赖、钦佩、崇拜的基础上,为被领导者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接受,不具有任何强制色彩和驱使感[3]。
因此,在管理心理学上,根据影响力的来源、特征和作用,可将其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本罪行为人正是凭借自身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密切关系,利用上述影响力使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为自己服务,意图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从中索取或者收受贿赂。
但是,影响力的来源、性质与影响力的利用方式不能相提并论。
换言之,不能因为影响力基于职权、地位产生就认为利用这种影响力的行为构成受贿罪;同样,也不能因为影响力由来于品格、知识、才能、情感、资历等个人因素就认为利用这种影响力的行为构成本罪。
影响力的来源、性质的确会对影响力的利用方式产生一定作用,但前者对后者并不具有决定意义,后者与前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尤其是在本罪中,行为人仅仅通过利用影响力还不能实现犯罪目的,必须借助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才能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所以,行为人所利用的影响力,往往是一种与职权、地位有关的影响力,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非权力性的影响力。
有论者认为,由于我国刑法典将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受贿规定为不同的88②《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将本罪罪名确定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笔者认为,首先,从体系上分析,本罪作为《刑法》第388条之一,具备独立的罪状和法定刑,是一个单独的犯罪,应当具有不同于受贿罪及其他贿赂犯罪的罪名。
其次,从行为类型上分析,本罪与斡旋受贿行为具有相似性,行为人都能利用某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
显然,本罪也是一种受贿行为。
最后,从履行缔约国义务的角度考虑,我国在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后,又在《刑法》中增设本罪,在犯罪构成的设置和罪名的确定上应尽量和该公约保持一致。
刑法学界普遍认为,该公约第18条规定的是“影响力交易罪”,以突出行为人是以滥用影响力的方式行贿或者受贿的。
确定罪名应当体现行为特征而不能仅以主体身份为标准,所以,本罪罪名也应当突出行为人利用影响力索取或者收受财物的特征,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科学的。
(总第113期)JO U RN A L O F F U JIA N P O LICE CO L L EG E Serial No.113犯罪,因此,本罪的影响力只包括前述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而不包括权力性影响力。
利用权力性影响力受贿的,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受贿罪而非本罪。
本罪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范围广泛,从实践中的情形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一定感情所产生的影响力;(2)基于一定的血缘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力;(3)基于一定的地缘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力;(4)基于一定的事务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力[4]209-210。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本罪中的影响力应当既包括权力性影响力也包括非权力性影响力,决定本罪与受贿罪区别的关键是影响力的利用方式。
因此,将影响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并不能充分揭示本罪的实质,有必要根据利用行为的特点将影响力分为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
即利用直接影响力而索取或者收受贿赂的,一般构成受贿罪;利用间接影响力从中索取或者收受贿赂的,则构成本罪。
(二)影响力的利用方式从本罪的规定来看,行为人利用影响力受贿的具体方式有以下三种:1.行为人利用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密切关系,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