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别视角的女性犯罪报道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3
美剧《致命女人》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1. 引言1.1 介绍美剧《致命女人》美剧《致命女人》是一部由Netflix制作的犯罪剧,讲述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镇里,一群看似普通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卷入了一系列黑暗的事务。
剧中的女性角色都非常复杂和多维的,她们展现了各自独特的品质和挑战,远超过了传统主妇的形象。
这部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了女性在犯罪世界里的角色和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性别平等和社会权力结构的问题。
《致命女人》的女性角色们都拥有强烈的目标和野心,她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生活,而是追求更加自主和独立的生活方式。
她们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同时也暴露了社会对女性的固有偏见和性别歧视。
这部剧通过展现女性在犯罪世界中的地位,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性别平等和社会公平的思考。
美剧《致命女人》在女性主义视角的引导下,呈现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故事,让观众对女性的力量和挑战有了全新的认识。
通过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面临的困境,这部剧不仅丰富了剧情内容,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性别平等和社会权力结构的问题。
1.2 女性主义视角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女性主义视角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上。
影视作品是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女性主义视角可以帮助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人物形象,为观众展示不同类型的女性,打破传统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女性主义视角还能够揭示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问题,引发观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女性主义视角的加入,影视作品能够呈现更加真实和丰富的社会现象,激发观众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促进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女性主义视角在影视作品中具有重要性,不仅可以引领观众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和讨论,还能够帮助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2. 正文2.1 探讨《致命女人》中的女性角色在美剧《致命女人》中,女性角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主角到配角,每个女性角色都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力量。
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批判【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批判问题。
本文从新闻报道中的女性角色定位、性别歧视、性别暴力、女性形象塑造以及女性言论刻板印象等方面展开批判。
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揭示了其中的性别偏见和歧视。
结论部分指出了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批判的重要性,呼吁社会更多关注女性权益和平等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改进和进步。
通过本文的讨论和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批判,提高对这一重要议题的关注和认识。
【关键词】新闻报道、女性主义批判、性别角色、性别歧视、性别暴力、女性形象、刻板印象、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批判在当今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女性主义批判的兴起,旨在揭露和挑战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现象,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递和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渠道,其报道内容和角度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的认知和态度。
针对新闻报道中的女性角色定位,女性主义批判表明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定位,呼吁媒体关注女性的多样性和个体性。
在性别歧视方面,新闻报道往往存在对女性的偏见和片面报道,忽视或歪曲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贡献。
性别暴力问题更是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存和发展,而新闻报道中对性别暴力的报道往往缺乏关注和深度,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揭露。
新闻报道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女性言论的刻板印象也是女性主义批判的重点对象。
对于女性主义批判的重要性,可以从改变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态度,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望未来,女性主义批判将继续推动媒体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对女性权利和地位的理解和尊重。
2. 正文2.1 新闻报道中的女性角色定位批判新闻报道中的女性角色定位批判是女性主义批判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女性角色往往被定位为家庭主妇、美女、性对象等传统角色,忽略了她们的思想、能力和成就。
2022年2月 February 2022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受害者形象研究——以新京报微信公众号为例刘宁,丁甲第,曾艾妮,张文曦,黄志伟(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广东珠海519087)摘要:新闻报道中女性受害者常以被凝视、被物化的他者形象出现,这种被选择性加工后呈现的形象,成为大众对女性受害者的认知依据。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及女性媒介形象定义,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新闻报道中女性受害者的媒介形象,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探究女性受害者形象如何被建构。
本研究抽样选取新京报微信公众号中有关女性受害的推文,从报道体裁、受害者类型、受害者年龄、情感倾向、个人品质、身份角色六方面剖析文本内在逻辑,揭示结构性偏见,在宏阔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理解被建构的女性受害者媒介形象,最终将视点回落于新闻业务,从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唤醒大众性别意识,规范媒介生产。
关键词:女性受害者;媒介形象;社会性别理论;新闻框架;新京报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3-0035-05一、研究背景新闻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形式,其报道的事件和信息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及大众日常生活。
在我国每年发生的各类案件中,女性受害案占比较大。
除因性质恶劣、携带性别元素外,这类案件在社会中广受关注的重要原因还与媒体的报道方式密切相关。
受个人价值观或相关利益的影响,一些新闻工作者会对女性受害事件有选择性地报道,将受害的女性视为被凝视、被挑剔的对象。
长此以往,被加工的女性形象成为现实生活中大众对女性的认知依据,逐渐引起大众对女性形象的错误感知及女性群体身份迷失。
本文分析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对女性受害案件的相关报道,在梳理报道偏颇之处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以期媒体在日后的相关报道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公正、平衡、客观。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一)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提出,着眼于男女活动、分工、资源和权力分配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旨在打破对女性的结构性歧视,实现男女平权。
女性学与女性刑事犯罪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兴起并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女性学研究关注的对象包括女性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女性在这些领域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其中,对女性刑事犯罪的研究成为了女性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点,对于揭示女性犯罪行为的原因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刑事犯罪是指女性在社会中违反刑法规定并被判刑的行为。
与男性刑事犯罪相比,女性刑事犯罪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
传统上,女性被认为是温柔、善良、敏感的性别群体,很少参与到犯罪活动中。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女性犯罪率逐渐上升,不容忽视。
女性学研究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女性刑事犯罪的原因和特点。
在女性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刑事犯罪的原因与众多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因素是影响女性刑事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对于女性的角色期望和社会压力等因素,往往会导致女性违法犯罪的发生。
例如,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应该具有温柔善良的形象,而一旦不符合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女性可能因为内心的挣扎和压力而选择违法犯罪。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女性刑事犯罪的原因之一。
女性在经济上的困境和生活压力,可能导致她们为了生计而选择犯罪行为。
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职场中,但依然存在性别收入差距和职场歧视等问题,这也可能推动女性选择非法途径来改善经济状况。
此外,家庭因素和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刑事犯罪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婚姻关系的破裂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都可能使女性陷入到犯罪的境地。
除了研究女性刑事犯罪的原因,女性学研究也关注女性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后果。
通过女性学视角来分析女性刑事犯罪,我们可以发现女性犯罪行为与男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女性犯罪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隐蔽性。
相对于男性常见的暴力犯罪,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犯下隐蔽性更高的非暴力犯罪,如欺诈、侵占等。
监狱学对女性犯罪与女性监狱的研究监狱学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犯罪分子的关押、惩罚和改造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对于女性犯罪和女性监狱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
本文将探讨监狱学对女性犯罪与女性监狱的研究情况,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女性犯罪的特点与原因女性犯罪与男性犯罪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女性犯罪相对较少,占全部犯罪人口的比例较低。
其次,女性犯罪的类型和性质也与男性犯罪存在差异,女性更多地参与非暴力的犯罪行为,如偷盗、欺诈等。
此外,女性犯罪的动机也较为复杂,包括经济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家庭环境等。
对于女性犯罪的原因研究表明,社会角色的压力和社会期望对女性犯罪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家庭角色对女性的性别角色定位有一定作用,一些女性出于经济压力或其他原因,可能选择从事非法活动。
另外,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女性参与犯罪行为,例如,自卑感、攀比心理等都可能促使某些女性违法犯罪。
二、女性监狱的特点与挑战女性犯罪的研究对于监狱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女性犯罪的增加导致了女性监狱的发展与建设。
然而,女性监狱的特点和挑战也需要研究者们给予更多关注。
女性监狱相对于男性监狱而言,面临更多独特的问题。
首先,女性在监狱中的社会角色和心理需求不同于男性。
例如,女性犯罪者更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对家庭关系的培养与保持也成为关注焦点。
其次,女性监狱中的犯罪人员往往需要面对更多的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
安全保障和人权保护是建设女性监狱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准确理解女性犯罪以及女性监狱的特点对于更好地进行监狱改造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近年来,监狱学对女性犯罪与女性监狱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方面,研究者通过对女性犯罪的调查与统计,揭示了女性犯罪的现状与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另一方面,对女性监狱的研究着重于改善犯人的心理健康、满足其家庭和社会需求,为女性犯罪者的改造与重返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
此外,监狱学家们还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罗小曼(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长时间以来,女性的生存境况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20世界60年代以来,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给女性真正解放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女性在社会群体中仍处于被对象化、客体化的弱势地位。
本文以著名韩国导演张哲洙的电影代表作品《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为例,以女性主义视角来探析女性生存境况堪忧的深层原因,揭示其对当代女性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金福南;女性主义;被奴役;启示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3-0135-0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3.062一、前言古今中外,女性在男权社会一直处于“被奴役”的从属地位,到了近现代,女性主义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应运而生,追求男女平等的呼声从未间断,但女性依旧处于社会的压制状态。
正是因为如此,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到当前依旧有其存在发展的空间及意义。
女性主义批评以女性的立场和视角,对男权社会以及男权社会主导下的文学创作甚至是其他领域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揭露其对女性压迫的事实,并为女性解放和独立贡献话语力量。
①如今,随着时代更新,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仅可以运用到文学文本中,还可以用来解析其他艺术作品,比如电影、绘画等等。
师从著名韩国导演金基德的张哲洙导演,以处女作《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将金基德“暴力美学”延续并发展得淋漓尽致,该片入围2010年法国戛纳电影节,并在韩国获奖无数,影片主要讲述了韩国一座孤岛上,一位名叫金福南的女性在男权笼罩下的村子里逆来顺受、受尽屈辱,最终奋起反抗复仇屠岛的故事。
②然而,影片中除去“暴力美学”符号的影子,电影中以福南为代表的女性更值得探析。
关于这部影片,部分人对其进行了人物形象塑造、电影符号意蕴以及其后现代主义等等阐述,以女性主义为主要批评方法来解析这部电影的文章还寥寥无几,因而本文从电影中女性福南“被奴役”的生存困境等女性主义视角,来探析女性生存境况堪忧的深层原因,揭示其对当代女性的现实启示意义。
对女性犯罪现象的调研与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然而,女性犯罪现象也逐渐呈上升趋势。
女性犯罪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原因?我们该如何应对和解决女性犯罪现象呢?本文将从女性犯罪的表现形式、犯罪原因、预防和应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女性犯罪的表现形式女性犯罪的表现形式很多,既有财产犯罪,比如盗窃、诈骗等,也有暴力犯罪,比如杀人、伤人等。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犯罪也成为女性犯罪的一大类型,如网络诈骗、传销等。
此外,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不少女性也参与到了毒品犯罪中。
二、女性犯罪的原因女性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来分析。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经济问题等。
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自闭、孤独等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包括家庭、感情等问题;经济问题包括失业、贫穷等问题。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性别歧视、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等。
性别歧视是女性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女性因为受到歧视和排斥而选择犯罪;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也是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认为女性应该是柔弱、顺从的,这种观念无疑会对女性的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预防和应对措施预防和应对女性犯罪不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首先,应该从个人着手,提高女性的自我保护技能,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和经济问题。
其次,需要加强对女性的教育和宣传,弘扬平等、尊重和包容的社会价值观念,消除性别歧视现象。
此外,加强家庭教育也是预防女性犯罪的重要手段。
最后,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女性犯罪的处罚力度和惩治力度。
四、结语女性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既需要个人的自我保护,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女性应该在承受社会压力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社会应该积极消除性别歧视现象,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平等性,切实保护女性的权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1.制造强奸倾向的因素:男性性角色的社会化(male sex-role socialization)社会文化存在制造男性强奸倾向的负面因素。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与其说强奸是一种越轨行为,不如说其是一种过度遵守(over-conforming)行为。
因为进攻性、力量、权力、强硬、支配性、竞争性等被社会视为男性气质的表现,男性社会化使男子学会通过性表达进攻性与仇恨,并将性与爱、尊重和感情的需要割裂开来,因而男性更容易被塑造为强奸者。
2.削弱强奸内在抑制的因素:鼓励强奸的文化男性个体基于服从道德与法律规范会对自我进行抑制,然而社会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却有可能削弱这种抑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1)将女性客体化,商品化的现代文化对强奸发生有促进作用;(2)否定女性被强奸的可能性,认为女性从强奸中受益或应对其负责的文化信念放任了强奸的发生;(3)失业、贫困和边缘性造成弱势群体的暴力亚文化,其中包括强奸。
3.削弱强奸社会抑制的因素社会本来拥有防止强奸发生的机制,然而另一方面某些社会文化也发挥着削弱这种抑制作用的因素,表现在:(1)男性支配的暴力文化:在崇尚男性暴力的文化中,强奸可能被作为男性支配的一种体现;(2)社会控制制度的失效:比如警察不当地消化了一些被报案的强奸,以及监狱不能使强奸犯再社会化,造成强奸的隐匿和再发。
4.削弱受害者避免被害能力的因素:女性作为受害者的社会化社会文化一方面促进着强奸的倾向、削弱对这种倾向的抑制,另一方面也在削弱女性作为受害者的抵御能力,从犯罪人与被害人两方面强化着犯罪原因。
社会将服从、被动、虚弱等界定为女性气质的组成部分,而女性也自觉接受这些社会观念并按照其塑造自我,从而导致其面对强奸时的弱势性。
(四)强奸功能论:男性主义社会的控制手段◆理论新探◆理论新探注释:DianaE.H.Russell.Sexual Exploitation:Rape,Child Sexual Abuse,and Workplace.Harassment.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Inc.1984.161-164。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女性犯罪增多的原因造成女性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育、就业、参政等方面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削弱了女性追求其人生价值的合法途径的取得,增强了社会能量的紧张程度,加之制度规范的缺陷不能有效化解这种紧张,致使女性犯罪增多。
减少女性犯罪需要减少性别不平等现象,改革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制度。
标签:女性犯罪;社会结构失调;性别不平等;文化目标;合法手段女性犯罪,是指女性实施的犯罪。
自有犯罪现象以来,就有女性犯罪。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前,女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5%左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占整个犯罪的6%~7%,现在则达10%~20%,数量直逼德国[1]。
据我国司法部网站披露,从2000年底至2006年,全国在押女性犯人数净增了3.9万,平均每年增加15%,大大超过了在押犯平均增长数[2]。
严峻的发展形势使国内外研究犯罪学的学者对女性犯罪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在社会性别视角下,社会学相关理论可为探讨女性犯罪现象增多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一、犯罪分析的理论架构关于女性犯罪的研究,多是从女性个体的生理、心理、感情等方面进行剖析,而李斯特认为,犯罪原因大部分在社会,研究犯罪原因就必须研究社会缺陷,他提出,“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著名论断[3]。
施蒂芬也认为妇女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实施犯罪行为的妇女那里,可以发现她们社会化的缺陷和结构失调。
他指出,少女和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破坏,会导致行为的失调和引起犯罪行为[4]。
由此可见,社会化和社会结构可能引起女性犯罪增多。
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社会结构紧张理论,从宏观社会结构层面研究犯罪的社会原因。
他认为,人类行为受社会规范的制约,而社会结构失调则会产生社会反常状态和失范的反社会的行为。
社会结构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明确的文化目标,二是达到文化目标的社会规定的合法手段。
二因素相互作用,文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合法手段相一致就会达到平衡的状态;如果所处社会规定的文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合法手段之间相脱离形成社会结构失调,就会出现社会反常状态,产生越轨行为和犯罪。
性别角色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性别角色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期望。
这些性别角色通常是根据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而来的,从而影响了个体在不同领域的行为和态度。
犯罪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受到性别角色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性别角色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性别角色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考量。
根据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男性被认为有更强的竞争和攻击性,而女性被认为更加依赖、温柔和关怀。
这种观念使得男性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特别是在涉及到领域内的竞争和权力争夺时。
相反,女性更倾向于表现出社会化的行为,如助人为乐、对他人感受的关心等。
因此,性别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男性和女性倾向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例如暴力犯罪更常被男性实施,而非暴力犯罪则被女性更多地实施。
除了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外,社会学也提供了关于性别角色对犯罪行为影响的观点。
基于社会学理论,性别角色被认为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男性被视为社会的角色模型,被期望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在经济上提供支持。
然而,女性被期望扮演更加被动和传统角色,负责家庭和照顾子女。
这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有时会导致不平等和压迫,从而激发一些人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更多的权力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当他们感到社会体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时。
同时,犯罪行为受到性别角色对教育和机会不平等的影响。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使得男性被鼓励寻求更多的教育和职业机会,而女性则面临着更多的限制和偏见。
这可能导致男性有更多的机会从事高收入和有社会地位的工作,从而减少了他们触犯法律的可能性。
相反,女性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限制可能导致她们更容易陷入贫困和需要,从而增加了她们参与非法活动的可能性。
此外,犯罪行为还受到性别角色对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使得男性更容易隐藏和抑制自己的情感,因为他们被教育成强硬和无情的形象。
然而,这种抑制可能导致压力和情绪问题,最终导致一些男性通过犯罪行为来释放压力和表达情感。
2022/11上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猎罪图鉴》阴王娜摘要:随着大众传媒和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话题成为了影视作品的主要核心。
《猎罪图鉴》被誉为是展现女性力量的一部佳作,一经播出便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
文章以《猎罪图鉴》为例,以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生存困境并找到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即被凝视的女性、被他者化的女性以及被消费的女性主义,最后针对女性主义在媒介中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女性主义《猎罪图鉴》生存问题社会规训《猎罪图鉴》于2022年3月6日在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平台首次播出,一经播出便冲上飙升榜第一。
这部剧与以往的国产悬疑剧有着巨大的差别,虽然这是一部悬疑剧且存在着两位男主,但是五名女性编剧的存在使得剧集中许多内容凸显出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问题,成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女性图鉴”。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猎罪图鉴》中的女性生存问题和反思进行阐述与分析。
女性主义与《猎罪图鉴》性别是一种超越自然的文化构成,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影响社会建制的力量。
关于女性的定义,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命能断绝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所谓的‘女性'。
”因此,应该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对女性进行理解。
即便女性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女性往往会被边缘化、被压迫、被社会制度规训着。
女性主义则是针对女性从古至今被压迫的问题而奋斗的主义,是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是专门为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
女性主义主要对社会不平等的现状提出质疑,并破除这种以生理差异定义女性社会角色的观点。
更有研究者提出,女性主义的目标是为了全世界女性的社会觉醒。
女性真正的解放不仅仅是行动上的解放,更是思想上的解放,因此女性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主义所关注的重点。
性别视角下的“慰安妇”问题内容提要:“慰安妇”问题的实质是日本政府及其军队有组织地实施了性暴力,是一种“反人类”的罪行。
在研究“慰安妇”问题上,性别是继历史、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法等视角之外的一个新的也是重要的切入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的女性研究者、女性社会活动家和民间妇女团体跨越国境对“慰安妇”幸存者的调查、采访以及由女性主导的“关于妇女的国际战犯法庭”活动,使得“慰安妇”问题在性别意义上超越了国家主义的藩篱,成为一个东亚和世界的问题。
本文是从性别视角对“慰安妇”问题的探索性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日军铁蹄之下普遍设置了与日军相关联的“慰安所”(注:慰安所的设置据称是为了防止日本军人在战地实施强奸等不法行为以及性病蔓延导致战斗力下降,然而实际上未能阻止或减少日军铁蹄所到之处的性暴力。
),随之产生的“慰安妇制度”是日本政府及其军队强迫各国妇女充当日军性奴隶的制度。
在这一制度的奴役下,数十万中国、朝鲜、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妇女惨遭日军蹂躏。
在二战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慰安妇”一直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
直到1991年,韩国的金学顺第一个勇敢地站了出来,证明自己就是被日军强征的“慰安妇”,并与其他两名“慰安妇”幸存者以及原军人、军属和遗族等32人组成控诉团,向东京地方法院状告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政府承认战争罪行、给予赔偿和谢罪。
沉默了46年之久的“慰安妇”问题终于重新浮出了历史地平线。
此后,韩国、中国、东南亚诸国从前被迫做过“慰安妇”的妇女相继公开自己的姓名,并纷纷出来作证,要求日本政府谢罪和赔偿。
此后,“慰安妇”问题在日本、东亚乃至世界范围成为一个新的话题,并由此而引出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
一从性别视角(注:性别(Gender,也称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性别视角指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性别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分析在犯罪心理学领域中,性别视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性别视角的犯罪心理分析旨在探讨男性和女性犯罪者之间的心理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性别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并分析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性别差异对犯罪心理的影响1. 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不同的社会化教育,从而导致了性别差异的形成。
男性通常被灌输具有“男子汉”的形象,强调力量、竞争和冒险精神;而女性则被期望保持温柔、关爱和合作的特质。
这些社会化的期望对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影响了犯罪心理的发展。
2. 自尊心理研究表明,男性通常在自尊心方面更加注重与其他男性的竞争,而女性更关注与其他女性的合作与亲密关系。
基于自尊心的需要,男性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竞争心理,而女性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和合作心理。
这种心理差异在犯罪行为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3. 犯罪动机男性和女性的犯罪动机也存在差异。
男性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刺激,如金钱、权力、地位等,而女性更多地受到内部因素的驱使,如报复、保护自己的家人等。
这些差异反映了性别在心理层面上的不同需求和动机,进而导致了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
二、性别视角下的常见犯罪行为分析1. 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男性犯罪普遍较为突出的领域。
男性犯罪者通常在攻击性和竞争心理方面有显著优势,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卷入暴力犯罪行为。
而女性在暴力犯罪中更多地表现出被动和间接的特点,如间接伤害、耶稣复活之前去埃及亚历山大等。
暴力犯罪的性别差异源于社会化的教育和心理差异的影响。
2. 经济犯罪经济犯罪在男性和女性犯罪者中均有一定比例。
然而,男性更多地参与到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经济犯罪行为中,如贩毒、抢劫等;而女性通常更多地参与到低风险和低回报的经济犯罪中,如诈骗、盗窃等。
性别的心理差异和社会化因素使得男性和女性在经济犯罪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动机。
3. 性犯罪性犯罪是男性犯罪行为中的一大类别,虽然也有女性犯罪者,但相对较少。
从女性视角看法律体系的性别偏见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性别偏见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
法律体系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公平正义的护盾,然而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别偏见。
本文将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法律体系中的性别偏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别偏见的解决方案。
一、性别偏见问题的存在在法律体系中,女性面临着诸多性别偏见。
首先,是性别偏见在法律制定和实施中的体现。
由于男性主导的立法和法律实施过程,女性的权益常常未能得到充分关注和保护。
其次,是在刑事司法领域中的性别偏见。
女性犯罪案件的审判中,往往存在着更重的刑事处罚和司法不公现象。
再次,是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性别偏见。
法律对于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问题的规定还不够完善,导致女性在家庭关系中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二、性别偏见问题的影响性别偏见不仅影响了女性的权益保障,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性别偏见削弱了女性在法律领域中的参与度和信任感。
女性对于法律体系的效力产生怀疑,进而导致对于公正正义的信心降低。
其次,性别偏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时,整个社会也将难以取得持久稳定的发展。
此外,性别偏见也使得社会的男女关系不平衡,进而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三、解决性别偏见问题的对策针对性别偏见问题,需要法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以确保女性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首先,要加强女性在法律制定中的参与度,建立起真正代表女性利益的立法机构和政策制定机构。
其次,要加大对于性别歧视和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法律对于这些行为的惩处力度和严谨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于家庭关系中女性权益的保护,建立完善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律制度。
而女性个体在法律体系中的行动同样至关重要。
首先,女性要增强法律意识,以提高自身权益的保护能力。
其次,要积极参与到法律教育和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中,推动社会对于性别偏见问题的关注。
此外,女性个体还可以通过维权组织的参与和倡议活动,为性别平等与正义发声。
性别角色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们对于犯罪的原因和动机一直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性别角色对于犯罪行为显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无论是社会文化因素还是个人心理因素,都与性别角色紧密相连。
首先,社会文化因素对于性别角色的塑造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男性通常被视为强壮、有决策权和掌控力的代表,而女性则被认为温柔、和善、富有母性。
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会导致不同的犯罪行为。
以暴力犯罪为例,男性往往因为强壮和掌控力的特点更容易对他人施以暴力,从而参与暴力犯罪的几率相对较高。
而女性则因为传统观念的桎梏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参与暴力犯罪的几率较男性要低得多。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性别角色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
女性的地位越来越提升,开始在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这种新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于犯罪行为同样产生了影响。
现代社会中,我们发现女性也开始参与到一些传统上男性主导的犯罪行为中,比如贩毒、诈骗等。
这一现象说明,性别角色对于犯罪行为的影响并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背景和观念的改变而变化的。
除了社会文化因素之外,个人心理因素在性别角色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心理特质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犯罪倾向。
男性往往更具有竞争性、攻击性和冲动性等特点,这些心理特质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的行为中。
而女性则更注重细节、善于合作和调解,这些特点使得她们相对于男性更倾向于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了参与犯罪的可能性。
然而,并不能简单地以性别角色来决定一个人是否会犯罪。
犯罪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是单一的性别角色所能解释的。
除了性别角色,还有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等因素都会对个体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性别角色在犯罪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都会塑造性别角色,而不同的性别角色则会导致不同的犯罪倾向。
性别与犯罪探讨中国男女在犯罪领域的差异与原因性别与犯罪探讨:中国男女在犯罪领域的差异与原因近年来,人们对性别与犯罪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男性参与犯罪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女性。
然而,在中国,男女在犯罪领域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男女在犯罪领域的差异,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犯罪类型来看,男性在涉及暴力和物质方面的犯罪中占据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男性在抢劫、杀人、盗窃等暴力犯罪事件中的参与率远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更强大的体力和较高的冲动控制能力有关。
此外,男性对物质的欲望和对财富的追求也使他们更容易涉及金融诈骗、贩毒等物质相关的犯罪活动。
相比之下,女性更多地涉及到非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
女性更容易参与非暴力的犯罪,如信用卡诈骗、偷窃等。
这可能与女性相对较弱的体力和社会角色有关。
在社会中,女性更多地被赋予了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角色,她们往往更注重维持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稳定,因此更倾向于通过非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除了犯罪类型的差异,犯罪动机也在男女之间存在差异。
男性犯罪往往更多地受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男性赋予了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男性更容易面临经济压力和就业问题,这可能推动他们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另外,男性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权力和社会地位的欲望也使他们更容易涉及腐败和职务犯罪。
女性犯罪的动机则更多地与个人和家庭因素相关。
研究发现,女性犯罪往往与家庭背景中的问题和心理压力有关。
家庭暴力、婚姻问题、贫困等会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使她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此外,女性在求学和职场中面临的性别歧视和压力也可能使她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以寻求金钱和自我价值的平衡。
同时,社会文化对于男女犯罪差异也有一定影响。
在传统社会观念中,男性被认为是强壮、有能力保护家庭的代表,而女性则被期待成为温柔、善良的母亲和妻子。
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导致了男性更多地承担物质和家庭责任的现象,同时也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动机参与犯罪。
基于性别视角的女性犯罪报道研究齐心悦,齐心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000)2 0 1 9年第八期实务探索I新闻采编摘要:犯罪女性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形象被高度类型化,媒体倾向于将其塑造成“受难者”、“牺牲者”以及“不良行为者”等形象,从而制造出关于该类群体的刻板印象。
而在报道的语词使用方面,则力图突出犯罪女性“柔弱”的特质,并将其违反传统角色的行为进一步夸大渲染,凸显出其与理想女性角色的距离感,通过污名化、色情化和贬损化的描写,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框定,体现出了媒体报道鲜明的性别偏向和性别意识。
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媒介建构性别政治一、研究背景与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4-2019年5月间所有大陆女性犯罪报道,为了保证内容的可信度与权威性,本文将平台限定在平面媒体。
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式,在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WiseSearch)输入“女性罪犯”、"女性犯罪"、"女罪犯”、"女刑犯”、"犯罪女性”"、女疑犯”、"女犯罪嫌疑人'等七个关键词,共得到432条检索结果。
本文通过对这些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后,将女性犯罪报道的叙事框架分为3类,下面将结合案例论述三种叙事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媒体报道中的犯罪女性形象构建。
二、女性犯罪新闻报道中的类型化叙事"再现”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过程,在当今社会显著地影响了大众传媒。
在这一视域之下,新闻被视为符号系统和文化产品,新闻文本则为一种文化建构。
典型角色的分配、角色化是叙事的关键。
犯罪女性作为被社会排斥在外的边缘群体,对其的新闻报道往往有角色分配和类型化的倾向,成为公共语汇中的特定标识,从而建构着我们对这一群体的文化认知。
各媒体对于女性犯罪的新闻报道存在几种常见的叙事类型,可以分别简要概括为:受难叙事、牺牲叙事以及负面行为叙事等。
这些高度类型化的叙事勾勒出了犯罪女性的媒体报道人物素描,构成了女性犯罪新闻报道的潜在结构基础,并相应地对应着犯罪女性形象的特定“再现”。
(-)“受难叙事”《检察日报》曾给出数据,50%以上的女性犯罪是缘于以暴抗暴。
在这一类报道中,受难叙事的典型案例则包括:女性长期遭到丈夫家暴或背叛,最终不堪忍受,一时冲动杀害了丈夫;女性为爱仇杀情敌;女性被强迫贩毒、卖淫等;以及女性由于童年时期遭受家庭虐待以及家庭暴力等进而走上犯罪道路等。
这一类新闻中,女性尽管犯下严重的罪行,但由于受难叙事的报道手法,使得犯罪女性的形象被“再现”为受害者。
例如《齐鲁晚报>2017年12月13日的报道《逃了22年还是没躲过这一天》中就有如下描述:1995年3月的一天,闫某走进前妻居住楼房,和刘某续起了夫妻情,毕竟结婚多年了,说到动情处俩人抱头痛哭。
当晚10时许,前夫在她床上睡着了,刘某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这时,刘某思想斗争很激湫,思想非常矛盾.她想起结婚后这些年受的冤屈和前夫背叛自己感情。
她越想越气愤,于是拿出枕头下的“桃木把”刀具向其扌币去,前夫就这样死在了她的刀下,悲剧就此发生。
在这一类叙事中,女性是加害者,但更是受害者。
其受难的过往经历是报道的叙事主体,是最主要的情节。
受难叙事通常体现为关于女性家庭生活状况和经历的报道。
(-)“牺牲叙事”典型的牺牲叙事则主要可以表述为:女性为了家人、为了爱情而选择犯罪的方法做出牺牲,如一篇名为《贩毒45公斤,一审死刑二审改死缓这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镇江看守所监管民警对一名女毒贩的"特殊救赎”》的报道,讲述的就是该女性与一名外国人发生恋情后为其铤而走险,走上走私毒品的道路的故事:“因为涉嫌贩毒,小莉被警方逮捕,在警局小莉终于见到了同样带着手铐的陈海。
望着陈海,想到月底的婚礼,小莉眼眶红肿,身体不住的抽搐,'你说过的,结婚前就不卖毒品了,不吸毒了,都是你骗我的,我们的婚礼该怎么办呀。
'”该类叙事虽然也夹杂着受难叙事的痕迹,但与其不同的是,牺牲叙事中的女性多半没有悲惨的被虐待被压抑的经历,对于犯罪的行为属于明知故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三)“负面行为叙事”负面行为叙事主要强调女性自身某些不良的性格特质致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女性因为贪婪,追求物质生活的奢靡,以及对自己容貌的呵护而走上诈骗、贩毒、贪污腐败的道路。
而在另一部分报道中,女性则多是由于未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无知而误入歧途。
该类叙事意在对女性的犯罪行为进行负面的道德评价和审判:“利用职务之便,张艺虚构了王某某等10人在思南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事实,又以王某某等10人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为由申请城乡退保,骗取社保资金,同时还侵吞了杨某某等89人退回的重复领取养老保险待遇金(含死亡超领),涉案金额共计40余万元。
”这篇名为《"90后''女干部落马「案发时仅25岁,贪污手法惊人》的报道抓住"90后”、"女干部”、"贪污”等关键词,意图塑造一个本该年轻向上、却因贪念而最终走上腐败东高传播2019年第8期(总第180期)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HUANBO麴臊一飆麴歧途的女性罪犯形象。
上述叙事往往对应着特定类型化的"再现”,从而向受众刻画出几种角色化的犯罪女性形象。
这些高度类型化的形象构成了媒体为受众描绘的犯罪女性的众生相,它也建构了 我们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和看法。
下文将会基于这三种叙事类型体现出的犯罪女性形象对其中的话语建构进行分析。
三、新闻报道中犯罪女性形象的话语分析媒介生产其实也是在媒介文本生产过程中对意义进行编码的过程。
霍尔认为,"语言是具有特权的媒介,我们通过语言理解事物,生产和交流意义。
"语言能够生产意义,从而 为我们共享,形成对某一事物较为一致的认识,这就建构出了文化。
而在新闻报道中,媒介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再现也往往拥有一个已撰写好的剧本,必要时只要改写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即可,然其内涵的固定的价值取向当不容忽视。
(-)女性特质的呈现与刻板印象在柴静所著的《沉默在尖叫》一文中,杀夫犯罪女性有的"一只眼睛是鱼白色,是出事前几年被丈夫用酒瓶砸的……瓶子砸在眼睛上爆炸了”,有的"皮带抽在光的皮肤上,噗的一声,她被吊着,扭着身子尽量让他打在背上,尽量不叫,怕别人听见羞耻”;“(医学专家陈敏)见过所有以暴制暴的妇女,没有例外,每一个都有性虐待"……呈现在人们目视之中的,是一个个柔弱的、没有反抗能力的伤痕累累的女性身体。
而当这种身体形象成为一种"公共景观”时,它便具有了一定的符号意义,并承受着来自于他者话语的精微改造与意义入侵。
福柯认为,身体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身体由话语生成,并存在于话语之中。
自传统社会开始,男权的社会意识形态便已确立。
在男权的威严和压力之下,女性个体作为身体的主体,开始承担一系列的身体控制和社会管理技术。
在这一规训的过程中,权力从身体内部不断被制造出来。
因之,新闻报道中向我们展示的,便是这样一个个长期忍受家庭暴力、打不敢还手一味顺从隐忍、没有反抗能力,甚至认为说出去是使家庭蒙羞的女性形象。
这些对女性身体、行为举止和意识活动的种种规训并非以强加的形式出现,而是依托长期以来权力的逐渐渗透和内化而在女性的大脑内部的浓密处进行改写,使之自动地作用于女性自身。
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武器、肉体上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止,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都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使他成为自己的监视者”。
女性"柔弱的”身体便成为一个展示"不可见”的父权制微观权力"可见”的物质载体。
"他者"的建构,不仅标示出了主客体之间的身份差异,而且也在大众媒介的传播过程中输出权力,并进行权力的再生产。
霍尔将其内在的运作逻辑称为"定型化”,即"简化为少数要点,用几个简明的特征本质地加以确定。
”若将之引入本文关于新闻报道对犯罪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再现过程中,则可认为媒体通过特定的话语体系对这一类群体定型,并将这一群体中个体的特殊性加以本质化,将之“自然化”,从而使这种差异得以固定。
从这一层面来说,刻板印象的呈现难以摆脱意识形态的作用,他者化也会在这种持有意识形态立场的刻板印象和媒介偏见中得到强化。
对于犯罪女性的报道,相关的叙事框架无不凸显出女性"柔弱”的一面,并进行细节上的刻画和描写。
如在一则有关女性贩毒的报道中,《厦门日报》的记者如是写道:"听到死缓的判决结果,女被告阿红(化名)背后渗出大片汗渍,发软的双腿让她在法警的搀扶下中途离席,留下身着囚服的背影和一阵唏嘘。
"这种修辞方式在有关犯罪男性的报道中是极为少见的。
由此可见,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和再现充满着刻板与偏见。
与此同时,女性的"柔弱"也无时无刻都在一种男性权力的威严之下被潜移默化地强化。
如前述报道中"被丈夫打”、"让他打",以及"在法警的搀扶下中途离席”等,作用于女性身体的正是富有男性色彩的语汇。
在这一报道修辞中,男性力量与女性力量在其中角逐,而男性力量往往是胜利的一方,力量强劲的一方。
正是在对比中,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才得以建构,并成为社会共识。
而受众,无论男女,也皆以男性的目光,从男性的视角出发去审视这些犯罪女性的身体形象——这是媒介为我们建构出来的权力的凝视。
此外,对犯罪女性的报道,除了从力量上展示其柔弱的特质之外,媒体还极力营造出一种女性对男性权力的屈服。
仍以柴静的《沉默在尖叫》为例,杀夫的女性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他不会死的。
他还没把我杀死,我死了他才能死",以及“(在施暴时)丈夫总是有点绝望的感觉……我就知道他也挺可怜的”等等。
可以认为这是犯罪女性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但在媒体报道呈现的过程之中,这些言语实际上在人们头脑中进一步强化了女性脆弱、胆小和容易受伤的形象,从而塑造出女性从属于男性、对男性既依附也屈从。
这加深了女性的"弱者”地位。
通过建立这种刻板印象,媒体对女性性别角色进行了限定,以此使之服从并服务于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和性别秩序,男性与女性的性别结构因之被定型O(二)被“物化”的女性父权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便是将女性置于男性受众的凝视之下,作为被观看的对象来展示。
在今天的媒体环境中,女性被"物化”已是常态。
甚至于在对犯罪女性进行报道时也存在这样的痕迹。
如南方都市报发表的一篇名为《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当贼!公安人员强调:再好看也不能犯罪》的报道,讲述的是一名被通缉的在逃女酒托诈骗犯因其高颜值在网络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