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挖掘文章的深意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三讲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知识精讲】分析行文的思路与线索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内容层次是怎么安排的,以及是顺着一条什么线写下来的,以及线索的作用或效果。
[考向1] 梳理行文思路1.散文的思路结构类型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有:静赏式,即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参游式,即入景——赏景——联想——收束;象征式,即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文化哲理散文主要有:追怀式,即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叙史式,即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写人叙事散文主要是感悟式,即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2.散文内部的结构关系散文内部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相承关系,体现了文章内容的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表现方式是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或是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或是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第二种是相并关系,主要是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一般通过并列式和对比式展现内容。
第三种是相属关系,主要有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3.方法从整体构思(谋篇布局)方面入手,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分层归纳,最后整合。
注意转折、过渡性的词句。
4.步骤第一步:审题,明确方向。
明确命题的着眼点——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即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以及作者这么安排行文思路的理由。
第二步:读文,厘清思路。
先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再判断哪些段落可以根据题干要求归纳出大的行文层次。
第三步:作答,简洁规范。
组织语言作答。
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5.常见的设问方式(1)文章是围绕××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析。
(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3)文中主要写了××、××,这些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6.答题规范(1)用“首先”“然后”“下一步”“最后”等词语来串联每一步的内容。
课文深度解读探究背后的意义课文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资源,通过深度解读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本文将探究课文深度解读的方法和背后的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这一技巧。
一、方法:五步法深度解读课文的过程可以采用五步法,帮助我们系统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下面将逐步介绍这五个步骤。
1. 第一步:整体把握在开始解读课文之前,我们应该先整体把握文本的结构和主题。
通过阅读标题、副标题和开头几段,我们可以对整个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注意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可能存在的隐喻和象征。
2. 第二步:细节分析在整体把握课文之后,我们需要关注其中的细节。
这包括对课文中的重要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进行分析,捕捉其中蕴含的各种含义。
同时,还可以关注语言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等,以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3. 第三步:背景调查课文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创作的,因此了解背景对于理解作者意图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进行相关背景调查,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社会历史背景等,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绘的情境和主题。
4. 第四步: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不同课文之间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背后的共同意义。
我们可以选择与当前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课文进行对比,寻找共通点和相互补充的部分,以加深对课文意义的理解。
5. 第五步:个人思考在深度解读课文之后,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理解进行个人思考。
这包括对课文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反思、对课文主题的内化和理解以及对作者意图的自由解读等等。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我们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二、意义:启发思考和增加阅读乐趣深度解读课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还可以启发我们独立思考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通过学会深度解读,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不同观点和观念。
此外,深度解读课文还可以增加阅读的乐趣。
通过对课文细节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作者的用词之美,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现代文阅读指导|探究散文的意蕴【文章意蕴】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
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
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
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
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探究方法】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
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
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这类题探究多在“材料——意义——情感”层面内展开,也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含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并不是一回事。
虽说有时是相通的,但答思想意蕴,诸如社会、自然、人生方面的哲理,重在答出其思想意义或道理;答情感意蕴题一般要带有明显的情感态度词,如热情、反对、期望等。
编辑如何挖掘文章深层含义文章标题:揭示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技巧文章开头: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经常只看表面,看到的只是文字的字面意思。
然而,许多文章在字里行间隐藏着深层含义,这些含义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本文将介绍一些挖掘文章深层含义的技巧,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文章的真实内涵。
第一节:仔细品味隐喻和比喻隐喻和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文章深层含义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仔细品味文章中的隐喻和比喻,我们可以揭示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情感表达。
例如,当一篇文章使用火焰比喻热情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主题的强烈积极态度,进而推测出文章的探讨方向。
第二节:寻找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每篇文章都有其写作目的和动机,通过寻找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作者可能出于一种批判、赞美、讽刺或者探索的目的来写作。
读者应该仔细品味并分析作者的用意,挖掘出文章在背后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与思想。
第三节:观察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是作者意图的重要反映。
观察文章的开头、发展和结尾部分的构成,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都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
例如,当一篇文章从问题提出开始,经过逐步分析和论证,最后给出一个观点或结论时,读者可以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自己早已构思好的思考路径和逻辑推理。
第四节:审视作者的语言和用词作者的语言和用词选择反映了其个人风格和情感倾向,也是挖掘文章深层含义的关键所在。
通过审视作者的语言和用词,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态度、情感以及对主题的态度。
例如,当文章使用大量的负面词汇和象征性的语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对某种现象或问题抱有强烈的反感或批评态度。
第五节:联想背景知识和文化背景文化和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尤为重要。
读者应该尽量联想和了解作者可能涉及的文化背景和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涵义。
例如,当一篇文章描述了某个国家或文化特有的习俗时,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与主旨作品的深层寓意与主旨是文学作品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部分之一。
通过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与主旨,读者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评价作品。
本文将探讨如何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与主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首先,要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与主旨,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和分析作品的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作者使用的语言、形象、符号等元素。
这些元素往往是作者表达深层寓意与主旨的关键。
例如,在一部小说中,作者可能通过描写一个废弃的房子来暗示社会的衰败和道德的沦丧。
通过分析这些细节,我们可以逐渐揭示作品的深层寓意与主旨。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作品与作者的其他作品或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来挖掘深层寓意与主旨。
有时候,一个作家的作品中可能存在一种持续的主题或思想。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例如,如果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都描写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困境,我们可以推断出这可能是作者关注的核心主题,从而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与主旨。
此外,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也是挖掘深层寓意与主旨的重要线索。
文学作品往往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情况。
通过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例如,在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中,作者可能通过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来探讨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寓意与主旨。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其他读者进行讨论和交流来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与主旨。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方式,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作品。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同时,他人的观点也会启发我们发现作品中的更深层次的寓意和主旨。
综上所述,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与主旨需要我们仔细阅读和分析作品的文本,比较作品与其他作品或作者的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挖掘文本深层含义的教学方法文本阅读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理解和探索文本深层含义。
挖掘文本深层含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文本深层含义。
1. 意义推测法意义推测法是一种通过理解上下文和文本信息,猜测词语、短语或句子在特定情境中的意义的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句子结构、词义、词组搭配等信息,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推理,猜测目标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2. 反思讨论法通过反思讨论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思考。
在此方法中,教师提供一个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文本中的隐含信息,并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文本中的主题、态度、隐喻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3. 视觉化解读法这种方法通过图像、图表或其他形式的可视化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文本。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绘制思维导图、图表或相关图像,以呈现文本的结构、主题和情节。
学生通过视觉化解读,可以更直观地把握文本深层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激发他们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每个小组成员阅读不同的部分,然后通过合作讨论整理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共同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相互补充和扩展彼此的理解。
5. 主题分析法主题分析法要求学生通过整体理解文本,确定文本的主题并分析其中的细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本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词,然后帮助他们推断和总结文本的主题。
通过主题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总结:挖掘文本深层含义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通过意义推测法、反思讨论法、视觉化解读法、合作学习法以及主题分析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文本的深层含义。
如何挖掘文章主题的深度在撰写一篇文章时,如何挖掘主题的深度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个深度的主题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展示作者的知识和见解。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作者挖掘文章主题的深度。
一、调查研究要挖掘主题的深度,首先需要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主题的背景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这样可以帮助作者在文章中提供更多的细节和例证,从而增加文章的深度。
调查研究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期刊论文、报纸杂志等途径进行,也可以通过采访专家和从互联网上搜索相关内容来获取信息。
二、分析问题在挖掘主题的深度时,分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作者需要深入思考主题所涉及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这样可以帮助作者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从而展示出更多的洞察力和见解。
分析问题可以采用逻辑思维、比较分析、因果关系等方法,以提供更多的深度和广度。
三、引用权威观点在撰写文章时,引用权威观点是提高文章深度的有效方式。
作者可以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从而为文章增加权威性和可信度。
引用权威观点可以通过引用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学术论文、专家的讲演等途径进行。
同时,作者还可以通过采访专家,获取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从而为文章提供更多的深度和独特性。
四、提出新观点挖掘文章主题的深度还可以通过提出新观点来实现。
作者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主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从而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这样可以为读者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展示作者的创新能力和独特思维。
提出新观点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
五、举例说明在文章中举例说明是增加深度的有效手段。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作者可以更好地解释和说明主题,从而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举例说明可以采用真实的案例、个人经历、历史事件等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通过比喻、类比等手法进行。
举例说明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题,并从中获取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第四讲挖掘文章的深意
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
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
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
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
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
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
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
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
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
触。
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
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
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
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
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
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
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
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
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
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
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
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