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14日广州罕见暴雨特征和成因分析-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5
广东洪水灾害报告一、受灾范围及受灾面积2013年8月16日以来,广东大部分地区发生新一轮强降雨,茂名、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肇庆、清远、揭阳、广州等地严重受灾,时段雨量大于600毫米的站点有6个,大于100毫米的站点有1658个。
截至2013年8月20日下午11时,广东省19个地市、89个县市区先后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区灾情十分严重。
截至2013年8月18日12时,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9万间,一般损坏房屋7000间,截至8月20日上午11时,农作物受灾面积36.85万公顷,其中绝收22千公顷,倒塌房屋2.2万间,据不完全统计,8月14日至8月20日8时:广东省中断公路544处/316条,其中国道22处/6条,省道145处/35条。
桥梁损毁83座,水毁损失超过10亿元。
二、受灾程度据广东省民政部门核报,8月14日~21日,受强台风“尤特”和强烈南海西南季风共同影响,广东19个地市、90个县(市、区)先后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区灾情十分严重。
截至8月21日18:30,全广东省共有805.94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58.33万亩,其中绝收36.33万亩;倒塌房屋2.6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34.46亿元。
三、形成原因2013年8月16日以来,广东发生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受强台风“尤特”和强烈南海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
广东地区连降特大暴雨,珠江流域河水暴涨,又因为广东属于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容易积水;台风易发生在夏秋季节,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
,台风引起的暴雨,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
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四、防灾减灾建议(一)洪水到来时的自救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一次大到暴雨预报失误及EC 模式偏差分析随着气候的变化,极端气象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天气预报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天气预报中,有时会出现失误,导致人们受到了损失和影响。
本文以一次大到暴雨预报失误为例,分析了其原因,并通过对EC 模式偏差的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一、预报失误分析2018 年7 月1 日晚上,中国南方地区遭受了一次大到暴雨的天气。
在此前的预报中,中国气象局发布了南方地区强降雨的预警,并在预报中指出,广东、福建等地可能会出现暴雨天气。
然而,当天夜间,广东省出现了持续4 小时的大到暴雨,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灾害损失。
那么,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需要看一下预报模式。
当时,中国气象局选择了欧洲中心(EC,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预报模式,作为南方地区降水的参考。
该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天气预报模式之一。
其次,需要看一下实际观测数据。
根据当时的气象监测数据,广东省各地的降雨量确实在持续上升,但是在当天夜间,强降雨的区域和强度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最后,需要考虑预报人员的判断和决策。
在预报制定的过程中,预报人员要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和模式预测结果进行判断,然后进行决策。
在这次预报中,预报人员可能没有考虑到降雨强度的突然增加,以及对应的灾害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主要是预报人员在决策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错误的解读和判断,同时也可能是模式预报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那么,如何改进预报工作呢?二、EC 模式偏差分析欧洲中心(EC)预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其准确度也受到广泛认可。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EC 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EC 模式偏差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1.物理模型不完善:EC 模式使用的是物理模型,因此,模型的完善程度决定了预报结果的准确性。
《广州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它经常受到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探讨广州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以期为广州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广州主要气象灾害类型1. 暴雨洪涝灾害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因此暴雨洪涝灾害是广州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
暴雨洪涝灾害通常由连续的强降雨引起,导致城市内涝、江河洪水等。
2. 台风灾害广州位于台风多发区域,每年夏季和秋季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现象,对广州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
3. 干旱灾害虽然广州属于湿润地区,但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等因素影响,也会出现干旱灾害。
干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减产等问题。
三、广州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1.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暴雨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会导致交通中断、电力供应受阻等问题,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同时,灾害还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对经济的影响广州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各种产业发达。
气象灾害会对广州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经济损失。
例如,暴雨洪涝会导致工厂停工、仓库积水等问题;台风会破坏港口设施、船舶损坏等。
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气象灾害还会对广州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例如,暴雨洪涝会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污染;台风会破坏森林、植被等生态系统。
这些影响会进一步加剧广州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防灾减灾措施建议针对广州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影响,提出以下防灾减灾措施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
通过完善的气象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掌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防洪抗旱能力。
通过改善排水设施、加强河道整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
广州市南沙区一次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摘要利用天气实况图、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及风廓线雷达分析2011年4月17日影响广州市南沙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
结果表明:环流系统和中尺度影响系统配合较好,多普勒雷达观测到弓形回波和超级单体风暴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而风廓线雷达测得的温度及风向风速资料可以监测边界层能量堆积情况及水平风的垂直切变等现象,值得预报员关注,以提前做好预报预警工作。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天气预报;广东广州;南沙区中图分类号 p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39-022011年4月17日华南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中,广东省内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强对流天气,给肇庆、佛山、广州等地造成一定损失。
受雷雨大风及冰雹影响,广州市南沙区多处出现工棚倒塌、树木折断、农作物倒伏、电力中断、道路阻塞等现象。
该文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及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类似的极端灾害天气进行预报提供线索和思路[1-4]。
1 强对流天气过程概况2011年4月17日9:30开始,一个mcs系统自广西移向广东并不断发展,受其影响,广州市南沙区于13:00后出现历史罕见的14级以上雷雨大风、局部有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
南沙区26个自动气象站中有13个录得8级以上雷雨大风,录得12级以上雷雨大风的自动站有6个,其中过程最大风力达42.5 m/s(14级)。
南沙区珠江街录得直径达1.5 cm的冰雹,降雹起止时间为13:33—13:40。
13:00—20:00全区共有9个自动站录得暴雨。
2 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2.1 环流形势分析500 hpa形势场上,4月17日8:00中高纬地区维持准三槽两脊的形势,孟湾小槽不断东移为华南地区带来水汽,华南地区主要受槽前偏西气流影响;850 hpa形势场上,南岭山脉附近有一切变线,同时中南半岛到广东省一带的西南风也普遍有所加大,水气充沛,有利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和对流性天气的产生;地面形势场的冷锋(等压线1 012.5 hpa)位置与850 hpa切变线的位置配合较好,冷风前沿为偏南风,且地面变温场在广东省内大部分地区为正变温,这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触发机制。
第41卷增刊2020年12月气象研究与应用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Vol.41 SDec. 2020文章编号:1673-8411 (2020) S-0021-03“鹦鹉”台风(2002)对来宾市风雨影响分析赵 林,潘田凤,韦江红(来宾市气象局.广西来宾546100)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图像和柳州雷达产品等资料.对“鹦鹉”台风(2002)路径、强度及对来宾市风雨影 响特点、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鹦鹉”进入广两后迅速减弱为低斥环流.其木体的降水及充足的水汽补充是造成来宾市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受“鹦鹉”残余低涡影响、副高边缘的动力抬升及午后的热力抬升作用.午后 产生热对流形成胞线.是造成此次广西中东部大范围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关键词:鹦鹉;暴雨;大风;预报效果中图分类号:P45 文献标识码:A1天气实况2020年第2号台风“鹦鹉”于6月14日上午以热带风暴级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9级(23 m • s 」),中心最低气压 为990hPa 。
“鹦鹉”登陆后于6月14日下午进入广 西,14 FI 17时减弱为热带低压,中央气象台6月14日20时对其停止编号;受“鹦鹉”减弱的低压环流影响,6月14日8时到15日8时,来宾市大部出现了大雨到暴雨,局部 大暴雨,强降雨区主要集中在忻城、兴宾区及武宣一 带,象州、金秀等地以小到中雨为主,其中雨量100mm 以上有6站(占全市自动站5%),最大降雨为良江(109.9毫米),50~99.9mm 的有30站(占全市 自动站24%),25~49.9mm 的有45站(占全市自动站36%),雨量10~24.9mm 的有24站(占全市自动站 19%)0此外“鹦鹉"减弱后的低压环流,还造成来宾市 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的大风天气:6月15日下午13到15时,来宾市自西南向东北出现大风天气,大风分别出现在兴宾区、象州、金秀等地,最大为8级阵风,为金秀县三江乡18.5m ・s-'。
广州气候特点及分析教育科学学院吴佩文 082 2081611152主要摘要: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
广州是一个降水量较多的城市,广州降水量多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地形等因素。
除此之外,由于广州是一个工业区,所以到一定的月份的话,灰霾天气严重。
关键词:广州降水量气候1、广州的概况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市现包括10个区,2个县级市,位于东经112.8——114.2,北纬22.3——24.1之间,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南面是广阔平坦、肥沃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面是黄埔港,港阔水深。
平原和丘陵、山地、台地是广州的主要地貌特征。
地势上基本上自东北向西南倾斜。
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
广州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温暖、多雨,夏长冬短。
,夏季长达半年之久。
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少酷热,东无冰雪,纯常阴雨,秋高气爽。
1.1 气温广州站的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以7月份28.6?最大,次大的是8月份的28.4?;1月的13.6?最小,次小的是2月的14.6?;累年逐月的平均气温变化规律见图1。
由于一年中,太阳在夏至日这一天到达北回归线(23?27′N)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北的位置,在冬至日这一天到达南回归线(23?27′S)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南的位置,太阳辐射量与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等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形成【】1了广州夏长冬短、夏无酷热、冬天冰雪的气候特征。
1.2日照广州站累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201.9小时最大,次大的是10月的181.8小时,3月的62.4小时,次小的是4月的65.4小时;日照时数不仅与太阳辐射有关,而且与一日中的云量多少有关,但总体而言,以下半年居多,这与上半年常出现连阴雨及锋面降水以致长时间无日照不无关系。
1.3雾日数全年以3、4月份发生雾现象最多,各站中,番禺平均年发生雾日数为15.3天居全市之冠。
广州市的大暴雨灾害及其天气成因分析
曾琮;谢炯光;谢定升
【期刊名称】《灾害学》
【年(卷),期】2003(018)003
【摘要】广州市的大暴雨灾害与暴雨的强度、时空分布以及广州的地势等密切相关.大暴雨灾害主要出现在夏半年4~9月的汛期中,其中4~6月的大暴雨大部分是由冷空气南下与热带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引起的,只有少数几次是由热带气旋影响产生的;而7~9月大暴雨主要是热带气旋和热带辐合带等热带系统形成的.
【总页数】7页(P54-60)
【作者】曾琮;谢炯光;谢定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气象台,广东,广州,510080;广东省气象台,广东,广州,510080;广东省气象台,广东,广州,51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2
【相关文献】
1.“9.16”广东旱区罗定特大暴雨灾害天气成因分析 [J], 胡端英;梁域;余家材;黄忠;蔡晶;黄迪龙
2.1804号台风“艾云尼”造成广州市特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J], 杨守懋; 王娟怀; 郭腾; 王亚楠; 郭飞云
3.2020年廊坊市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J], 刘小雪;许敏;黄浩杰
4.双偏振天气雷达在灾害性降水估测中的应用——以广州"
5.22"特大暴雨灾害为例
[J], 靳奎峰;巢惟忐;陈虹杏;张毅;庄潇然;吴先华
5.暴雨洪灾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以广州市增城区"5.22"、"6.8"两场特大暴雨为例 [J], 宋子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第%%卷$第&期!,!)!,+)$"##$!%%&'())*+,-./01-234+/15*K''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蓝天!""霍利微!!"王冀#"邓汗青'"王易)"柳春*"张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中国民航贵州空中交通管理分局"贵州贵阳((""!('#北京市气候中心"北京#"""',''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合肥!+""+#')江苏省气象台"江苏南京!#"""''*安徽省气象台"安徽合肥!+""+#'.无锡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江苏无锡!#%#"(!联系人"J !G 2E 3!"0/3D --0E 4#+B &0+,-!"#,!"'!"#收稿"!"#,!#"!"'接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M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X W #,"&'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S #)""!%&摘要$利用近+"2中国地面气象台站#)&)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同期C N 99的扩展重建%J )#B -&B &:B ,/-4#10,#B &==IV +*&海表温度资料和C 8J 7%C 89: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夏季%& '月&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呈现极端偏少的特征"区域平均降水距平为.!)"G G "小于负两倍标准差"降水负异常极小值区域主要位于滇黔桂三地交界处(!"##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极端负异常与东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偶极型%C /1#"J 24#72,E F E ,==I 9W E $/3B "C J 7W &分布存在联系(将热带东北太平洋#,"Y /#!"Y O "(Y /!"Y C $海温负%正异常)中纬度北太平洋##("Y /#)"Y O "+)Y /%(Y C $海温正%负异常定义为C J 7W 负%正位相(C J 7W 负位相事件引起了热带中东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东风异常"并通过中纬度纬向东传波列引起远东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减弱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中国西南地区输送'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上述条件共同作用造成了!"##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极端负异常(关键词西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偶极型$$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以高原地形为主"靠近地球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同时"西南地区为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交汇区"使西南地区形成了干湿分明的立体气候%赵尔旭等"!"##&(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图#2&"这与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有关(西南地区旱季%##月至次年%月&"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Q /#(Q '西南地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Q /,(Q (其中夏季&.'月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总量的((Q /&(Q %秦剑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西南地区旱涝灾害频发(!"",.!"#!年"西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2持续干旱事件"不仅干季旱情严重"雨季降水较气候平均亦持续异常偏少%李鹏飞和赵听奕"!"#+'杨金虎等"!"#(&(其中!"##年夏季西南干旱为近+"2罕见"滇)黔)桂三地交界处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Q %图#*&"西南地区区域平均降水距平小于负!倍标准差. All Rights Reserved.$$!"!#年##月$第%%卷$第&期%图#,&(这次极端干旱事件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年夏季"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和西藏地区累计受灾人口+')&*+万人"#"+,*'万人)(+)*)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2#"%"G!"绝收((*"2#"%"G!%段海霞等"!"#!&(西南地区此次持续性干旱异常事件影响因子众多(有研究表明"海洋性大陆区域上空的异常垂直运动"可引起菲律宾附近的反气旋环流异常"西南地区西北风异常"并伴随对流层低层辐散异常"引起西南地区降水负异常%王晓敏等"!"#!&(热带西北太平洋非绝热加热异常亦可引起西南地区旱涝异常%吕纯月等"!"!#&(!"",.!"#!年夏季南印度洋持续偏暖也是西南地区夏季干旱的外部强迫因子之一%陶云等"!"#%&(!"",%!"#"年西南地区秋冬春连旱为该地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事件"这和孟加拉湾海区异常偏暖在西南地区引起的异常下沉气流有关%王嘉媛等"!"#(&(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大气环流异常及海气相互作用亦可对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中国气候异常产生影响(<"2E B#23+%!"#)&指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和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存在密切联系(较暖的北太平洋洋流可引起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偏多)西南地区降水偏少"反之亦然%<"2-5B#23+"!"#+&(胡杨等%!"#,&研究发现"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可通过调节中东太平洋和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 J C=N是热带太平洋重要的海气耦合现象"和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中国气候异常存在联系%王晓敏" !"#!'王旭栋等"!"#)'张梦珂和金大超"!"#,'钱代丽等"!"!#&(王晓敏等%!"#!&指出!"",%!"#"年西南地区秋冬春持续干旱事件和中部型J3C E_/事件影响下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有关(<"2-5B#23+ %!"#+&指出"西南地区秋季降水异常和J C=N存在联系(有研究表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可对J C=N 产生影响%W E-5B#23+"!"#("!"#)&(北太平洋经向模%C/1#"72,E F E,UB1E&E/-23U/&B"C7UU&是北太平洋区域重要的海气耦合现象%8"E2-52-&V E G/-#" !""%&"C7UU可通过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调节向热带太平洋的热量输送进而影响J C=N%9G2H2" !"#,&"C7UU亦可对东亚气候异常如热带气旋活动产生影响%O2-5B#23+"!"#,&(综上所述"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可对中国气候异常产生影响(而!"##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是否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存在联系"尚不清楚(二者若存在联系"是通过何种机制联系起来的/弄清该问题可为深刻理解西南地区夏季旱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线索('(资料和方法选取了中国地面气象台站#,',.!"#'年#)&)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其中西南地区涵盖(!个站点"还选用了同期C N99的扩展重建%J)#B-&B&:B,/-! 4#10,#B&==IV+*&水平分辨率为!*"Y2!*"Y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和C8J7%C89:水平分辨率为!*(Y2 !*(Y的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文中夏季为&.'月"异常场指各变量!"##年夏季均值与#,',.!"#'年夏季气候平均的偏差(采用I2(2H22-&C2(2G012%!""#&给出的公式计算波作用通量"在对数气压坐标中波作用通量% &的公式如下!)!"""D D%%;U&!./1;U(&1[%.<U;U1/1<U(&%.<U;U1/1<U(&1[%%<U&!1/1;U@&(其中!/1为准地转扰动流函数' U0%<U";U&为扰动准地转风' 0%?"[&为基本流场')表示以气压'下标(和@分别表示纬向和经向导数(在计算中"气候平均场是背景流场"相应的异常是与准稳态:/44*H波列有关的扰动(*(*K''年西南夏季降水异常西南地区气候平均夏季降水呈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型"夏季气候平均降水量介于%""/'""G G之间"其中降水极值超过'""G G"位于云南西南部分地区%图#2&(!"##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空间分布%图#*&显示"西南夏季降水负异常"下文所指西南区域为降水距平百分率小值区域%即云南东部)贵州南部和广西的西北部"图#*的矩形框区域&(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区域平均近+"2时间序列%图#,&可以发现"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呈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其中!"世纪,"年代初前后降水呈振荡型"之后进入多雨期"!#世纪初夏季降水恢复振荡型(注意到"!"",.!"#+年西南夏季降水持续负异常"这和前人的研究结论%王晓敏等" !"#!'陶云等"!"#%&一致(其中降水负距平极值出现在!"##年"为.!)"*"G G"比历史同期降水均值偏少近一半(因为西南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及长期线性趋势"为研究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下文所用资料均已滤除了长期线性趋势和##2以上的年代际信号('!,. All Rights Reserved.蓝天"等!!"##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图#$#,',.!"#'年夏季%&.'月&气候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2'阴影"单位!G G '黑点表示测站&)!"##年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黑色矩形框内的中国区域为西南地区&以及#,',.!"#'年夏季西南地区平均降水距平的时间序列%,'单位!G G '虚线分别表示正)负一倍的标准差&M E 5+#$%2&=$2#E 23&E 4#1E *0#E /-/F ,3E G 2#/3/5E ,23G B 2-$1B ,E $E #2#E /-E -40G G B 1%F 1/G ;0-B #/90504#&F 1/G #,',#/!"#'%4"2&B &21B 24"0-E #4!G G 'S 32,(&/#41B $1B 4B -#4#2#E /-4&"%*&$B 1,B -#25B /F 40G G B 1$1B ,E $E #2#E /-2-/G 23H E -!"##%8"E -2^41B 5E /-E -#"B *32,(1B ,#2-53B E 4=/0#"D B 4#8"E -2&"2-&%,&#E G B 4B 1E B 4/FG B 2-40G G B 1$1B ,E $E #2#E /-2-/G 23H E -=/0#"D B 4#8"E -2F 1/G #,',#/!"#'%0-E #4!G G 'W /##B &3E -B 4E -&E ,2#B #2-&.#4#2-&21&&B LE 2#E /-1B 4$B ,#E LB 3H &+(海温异常#,',.!"#'年西南地区降水异常和同期海温异常的相关系数空间分布%图!2&显示"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北半球中纬度太平洋##("Y /#)"Y O "+)Y /%(Y C $海温异常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和热带东北太平洋#,"Y /#!"Y O "(Y /!"Y C $海温异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表征西南夏季降水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将热带东北太平洋与北半球中纬度太平洋区域平均海温异常差值定义为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偶极型%C /1#"J 24#72,E F E ,==I 9W E $/3B "C J 7W &指数%K C J 7W &(C J 7W 指数时间序列显示其和西南夏季降水具有较好的同位相变化关系%图!*&"二者相关系数为"*%%"可通过置信度为,(Q 的显著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西南夏季降水和北太平洋海温偶极型异常的关系(还注意到"!"##年夏季C J 7W 负异常"C J 7W 指数的值小于负!倍标准差(进一步分析!"##年夏季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图!,&发现"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正异常"表现为C J 7W 负位相的空间结构(为了揭示C J 7W 影响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物理机制"并阐明!"##年C J 7W 负异常影响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极端负异常的途径"下文将分析和C J 7W 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回答上述问题(-(水汽输送异常夏季气候平均整层积分的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图+2&显示"水汽主要输送路径由南半球中纬度印度洋经非洲东海岸越过赤道后在科氏力作用下向东北方向经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中南半岛输送至西南地区"且西南地区为水汽辐合区域(注意到"水汽由南印度洋输送至西南地区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北输送'另一支继续向东北输送"和北太平洋纬向拉长的反气旋式水汽输送合并(K C J 7W 回归的整层积分水汽通量及散度%图+*&显示"C J 7W 正位相时"热带中东太平洋存在异常向东输送的水汽通量"中高纬度北太平洋区域存在水汽气旋式异常输送"整个北太平洋存在水汽异常气,!,. All Rights Reserved.$$!"!#年##月$第%%卷$第&期图!$#,',.!"#'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异常与海温异常的相关系数分布%2'点阴影表示通过,(Q 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标准化的#,',.!"#'年夏季西南地区平均降水距平的年际分量时间序列%红色&和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偶极型%C J 7W &指数K C J 7W 的年际分量时间序列%蓝色&%*'虚线分别表示正)负一倍的标准差&以及!"##年夏季海温异常分布%,'单位!P &M E 5+!$%2&W E 4#1E *0#E /-/F ,/11B 32#E /-,/B F F E ,E B -#4*B #D B B -$1B ,E $E #2#E /-2-/G 23H E -=/0#"D B 4#8"E -22-&4B 2401F 2,B#B G $B 12#01B2-/G 23E B 4E -40G G B 1F 1/G #,',#/!"#'%W /#4"2&E -54E -&E ,2#B #"B L230B 4$244E -5#"B 4E 5-E F E ,2-,B #B 4#2#,(Q ,/-F E &B -,B 3B LB 3&"%*&4#2-&21&E K B &#E G B 4B 1E B 4/F #"B E -#B 12--023,/G $/-B -#/F G B 2-$1B ,E $E #2#E /-2-/G 23H E -=/0#"D B 4#8"E -2%1B &&2-&#"B E -#B 12--023,/G $/-B -#/F C /1#"B 24#72,E F E ,4B 2401F 2,B #B G $B 12#01B 2-/G 23H &E $/3B E -&B )%*30B &E -40G G B 1F 1/G#,',#/!"#'%W /##B &3E -B 4E -&E ,2#B #2-&.#4#2-&21&&B LE 2#E /-1B 4$B ,#E LB 3H &"2-&%,&&E 4#1E *0#E /-/F 40G G B 14B 2401F 2,B #B G $B 12#01B 2-/G 23H E -!"##%0-E #4!P &旋式输送(需要说明的是"西北太平洋亦可观测到水汽的异常反气旋式输送"其北侧向东的异常水汽通量增强了南亚地区输送至中国南方的水汽通量"且西南地区为水汽的异常辐合区"从而有利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产生(由!"##年夏季整层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异常场%图+,&可以发现"热带中东太平洋存在水汽异常的向西输送"西北太平洋存在水汽的异常气旋式输送"减弱了南亚地区向中国南方地区输送的水汽通量"且西南地区为水汽的异常辐散区域(水汽通量这样的异常输送"不利于西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大气环流异常由K C J 7W 回归的'(""72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图%2&可以发现"C J 7W 正位相时"中纬度北太平洋存在气旋式环流异常及位势高度负异常"热带中东太平洋西风异常"南亚至中国南海地区存在纬向拉长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和位势高度正异常(该反气旋环流异常北侧的西风异常增强了西南气流"有利于将暖湿气流输送至西南地区%图+*&(这说明"C J 7W 正位相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引起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辐散%图%*&)高层异常辐合%图%,&)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图%&&(此外还注意到"对流层低层远东地区存在异常气旋式环流和位势高度负异常%图%2&(K C J 7W 回归的("""72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图(&亦可观测到在远东地区存在这样的环流异常"!"""72也存在类似的配置%图略&(沿北半球中高纬度自北太平洋至远东地区存在*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异常波列结构"位势高度场上亦存在相应的正异常或负异常(这表明"C J 7W 还可能通过沿中纬度向下游传播的遥相关波列影响东亚大槽"进而调节西南夏季降水异常(对"+,. All Rights Reserved.蓝天"等!!"##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图+$夏季气候平均#"""/+"""72整层积分的水汽通量%箭矢'单位!(5-G .#-4.#&及其散度%阴影'单位!#".((5-4.#-G .!&%2&)K C J 7W 回归的整层水汽通量异常%箭矢'单位!(5-G .#-4.#&及其散度异常%阴影'单位!#".&(5-4.!&%*'点阴影和黑色箭头分别表示通过,(Q 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以及!"##年夏季异常的整层水汽通量%箭矢'单位!(5-G .#-4.#&及其散度%阴影'单位!#".((5-4.#-G .!&%,&M E 5++$%2&=0G G B 1,3E G 2#/3/5E ,23G B 2-#""".+"""72E -#B 512#B &D 2#B 1L2$/1F 30)%211/D 4'0-E #4!(5-G .#-4.#&2-&E #4&E LB 15B -,B %4"2&B &21B 24'0-E #4!#".((5-4.#-G .!&"%*&1B 51B 44E /-4/F D "/3B 32HB 1D 2#B 1L2$/1F 30)2!-/G 23H %211/D 4'0-E #4!(5-G .#-4.#&2-&E #4&E LB 15B -,B2-/G 23H %4"2&B &21B 24'0-E #4!#".&(5-4.!&/-#/K C J 7W %W /#4"2&E -542-&*32,(211/D 4E -&E ,2#B #"B L230B 4$244E -5#"B 4E 5-E F E ,2-,B #B 4#2#,(Q ,/-F E &B -,B 3B LB 31B !4$B ,#E LB 3H &"2-&%,&2*-/1G 23D "/3B32HB 1D 2#B 1L2$/1F 30)%211/D 4'0-E #4!(5-G .#-4.#&2-&E #4&E LB 15B -,B%4"2&B &21B 24'0-E #4!#".((5-4.#-G .!&E -40G G B 1!"##流层中下层"菲律宾周围至远东地区这种异常反气旋!气旋式环流异常"表现出东亚!太平洋%J 24#94E 2!72,E F E ,"J 97&%太平洋!日本%72,E F E ,!;2$2-"7;&型遥相关%A 02-5"#,')'C E ##2"#,')&波列结构"只是位置略有偏移(远东地区气旋式环流异常可增强其南侧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即增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而影响西南夏季降水异常(!"##年'(""72位势高度场和异常风场%图&2&显示"!"##年夏季"中纬度北太平洋存在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及位势高度正异常"热带中东太平洋东风异#+,$$!"!#年##月$第%%卷$第&期图%$K C J 7W 回归的'(""72位势高度场%阴影'单位!&25$G &和风场%箭矢'单位!G -4.#&%2&)'(""72速度势%阴影'单位!#"(G !-4.#&和辐散风%箭矢'单位!G -4.#&%*&)!"""72速度势%阴影'单位!#"(G !-4.#&和辐散风%箭矢'单位!G -4.#&%,&以及("""72垂直速度%&'阴影"单位!#".+72-4.#&M E 5+%$:B 51B 44E /-4/F %2&'(""725B /$/#B -#E 23"B E 5"#F E B 3&%4"2&B &21B 24'0-E #4!&25$G &2-&D E -&F E B 3&%211/D 4'0-E #4!G -4.#&"%*&'(""72LB 3/,E #H $/#B -#E 23%4"2&B &21B 24'0-E #4!#"(G !-4.#&2-&&E LB 15B -#D E -&%211/D 4'0-E #4!G -4.#&"%,&!"""72LB 3/,E #H $/#B -#E 23%4"2&B &21B 24'0-E #4!#"(G !-4.#&2-&&E LB 15B -#D E -&%211/D 4'0-E #4!G -4.#&"2-&%&&("""72LB 1#E ,23LB 3/,E #H %4"2&B &21B 24'0-E #4!#".+72-4.#&/-#/K C J 7W常"西北太平洋存在纬向拉长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和位势高度负异常(该气旋环流异常北侧的东风异常削弱了西南气流"不利于将暖湿气流输送至西南地区%图+*&(同时"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辐合%图!+,蓝天"等!!"##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图($KC J7W回归的("""72位势高度场%阴影'单位!&25$G&和风场%箭矢'单位G-4.#&M E5+($:B51B44E/-4/F("""725B/$/#B-#E23"B E5"#F E B3&%4"2&B&21B24'0-E#4!&25$G&2-&D E-&F E B3&%211/D4'0-E#4!G-4.#&/-#/KC J7W&*&)高层异常辐散%图&,&)受异常上升气流控制%图&&&"而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散)高层辐合)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图&,&(!"##年("""72风场及位势高度异常场%图)2&显示"自北太平洋至远东地区沿中高纬度存在*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异常波列结构及相应的位势高度异常(增强了远东地区的位势高度异常及反气旋环流异常"从而减弱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上述环流异常均不利于西南地区降水的产生(由!"##年夏季("""72涡度异常和波作用通量%图)*&可以发现":/44*H波能量由中纬度北太平洋自西向东沿北半球中高纬传播"在远东地区为能量的辐合区域"引起该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和反气旋环流异常(远东地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则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西南地区输送%图+,&(!"##年C J7W引起的上述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西南地区降水的产生(&(结论和讨论利用站点降水资料)海温资料和大气再分析资料"揭示了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和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并阐明了!"##年夏季期间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西南地区降水异常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呈现极端偏少的特征"区域平均降水距平为.!)"G G"比历史同期降水均值偏少近一半(降水负异常极小值区域主要位于滇)黔)桂三地交界处(!&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和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存在显著的偶极型相关关系"即和热带东北太平洋#,"Y/#!"Y O"(Y/!"Y C$呈正相关)和北半球中纬度太平洋##("Y/#)"Y O"+)Y/%(Y C$地区的海温呈负相关关系"将热带东北太平洋与北半球中纬度太平洋区域平均海温异常差值定义为东北太平洋偶极型指数%KC J7W&(!"##年KC J7W的值小于负!倍标准差"C J7W 表现为负位相的空间结构"即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正异常(+&C J7W负位相时"热带中东太平洋存在向西异常输送的水汽通量"西北太平洋存在气旋式的异常水汽输送"减弱了夏季西北太平洋气候态的反气旋式水汽输送"向中国南方地区输送的水汽减弱"同时西南地区为水汽异常辐散区域"不利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产生(%&!"##年夏季期间C J7W负位相"引起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存在纬向拉长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和位势高度负异常"该气旋环流异常北侧的东风异常削弱了中国南方的西南暖湿气流(中层:/44*H波能量由中纬度北太平洋自西向东沿北半球中高纬传播"在远东地区为能量的辐合区域"引起该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和反气旋环流异常(远东地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亦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西南地区输送%图'&"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散)高层异常辐合"受下沉气流控制(上述条件共同作用"引起!"##年夏季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少(需要说明的是"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经向模%C/1#"72,E F E,UB1E&E/-23U/&B"C7UU'8"E2-5 2-&V E G/-#"!""%&是北太平洋区域的主要模态之一(本文所提出的C J7W现象和C7UU是否存在联系/还注意到"尽管热带中东太平洋存在西风异常%图%2&"且热带西太平洋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热带东太平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图%*),&"表现出J C=N的大气环流特征(但是C J7W和同期==I的相关%图!2&显示"C J7W现象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并无显著相关(有研究表明"C7UU可对J C=N产生影响%9G2H2"!"#,&"而C J7W是否可通过影响++,. All Rights Reserved.$$!"!#年##月$第%%卷$第&期图&$!"##年异常的'(""72位势高度%阴影'单位!&25$G &和风场%箭矢'单位!G -4.#&%2&)'(""72速度势%阴影'单位!#"(G !-4.#&和辐散风%箭矢'单位!G -4.#&%*&)!"""72速度势%阴影'单位!#"(G !-4.#&和辐散风%箭矢'单位!G -4.#&以及("""72垂直速度%&'阴影"单位!#".+72-4.#&M E 5+&$9*-/1G 23%2&'(""725B /$/#B -#E 23"B E 5"#%4"2&B &21B 24'0-E #4!&25$G &2-&D E -&F E B 3&%211/D 4'0-E #4!G -4.#&"%*&'(""72LB 3/,E #H $/#B -#E 23%4"2&B &21B 24'0-E #4!#"(G !-4.#&2-&&E LB 15B -#D E -&%211/D 4'0-E #4!G -4.#&"%,&!"""72LB 3/,E #H $/#B -#E 23%4"2&B &21B 24'0-E #4!#"(G !-4.#&2-&&E LB 15B -#D E -&%211/D 4'0-E #4!G -4.#&"2-&%&&("""72LB 1#E ,23LB 3/,E #H %4"2&B &21B 24'0-E #4!#".+72-4.#&E -!"##J C =N 进而影响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亦不清楚(C J 7W 通过影响北半球中纬度遥相关波列影响远东地区位势高度异常"并调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而北半球沿中纬度传播的遥相关是否和环球遥相关%8R I '@0/B #23+"!"!"&存在联系尚不清楚(上述问题均有待进行深入研究(%+,蓝天"等!!"##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图)$!"##年夏季("""72异常位势高度场%阴影'单位!&25$G&和异常风场%箭矢'单位!G-4.#&%2&以及涡度异常%阴影'单位!#"&4.#&和波作用通量%箭头'单位!G!-4.!&%*&M E5+)$%2&("""722*-/1G235B/$/#B-#E23"B E5"#F E B3&%4"2&B&21B24'0-E#4!&25$G&2-&2*-/1G23D E-&F E B3&%211/D4'0-E#4!G-4.#&"2-&%*&L/1#E,E#H2-/G23H%4"2&B&21B24'0-E#4!#"&4.#&2-&D2LB2,#E/-F30)%211/D4'0-E#4!G!-4.!&E-40G!G B1!"##图'$!"##年夏季C J7W异常影响大气环流机制M E5+'$UB,"2-E4G/F C J7W2-/G23H2F F B,#E-52#G/4$"B1E,,E1,032#E/-E-40G G B1!"##参考文献%%232425627&9G2H2W;"!"#,+I"B72,E F E,G B1E&E/-23G/&B2-&J C=N!21B LE B D#;$+801183E G8"2-5B:B$"(%%&!!,&!+")+&/E!#"*#"")%4%"&%#!"#,!""#%!!)+8"E2-5;8A"V E G/-#W;"!""%+9-23/5/0472,E F E,2-&9#32-#E,G B1E&E/-23G/&B4/F#1/$E,232#G/4$"B1B!/,B2-L21E2*E3E#H#;$+;83E G2#B"#)%!#&!%#%+!%#('+&/E!#"*##)(%.,3E%,(+*#+W E-5:X"@E;7"I4B-5>A"B#23+"!"#(+I"B V E,#/1E2G/&B E-#"B C/1#"72,E F E,3E-(E-5B)#12#1/$E,234B23B LB3$1B4401B L21E2#E/-4#/J C=N#;$+;R B/!$"H4:B4!9#G/4"#!"%#&!!)!%(+&/E!#"*#""!%!"#%;W"#+W E-5:X"@E;7"I4B-5>A"B#23+"!"#)+;/E-#E G$2,#/F C/1#"2-&=/0#"72,E F E,B)#12#1/$E,232#G/4$"B1E,L21E2*E3E#H/-#"B/-4B#/F J C=N B LB-#4 #;$+;R B/$"H4:B4!9#G/4"#!!%#&!!),!!,'+&/E!#"*#""!%!"#&;W"!(("!+段海霞"王素萍"冯建英"!"#!*!"##年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干旱气象"+"%#&!#+&!#%)+$W02-A T"O2-5=7"M B-5;>"!"#!+C2!#E/-23&1/05"#4E#02#E/-2-&E#4E-F30B-,B2-&,204B4E-!"###;$+;91E&UB#B/1"+"%#&!#+&!#%)+%E-8"E-B4B&+胡杨"金大超"米热阿衣-台来提"!"#,*#,,#和#,,%年南京夏季降水异常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成因#;$+大气科学学报"%!%%&!((!!(&#+$A0>";E-W8"UE1B2HE-I"!"#,+:B32#E/-4"E$/F C2-.E-540G G B1$1B,E$E#2#E/-2-/G23H2-&40*#1/$E,23C/1#"B24#72,E F E,==I9(+,. All Rights Reserved.$$!"!#年##月$第%%卷$第&期E-#,,#2-&#,,%2-&E#4,204B4#;$+I12-49#G/4=,E"%!%%&!((!!(&#+&/E!#"*#+')'%.+,-(E+&'())*+!"#'"+!,""#+%E-8"E-B4B&+ A02-5:"@E O"#,')+6-F30B-,B/F"B2#4/01,B2-/G23H/LB1#"B#1/$E,23D B4#B1-72,E F E,/-#"B40*#1/$E,23"E5"/LB1J24#94E2#8$%%8/-F/-#"B5B-!B123,E1,032#E/-/F J24#94E2+8"B-5&0!8"E-B4B9,2&B G H/F=,E B-,B4!%"!(#+李鹏飞"赵昕奕"!"#+*!"",.!"##年中国西南五省的降水异常#;$+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7M"<"2/T>"!"#++ 9-23H4E4/-#"B$1B,E$E#2#E/-2-/G23E B4E-4/0#"D B4#/F8"E-2F1/G!"",#/!"###;$+9,#2=,E C2#]-E L7B(E-"%,%&&!#"'+!#",)+&/E!#"*#+!",%.+"%),!'"!+*!"#+*#%++%E-8"E-B4B&+@0/U"@20C8"<"2-5O"B#23+"!"!"+=0G G B1"E5"#B G$B12#01B B)#1B G B4/LB18"E-23E-(B&#/#"B72,E F E,G B1E&E/-23G/&B#;$+;83E G2#B"++%#%&!(,"(!(,#)+&/E!#"*##)(%.,3E!&!#,!"%!(*#+吕纯月"管兆勇"黄垭飞"!"!#*#,&#.!"#'年西南地区夏季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大气科学学报"%%%%&!()+!('%+$@a8 >"R02-<>"A02-5>M"!"!#+V21E2#E/-,"212,#B1E4#E,4/F40G G B1&1/05"#E-=/0#"D B4#8"E-22-&E#41B32#E/-4"E$D E#",E1,032#E/-2-/G23E B4F1/G#,-&!"#'#;$+I12-49#G/4=,E"%%%%&!()+!('%+&/E!#"*#+')'%.+,-(E+&'())*+!"!#"##%""#+%E-8"E-B4B&+C E##2I"#,')+8/-LB,#E LB2,#E LE#E B4E-#"B#1/$E,23D B4#B1-72,EF E,2-&#"B E1E G$2,#/-#"B C/1#"B1-A BG E4$"B1B40G G B1,E1,032#E/-#;$+;UB#B/1=/,;2!$2-"&(%+&!+)+!+,"+钱代丽"管兆勇"徐菊艳"!"!#+基于热带印!太海温异常主要模态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预测模型构建#;$+大气科学学报"%%%+&!%"(!%#)+ X E2-W@"R02-<>"T0;>"!"!#+71B&E,#E/-G/&B34F/140G G B1#E G B OB4#B1-72,E F E,=0*#1/$E,23A E5"*24B&/-#"B3B2&E-5==I9G/&B4E-#"B#1/$E,236-&/!72,E F E,4B,#/1#;$+I12-49#G/4=,E"%%%+&!%"(!%#)+&/E!#"*#+')'%.+,-(E+&'())*+!"!""++#"#"+%E-8"E-B4B&+秦剑"琚建华"解明恩"#,,)+低纬高原天气气候#U$+北京!气象出版社!#")!##)+$X E-;";0;A"T E BU J"##,)+@/D32#E#0&B$32#B20D B2#"B12-& ,3E G2#B#U$+S B E.E-5!8"E-2UB#B/1/3/5E,2371B44!#")!##)+%E-8"E-B4B&+I2(2H2?"C2(2G012A"!""#+9F/1G032#E/-/F2$"24B!E-&B$B-&B-#D2LB!2,#E LE#H F30)F/14#2#E/-21H2-&G E512#/1H'024E5B/4#1/$"E,B&&E B4/-2K/-23!3H L21HE-5*24E,F3/D#;$+;9#G/4=,E"('%&&!&"'!&!)+&/E!#"+##)(%#(!"!"%&,%!""#&"('5"&"'!2F/2$E3!+"+,/'!+陶云"张万诚"段长春"等"!"#%+云南!"",.!"#!年%年连旱的气候成因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2/>"<"2-5 O8"W02-88"B#23+"!"#%+83E G2#E,,204B4/F,/-#E-0/04&1/05"#/LB1>0--2-71/LE-,B F1/G!"",#/!"#!#;$+;>0--2-]-E L C2#=,E J&"+&%&&!'&&!')%+%E-8"E-B4B&+O2-58"O2-5S"82/;"!"#,+]-$1B,B&B-#B&C/1#"B1-A B G E4$"B1B#1/$E,23,H,3/-B5B-B4E4E-!"#'4"2$B&*H40*#1/$E,23D21G E-5E-#"B C/1#"72,E F!E,2-&#"B C/1#"9#32-#E,#;$+R B/$"H4:B4@B##"%&%!!&!#++!)!#+++)+&/E!#"*#"!,%!"#,53"'(%"&+. All Rights Reserved.王嘉媛"胡学平"许平平"等"!"#(+西南地区!次秋冬春季持续严重干旱气候成因对比#;$+干旱气象"++%!&!!"!!!#!+$O2-5;>"A0T7"T07 7"B#23+"!"#(+8/G$212#E LB2-23H4E4/F,3E G2#E,,204B2*/0##D/,/-#E-0/044B LB1B&1/05"#B LB-#4E-4/0#"D B4#8"E-2#;$+;91E&UB#B/1"++%!&!!"!!!#!+&/E!#"*##)((%.+E44-+#""&!)&+,%!"#(&!"!!"!"!+%E-8"E-B4B&+王晓敏"!"#!+中国干旱化趋势及西南极端干旱成因研究#W$+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O2-5TU"!"#!+W1HE-5#1B-&/LB18"E-22-&#"B$/44E!*3B,204B4/F B)#1B G B&1/05"#E-=/0#"D B4#8"E-2#W$+C2-.E-5!C2-.E-5]-E LB14E#H/F6-F/1G2#E/-=,E B-,B`I B,"-/3/5H+%E-8"E-B4B&+王晓敏"周顺武"周兵"!"#!*!"",%!"#"年西南地区秋冬春持续干旱的成因分析#;$+气象"+'%##&!#+,,!#%")+$O2-5T U"<"/0=O"<"/0S"!"#!+82042#E LB2-23H4E4/F,/-#E-0/04&1/05"#E-=/0#"D B4#8"E-2F1/G20#0G-!"",#/4$1E-5!"#"#;$+UB#B/1U/-"+'%##&!#+,,!#%")+%E-8"E-B4B&+王旭栋"管兆勇"周游"!"#)+夏半年热带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与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对同期中国东部降水的共同影响#;$+大气科学学报"%"%&&!)+)!)%'+$O2-5T W"R02-<>"<"/0>"!"#)+8/G*E-B&E-F30B-,B4/F#1/$E,23,B-#12372,E F E,==I92-/$E,236-&E2-N,B2-S24E-U/&B/-$1B,E$E#2#E/-E-J24#B1-8"E-2&01E-540G G B1"23F!HB21#;$+I12-49#G/4=,E"%"%&&!)+)!)%'+&/E!#"*#+')'%.+,-(E+&'())*+!"#&"##'""#+%E-8"E-B4B&+杨金虎"张强"王劲松"等"!"#(+近&"年来西南地区旱涝变化及极端和持续性特征认识#;$+地理科学"+(%#"&!#+++!#+%"+$>2-5;A"<"2-5X"O2-5;="B#23+"!"#(+J)#1B G B2-&$B14E4#B-#F B2#01B/F&1/05"#2-&F3//&/F=/0#"D B4#8"E-2E-$24#&"HB214#;$+=,E R B/51=E-"+(%#"&!#+++!#+%"+&/E!#"*#+!%,%.+,-(E+454+!"#(*#"*"#)+%E-8"E-B4B&+赵尔旭"赵刚"琚建华"等"!"##+热带季风气团的活动对云南雨季的影响#;$+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JT"<"2/R";0;A"B#23+"!"##+6G$2,#4/F2,#E LE#H/F#1/$E,23G/-4//-2E1G244/-#"B12E-H4B24/-/F>0--2-#;$+;>0--2-]-E L C2#=,E"++%%&!%!'!%++"%+'+%E-8"E-B4B&+<"2E;"A02-5;"=0S"B#23+"!"#)+6-#B-4E#H!21B2!&012#E/-2-23H4E4/F&1/05"#4E-8"E-2#,&".!"#+#;$+83E G W H-"%'%#%!&!#(#!#&'+<"2-5U;"A B;>"O2-5S@"!"#++J)#1B G B&1/05"#,"2-5B4E-=/0#"D B4#8"E-2F1/G#,&"#/!"",#;$+;/01-23/F R B/512$"E,23=,E B-,B4"!+%#&!+!#&+张梦珂"金大超"!"#,*!"#(年夏季东亚和南亚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机理#;$+大气科学学报"%!%(&!)%(!)(%+$<"2-5U ";E-W8"!"#,+:B32#E/-4"E$/F J24#2-&=/0#"94E240G G B1$1B,E$E#2#E/-2-/G23E B4D E#"#1/$E,2372,E F E,==I9E-!"#(2-&E#4G B,"2-E4G4#;$+I12-49#G/4=,E"%!%(&!)%(!)(%+&/E!#"*#+')'%.+,-(E+&'())*+!"#,"+!!""#+%E-8"E-B4B&+&+,。
湖北通城县“2011.6.10”暴雨洪水事件分析思考2011年6月10日,湖北省通城县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洪水,造成了严重的灾情。
这场洪灾给通城县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本文将对这场事件进行分析思考,探讨洪灾背后的原因和应对之策,以期能够更好地防范类似灾害的发生。
一、事件背景通城县地处湖北省东部,地势低洼,且多河流交汇,属于典型的洪水易发地区。
2011年6月10日,一次罕见的暴雨袭击了通城县,短短几个小时内,降雨量达到了历史记录之最,多条河流水位急剧上涨,最终形成了严重的洪水灾害。
灾情发生后,通城县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农田被淹,道路被毁,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民生和生产受到了重大影响。
二、分析原因1.气候因素暴雨洪水事件的发生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1年6月10日的暴雨是由湿润的气流受冷空气影响形成的,这种气候现象在通城县并不常见,因而对当地的衡量标准而言,是一种极端的天气现象。
这样的极端气候现象带来了超常的降雨量,促成了洪灾的发生。
2.地形因素通城县地势低洼,多河流交汇,地形状况容易形成水患。
当极端降雨发生时,容易形成山洪、河水漫溢等灾害。
此次暴雨洪水事件正是因为地势低洼的原因,洪水无法迅速排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3.城市规划因素城市规划对于防洪抗灾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城县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各地排水设施缺乏,使得城市难以顺利排水,从而加剧了洪灾的影响。
4.人为因素人为原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违法建设、乱堆乱放垃圾等行为,也加剧了洪灾的发生。
对于气象预警的忽视、对应急预案的漠视等也是引发灾害的重要原因。
三、教训与启示1.提高气象预警意识在未来防范类似灾害的发生,我们首先要提高气象预警意识,关注气象信息,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尤其是在暴雨等极端气候条件下,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2.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善对于防止洪灾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一、南方干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分析1.南方干旱灾害的基本情况众所周知,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南方不会发生干旱,一旦发生干旱,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农作物因旱减产及造成大量人口因旱临时饮水困难。
对于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一年四季均有作物生长,尽管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与农作物生长需水并不匹配,同样存在干旱灾害脆弱性较强的问题。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我国南方地区的干旱灾害并不少见。
如湖南省是我国水资源大省之一,其水资源量全国各省排名第六,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共发生干旱灾害83次,平均1.17年发生1次,几乎1年1次,其中全省性大旱9次,约每10年发生1次。
又如,云南省同样为我国水资源大省,其水资源量全国各省排名第三,20世纪发生较大旱灾9次,而本世纪的前10年里,仅特大干旱灾害就发生了2次,其较大旱灾大有频发之势。
2.南方频繁遭受重特大干旱灾害的社会原因(1)靠天收的农田比例高目前,我国灌溉耕地率约为46%左右,但各地灌溉耕地率差异甚大。
总体讲,我国北方灌溉耕地率高于南方,而频遭特大干旱灾害袭击的贵州省,其灌溉耕地率只有17%左右,雨养耕地率高达83%。
尽管我国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降水的时程分布与作物生长需水不匹配,大量靠天收的农田遭受严重干旱灾害便难以避免。
(2)水利工程设施薄弱虽然我国已建成水库8.5万余座,总库容达到了河川径流量的26%左右,但地区间相差悬殊,如北方省份水库库容相当于河川径流量的58%左右,而南方的贵州省这一数据仅为8%左右,对河川径流调节能力低下,遭遇干旱更易于导致干旱灾害的产生。
除此之外,我国的水库大多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存在设计规划不够完善、先天不足且后期老化失修、农田灌溉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均制约和影响了水利工程设施抗旱作用的发挥。
(3)植被破坏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人口的成倍增加,促使南方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历史上曾经失控的开荒造田使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某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某地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处于农牧交错带,干旱是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因此研究当地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对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某地区4个测站从1953年到2013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风速、降水、日照和湿度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某地区气温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近61年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为1℃;(2)某地区平均风速为2.7m/s,1953~2013年风速趋势是增大—减小—增大,某地区的年平均风速呈下降趋势;(3)该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为367.3mm,平均年降水日数为65天,某地区中部比某地区南北部的降水量少,1953~2013年的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都有下降趋势;(4)该地区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938小时,某地区中部的年日照时数相对较多,南北部相对较少。
1953~2013年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5)该地区平均相对湿度为49%,并且1953~2013年某地区的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不过幅度不是很明显。
1.1 气候研究的重要性某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蒙古高原向西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位于北纬41°17′14"-45°13′52",东经116°21′54"-120°59′46"之间。
东与哲里木盟接壤,东南与辽宁省相连,西南与河北省相邻,西部和北部与锡林郭勒盟毗邻。
燕山山地的七老图山矗立于西南侧,努鲁尔虎山横亘于东南侧,北部为大兴安岭南端山地,构成了三面环山的半环形。
全市东西最宽约320余公里,南北最长约430余公里,总面积为90021.22平方公里[1]。
某市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交错,地形地貌状态多样,北、西、南三面环山,腹地多丘陵台地,克旗西北部为固定的沙质丘陵,翁旗东部、阿旗南部和右旗东部为比较平旷的沙丘地带(俗称科尔沁沙地或辽河平原沙漠)[1]。
暴雨以及雨季防涝的调查报告暴雨以及雨季防涝的调查报告篇一:暴雨研究报告在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在我们中国,也常有多种自然灾害发生,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引起多发伤员死亡,家园被毁的事件。
远的不说,就说我的家乡吧!我的家乡是美丽富饶的东莞,这里人杰地灵,山川秀丽。
但有许多自然灾害光临这可爱的地方,这里经常有台风来袭,出现寒露风、高温、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和倒春寒等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在我国也时有出现,我们东莞则是个多发地区,主要是因为我们东莞的地理位置。
在东莞,最常发生的就是暴雨洪涝了。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
日降雨量(20-20时)大于49.9毫米定义为暴雨。
暴雨是引致辞洪涝灾害的直接因素。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发生,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
我市是中国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地势低洼,靠近海洋,所以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多,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与积聚,为暴雨的形成提供非常大的条件。
并且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虽然大部分区域江河交错,但由于城市建设等诸多因素,使得暴雨引发内涝积水而致灾的个案时有发生。
其原因一是本地区在雨季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出现连续性暴雨以上降水,使低洼地区水浸而成灾。
二是由于受台风袭击风大雨猛,若恰逢大潮期使沿海堤漫顶或决堤成灾。
在东莞近代有许多的典型暴风致灾个案。
例如,20xx年4月25日一小时降雨达109毫米,破历史记录,使得多处房屋受淹,汽车被浸等。
在20xx年8月19日受高空低槽呵南海热带辐合带北抬的影响,除虎门、沙田、麻涌等少数镇区外,我市大多数镇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水袭击,石龙气象自动站测得(即从19日9时到20日8时)366毫米的降水量,为我市历史上第二最大日降水量,仅次与1981年我市录得的日最大降水量367.8毫米的历史记录。
这次降雨,石龙镇主要街道绿化路呵兴龙路遭受严重水浸,街道水深约50公分左右,沿街商铺受到水浸,部分物品损坏,交通受阻,上午10时左右大部分街道水位逐渐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