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学讲预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通用)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7
端午的鸭蛋【晨读课】(15分钟)目标与学法:小声诵读文本后查字典校准字音,再大声诵读文本至少两遍,做到流畅朗读,体会语气、语调、节奏,达到感情饱满。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第一课时流程自研自探内容学法预时合作探究内容学法预时展示质疑评价内容学法预时总结归纳整理所学记录生课前预习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
A、两人小对子:对子间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2分钟)B、五人互助组:本文的主题及写法(提倡“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定本组展示方展示单元一:借物抒情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展示单元二:你是如何过端午的(温馨提示:预习时只允许看书,自研答题,上课时,在不使用参考书和所做的学成果,独立完成下列内容。
)整体感知(9分)带着问题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课后练习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找出文中相关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6分钟)示任务和培辅任务→板书、语言预展和培辅同时进行。
(5分钟)第二课时流程自研自探内容学法预时合作探究内容学法预时展示质疑评价内容学法预时总结归纳整理所学记录生课前预习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两人小对子:对子间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2分钟)B、五人互助组:汪曾祺的语言艺术(提倡“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5分钟)C、十人共同体:定本组展示方展示单元一:采访身边的老人、长辈,调查端午的有关民俗活动。
17、端午的鸭蛋一、自主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2、品味、体会文章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语言上特色,欣赏其中韵味和情致。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激活自身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蕴涵的无穷乐趣。
4、具体探究解决下列问题:第一遍阅读:⑴在文中给不认识的字注音,重点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⑵了解下面的词语并掌握:门楣: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囊萤映雪:⑶查阅相关资料,认识作者。
⑷整体把握内容。
①作者故乡在端午节时有哪些风俗?(在文中标出)②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高邮鸭蛋的?③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端午节的鸭蛋”的?④本文有六个自然段,其思路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请你简要归纳:①——→②③——→④——→⑤——→⑥第二遍阅读:透读,感悟主旨,触文启示。
①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自己有这种情怀吗?何物为证?②当你熟读本文后,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先写下来,稍后与同学交流一下。
③读了本文,你有兴趣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吗?(积累)你知道哪些描写端午节的诗歌?(在下面横线上举几例)你清楚自己故乡过端午的风俗特点吗?(列出几点)第三遍阅读:精读,品味语言特色,感受平淡中的盎然趣味。
①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融口语、书面语、文言、方言于一炉,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又不乏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请你在文中标记出与之相关的语言,体会这些语言的表达效果。
②鸭蛋,实在是极平常的东西,可是作者却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并且津津乐道“鸭蛋”,写得趣味趣盎然,使人感受到在平淡中充满了生活情趣。
请你认真体会这一点,并想一想自己作文时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二、合作探究目标1探究解决下列问题:①第一段交代了家乡端午风俗的7个特点,其中3—6风俗反映人们怎样的观念?吃“十二月红”体现了人们怎样的愿望?②第二、三段介绍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语言有何特点?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品味“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一句。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注音。
2.解释词语。
二、导入1导语 2作者简介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五、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
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
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四、拓展训练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五、小结。
第十七课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本文的语言。
3.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品味端午的鸭蛋,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美食,品味文章的语言让我们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和魅力,让我们一同品味吧!课堂实录一、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品析本文的语言】语言赏析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四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交流点拨】1.“平淡而有味”:①“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①“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情感】: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三、教法与学法思路: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以“兴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学法:搜索整合——归纳复述——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人。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2、引导学生堂上介绍我们的端午节习俗贴符(“艾旗迎百福,桃剑斩千妖”)、赛龙舟(一些忌讳)、吃龙舟饭(红、黄、绿、黑、白,提高课堂上气氛)3、导人……幻灯一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文本导读名师引领【学习纪要】《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
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
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
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
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要理解文章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儿时生活的怀想;理解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并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
【文体感悟】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解放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后在一个京剧团任编剧,在此期间曾参与创作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
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后出版《汪曾祺小说选》、《晚饭花集》等。
创作以散文、小说居多,八十年代之后,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写作背景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提纲挈领】文章主旨《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
《端午的鸭蛋》【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的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学习难点】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 苋.菜( ) 籍.贯( )硝.药( )腌.腊( ) 络.子( )大襟.( ) 车胤.(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莫名其妙:肃然: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囊萤映雪:3、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示:(1)通过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过渡句来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4、《端午节的鸭蛋》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某某高邮人,______家。
5、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4月25日至5月10日麻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麻城杜鹃旅游文化节”的活动,使“杜鹃花城”的名声响彻云霄。
B、马的颚骨虽然很长,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
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各得其所。
C、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D、某某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6、中国古代留传下来许多苦读书的故事,除车胤“囊萤映雪”之外,请你再简要写出两例:【课内探究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读下列古诗猜出我们的传统节日: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端午的鸭蛋【学习导言】端午风俗,乐趣无穷。
单是那一个小小的鸡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让我们品读汪曾祺的散文,了解作者家乡的特别之处,在闲适自然的语言中品作者的故乡情节和超然之心。
课前尝试:试读课文、积累词语、资料助读、了解课文、评改订正【试读课文】读通课文,课文共有()节。
【积累词语】1.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二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汪曾祺.()咂摸.()城隍.()门楣.()用酒和.()苋.菜()籍.贯()腌.腊()络.子()车胤.()肃然起敬囊萤映雪2.解释下列词语。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助读】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
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了解课文】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评改订正】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关键字】教案端午的鸭蛋课题17 端午的鸭蛋课型教授课授课时间使用者主备课时序数总第 62、6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4、体悟小品文中的经典。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解读文本,品味经典学法指导讲读课教具准备多媒体学习过程旁注与补充(自豪“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故乡的特产,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10、既然作者要写出自己故乡的特产,要写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就要写好,但是,大家读了这篇文章,有没有感觉文章的结构比较不同。
(可能有学生说这是流水帐)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是什么?文章最后的一段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文要求总分、总分总的结构,但是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好象不沾边,他们是怎么连接起来的?教师小结: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11、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是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
题目在文章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2、文章结构分析:端午..的风俗(铺垫背景)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端午..(前两个部分的统一)..的鸭蛋11、(1)为什么会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囊萤映雪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后来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失去改变生活的渴望,他们成功了吗?(2)孙康、车胤和文中的“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3)为什么文章否定了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照亮来读书的想法?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又是什么?(艰苦环境中仍不失改变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自我解嘲,只要有了这种刻苦学习,热爱生活,改变生活的心意,又何必一定要在乎形式。
17《端午的鸭蛋》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2.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3.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资料链接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课文学习。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那端午节呢?请大家说说自己记忆中的端午节。
(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㈠请同学们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㈡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门楣(méi)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2.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提示:题目是“端午的鸭蛋”,那么文章是不是一开始就写端午的鸭蛋?如果不是,那么作者是从哪里开始写“端午的鸭蛋”。
17 端午的鸭蛋【预习指导】一、预习要求1.标记出重点字词,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了解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看看作者家乡高邮的鸭蛋有何特点。
3.感受作者从文中流露的感情。
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二、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系.百索子()门楣.()红苋.菜()囊.萤映雪()络.子()腌.()车胤.()肃.然起敬()三、自学方法指导1.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
2.结合预习问题勾画圈点,并可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批注。
3.质疑。
可找同学、老师探讨交流,也可自己查阅自己解决。
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衔接1.七年级学过《安塞腰鼓》等民族文化相关文章,本册《云南的歌会》也属于民族文化。
2.《端午的鸭蛋》同《云南的歌会》一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课堂建议】一、教师的教学预设1.学情预设: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学生不存在太大困难,完全可以靠抓文本、与同学交流探讨、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
而作者的语言特点的品味则要靠反复的朗读来解决。
2.建议课时:2—3课时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教学难点理解平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做一个爱生活的人。
三、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个人所长1.本文语言平淡而有味,夹杂着些许方言,很有地方特色,又有淡淡的幽默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可模仿这一特色,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情景;2.教师可收集本地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融入课堂中。
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环节一:自主学习结合预习要求,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环节二:合作探究(二人合作、四人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皆可)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技巧突破:引导学生课文时要圈点勾画,从课文关键语句中提取信息。
2.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技巧突破:(1)提示汪曾祺的语言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端午的鸭蛋》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及民间艺术妙趣横生。
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自己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而本文《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汪曾祺所写的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赏析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我们的学生距课文所叙述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地品读是教学的关键。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行文从容、语言优美的风格。
2、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3、多角度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书就是读社会。
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教学重点1.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2.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3.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
教法学法:基于以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当变化,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2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研习: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2、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3、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4、品味并小结文章语言特色。
精习: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时习:
汪曾祺先生笔下端午的鸭蛋如此让人神往。
揭开记忆的一角,尘封的岁月里留下了我们每个人金光灿灿的童年,请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记下来,模仿课文第一段
的写法,写一篇小短文,300字左右
1。
端午的鸭蛋【自研课导学】(课前预习20分钟)自读自悟《端午的鸭蛋》,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1.默读课文一遍,标注疑难,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2.作者写了家乡端午节哪些习俗?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
【晨读课导学】晨读课:(20分钟目标:1、自由大声朗读《端午的鸭蛋》。
②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感情地诵读全篇;学有余力者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小对子间背诵式检测。
【展示课导学】(课题:《端午的鸭蛋》作者:汪曾祺课时:一课时课型:预展课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诵读、讨论课文精彩语句,品味文章平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定向导学程序、要求、时间交流合作内容、形式、时间展示反馈方案、建议、时间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内容:走进文本,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学法:1,快速浏览文本,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问题。
并把你找出的生字难词写下来。
完成自我检测一。
2,根据文章的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参照示例,完成自我检测二。
示例:端午的习俗(1、2)预时5分钟分享与交流A.两人小对子:1、对子间相互听读课文找出来的优美语句。
预时:2分钟挑战与冲刺B.四人互助组:小组长主持,循环交流随堂笔记展示主题一:美文畅谈建议:·板书文章结构示意图;·举办一次美文畅谈活动;·注意互动可以穿插畅谈以下内容:1,我们家乡端午有哪·自我检测一:美文畅谈一,端午的习俗(1、2)二,三,自我检测二:语句品读:语句赏析:品读文本体悟情怀内容:斟酌字句,赏析语句。
学法:1,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文中都有体现请选择一例加以分析。
示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赏析:此句中的一个“吱”用的最妙,绘声绘色,把吃咸鸭蛋的那种动感,那种快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2,再读文本,圈点勾画描写高邮鸭蛋的语句,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目的1.积累“门楣、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词语,了解作者。
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1.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
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呈现。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门楣、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词语,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汪曾祺(1920~1997),某某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市文联干部、《文艺》编辑、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X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很多,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X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
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
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
《端午的鸭蛋》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汪曾祺2.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3.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酷爱二、课前预习:1.完成《评判手册》17课自主梳理。
2.作家作品介绍:汪曾祺(1920~1997),。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很有成绩,发表小说《》、《》。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检查预习(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忆端午: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适应?二、说鸭蛋:小组合作,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选同窗发言)3、品乡情:作者是带着如何的情感向咱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三、《端午的鸭蛋》课内检测(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门楣.( ) 苋.菜( ) 籍.贯( ) 腌.腊( )(2)依照拼音写汉字sù()然起敬náng()萤映雪(3)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如何的思想情感?《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2.琢磨、体味文章平淡而有味,典雅而又幽默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语言风格二、教学进程(一)温习旧课(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悟生活:第4、五、6末节——生活味(作者不单单介绍了高邮的鸭蛋吧,他还写到了鸭蛋在小朋友手中的各类用途。
咱们再来看看4、5两末节文字。
反之亦然)1、不单单介绍了高邮的鸭蛋吧,他还写到了鸭蛋在小朋友手中的各类用途。
(作者对哪些场景经历犹新?)2、你看出了作者如何的情感?(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风俗中保留着那个民族“常绿的童心”,表现着那个“民族”特有的“情感”。
)作者正是对童年的生活印象深刻、念念不忘,因此连年后仍然能够信笔写出如此的文字来,他体味到了平淡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儿童们悠闲的生活滋味让他印象深刻。
这或也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丰子恺笔下的《竹影》一样,让小孩们终生难忘吧!)(“挑”字的妙处:有选择性的,不是随意的选,表现了小孩选择鸭蛋的慎重态度,写出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美好怀念。
《端午的鸭蛋》学讲预案第一课时一、自主先学1.了解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省高邮人,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等都有建树的作家。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在语言上的特点是: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平淡而有味,有淡淡的幽默。
2.识记重点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门楣.( ) 苋.菜( ) 硝.药( ) 腌.腊( ) 络.子( )车胤.( ) 系.( )百索子倘.( )若城隍.( ) 拧.( )成小绳3.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的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其中哪些风俗是家乡独有的?(2)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二、合作助学1. 检查自主先学的情况。
2.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1)作者围绕家乡的端午节写了一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2)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
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可他对家乡的风俗却如此熟悉,如数家珍,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特产的?你能否从具体的语句中加以说明。
3.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三、检测促学(一)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二)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是挑形状好看的。
端午的鸭蛋教学案一、自学1、了解作家汪曾祺,学习字词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3、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品味平淡自然而韵味十足的语言二、量学1、字词门槛.( ) 籍.贯( ) 腌.蛋( ) 门楣.( ) 苋.菜( )络.子( ) 车胤.( ) 囊.( )萤映雪城隍.( )庙大襟.( ) 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2、汪曾祺:江苏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是沈从文的学生。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
著有散文集《》。
3、思考回答:(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2)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哪些句子能体现这种感情?三、导学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2、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写法?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4、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试举例说明。
四、用学品读(2、3)段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2、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五、测学1、注音或写汉字Xiàn( )菜门méi( ) 车yìn( ) 城huáng( ) 庙náng( )莹映雪肃( )然起敬络( )子腌( )蛋大襟( )2、“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是唐代诗人《》中的诗句。
3、选文记叙的是最普通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作文有什么启示?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用囊莹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5、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
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端午的鸭蛋》学讲预案第一课时
一、自主先学
1.了解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省高邮人,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等都有建树的作家。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在语言上的特点是: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平淡而有味,有淡淡的幽默。
2.识记重点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门楣.( ) 苋.菜( ) 硝.药( ) 腌.腊( ) 络.子( )
车胤.( ) 系.( )百索子倘.( )若城隍.( ) 拧.( )成小绳
3.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的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其中哪些风俗是家乡独有的?
(2)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二、合作助学
1. 检查自主先学的情况。
2.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
(1)作者围绕家乡的端午节写了一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2)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
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可他对家乡的风俗却如此熟悉,如数家珍,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特产的?你能否从具体的语句中加以说明。
3.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三、检测促学
(一)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二)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是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三)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
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四)小时候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
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端午节的鸭蛋》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家。
2.第①段主要介绍的是高邮咸蛋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作者采用了
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3.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段中“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中“吱”字删去好不好?为
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
它和本文有关吗?谈谈你的
理解。
四、反思悟学
中国古代留传下来许多苦读书的故事,除车胤“囊萤映雪”之外,请你再简要写
出两例。
语文学科第四单元第17课
《端午的鸭蛋》学讲预案第二课时
一、自主先学
1.解词。
莫名其
妙:
与有荣
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
囊萤映雪:
二、合作助学
1.检查自主先学的情况。
2.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
(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 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并仔细加以体会并分析妙处。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
(2)文章如此津津乐道的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说说你的看法。
3.文中引用袁枚的话,其作用是什么?
4.文中“还不就是个鸭蛋!”和“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两句话语意上相矛盾吗?根据文意分析,作简要回答。
5.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三、检测促学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
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
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
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
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
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
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
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
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
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
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
"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
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
2.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
3.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二)探究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
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
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材料二: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老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
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大地上席卷开来。
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1)阅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
(2)请你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两点建议。
四、反思悟学
一切物质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
课后说一说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民俗,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