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的景观塑造_山地滨水景观公园设计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3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是指在滨水地区进行景观设计,并充分利用滨水资源,打造出独特的景观空间。
本文将就滨水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讨论。
滨水地区的天然条件十分优越,可以创造出各种独特的景观。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滨水地区的水域进行水上活动的设计。
例如,在水域中设置水上游乐设施,如划船、游泳等,可以吸引人们前往体验。
同时,可以设置供人们休憩的水边景观席,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
其次,滨水地区可以通过植被的设计来提升景观效果。
可以在滨水地区的周边种植各种优美的植物,如花草树木等,使得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在设计植被时,可以选择适应滨水环境并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增加景观的吸引力。
同时,还可以设置漂亮的花坛和绿化带,为人们提供一个静谧而宜人的环境。
此外,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还可以结合人文元素。
通过设置雕塑和艺术品等装饰物,可以增添滨水地区的文化氛围。
同时,可以设置休闲广场和户外娱乐设施,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与此同时,可以设置露天音乐舞台等文化设施,不定期举办音乐演奏和文艺演出,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欣赏。
此外,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设计中可以尽量保留滨水地区的自然风貌,并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式。
可以设置太阳能光伏板、雨水收集系统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减少资源的消耗,并为滨水地区提供更加环保的能源。
总之,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可以通过水域活动、植被设计和人文元素等方面的考虑,创造出丰富多样、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空间。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打造一个宜人且具有文化氛围的滨水景观。
同时,还应注重对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欣赏和体验。
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打造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探索发表时间:2018-06-19T16:59:29.1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李何亮[导读] 摘要:国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山水林田湖”的生态保护修复,实现生态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国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山水林田湖”的生态保护修复,实现生态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而一系列城市滨水景观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正是这一政策全面落地的最佳实践活动。
城市滨水景观的综合打造与开发对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其过程包含了规划、景观等众多专业的参与,其目的力图将“山、水、林、田、湖”几个要素合理有机的组织起来,分析出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彰显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
关键词:山水林田湖;滨水景观;设计体系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中,要根据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科学布局,因地制宜,依水而建,傍山而筑,垒山造水,山、水、林、田、湖、城融于一体,打造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巧妙契合的滨水空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依,青山、碧水、绿洲、名城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景。
以西昌市天王山天王湖绿廊为例,其以山水相融,全域景观化为目标,构建四合一海、河湖连通、青山环绕、绚丽多姿的“山水林田湖”的城市生态系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西部新城护山卫水,使山水交融,任何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乡愁、梦想未来。
1项目概况根据西昌市主城区总体规划“一带三河八湖八湿地”的规划结构(见图1),围绕统筹治山治水、控洪水、治泥沙、优化水资源配置、系统防止水质污染,形成“河湖连通、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将水利与生态兼筹、治水与治污并举,协同流域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充分呈现西昌的水系之美、地理之美、田园之美、人文之美。
基于自然地形的山地公园景观营造研究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现代人开始逐渐选择“逃离”城市,而选择去一些具有自然环境风貌的地区,与此同时,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
山地公园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之一,对人们的居住环境能够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本文针对山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的构建进行详细分析,以此来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山地公园;景观营造;生态设计公园作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学习之余非常重要的休闲场所之一,无论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还是对整体城市建设美化过程中,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公园的整体需求越来越高,很多山地公园相继出现,很多城市在其自身的建设过程中,将自然山地逐渐打造成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山地公园。
但是由于自然山地大部分都与城市中心距离比较远,山地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很多山地公园即使建设完成,但是其自身的设施都不是很完善。
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在针对山地公园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城市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人文环境,将自然生态的特点充分体现在山地公园景观设计中,这样才能够促使山地公园的美观性和功能性能够满足现代人的整体需求。
一、山地公园概述山地公园是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提供的休闲娱乐场所之一,对人们的娱乐生活能够起到良好的影响和作用。
山地公园一般都会被建设在城市或者是城市的近郊位置,大部分都具有山地地貌特征。
山地公园在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等功能性特征的同时,能够将大自然的原始风貌充分的展示出来。
山地公园一般来说,都是高耸复杂的地区地貌,其自身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在对山地公园采取景观设计措施的时候,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
在保证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要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生态景观,为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宣传和保护作用。
二、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分析山地公园与平地公园相比,在景观设计上山地公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将地形高低起伏作为主体,其自身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
滨水景观设计案例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河流、湖泊、海岸等水域周边地区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活动。
滨水景观设计旨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升水域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创造出宜人的居住和游憩环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案例,探讨其设计理念和实际效果。
案例名称,某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
设计理念,该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以“生态优先、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充分尊重自然环境,保护水域生态,同时注重提升公园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内涵。
设计师通过对场地的充分调研和分析,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特色,打造了一个融合自然与人文的滨水公园。
设计内容,公园内设置了多个生态湿地,保护并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增加了植被种植面积,提升了植被覆盖率。
同时,设计师在公园内设置了多个景观节点,如观景平台、休闲草坪、儿童游乐区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空间。
公园内的景观设计充分展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如设置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雕塑、文化墙等,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实际效果,经过景观设计的实施,该滨水公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水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吸引了大量水鸟栖息繁衍。
公园内的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同时,公园内的文化雕塑和文化墙成为了市民拍照留念的热门景点,展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魅力。
公园的游客量明显增加,成为了当地的旅游热点。
总结,这个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成功地提升了水域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创造出了宜人的居住和游憩环境。
这个案例为其他地区的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案例。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城市滨水公园是城市户外休闲和娱乐的理想场所,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接近自然、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市民和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设计出具有高度美感和实用性的滨水公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一、城市滨水公园的意义城市滨水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 增加城市绿地空间。
城市滨水公园丰富了城市的绿地资源,提高了城市的绿化率,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2. 促进城市休闲生活。
城市滨水公园为市民提供了户外休闲的场所,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为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场所。
3. 丰富城市景观。
城市滨水公园的美景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需要兼顾多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等。
其设计目标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考虑,如下:1. 增加生态环境功能。
在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尽可能保留和改善原有的自然环境,提高绿化率和生态效益。
2.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传承,体现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
3. 提高景观艺术价值。
景观设计需要注重审美效果,打造出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景观,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4. 提供便利的休闲设施。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娱乐需求,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需要合理安排休息区、游乐设施、餐饮服务等。
1. 结合地域和环境特点进行设计。
不同地域的滨水公园所处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景观设计应该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和自然环境,使滨水公园的景观与环境相融合,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
2. 强化文化内涵。
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不能只满足于美的展现,还要考虑当地的文化内涵。
通过景观设计,可以融合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使景观既有美感,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吸引力和价值。
智库时代 ·115·智库案例滨水景观设计研究骆明星 朱金艳(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浣花溪公园是一座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城市公园,不仅是成都市一座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也为本地市民提供了一处休憩、娱乐、活动的好去处。
浣花溪公园内部有大面积的湖泊、湿地,在滨水景观设计方面为其他城市园林提供了优秀的经验借鉴。
本文以浣花溪公园为例,就其滨水景观的具体要素和设计要点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浣花溪公园;滨水景观;组成要素;设计要点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1-0115-002一、引言滨水景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植物的合理配置,既要满足城市园林的观赏价值,同时又必须考虑生态效益。
成都浣花溪公园在滨水景观设计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例如在万树园主要种植高大乔木,在梅园划分了“绿波区”、“花滩区”等。
作为成都唯一一座五星级公园,浣花溪公园在滨水景观设计上有诸多可取之处,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
二、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一)实用功能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浣花溪公园占地面积32.3公顷,通过滨水设计,可以增强其防洪蓄水能力、水体净化能力,发挥了重要实用价值。
此外,滨水景观设计还能够增强公园的观赏性,市民在工作之余,可以沿着滨水街道漫步,放松身心,娱乐消遣,成为了一处理想的休闲场所。
(二)景观功能滨水景观设计要求兼顾园林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这样才能在满足市民观赏需求的同时,维持园林生态稳定性。
通过滨水景观设计,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的科学原则,做好各类植物的合理配置,例如通过植物空间搭配,使其具有审美价值;通过植物种类搭配,丰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降低滨水生态系统中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三、滨水景观设计的主要要素(一)水域要素水域设计主要是改变水域位置、形状、水面规模以及水体质量等,达到提升水域观赏价值的目的。
【滨水公园景观设计】_关于滨水景观公园设计方案3篇关于滨水景观公园设计方案1滨水景观公园的设计核心在于设计水陆之间的景观界面。
滨水景观公园是一种独特的现状景观,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元素,极具景观的美学价值。
在尊重原有基地自然生态肌理的前提下,根据场地特征、设计主题等对滨水景观公园进行合理的功能片区划分,针对不同片区设计不同的主题和功能,实施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
自然生态是滨水景观公园最重要的景观特征,要结合自然生态对滨水景观公园进行设计,如自然驳岸应成为滨水区域的主要空间类型;碎石护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碎石间缝隙有利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波动折现路径具有强弱对比的力度感,注意节奏及其与地形的关系等。
关于滨水景观公园设计方案2滨水景观公园既是城市的节点,其本身同时涵盖上述景观要素。
作为展示城市面貌的窗口,滨水景观公园以舒适宜人的环境,陶冶市民的情操,净化市民的心灵,影响市民的行为。
因此,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城市环境生态的保护和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滨水景观公园设计中,应充分结合基地高差现状,合理布置亲水平台、漫步道、自然植被等景观,营造丰富多彩的滨水景观效果。
利用高差设计,构成纵向的景观序列形式,体现节奏和韵律的变化,增强滨水公园的立体化景观效果。
在道路与驳岸的立体化设计中,根据现状高差,对不同区段的道路和驳岸进行高低区分,既能丰富整个场地内的景观空间层次,又能在防洪、灌溉等基础上进行多样组合。
关于滨水景观公园设计方案3滨水景观公园为城市居民与游客提供了亲水环境,是城市的公共旅游场所,吸引游人参与互动体会自然,满足日常休闲活动。
为此,滨水景观公园设计应当确保交通连续性、重视和增强水域景观的可达性与亲水性,保证游人可以欣赏到变化丰富的滨水景观、促进游人与自然的交流及增进市民间的交往活动。
基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保证滨水景观公园各方面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地景观的塑造是滨水公园最终服务于人的必要途径。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滨水区域一直以来都是城市中的热门地段,它们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旨在创造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将自然与城市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放松和欢乐的场所。
本文将探讨滨水景观设计方案的一些关键要素。
一、水域规划和设计水是滨水景观设计的核心元素,因此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务必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水域。
可以采用湖泊、河流、运河等形式的水域,并通过构建人工小岛、喷泉和人工瀑布等方式,增加景观的层次和吸引力。
此外,还可以在水域边缘建造散步区、餐厅或咖啡馆,以满足公众的休闲需求。
二、绿地规划和植被选择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绿地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户外活动和休闲的空间,并且可以调节城市的温度和环境。
因此,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该合理分配绿地的比例,并根据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植被。
例如,可以选择耐旱植物来减少灌溉需求,或选择有丰富色彩的花卉来增加景观的美感。
三、交通和路径规划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必须考虑人们的交通需求,并确保他们可以方便地到达和使用该区域。
因此,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该考虑并合理规划供行人和自行车使用的路径,以及车辆进入和停放的地点。
此外,还可以考虑引入公共交通,以便更多人们能够到达滨水区域。
四、场馆和设施建设滨水景观设计方案通常还包括建设一系列的场馆和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娱乐和休闲需求。
例如,可以建造户外剧场和音乐会场地,为人们提供观赏演出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
同时,还可以建造滨水游乐设施,如摩天轮、旋转木马等,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刺激。
五、景观照明和夜景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在日夜之间都应该给人们不同的体验。
因此,在规划和设计阶段,想办法合理使用照明设备和技术,让景观在夜间也能展现出迷人的一面。
可以利用投光灯和景观灯带来照明效果,并通过适当的配色和灯光控制,营造出戏剧般的效果。
总结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旨在创造一个与水相邻的美丽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水域、绿地、交通、场馆和夜景等要素,可以打造一个令人陶醉的滨水景观。
“山水相映”山地滨水景观带规划探索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山地城市滨水景观带的特点,以遵义市新火车片区湘江河景观规划为例,就自然要素的保护利用、特色人文景观塑造和创建活力滨水带三个方面阐述了山地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策略,提出山地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应强调山地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山水特征。
关键字:山地滨水景观带;空间共享性;可达性;地域性;山水特征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ountain city waterfront landscape with features, with Zunyi city new the train kilometer Xiangjiang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elements,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shaping and create a dynamic waterfront on three aspects of mountainous waterfront landscape belt planning strategy, put forward mountain waterfront landscape the design should emphasize the mountain city of the “ natural “ and “ the humanities “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mountainous waterfront landscape belt; shared space; accessibility; region; landscape features1.前言山地滨水景观带是山地滨水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山地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对构建山地滨水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滨水空间布局结构、提升城市滨水空间土地利用价值、塑造富有地域山水特色的滨水风貌和建设人地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中的山体与水体融合设计在园林艺术设计中,山体与水体是两个重要的元素,它们的融合设计不仅能够构建富有韵律感和景观效果的园林空间,还能够创造出和谐、宜人的环境。
本文将从山体与水体融合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和实践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山体与水体融合设计的理论基础山体与水体融合设计是基于自然景观的观察和研究,深入探讨山水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园林设计中。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山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山水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山成就了水的流动和积聚,水滋润了山的生命力和景观特色。
山与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高度、坡度、形状、质感等方面进行审美和设计,使其相辅相成,呈现出一种和谐美。
1.2山体与水体的空间感和节奏感山体和水体作为空间元素,在园林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人们在欣赏园林景观时,山和水的变化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空间感和节奏感,从而营造出富有韵律和动感的场所。
1.3山水对园林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山水作为自然元素,对园林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地利用山体和水体可以调节园林的温湿度、改善空气质量,并且为园林中的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二、山体与水体融合设计的原则山体与水体融合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设计效果的完美呈现。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原则:2.1反差与协调山体和水体的反差和协调是设计中常用的原则之一。
通过将高低起伏的山体与平静或流动的水体相结合,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协调则是指在反差的基础上通过颜色、形状、质感等方面的统一,使山水融为一体。
2.2顺应自然与创造独特性在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尽可能地顺应山水的自然形态,避免过度改造和破坏自然景观。
同时,设计师也可以根据场地特点和要求,创造具有独特性的山水景观,使其成为园林的亮点。
2.3流线与空间结构在山体与水体融合设计中,流线和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能够引导人们的视线和行进方向。
通过设置合适的路径和空间,使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地游览和观赏,体验不同的景观效果。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城市滨水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其景观设计对城市环境、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包括设计原则、设计思路和实施步骤等方面,以期为城市滨水公园的规划与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一、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滨水公园是城市中河岸、湖畔、海滨等水域周围的开放式公共空间,是城市与水体的重要联系节点,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水域环境,满足市民休闲活动需求,促进城市社区共建共享,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生态原则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应以保护和恢复水域生态环境为首要原则,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增加绿化,促进滨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在设计中,应该尽量保留原有的水域植被,合理设计植被结构,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2. 开放原则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市民的休闲需求,创造宽广而通透的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设施和服务设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市民的需求,保证市民可以在公园中尽情享受自然、开展活动。
3. 文化原则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应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和城市人文特色,融入文化元素,塑造独特的公园风貌。
在设计中,可以通过雕塑、广场、标识牌等方式,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
4. 可持续发展原则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应考虑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采用环保材料,降低能耗,达到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目标。
5. 安全原则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应注重公园的安全性,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保障市民在公园中的安全。
应设计合理的应急设施,提高公园的抗灾能力。
1. 全域规划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的滨水空间,进行全域规划,确定公园的位置、规模、结构和特色,与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相协调。
在规划中,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模拟等技术手段,全面了解城市滨水公园的自然属性、场地条件,为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滨水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公园,其景观设计需要考虑
到水体、坡度、地形等多方面因素,并且需要与周边的城市环境相协调。
本文将介绍城市
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方法。
一、水体
水体是城市滨水公园的核心元素,因此水体的处理应该是首先考虑的问题。
在水体的
处理上,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例如:设置人工湖、荷花池、喷泉等。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
要考虑到水质及水体的周边环境,选择合适的植物、石材等材料。
二、坡度
城市滨水公园的坡度变化较大,设计者需要根据坡度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景观元素。
例如,在坡度较大的区域,可以设置石阶、小径等,增加游览的趣味性。
在坡度较缓的区域,可以借助植被、花草等元素来营造自然的氛围。
三、地形
四、景观元素
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元素是多样的,需要设计者根据场地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例如,
在公园的主入口处可以设置大型雕塑、水泉等元素,以便吸引游客的目光。
在内部的区域,可以设置钓鱼区、儿童游乐区、户外健身设施等元素,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五、环境融合
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应该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
例如,在公园周围的建筑物采用类似
的设计风格,使得公园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在公园内部,可以适当采用周边环境的元素,在某些区域中展示区域文化的特点。
这样,可以使公园更具特色,让游客体验到更多的文
化气息。
山地公园水景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不少城市周边的山地丘陵逐渐开发形成了山地公园。
在这些公园里面,大部分主题是以生态、绿化功能为主,配上人文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着力于建设一个综合性开放式的绿地。
山地公园逐渐成为城市绿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在山地公园,其地貌往往起伏多变,视觉空间丰富多彩,并含有独特深厚的人文背景,在山地公园内,根据地形,设计不同的水景,不仅能够在景区风景文化上进行补充,更能体现公园贴近大自然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水景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整个山地公园的生态环境。
1 山地公园概述1.1 山地及山地公园的基本概念山地是一种高耸的地貌形态,它是由陆地表面经过变化而来。
山地的研究始于地理学,它也是一个地理学名词。
山地的地貌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山地风景园林和平原园林的基址等地带有着不同的特点,前者一般都会有特殊环境特征的,并且山地能够给人们具有特殊的心理感受及其可利用性是独特的。
1.2 山地公园基本特点山地公园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它是由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共同结合而形成的,山地公园的选址一般都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区。
山地公园内的景观种类众多,一般都会有大量的原生的自然景观,游客在山地公园内,能爬山涉水,充分体验大自然的美感,以及山地独特的地貌,能够获得城市中无法体会的乐趣。
所以在进行山地公园设计时要与城市规划区别开来,充分反映它独有的特征。
所以设计是,不应该在景区修葺太多的人工构筑物。
1.3 山地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山地公园规划设计往往会盲目运用现代公园设计理念,从而产生不少问题。
表现在:不能将人工空间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处理好;空间性质、空间走向和空间形态等方面与自然山地空间不能形成一个有机体;空间序列和空间布局设计混乱;山地景观设计方法不当,保护认识不足,造成原有景观严重被破坏,;没有遵循“设计结合山地特点”、“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法进行指导;不能对山水形态进行有效保护等等。
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清溪河景观整治项目为例赵樾(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10)摘要:重庆素有山城之称,复杂的地貌和高差给景观设计带来诸多挑战,特别是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
本文以重庆清溪河景观整治项目为例,充分研判片区发展规划、场地的现状条件及未来所需承载的功能需求,针对项目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因地制宜提出山地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策略。
笔者希望借此抛砖引玉,为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地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4-0042-021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重庆北部新区,设计总面积约20.4万m2,南面与渝北区隔江相望。
区内山水环境保存良好,是重庆滨江地带中生态宜居潜力突出的重点区域。
2上位规划与现状分析2.1上位规划分析从北部新区总体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项目地应顺应新区快速发展趋势,应积极提供多种功能以应对北部新区整体城市发展要求。
除此之外,通过分析项目地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可知,场地具有绝佳的自然生态条件,易形成自然人文和谐共处的城市滨水空间。
2.2现状分析项目从多方面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地对场地进行设计。
2.2.1项目周边建设分析现状周边主要以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
东北、东南方向已经建成和正在开发高档住宅项目。
2.2.2项目内部现状分析地形地貌:场地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场地竖向高差最大处达到30m。
绿化:现状植被多为竹、水生植物为主的植被,部分地表裸露。
排水:现状有部分排水沟,不成系统,在丰水季易形成积水,造成场地内涝。
道路:现状道路较为单一,多为石子路,河涌上游有慢行步道。
服务设施:现状场地内基本无驿站、廊亭、垃圾桶等配套的服务设施。
项目内部水文分析:根据防洪规划对洪水分析计算的要求,项目所在地相关的洪水位数据分别是百年一遇203m以及50年一遇201.3m。
2019年第1期现代园艺在园林景观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施工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出现土壤破坏和污染的状况,使得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失衡。
所以,应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土壤的保护,落实生态理念。
土建工程中的挖补填埋工作,严格按照绿色施工的标准进行,避免废弃物料对土壤产生的污染,以及施工不当造成的水土流失。
应对施工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并运往相应场所进行处理,可以应用植被移植等技术,实现土壤的修复。
3结语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居住需求,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在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安全性、文化性与自然性的原则。
通过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应用环保材料、加强园林景观养护等方式,避免施工中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为人们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1]吴义淼.生态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对策[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28)[2]陈岚岚.生态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措施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5)[3]周江红.浅谈生态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8(3)[4]冯吉.生态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措施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5)(责任编辑张芝)山地地形滨水度假村景观设计探究简学凯吴巍(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摘要:随着国内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是度假村提供了一个拥抱山水,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并享受一系列现代化的休闲和运动设施,彻底放松身心。
山水不仅是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重要物质,还是人类精神寓居的重要象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带状滨水空间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泛,包括陆地上和水里的,还有水陆交接地带,但作为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最能引起游客兴趣的地方。
此次景观设计将以“乐山水”为主题,以为游客创设一处具有丰富体验性空间的滨水休闲度假村为宗旨,让游客在山水中体会到自然之乐趣,感悟自然。
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设计趋势从城市发展史看,聚落的形成往往与河流、海洋、湖泊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平洋全书》中就有“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不然只是堡塞之处”之说。
水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然而人类的人口和经济增长给地球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本文介绍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设计趋势,其中“复合型立体景观”这一设计思路,是一种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等多方面进行有机叠加后所表现出来的景观。
它不仅有绿化功能,也融合了观景、购物、休闲、娱乐、商务、历史文化展示等诸多方面的功能。
标签山地城市;滨水;立体景观一、山地滨水城市的空间拓展在山地滨水城市发展历史中,城市空间的拓展过程可以概括为城市向山体拓展,城市向水面延伸和提高空间利用率三个阶段,且同时进行。
(1)城市向山体拓展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巨增,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但河谷地带没有足够发展空间,因此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建设用地就开始向内陆拓展,至今没有停步。
在山体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逐步从山脚向山体蔓延,最终遍布整座山。
(2)城市向水面延伸有山多有水,山地滨水城市有水环绕,一方面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增色不少,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空间的拓展造成诸多限制,有利有弊。
但人都有亲水性,人类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这一难题,城市发展逐渐向江面延伸。
(3)城市的上天入地——提高空间利用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活动日益频繁,城市建设用地的局限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城市建设密度不断增长。
在这种形式下,城市正在“上天入地”地“生长”着,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运用将愈来愈广泛。
随着城市空间的三维集聚,城市空间格局显示出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复合型立体化协调发展为一条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道路,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出现说明了这一点。
社会发展让人们对公共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景观设计趋势也朝着复合型立体化方向发展。
二、山地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特点无论平原城市还是山地城市,滨水带都是城市景观体系中一道不可忽略的风景线,它是城市向外展示的窗口。
摘要: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也如火如荼的展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一些城市问题。
对于发展中的山地滨水城市来说,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控制好滨水区的自然生态对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滨水区既是城市的窗口地区,又是涉及到诸多敏感领域的地带。
滨水带的景观规划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处理,而应作为整个城市、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分析,只有这样滨江地区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山地城市滨水带重庆滨水带滨水自然生态绿化滨水区建筑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andtheexploita-tionofourcountry,thecitieshaveimprovedalotinmanyaspects.Atthesametime,thereappearssomeen-viromentproblems.Howtokeeptheenviromentofthewatersideinthecityissignificanttothecitiesseatedinthemountainousareathatholdsomewatersuchasriverandlake.Thewatersideisnotonlythewindowsofacity,butalsoinvolvessomesensitivefieldsofacity.Thelandscapeofthisareacan’tbedealtwithsolelybutasanorganicpartofthewholecity。
Onlybythisway,thisareacangrowscontinuallyandhealthily.Keywords:watersideareaofhillycity.water-sideareaofChongqing.Thenaturalenviromentofthewatersidearea.thearchitectureinthewatersidearea中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一半以上。
山水之间的城市空间塑造研究山地滨水区域以其起伏多变的自然地形、层次丰富的视觉空间和独特鲜明的人文背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生存空间(图1)。
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地滨水环境的原生性较强、自然特征明显,同时也具有生态基础敏感脆弱,易受损伤且不易复原的特点。
因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依山傍水地区的规划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过去山地滨水地区的规划建设往往缺乏整体观念,规划手法单调,片面地追求图纸上的空间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区域中的空间塑造,这样规划容易失去对城市发展应有的指导作用,而最终也将破坏山地滨水地区城市形象的塑造。
北岭片区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北部,南连七星岩风景区,北靠北岭山,东接城东新区,西连火车站北岭山麓片区,南侧七星岩水域与北侧北岭山山体构成的对景是北岭片区最主要的景观资源。
本文以肇庆市端州区北岭片区的城市规划实践为例,针对以空间形态规划为主的传统方式,探讨山地滨水地区城市空间塑造的方法。
(图2)一、山地滨水区空间的多重属性山地滨水区地处城市山水景观之间,一般来说是城市中自然景色最为优美、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段,也是城市中难得的自然开放空间,它拥有开敞的自然尺度和宜人的水体景观。
山地滨水区一侧为山体,一侧为水体,中间是有序的城市空间,由于城市空间与山体景观、滨水景观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因此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不能孤立的处理,应将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纳入城市整体开放空间体系,从整体、宏观的设计角度,加强山地滨水地段景观规划与原有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
而作为承接这两个空间的城市滨水区就必然成为体现这种宏观设计思路的重点地段。
肇庆市端州区北岭片区城市设计就是符合这一区域特点的设计实例。
北岭片区位于七星岩风景区与北岭山之间,其东、西侧紧邻肇庆市区。
因此,如何完善城市景观体系,将自然景观与城市空间有机衔接就成为该项规划的重点。
由于山地滨水区拥有山体、水域与城市的多重属性,强化和拓展滨水,傍山景观带的这一属性,必然要求山体、水域与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即以自然景观带为载体承受山体水域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渗透,使三者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滨水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方法分析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提高。
生态设计在人们的意识中是绿化量,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只力求绿化量,而忽视了自然环境对整体全面的衡量。
本文根据多年的景观设计工作实践,对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目标及方法进行分享。
关键词: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一、生态设计概念滨水公园原本就具有很强的生态特征,分为水生和陆生两个系统。
如何过渡水陆之间的交接,让其发挥生态服务功效。
景观设计就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设计就是一种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最少设计的方法。
二、生态滨水公园设计目标及方法(一)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水作为一种简单的构成要素,是城市建设艺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在城市形态的发展,对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反应表达自然水的需求和渴望,人们通过规划和设计可以将水赋予一种新的定义,让它能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媒介。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也越来越多,这方面的设计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而且在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思想。
(1)城市肌理城市肌理分为两种一种为城市水网肌理,还有一种为城市肌理的延续,一个城市的水域构成,会由一些河流和相关的湖泊湿地水域的构成来形成一个城市的基本空间格局,明确了城市的基本生活基调。
例如威尼斯城市的主题布局就是按照它的水网肌理所慢慢演化而得出的,水网肌理即城市肌理。
纵横交错的水道代替了传统意义的街道,建筑的建立一般在水道之间,而一般人们行走在城市和建筑之间都是通过桥梁的连接来活动,因为水的原因从而就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景和滨水景观。
在很多情况下,河流、湖泊穿越城市或者位于城市边缘地点,因此滨水空间都与固有的城市肌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日本东京世田谷区多摩川北侧规划时,通过文献考证,现场踏勘地形、古坟、神社的歌历史遗迹和宗教文化、土地利用状况、街道网络和土地现状,最终确定了多摩川与城市街区肌理的延续界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