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105
重点知识总结: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一)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60年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2、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直接原因。
3、中国开展禁烟运动为英国侵华提供借口——借口。
鸦片战争的评价1、性质: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2、对中国的影响(1)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主权、领土完整、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变为即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又反对外国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4)中国由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人民思想的变化,新思潮的萌发。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1)、(2)、(3)]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世界资本主义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英法美修约要求被拒绝3、借口:亚罗号与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2、政治上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成为列强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3、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两半程度加深(影响,2、3)兴起的原因: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3、自然灾害严重。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土地制度——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制度——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矛盾十分尖锐.(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具有两方面特性: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贪污成风,巧取豪夺。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地租剥削等加重。
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1825年,英国经历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割香港(1842年)给英国。
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58年《天津条约》、60年《北京条约》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95年《马关条约》,赔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赔4.5亿两。
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派袁世凯镇压。
经济掠夺: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为通商口岸。
1862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845年,丽如银行(东方银行)是英国在中国开办的第一个银行。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主要内容
1.安福变法:清朝末年,内外交困,安福变法是光绪帝试图改革的一次尝试,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2. 戊戌变法:清朝末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推动的一次变法,旨在改革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但被保守派所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3. 辛亥革命:辛亥年间,孙中山领导的一次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4. 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但由于国内政治混乱和外部压力,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与法治。
5. 民主革命的失败:中国近代史前期,一系列的民主革命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反动势力的反对和内部矛盾的加剧。
6. 帝国主义的侵略:近代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控制,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达到了顶峰。
- 1 -。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历史主线公元5世纪(战国)~鸦片战争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内阶级矛盾严重西方: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开端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生产结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基本生产结构,特点: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族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作用: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排斥新的生产方式,束缚生产力发展。
2)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具体表现: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同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并与道教、佛教及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为统治阶级服务。
4)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结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社会日益由盛转衰, 阶级矛盾日益显现,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无可挽救。
2、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清朝后期,由盛转衰,主要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吏贪污成风。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官吏地主兼并土地,无地少地农民增多,流民不断增加。
荷捐杂税加重,农民生活困苦。
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驰,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外贸限制,直至鸦片走私,收支平衡被破坏,导致民众事实上必须缴纳更多地租、赋税。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1776年 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789年 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利用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一至三章)侵略与反侵略(第一章)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背景知识)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侵略)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斗争)早期探索(二、三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资产阶级的探索维新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第二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节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建立与发展(1949至今)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节良好的开局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单选)(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年--- 年)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我国沦为的屈辱史;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
开端。
一、虎门销烟
1、魏源,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的先行者之一。
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新思想。
2、林则徐,清朝后期政治局、思想家和诗人。
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亲自主编《》。
是近代第一人。
3、虎门销烟的背景?(经济、政治、军事)
4、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5、《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6、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年---- 年)
火烧圆明园
1、1856年,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分别以“”和“”为借口,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历史上称为“”。
2、1860年,联军火烧圆明园。
3、《天津条约》的内容?
4、《北京条约》的内容?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