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学的角度浅论回族饮食文化的象征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
回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回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针对回族的文化进行调研,并撰写一个500字的报告。
回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份。
他们的民族文化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
首先,回族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
他们每天都要面向麦加城的圣地进行五次祷告,保持身心的净洁和宗教的虔诚。
清真寺也是回族社区的重要场所,他们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并进行集会活动。
其次,回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婚俗。
回族的婚姻多数是由家长之间进行安排,相亲和彩礼是常见的习俗。
结婚时,新郎会穿着传统的马褂,新娘则穿着华丽的婚礼服装,戴着金饰和头饰。
婚礼上还有特别的仪式,如交杯酒、游戏、唱歌和跳舞等。
回族的家庭是比较大的,通常由父母、子女和祖父母组成。
他们注重亲情和家庭的和谐,尊敬长辈和传承先辈的传统价值观。
家庭聚餐是回族的一大特点,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上都会举行丰盛的饭菜,亲友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回族还有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和美食文化。
回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剪纸、绣花、挂毯等。
这些手工艺品融合了回族特有的艺术元素和风格,独具魅力。
回族的美食以清真食品为主,如羊肉、面食、牛肉等,具有辛辣和浓郁的风味,深受人们喜爱。
综上所述,回族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之一,受到了伊斯兰教和传统习俗的深刻影响。
回族民俗、婚嫁习俗、家庭观念、手工艺品和美食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通过本次调研,我对回族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加体会到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回族⽂化摘要:饮⾷中的礼仪是每个民族都很讲究的内容,⽽礼仪表达⼜是饮⾷⽂化的重要形式。
本⽂拟从礼仪表达⽅式和饮⾷场域为切⼊点,来探讨宁夏回族饮⾷中礼仪⽤语、礼仪程序、礼仪⽅式体现“礼仪—尊重—社会⾏为”三维⼀体隐型⽂化结构及其内涵。
关键词:饮⾷礼仪尊重社会⾏为礼仪是在⼈际交往中,以⼀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式来表现的律⼰敬⼈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本⽂所讲的礼仪,是⼈们在特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程序和敬⼈⽅式,它是回族饮⾷中的⼀门必修课,它的内涵包含两个层⾯,⼀是尊重义务,⼆是遵守程序,⽽饮⾷过程的礼仪体现着“礼仪—尊重—社会⾏为”三维⼀体的回族⽂化结构。
从⽇常饮⾷礼仪和节庆活动中饮⾷礼仪的⽅式、程序和⾏为揭⽰回族饮⾷礼仪现象,(⼀)回族饮⾷中的礼仪⽂化内容和表达⽅式“吃油⾹要掰⾥”、“喝盖碗要刮⾥”、“吃馒(mo)要念⾥”这些词语在回族群众中出现频率很⾼,更流传着“设席容易请客难”、“胡油炸馍⼀品⾹,穆民开斋共桌尝”,等有关饮⾷礼仪的俗语。
回族群众⼗分注重饮⾷过程中的礼仪⽤语和礼仪⽅式,是表达⼈与⼈尊重、遵守穆斯林社会群体⾏为的⽅式。
马红艳认为“回族是⼀个具有虔诚信仰的群体,伊斯兰教已经渗透到他们思想深处,转化为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为⽅式,形成了⽐较稳定的礼仪礼俗,成为回族群众相互联系的纽带和相互认同的基础。
表现在饮⾷⽅⾯的礼仪⽂化主要有两种,⼀种是在⽇常⽣活中的饮⾷礼仪,⼀种是节庆活动中的饮⾷礼仪。
(⼀)⽇常⽣活中的饮⾷礼仪⽂化宗教观念直接影响着回族的⽇常⾏为。
在家庭饮⾷中吃馒头和饼⼦时,⼀边念(泰斯敏:⼤意是感谢安拉赐予我美好的恩典)⼀边掰⼀⼩块,吃饭时先念⼀下,然后再吃。
吃油⾹时⼀边念⼀边掰,喝盖碗茶时⼀边刮⼀边匀称的吹⽓。
⽣活中并不是机械的这些礼仪规范,⽽是饮⾷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为,表达⼀份尊重之意。
回族家⾥来客⼈时,饮⾷中的礼仪则显⽰⼀份重视和热情。
端上⾹喷喷的油⾹,在家⼀碟蜂蜜,泡上热腾腾的盖碗茶,⼀边吃油⾹⼀边喝盖碗茶中,主客双⽅互相谦让。
回民饮食文化和禁忌
摘要:
一、回民饮食文化简介
1.回民饮食特点
2.回民传统美食
二、回民饮食禁忌
1.禁食猪肉
2.禁食血液及血液制品
3.禁食非诵安拉之名而宰杀的动物
4.禁食自死物及动物未经屠宰而死亡的部分
5.禁食猛兽、猛禽及爬行动物
6.禁食未经合法手续而屠宰的动物
三、回民饮食文化的意义与影响
1.反映回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习惯
2.对回族人民的健康和心理的影响
3.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正文:
回民饮食文化和禁忌是我国回族人民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其形成与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回民饮食文化具有显著的特点,例如注重食材的新鲜、讲究食物的搭配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回民传统美食包括:手抓饭、羊肉泡馍、烤全羊等。
这些美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为回民饮食文化增色不少。
回民饮食禁忌是回族人民严格遵守的生活准则,主要涉及禁食猪肉、血液及血液制品、非诵安拉之名而宰杀的动物、自死物及动物未经屠宰而死亡的部分、猛兽、猛禽及爬行动物,以及未经合法手续而屠宰的动物等。
这些禁忌不仅体现了回族人民对信仰的忠诚,还有助于维护民族特色和促进民族交流。
总的来说,回民饮食文化和禁忌对回族人民的信仰、生活习惯、健康和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舌尖之上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饮食文化是什么情况?清真美食文化从世界范畴来看,全世界主要有三大菜系:东方菜系(以中国菜为代表)、西方菜系(以法国菜为代表)和伊斯兰菜系(以土耳其菜为代表)。
在中国,除汉族饮食中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苏菜、闽菜、湘菜、徽菜和浙菜)外,各省(区)以及各少数民族也有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
其中,由穆斯林共同创造发展的清真饮食文化,尤其令人瞩目。
严格说来,清真饮食文化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清真饮食是指中国穆斯林食用的、符合伊斯兰教法的食物的统称,它除了具备伊斯兰饮食标准应有的因素之外,更在烹饪技术等方面参照并吸取华夏饮食文化的经验,从而兼有两种饮食文化体系的特色,在强手如林的中华饮食界占有无可动摇的一席之位。
中国清真饮食的声誉由来已久。
早在元代,清真食品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很多清真菜肴、清真小吃还进入了宫廷。
到了清代,清真食品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发展,并出现了一些很有名的老字号。
创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北京月盛斋就是其中一家十分著名的老字号清真酱肉铺。
而作为中国的穆斯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回族聚居最多的省级自治区,宁夏的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其清真菜肴达到2000多种,小吃近1000种,为我国的清真饮食文化注入了活力。
宁夏清真美食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宁夏人民的饮食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
在肉食方面,回族有严格讲究,只吃由阿訇宰杀的反刍、食草动物和鸡、鸭、鹅等禽类和鱼肉,禁食猪肉及一切动物的血。
《古兰经》规定,穆斯林不准抽烟、喝酒,但回族讲究饮茶,每有客人登门,必先端上“盖碗茶”敬来客,接着是瓜果、馓子、油饼招待。
边饮茶边聊天,悠哉游哉。
羊肉系列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回族民间传统菜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因食用时以手抓而得名。
制作时,选用同心、海原、盐池等地绵羯羊的肋条、胸叉、脊椎肉,剁成四五寸长、五六分宽的长条,在清水中刮洗干净后置于开水锅中,待取出浮沫后,将红葱、花椒、青盐、干姜放入锅,煮至八成熟时捞出装盘上席,蘸食盐、就大蒜食用。
人类学视角下的食物与饮食习惯揭示饮食文化与社会意义在人类的进化史上,食物与饮食习惯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食物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以人类学视角来探索食物与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意义。
一、食物与饮食习惯的物质满足与文化内涵食物与饮食习惯首要的功能是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不同的地域、气候和资源条件,使得各地的食物种类和饮食习惯具有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温带地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等,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则以稻米、谷物、豆类为主要食物。
然而,食物与饮食习惯不仅止于满足物质需求,更是文化认同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标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食物选择和烹饪方式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比如,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注重和谐、平衡与变化,体现在“五味调和”和“四时养生”的理念中。
而日本的料理则追求原材料的新鲜和精致,强调食物的触感和外观呈现。
这些文化内涵通过食物和饮食习惯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形成饮食文化的独特特点。
二、食物与饮食习惯的社会意义与身份认同除了文化内涵,食物与饮食习惯还承载着社会意义和身份认同。
在很多社会中,饮食习惯被用作社会等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例如,中世纪欧洲的贵族阶层通常享受丰盛、精致的宴会,其中使用的珍稀食材和独特烹饪方式凸显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相比之下,普通民众则采用更为简单、实惠的饮食方式。
此外,饮食习惯还与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在移民社群中,保留和弘扬传统的食物和烹饪方式,不仅维系着族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为后代传承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种方式。
同时,个人的饮食选择也可以表达自我身份的认同,比如素食主义者、无麸质饮食者等。
三、食物与饮食习惯的变迁与全球化影响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食物与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跨国食品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贸易的加强,使得各地的食物得以迅速传播和融合,形成了全球化的食物文化。
食品安全山东青州地区回族饮食同时受伊斯兰文化和地域文化、地域物产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融合性、地域物产结合性以及饮食营养科学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色。
1 特色饮食的科学与文化内涵据记载,唐朝时期就有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商人进入中国经商,并逐渐有穆斯林定居下来[1]。
回族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除了伊斯兰文化基本元素外,还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融合性和区域物产结合性。
区域性回族特色饮食是回族文化的民族融合性和地域结合性特点的典型代表。
山东位于中国北方地区,富产黄米、红枣、小麦、大豆、花生、山楂与绿茶等,青州回族特色饮食以黄米、面食、糕点、山楂、油炸制品为主,如糗糕、油香、单饼、油酥火烧、蜜三刀、牛舌酥、山楂锅盔和梅穗锭子等糕点,其在饮食中注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的摄入。
饮绿茶在青州回族饮食中是重要的一个特点,绿茶有止渴、利尿、除油腻等功效。
青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回族在长期生存过程中与当地文化融合,造与汉族、满族等多民族同胞长期和谐共居的过程中,融合伊斯兰饮食特点和其他民族饮食特点,结合当地特产食材创作出许多特色饮食。
这些区域性回族特色饮食,除了表征民族间文化的历史交流外,也展现了地域民族特色饮食的演变过程。
2 回族饮食习惯的科学与文化 内涵2.1 食材选择标准回族饮食在食材选择上有其独特标准和理论根据,回族崇尚清洁健康,有诸多原则和禁忌,所以将食材严格区分为可食与禁食,比如禁食自死物、动物血液、猪肉等[2],理论上有效减少了人畜交叉传染疾病等的发生。
而其区分标准除上述外,还有清朝回族宗教学者刘智所说“饮食,所以养性情也”的整体性论述[3],也有学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其具有食疗养生意义。
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角度看,回族选材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内蕴,取之当地的食材可调和当地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比如梅穗锭子可能与清宫盛行的锭子药有关,融合了明清两代、汉满回三族共同的技艺,使梅穗锭子具有独特的味道。
回族饮食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回族饮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饮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在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回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通过参与回族饮食文化的社会实践,我对这一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回族饮食文化强调健康与营养。
他们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营养的多样性。
在我参与的社会实践中,我发现回族人喜欢以谷类、蔬菜和水果为主食,强调食物的新鲜和天然。
他们崇尚自然,讲究食材的选择和烹饪的方法,使得饮食更加有益于身体健康。
这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饮食搭配和食物的选择,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回族饮食文化注重餐桌文化和家庭团聚。
我参与的活动中,回族家庭烹饪美食后,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
他们强调家庭的温暖和团结,餐桌上的食物成为连接家庭成员感情的桥梁。
这让我感到家人之间的亲密和温馨,也让我思考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我开始更加注重与家人的交流和沟通,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间。
此外,回族饮食文化还注重尊重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实践中,我了解到回族饮食文化对食物的态度是尊重和敬畏的,他们认为食物是上天给予人们的恩赐,应该珍惜、感恩。
在烹饪过程中,他们秉承传统的烹饪方法和配方,以保留和传承自己民族的独特风味。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它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和守护。
通过回族饮食文化的社会实践,我不仅对回族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我更加注重健康饮食、家庭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回族饮食文化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体验,更是一次内心的洗礼和成长的历程。
回族传统的油香习俗文化油香是地处西北的回族,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的传统食品之一,有些地方称为“香香锅”。
回族语言中,忌称“油饼”,特别在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中更加禁忌“油饼”的称谓。
油香是地处西北的回族,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的传统食品之一,有些地方称为“香香锅”。
回族语言中,忌称“油饼”,特别在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中更加禁忌“油饼”的称谓。
有些地方如山东回族称“炸”油香为“做”油香或“ 汲”油香。
“炸”之于“做”,“油香”之于“油饼”,其语言动机并不在于意义的区别,而是选择民族内部情感沟通的语言方式,出于别同的民族心理。
一、油香的分类与制作分布各地的回族在油香制作的原料上分为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
口味上有如“西北回族中有发酵面咸味油香、淡味油香、甜味油香、烫面油香,发酵面油漩子等;泉州、扬州等地的南方回族有糯米油香、地瓜油香。
”大部分回族聚集区的油香是圆形的,但个别地区有的也不一样,如四川阆中回族的油香不是圆饼状,而是圆柱形的,很象杯状的蛋糕。
各地回族制作油香的方法和用料大同小异,以面粉、盐、碱、植物油为主要原料,辅料主要有红糖、鸡蛋、蜂蜜、牛奶、香豆粉、薄荷叶粉、肉馅等。
和油香面讲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面和好后,面团要筋道光亮;手上不能沾很多面粉;面盆里外也要干干净净。
先将面粉加酵母,用温开水拌和,发酵后再用碱水中和,再掺进适量的干面粉、清油和鸡蛋,反复揉压均匀,切作若干直径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的圆形面饼,有些地方还会用刀在饼坯上切两个穿透的缝口。
放入油锅内炸熟,待锅中油香略有变黄后,翻一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
炸制过程中的火候不宜过大,油温太高,油香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两面都发亮”、“爆油炸油香,里生皮焦不发亮”的说法。
宁夏吴忠同心回族做的油香二、油香的使用在诞生礼俗中,“孩子出生第三天,乡亲朋友给月婆子送长寿面、油香、锅盔、鸡蛋和肉。
”这天也是给孩子命名的日子,“有条件的要宰牲,一般也要做油香、撒子、花花等,请阿訇,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引言食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供给身体所需营养的必需品,更承载着文化、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等多重意义。
在人类学的视野下,食物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社会结构。
通过研究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可以深入探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揭示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食物的意义理解与认同。
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话题。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家庭对食物的选择和偏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象征意义。
食物既可以被用来区分不同社会群体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也可以成为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纽带。
研究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演变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探讨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分析食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以期能够为未来在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人类学视野下食物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食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
通过对食物文化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食物如何反映和传承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念、习俗和象征意义,进而影响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同。
此研究旨在揭示食物在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食物的选择与使用行为,以及食物与社会地位、族群认同之间的关联。
深入探讨食物对个体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影响,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拓宽我们对多元文化世界的认知视野。
2. 正文2.1 食物与文化的关系食物与文化的关系是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食物不仅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更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表达的重要载体。
食物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包含着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准备、消费以及宴会礼仪等方面的文化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中,食物的种类、烹饪方式、食用习惯等都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回族饮⾷⽂化回族⽇⾷三餐,饭⾷品种多为⾯条、馒头、包⼦、烙饼、⽔饺、⼲饭、稀饭;还有烧锅、信铬锅盛、花卷、连锅⾯、揪⾯⽚、⼲捞⾯、臊⼦⾯等,油⾹与做⼦是其节⽬名点。
回族的名⾷甚多.如涮⽺⾁、酱爆⽺⾁、炸⽺尾、炖⽺羔、⽔爆⽺肚仁、滑溜⽺⾥脊、⼿抓⽺⾁、偎⽜蹄筋、⽜⼲巴、发⼦⾯肠、⽺⾁⽔饺粉汤、天⽔⽠⽠、⽺杂碎、⾹酥鸡、⾦陵桂花鸭、红烧鲤鱼、油烹⼤虾,以及蜜裸⼦、⽜奶阴⽶酥、⽺⾁臊⼦信钻⾯、⽜⽺⾁泡馍、炒糊饽、⽩运重包⼦、马家烧麦、伊斯兰烧饼、翁⼦汤圆、绿⾖⽪、⽜⾁⽶粉、促⽪、兰州拉⾯、⼤卤⾯、油炒⾯、张川锅盔等等。
回族饮⾷⽣活中,甜⾷占有⼀定的地位,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欢吃甜⾷有⼀定的渊源关系。
阿拉伯穆斯林妇⼥⽣下⼩孩后,⽤蜜汁或椰枣抹⼊婴⼉⼝中,才开始哺乳;宁夏回族婴⼉出⽣后,也有⽤红糖开⼝之俗。
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尾、糖醋⾥脊等。
⽶⾯中的甜⾷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宝甜盘⼦、甜⿇花、甜馓⼦、糍糕、江⽶糕、柿⼦饼、糊托等,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不洁净的⽔均不⽤。
忌讳在⼈饮⽔源旁洗澡、洗⾐服、倒污⽔。
回族也喜饮茶和⽤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宾客⾷俗回民好客,特别亲爱本族的乡邻,有"⼗家回民九家亲,天下回民是⼀家"的说法。
到了回民的家,不论熟识与否,只要你能按照穆斯林的传统礼仪和宗教习俗,正确使⽤语⾔、⼿势和习惯动作,均会受到友好的接待。
同时,来客必有茶、点;亲密的客⼈,要备饭菜;贵重的客⼈轻则宰鸡,重则宰⽺,甚⾄会摆出⼏⼗个盘磁的"全⽺席"。
他们的迎宾席,很注重⼝彩,如"五罗四海席"(五种炒菜加四种汤菜)、"九魁⼗三花"(九道⼤菜带⼗三个碟⼦)、"⼗五⽉⼉圆"(⼗五道⼤菜)、"⼗⼋盘"、"⼆⼗四盘"等。
婚宴⾷俗回族结婚宴席⼀般都要有⼋⾄⼗⼆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
饮食人类学:从饮食看人类文化“民以食为天”。
吃什么、不吃什么,为什么吃、为什么不吃,怎样吃,似乎仅仅是人的本能需要和习惯,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某个民族的饮食行为、饮食习俗,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甚至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
对饮食开展跨文化、跨时空和多视角的探讨,十分必要。
社会变迁扩大研究空间饮食人类学,顾名思义,是以饮食为研究对象。
不过,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各有侧重。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李德宽介绍说,美国学者马文·哈里斯的研究侧重于与食物选择有关的生态构成理性分析。
日本学者祖父江孝男则认为食物的获取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饮食人类学应侧重“文化和社会层面”的研究。
德国学者希施菲尔德则认为,饮食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吃东西的场合”。
人类学家通过分析食物在某一特殊人群或族群中的获取、生产、制作、消耗等现象,分析阐释与食物系统相关的认知系统、生态系统,以及饮食体系与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领域的联系。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对记者说,《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运用饮食人类学方法,展示了中国多民族饮食习惯及其蕴含的文化差异与地域差异。
从生食到熟食的发展过程,仪式上的食物,以及食物禁忌,都是饮食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食物的获得,包括食物的生产、交换及食物的发现、培植,菜系的文化意义、族群认同意义,饮食变迁反映出来的文化变迁以及族群的文化适应等问题,是学者关注较多的主题。
”李德宽补充说。
“还有许多重要的研究主题,包括婴儿的抚育,营养学方面的内容……都可能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彭兆荣说,食物是一个涉及历史、社会、族群、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性主题,其研究路径、研究主题的选择也将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具有更大的空间。
“品尝”饮食民族志饮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跨文化比较研究、区域调查研究、定量研究、文献研究等。
回族的饮食文化日期:2005-10-27 来源:不详【发表评论】【加入收藏】点击数:21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像回族那样广泛地分布于中国各地。
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利用南方航路来中国华南地区贸易的伊斯兰教商人,在其居住的地区内始终保持着纯粹的伊斯兰教文化。
相反,汉族却开始食用这些商人带来的槟榔。
事实上,即使在色目军的屯营中,作为回教军队,士兵们吃的也是伊斯兰教的饮食。
随着军事驻屯的逐渐永久化,他们的生活也转变为屯田生活在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色目人脱离屯田,集体转变为专门从事运输和商业的社会阶层。
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逐渐接受了各地的饮食文化。
另外,在元明两代,许多色目人被选为官吏。
告别是在明朝宫廷中,官至二品以上者,在拜谒皇帝时将被赐与陪膳。
皇帝的宴席上自然会出现猪肉,吃了这样的宴席等于触犯了回教教义。
可是,如果辞退皇帝的赐食,等于是对皇帝的不忠。
显然,这种情况使色目人处于教义与皇帝之间,左右为难。
因此,他们一般不再指望发迹高升而辞去官职。
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城市中的回族人还是农村回族人,当他们在外吃饭时,一般是在标明“清真菜馆”(回族菜)的饭馆中就餐。
家庭烹调时使用的羊肉也是从回教经营的店铺买来的。
至于其它副食品,回族已完全与汉族同化,以至很难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回族的谷粉食品丰富多采。
其中最普遍的是面类,其种类很多(如冷面、汤面、炒面、浇汁面、肉末面、细面、豆淀粉面)。
此外,还有饺子、馄饨馒头、羊肉包子等。
在米食方面,新疆的回民同维吾尔族一样制作抓饭,而内地的回民没有这样的饮食习惯他们一般是同汉族一样吃米饭,或是把米煮成粥。
在肉的烹调方法上,据说回族一般是把羊肉与各种蔬菜搭配在一起,制作成各种副食的炒菜。
这些炒菜除不使用猪肉以外,在其它方面与汉族的菜肴几乎没在差别。
在鱼类方面,回教的教义中规定禁食无鳞的鱼,而内陆河和湖中捕获的鲤鱼、鲫鱼、草鱼等淡水鱼类则是回民餐桌上常见的菜肴。
油香是节日和冠婚葬祭时制作的特殊食品。
回族的生活习俗
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回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回族的传统习俗中,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回族人的婚礼上,通常会有很多的仪式和活动。
新郎新娘要穿上盛装,然后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举行隆重的仪式。
婚礼上还有很多有趣的传统习俗,比如新娘要在婚礼上献茶给长辈,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此外,还有一些象征着美满婚姻的仪式,比如新郎新娘共同踏碎花瓣的仪式等。
除了婚礼,回族人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
比如,在一些节日或者重大活动中,回族人民通常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示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献上美食和鲜花,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
此外,回族人还有一些特有的饮食习俗。
他们喜欢吃羊肉,认为羊肉有补阳壮阳的作用,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家庭聚会上,通常会有羊肉等美食。
此外,回族人还有一种传统的饮食方式,就是吃酸奶。
他们认为酸奶有益健康,所以经常饮用。
总的来说,回族的生活习俗丰富多彩,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重视。
这些传统习俗已经成为了回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回族文化的窗口。
回民饮食文化和禁忌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回民饮食文化的概述
2.回民饮食文化的特点
3.回民饮食的禁忌
4.结论:回民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正文
【引言】
回民饮食文化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旨在介绍回民饮食文化的特点和饮食禁忌,以期加深大家对这一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回民饮食文化的特点】
回民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真饮食:清真饮食是回民饮食文化的核心,遵循《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导,回民只食用符合伊斯兰教法规定的食物。
2.讲究卫生:回民非常重视饮食卫生,认为保持清洁是敬畏真主的表现。
因此,在饮食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回民始终遵循严格的卫生习惯。
3.节俭适度:回民倡导节俭适度的生活理念,反对铺张浪费。
在饮食上,回民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而非过分追求美味佳肴。
4.尊重生命:回民饮食文化强调尊重生命,不仅体现在对食物的珍惜,还表现在对自然界的生态保护。
【回民饮食的禁忌】
回民饮食有很多禁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不食猪肉:根据伊斯兰教法,猪肉被认为是不洁的食物,回民严禁食用。
2.不食动物血:伊斯兰教法禁止食用动物血,回民遵循这一规定。
3.不食未经屠宰的动物:回民认为,只有经过屠宰的动物才能确保清洁和合法。
4.禁止饮酒:伊斯兰教法明确规定,饮酒是严禁的,回民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5.禁食含致癌物质的食物:回民饮食文化注重健康,尽量避免食用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
【结论】
回民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禁忌,展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关于回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和禁忌。
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民族,我们很有必要去了解它的饮食文化!为此,下面整理了关于回族的饮食文化以供大家阅读。
回族的饮食文化习惯回族饮食最具中国清真饮食的特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清真饮食的代表。
如果说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新疆穆斯林民族饮食较完全地保留了西域清真饮食传统,那么,回族饮食则是在保持传统清真饮食的基础上,较多地、有选择地融入了中华饮食文明,从而使回族饮食(也可以说是中国清真饮食)以显著的“宗教性”、“兼容性”、“丰富性”为其个性特色,屹立于中华饮食之林,显示着勃勃生机,焕发着青春活力。
回族饮食具有悠久的历史,甚至比回族本身的历史还长。
早在公元七世纪中叶,从陆路来到长安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他们在经商的同时,自然也带来了阿拉伯、波斯等地的清真菜点。
这些回族先民按照他们原来的饮食生活方式,在长安等地长期地生活着。
从海路来到广州、泉州等地回族先民也同样带来了许多清真风味。
元代,回回民族形成后,回族饮食更是丰富多彩,特别是在调料的动运用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一时期的回族饮食,一是品种丰富,大街小巷及市肆,都有回族饮食摊点;十是突出了回族饮食的特点,即既保留继承了阿拉伯、波斯等地饮食传统,又吸收了中国饮食的烹调方法和菜点品种。
元代文献《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和《饮膳正要》等较多地记载了古代回族饮食史料。
回族饮食经过1千多年的发展,回族厨师继承、发掘、引入、改进了一大批清真菜点,发展至今,回族饮食已成为一个品种繁多,技法精湛,口味多样,风味独特的庞大饮食体系,在中国食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我国的清真菜点(包括食品类)已达3千多种,并有增加发展的趋势。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分早、午、晚三顿。
以西安为例,过去(改革开放前)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馍,或烙饦饦馍配炒咸菜吃,或配腊牛羊肉吃,还有的老人喜欢热配炒花生米吃。
早晨要工作的人,则6、7点钟就吃了早餐;若不上班,则到9、10点才吃早餐。
从人类学的角度浅论回族饮食文化的象征意义从人类学的角度浅论回族饮食文化的象征意义摘要:回族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饮食的起源,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伊始,饮食习惯严格依照伊斯兰教《古兰经》教义。
其作为一种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反映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维系着回族族群的民族情谊,增强着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加强了族群认同。
本文以泰安清真寺小区回族的饮食禁忌和做油香仪式为切入点,以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对回族饮食文化里这些文化象征符号的理解,通过对“他们”和“我们”的区分,发现这些符号对回族人具有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回族;饮食;象征一、理论回顾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关于文化象征的研究就成为西方民族学、人类的界的潮流,象征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地位随之逐步确立。
象征是人类表达社会情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一种重要的符号方式。
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所主张的结构主义者采用客位研究法探讨无意识模式是不同的,象征人类学者强调采用主位方法,从被研究者的角度解释象征,是一种有意识的模式研究。
人类学中认为无论什么物体、行为、时间、语言,成为某种意义之媒介物即是象征。
通过这些“公共符号”作为媒介来表达处于一个共同体内的人们的世界观和社会性,将封闭在头脑的文化解放出来。
利奇、道格拉斯、特纳、格尔茨等学者都以象征人类学领域的研究而著称,都认为文化人类利用象征符号构建而成的意义系统,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关注象征符号和象征过程解读其文化意义。
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中讲述人类各事物乃至社会秩序的分类可以从肮脏与洁净这个角度来分析。
肮脏与洁净取决于人类的分类系统,即人类对某事的“处置”也就是其在该体系的位置。
在食物与禁忌的研究中指出成为禁忌的动物并非因为其本身肮脏,而是因为它们不符合希伯来人的食物分类系统,因此遭到排斥。
通过讨论希伯来人的“圣洁”观念,指出圣洁是上帝的属性,将其与其他区别出来,人们必须遵守这个法则,保持“圣洁”,才能平安昌盛。
【清真美食】“九碗三行子”——正宗地道的回族饮食文化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味道,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在昌吉、焉耆等回民多而集中的地方,都能品尝到正宗地道的“九碗三行子”。
说起“九碗三行子”,香喷喷的冒着热气的夹沙、丸子总会带我走进儿时的记忆,至今想起来,还让人有种垂涎欲滴的感觉。
随着知识面的增长,在几次品尝过“九碗三行子”后,我才知道,儿时记忆中的夹沙、丸子只是其中的两道菜肴,正宗的“九碗三行子”一共有九道菜,分别用九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要把九碗菜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这样,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三行,因此,起名叫“九碗三行子”。
盛唐中叶,伴随着“茶马互市”中穆斯林的频繁往来,中国回族族群初步形成,中国回族清真饮食业也在唐朝初见端倪。
其中,一部分回族在丝绸之路北道重要的连接点昌吉,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后来,又慢慢发展到了新疆的其它一些地方,各民族之间在进行文化与经济交融的同时,清真饮食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清朝以后,许多内陆的回族来到了新疆,为了生存,他们选择进入了成本较低的饮食行业。
开始在新疆大地上繁衍生息。
这些能干勤劳的回族人按照生活习俗,用面粉、牛肉、羊肉不断地演绎出了一些极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比如:烫面饼子、油香、葱油香、拉条子、汤揪片、牛肉面、凉皮子、火烧、“九碗三行子”等,多的时候有六七十种。
“九碗三行子”也就从那个时候慢慢流传开了。
最早的时候,“九碗三行子”一般出现在回族人的节日、婚丧嫁娶时等一些重要活动的家宴上,是回族饮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作。
虽说是九碗菜,但实际上只有5种菜品:丸子、焖子、黄焖肉、夹沙肉,最后是中间摆放的一份水菜(汤)。
后来,“九碗三行子”慢慢从家宴走进了一些回民开的清真饭馆里,这也意味着“九碗三行子”开始走向市场,但因为这道佳肴吃起来程序比较繁琐一些,人们不太习惯,“九碗三行子”宴曾淡出过人们的餐桌。
改革开放后,在一些老顾客的要求和游客们的寻找建议下,“九碗三行子”又重新走上了人们的餐桌,只不过,现在的“九碗三行子”已不像以前的了,除了在原料上有不少改进外,有些大师傅在做菜时还增加了蒸南瓜、烧椒麻鸡、酸辣鱼、烧羊排等花样,甚至“素”的“九碗三行子”也出现了,而且盛菜的碗大多数都变成了盘子,有的盘子周围还点缀一点雕花,无论从吃的种类上来说,还是从装菜的器具上看,都更适合现代人饮食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