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源碎屑岩——砂岩+粉砂岩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63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及类型
岩石机械风化后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经搬运、沉积、压实、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碎屑岩,又称陆源碎屑岩。
碎屑岩的基本类型:
1.碎屑颗粒大小:砾岩、砂岩、粉砂岩等。
2.物质来源可分为陆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
3.成因类型及分布:冲积扇砂砾岩体碎屑岩。
冲积扇是指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区,山间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进入平原,在出山口处因流速变小,能量降低,而使碎屑物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锥积体。
冲积扇中的砂砾岩体称为冲积扇砂砾岩体。
特征:
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粒径又分为集块岩(>64毫米)、火山角砾岩(64~2毫米)和凝灰岩(<2毫米)。
陆源碎屑岩按碎屑的粒径,可分砾岩(角砾岩)、砂岩和粉砂岩。
砾岩有棱角者称角砾岩,按砾石大小又可细分为巨砾岩(>256毫米)、粗砾岩(256~64毫米)、中砾岩(64~4毫米)、细砾岩(4~2毫米)。
砂岩按砂粒大小可细分为巨粒砂岩(2~1毫米),粗粒砂岩(1~0.5毫米)、中粒砂岩(0.5~0.25毫米)、细粒砂岩(0.25~0.1毫米)、微粒砂岩(0.1~0.0625毫米)。
粉砂岩按粒度可分为粗粉砂岩(0.0625~0.0312毫米),细粉砂岩
(0.0312~0.0039毫米)。
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质两部分组成。
沉积岩按成因及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类,即碎屑岩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类(表4-5)。
另外,还有一些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暂称之为特殊沉积岩类。
一、碎屑岩类根据碎屑物质的来源,又分为沉积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两个亚类。
(一)沉积碎屑岩亚类这一类岩石是由母岩风化和剥蚀作用的碎屑物质所形成的岩石,又称陆源碎屑岩。
除小部分在原地沉积外,大部分都经过搬运、沉积等过程。
根据组成碎屑岩的碎屑颗粒大小,本类岩石又可分为:砾岩类——碎屑直径在2mm以上。
砂岩类——碎屑直径在2—0.05mm之间。
粉砂岩类——碎屑直径在0.05—0.005mm之间。
粘土岩类——碎屑直径小于0.005mm。
上述各碎屑岩类的相应粒级,碎屑含量必须占碎屑总量的50%以上,如砾岩中大于2mm 的砾石碎屑含量应占一半以上;如果其中含有25—50%的砂,则可称为砂质砾岩;如果其中含有5—25%的砂,则可称为含砂砾岩。
其余岩类命名原则,依此类推。
1.砾岩类凡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含量大于50%)组成的岩石都属此类。
砾岩中砾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坚硬的岩石碎屑。
根据碎屑的磨圆程度可分为角砾岩和砾岩两类。
(1)角砾岩组成角砾岩的砾带有棱角,分选情况一般不好,或未经分选,多为搬运距离很近或未经搬运堆积而成。
根据成因,它们可能是由山崩重力堆积而成;由海浪冲击海岸而成;由母岩风化在原地残积而成;或者由冰川搬运的冰碛堆积而成(称冰碛岩);也可能因断层作用而成(称断层角砾岩,碎屑多呈尖棱状)。
(2)砾岩组成砾岩的砾多为次圆状或圆状。
根据成因,砾岩可能是在海滨潮间带由海浪反复冲刷磨蚀堆积而成,分选和磨圆度都比较好,成分比较单纯;也可能是由河流短距离搬运而成,分选和磨圆度较差,砾石成分也比较复杂。
砾岩中一般少有化石,或含贝壳等生物碎屑化石。
2.砂岩类由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胶结而成的岩石统称砂岩。
砂岩的矿物成分通常以石英颗粒为主,其次为长石、白云母、粘土矿物以及各种岩屑。
岩石学特征测区沉积岩极为发育,中、新元古界,二叠系其以后地层以碎屑岩为主,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以炭酸盐岩为主,古元古界以火山岩为主。
沉积岩的分类方案采用《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的分类方案。
1、陆源碎屑岩测区内从中元古界到新生界都有出陆源碎屑岩分布,按粒度大小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
1.1 砾岩(角砾岩)砾石或角砾(直径大于2mm)在岩石中含量超过30%为砾岩或角砾岩。
根据砾石成分将砾岩(角砾岩)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每种再根据成分及成因予以细分。
1.1.1 单成分砾岩灰岩角砾岩测区内分布的朱砂洞组顶部与马家沟组,由膏溶塌陷而成,角砾含量约30—70%,角砾主要成分为灰泥灰岩和白云质灰泥灰岩,砾石大小一般为3—5cm,个别可达10cm,甚至更大,角砾为棱角状——尖棱角状,杂乱分布,角砾中可见到有石膏假晶。
砾石间被砂级的同成分碎屑、亮晶方解石及少量的硅质,铁泥质充填,砂质灰岩碎屑为陷落时形成的细碎混杂物,亮晶方解石为后期胶结物。
岩石中次生方解石脉发育,灰岩角砾岩往往位于含膏岩层的上部,是膏盐矿化标志。
白云岩质砾岩仅见分布于中元古界汝阳群北大尖组的顶部,角砾含量为40%左右,角砾成分为细晶白云岩、多呈次圆状,少量棱角状,分选性差,大小多为0.4—5.0cm,有时角砾岩呈弱定向分布,与岩层面斜交,角砾之间多为细碎的细晶白云岩岩层,亮晶方解石充填,亮晶方解石胶结物。
1.1.2 复成分砾岩分布较广,主要见于中、新生代,次为元古代,早古生代,按成因分为河成砾岩、滨岸砾岩。
河成砾岩测区内普遍见于和尚沟组、刘家沟组、孙家沟组、陈宅沟组、蟒川组、凹里组、河堤组、石台街组、洛阳组中,砾岩为灰色、灰红色、黄褐色,层厚0.几米—十几米不等,砾石成分与河流流经的基岩区的岩性有关,成分较为复杂,主要为安山岩、灰岩、凝灰岩、石英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等,砾石大小不等,多为0. 5 —3cm,个别可达30cm,近基岩区砾径较大,磨圆度较差,为棱角—次棱角状,远离基岩区磨圆度较好,为次圆状—次棱角状,略具分选性,具弱定向构造,砾石含量为40%—60%,胶结物以砂泥质,钙质为主。
岩性的描述在原始资料的检查审核过程中,发现一些术语、组词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再学习,进一步提高原始资料质量,提交优质地质报告。
一、岩石的分类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岩石,在岩性描述时要抓住各类岩石的分类,以及它们的特征。
(一)沉积岩主要分三大类,即陆源沉积岩、内源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
1、陆源沉积岩(1)碎屑岩:主要有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
(2)泥质岩:主要有泥岩、页岩和粘土岩,粘土岩以含主要粘土矿物,又分为高岭石粘土岩,水云母粘土岩,蒙脱石粘土岩等。
2、内源沉积岩(1)蒸发岩:主要有石膏、硬石膏、石盐岩、钾镁盐岩。
(2)非蒸发岩:主要有镁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质岩、硅质岩。
(3)可燃有机岩:煤、油页岩。
3、火山碎屑岩主要有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二)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
以S i O2百分比含量划分为:★1、酸性岩类即花岗岩——流纹岩类。
S i O2含量高,一般为65~70%以上。
2、中酸性岩类即花岗闪长岩——英安岩类。
S i O2含量达62%以上。
★3、中性岩类即闪长岩——安山岩类。
S i O2含量52——62%。
正长岩——粗面岩类。
S i O2含量同上,碱质高,N a2O含量达4.6%,K2O达5%。
粗面岩为斑状结构,基质为粗面结构,即长条状碱性长石斑晶和微晶成近平行的流状分布。
4、碱性岩类即霞石正长石——响岩类。
S i O2一般<56%,碱性含量高,N a2O达5—11%,K2O达4—12%,习惯上称碱性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似长石多是含钠的种属,以霞石为最常见。
(镁铁矿物)。
响岩——斑状或无斑隐晶质。
★5、基性岩类即辉长岩——玄武岩类。
S i O2含量45—52%,镁铁增加(40%),主要为辉石、橄榄石、黑云母,角闪石。
玄武岩常见气孔状,杏仁状构造。
★6、超基性岩类即橄榄岩——苦橄榄岩类。
S i O2含量<45%,以镁铁矿物为主,苦橄岩呈黑色、灰绿色,致密块状,有气孔和杏仁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