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16.85 KB
- 文档页数:2
第49卷第9期2021年5月广州化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Vol.49No.9May.2021化工原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讨*潘其云,蒋珊,王国宏(湖北师范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摘要:化工原理知识点零散,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知识使学生的求知欲大打折扣。
因此完善化工原理教学方法,如何从知识讲授转到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根据湖北师范大学近年来教学特点,分析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学习兴趣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学过程改进方案进行探讨。
使我校学生的理论知识更扎实,同时全面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9677(2021)09-0157-02 Discussion o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of Principles ofChemical Engineering*PAN Qi-yun,JIANG Shan,WANG Guo-hong(Institute for Advanced Materials,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bei Huangshi435002,China)Abstract:The knowledge in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s scattered.The obscure formulas and knowledge reduce curiosity of students gready.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ow to transfer from knowledge teaching to improving students'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with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becom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problems were analyzed.Several improvements including practical teaching,learning interest and teaching method were discussed,which was highly beneficial to develop students'theoretical knowledge system,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Key words: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practice《化工原理》这门课程涉及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是从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目的是锻炼学生,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正确运用到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提高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⑴。
5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2008N O .33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科教研究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普通高等院校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及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而高职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职业技术型应用人才。
化工原理课程归属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覆盖基本理论、实验、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在高等教育的地位极为重要,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教育的一门主干课。
1合理安排内容,突出高职特色我校《化工原理》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此教材比本科教材难度有所降低。
在内容上做了以下改进。
保持本课程必要的系统性前提下,对理论部分的阐述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简明精练。
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精简公式的理论推导,甚至直接写出公式如简化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推导,重点讲解该方程的应用和延伸。
精简后的基本内容不脱离大纲要求,能够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
通过基本内容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工单元操作中最基本的共性规律知识。
将与化工职业技能相关的知识和练习添加到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为了突出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学习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拓宽知识面,将与实际生产密切联系的内容适当补充进去。
例如在离心泵一节中,分析讨论如何判断汽蚀的产生?离心泵打不上液体的原因有哪些?在传热中讨论什么是换热器的“水锤”现象?生产中为什么不采用过热蒸汽加热?在精馏、吸收章节中分析讨论,精馏操作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吸收过程产生的液泛现象的主要原因等等。
这些内容即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又是学生工作后要面对的操作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讲述课本中的内容外,还把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对学科的进一步认识,更加明确化工原理的重要性。
高职《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初探摘要: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以培养高职化工类人才为目的,深入探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方面,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化工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多媒体仿真实验化工原理是学习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单元操作的一门化学工程技术课程,它是研究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个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流体流动、流体输送、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包括精馏、吸收、干燥、蒸发等,并涉及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设计、设备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等。
由于《化工原理》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加上相关实验与设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要求较高,而高职类学生普遍存在数理化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在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做了一下探究。
1 优化教学内容传统的化工原理教学内容单一、枯燥、繁琐,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应现代化生产,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其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和拓宽。
并通过网络信息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与化工原理课程教材优化整合。
以固有教材为核心教材,在此基础上开发网上教学平台,同时可借助电子出版技术获取最新的教学和教参,使教材具有强大的网络特性,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和拓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传统的教学过程,将所有的公式推导省略,用最简单、形象的方法将理论和公式传授给学生,重点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应用能力。
2 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是常用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在化工原理中的牛顿黏性定律、连续性方程、柏努力方程、流量测量原理、离心泵构造及原理、热传导、对流传热、精馏原理等基本概念、原理等内容主要用传统的讲授法。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集体讨论,教师最后点评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流体流动中讲水塔高度时,引导学生联系学生宿舍楼用水高峰期出水量的情况,为保证供水量,需维持多少水压?水塔应建多高?需选用什么类型的泵?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从技术性、生产实用性、成本合理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新工科背景下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引言随着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成为不可或缺的任务。
在化工领域中,实验教学一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然而,传统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改革与探索《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
1. 实践教学与理论联系的加强传统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通常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重视不够。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们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具体措施包括: - 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学生参与真实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
- 设计开放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加强实践环节的引导: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2. 多样化的实验内容与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实验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是必不可少的。
具体措施包括: -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内容:通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 引入创新性实验:开展一些前沿和创新性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结合工程实践:将一些工程实践案例引入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实验操作和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3. 实验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在新工科背景下,实验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是不可忽视的方向。
具体措施包括:- 开展科研型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实验研究。
通过与科研团队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前沿科学问题,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 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结合:将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内容融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科研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职业院校《化工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摘要】职业院校《化工制图》课程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
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从实际课程教学情况出发,探讨了《化工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展示了改革的成果。
同时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了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改革,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化工行业的发展需求。
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职业院校、《化工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成果、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化工制图是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化工装置的绘制与设计能力。
在当前的职业院校教学中,化工制图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需要对《化工制图》课程进行改革和探索。
化工制图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提升,更是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职业院校《化工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为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化工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评估,以期为职业院校化工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化工制图》课程是化工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化工装置的绘图方法和技能,提高对化工流程图的理解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当前职业院校《化工制图》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有限等。
对《化工制图》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对化工制图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因此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操作环节,以培养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二是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创新探索摘要:作为化工及其相近专业所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化工原理》是将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个典型的单元来加以研究,是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课程。
为适应当今社会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化工原理》教学应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化工原理》;必要性;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07-03《化工原理》课是学习化学工程与工世专业的基础。
它几乎覆盖了化学工业的各个专业,例如:化学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和工业催化等。
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化工原理》是学校开设的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发展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相对做出调整。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兴趣是人类在需求的基础上,逐渐的在日常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人类需求的对象往往是兴趣对象,由于人们对不同事物产生的需要不尽相同,所以能够培养多样的兴趣对象。
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1]兴趣帮助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促进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并发现新事物。
兴趣对人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在人的学习生活中,它指引人类对事物表示关注,对于感兴趣的,能够主动的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探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孔子的这句话说的也就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所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带着高涨的、激情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惊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而感到骄傲。
真正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使你的课堂活跃起来,就使学生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有知识的愿望。
[2]《化工原理》原理专业课依据自身的特点,将操作原理、规律作为核心,对以后的操作设备在选型以及设计上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