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公开课夜雨寄北(1)
- 格式:ppt
- 大小:439.50 KB
- 文档页数:9
夜雨寄北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2.学会创造性的解读和分析诗歌;3.了解诗歌的各种修辞手法;4.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创造性的解读和分析诗歌;2.应用各种修辞手法分析诗歌。
教学难点:1.整合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2.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听录音或即兴朗读《夜雨寄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 诗歌分析(30分钟)•了解作者背景,介绍诗歌背景;•对诗歌的主题,情感,特点进行讲解;•分析诗歌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自由写作(3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发挥创造性,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提供一些参考模板,如诗歌题目为“夜雨”,提供以下初二学生的作品供参考:夜雨滴落屋檐,打在花草叶叶间。
叫人想起远方的父亲,好想快点让他归还。
4. 交流与分享(20分钟)•通过分组或互动交流,让学生彼此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了解他人的思维和观点;•鼓励学生进行问答,帮助学生促进学习和构思。
四、作业将背诵《夜雨寄北》,并口头解释诗歌的含义。
以及写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读后感或诗歌创作。
五、教学反思整堂课的课堂氛围和效果都不错。
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但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在分析和创作的时候较为被动,欠缺自信心。
下一步教学中,将更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准备和鼓励支持,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发言和表达。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教案学情分析这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二)的一首诗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古诗四首》和课外古诗诵读(一),对诵读和鉴赏诗歌的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学生理解这首诗难度并不大。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设计一个主问题来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授课层次。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2.鉴赏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体会李商隐诗歌幽美朦胧、含蓄艳丽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和赏析关键字词来品味诗歌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读题目,能读出什么信息?(时间、天气、写作对象)由“天气与心情"的简单问答来引出本课的情绪起点——夜雨。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夜雨”的环境,试着体会作者的心境。
2.诵读诗歌。
多种形式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师予以点评及示范。
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作者。
李商隐,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诗风幽美朦胧,含蓄艳丽。
4.探究: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含蓄委婉具体体现在哪里?(1)思考“君”在这里合适吗?(古代时多指男子,诗中是诗人思念妻子,却说写妻子思念自己。
没有明说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是借妻子之口诉说自己的相思,用角色互换错位的视角来写相思之情。
)(2)“涨"字有什么妙处?可以换成“满”字吗?(不可以换成“满"字,“涨”字说明了由于夜雨,秋池中的水从无到有,又少变多,体现了变化过程,另外也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又少变多,慢慢增长的过程,富有动态;而“满"字只是表达秋池水满的一种状态,含蓄委婉的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你读出了什么?(这句是诗人在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与妻子团聚,在西窗之下同妻子共剪窗花,长叙离别之苦与相思之情。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案设计与编写技巧一、教学背景与目标1. 分析诗歌《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人的生活情境与情感表达。
2. 设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 解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
2. 着重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抒发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
2. 讲解诗歌背景与创作特色(10分钟)。
3. 分析诗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15分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五、作业设计与拓展活动1. 让学生翻译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第二章:诗歌解析与鉴赏方法一、诗歌意象分析1. 解读诗中的夜雨、孤灯、西窗等意象。
2. 分析意象之间的关系,揭示诗歌的主题。
二、诗歌情感解读1. 感受诗人的孤独、思乡、怀人之情。
2. 探讨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三、诗歌艺术特色鉴赏1. 分析诗的韵律、对仗、用词等方面的特点。
2. 欣赏诗人的创作技巧与艺术风格。
四、名句赏析1. 解读诗中的名句,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 分析名句的内涵、意境与作用。
五、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作者、背景等信息。
2. 教授欣赏诗歌的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解读、艺术特色鉴赏等。
第三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参与一、问题驱动教学1. 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心中的疑惑。
二、讨论交流环节1.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问题。
2. 组织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1. 划分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2. 开展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夜雨寄北》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和解读《夜雨寄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和创作。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介绍2.1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
2.2 背景介绍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第三章:诗歌分析与解读3.1 诗歌意象分析雨、夜、北等自然意象的寓意和表现。
通过对意象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2 修辞手法解读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效果和表达作用。
第四章:诗歌表达与创作4.1 诗歌表达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如写心得、分享感受等。
4.2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给予学生创作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
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5.2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给予鼓励和建议,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夜雨寄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分享和讨论。
6.2 诗歌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夜雨寄北》中的诗句或片段。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以及它对自己的意义。
第七章:诗歌与生活联系7.1 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7.2 情感共鸣让学生探讨自己是否有过与诗中相似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课时)2016教育部审定,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文学常识,有节奏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把握作者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教学法:朗读,设疑,解疑,探旨。
教学设计:一、导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常用来高度评价老师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这两句诗出自哪位诗人之手?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他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三、明确节奏,初次朗读李商隐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夜雨寄北》(板书诗题,作者)。
本诗为七绝,按二~二~三节奏朗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自由朗诵2、指名朗读3、集体朗读四、感知诗意1、释题:北,指长安亲友(长安在巴山以北)2、翻译诗歌。
五、质疑1、找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做什么事?2、作者为什么在秋雨的晚上写信?3、"未有期",作者为什么不能确定归期?4、"雨"有其它含义吗?5、找出实写和想象的句子?6、相见时为什么也选择在烛光之夜?7、相见时有许多话要说,为什么诗中只提"巴山夜雨时"?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之前,看一则材料李商隐自幼才华流露,十九岁深得牛党要员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中进士及第,"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许多读书人的向往。
李商隐也不例外,决心在仕途走出一片天地。
838年,李商隐做了被皇帝器重的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李党)的女婿。
由于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处于两党斗争夹缝中,得不到重任,遭到两党排挤而辗转于偏远的幕僚("定定住天涯",李商隐巜忆梅》。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2.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
在中国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
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
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
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商隐,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二)感知诗中画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明确: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夜雨寄北》优秀教案(精选10篇)《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过程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
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2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朗读《夜雨寄北》,并理解诗中的生字生词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感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同时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以及诗中生字生词的掌握。
2. 诗中主要句子的理解和鉴赏,以及诗的整体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情感的体会和表达,以及如何通过朗读传达出诗中的情感。
2.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意象和象征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1. 回顾旧知:首先,我将带领学生们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几首古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唤醒他们对古诗的记忆和兴趣。
(1)互动提问:我会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这些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记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温故知新: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古诗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夜雨寄北》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和联想,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引入新课:当学生们对古诗的热情被激发后,我将正式介绍《夜雨寄北》这首诗歌,并简要介绍诗人李商隐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1)激发兴趣:我会说:“《夜雨寄北》是一首充满思念之情的诗歌,诗人在雨夜中写下这首诗,寄托了对远方亲友的深深思念。
你们想知道这首诗中有哪些动人的句子吗?"(2)设置期待:接着,我会展示诗歌的部分内容,并故意留下悬念:“这首诗中有很多美丽的意象和深情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吧!”3. 过渡引导:在学生们对新课充满好奇和期待时,我将过渡到正式的教学内容:“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夜雨寄北》,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背景与目标1.1 教学背景课程内容:本课将讲授李商隐的诗作《夜雨寄北》。
学生水平: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具备网络连接。
1.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夜雨寄北》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诗歌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夜雨寄北》。
诗歌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教学步骤诗歌阅读: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创作背景: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背景研究。
诗歌表演:鼓励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和相关背景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诗人李商隐的相关资料和诗歌解读。
诗歌朗诵:播放李商隐的诗歌朗诵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创作背景分析:评估学生对诗人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的了解。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文学研究: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李商隐的诗歌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价值。
5.2 教学拓展相关作品欣赏: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李商隐的诗歌作品,扩大阅读范围。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超级语文课《夜雨寄北》教学思路一、中英文对比翻译,理解作者用意之妙二、对比中英文用词,体悟独有的意象之美三、巧用英文时态,揭秘完美时空回环结构大唐的雨下到马孔多——中英文对比阅读《夜雨寄北》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师:今天要跟大家聊哪一篇诗词?生:《夜雨寄北》。
师:很好,《夜雨寄北》。
我们看这个题目就很特别,叫“大唐的雨下到马孔多”,有明白什么意思的吗?很好,全部不明白。
马孔多是哪儿?生:一个地方。
师:很好,你猜一下,中国的地方,外国的地方?生:外国的地方师:很像外国的一个地名,对吧?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地,上这篇熟悉的诗歌的方式,是什么呢?叫中英文对比阅读。
我们用英文的方式,来解读一首中国的古典诗词。
一、中英文对比翻译,理解作者用意之妙你试着先来给我翻译一下这个题目。
试着拿起笔来写一写,就这四个字,给我翻译成英文,不用害怕,我的英文水平不比你们高。
怎么把这四个词联系起来,来,你说说看。
生:At a raining night(在下雨的晚上)sent a letter to the north(向北方寄一封信)师:to the north去北方,但是the north是他去的对象吗?生:不是。
师:应该to谁?生:妻子。
师:英文怎么说生:wife.师:很好,to wife这是写给长安的妻子。
但是我在查这个英文翻译的时候,发现有人是这么翻译的:一位美国的诗人,他翻译成A note on a rainy night to a friend 然后第二个翻译成to my wife 这是中国的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翻译成给妻子。
这首诗确实也存在一个争议,什么争议?就是他到底是写给妻子,还是写给朋友的?关键他们要干吗?生:何当共剪西窗烛。
师:好,具体说说看,他们俩在一块干吗?生:剪那个蜡烛。
师:为什么要剪蜡烛?生:因为那个蜡烛它燃到最后的时候,就是没有灯芯,他就先把那一段剪掉。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这是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和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翼。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叫着豪情,而蓦地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乾坤”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辈子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唐代时期,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夜晚听雨,思念远方亲友,写下这首《夜雨寄北》。
1.2 诗人李商隐:简介其生平、时代背景、文学地位及创作风格。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
2.2 诗歌意象:详细解读诗中的“夜雨”、“寄北”等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3.1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亲友间的牵挂等主题。
3.2 诗人情感:剖析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无助以及对抗困境的坚韧。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艺术手法: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2 意境创造:解读诗人如何通过夜雨等自然景观描绘出深邃的艺术境界。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5.2 教学方法:介绍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5.3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诗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与思考。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夜雨寄北》这首诗歌的教学内容,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背景、内容、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拓展建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诗歌。
第六章: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夜雨声音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6.2 诗歌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6.3 内容解析:分段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6.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
6.5 分享成果: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第七章:课堂练习与互动7.1 填空练习:设计填空题,巩固诗歌内容。
7.2 诗句接龙:组织学生进行诗句接龙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7.3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7.4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背景与目标1.1 教学背景介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的背景和意义。
强调该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教学目标理解《夜雨寄北》诗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解读《夜雨寄北》诗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雨的描写、寄托情感的景物等。
2.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理解其形式美。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雨的描写、寄托情感的景物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运用直观教学法,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诗中的景物和情感。
3.2 教学策略设计思考题和讨论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思考题和讨论题的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其学习效果。
4.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其提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推荐相关的文学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表演,如写诗、朗诵、戏剧表演等,提高其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比赛或活动,展示其文学才华。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准备《夜雨寄北》原文及其注释版,方便学生理解。
提供李商隐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诗人背景。
搜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供学生参考。
6.2 教学材料准备多媒体教学材料,如诗歌朗读音频、相关图片或视频等。
设计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课题《夜雨寄北》总课时1授课时间45课型讲授备课人董怀安授课人董怀安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默写诗歌2、理解诗句意思和表达情感3、分析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感情重点准确默写诗歌、理解诗句意思和表达情感难点分析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导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及时间安排一、背诵《夜雨寄北》二、默写《夜雨寄北》五、欣赏:《夜雨寄北》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六、诗文赏析1、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2、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3、“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巴山,秋夜,大雨淋淋。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此句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提示:1、背诵默写(5)2、学生鉴赏诗歌(5)3、找出写景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画面描绘出来4、联想相见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导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