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5 游褒禅山记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游褒禅山记》课时复习教案:掌握古文阅读方法掌握古文阅读方法《游褒禅山记》是明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经典名篇,这篇文中描绘了王安石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其形式为游记体,但其内容却深刻的揭示出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游褒禅山记》不仅仅是一篇对名山大川景物的描写,更是一篇让我们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文章。
古文阅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之一,而《游褒禅山记》则是我们掌握古文阅读方法的重要篇章。
本文围绕《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为大家分享其课时复习教案和古文阅读方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游褒禅山记》的基本情况,掌握其篇章结构和思想主旨;2、掌握古文阅读方法,包括理解句子结构、把握文意、领悟词意等;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个人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游褒禅山记》内容简介《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写给其好友蒋山卿的一篇信,信中记述了王安石游褒禅山的经历。
文中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景物和游览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上,但其中又夹杂了对人性、道德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让我们感受到了王安石的情感和思想。
《游褒禅山记》不仅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以山水为载体,叙述人生哲理的佳作。
2、古文阅读方法(1)了解篇章结构在开始阅读之前,先通过浏览标题、段落和章节,把握文中的大意和思路。
在阅读的过程中,继续深入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并明确每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更加准确。
(2)理解句子结构古文阅读中,句子结构往往相当复杂,需要我们进行仔细分析。
句子的主谓宾关系、并列句和状语从句等语法关系,能够帮助我们弄懂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语义展开,理解文章的意义。
(3)把握文意在古文阅读中,理解每个单词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上下文语境、把握文化背景和对语言风格的敏感度来增加对古文文字的理解。
在找到文意的基础上,还可以尝试挖掘字里行间、探讨深层次的意义。
(4)领悟词意在古文阅读中,许多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
.《游褒禅山记》复习教案(教师版)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道(1)名词①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②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④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
思想,学说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规律⑦道不同,不相为谋。
意向。
(2)动词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②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走路,赶路。
③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④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⑤道之以政。
通“导”,引导。
⑥不如小决(决口),使道。
通“导“疏导。
2.盖(1)名词①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盖子。
②今已亭亭如盖矣。
伞。
(2)动词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遮盖。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胜过,压倒。
(3)副词①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盖世强援,不能独完。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原因是。
②盖余所在,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表推测性判断。
(4)语气词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用在句首,不译。
(5)疑问代词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么。
3.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4. 乃(1)代词①今欲发之,乃肯而从我乎?你,你的。
202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时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3)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游褒禅山记》;(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课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以便进行比较和拓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游褒禅山记》,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游褒禅山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游褒禅山记》全文;2. 写一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1《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游褒禅山记》是中国宋代诗人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被誉为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学生们在高一语文必修三中会接触到这篇文学作品,本文将为大家提供《游褒禅山记》的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一、阅读理解1. 请简述《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及林和靖与苏轼之间的一次对话。
2. 苏轼为什么会想去褒禅山游玩?他在褒禅山游玩中有怎样的感受?进而有怎样的思考?3. 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请问他的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4. 请以你的语言描述一下《游褒禅山记》的风格和特点。
二、阅读分析1. 请结合全文,分析《游褒禅山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 谈谈你对苏轼“戒骄戒躁”的看法。
3. 请分析文中的“太守防疫”的故事,谈谈苏轼在此处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4. 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大量运用议论文手法,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怀和人生哲理,请分析其中的议论文手法和思想内涵。
三、写作实践1. 请结合全文,用800字左右撰写一篇文章,谈谈苏轼游玩褒禅山时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2. 以苏轼“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为主题,写一篇4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阅读请自行查找《登高》《昭君怨》《赤壁赋》等苏轼的其他作品,与《游褒禅山记》作比较,分析苏轼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内涵和特点。
五、评价点评请评价苏轼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你认为它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有哪些价值和意义在我看来,苏轼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兼具文学、哲学、历史价值的佳作。
在文学方面,苏轼游玩褒禅山的所见所感,以细腻生动的笔触详实叙述,给人们带来了鲜明的视觉感受和思想启示。
在哲学方面,苏轼以人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深刻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和人生哲理,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心灵滋养。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篇1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答案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____通____)答案父甫二、古今异义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今义: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答案 1.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2.“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3.到,到了。
三、一词多义1.道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⑤策之不以其道()⑥伐无道,诛暴秦()答案①路,道路②说,讲③道理④主张,思想,学说⑤正确的方法⑥道义2.盖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③今已亭亭如盖矣()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答案①用在句首,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推想②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③古称伞④遮盖、掩盖3.得①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⑤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⑥此言得之()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答案①动词,能够②名词,心得、收获③得意④得到,获得⑤形容词,融洽⑥形容词,对,合适⑦动词,具备4.卒①舍于其址,而卒葬之()②旦日飨士卒()③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④卒廷见相如()⑤五万兵难卒合()⑥初,鲁肃闻刘表卒()答案①最终②步兵③结束,到……止④副词,终于,始终,到底⑤副词,通“猝”,仓猝⑥死亡5.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其孰能讥之乎()④何为其然也()⑤吾其还也()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①代词,那②代词,它③语气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④代词,这样⑤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⑥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②名.之曰“褒禅”()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2.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二)动词作名词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②而其见.愈奇()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2.形容词作动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②火尚足以明.也()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答案(一)1.①筑舍定居②命名③识其本名 2.从旁边(二)①到达的人②见到的景象③流传的文字(三)1.①深度②艰险的地方;遥远的地方③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2.①走到……尽头②照明③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3.弄错,使……错五、文言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学案高二语文集备组上官一、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六国论》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这篇游记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二、课文指津《游褒惮山记》是王安石变法前在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任职时所写的名作。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游记,但细读全篇,便知不是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是游记文的变格,又是议论文的特殊样式,可以说是一篇游记式的论说文。
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按照游程的顺序,有层次地描写了山水景物和名胜古迹。
一开头,叙述褒惮山名称的来历,其次写游山洞及出洞后的心情,再次写游览的感想,最后补写零星体会和同游之人及游览日期。
作者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和亲身的体会,用生动的语言,精练的笔触,神形毕肖地把一般人容易忽视或遗忘的自然景色,图画般地再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是作者意不止此。
但不是纯客观地描绘山水,而是在刻画奇妙景色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把记游与说理巧妙地熔于一炉。
三、答疑解惑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提示: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1.选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A.独某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B.盖基又深。
C.而余亦悔基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善•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然视其",来而记之者已少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帮之观,常在于险远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此乃歌夫“长铁归来”者也B.以其求思之深四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基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4.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加点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项是:()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以故其后务之曰“褒禅”③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帝之观,常在于险远⑤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压⑦彳了竿之往来,共其乏困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务者⑩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A.①②⑦⑨/③④⑧⑤/⑥/⑩B.①②⑨/③/⑤⑧/⑩C.①②⑨/③/⑤⑥⑧/⑩D.①②⑨⑩/③⑤/⑧5.翻译例句正确的-项是()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这就是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
B,所以要求这些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
C,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
D,所以要求治学的这些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
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游褒禅山记学案一、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是唐诗中的一篇山水赋,也是一篇名篇。
它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王之涣游赏褒禅山的经历,借山水之美、云雾之幽,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自然美和哲学思想。
二、文本解读1. 游褒禅山的景色王之涣先生在《游褒禅山记》中对褒禅山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文字华丽动人。
其中,“长桥卧波,冷烟翠色,渡头余照,水村山郭,迥隐几重,千古群峰,万象为宗”等语言描写,通过色彩、光影、形态等方面,表现了山水的神韵,使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褒禅山所具有的自然美,同样也能够领略到山水间所蕴藏的哲学智慧。
2. 心灵的抚慰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先生也描绘了他在褒禅山的感受,即内心的抚慰。
在山水间,他感受到了宁静、安逸、清心、明志的感触,褒禅山像是给了他胸中的浊气以清凉和升华。
3. 对生活的态度《游褒禅山记》也是王之涣先生表达自己前人无法形容的境界的诗篇,它代表了王之涣先生对生活的态度。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借以洋溢自在神怡之感,形深意远地表达了自己生命的态度。
三、思考问题1. 为什么王之涣会写《游褒禅山记》?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在20岁左右就已经成名,所以他已经是个熟练的诗人。
而在他写《游褒禅山记》的时候,他目睹了褒禅山的美丽,也深刻地感悟到了“山清水秀”能够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因此他想用文学的方式来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世人。
2. 《游褒禅山记》中的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最深的美和哲学思想?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可能不同。
但无论是什么回答,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游褒禅山记》所散发的自然美和哲学智慧。
对于我而言,文章中最能感受到的是“云容波澜皆壮阔,山貌林色实清幽”这句话,因为它彰显了大自然的浩瀚和神秘,让我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都能产生不同的心境,领略大自然的真谛和人生的美好。
3. 《游褒禅山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启示?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仰望和敬重。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相关文言知识;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学习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学过的王安石的文章)二、释题: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
分为四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有关“记”的文章)二、展示目标四、整体感知1.基础知识(检查落实),把预习过程中认为重要的文言字词,文言知识整理在下面空白处①正音②文言知识检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重要句子2.学生朗读并概括段落大意五、合作探究(一)文章内容1.纵观全文,文章中哪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这句话里“叹”是感慨的意思,在文章中作者有哪些感慨呢?3.“于是余有叹焉”中“是”可翻译为“这”,那么作者的“感慨”又是由上文的哪些内容引发的呢?(二)写作方法六、拓展与延伸:学了本文,从作者游山洞的经过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当堂训练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下列各句中的“然”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4.选出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景象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粗之相:辅助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错误D.何可胜道也哉胜:尽,完全5.翻译下列句子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5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导入齐背课文。
二、鉴赏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根底,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局部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局部对应记叙局部,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局部,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局部,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_一.自主复习《游褒禅山记》1.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逐字解释,逐句翻译,将问题写在下面。
2.课文复习完成后,翻译下面的句子,以检查复习效果。
唐浮图慧褒始合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独其为文犹可识有穴窈然其进愈难不出。
火且尽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fú)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fú)夷以近,则游者众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针对性训练得分等级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结束后,完成下面的练习。
每个选择题3分,共12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
B.夫夷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4..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5.翻译以下句子,每句5分,共10分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 iàng)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游褒禅山记》复习教案凝聚产生力量,勤奋创造辉煌,同学们,期待着你们的进步!复习要点:1.重点积累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课本重点实、虚词(给加阴影的字注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名之曰“褒禅”。
今所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乐也。
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文学常识填空王安石字_________,晚号__________,是时期着名的______家和________家。
他的作品有《王临川集》,集子的命名是因为________,人称他王荆公,是因_______,称他王文公,是因_________,列宁称他是_________。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
三、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____通___,___________(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2.名之曰褒禅。
____________________3.有泉侧出____________________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而其见愈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_________________8.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_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固定格式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02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时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游褒禅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学会欣赏并评价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领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 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掌握常用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 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3. 注重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背景;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难题;3. 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理解文章主题;4. 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 深入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阅读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 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难题,理解文章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总结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5
——《游褒禅山记》
主备人:郑爱辉审核人:刘新菊胡琳
【教学目标】
1.积累“以”等虚词用法及特殊句式。
2.熟练背诵默写重点段落,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唐浮图慧褒……而卒.葬之。
()(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2012广东卷)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有碑仆.道()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火尚足以明.也()
7.则或咎.其欲出者()
8.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9.何可胜道
..也哉() 10.民不胜.其苦。
()(2012江西卷)
11.谬.其传而莫能名者()1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3.不出,火且.尽。
()(2012江西卷)
二.一词多义:
1.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吴广以为然()
③有穴窈然()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⑤然其行最著。
()(2012北京卷)
2.以
⑴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⑸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
⑹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⑻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⑼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⑩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⑾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⑿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⒀但以刘日薄西山()(2012山东卷)
⒁木欣欣以向荣()(2012安徽卷)⒂妻卧槽中以号()(2012北京卷)
⒃樊哙侧其盾以撞。
()(2012江西卷)
⒄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2012湖南卷)
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012浙江卷)
⒆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
三.翻译句子,注意句式: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名句默写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
(2004辽宁卷)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2008湖南卷)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008浙江卷)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007天津卷)
5、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2011天津卷、2011四川卷)
五、美文背诵
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王大衍一生专注于事业,不被外物干扰。
他因不凡的成就被国家奖励,受到人民赞扬,但他仍但当住自己的责任,不居功自傲,默默为国家奉献自己。
近几年,随着“三钱”、朱光亚、何泽慧等老一批科学家的去世,国家的重任落在了我们年轻人一代身上。
我们应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担任起责任,精神贯注,全力向前,为国家做贡献,终有成功之日。
林则徐敢于担当,成为民族英雄;巴尔扎克敢于担当,在困境中成功;还有吴菊萍、吴斌这样的现代人,敢于担当,成为“最美”。
在看看现实中的许多人,没有责任意识,不敢担当,从而有了“毒胶囊”“地沟油”等“绿色食品”。
人们该唤醒自己了,为国家,为社会,勇敢的担当责任,不畏困难,走向成功。
尼采说:“能将我杀死的物质能使我更强。
”我们应敢于担当,让自己更强大,敢于挑战,迈向成功,奏出人生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