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昆明池的兴修及其对长安城郊环境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汉唐长安昆明池的功用及其文化与文学影响第12卷第3期2010年9月长安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anUniversity(SociMScienceEdition)V o1.12No.3Sept.2010汉唐长安昆明池的功用及其文化与文学影响王作良(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疏凿于西汉鼎盛时期的昆明池,是汉武帝为了训练水军,以打通西南通道,迎战当时的滇国和南越而修凿的.在汉唐盛世,昆明池一直承担着训练水兵,供给都城用水即航运的实际功用,同时也是皇室贵族,文人墨客游赏的胜地,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蕴含着相当丰厚的文化内涵,并成为词人骚客缅怀盛世,感慨古今的重要载体.关键词:汉唐;长安;昆明池;汉武帝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0)03-0018-06古长安境内的昆明池,疏凿于西汉鼎盛的汉武帝时期,是汉武帝为打通通往西南的通道,为了迎战当时的滇国(位于今云南一带)和南越(位于今广东一带),训练水军而修凿的.在汉唐盛世,昆明池一直承担着训练水兵,供给都城用水,渔业养殖的实际功用,也是皇室贵族,文人墨客游赏的胜地,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包含着相当丰厚的文化与文学内涵,成为词人骚客缅怀盛世,感慨古今的重要载体.一,昆明池的功用昆明池,又称昆池,其通往白鹿原的一部分亦被称为神池(何清谷校释《三辅黄图》卷四"池沼?武帝初穿池得黑土"条注释二有记:"薛综注引《三秦记》日:'昆明池中有神池,通白鹿原.'凿昆明池时,汉武帝出于崇古思想,把昆明池的那一部分叫神池,又叫灵沼,是可能的."…,为上林苑中最大的池沼.上古时已蓄水城池,称为灵沼,相传尧帝治水时曾停船于此,其遗址位于距今西安市西南15km的长安收稿日期:2010-06—11基金项目: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作者简介:王作良(1969一),男,陕西户县人,讲师,文学博士. 区斗门镇沣西一带,是汉代上林苑的一部分,在西周灵沼的基础上挖凿和扩大而成,这可从张衡《西京赋》中"昆明灵沼"和《三秦记》中有"昆明灵沼"的文字记载得到证实.昆明池的得名与云南第一大湖滇池有关,开凿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打通通往身毒国(今印度一带)的西南通道.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日'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问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日:'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此前,汉政府已经通过武力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元朔二年(前127),卫青率军大败匈奴,取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为朔方郡.元狩二年(前长安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l2卷第3期121),霍去病任骠骑将军又两次大败匈奴,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汉政府通往西域的道路.故而在元狩三年至六年,为了解决都城的蓄水和教习水军, 汉武帝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遣发谪吏在西周灵沼的基础上,重加疏凿,引滴水,交水灌注其中, 沣,滴二水又堰入池中,使湖面大为增加.以"越{孝} 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因名日昆明池",这是昆明池的第一次修凿.尔后,汉武帝又征发民力修凿昆明池,时间当在元鼎元年(前116)冬至二年春之间,而且这次大修同样出于军事目的,只是水战的拟定对象有了改变,由原来的西南夷变成了南越.《史记?平准书》记载: "上林既充满,益广.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于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修,由此日丽."后来,汉政府曾经与南越发生过水战,"其明年,南越反,……(天子)因南方楼船卒……击南越."由此可见,昆明池操练水军的作用还是不可低估的.昆明池的水战操练功能,在唐初依然有所发挥,唐王朝建都长安后,昆明池的功用又一次得到利用.唐贞观元年(627),唐高祖李渊临幸昆明池,以观水军练习.《旧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载:"(武德)九年三月庚寅,幸昆明池,习水战."由此看来,当时的昆明池还发挥着操练水军的功用,不知什么原因,此后就不再有操练水军的记载. 除了训练水军的功能外,昆明池在西汉时是都城长安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众多,比同时代西方最大的古罗马城还大3倍,因此城市供水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西汉统治者在修建长安城的时候,就考虑到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河流,用纵横交错的渠道和人工开掘的池塘,把周边河流连结为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供水系统,使沣河,滴河,胃河,涌河等相互连通,保证了长安城正常的水源供应.昆明池的水源来自交河(交河开凿于西汉时期,是配合昆明池的开凿而开挖的人工河道,起着拦截滴,滴主流的功用,使它们改道向西流入沣河,截断昆明池上流的水源,一方面降低了京城地表水的高度,减小了水患对京城的危害,另一方面在截流处建造的一些堰坝等水利设施,又保证了昆明池保持着较为充足的水源),每当水位过高时,它可把多余的水排到沣河.《水经注》中记载:"交水又西南流与丰水支津合,其北又有汉故渠出焉,又西至石碣(按:即石闼堰)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丰水,一水自石碣经细流诸原流入昆明池."其供水渠道分为3支,第一支流向长安城南面和东面, 同漕渠相接,通向灞桥,供应城南地区的用水,并起着调节漕渠水量大小的作用;第二支由长安城的西南角流人沧池,未央宫和长乐宫的用水依靠沧池,而太液池则供应建章宫的用水;第三支则经过长安城北,入太液池.宋代着名地理学家程大昌首先注意到昆明池和都城用水有关,他在《雍录》卷6"昆明池"中写道:"昆明基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以为都城之用,于是并城疏别三派,城内外皆赖之."清顾炎武在《肇域志》"陕西"卷3对昆明池供水的3支作了详细的论述:"汉漕渠,武帝元狩三年所穿.上接秦渠(按:即所谓的秦漆渠),下人昆明池.分三派去,其一派自昆明池东为明渠,东过长安城南,又过城东合王渠北流;其二派自昆明,北为飞渠人城.飞渠者,以木槽接水上流,逾隍入城,渠若飞而过也. 既入城,则引而东至渐台为沧池.又东过未央北明光南,有东过秦(按:'秦'应作'汉')长乐宫出都门,外合王渠,明渠水入渭.其三派自昆明北经长安城北,过秦阿房宫东,人揭水陂,又北人唐仲池,又北过城西门建章东,又西过建章北,入太液池,又北人渭."在长安城所有的供水系统中,昆明池不仅容量极大,其水质清澈也是极其有名的.隋诗人虞世基在《长安秋》中曾咏道:"寒露台前晓露清,昆明池水秋色明."可见,至隋代,昆明池水还是很洁净的,其供水作用也就显得至为重要,发挥着总蓄水库的功能.因为有充足的水源,汉武帝以后的一段时间,昆明池兼具养殖之利.据《西京杂记》卷1记载:"武帝作昆明池,欲伐昆明夷,教习水战.因而于上游戏养鱼.鱼给诸陵庙祭祀,余付长安市卖之."直到唐代仍是如此,《刘宾客嘉话录》有记载:"昆明池者,汉孝武所制,捕鱼之利,京师赖之."昆明池开始养鱼的时间,依清人张澍《二酉堂丛书》辑《三辅故事》的说法,在汉武帝的继承者汉昭帝在位时期,其中云:"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馀付长安市,鱼乃贱."有关"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云云的谬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中有辨析,可参看.在汉唐两代的很长时期内,昆明池还具备航运之利.西汉时,从石闼堰入昆明池的故渠中段在秦】9王作良:汉唐长安昆明池的功堂时已经存在,为秦代漆渠的一段.昆明池南沿渠(今长安区石匣口,普贤寺等村)百姓称之为"漆渠河",当时修筑的目的是运输从子午古道挑来的山货,之所以叫漆渠,相传与秦修建阿房宫有关.唐代李泰等着《括地志》中说:"漆渠,胡亥筑阿房宫工开此渠,而运南山之漆."《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秦倡侏儒优旃因二世即位后,"欲漆其城",旃讽刺说:"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旃所说的抑或有夸大的地方,但秦修建与装饰宫殿所需的数量庞大的材料,大都来自于都城附近的终南山,漆渠的开挖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昆明池开挖后,漆渠还发挥着运输的作用.自清代至今咸阳秦都区境内管辖的南乡在郭里还有叫漆渠的村庄, 可见其影响.《史记?河渠志》记载:"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渭河三百余里,径易漕, 度可三令月而罢.……通,以漕,大便利."漕渠开挖于汉文帝时,在昆明池开凿之前,附近就已经有了洗池和漓池.泷池,《诗经?小雅?白华》即咏叹道:"泷池,侵彼稻田."《三辅黄图》中记载:"(滴池)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也."汉武帝修建昆明池后,连通了浇池和滴池.其中的一支从池东开口引水,东流横绝灞河,注入通向黄河的漕渠,为漕渠上源.昆明渠遗址在今西安市郊区还隐约可辨.据《西安市汉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介绍, 昆明池东岸发现2条进水渠遗址:一条位于万村以西约220m处,南北宽约1601TI,最宽处达420m,在万村东南方向,水渠又分为2支;另一条位于第一条进水渠水口北约570m处,宽约251"11,依据其走向, 应为第一条的分支.除了2条进水渠,还有4条出水渠:第一条出水渠位于堰下张村东北角东侧的西岸上,南北宽约100In,最宽处约300m;第二条出水渠位于落水村南的昆明池北岸西部,破坏严重,残迹宽约5m(据考古人员对土层堆积情况大都分析,此水口似乎一直在使用,直到晚唐因昆明池的淤塞而废弃);第三条出水渠位于南沣村西南约80113处的昆明池北岸中部,现存出水口宽约8m,深约3.5nl,底部及两边用卵石铺砌而成,水渠宽20~50m,流经南沣村后,与下文所述的第四条出水渠汇合;第四条水渠开口于大白店村西约270m处的昆明池北岸20东部,水渠宽约401TI,亦用卵石铺砌而成.值得一提的是,水渠底部堆积着大量贝壳,8枚不同种类的铜钱,砖瓦碎块,碎石块等,似乎昭示着昆明池昔日航运繁盛的景象.漕渠的开挖,是为了保证京城粮食,燃料,铁器和其他物资的顺利运送.其后昆明池的开凿,使长安城的航运从八水,临潼,渭南,二华夹漕,经潼关县的三河口直接与黄河相连,极大地便利了长安城附近物资的运输与贸易.对此,史念海先生在《黄土高原的演变及其对汉代城的影响》中有过精当的评述:"胃水下游多弯曲,可以另辟航道.前面曾经提到汉长安城外的漕渠,就是以之代替渭水下游的航道的,漕渠引用的水就有来自昆明池中的水.汉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汇集沣水和交,沉二水,助长漕渠的水势.漕渠由这里过汉长安城,漕渠由这里过汉长安城南东流,通到黄河."今咸阳附近为渭河中下游的分界,下游水量比较平缓,河道宽阔,因昆明池的调节,加上灞,泾,泸等大河的流入,水量大增,为航运提供了天然的便捷.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昆明池干涸后,其航运功能遂告终止.从昆明池引出的水进入长安城周围的漕渠,王渠,而且流进城内的明渠作为排水沟也是有效的.中唐后,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口的激增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水上航运常受泥沙淤泥阻困.二,历代文人对昆明池的吟咏及其文化与文学影响昆明池堤岸上柳树成荫,廊房环绕,每至夏季,荷香阵阵,景色如画,池中鱼虾肥美鲜嫩,无异于江南水乡,可以称得上北国大地的人间仙境.再加上丰厚的文化内涵,昆明池引得汉唐以来历代文人吟咏不绝,《初学记》以及宋初李防主编的《文苑英华》即收有多篇以昆明池为歌咏X,1象的作品.汉武帝以后,从汉安帝延光三年(125)至唐大历二年(768),历代皇帝多次驾临昆明池.至于文人墨客于此送亲访友,游池观景,抒发怀抱,更是不胜枚举.再加上后人为昆明池的修建及其景观附会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昆明池就成为文人怡情悦性和抒发古今感慨的胜迹.北朝诗人庾信就作有《和春日晚景宴昆明池》(《文苑英华》卷164题作《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诗,"小船行钓鲤,新盘徒摘荷"J塞堂堂(全堂版)2010年第12卷第3期就是当时昆明池的真实写照.另外,庾信还作有《和炅法师游昆明池诗》.由陈入隋的虞世基,江总和由北周入隋的薛道衡,元行恭都有以昆明池为题材的作品.入隋后,江总与元,薛交好,其《秋日游昆明池》云:"灵沼望萧条,游人意绪多.终南云影落,渭北雨声过.蝉噪金堤柳,鹭饮石鲸波.珠来照似日,织处写成河.此时临水叹,非复采莲歌."依诗意,此诗当为江总人隋后至南归前(589~593)作.诗末"此时临水叹,非复《采莲》歌",颇受后人称道.《采莲》是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一.在异乡人江总的眼中,昆明池美则美矣,却听不到南国之曲,暮年思乡情油然而生,这也是他请求南归的缘由.元行恭《秋游昆明池诗》中"阵低云色新,行高雁影深.欹荷泻圆露,卧柳横清阴"几句,写出了深秋时节昆明池清丽,衰飒的情景.唐代,昆明池经过几次的浚修,更是湖光绿树连天,洲渚莲叶环绕,水色碧蓝鉴人,楼船小舟相映,成为帝王将相游宴娱乐,文人雅士泛舟题咏和黎民百姓观赏的长安城南风景区.现存吟咏昆明池的诗作有:宋之问,沈俭期,李义3人的《昆明池侍宴应制》诗及杜甫《秋兴八首》(其七),白居易《昆明春》,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坊——访吕逸人不遇》,温庭筠《昆明池水战词》,贾岛《昆明池泛舟》,苏颞《昆明池宴坐答王兵部王旬三韵见示》,无名氏及朱庆余《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范灯《忆长安》,李百药《和许侍郎游昆明池》,胡曾《咏史诗?昆明池》,储光羲《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童翰卿《昆明池织女石》,白居易《昆明春》,韩促《乱后春日经野塘》等.从中可知,昆明池作为长安城南游乐饮宴胜地,给人们带来水乡的乐趣,由此也透视出昆明池的沧海桑田变化史,亦可看作是昆明池盛衰的史实记录.有唐一代,由于科举考试中以诗赋取士,所以还出现了以咏叹昆明池为主题的赋作,如宋之问《上巳泛舟昆明池宴宗主簿席序》,李子卿《昆明池石鲸赋》,王起《汉武帝游昆明池见鱼衔珠赋》,王起《昆明池习水战赋》,张仲素《涨昆明池赋》,宋悛《涨昆明池赋》等.盛唐之前,当朝皇帝多次驾幸昆明池饮宴作乐.为了助兴,当时的文人学士多有应制作品,今保留在《全唐诗》中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宋之问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最为有名,当时同题作品颇多,而且皇帝主持了一次赛诗会,亦可谓别开生面.《唐诗纪事》卷3记其盛况云:"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日:'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预章才,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陟健举.'沈乃伏,不敢复争."ll沈,宋之间的诗赛,实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段风流佳话,也为昆明池涂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昆明池系汉武征南操练水师所凿,宋诗由此生想,一笔写两面,赋中宗晦日游池的同时,通篇用汉武故事以切合奉和颂圣之体制.详全诗寄意,其醒明"文治"以为婉讽之意为其主旨.宋诗能于诸作中脱颖而出,可谓名副其实.虽为应制之作,但委婉得体,历代诗评家对此都有好评.历代唐诗选本中,有关咏叹昆明池诸作,该诗的入选次数仅次于杜甫《秋兴八首》.说到昆明池的吟咏,不能不提到杜甫的《秋兴八首》.《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时的作品,诗以组诗的面目出现,八首蝉联,歌咏了盛唐帝都长安有代表性的风光胜迹,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之情.咏叹昆明池的为第七首,其诗日:"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诗人置身于长江三峡的崇山峻岭之中,思绪遥接千载之上,情感又郁结于对大唐帝国衰落的忧患,既写了昆明池辉煌的过去,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丰富的盛景;又描绘了"今日"昆明池凄凉衰败的秋景,堪称历代吟咏昆明池的压卷之作.其中"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备受后人称道.其妙处在于咏史与写实的完美结合,表面上是咏汉武帝,但也是对唐玄宗统治时期昆明池上声势浩大的水军操练的深情追忆.清人仇兆鳌曾说:"若远谈汉事,岂可云'在眼中'乎?公《寄贾严二阁老》诗:'无复云台仗,虚修水战船.'则知明皇(玄宗)曾置船于此矣."仇评可谓深得老杜之良苦用心.另外,织女,石鲸,菰米,莲房等景观,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色彩,而作者因世乱而引发的漂泊之情也不言而自明了.在吟咏昆明池的诗篇中,诗圣杜甫的作品可谓独步千秋.至中晚唐,昆明池已接近干涸,但游人仍不减泛21王作良:汉唐长安昆明'池龅甚鱼鲎舟池上的兴致.贾岛《昆明池泛舟》诗云:"一枝青竹榜,泛泛绿萍里.不见钓鱼人,渐见秋塘水.…'不见钓鱼人,渐见秋塘水"反映了当时昆明池水的实际状况.尽管如此,昆明池内仍旧荷花似锦,鱼翔水底,鸭眠沙草,风光宜人.无怪乎中唐诗人韩愈在《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中云:"问言何处芙蓉多,撑舟昆明渡云锦."-l就是在干涸以后,昆明池的流风余韵还依然迷人.昆明池的修凿和疏浚,对于帝都的政治安定与经济繁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汉唐历史上的大事.所以后世的人们抱着一种近乎崇拜的心理看待昆明池的修建以及相关景观,也使昆明池蒙上了几许神秘的色彩,积淀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诗词(赋)创作的文学意象.昆明池是在西周灵池的基础上挖凿和扩建的,此前是一片面积很大的沼泽或洼地,抑或是西周丰镐二京的一部分.开凿时,曾经有过炭末的发现.对此,西晋人干宝《搜神记》中有过记载:"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日:'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灰墨问之.胡人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乃知朔言有旨."(该条记载还见于干宝稍后的东晋人曹毗《志怪》中,唐徐坚等着《初学记》卷7"地部下昆明池四"引.《志怪》一书现已不存,惟一的佚文就是上述记载,保存于盛唐时成书的《初学记》一书中,见该书第147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另外,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梁释慧皎《高僧传》卷1《竺法兰传》,《佛门正统》等,《三辅黄图》中亦有记载(因该书成书时代跨度大,且有古本与唐代定本的区别,故而该条记载的写定时代难以确定),各家记载,文字略有出入.在《竺法兰传》中,"外国道人"变成了竺法兰.《志怪》中昆明池的有关记载,表明了当时佛教"劫"的观念已传到中国.汉明帝时期,佛教刚刚传人中国不久,"劫"的观念也慢慢被人们接受."劫"的观念认为,世界经历若干年毁灭一次,毁而复生,佛经里将一个周期称为"一劫"."一劫"又包括成,住,坏,空4劫,到"坏劫"时即有水,火,风三灾出现,使世界归于毁灭."劫火"指的就是"坏劫"时的火.东方朔以"应声辄对"而闻名,颇得武帝宠幸.22东方朔为人虽很诙谐,然颇能察言观色,对于好大喜功的武帝不失时机地直言切谏,曾谏阻武帝滥建上林苑.这则故事隐约流露出告诫的意思,因记载过于隐晦,告诫内容难于确知.《北史》"列传第七十儒林下"载: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大旱,《五行传》以为是岁发天下故吏,穿昆明池.然则土木之功,动人兴役,天辄应之以异."_l汉武帝晚年,灾异不断,《北史》中的议论即有感而发,《志怪》的记载也许亦源于此.近人王国维《咏史》(其九)亦有类似议论: "汉凿昆池始见煤,当年赀力信雄哉!于今莫笑胡僧妄,本是洪荒劫后灰."后来,文人在作品中常常用到这个典故,常见的表述有"池灰","灰劫","劫尘","劫灰","劫烧之灰","烧灰","昆明灰","昆明劫灰","黑土成灰","昆明劫","劫火烧","劫墨","劫尽","沉灰"等.如清代诗人黄景仁《太白墓》中云:"长星落地三千年,此是昆明劫灰耳."黄景仁用"昆明劫灰"表示了对诗人李白的无限敬仰和痛惜之情.而晚唐韩倔的《乱后春日途经野塘》:"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原注:一作"有")劫灰."诗题标明"乱后",诗人的盛衰之感难以抑制,"昆明劫灰"正代表了对于战争的憎恨和对世事难料的无限感慨.在晚唐李商隐《寄恼韩同年二首,时韩住萧洞》中,"劫灰"则代表着美好事物与美好n,-j~的消逝,原诗云:"帘外辛夷定已开,开时莫放艳阳回.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l''莫放艳阳归",指新婚夫妻要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而"韩同年"当时暂居萧洞,眼看"辛夷花开",艳阳春天就要逝去,若不及时行乐, "便是胡僧话劫灰",到时候,眼前的一切欢乐都要消逝了.昆明池的养殖功用,衍生出鱼儿报答汉武帝的故事,这在西晋潘岳《关中记》中已经出现了记载. 这条记载,今本《关中记》不载,徐坚《初学记》卷7 "昆明池第四"中曾加以引用,得以流传,原文如下: "昔有人钓于昆明池,鱼绝纶而去.遂通梦于汉武帝去求钩.帝明日戏于池,见大鱼衔索,取而放之.间三日,池边得明珠一双,帝曰:'岂非鱼之报耶?…ll鱼衔珠的寓意,概在于赞美帝王的好生之德和臣子希求得到重用的心情.沈俭期《昆明池侍。
追赶超越在陕西|西安昆明池项目历史探源之一: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文|李令福(方塘智库学术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元766年,杜甫客居长安,并写诗赞美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昆明池是开凿于22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最初为征伐昆明国和南越进行教习水战之用,是我国古代第一大人工湖。
但后来则逐步枯萎,盛况不在。
时至今日,作为陕西“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斗门水库工程兴建,试图重现当年汉唐湖景盛况,并解决西安部分饮水问题。
昆明池成为关注西安和陕西城市与水利的热门话题。
昆明池是汉武帝开凿,规模很大,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工湖。
它在南面设堰引取潏滈合流的交水,在东、北两面开了三条引水渠直接或通过泬水间接地供应汉长安城都市用水和漕渠用水,其西侧又开人工渠以通沣河来调节水位,已经具备有引水、蓄水、排水诸功能,可以说汉代的昆明池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都市水利工程。
当时在昆明池中训练水军,生产鱼鳖,游览行猎,摹拟天象,供水首都,发挥着巨大的军事、经济、园林、文化与水利的多重效用。
昆明池创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这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汉书·武帝纪》说,元狩三年,“发谪吏穿昆明池”。
《汉书·五行志》:“元狩三年夏,大旱。
是岁,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中国古代第一人工湖昆明湖位置示意图昆明池位于长安西南,是汉代关中地区最著名的湖泊,规模之宏大。
史籍中的记载较多,有关其方位、规模的如《汉书·武帝纪》臣瓒注:“(昆明池)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三辅黄图》卷四也说:“汉昆明池,武帝元狩三年穿,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
”《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地三百三十二顷。
……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
《太平御览》引《三辅旧事》作盖地三百二十五顷,程大昌《雍禄》又引作三百二十顷也。
西安昆明池景区管理运营1. 简介西安昆明池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是一处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公园。
该景区依托昆明池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底蕴,通过精心规划和管理,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休闲旅游场所。
本文将对西安昆明池景区的管理与运营进行详细介绍。
2. 景区规划西安昆明池景区的管理与运营首先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景区规划包括景区的总体布局、景点设置、道路交通等方面。
基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和提供优质的游览体验,景区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同时结合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设施,提升景区的品质。
3. 环境保护与绿化西安昆明池景区作为一处自然风景区,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至关重要。
景区管理方需要做好植被保护、水域治理等工作,确保景区的生态环境良好,并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
此外,景区还需加大环境宣传力度,推动游客的环保意识,共同维护景区的环境质量。
4. 景区设施与服务良好的景区设施与服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景区管理方需要提供完善的导览系统、公共厕所、餐饮设施等,为游客提供便利。
此外,景区的管理人员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专业且友好的服务。
5. 安全管理景区的安全是游客体验的重要保障。
景区管理方需要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景区区域和设施的维护与巡视,确保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同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6. 活动与推广为增强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景区管理方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推广。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展览、演出等,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同时,合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和市场推广,吸引更多游客。
7. 收入与支出管理景区的收入与支出管理也是管理与运营的重要内容之一。
景区管理方需要合理规划、预算和管控景区的收支,确保景区的运营可持续发展。
同时,应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法使用。
8. 游客满意度调查为了提升景区的管理与运营水平,景区管理方需要定期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
汉长安城水古桥遗址发掘报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西安市的西三环北段道路是沿汉长安城西城墙外的河(古称水)故道修建的,在跨越陇海铁路时,其主干道为高架桥,东西两侧的辅道则以涵洞形式从铁道下方穿过,在辅道涵洞施工中,发现了两处古桥遗址。
图一 古桥遗址位置示意图 2004年9月,在西三环东辅道穿越陇海铁路涵洞工程中发现了十余根古木桩,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的勘察,初步判断应为一处古代木桥遗址。
由于发现地点位于陇海线涵洞以南一处深九米的狭小沟道中,两边有高六米多的堆土,无法大面积发掘,所以依据当时的情况,我们与建设方协商,暂时回填已露出的古桥木桩,待去掉周边高大的土堆,清理出一个合适的工作面后再行发掘。
2005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派人进驻工地,在建设方的配合下,开始清理遗址上方及四周的堆土,并在此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
2006年2至5月对古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东西向五排160余根古桥木桩,编为水一号古桥遗址。
2007年4月,在西辅道穿越陇海线涵洞施工中又发现了一处古桥木桩遗迹,与东辅道发现的桥桩一样也为东西向排列,应为同一河道上的古桥遗址。
但这处遗址保存很差,只存有古桥桩的根部,共发掘出了五排32根木桩遗迹,编为水二号古桥遗址。
—369—图二 一、二号古桥遗址位置图已发现的两处古桥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北,建章路以东,陇海铁路以南,新河〔1〕西岸,距市中心约13、北距渭河约10公里。
处在今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办湾子村东北约200、东距汉长安城西南角约400米。
古桥遗址位于河故道在湾子村东北,由此拐了个大弯(湾子村的得名也许与此有关),由原来的南向北转为从西向东,再转为从南向北,之后沿汉长安城西城墙外侧北流入渭。
两处古桥正是处在这一段东西向的古河道上(图一;图二;图版壹,1)。
一 一号古桥遗址(一)发掘概况发掘现场基本处在一个大坑中,东部为挖凿新河时堆积在河西岸的高大土堆(桥址最东端的木桩距新河约70米),南部为开挖涵洞时的工程堆土,西部为西三环主干道高架桥的桥墩,北部为陇海铁路涵洞(桥址最北端的木桩距涵洞40米)。
长安昆明池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长安昆明池,位于唐代长安城的东南角,是当时长安城内最大的一座池塘。
这座池塘不仅是供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更是许多文人墨客倾心吟诗作赋的灵感源泉。
长安昆明池被誉为是唐代文人诗词的“圣地”。
长安昆明池最初建于隋代,后来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和改造。
池水清澈见底,四周种植了各种花木,环境十分幽雅宜人。
池塘中央有一座小岛,上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可以供人们一边欣赏池水一边吟诗作赋。
长安昆明池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雅士前来游览,并在此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唐朝以李白、杜甫等文学巨匠为代表的文人墨客,纷纷写下了关于长安昆明池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即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上昆明池》。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长安昆明池的优美景色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杜甫也在《春望》中写到“坐恐西风厉,长安昆明池。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昆明池清风徐来的向往。
除了这两位文学巨匠之外,许多其他文人也在长安昆明池留下了不少诗作。
他们用诗歌来描绘池水的清澈,花木的繁茂,亭子的婉约,共同创造了一幅幅绮丽的文学画卷。
这些诗作记录了唐代长安昆明池的美景,也传承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髓。
长安昆明池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华丽的语言和精美的表达,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昆明池不仅是一座普通的池塘,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沧桑和人文情怀的文化符号。
池水代表着时光流转,花木象征着生命的盛放,亭子则是诗人们心灵的栖息之地。
长安昆明池诗词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美景的感悟,对于文化传统的珍视,以及对于生活情感的表达。
长安昆明池不仅是唐代文人墨客创作诗歌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们追求精神寄托的归宿之地。
在这个被誉为“圣地”的池塘旁,在这个被唐代文学巨匠们书写诗句的亭子上,许多灵感迸发、才情洋溢的诗人们留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学遗产。
长安昆明池诗词如同一座永不枯竭的泉源,时时迸发着文学的火花,照亮了后人对于唐代文化的认识。
这些诗词既是古代文学的精华,也是现代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25卷第6期2007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HENAN UN I V ER SITY OF S C IENCE AND TEC HNOLOGY (S OCIAL S C IENCE)Vo.l 25 N o .6D ec .2007史学新探汉长安城对周边水环境的改造与利用徐卫民(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摘 要: 汉长安城位于今天西安市的西北,是西汉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西汉之所以能将都城放在这里是因为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特别是水环境优越。
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既为长安城提供了充分的水源,又为长安城带来了生机。
在对周边水环境的利用过程中,当时人发挥聪明才智,对其加以改造,使其更利于都城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汉长安城;唐代;水环境;中图分类号:K 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07)06-0005-06收稿日期: 2007-07-17作者简介: 徐卫民(1960-),男,陕西渭南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所以绝大多数坐落于江河湖泽之滨,除了考虑到都城用水的方便外,江河还可以提供灌溉与舟楫之便,作为防御屏障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一般地说,古代都城用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城市生活用水;二是皇家宫苑、城市美化用水;三是城市的防卫和防火用水;四是都城的漕运用水;五是灌溉、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中国古都的供水除了利用和改造天然河湖之外,还要根据都城附近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辟新的水源,同时修建相应的引水工程。
汉长安城位于今天西安市的西北部,处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关中盆地。
城南为著名的秦岭山脉,植被畅茂,森林繁盛,使得源自秦岭诸河流水资源丰富。
加上西汉时期我国正处于温暖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造成汉长安城 陂池交属 、 神池灵沼 、 荡荡乎八川分流 ,湖泊星罗棋布,形成完备的城市水环境系统。
这一城市水环境系统不仅满足了汉长安城的供水需求,而且衍生出的环境生态功能对整个汉长安城的环境改善具有很大的作用。
昆明池的历史故事引言昆明池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座古老的池塘,历史悠久。
本文将探讨昆明池的历史故事,从池塘的起源到现代的变迁,带您了解这个迷人的地方。
昆明池的起源与建设1.起源传说–相传昆明池最早是由唐朝时期的一位宦官所创造。
–宦官曾来此地撒播昆明花的种子,因而得名。
–昆明花在昆明池边繁盛生长,成为此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2.唐代昆明池–唐代时,昆明池曾为皇家园林,修筑精美。
–周围种植了大量的昆明花,美不胜收。
–池中水清澈见底,常有游船在水上穿行。
昆明池的繁荣与衰落明代昆明池的繁荣1.明代修复–明代时,昆明池经历了一次修复与重建。
–修复过程中对池塘的周边进行了重新布局与美化。
–池边建造了亭台楼阁,供游人休憩欣赏。
2.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昆明池成为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有许多文人、诗人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昆明池因其景色而广为流传,成为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所在。
清代昆明池的衰落1.被废弃与改造–清代时,昆明池逐渐被废弃。
–园中建筑逐渐衰败,草木丛生,景色不再美丽。
2.池塘改建与后续影响–在清朝末年,昆明池被废弃并改建为工业用地。
–这导致了池塘的变形,使得昆明池无法保持原有的景色与风貌。
–20世纪末,昆明池经过保护和修复,将其恢复到部分原貌。
现代昆明池的重建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1.文化遗产保护–昆明池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保护池塘的历史遗迹,多次进行修复与整治工作。
–目前,池中的亭台楼阁恢复了一部分,水面清澈见底。
2.旅游开发–昆明池已被开发成为一处旅游景点。
–池塘附近建有游览步道,游客可以欣赏到池中的美景。
–池塘景区内设有博物馆,介绍昆明池的历史和文化。
昆明池的现状与未来展望1.现状–昆明池景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去处。
–游客可以在池边散步、观鸟、欣赏风景。
–池塘周边商业区的发展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未来展望–昆明池将继续进行保护与修复,以保持其原有的风貌。
–池塘周边的设施和服务将进一步完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
西安昆明池简介和历史哎,说起西安这座古城,那真的是历史厚重,文化丰富,让人一踏进去就仿佛穿越了时空。
今儿咱们就聊聊西安的一颗璀璨明珠——昆明池。
昆明池,这地儿,一听名字就透着股子仙气儿,仿佛能联想到那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美景。
它坐落在西安城西,长安区的鱼斗路上,四周被沣水和潏水环绕着,就像是大自然特意给西安城镶嵌的一块碧玉。
这池子可不小,总占地面积有3.32平方千米,比杭州西湖还要大上1.6倍呢!说起来,昆明池的历史,那可是相当悠久。
它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元狩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20年。
那时候,汉武帝雄心勃勃,为了征伐昆明国和南越,特意开凿了这个大池子来练习水战。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昆明池上,战船如梭,将士们挥汗如雨,那场面得多壮观啊!不过,后来昆明池就慢慢变成了皇家贵族们泛舟游玩的地方,成了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昆明池的美,那可是全方位的。
两岸的石雕人像,栩栩如生,据说还是一对儿呢,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石婆”和“石爷”。
池子里还雕着一条巨大的石鲸,据说有二丈长,跟真的一样。
那时候的昆明池,水面上还停着豫章大船,皇帝和妃子们经常乘着这船在池子里游玩,那日子,可真是悠哉游哉。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唐朝,昆明池就慢慢干涸了,变成了陆地。
但是,昆明池的名气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乾隆皇帝当年给颐和园里的昆明湖赐名的时候,就是借用了汉代长安昆明池的名字,可见这昆明池的名头有多大。
好在啊,咱们现代人又让昆明池重现了。
2015年,陕西省在昆明池旧址上建设了斗门水库(昆明池),让这个古老的人工湖再次焕发了生机。
现在的昆明池,不仅是个水利工程,更是个旅游景点。
周末的时候,带着家人朋友来这里逛逛,看看水,赏赏景,别提多惬意了。
而且啊,昆明池周边还建了个七夕公园,名字就透着股子浪漫劲儿。
公园里错落有致的建筑,掩映在竹林松树间,池水流淌在树木花草间,每一处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
特别是那些跟《诗经》有关的名字,比如国风广场、关雎广场啥的,听着就让人觉得有文化。
昆明池的前世今生昆明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鱼斗路,地处西安城西的沣水、潏水之间。
昆明池总面积3.32平方千米,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
昆明池建设之初是为练习水战,后为泛舟游玩的场所,唐时干涸为陆。
昆明池两岸有石雕人像一对,曾建有人工岛屿,豫章台、灵波殿,池中雕有石鲸,栖有豫章大船,池面332顷,蓄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
历史沿革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昆明池开凿。
主要目的在于拓宽加深"灵沼",并扩其地以象滇池。
唐代几次疏浚昆明池,并把沣水引入池中,基本保持汉时风貌。
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因向昆明池输水的石垯堰堵塞,池水逐渐干涸,变为大片农田。
唐代后期,昆明池因长年缺乏维修,堤堰多有崩溃,逐渐干涸衰落。
宋代,昆明池已有名无实,被广阔的农田所取代。
2015年,陕西省实施"南水北调"联接"引汉济渭"工程,在昆明池旧址建设斗门水库(昆明池)。
遗址特点昆明池利用斗门镇(今长安县西部)东南一片洼地所建,池面332顷,蓄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
因潏水、滈水本是独立流入渭河的两条河流,后在今香积寺附近筑堰使二水相汇通,二水相汇西流,人称洨水,在今堰头村附近又折向北流,至石匣口村,汇集于人工开凿、拓宽后的湖区,从而形成昆明池。
石鲸昆明池石鲸原立于汉昆明池遗址边,据《三辅故事》载,此石鲸"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
形象生动,后移至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保护。
牛郎织女石雕昆明池东岸有牵牛石像,池西岸有织女石像,由火成岩雕成,造型古朴、粗犷。
班固《西都赋》中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天汉之无涯。
后人将这双石像分别称为石婆、石父,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大型石雕作品之一。
文物价值昆明池作为中国古代较大的人工湖,其开大型水体为核心的园林建设的先河,还有三大作用:一是昆明池可以为渠运提供水源和皇室游幸,二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三是关中大运河漕渠的主要水源。
长安即今西安,是中国著名古都之一,历史上前后共有11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
汉代全盛时,长安人口高达30万,唐代则达到100多万。
汉代汉长安有以昆明池水系为主体的蓄水和供水系统,城中分布众多的宫殿,每一处宫殿都有塘泊与城市沟渠相通。
隋代隋代定都长安后,抛弃了历经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兵燹而满目疮痍的汉长安,另建新都。
但却继承了汉长安的水源和供水工程并将长安以南渭河各支流的水引入长安,扩大了城市水源。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东西向的通济渠构成了以洛阳为枢纽、以长安为终点的全国骨干水道。
唐代之后唐以后不再有王朝定都长安,现今的西安只有唐长安的1/3,城内很多水域因为输水渠的湮废而消失,汉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已成为历史记忆。
“八水绕长安”长安的水源工程——昆明池汉代长安昆明池供水工程示意图汉长安城始建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投入上万人的劳役,历时五年建成。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
汉代长安城鼎盛时,居民30万,其内不仅驻有中央政府和军队,还充斥着发达的手工业作坊区和繁荣的商业区。
要维持规模如此庞大城市的运转,充沛的水源供给不可或缺。
最初,汉长安城的主要供水工程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引水设施,即引渭河支流泬水入镐池,经过镐池的调节后再输入都城。
武帝时扩建宫殿和都城,旧有的水源不敷使用。
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修建昆明池供水工程。
该池上源引渭河支流沣水和洨水,北与镐池相通,下源接纳泬水。
昆明池是一座蓄水库,周长20多公里,下游与竭水坡、未央宫仓池相通。
其中,供给城区的池水通过竭水陂调节水量,然后进入未央宫仓池,是控制进入宫城区水量的枢纽;城市中的水最后排入漕渠,漕渠是一条平行于渭河的人工运河,凿于元光六年(前129年)。
昆明池供水工程的修建,妥善解决了长安城的供水问题,并根本改善了长安的环境,使之成为一个充满灵气的城市。
汉时长安城有运河沟通长安与渭河和黄河间的联系,使得江南的物产通过水路源源而入;长安城内灵秀的园林陂池与壮观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繁华亮丽的景象。
春城赋原文及鉴赏摘要:一、引言二、春城赋原文三、春城赋鉴赏1.文学价值2.创作背景3.艺术特色四、总结正文:【引言】《春城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辞赋名篇,作者为南朝梁代的萧统。
通过对春城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城赋原文】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滇池渔者应无数,夜夜笙歌入上都。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赋鉴赏】1.文学价值《春城赋》以昆明滇池为背景,描绘了春天昆明池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品以极具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春城的繁华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春城赋》作为一篇辞赋,对后世辞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创作背景《春城赋》创作于南朝梁代,作者萧统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评论家。
萧统曾任梁武帝的东宫讲读,学问渊博,尤擅辞赋。
此篇赋作描绘了当时昆明春城的繁华景象,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艺术特色《春城赋》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生动:作品通过对昆明池、滇池、春花、东风、柳树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城画卷。
(2)意境优美: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美好与城市的繁华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
(3)结构紧凑: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以春城的美景为主线,将各种景物、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总结】《春城赋》是一篇描绘春天美好景色的辞赋名篇,作者萧统通过对春城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昆明池遗址公园的汉武帝简介一提到昆明池遗址公园,咱就得聊聊那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这哥们儿,那可是历史书上的常客,就连咱们老百姓茶余饭后,也喜欢聊聊他的那些传奇故事。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正儿八经的史书,用咱老百姓自己的话,说说汉武帝的那些事儿。
汉武帝,本名刘彻,是个地道的陕西娃,生在长安,长在长安,对这片土地有着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
说起他的性格,那可真是个“多面手”。
有时候,他像个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对权力、对荣耀有着无尽的渴望;有时候,他又像个深思熟虑的老谋深算者,为了国家的未来,可以隐忍、可以等待。
但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让人不得不服的“大佬”。
汉武帝的功绩,那可是数不胜数。
但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得是昆明池。
话说当年,汉武帝为了训练水军,准备攻打南方的那些个小国家,就下令修建了昆明池。
这昆明池啊,可不是一般的大,据说跟现在的好几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
池子里面的水,都是从附近的山上引来的,清澈见底,波光粼粼。
那时候的人们,可没现在这么多娱乐活动,昆明池就成了大家伙儿的“网红打卡地”。
每到夏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爱来这儿游泳、划船、看风景,那叫一个热闹。
汉武帝不仅是个“基建狂魔”,还是个“文化大师”。
他特别爱读书,也喜欢让身边的人读书。
那时候的文人墨客,只要有点才学,都能得到他的重用。
他还下令修建了太学,让天下的学子都能有个地方读书学习。
这样一来,汉朝的文化就越来越发达,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咱们现在读的很多书,都是那时候留下来的宝贝。
汉武帝还有个特点,那就是特别会用人。
他手下的大臣,个个都是能人异士。
像卫青、霍去病这些大将军,那可是威震四方,打得那些外敌落花流水。
还有张骞这个“外交家”,他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让咱们中国的商品和文化走向了世界。
汉武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点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然啦,汉武帝也有他的缺点。
他有时候脾气暴躁,对不顺眼的人那是毫不留情。
还有啊,他晚年的时候有点迷信,总想着长生不老,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
西安昆明池公园简介西安昆明池公园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公园。
下面将为您介绍关于西安昆明池公园的相关内容。
一、历史沿革西安昆明池公园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老园林。
它原本是隋文帝杨坚修筑的大明宫遗址的一部分,兴建于公元582年,是隋唐时期的宫殿池塘。
经过多次修缮和改建,直到明代,昆明池公园才成为了一座风景秀丽的皇家园林。
如今的昆明池公园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再度改造和扩建的。
二、园区景点1. 昆明池:昆明池是昆明池公园的核心景点,面积约为6万多平方米。
池中有五个小岛,岛上有亭台、楼阁,以及精心设计的荷花池、垂柳、流泉等,十分美丽。
游客在昆明池畔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景色,还可以坐船游览池中小岛。
2. 翠华山:昆明池公园以翠华山为背景,依山傍水,形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丽画卷。
翠华山是西安市区内一座小型丘陵,山势平缓,被绿树环抱,空气清新宜人。
3. 昆明水泊洲:昆明池公园内还有昆明水泊洲,古人将水潭围绕成一条极具特色的水湾,湾中有许多飞鸟栖息其间,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
水泊洲上矗立着一座闻名遐迩的昆仑塔,塔高29米,十分雄伟壮观。
4. 回廊长廊:昆明池公园内修建有特色的回廊长廊,长廊呈钟乳洞形式,曲径通幽,岩洞密布,增添了园林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三、文化底蕴1. 墨家文化:昆明池公园是西安著名的墨家文化的代表地之一。
这里有一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墨家墓遗址公园,墨家墓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比较罕见的山洞墓葬,反映了墨子与墨家学派的一些特点和生活习俗。
2. 陕西民俗文化:昆明池公园还有丰富的陕西民俗文化元素。
公园内经常会举办民俗表演,如传统音乐演奏、非遗技艺展示等活动,让游客了解和体验陕西的传统文化。
3. 园林艺术:昆明池公园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融合了南北园林风格。
公园内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雕塑,如仿唐风格的木结构建筑、汉白玉雕塑等,展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汉昆明池的功能文献综述摘要:汉昆明池是建于汉长安城西南侧上林苑中的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笔者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诣在分析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功能。
关键词:汉长安;昆明池;功能昆明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综合性城市水利工程。
虽为军事之用开凿,但昆明池建成后,它在调洪蓄洪、供水首都、渔业生产、园林游览等方面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
其中为汉长安城供水、调洪蓄洪的作用可谓是重中之重。
一、汉昆明池的选址今昆明池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南的斗门镇、石匣口村、万村和南丰村之间,“东西约4.25公里、南北约5.69公里,周长约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
”[1] 汉昆明池居汉长安城西南侧的上林苑中,处滈水中游,北有渭河,西临沣河,东有潏河,并由东出水口经昆明故渠穿潏河入漕渠汇入灞河。
昆明池的开发正是利用了上林苑水系发达,多湖泊沼泽的特点加以疏浚和修建的。
《三辅黄图》卷四《池沼》载,汉上林苑有“十池”,即初池、糜池、牛首池、蒯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犬台池、郎池等;唐徐坚《初学记》卷七云“汉上林苑有池十五所”之说。
另据张衡《西京赋》有“昆明灵沼,黑水玄阯”之句。
《三秦记》也载:“昆明池中有神池,通白鹿原。
”《读史方舆纪要》云:“旧志云:上林苑中有波、郎二水,武帝因凿为昆明池。
”由此可以推测,昆明池可能是利用原有的湖泊、流水和沼泽,通过通浚和挖深的方式建成的。
二、汉昆明池兴建的初衷及其军事功能关于汉昆明池水修建的初衷学界莫衷一是,讨论较多的说法有二。
一是据《史记·平准书》中《索隐》引语:“盖始穿昆明池,欲与滇王战,今乃大修之。
”[2]认为建昆明池乃是为了攻打滇国,穿池习战。
二是就《汉书·武帝纪》中臣注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嶲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
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
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
《食货志》曰:‘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遂乃大修昆明池也。
西安昆明池开建三年多千年明湖初露风华昆明池坐落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始建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
昆明池原是为了汉军练习水战之用,后来变成了泛舟游玩的场所,鼎盛时期占地达300余公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工蓄水工程。
唐朝以后,随着气候变化等原因,昆明池逐渐干涸。
昆明池规划恢复水面6945亩,将成为西安最大湖泊水面。
昆明池还将成为引汉济渭工程秦岭以北的蓄水库,通过沣惠渠引沣河水进入昆明池,形成“串”字形的结构和有进有出的活水。
时值早春二月,经过三年多的建设,这里原有干枯的土地已经换发生机,沣河水已经引入到这里。
目前,绕湖面一周约6公里多,水深深度3米,修建好蓄水后的湖面将比现在的还有开阔和壮观。
春节过后,施工单位就进入了工地有条不紊地加紧施工。
河道和湖面的建设已经进入尾声,湖面两岸的配套景观也在加紧建设。
建设者们用卡车运来一颗颗大树,上百颗大树将在这里安家落户。
地面上标有明显栽种记号,整个绿化工程动用了大量的机械设备,挖掘机和吊车的使用减少了人工劳作,提高了工程进度。
吊车从卡车上将一颗颗十多米高的大树安放在挖好的坑内,随着天气的变暖,栽种下去的大树在不远的将来将呈现一片绿色。
工人们在加紧修建通往湖中的景观桥梁。
届时,前来观赏昆明池景色的群众可以走过这条长廊,近距离感受昆明池的美丽景色。
这里也实施了河长制,市区街办和村四级河长制牌子上明确标注了四级负责人,昆明池建成后的管理,将落实到具体人上。
刚刚蓄水的湖面虽然还不足以完全呈现昔日的昆明池,但没有一点遮拦的湖面和远处一眼望不到头的土地,已近融为一体,在湖面上行走,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
附近的村民成群结队前来观看,看到家门口的变化,内心十分的高兴。
“以池为源,打造滨水活力之城;鉴古融今,打造文化魅力之城;天人合一,打造生态宜居之城”是此次昆明池文化生态景区规划提出的“三大目标”,附近的市民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园简介
昆明池又称昆明,在今西安市西北,是关中八景之一的“昆池夜雨”所在地,在汉长安城时又名“昆明”。
它是古代关中八景之一的“昆池夜雨”所在地,又是古代关中八景之一的“昆池夜月”所在地。
昆明池是由汉代长安城西北的昆明池和唐代长安城内的曲江池连在一起而形成的。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开凿昆明池,汉武帝曾多次在昆明池边饮酒赋诗。
《汉书·地理志》记载:“昆明池上,广五百步,周回三里余。
有五门,门各二重。
南出芙蓉洲,北入石渠苑。
以通舟楫。
上有流珠洞、射雁台、虹霓阁、石渠故垒、水精宫……”这里有汉长安城遗址、汉武帝行宫遗址和秦代的未央宫遗址,以及隋唐长安城建筑遗址等文物古迹。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作《忆江南》诗:“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此外,唐代诗人张祜还作《长信怨》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一寸相思一寸灰”成为千古绝唱。
—— 1 —1 —。
汉昆明池的兴修及其对长安城郊环境的影响
摘要: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给西汉首都长安城郊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水文环境带来了深远影响:首先是昆明池以面积300余顷的人工湖面为主景,改善了自身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其次为保障昆明池安全蓄水,对其上游的氵高诸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整理,使它们改道西流入沣,形成了新的河流——交水,改变了长安城南郊的水环境;第三为供应汉长安城内外各宫殿园林区的用水,昆明池下游开凿了三条人工水渠通过泬水及其支渠向长安供水。
键词:汉昆明池;长安城郊;水环境;泬水
为保证西汉都城长安的城郊用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建成了以昆明池为中心的包括蓄、引、排相结合的供水、园林、城壕防护与航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水利系统。
这种人工河湖水系的建造不可避免地对都城长安城郊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水文环境产
生了重大影响。
一、汉武帝兴修昆明池及其人工环境
昆明池创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这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汉书•武帝纪》说,元狩三年,“发谪吏穿昆明池”。
《汉书•五行志》:“元狩三年夏,大旱。
是岁,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昆明池不是一次挖掘完成的,从文献上来分析,在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4)可能有第二次的扩修活动。
《史记》载:“初,大农 盐铁官布多,置水衡,
欲以主盐铁。
及杨可告缗钱,上林财物众,乃令水衡主上林。
上林既充满,益广。
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
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于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
宫室之修,由此日丽。
”[1] 经过武帝元狩三年与元鼎元年的两次修建,基本奠定了西汉昆明池的规模,作为工程的组成部分,湖堰、进水闸和进出水渠道也都应该顺利完成。
汉代昆明池的范围广大,《汉书•武帝纪》臣瓒注:“(昆明池)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三辅黄图》卷4也说:“汉昆明池,武帝元狩三年穿,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
”《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地三百三十二顷。
”《太平御览》引《三辅旧事》作盖地325顷,程大昌《雍录》又引作320顷。
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周长达到40里,面积332或320顷,也就是14.75平方千米。
昆明池自交河引水,在汉长安城西南高地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水面,改善了自身及周边的生态环境。
其以人工湖水面为主景,布设楼台亭阁,融人工建筑于自然山水之中,形成河湖水面一望无际,清澈涟漪,殿阁亭台倒映湖中,与回廊、绿树、鲜花、雕刻交相辉映,绚丽异常,给长安城郊区带来了特别优美的人工环境。
为保障昆明池安全蓄水而且不对下游长安城造成危害,西汉时期对其上游的氵高诸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整理,使它们改
道西流入沣,形成了新的河流——交水,极大地改变了长安城南郊的水文.
在修筑昆明池为汉城用水带来方便之时,还应该看到,它又给汉长安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潜在的威胁。
汉城位于渭河一级阶地,昆明池则高居二级阶地,汉城正处于昆明池浸水下游,昆明池蓄水必然会给其带来地下水位的上升,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的话,可能会导致地表充水、泻卤为害的局面。
汉京师长安确实也发生过水溢地湿之害,“至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戌子,北宫井泉稍上,溢出南流”⑵
二、昆明池下游引水渠通过泬水及其支渠向长安供水。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作为长安城的总蓄水库,通过泬水及其支渠足以有效地供应汉城内外各宫殿园林区的用水。
从其历史发展过程看,向京师供水应是昆明池的主要功用。
通过泬水及其支渠向长安城郊供水 .水又称泬水,发源终南山大义峪,北流入渭。
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对泬水干道及其补入、支分支渠路线有详细的记载。
汉辟雍遗址已经考古发掘,在今西安市莲湖区大土门村北侧,中心建筑置于圆形夯土台上,其外有围墙,围墙外有圜水沟,直径349-368米,沟宽2米,深1.8米,沟壁砌砖,正对四门的水沟上又各有一长方形的小圜水沟,其水源亦来自于昆明故渠⑶ 总起来看,汉长安城护城壕及城郊供水主要源于泬水及其支分之水,其中泬水枝渠供应城内都市园池用水及东城壕之
水,泬水干流主要解决西郊建章宫区的给水问题及西城壕用水,泬水枝津解决北城壕及北郊园林用水。
南城壕及南郊礼制性建筑用水主要源于漕渠及昆明故渠,而且此二渠也与水主干道相通。
据《水经注》,供应汉城城内及西、北、东三郊区的泬水水源除了本身出自樊川的皇子陂外,共有4条人工水渠来进行补充,从上游向下游依次是泬水故渠、昆明故渠、水陂水与昆明池水。
由上述考证可知,补给泬水的4个水渠有3个源自昆明池,此点也可证明昆明池是泬水的主要水源地。
昆明池东北引出的二渠皆通过泬水供给汉长安城郊用水,因此也可以说昆明池是汉长安都市用水的主要蓄水库。
⑴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安城都市供水、城壕防护、园林给水等方面
⑵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的作用。
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N].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