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邓稼先(第一课时)冯上发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语文初一下人教新资料第11课(邓稼先)课文分析与教学建议课文分析课文分析【一】课文内容分析: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一般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进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确信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那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人们明白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伙做出历史性贡献的缘故。
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如此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如此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进展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时,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如此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怀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
优质课教
邓稼先教案是指关于邓稼先的教案。
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为中国的核武器和原子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是一份邓稼先教案的参考:
教学目标:
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贡献。
2. 理解邓稼先崇高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爱国情怀。
3. 学习邓稼先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 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贡献。
2. 邓稼先的崇高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1. 理解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有谁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谁研制的?
2. 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二、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
2. 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的重点句段,并进行分析。
三、深入探究
1. 提问:文章中提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你认为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邓稼先的崇高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归纳总结
1.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引导学生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探讨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邓稼先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2. 建议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读读写写拼音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1.元勋yuán xūn2.奠基diàn jī3.选聘xuǎn pìn4.谣言yáo yán5.背诵bèi sònɡ6.昼夜zhòu yè7.昆仑kūn lún8.挚友zhì yǒu9.可歌可泣【kě ɡē kě qì】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10.鲜为人知【xiǎn wéi rén zhī】鲜:很少;为:被。
很少被人知道,11.至死不懈【zhì sǐ bù xiè】至:到;渝:改变。
到死都不改变。
(含褒义)12.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鞠躬:弯着身子;尽瘁:竭尽心力。
指贡献出全部精力。
13.当之无愧【dāng zhī wú kuì】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14.家喻户晓【jiā yù hù xiǎo】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
15.锋芒毕露【fēng máng bì lù】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
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透露出来。
16.妇孺皆知【fù rú jiē zhī】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萦带yínɡdài 曛xūn 铤tǐnɡ 燕然yānrán第2课:《说和做》1.梳头shū tóu2.抱歉bào qiàn3.秩序zhìxù4.深宵shēn xiāo5.伴侣bàn lǚ6.小楷xiǎo kǎi7.硕果shuò ɡuǒ8.卓越zhuó yuè9.迭起dié qǐ10.澎湃pénɡ pài11.大无畏dà wú wèi12.弥高míɡāo13.补jiàobǔ14.群蚁排衙qúnyǐpáiyá15.迥乎不同jiǒnɡhūbùtónɡ16.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锲:镂刻;舍:停止。
初一下册语文第11课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友谊。
2. 邓稼先。
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二、字词积累。
1. 字音。
元勋(xūn)奠基(diàn)选聘(pìn)谣言(yáo)背诵(sòng)昼夜(zhòu)昆仑(lún)挚友(zhì)可歌可泣(qì)鲜为人知(xiǎn)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当之无愧(kuì)家喻户晓(yù)锋芒毕露(lù)妇孺皆知(rú)2. 字形。
谣(谣言)——遥(遥远)勋(元勋)——损(损失)瘁(鞠躬尽瘁)——粹(纯粹)3. 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三、文章结构。
1. 引子。
从100多年来中国的历史写起,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邓稼先。
(1 - 4段)- 以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民族任人宰割的悲惨历史为背景,提出“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 写邓稼先的出生和他对祖国的意义,将邓稼先的贡献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2. 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求学经历(5 - 7段)- 邓稼先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后,到美国留学,他在国外刻苦钻研,仅用两年多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 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第11课邓稼先》教案学情分析:1、这是大科学家写大科学家的非一般的人物传记,内容选择很体现个性2、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在思想认识上超乎寻常,但在语言表达上则不甚适合初中生学习体会3、文章涉及“两弹一星”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背景知识,学生不太熟悉,较难理解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3 学习邓稼先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分析人物形象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XX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XX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XX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XX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XX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XX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邓稼jià先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三、总体内容把握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XX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四:处理课后练习 2 3 五:课后反思:《邓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邓稼先大气磅礴,始终以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来写,显示作者博大深远的视野,并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象邓稼先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两弹元勋”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呈三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该课的教学流程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将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可操作性较强,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受到熏陶,进而上升为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识,注重过程,同时还十分注重方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这正是当前语文新课改革应大力倡导的一种做法第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难点:运笔的技法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总第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第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2、完成书写练习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二、指导“车”字旁写法: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第一笔横稍短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3、练写“车”字旁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2、明确写法“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四、课后延伸书写:斩、转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课后及时巩固,拓展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第课时课题:结构特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重点: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教学新课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板书设计:结构特点宝、穷、写、会、奔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第课时课题:怎样写好字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教学过程:一、正确的学书之路 1.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二、科学的学书方法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先正楷,后行草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第课时课题:结构特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皿”、“土”等做字底的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重点:掌握字的结构,学习写法教学过程:一、观察例字,进行讨论:这些字是什么结构?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底?书写上有什么特点?二、教师示范小结三、指导要点盘:上半部分宜瘦长,下面要宽扁皇:“白”字头是方形结构的,要写的紧凑些,略小;“王”上两横短,下横长,略大至:第一横不要太斜,撇折点也不要太斜;下面的“土”要端正,下横要长竖:上半部分要摆好位置,左右不要分开;下面的“立”,点在正中,上横短,点撇要呼应,下横适当拉长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板书设计:结构特点、盘至竖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反思: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需要指导第课时课题:结构特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上下相同、左右相同这类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重点: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教学过程:一、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二、读课文中的一段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三、教师示范并小结四、范字指导提要哥:下面的部分要先写“口”再写竖钩,注意笔顺竹:左竖回锋,有撇略高于和长于左撇羽:左小右大,其中的4点要摆好位置,使其显得丰满些吕、昌:口和曰要写成扁方形,上下重复,上小下大兢:语文课文中还没有出现过,这个字可只让学生知道其书写方法,左边的竖弯钩改成竖提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板书设计:结构特点、哥羽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反思:基本上能把握学生的字形,但在细节上还要加强指导第课时课题:结构特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左右偏旁比例不等的特点,学习这些字的写法2、通过书写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重点: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教学过程:一、先看看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二、读读课文,说说这些例字的书写有什么规律三、教师示范并小结四、范字指导提要峰:“山”字旁略高,右半的长撇长捺要舒展和、知:右“口”一般比左“口”大,并比左“口”略低催:左让右,单人旁撇短些,不要太斜;右半部分上下平稳,高大些说:言字旁横向左取势,不宜过宽,转折时要对准上面的点,提和下一笔呼应,并注意提的角度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板书设计:结构特点、峰催说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反思:学生对于字形复杂的字在结构上还需要指导练习第课时课题:结构特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了解左中右结构字的构字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2、通过书写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重点: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教学过程:一、先看看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想一想,说说写好这些字的关键是什么?三、教师示范并小结:这课的例字均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相互间的穿插和避让,使之协调统一四、范字指导提要仰:中间的竖提收缩做:中间部分收缩,使右边部分的长撇得到充分的舒展哪:左口向上抬,右竖充分往下舒展班:左提收紧,使中间的撇能向左充分展开右“王”下横从撇下起笔,略长些街:中间部分的竖起笔稍高,以显示挺拔有神,4个横画要和右边的横画相互穿插,使其紧密不松散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板书设计:结构特点、仰街哪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反思:对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的把握尤其重要,有些学生还要加强指导,引导仔细观察第课时课题:学习钢笔字的方法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习掌握练习钢笔字的方法重点:掌握练习钢笔字的方法教学过程:练字是思维活动和感觉器官的一种锻炼,是眼、脑、手并用形成的一种特殊技巧,从不会到会,靠人引路或自己探索;从会到熟,必须经过反复的书写训练在科学的练习方法指导下,在反复的书写训练中逐步提高,是学习写字的成功之路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激发动机,培弊意志人对练习写字的需要不是自生的,而是靠实践的体验,靠教育者的引导,逐步形成的,并由此产生情感,形成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练字的动机否则,无意练字,勉强对付,定是笔力浮滑,结构松散,进步不快;这样又会反过来影响写字的兴趣意志,对练习写字的人尤为重要在人们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产生练字的欲望后,还要根据练字的要求,拟定计划,选择练习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这种自觉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锤炼意志的过程练就一手好字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俗话说“字无百日功”练字要经历一个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和形成书写技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到枯燥无味,练习时间难以保证,效果不明显这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练字意志品质,就会出现弃笔停练、半途而废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练字意志品质的锻炼,用耐心、恒心、信心克服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到忙中抽闲,持之以恒要长计划、短安排,求质不求量,天天写、天天练如果每天能坚持写好两、三个字,两年后,就可把两干多个最常用字练好了总之,要做到进步不快不泄气,成绩显著不骄傲,只要马不停蹄,勤练不掇,终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二、循序渐进,规矩练字循序渐进是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个普遍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人的认识能力发展顺序进行学习,从而逐步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相基本技能这一原则是由学科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决定的,也是人们的认识及其能力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序”可循的客观要求汉字结构以笔画为最小单位,由笔画组成独体字,由笔画和独体字演变为部首,再由部首组成合体字,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逻辑系统练习写字就应该遵循这个系统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练习但是,强调循序渐进,并非顺序唯一因为汉字笔画、部首、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字的笔画与字的结构,按顺序讲,应先练笔画,再练结构,因为笔画是结构的基础但是,在练习笔画时,单练笔画还不行,还必须结合字的结构一起练习,因为同一种笔画在不同字的结构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将笔画与具体字的结构结合起来练习,才能逐步写出合格的笔画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还应根据练习内容确定练习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平分时间,不能盲目贪多贪快,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难写的字、难练的内容就要多下些工夫,以掌握书写要领、写好为原则,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邓稼先》(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邓稼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
教学过程:1、文学常识库。
走进作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2、相关资料(1)关于“两弹一星”(2)关于邓稼先二、基础知识园1)书写和注音元勋.xūn 选聘.pìn 殷.红yān 孕.育yùn 鲜.为人知xiǎn 妇孺.皆知rú难堪.kān 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无垠.yín(2)词语解释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三、朗读训练营1、听录音,正音。
2、自由读,读熟。
3、展示读,读精。
四、课文探究站合作学习问题组:(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答: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答::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1课邓稼先(第一课时)上课班级七年级备课教师冯上发上课时间2017年2月15日第一周星期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法运用讲授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板书:1.邓稼先学生聆听教师描述,并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当堂课所学内容。
P13初学新知一.走进作者: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据此及邓稼先的生卒年,推断本文的体裁,并说出本文的最大特点。
明确: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学生预习课文,并提炼出信息。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P2-p47合作探究引导析疑1、思考:1.最感人的事迹(紧扣时间)2.最深刻的感受(人物精神)3.最精彩的段落(句式修辞)4.最突出的写法(文章特点)5.最难懂的部分(交流解决)2、认读生字:鲜为人知元勋瘁奠孺聘盈眶垠萦啸颤抖摄殷红殷切学生相互合作讨论,并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邓稼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学习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板书设计:邓稼先杨振宁1 、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2 、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3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鞠躬尽瘁4 、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死而后已5 、我不能走——默默奉献(记叙、议论、抒情)6 、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一、自学展示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邓稼先(第一课时)上课班级七(2)班
主备教师冯上发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5.4.3 星期五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
方法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讲授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泣.___鲜.为人知___鞠躬尽瘁.___
锋芒毕露.___热泪满眶.___马革裹.尸___层.
出不穷___风悲日曛.___
根据辅导书完成新生字词,
并抽查完成情况
掌握本课新
生字词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1.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曾写了一首诗来歌颂、悼
念邓稼先──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华夏创新篇
连克千重关君视名利如粪土
群力奋战君当先许身国威壮河山
捷音频年传哀君早辞世
蔑视核讹诈功勋泽人间
1.你从这首诗里获得了些什么信息?
2. 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和同学交流交流。
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使学生对科
学家邓稼先
有一定的了
解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
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学生相互讨论合作,完成问
题
引导学生正
确的看待邓
稼先在我国
科学史上的
重要性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1.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质有哪些?
2.试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及作用。
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和教师
提醒,学生进行回答
使学生明确
文中的邓稼
先为中国科
学事业作出
了哪些贡献
当
堂
检
测
(学习诊断)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
..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
造和研究的第一线……
②奥本海默常常
..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
拿起粉笔说……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上述
词语表达效果
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问题
能力
课
堂
小
结
(梳理归纳)作者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而
真实的记录了邓稼先一生的典型事迹,文章构思巧妙逻辑
严密,将零散的事件有机的组织在一起,一起体现了邓稼
先为国家科研献身的伟大主题,表达作者融爱国情与悼友
情于一体的深厚情感。
文章记录的是一位伟大的英魂,我
们的新中国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有他不朽的贡
献,国家现在国防科技的飞跃发展有他的功绩,他的献身
精神,他的高风节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学生进行摘记笔记
培养学生养
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1.完成课后生字,每个写两行(拼音本)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遍
第11课邓稼先
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
有奉献最高精神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真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