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段锦---秘传部分 - 文本资料 - 白云深处人家 - Powered by Discuz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1
[转帖]道家秘传小八段锦武林绝技之家论坛-武林绝技之家[转帖]道家秘传小八段锦Post By:2010-8-1 23:24:58 [只看该作者]道家秘传小八段锦作者:风晓扬这里所介绍的小八段锦并非外传之八段锦,乃是道家丹士配合静功修炼的动功,又名千八攒除疾道功,亦名外八段锦(相对于道家内八段锦坐功而言)。
所谓八段锦者,乃拔断筋之别名。
因道家前辈练此功是想将筋拔断(实际是增强关节韧性),以救静坐气滞血枯之弊,而后人以其为八式,遂讹为八段锦。
实际上八段锦并非一定要八段,而千八攒之名是说需习练一千八百把才有显著效验。
本人自去年依万籁声前辈在《武术汇宗》巾所介绍的此功法习练,早、中、晚各一次,每次习练三把以上,即每次将全套动作做三遍以上,坚持下来效果灵验,诚如书中所言“习久可令骨节软脱,百疾皆除”。
我不忍心见此优良功法埋没,并感每从《精武》获益良多,故不揣文陋。
加以推荐,诚愿《精武》读友人人从中得益。
以下为万前辈书中所述:此功凡七式,共十手。
初手为两手托日月,左手心为日,右手心为月,仰手向上观之,所以迎阴阳之气也。
此乃开第一式,至第二次时。
即可不用。
其总谱如下:两手托日月。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转辘轳,龙虎相交。
其练法次序于下:两手托日月,前朱雀(左右各一手)。
左青龙,右白虎,后玄武(左右各一手),转辘轳(左右各一手),龙虎相交收式。
详解如下:一、起式两手握拳,平置两腰眼处,即胯骨尖上,此乃起式。
二、两手托日月式由前式两拳翻上成两掌,两掌尖相对。
先观左掌心,再观右掌心。
所以迎日月之气也。
三、前朱雀式由前式收回起式,先将左掌前伸,再向左外抓拳与左腿成直角收回归原处,右掌亦如之。
四、左青龙式由起式用掌向左直出,成捶抓回归原处,右拳亦如之(即名右白虎)。
五、后玄武式由起式先左拳开掌向后平出,自下抓回归原处,右拳亦如之,但步不动,只身拧。
六、转辘轳式由起式左拳开掌向前平出,再返回成轮状覆下,可达左足尖。
功夫养生---八段锦1八段锦功法历史由来:八段锦的“八”字,不是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
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八段锦导引法”所讲:“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
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锦”字,是由“金”“帛”组成,以表示其精美华贵。
除此之外,“锦”字还可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
由于立势八段锦更便于群众习练,流传甚广,“健身气功•八段锦”以立势八段锦为蓝本,进行挖掘整理和编创,因此,本书重点对立势八段锦的源流和有关情况进行分析介绍。
立势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著《道枢•众妙篇》:“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但这一时期的八段锦没有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诀化。
之后,在南宋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才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其文已歌诀化:“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
”明清时期,立势八段锦有了很大发展,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清末《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首次以“八段锦”为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动作套路。
其歌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从此,传统八段锦动作被固定下来。
八段锦在流传中出现了许多流派。
例如,清朝山阴娄杰述八段锦立功,其歌诀为:“手把碧天擎,雕弓左右鸣;鼎凭单臂举,剑向半肩横;擒纵如猿捷,威严似虎狞;更同飞燕急,立马告功成。
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气功动功功法。
八段锦由八节组成,体势动作古朴高雅,故名。
八段锦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
八段锦的体势有坐势和站势两种。
坐势练法恬静,运动量小,适于起床前或睡觉前穿内衣锻炼。
站势运动量大,适于各种年龄、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锻炼二、站式八段锦(一)站式八段锦口诀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臂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力气,背后七颠百病消。
(二)站式八段锦练法1、双手托天理三焦:自然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脊放松。
正头平视,口齿轻闭,宁神调息,气沉丹田。
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足跟亦随双手的托举而起落。
托举数次后,双手转掌心朝下,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还原。
三焦中医藏象学说中一特有名词,上焦中焦和下焦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部位横膈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
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称,作为六腑之一,并叙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
由于《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的论述不够明确,而且《难经》的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又提出了三焦“有名无形”之说,遂导致后世医家争论纷纭。
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有无实质形态的问题。
此外,近来有人根据三焦概念应用的广泛性,而提出“脏腑三焦”、“部位三焦”、“经脉三焦”、“辨证三焦”之说。
三焦与心包络有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
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
武当秘传八段锦《内家通臂八段锦》道家养生健体调养气功《内家通臂八段锦》~总决白猿献桃手翻天,盘马弯弓射向前。
通臂起落开乾坤,连拳撩腿势浑元。
狸猫捕鼠敛阴阳,躬身作揖拜师仙。
双目炯起拳攒紧,百疾化尘踮又踮。
第一段:白猿献桃手翻天歌诀:叉指胸前开练起,斜向推按翻举臂。
提跟仰面上托劲,舒理三焦下顺气。
要点:1.整个动作过程要缓慢、连贯进行。
2.上举臂时,要尽量向上引体,把身体舒展开。
3.足跟下落时要有弹性,使整个身体有震荡的感觉。
4.特别提醒:练习曹氏八段锦时,呼吸要顺其自然,该呼即呼。
该吸即吸,该长即长,该短即短,方为真息。
此乃内家秘诀,看似简单,暗合先天大道,望请练者遵守!一日反之,刻意调息或拘执、强抑、憋气,练之难出真功,并且易出偏差,不可不辨功用:1.此段的两手交叉上托,抻拔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使全身上下的气机流通、顺畅,所谓“开胸顺气,极利保健”。
2.理顺三焦,从而周身都得到元气和津液的滋养。
整体提高骨骼、肌肉、消化、生殖、泌尿、排泄、循环、呼吸系统的生理作用。
第二段:盘马弯弓射向前歌诀:举拳提膝落仆步,弓步打拳向前冲。
一拳绕顶扣箭弦,一手剑指似开弓。
要点1.整段动作要连贯,不可丢断;重心支撑要稳固,不可摇晃。
◆ 2. 左右拉弓时,用剑指为准心拉弓,直至把胸膛扩开,以意领气。
功用1.此段的展胸扩臂,可以抒发胸气,消除胸闷,疏理肝气,治疗胁痛,同时还可消除肩背部的酸痛不适。
◆ 2.长期练习,可以增加肺活量,充分吸氧,增强体质,精力充沛。
第三段:通臂起落开乾坤歌诀右手上举掌托天,躬身下按在脚前。
挽指握拳收提回,左右交替力莫闲。
要点1.动作一定要舒缓、连贯。
2.上举臂时,要尽量向上引体,使身体舒展;向下俯腰时,两腿膝要伸直,不可弯曲;下按地时,手掌尽量按着地面,脚十趾抓地扣紧,呼吸均匀。
功用1.此段的上托下撑,能够牵拉腹腔,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并辅助它们调节气机,有助于消化吸收。
2.此段最能灵活手臂诸节。
健身气功《八段锦》起源、歌诀、特点及作用第一篇:健身气功《八段锦》起源、歌诀、特点及作用健身气功《八段锦》起源、歌诀、特点及作用一、八段锦起源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
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深受人民喜爱,据说是岳飞与梁世昌所传。
早在北宋时已有记载,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八段锦是古代上等丝织品,用多种不同颜色编织而成。
古人把这套动作视为祛病保健效果极好而又编排精练,动作完美的一套导引功法。
八段锦由八节组成,体势动作古朴高雅,故名。
二、八段锦歌诀(详见附1)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三、功法特点健身气功八段锦同祖国传统养生治病理念密切结合,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整套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有松有紧,动静相兼。
十分适宜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以及体质虚弱的康复病人习练。
而且可以不受时间、场地和天气的影响。
1、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柔和,是指习练时动作不僵不拘,轻松自如,舒展大方。
缓慢,是指习练时身体重心平稳,虚实分明,轻飘徐缓。
圆活,是指动作路线带有弧形,不起棱角,不直来直往,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
连贯,是要求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转换衔接,无停顿断续之处。
2、松紧结合,动静相兼松,是指习练时肌肉、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的放松。
在意识的主动支配下,逐步达到呼吸柔和、心静体松,同时松而不懈,保持正确的姿态,并将这种放松程度不断加深。
紧,是指习练中适当用力,且缓慢进行,主要体现在前一动作的结束与下一动作的开始之前。
紧,在动作中只在一瞬间,而放松须贯穿动作的始终。
松紧配合得适度,有助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分解粘滞、滑利关节、活血化淤、强筋壮骨、增强体质。
本功法中的动与静主要是指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
动,就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轻灵活泼、节节贯穿、舒适自然。
静,是指在动作的节分处做到沉稳,特别是在前面所讲八个动作的缓慢用力之处,在外观上看略有停顿之感,但内劲没有停,肌肉继续用力,保持牵引伸拉。
●八段锦知识●最早出现于南宋《夷坚志》中的八段锦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养生气功之一。
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养生保健操,因其歌诀易记、健身效果显著而广泛留传于民间,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虽然八段锦的功法只有八式,但流传至今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而新编八段锦则是继承传统八段锦动作简单易学等优点,发展成的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一种有针对性、简单便捷的养生功法。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动作要领:两脚开立,微宽于肩,膝关节与脚尖向前,马步微蹲,双手从小腹开始,慢慢往上抬,到颈部时于面前翻掌,手心朝天举起,两肘与耳平行,眼睛从手指间看天,眼睛深邃有神。
●功效:改变颈部运动模式,增强颈部肌群力量,预防肩部功能退化,对肩周炎有缓解作用。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动作要领:扎马步,约两肩宽,身体挺直,不要弯腰,右手在体侧伸直,掌心向外,伸手食指朝天,呈持弓状,左手放在体前,掌心向内,呈拉弓形状,屏住呼吸,左手用力往后拉,全身肌肉紧绷,左右开弓。
●功效:很多疾病与脂肪过量有关,运动能调节身体肌脂比例,使人变得有力。
●第三式:调理脾胃需单举●动作要领:双脚开立,稍宽于肩,马步微蹲,身体直立,双手如同拽拉一根铁丝,在体前一只手向上,一只手向下,用力拽拉。
功效:减少内脏挤压,保持脏腑健康。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要领:两脚分开,与胯同宽,双手慢慢抬起,转头,当头转不动时,转脊柱,最后手也跟上,一直向后,停留后再做相反方向动作。
每个动作之间间隔2~4秒钟。
●功效:加强腰部锻炼,减轻运动模式单一而导致的腰痛问题。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要领:双脚开立。
稍宽于肩,马步微蹲,双手手心朝下,大拇指朝外,扣抓大腿,挺胸哈腰,眼睛向前看。
用头引领躯干体会转圈的感觉,使整个躯干呈蛇形左右摆动,在摇头摆尾的过程中使整个脏腑摆动起来,有祛除心火的作用。
●功效:中医认为,心火是温暖全身的热量内源,如果失去控制,火性附炎于上,会表现出病症。
八段锦经络不畅,则百病丛生。
如何打通经络,使气血十足呢?中医以气血为核心,特别以气为根本,八段锦则应运而生。
这种用来调理脏腑气血、恢发代谢功能、强身健体的体操,历来深受人们所喜爱,被比做精美的锦,共八段动作、故名人段锦.1.练多久八段铺能打通经脉?因人而异,可以自己慢慢感觉。
八段锦属于健身气功,并不属于武术范畴,不能达到什么“打通任督二脉,练就绝世武功”的功效,它主要是通过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察和意识的调整为手段,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堵塞,就容易引发病痛,打通经络后,能够祛除风、塞、湿、痰、淤等各种邪气,使气血与各种营养物侦在经络内正常运行而送达人体的五脏六腑,保持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能量平衡,就会让人浑身轻松,轻易不公得病。
也就是说,当你练八段锦感觉身体变好了,这正是经脉慢慢打通的过程.2.练完八段铺多久能沾水?一般建汉在练完八段铺之后的0.5-1小时后再洗澡,如果只是洗手洗脸,是随时都可以的.因为洗脸洗手,只是身体小面积接触水,并不影响什么。
但是在练完八段锦之后,由于身体出汗,是不能立即洗澡的,此时毛孔是完全张开状态,不管洗澡水是冷还是热,都很容易让湿气进入体内,对身体机能造成影响。
长期这样会对骨骼、关节造成伤害。
3.练完八段铺多久可以吃饭?0.5-1小时后.刚练完八段锦时,血液多集中在肢体肌肉和呼吸系统等处,而消化器官血液相对较少,消化吸收能力差,因此,运动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调整,消化功能才能逐渐恢发正常,立即吃饭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呕吐、消化不良等情况。
4.八段铺练多久能起作用?八段锦有八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能调动身体的不同部位运动起来,每个人练八段锦的初史都不一样,有的人只是想耍锻炼,而有的人想耍减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许多人都是在坚持了3-6个月时才会明显发现身体的改善。
所以,只要坚持练卜去,练的方法正确,身体会告诉你得到了什么。
5.入门国体版演示动图,一学就会.起势:练功先练腿,左脚开立,与肩同宽,微微下鸭,两掌呈半圆抱「腹前:接着调息:吸呼几次,使身心平顺。
暖身功法----床上八段锦(2010-01-02 10:38:06)转载分类:网络文摘标签:养生保健玉枕八段锦天柱穴健康床上八段锦又叫坐式八段锦,是常用的禅修暖身功法:功法口诀: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动舌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津液满口生。
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脐轮。
闭气搓手热,背后摩精门。
尽此一口气,意想体氤氲。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翻掌向上托,弯腰攀足频。
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口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任督慢运毕,意想气氤氲。
名为八段锦,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去病又强身。
具体练法:1、宁神静坐采用盘膝坐式,正头竖颈,两目平视,松肩虚腋,腰脊正直,两手轻握,置于小腹前的大腿根部。
要求静坐3-5分钟。
2、手抱昆仑牙齿轻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时即咽下,谓之"吞津"。
随后将两手交叉,自身体前方缓缓上起,经头顶上方将两手掌心紧贴在枕骨处,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时枕骨后用力,使后头部肌肉产生一张一弛的运动。
如此行十数次呼吸。
注:昆仑:养生术语。
部位所指,说法不一。
一指头。
《黄庭内景经·若得章》务成子注引《洞神经》:“头为三台君,又为昆仑。
”一指脑。
《脉望》卷八:“脑为昆仑。
”一指脐。
《黄庭内景经·若得章》务成子注:“又云脐为太一君,亦为昆仑。
” 此处具体指枕骨下的椎骨部位。
3、指敲玉枕接上式,以两手掩位双耳,两手的食指相对,贴于两侧的玉枕穴上,随即将食指搭于中指的指背上,然后将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弹力缓缓地叩击玉枕穴,使两耳有咚咚之声。
如此指敲玉枕穴十数次。
注:玉枕穴:亦省称“ 玉枕”。
穴位名。
位于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穴歌》:“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
”《医宗金鉴·膀胱经分寸歌》:“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
武当纯阳八段锦,仙人所传,功效堪比灵丹妙药武当纯阳八段锦武当纯阳八段锦,又名“吕祖八段锦”,据传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传。
【总诀】两掌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如射雕。
调理脾胃单举掌,一切劳伤背后瞧。
龙摇虎摆祛心火,手拂脚面通背腰。
咬牙瞪目长精神,马上三颠饮食消。
第一段两掌托天理三焦【歌诀】二目神敛养丹苗,两手托天理三焦。
脚蹬踵提除疲劳,吐纳运化浊气消。
【练法】1.两脚开步与肩同宽,正身直立,两掌垂于体侧;舌尖轻抵上腭,叩齿,用鼻自然呼吸。
目视前方。
(图5-1)[图片]2.两臂微外旋,两掌向上收于小腹丹田前相叠,左下右上;同时,丹田向内凹、吸气。
目视前下方。
(图5-2)3.两臂内旋,两掌重叠翻掌,由腹前向头顶上方托举,掌心向上,拇指侧向前。
呼气,丹田外凸,意在提踵。
目随掌上视。
(图5-3)4.两臂外旋,掌由头顶向下翻压,停于胸前(膻中穴处),掌心向内,继顺任脉向下按摩;与此同时,两踵压地,吸气,丹田向内凹。
双目微合内视。
(图5-4)5.两掌于胸前分开,下落垂于体侧;同时,吸气,丹田向外凸。
目视前方。
(图5-5)[图片]【要领】本段是伸展四肢和躯干的运动。
在伸展时要求呼气,小腹(丹田)凸起。
两掌下摩胸部时深吸气。
小腹凹凸的运动,可以改变腹压,亦可使肺部加大扩张、收缩度,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消除疲劳和吸入体内更多的氧气。
练功时,提踵与躯干伸展要一齐用力,压踵与按摩胸腹要整齐合拍,与呼吸同步。
步。
三焦为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有出纳、化气、摄精、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等功能。
由于功法为全身的伸展,又伴随着内气的运行,所以起到了调理三焦的作用。
坚持练习不懈,对耳聋、头昏沉、咽喉肿痛、目眦、面肿诸症均有疗效。
第二段左右开弓如射雕【歌诀】左右开弓如射雕,正奇相生子午到。
内形外气聚一念,俯首内照获至宝。
【练法】1.开步与肩同宽,正身直立,两掌垂于体侧,呼吸自然,目视前方。
(图5-6)2.左脚向左侧跨一步,屈膝蹲成马步。
八段锦八段锦1970-01-01 08:00:00清代一本气功修炼指南的插图;图中演示的坐式开天辟地一式。
中国武术气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中国武术流派红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心意六合拳意拳梅花拳螳螂拳劈挂拳通背拳鹰爪功鹰爪翻子拳三皇炮捶门弹腿太祖拳南拳洪拳刘家拳蔡家拳莫家拳李家拳佛家拳咏春拳永春拳白鹤拳迷踪拳迷踪罗汉拳花拳孙膑拳中国摔跤查拳八极拳纵鹤拳金鹰拳客家流民拳中国武术家张松溪王来咸黄百家俞大猷岳飞姬际可李存义尚云祥董海川杨露禅陈王廷李书文黄飞鸿霍元甲梁赞陈华顺叶问李振藩武术机构中央国术馆精武体育会区域演变台湾特有拳种查论编八段锦,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保健气功。
八段锦健身气功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它动作简单易行,功效显著。
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
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1。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八段锦”是“拔断筋”的别名。
因为此功多为筋骨拉伸动作,意欲将筋拔断,而后人以为八式,遂讹为八段锦。
八段锦和五禽戏、太极拳等,都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方法。
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育委员会发出通知,把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
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八段锦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目录隐藏1 历史源流2 内容3 动作图像4 风格流派5 八段锦健身术的功效作用6 参见7 参考资料8 外部链接历史源流传说武八段锦是由岳飞创制的,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但这些说法并不十分可信。
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锻炼方法的记载。
但最早出现“八段锦”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夷坚志》一书:“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导引术.4000~5000年前,中国中原大地洪水泛滥,百姓深受雨水潮湿的侵害,筋骨多瑟缩而不达,气血多郁滞而不行。
有贤能者发明了“舞",用来摆脱这些病痛。
这种祛病健身的“舞”后来就演变成导引术。
导引者,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就是通过自身的特殊锻炼方式,使机体气机流畅,骨正筋柔;可以很好的激发自身调理能力,消除病痛,增进健康,延缓衰老。
健身气功八段锦当初是由一些治病保健的单式动作发展组合起来的,因此八段锦每一式都有其独自的功效,既可选择单式或几式练习,也可以整套练习。
功法特点: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蒹;神形融合,气寓其中。
习练要领:松静自然;准确灵活;练养相蒹;循序前进。
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八段锦各式的动作要点、健身功效。
第一段两手托天理三焦(1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
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身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极力向上托,使两臂充分伸展,不可紧张,恰似伸懒腰状。
同时缓缓抬头上观,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此时缓缓吸气.(2 )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正落至胸高时,随落随翻转掌心再朝上,微低头,眼随手运。
同进配以缓缓呼气.如此两掌上托下落,练习四至八次.另一种练习法,不同之处是每次上托时两臂徐徐自体侧上举,且同时抬起足跟,眼须平视,头极力上顶,亦不可紧张。
然后两手分开,在身前俯掌下按,足跟随之下落,气随手按而缓缓下沉于丹田。
如此托按4 ~8 次。
这一式由动作上看,主要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但实际上是四肢、躯干和诸内脏器官的同时性全身运动。
三焦,是指人体上、中、下三焦,属于六腑之一,位于胸腹之间,其中胸膈以上为上焦,胸膈与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人体三焦主司疏布元气和流行水液。
这一式为两手交叉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促使全身上下的气机流通,水液布散,从而周身都得到元气和津液的滋养。
第二段左右开弓似射雕(1 )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
武当山古老养身功法(八段锦)第一段锦:丹房八段锦, 身端体松沉,冥心平稳坐, 呼吸细长匀,慧剑插真土, 两目内凝神,叩齿三十六, 升降气归根.注:八段锦,是道家古老养身功法,属内丹系列,故称之谓丹房八段锦.练习此功前,须身心平稳.松沉,端坐.双手握子午八卦连环诀,自然平放在两腿间,心要冥定,神要内凝,然后开始调理呼吸.呼吸之气,做到深.细.长.匀,息息归根(丹田为根)为妙.待身心静定后,便可进行叩啮三十六次,再根据意念小周天的途轻作深呼吸一至三次,口中津液吞下,气归丹元.第二段锦:片刻澄静后, 双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 二十四安神.注:三次深呼吸毕,气归丹元后,两手漫漫抬至脑后,双抱住昆仑穴处,一开一合,向内扣抱,开时吸气,扩胸抬头,放松双手.合时呼气,双手紧抱昆仑(脑户),向前向下撮压.一开一合为一次,如此须做一十二次.毕,双手自然放回两大腿上,片刻.然后,再抬起双手,用两掌心按住两耳门,再用手指扣击脑户二十四次.又自然放回两腿上.由于其击打声音如鼓,故名曰“左右鸣天鼓”第三段锦:起落又复至, 双手抱脑门,微摆撼天柱, 二十四度真.注:双手放回大腿,对身心稍作调整后,再次抬起双手,抱住脑门,向左右微微摇摆,振撼天柱(人身脊骨有二十四节,自上而下第三节曰天柱,即颈脊二骨衔接处)各二十四次,摇摆时,身体端正.摆动角度,二十四度左右为妙.第四段锦:赤龙揽水津, 神水满口匀,漱津三十六, 分作三口咽.注:微摆撼天柱后,回到自然静坐的姿式,两目垂帘,双视鼻准,口中舌头,象漱口一样,在口中左右漱转三十六次。
口中津液,分作三口咽下,然后,舌顶上腭,平稳坐定。
第五段锦:搓手摩肾堂, 三十六数行,调息一口气, 真火烧脐轮。
注:坐定之后,抬起两手,相互搓热,再各自按住两边肾堂处,由内向外搓摩转动,一圈为一次,各三十六次,再身心松沉,舌顶上腭,两目内视,呼吸自然,神气凝聚,平稳坐定后,根据意念小周天运行法,调理深呼吸几次,气归丹田,此谓采药入炉。
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虽然八段锦的历史悠久,流传很广,流派又多,但八段锦的动作和歌诀总是大同小异,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可见八段锦对人体确有健身疗病的良好作用。
八段锦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
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往往低头凹胸或弯腰的时候多,这样久而久之会改变人体姿势,影响内脏和神经的功能,损害健康。
而八段锦的动作大多有助于纠正这类病态。
因而,很适合于广大群众锻炼身体。
我国古代一些健身法,大都有明确的健身目的,某一动作可有益于某一脏腑,防治某一脏腑、经络的疾病,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例如有一种叫作“五脏导引法”的健身法,其动作可分为分别防治肝、胆、心、脾、肺、肾的某些疾病,“四时导引法”的动作分别具有补肝、补脾、补心、治肺、治肾等作用。
八段锦也是如此,每个动作的名目都注明了专门增强哪一脏器。
例如“两手托天”可以“理三焦”,“单举手”可以“调理脾胃”,两手攀足可以“固肾腰”,“摇头摆尾”可以“去心火”等,体现了体育与医学、体育与气功相结合,既抓住了保健的重点,又照顾了全面。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肌肉、关节与内脏之间,内脏与内脏之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
八段锦各个动作当然可能对某些内脏或经络有较多的作用,但总的看来,作为保健体操的八段锦,它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全身性的,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是说只有单举手,或只靠单举手就能调理脾胃,一个往后瞧的动作就能把“五劳七伤”都去掉了。
实际上是八段锦的各节动作综合起来,才能起到调理脾胃、理三焦、去心火、固肾腰等作用,也就是说才起到全面健身作用。
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一动作相对地有其特殊的保健作用。
为了从解剖生理和保健的角度探讨各动作的健身价值,安徽医学院体育教研组、医疗系和中医系等部分中西医教授专家们整理如下:一、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一节从动作上看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和伸懒腰很相似。
伸懒腰是人体常见的生理现象,据现有资料来看,加强四肢和躯干的伸展活动确可影响胸腹腔血流的再分配,有利于肺部的扩张,使呼吸加深,吸进更多的氧气,显然对消除疲劳有一定的作用。
道家养生之八段锦来源:道教之音/article/sort012/info-1160.html八段锦是一种由八节动作组成的传统养生健身运动方法。
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动作的设计,都针对一定的脏腑或病症的保健与治疗需要,有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长期坚持练习可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对中老年人、体弱多病、慢性病患者有很高的治疗保健作用。
特别是对糖尿病可以改善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同时强身健体减少并发症发生。
1. 双手托天理三焦作用:拉长脊椎、劲肩部肌肉,还可调理气血,稳定情绪。
配合呼吸,上托时深吸气,复原时深呼气。
直立,两足分开。
与肩同宽。
两臂自然松垂于身侧,然后徐徐自左右两侧上举至头顶,两手手指相叉,翻掌,掌心朝上如托天状。
同时顺势踮起两脚跟,再将两臂放下复原,同时两脚跟轻轻着地。
2. 左右开弓似射雕作用:可减轻胸闷与肩颈酸痛等症状。
配合呼吸,展臂及拉弓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直立,左足跨出一大步,身体下蹲作骑马式。
两臂在胸前交叉。
眼看左手,然后左手握拳,食指翘起向上,拇指伸直与食指成八字撑开。
接着左臂向左推出并伸直,头随而左转,眼看左手食指。
同时右手握拳,展臂向右平拉作拉弓状。
动作复原后左右互换。
3. 调理脾胃须单举作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酸过多、手脚冰冷或四肢酸痛的症状。
配合呼吸,上举下按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直立,两组分开与肩同宽。
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
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
4. 五劳七伤向后瞧作用:缓解肩颈僵硬、落枕等症状。
也适合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
同时配合呼吸,向后望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
两手掌心紧贴腿旁,然后头慢慢左顾右盼向后观望。
5. 摇头摆尾去心火作用:去心火,避免长暗疮、暴发青春痘、流鼻血、情绪暴躁等情况的发生。
特别适合久坐缺乏运动的人。
动作较复杂。
可量力而为。
配合呼吸,在转腰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八段锦八式名称: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第六式:双手攀足固肾腰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动作要领:起式:双脚并立,全身放松,两臂自然下垂,眼看前方。
接着双脚微曲膝盖不超出脚尖,重心右移,向左迈出左脚与肩同宽,双脚伸直,双手内旋环抱于腹前,掌心向内,指尖相对,距离不超过十公分,拇指不要翘起。
同时双脚再次微曲。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双手交叉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接着吸气,双脚慢慢直立,双手在胸前翻掌,眼跟手走,双手举于头顶,低头双眼平视前方,两手打开,呼气,两臂分别从身体两侧下落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同时双脚恢复到原来的微曲状态,重复动作六次。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重心右移,左脚左移,双臂交叉左手在前,膝关节缓慢伸直,双手向上交叉于胸前,目视前方,展臂拉弓,肘部抬平。
两腿屈膝半登成马步,重心在中间,双眼目视左手食指指尖。
重心右移,两手自然打开,右手向右划弧,双眼跟着右手动,左脚收回,两掌捧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右式与左式相反。
左右式分别做三次。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两腿伸直,左手手心向内,指尖向上,从身前缓慢上举至头,同时吸气,翻掌于头顶,指尖向右。
左手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下按于髋旁,同时呼气,双手收回,屈膝。
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重复以上动作左右分别三次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两膝伸直,双手下垂,掌心向后,目视前方,两臂外旋,掌心向外,头往左后方瞧,吸气,头部回正,呼气,同时两腿微曲,两臂内旋按于髋旁,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左右动作分别重复三次。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重心左移,右脚向右开步站立,同时双手向上举于头顶,掌心向上,指尖相对,目视前方,双腿成马步,同时两手打开从身体两侧下落反按于双腿上,重心右移,目视右脚背,右脚尖,右脚内侧,重心左移,看右脚后跟,头向后摇,重心在中间,目视前方。
八段锦练习方法之一/01gmrb/2006-04/19/content_405457.htm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发布时间:2006-04-19 04:07来源:光明日报八段锦功法从宋朝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其特点为动作简单易行,健身效果明显,是中华养生文化中的瑰宝。
八段锦的“八”字不是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
“锦”字则表示每招每式的汇集,如丝锦般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的健身办法。
八段锦功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八段锦练习时身体重心平稳,虚实分明,轻飘徐缓;练功动作轻松自如,舒展大方,路线带有弧形,不直来直往,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一招一式的变化和姿势的衔接连续流畅,无停顿断续之处。
二、松紧结合,动静相兼。
八段锦功法练习时,肌肉、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放松而不松懈,在动作的衔接上用力适当,缓慢进行。
习练者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轻灵活泼,舒适自然,在动作的节分处做到沉稳,并保持肌肉的牵引伸拉。
三、神与形合、气寓其中。
八段锦功法每式动作以及动作之间充满了对称与和谐,体现出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做到意动形随、神形兼备。
本功通过精神的修养和形体的锻炼,促进真气在体内的运行,以到达强身健体的功效。
八段锦练习方法之二/content/2006-04/22/content_410355.htm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发布时间:2006-04-22 02:25来源:光明日报练习八段锦对基本身形的要求较高,习练者通过锻炼基本身形可以克服关节和肌肉的酸痛,为放松入静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习其他动作打下基础。
下面我们就介绍练习八段锦所需掌握的基本身形和预备式。
一、基本手形1、拳形:大拇指抵掐无名指根节内侧,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
2、掌形:掌形之一,五指微屈,稍分开,掌心微含;.掌形之二,拇指与食指竖直分开成八字状,其余三指第一、二指节屈收,掌心微含。
八仙正宗八段锦(6):仙姑吻莲,柔腿、活腰,利于技击踢腿八仙八段锦,锦上花浓艳”。
八仙秘传八段锦,隶属武当名宗“八仙门”,其以八仙练形对应八段练法,功效全面,动作独特,妙趣横生,是不可多得之内家真传。
名段主要功效:国舅醒酒,活腰、展臂,热身、开功。
洞宾探海,灵巧身法。
拐李坠底,增强腿力。
湘子望月,灵活头颈,醒脑、去疲。
采和献舞,顺气、畅体。
仙姑吻莲,柔腿、活腰,利于技击踢腿。
钟离怒目,坚实手力,增大拳劲,提高视力。
果老骑驴,增益脚力,舒活全身,除滞、消疾。
接上篇八仙正宗八段锦(5):采和献舞,活动腰椎、颈椎,顺畅气血。
六、仙姑吻莲柔功高【歌诀】两掌沿腿至踵边,俯身起立掌举天。
伸脚虚步吻脚尖,举腿收脚势混元。
【练法】1.接上(八仙正宗八段锦(5):采和献舞)。
两掌沿腋下绕至后背、腰部、臀部、大腿、脚后跟,抱柱;上身低俯,两膝挺直(图4-85、4-86)。
图4-85图4-862.两掌绕至脚背,继向前下地面伸俯,掌尖点地。
随后,两掌直臂抬身而起,两臂向上举直,掌尖向上,掌心向前(图4-87、4-88)。
图4-87图4-883.两掌左右展开,再向下收于腹侧,掌心向上,掌尖相对。
同时,上体重心下沉,两膝微屈(图4-89、4-90)。
图4-894.吸气;两掌缓缓抬至胸前,继绕至后背,按住“肾腧穴”部位,掌尖向下(图4-91、4-92)。
图4-91图4-925.左脚内收于右脚内侧之际,即向前半步脚跟点地,脚尖翘起。
同时,两掌即沿两腿侧移至左脚,低头俯身,两掌抱住左脚掌,额头向前去接触左脚尖(图4-93、4-94)。
图4-93图4-94此法叫“吻鞋”,是武术柔软功的一种。
有此功夫者下巴可以触及脚尖。
初练时先作此动作,接触不到不必过急,慢慢练习自可成功。
歌诀中的“吻莲”即指吻鞋。
6.立起上身;两手松开左脚,沿左大腿前侧上收,至小腹前成抱球势(图4-95)。
图4-957.右膝伸立,左腿提膝收怀,接着将脚掌举起,与左脚同高(初练者自行确定高度),脚底向前上方。
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虽然八段锦的历史悠久,流传很广,流派又多,但八段锦的动作和歌诀总是大同小异,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可见八段锦对人体确有健身疗病的良好作用。
八段锦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
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往往低头凹胸或弯腰的时候多,这样久而久之会改变人体姿势,影响内脏和神经的功能,损害健康。
而八段锦的动作大多有助于纠正这类病态。
因而,很适合于广大群众锻炼身体。
我国古代一些健身法,大都有明确的健身目的,某一动作可有益于某一脏腑,防治某一脏腑、经络的疾病,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例如有一种叫作“五脏导引法”的健身法,其动作可分为分别防治肝、胆、心、脾、肺、肾的某些疾病,“四时导引法”的动作分别具有补肝、补脾、补心、治肺、治肾等作用。
八段锦也是如此,每个动作的名目都注明了专门增强哪一脏器。
例如“两手托天”可以“理三焦”,“单举手”可以“调理脾胃”,两手攀足可以“固肾腰”,“摇头摆尾”可以“去心火”等,体现了体育与医学、体育与气功相结合,既抓住了保健的重点,又照顾了全面。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肌肉、关节与内脏之间,内脏与内脏之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
八段锦各个动作当然可能对某些内脏或经络有较多的作用,但总的看来,作为保健体操的八段锦,它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全身性的,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是说只有单举手,或只靠单举手就能调理脾胃,一个往后瞧的动作就能把“五劳七伤”都去掉了。
实际上是八段锦的各节动作综合起来,才能起到调理脾胃、理三焦、去心火、固肾腰等作用,也就是说才起到全面健身作用。
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一动作相对地有其特殊的保健作用。
为了从解剖生理和保健的角度探讨各动作的健身价值,安徽医学院体育教研组、医疗系和中医系等部分中西医教授专家们整理如下:一、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一节从动作上看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和伸懒腰很相似。
伸懒腰是人体常见的生理现象,据现有资料来看,加强四肢和躯干的伸展活动确可影响胸腹腔血流的再分配,有利于肺部的扩张,使呼吸加深,吸进更多的氧气,显然对消除疲劳有一定的作用。
八段锦开头就做这一动作,一则可消除疲劳,吸进更多的新鲜空气;再则是一种全身肌肉和内脏的总动员,给以下各段动作做好准备;三则对三焦有调整作用。
三焦,系中医学对人身部位的名称,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等脏腑;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下焦指脐以下,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
由此看来,上焦约为胸腔,中焦为腹腔,下焦为盆腔。
总起来说,大约就是人身内脏的全部。
由于这节动作是全身的伸展活动,又伴随深呼吸,所以对内脏各部调理是自然的。
不仅如此,对腰背肌肉骨骼也有良好作用,有助于矫正肩内收和圆背等不良姿势。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这一动作的重点在胸部,用中医术语来说就是重点在上焦。
除了头以外,上焦可说是全身最重要的部位,这节动作影响所及,包括两手、两臂和胸腔内的心肺,通过扩胸伸臂可以增强胸肋部和肩臂部肌肉,加强和血液循环,有助于进一步纠正姿势不正确所造成的病态。
三、调理脾胃臂单举这段动作是一手上举,一手下按,上下用力对拉,使两侧内脏器官和肌肉进一步受到牵引,特别是使肝、胆、脾、胃受到牵拉,使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得到增强,久练有助于防治胃肠病。
四、五劳七伤向后瞧这一节动作是头部反复向左、向右转动,眼球尽量往后看,显然是一种头部运动。
头部运动对活跃头部血液循环、增强颈部肌肉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而且对消除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和一些生理功能障碍等也有促进作用。
可是,这节动作按中医理论却历来被认为对五劳七伤有防治作用。
五劳,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指心、肝、脾、肺、肾等劳损;另指“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不论那种解释,都是;因劳逸不当、活动失调而引起的几种损伤。
七伤,说法也不同,有所谓七情伤害、肾亏七症等,总之也是由于精神活动过渡强烈和持久或者过度静止抑郁,造成神经紊乱失调,从而造成脏腑气血劳损。
而头部运动,对脑部(中枢神经)、颈椎(通往全身的神经总通路)都有良好作用,有助于增强和改善它们的功能,调节它们对脏腑气血及身体各部的作用,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和劳损的目的。
可能是因为如此,这节动作才历来被认为对防治五劳七伤有好处。
此外,这段动作还有下列三种作用:1、可以加大眼球活动范围,增强眼肌;2、使颈诸肌感到酸疼,其作用和针灸时酸痛的作用相似,对大脑和全身神经活动有良好作用。
3、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颈椎病,保持颈部肌肉正常的运动功能,改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眩晕感觉。
五、攒拳怒目增气力这段动作要求拳头紧攒,脚趾用力抓地,全身用力,聚精会神,瞪眼怒目,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激发兴奋,加强气血的运行;长期如此锻炼,会促进肌肉发达,体力、耐力逐渐加大。
这段动作值得注意的是怒目,怒目在外国体操中是没有的。
实践证明,怒目确有助于增强攒拳的气力,也是用力的表现,但其生理机制是否因为怒目时颈部肌肉加强而增加了臂力尚待进一步研究。
一般来说,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两目圆睁,以至怒目。
总之,怒目是否也可以促进交感神经的兴奋,尚待证明。
不过,怒目有助于增强眼肌是可以确信无疑的。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一段动作,既有前俯,又有后仰,可充分伸展腰背肌肉,同时两臂也尽量向下伸展,显然对增强腰部及下腹有良好作用。
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腰肌、腰椎骨骼和重要神经,而且保护着内脏重要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
腰部运动,实际上也包括腹部及腹部所包括的各种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运动。
至于肾,其作用是排泄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对人体无用或有害的终产物,它排泄的种类最多,其量也大;又有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机能,对保持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起着重要作用。
肾上腺等内分泌器官,更与全身各种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
按中医理论,肾的含义和作用则更广泛和重要,认为是“五脏之一”、“先天之本”、“藏精之脏”(精指所谓本脏之精气与五脏六腑水谷所化生之精气,即维持人体生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可见其重要性。
坚持练两手攀足可使腰肌延伸而受到锻炼,使腰部各组织、各器官、特别是肾脏、肾上腺等得到增强,既有助于防治常见的腰肌劳损等病,又能增强全身机能。
但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头部不宜垂得太低。
七、摇头摆尾去心火这段动作是个全身性动作,对整个身体都有良好作用。
但为什么强调可去心火,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心火可能是指受寒、感冒、发烧时抽出现的一些症状;认为摇头摆尾,旋转身体,可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发汗去热,除去心火。
也有人认为火是交感神经紧张的一种表现,正常活动都多少可引起交感神经紧张,但在健康人这种紧张经休息后即可消除,如果休息后仍不消除,即属病态;并认为心火可能是火的总称,也包括肝火等。
这段动作强调放松,因此可能是消除非正常神经紧张的一种方法。
八、背后七颠诸病消这段动作继续要求放松,但与两手托天动作正相反;托天动作是要把全身伸展,拉开,而这段动作是要把全身各器官、各系统受到轻微震动而复位;用中医针灸术语来说,这是一开一合,很完整。
所谓诸病消和百病消,并非指单做七颠能消百病,而是指长期坚持练整套八段锦动作才可以增强整个身体,夸大些说就是“诸病消”或“百病消”。
综观上述八项动作简单完整,颇为全面,主要用祖国医学理论来解释动作对人体的作用,运动量可大可小,老弱皆宜,即可防病,又能治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
八段锦的歌诀,有的可用现代医学加以解释,有的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和阐明。
但坚持八段锦对人体有良好作用这已是无数人的实践所证实了的。
八段锦的锻炼要领一、刚柔结合练功时,全身肌肉、神经都要放松,然后轻缓用力做动作,这对消除脑力和体力疲劳帮助极大。
柔和刚,松和紧是相对的,是对立统一的,练功始终要求在松中有紧,柔中有刚,切不可用僵力,也只有做到放松,使出的劲才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不致僵硬。
这是我国古代各种健身的一个最基本的共同要求。
八段锦也是如此,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等也是如此。
这点必需充分注意。
一、意守丹田全身放松之后,精神也要放松并微微用意想肚脐(意守丹田)。
必需注意,微微用意就是不要过分用意,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造成神经紧张,严重时甚至可引起神经过度紧张等不良后果。
腹部是脏腹杂聚之所,因此,意守丹田(脐下一寸处),作用甚大。
例如,意守丹田首先有助于形成腹式呼吸,促进腹腔血液循环;其次,有助于使头部和胸部虚灵,使身体重心下移,身体下部充实,有助于克服中老年人容易发生的头重脚轻和上盛下虚的病象。
此外,由于做到了上虚下实,所以下盘牢固,做起来才能轻灵,稳健。
总之,只有做到意守丹田等各项要求,才能更好内外俱壮。
三、呼吸均匀练功前,可先做几次深呼吸。
练功当中,呼吸要自然、平稳;最好用鼻,也可鼻口并用,但不可张口喘粗气,而要悠悠吸气,轻轻呼气,自己都听不见。
练功最好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如果在室内练,要先开窗户换气。
做到上述几项要求后,做起动作来会自然形成腹式呼吸,使横膈上下运动幅度加大,腹肌收缩有力对心脏很有好处。
但腹式呼吸要自然形成,切不可强呼吸。
四、讲究运动卫生1、要练好身体,必须实行体育与卫生相结合,光练功不行,还必须和饮食起居、劳动、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配合起来。
例如,吸烟对人体有害,应该忌掉;酒也不宜多喝,等等。
2、饭后一小时内,不宜锻炼,以免影响呼吸和消化。
衣服要松宽,以免妨碍动作。
3、为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除八段锦以外,还可根据身体的情况选一些其它的体育项目(如长跑、游泳、冷水浴、日光浴等)进行锻炼。
至于运动时间和次数等,要因人、因、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一般以练到微微出汗为适宜。
古今八段锦真谛之完全揭秘八段锦不是一般体操套路拳,亦非导引动气功,实乃丹道南宋之祖张伯端所言的“始于有作无人识”之丹道下手秘法!八段锦有站式,坐式及秘传三种,现将这三种八段锦与武术,养生之联系阐述于下:站式八段锦——经络小周天,练生殖之精两手托天理三焦。
人体之气有四,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其中元气发源于肾间命门,通过三焦,沿经络系统和腠理之间循环至全身。
此式动作能升提元气和中气,若结合升补脾肾之中药,对胃下垂肾游走有极好疗效。
两手托天,外指动作,内密天门。
天门即囱门穴,有些丹法说是百会穴,实际修练时应根据各人的体质及功法而定。
“专气致柔,能婴儿?天门开阖,能无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专气致柔是指口鼻呼吸。
传言孙禄堂先生能将口鼻塞住练拳,这一状态虽然惊人,但对修真并无好处。
丹道与佛家皆讲究气住脉停入大定,人体活动自然会加速血脉流动,脉停之状态定不能出现。
知其雄,守其雌,是体内之气感,丹道不追求气感之强烈,丹田之中精气微,由微至无即停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