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学-医学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208.50 KB
- 文档页数:59
简明中医⽪肤病学赵炳南附录⼀ ⽪肤病临床常⽤⽅剂⼀、内服⽅剂1.疏风解表⽌痒⽅(1)⿇黄⽅组成:⿇黄3g 杏仁4.5g ⼲姜⽪3g 浮萍3g ⽩鲜⽪15g 陈⽪9g 丹⽪9g ⽩僵蚕9g 丹参15g功⽤:祛风散寒,活⾎⽌痒。
适应证:荨⿇疹、⽪肤瘙痒症、神经性⽪炎、丹毒等偏于风寒者。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肤科。
(2)桑菊饮组成:桑叶9g 菊花9g 杏仁9g 桔梗9g ⽢草3g 薄荷3g 连翘9g 芦根12g功⽤:疏风清热,宣肺⽌咳。
适应证:荨⿇疹以及⽪肤疮疡之初起,兼有表证,偏于风热者。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温病条辨》。
(3)荆防⽅组成:芥穗6g 防风6g 僵蚕6g 银花12g 蝉⾐3g ⽜蒡⼦9g 丹⽪9g 浮萍6g ⽣地9g 薄荷4.5g 黄芩9g ⽢草6g功⽤:疏风解表,清热⽌痒。
适应证:荨⿇疹、⽪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炎、丹毒等偏于风热者。
也可⽤于⾎管神经性⽔肿。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肤科。
(4)全⾍⽅组成:全⾍(打)6g 皂刺12g 猪⽛皂⾓6g 刺蒺藜15g 炒槐花15g 威灵仙12g 苦参9g ⽩鲜⽪15g 黄柏15g功⽤:息风⽌痒,除湿解毒。
适应证:慢性顽固瘙痒性⽪肤病,如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炎、结节性痒疹、⽪肤瘙痒症等。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肤科。
(5)浮萍丸组成:紫背浮萍(洗净)500g制法: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
功⽤:散风祛湿,清热解毒,调和⽓⾎。
适应证:圆型脱发、⽪肤瘙痒症、⽩癜风、荨⿇疹等。
⽤法:每服6g,⽇服2次,温开⽔送下。
来源:《医宗⾦鉴·外科⼼法》。
(6)防风通圣丸组成:防风 荆芥 连翘 ⿇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芍 ⽩术 栀⼦ ⼤黄 芒硝各15g ⽯膏 黄芩 桔梗各30g ⽢草60g 滑⽯90g制法:共为细粉,⽔泛⼩丸,滑⽯为⾐。
中医皮肤病学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它研究的是皮肤疾病在中医理论下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通过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来辨别皮肤病的本质,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治愈或缓解患者症状的目的。
一、中医皮肤病学的病因理论中医皮肤病学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
内因主要指体内脏腑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等,外因则包括气候、环境、营养等外界因素。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病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准确把握病因。
二、中医皮肤病学的病机理论中医皮肤病学认为,皮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导致经络阻塞,湿邪内生,或者是肺脏、脾脏、肝脏等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机体的正气状态是预防皮肤病的关键,只有增强机体抵抗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皮肤病。
三、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肉眼观察,以准确判断皮肤病的类型和病机。
其中,望诊主要观察皮肤的色泽、纹络和鳞屑等特征;闻诊则通过患者的气息、体味等判断病情;问诊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疼痛情况等;切诊则通过皮肤的压痛、组织的硬度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四、中医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针灸、药物、中药外用、中药熏蒸、中药煎洗等综合治疗方法。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阴阳、气血等,并对皮肤病起到修复作用。
药物治疗则依据中医理论中的药性和归经归脏作用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中药外用、煎洗等方法是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水外用,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疗效,局部治疗或促进全身痊愈。
五、中医皮肤病学的疗效与展望中医皮肤病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从传统的经验总结中提炼出了一套具有独特特色的皮肤病诊疗方法。
然而,中医皮肤病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中药安全性的问题、治疗方案的个体差异等。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中医皮肤病学的临床规范和技术水平。
中医皮肤病学重点笔记
引言
本文档将重点概述中医皮肤病学的基本知识和关键要点。
皮肤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内容。
皮肤病的分类
- 按病因分类:分为内因性皮肤病和外因性皮肤病。
- 按病变特点分类:分为红斑、丘疹、斑块、水疱、脓疱、鳞屑等类型。
- 按中医辨证分类:根据中医的辨证理论,将皮肤病分为寒热湿燥等不同类型。
皮肤病的病因
- 外感因素:如风、寒、湿、热等外来因素对机体的侵袭。
- 内因因素:由内脏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等引起。
皮肤病的病理机制
- 湿热蕴结:湿邪与热邪相互传变,导致湿热蕴结于皮肤。
- 风寒湿燥火:外感因素与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皮肤病的
病理变化。
皮肤病的诊断与辨证
- 病史询问:了解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 望诊:观察皮肤病的病变表现。
- 闻声:通过听清皮肤病的声音来辨证。
- 问诊:细致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验。
- 切诊:用手指触摸或压迫皮肤病部位,以判断其变化和性质。
皮肤病的治疗
-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和辨证,选择中药进行内服或外用治疗。
- 中医针灸疗法:通过针刺或灸烧来调节体内气血运行。
- 中医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来调节经络和促进血液循环。
- 中医食疗:通过合理饮食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结论
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诊断和治疗皮
肤病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疗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皮肤病学的基本
知识和关键要点,能够更好地应对皮肤病的治疗和预防。
辽宁中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主讲教师:李忻红助讲教师:授课对象:医系本科班授课时间:2004年第二学期总学时:20学时理论学时: 20学时授课语言:汉语授课形式:普通讲授教材名称:中医外科学出版时间:2002年参考教材:《现代皮肤病学》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年月日辽宁中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概论一、皮肤的简单结构及主要生理功能1、简单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体重的16%。
皮肤面积成人约1.5―2m 2皮肤厚度因人而异,不同部位厚度不同。
通常约为0.5-4mm (不包括皮下)。
眼睑,乳部和四肢屈侧等处较薄,掌跖和四肢伸侧等处较厚。
光镜: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其间除附属器,还有淋巴管、血管、神经、肌肉)。
表皮(由下至上分为):生棘层:多角形,愈位于表层,形态愈扁平发颗粒层:细胞内有粗大、嗜碱性颗粒。
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层肥厚处。
角质层:细胞不含细胞核。
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主要由致密CT组织组成,包括胶原f 、弹力f 、网状f ,细胞和基质, 还有N、N未梢,血管、L 管,肌肉及附属器。
皮下组织:疏松的结缔组织脂肪又称皮下脂肪层,此层还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及N 等。
年月日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皮肤附属器:毛发与毛囊:毛发分长毛、短毛、毳毛。
皮脂腺:分布广泛,分布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全身皮肤,头面、胸背上部皮脂腺较多(皮脂溢出部位)。
小汗腺:分泌汗液,调节体温。
分布广泛。
除唇红、包皮、龟头、小阴唇等处。
顶泌汗腺(旧称大汗腺):腋,乳晕,脐窝,肛门,外阴等处。
甲:密集角质细胞构成。
指甲生长速度每月0.1mm ,趾甲为其1/2-1/3,一般3个月长1cm 。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神经,保持正常生理功能。
2、主要的生理功能(1)保护作用(屏障作用):防护机械性刺激,物理性损害,化学性损害,微生物防御。
(2)感觉作用:单一感觉:对单一刺激引起的, 触、痛、冷、温、压、痒——六种基本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