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红蛋白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12.72 KB
- 文档页数:4
红细胞生成素研究新进展天津南开大学医学院医用生化与老年医学教研室戴毅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分子量约34kD。
血浆中存在的EPO由165个氨基酸组成,糖基化程度很高,糖基成分主要是唾液酸。
根据碳水化合物含量不同,天然存在的EPO分为两种类型,α型含34%的碳水化合物,β型含26%的碳水化合物。
两种类型在生物学特性、抗原性及临床应用效果上均相同。
人类EPO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22区。
1985年其cDNA被成功克隆,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始大批量生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uEPO),广泛用于临床。
传统认识中,EPO是一种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促进红系祖细胞增生、分化,最终成熟的内分泌激素。
对机体供氧状况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胚胎早期,EPO由肝生成,然后逐渐向肾转移,出生后主要由肾小管间质细胞分泌。
随着近年来研究不断进展,对于EPO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1.EPO对红细胞容量的精细调节EPO作为促进红细胞生成,增加红细胞容量的主要激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未解决,如:EPO产生的机理;EPO作用于造血细胞前体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等。
1.1 EPO的产生EPO的生成与机体供氧状况的关系虽早已证实,二者间的作用机理却不清楚,最近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当机体缺氧时,肾小管间质细胞周围的氧分压随之下降,影响到胞浆中的一还原状态,最终造成EPO表达增多。
Fandrey等用于细胞癌HepG2进行体外实验时发现:缺氧环境或在培养基中加入氯化钴(CoCl2)、去铁胺(DSF)及其还原性物质,如NADPH时,胞浆内H2O2的含量随之下降,并造成EPO 表达增多。
在培养基中直接加入外源性H2O2,则使EPO生成减少。
因而推论H2O2是EPO生成调节过程中的胞内信号分子。
当胞内存在高水平的时H2O2,EPO的表达处于抑制状态;反之,当H2O2浓度降低时,抑制解除,而使EPO表达增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脑红蛋白测定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刘亚辉;叶辉;高凯;康宁;詹斌【摘要】目的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脑红蛋白(NGB)的含量,探讨脑缺氧程度与OSAHS患者的相关性,为临床进行脑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OSAHS患者48例及非OSAHS病例45例作为对照,均经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及血清脑红蛋白检测.所有入选者在睡眠监测结束后晨醒3 min内采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NGB.结果 OSAHS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NGB浓度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OSAHS患者血清NGB水平与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呈负相关(r=-0.768),血清NGB水平与睡眠呼吸监测指标AHI呈正相关(r=0.788).结论 OSAHS患者睡眠中病情越重脑缺氧越严重.【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0(016)005【总页数】3页(P359-361)【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脑红蛋白;多导睡眠监测【作者】刘亚辉;叶辉;高凯;康宁;詹斌【作者单位】厦门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6.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睡眠期间因呼吸暂停引起的反复发作的低氧血症,可以造成脑缺氧;另外,低氧血症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血管收缩更加重脑缺血缺氧,在成人可出现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行为怪异、遗尿、阳痿等。
[文章编号] 1671-587Ⅹ(2012)06-1114-05[收稿日期] 2012-07-26[基金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010JM4054);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课题(09JK713)[作者简介] 张 蓓(1980-),女,山东省济宁市人,主治医师,讲师,在读医学博士,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通信作者] 李亚军(Tel:029-84277893,E-mail:liyajun9@hotmail.com)脑红蛋白在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张 蓓,李亚军,张世俊,任会云,王敏娟,郭长江(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陕西西安710077)[摘 要] 目的:观察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脑红蛋白(Ngb)的表达及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二者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Ngb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Hemin(Ngb诱导剂)组、LY(PI3-K/Akt抑制剂LY294002)组和Hemin+LY组,每组12只。
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梗死动物模型,术后24h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组织梗死体积;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Ngb mRNA表达水平及PI3-K/Akt活性。
结果:假手术组未见TTC不着色区,未检出神经功能缺损。
与缺血组比较,Hemin组大鼠脑组织中Ngb和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减小(P<0.01);与缺血组比较,LY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加(P<0.01),神经功能评分升高(P<0.05),Akt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Ngb无明显变化。
与Hemin组比较,Hemin+LY组大鼠脑组织损伤加重,Ak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Ngb未被抑制。
结论:Ngb可以减小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并且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远端缺血预适应在脑梗死中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刘旭东;刘萌;苏颖;周艳霞;任力杰
【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
【年(卷),期】2024(19)1
【摘要】脑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远端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能够显著提高靶器官对缺血的耐受程度,减小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对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
本文将从神经、体液和免疫3个方面,结合相关信号通路对RIPC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综述RIPC目前在临床缺血性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7页(P105-111)
【作者】刘旭东;刘萌;苏颖;周艳霞;任力杰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远端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脑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远隔缺血预适应脑保护的实施方式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4.脑红蛋白在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5.远隔缺血预适应与急性脑梗死脑保护临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红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黄飚,王德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重庆400016) 长期以来,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被认为是脊椎动物仅有的2种携氧球蛋白。
但是,在2000年,德国科学家Burmester 在《Nature》上首次报道,在人和小鼠脑内存在一类新的球蛋白,基于它最先在神经系统表达,我们叫它神经球蛋白(neu⁃roglobin,NGB),又叫脑红蛋白[1]。
在过去的9年里,各国科学家掀起了一股研究脑红蛋白的热潮,尽管提出了大量各种假设,然而它的功能还是不能确定。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脑红蛋白作为一种新型的携氧载体实现血氧向组织的运输,缺血缺氧性损伤中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去除活性氧和一氧化氮(NO),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
毫无疑问,脑红蛋白是一种新型、非常重要、功能多样的球蛋白。
1 脑红蛋白的结构和分布BURMESTER等[2]发现第3种球蛋白存在于人和小鼠的神经系统,从那以后我们逐渐发现直系同源的NGB存在于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虫类、两栖类、鱼类等。
NGB的结构非常类似于另外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球蛋白-肌红蛋白(myoglobin,MGB),它由151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7×107。
ZHANG等[3]率先克隆了大鼠NGB基因,hNGB基因长约8041bp,放射原位标记发现hNGB位于14q24染色体上。
NGB具有独特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结构,其中3个内含子分别位于B12-2、E11-0和G7-0。
与血红蛋白(Hb)、肌红蛋白比较,E11-0为其独有的内含子。
NGB 具有经典螺旋三折叠结构特性,基本结构是1个血红蛋白结构和蛋白质肽链。
对大鼠NGB晶体研究发现NGB立体结构中存在1个大的中心凹陷包含了血红蛋白,人蛋白质内部活性部位、结合解离的途径[4]。
NGB最先被发现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ZHANG等[3]利用免疫组化分析发现,NGB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广泛存在于大鼠脑中,在脑中特异的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嗅球和小脑[5]。
脑红蛋白在脑缺血的研究进展songxue 2000年Burmester等1在《Nature》上发表了名为《A vertebrate globin expressed in thebrain》的文章。
其中写到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是继血红蛋白这种携氧的球蛋白发现以来的第三种蛋白质,主要表达在人和小鼠脑内。
自此关于脑红蛋白的研究便展开了,近十余年来,脑红蛋白成了很多神经科学学者研究的热门,诸多的学者将他们的方向定位在探讨脑红蛋白在大脑局灶性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问题上2`3。
本文旨在其分布结构及脑保护的作用进行综述。
1脑红蛋白的分布1.1脑红蛋白mRNA在脑内定位Burmester错误!未定义书签。
初步检测了Ngb mRNA在脑中的分布:通过斑点杂交研究发现在大脑的前叶、下丘脑核和丘脑有较强的Ngb mRNA阳性信号的分布,形态学方面,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海马的锥体细胞层有Ngb mRNA阳性物质存在。
邓美玉等4用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Ngb mRNA在成年大鼠脑中的正常分布:大脑皮质中Ngb mRNA阳性神经元分布广泛,尤以颞叶听区、扣带皮质、梨状皮质中的阳性细胞较为密集,在新皮质的第Ⅱ~V层均有阳性神经元分布,细胞形态以中型居多,阳性产物多集中于胞质。
海马的各区(CA1—4)均有NgbmRNA阳性神经元分布,阳性细胞主要是锥体细胞。
在锥体细胞层外的其他海马区域内有稀疏的阳性细胞。
前脑核团中,杏仁中央核、杏仁内侧核、杏仁皮质前核、杏仁皮质后核、梨状内核等均见Ngb 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数量中等,染色较强。
丘脑、下丘脑中Ngb mRNA阳性神经元散在分布,数量不多。
嗅球的僧帽细胞层染色阳性,胞体大,染色强度较弱。
小脑中Ngb mRNA阳性产物染色强,主要分布于蒲肯野细胞。
在脑干,脑桥网状结构及脑桥核中也观察到了Ngb mRNA阳性细胞的分布,数量较少。
神经保护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进展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徐恩教授缪学琼李雯[摘要] 神经保护药物主要作用于脑缺血引发的细胞毒性机制,在脑缺血瀑布启动前使用此类药物能更好地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本文对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γ-氨基丁酸(GABA)激动剂、胞二磷胆碱、炎症反应抑制剂、雌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神经保护药物;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由于脑血流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缺血中心的坏死和缺血周边的半暗带。
抢救缺血半暗带的关键是超早期溶栓治疗,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核心是积极采取脑保护措施。
近年来人们致力于研究急性缺血后的损伤级联反应,已发现了很多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本文选取某些热点药物作介绍。
热点的神经保护药物1.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常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组织内产生了大量谷氨酸,通过刺激N-甲基-D-天冬氨酸(NMDA)、 2-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红藻氨酸(KA)等不同类型的受体兴奋突触后神经元,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继而使蛋白酶、磷脂酶和蛋白激酶激活最终致胞内成分溶解,细胞死亡。
阻断谷氨酸受体可降低钙内流从而减轻神经元损伤。
赛福太(Selfotel)是一种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结合在谷氨酸受体的NMDA位点阻止谷氨酸所致兴奋性毒性。
在动物实验中该药被证实有神经保护作用,但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表明,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小时内静脉使用赛福太(1.5 mg/kg)并无益处,治疗组躁动、幻觉等副作用的发生率远较对照组高,结果显示该药可能存在神经毒性作用,由此被提前终止[1]。
另一种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加维斯替奈(gave-stinel)对NMDA受体的甘氨酸位点有高度亲合力和高度选择性,临床前试验显示较低剂量即能阻断NMDA介导的去极化。
报告报告正文研究研究内容和意义简介:视网膜缺氧和缺血性疾病(此处似可略去)已成为眼科最常见、难治疗、易复发和易失明的疾病。
最近的研究表明,脑红蛋白(Neuroglobin, Ngb)对脑缺血缺氧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拟揭示其对视网膜缺血缺氧是否也有同样的保护作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视网膜不同发育阶段Ngb的表达,并观察Ngb表达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氧的需求和视功能的联系,从而揭示正常生理状况下Ngb与视网膜氧代谢之间的关系;(2)动物模型分(3)别造成急性和慢性视网膜缺氧,进一步证实病理状态下Ngb与视网膜氧代谢之间的关系;增强或减弱Ngb在视网膜内的表达,研究Ngb对视网膜缺氧的保护作用;(4)对培养的视网膜细胞给予低氧环境来诱导细胞的凋亡,观察细胞内Ngb的定位变化及其与细胞色素C 的相互关系,初步探讨Ngb保护视网膜缺氧的分子机理(为什么要从此角度研究其分子机理,应在立论依据中说明)。
通过以上研究,有望对视网膜缺血和缺氧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视网膜、缺氧、脑红蛋白(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视网膜缺氧和缺血性疾病(如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发病率日益增加,目前已成为除白内障外最常见的致盲原因。
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继续发展,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但是,由于对其确切的发病机理(尤其是分子机理)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对其治疗和预防的效果均不理想。
因此,尽快阐明此类疾病的发病机理、从而寻求更为理想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目前,该课题也成为眼科医生及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
由于视网膜是人体中最大的耗氧组织(是否确切?耗氧率可能是最高的,但耗氧量不应该是),对O2的需求非常敏感,因此很多情况下脑缺氧和缺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兆就是视网膜的缺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类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的开题报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类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缺血性神经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中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
缺血性神经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组织缺血和缺氧,导致神经元死亡和功能障碍。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保护神经元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多肽激素,主要调节红细胞生成,但近年来研究发现,EPO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EPO通过促进神经元的生存和再生,减轻神经元死亡和功能障碍,从而保护神经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EPO对类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缺血性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建立类缺血模型:采用氧糖剥离法建立类缺血模型,模拟神经元缺氧缺血情况。
2. EPO干预:将EPO加入培养基中,观察EPO对类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3.细胞生存率检测:采用MTT法检测神经元细胞的生存率。
4.细胞凋亡检测: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情况。
5.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元细胞中Bcl-2、Bax、Caspase-3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四、预期研究结果1. EPO可以显著提高类缺血神经元的细胞生存率。
2. EPO可以减少类缺血神经元的细胞凋亡。
3. EPO可以通过调节Bcl-2、Bax、Caspase-3等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五、研究意义1.本研究可以为缺血性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EPO对神经元的保护机制,为EPO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本研究可以为神经保护剂的研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