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34
2022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1条临床问题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推荐1: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治疗难度大(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
临床问题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推荐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症状为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等骨折专有体征,但也有患者缺乏上述典型表现(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3: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选择哪些影像学检查?推荐3: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首选X线检查,必要时可行CT、MRI、E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并行鉴别诊断(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4:骨密度检查是否为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必须检查?推荐4: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根据骨折的临床症状、专有体征和影像学等检查,对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建议行骨密度检查(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5: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推荐5:骨质疏松性骨折可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等多种病因所致,必须与恶性肿瘤、结核以及能导致骨折的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相鉴别(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6: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推荐6:复位、固定、康复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治疗原则。
应根据骨折部位、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等进行个性化治疗(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
临床问题7:如何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推荐7:患者年龄及病史,尤其是轻微外伤后出现胸腰部疼痛、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变形或活动受限是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重要参考(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临床问题8: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推荐8: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及患者需求等选择保守治疗、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推荐强度:GPS)。
临床问题9: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策略?推荐9: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需根据骨折类型、年龄、全身状况、预期寿命等尽早采用手术治疗(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给出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既往,《中华骨科杂志》于2008年和2017年,先后发布了两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而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订,在2017年版的基础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策略进行更新,部分内容摘抄如下:一、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及患者需求等选择保守治疗、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推荐强度:专家建议)。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常用的微创治疗是椎体强化手术,包括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目前对微创手术与非手术治疗OVCF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尚无定论。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2020版指南建议:考虑到对整体疼痛获益的不确定性和邻近椎体潜在增加的骨折风险,不推荐将PVP和PKP等微创手术作为OVCF的一线治疗。
2014年美国介入放射等学会推荐:保守治疗是OVCF传统的一线治疗方式,若PVP应用于骨质疏松相关的椎体骨折,则需用于保守治疗失败或不耐受保守治疗的患者。
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最优化研究所2003年指南认为:OVCF患者正规保守治疗至少4周后,采用PVP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2011年指南认为:不建议无神经损伤的急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VP(强推荐);PKP对无神经损伤的急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选择(弱推荐)。
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2019年指南认为,对急性症状性OVCF可行PVP(强推荐)或PKP(弱推荐)。
综合分析,本指南强调根据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以及患者诉求(如要求更快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等)选择合适的干预手段,使患者得到最佳预后。
保守治疗适用于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轻中度椎体压缩骨折,症状和体征较轻,24h镇痛治疗后能恢复活动;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支具及药物、早期活动、康复锻炼等方法,但需要定期进行复查评估,了解椎体压缩是否进行性加重。
2019版: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根据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首个中国OP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OP患病率达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城市地区为25.6%,农村地区为35.3%。
OP最严重的后果是OP性骨折,它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常见OP性骨折(椎体、髋部和腕部)的医疗支出将达1745亿元[2]。
中西医在OP的诊疗中各有优势,为明确中西医结合在OP诊疗中的作用,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OP最新诊疗进展,参考国内外指南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意见,实施时应结合患者和医疗具体情况。
一、定义传统中医学并无"骨质疏松症"概念,而属"骨痿"、"骨枯"、"骨痹"等范畴,病变在骨,其本在肾,病因以肾虚为主,与肝、脾、瘀等密切相关,证属本虚标实[3,4]。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OP定义为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5]。
OP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OP包括绝经后OP(I型)、老年0P(n型)和特发性OP(包括青少年型),继发性OP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OP。
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OP。
二、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一)危险因素OP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主要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表1)[6,7]。
表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二)风险评估OP受多因素影响,对个体进行OP风险评估,筛查高危人群,可为早期防治提供有益帮助。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全文)1 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成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容易松动、脱出甚至断裂,且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也很缓慢。
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
鉴于上述特点,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同时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2 临床表现2.1 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2.2 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2.3 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3 诊断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仅为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3.1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3.2 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线片除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
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
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括尽可能多的节段,以免漏诊。
要合理应用CT和MRI检查,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是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领域的权威指南,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依据。
该指南于2024年发布,其中包含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全面内容。
下面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身高减少、背痛、体位性脊柱变形等。
而影像学检查主要是通过骨密度检测(如DEXA)和骨折类型(如脊椎骨折)来确定。
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目标是减轻疼痛、修复骨折、预防再骨折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体位矫正、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补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类药物、雌激素、骨形态发生蛋白类药物等。
其中,对于高危骨折患者,强烈推荐使用抗骨吸收剂。
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包括非药物预防和药物预防。
非药物预防主要包括增加体力活动、改善营养、戒烟限酒等。
药物预防主要包括补钙剂、维生素D和抗骨吸收剂等。
根据指南,对于50岁以上有骨质疏松风险因素的女性和男性,强烈推荐进行骨折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中的特殊人群:指南还针对特殊人群即妊娠期、青少年、高龄等人群给出了特殊的诊疗建议。
对于妊娠期妇女,根据指南,应合理控制钙的补充,并且避免长期补充维生素D。
对于青少年,应重视骨密度的监测,并及时进行治疗。
对于高龄人群,应该进行个性化的骨折风险评估,并针对性地给予治疗和预防。
综上所述,2024年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面介绍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对于临床医生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管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希望通过该指南的广泛应用,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水平,减少骨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1971.2009.10.011一、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本指南所称的骨质疏松骨折(脆性骨折)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在日常活动中受到轻微暴力即可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1)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2)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3)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4)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5)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6)多见于老年人群,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全身状况差,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7)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
因此,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有别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既要重视骨折本身的治疗,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女性人群,多有轻微外伤(指平地或身体重心高度跌倒所引起的损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临床表现1.骨折的一般表现:可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
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甚至患肢仍可活动。
2.骨折的特有表现: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但临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3.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二)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