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角下中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前景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7
OLICY RESEARCH51摘 要:近年来,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实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页岩气相继获得重要突破,储产量明显提高,日益成为中国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来源,但依然面临政策和技术层面的困境和挑战,增储上产乏力。
总体上,中国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尚处于初期阶段,具有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大幅增储上产的资源基础和潜力。
加快非常规资源开发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基于技术和政策两个层面的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未来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为加强非常规资源开发和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在不断强化关键技术和工程装备的攻关同时,更需要坚定不移推进油气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打造确实能促使油气增储上产的体制和政策快车道。
关键词: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障碍;政策建议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E&D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shale gas has made important breakthroughs one after another, and the reserve & production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However, China still face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erms of policies and technologies, and the weak increase in storage and production. In general, China’s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E&D, such as coalbed methane and shale gas,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 and has the resource base and potential for rapid development and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reserves and production while coexisten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E&D. The result of scenario analysis based on technology and policy shows that the prospect of unconventional gas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full of uncertaint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production, we need to continue strengthening the key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equipment, unswerving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oil and gas system, keep improving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create a fast approach to facilitate the increase of oil & gas reserve and production system and policy.Key words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coalbed methane; shale gas;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prospects; barrier; policy suggestions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现状与前景及政策建议潘继平( 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Status quo, prospect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E&D in ChinaPAN Jiping(Strategical Research Center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PRC)随着清洁低碳能源转型进程加快,中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的形势日益严峻,迫切需要加大国内天然气资源开发,提高生产供应能力。
332非常规天然气主要包括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具有自生自储、储层致密、扩散运移和广泛分布的特点,对于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既要掌握其特点,同时还要根据其基层特点和自身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方式,使非常规天然气开发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效果,保证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满足科学性和全面性要求,能够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提高开发效率,降低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成本。
1 非常规天然气的特点1.1 自生自储从目前非常规天然气的蕴藏来看,非常规天然气的聚集普遍发生在气源岩内部或者附近,气源岩主要包括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岩石。
非常规天然气的成长及运移距离短,具有相对明显的自生自储的特征。
自生自储是非常规类型天然气的重要特点,在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开发要点,通过掌握其自身自主的特点以及分析其成生的位置,能够提高非常规天然气开采质量,保证非常规天然气在开采中能够根据其自生自储的特点判断其成藏位置及运移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开采,对提高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效率具有重要影响[1]。
1.2 储层致密非常规天然气在储层中的表现,储层多为较细腻的砂质岩类,主体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等。
除此之外,还包括碳酸盐类及泥盐和煤层,对于非常规天然气的储层而言,储层本身的物性条件较差,属于低空低渗致密储层,类型相对独特,对整个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其储层特点,为提高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需要根据储层的位置判断天然气的蕴藏位置及产出机理,进而确定开采方式,储层致密的特点决定了天然气的储藏余岩较小,在实际开发中应当按照储层的地质特性和储层的基本情况确定开发方式[2]。
1.3 扩散运移通过了解发现,非常规天然气的气藏一般不是以浮力作为运移动力,而是以扩散方式运移和聚集为主要动力。
了解这一特点,对做好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和提高非常多天然气的开发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收稿日期]2009202220 [作者简介]赵晨光(19722),男,1997年大学毕业,工程师,现从事测井资料解释研究工作。
非常规天然气系统及其在中国的勘探前景 赵晨光 (中原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测井公司,河南濮阳457001) 刘继东 (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濮阳457000) 刘计国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非洲研究部,北京100083) 张学锋 (中原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测井公司,河南濮阳457001)[摘要]在分析多家国际能源机构在不同时期对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指出非常规气藏资源量约占世界总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国非常规气资源潜力巨大,约为我国常规油资源量的3倍,常规气资源量的6倍多,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目前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程度很低,勘探潜力巨大,建议加强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力度,为未来的非常规气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条件。
[关键词]世界油气资源;非常规气资源;中国;前景[中图分类号]TE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52(2009)0320193203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永不可缺的必需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目前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的发展趋势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来看具有很明显的不可持续性。
我们当前面临着2大能源挑战:①保障可靠的、廉价的能源供应。
②实现向低碳、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迅速转变[1]。
目前来看,天然气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自然界不仅存在着丰富的常规天然气资源,而且蕴藏着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面对世界快速增长的油气资源需求,非常规天然气在发达国家能源结构中的贡献在逐步增大,相信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非常规气必将成为新一代环保、高效的优质替代能源。
1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非常规天然气与常规天然气的区别最初是从经济角度来讲的,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二者在地质意义上也存在重要的不同。
常规天然气藏一般是以浮力作为运移动力的,以构造和地层形式单个分布;而非常规天然气藏一般不是以浮力作为运移动力而是以扩散方式运移、聚集的,这种气藏具有区域性广泛分布的特点,且一般不依赖于构造和地层圈闭[2]。
低碳经济背景下天然气发展路径浅析1研究背景1.1天然气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仅为 3.8%,远低于世界和亚洲平均水平,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为实现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45%,必须大力加强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消费利用,大幅度降低高碳含量和高污染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也是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1.2天然气在重庆市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能源的高度重视和正确科学的开发利用。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能源的良好开发利用能为城市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GDP的明显提高。
但是在后哥本哈根时代,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就重庆市能源使用现状来看,能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
重庆1997-2008年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以煤炭为主,煤炭所占比例基本维持在65%左右。
虽然同期天然气消费比例占13%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超过了挪威、芬兰、希腊、瑞士、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和亚太地区的平均水平(10.6%),接近日本(16.6%)和韩国(14.9%),但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仅为30%左右相比较,重庆能源消费结构与当今世界平均结构相差甚远。
目前重庆地区能源生产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一次能源中,煤炭基本能保持自给自足并略有剩余外调;石油资源匮乏,原油产量极低,每年需从区外调进大量成品油或原油进行加工;电力生产虽基本能满足区内需求,但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很低;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15%以上,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天然气除供区域内消费外,还外供周边省市。
可见,天然气缓解了区域内能源生产和供应的结构性矛盾,打破了煤炭在能源生产和供应结构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弥补了区域内石油资源的不足。
我中国低碳能源格局中的天然气近年来,环保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全球共识。
而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绿色经济的代名词,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在低碳轨道上,能源的产、供、储、销环节发生了大量微妙变化。
而天然气则作为潜力较大,且在国内正在快速发展起来的低碳能源,将与煤、油、水电风电等其他能源共同构筑中国低碳能源格局。
本文就探究一下天然气在中国低碳能源中的地位与前景。
首先,以数据层面为依据,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的比重与诸多新兴能源相比尚处于发展阶段。
截至2019年底,国内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9375.6亿立方米,其中非常规气储量达到了14663.8亿立方米,占比达75.7%。
但在实际应用方面,2019年全国天然气产量仅为1717.3亿立方米,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3%。
根据中国天然气应用与市场研究报告,到2030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有望达到5000亿立方米以上,小区、商业以及工业加气站方面的天然气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所以,从数据角度看,天然气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其次,天然气在低碳能源结构中的优势应该是最为耀眼的。
由于天然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等污染物质,相对油炭等传统能源被称作“清洁能源”。
同时,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低于煤炭,天然气的能源环境效益也不可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的当下,可大规模使用的清洁能源意义十分重要,在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格局上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除了探究阶段和优势之外,还需考虑到天然气在未来低碳能源布局中的具体行动。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能源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用能体系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一点:要按照清洁低碳发展要求,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占比。
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天然气供应商进行全过程节能减排,鼓励开展多品种低碳化利用。
可见,政策层面也在支持和引导天然气在低碳能源中的地位。
摘要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100亿吨,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0%,其中煤炭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路径,低碳能源天然气将在能源转型中起到桥梁和支撑作用,发展空间广阔。
但我国天然气产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国内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进口LNG资源采购缺乏有效统筹,天然气下游配气环节改革有待推进等。
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鼓励天然气消费,供气企业进一步提升天然气的供应能力与经济性,进一步深化天然气下游领域改革,逐步实现天然气配售分离,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完成。
01天然气将在能源转型中起桥梁和支撑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如何转型?关键是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控制高碳化石能源消费,发展低碳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
非化石能源必将迎来持续快速增长;煤炭和石油消费增速已进入降档阶段,作为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来源,应逐步被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替代。
天然气将在能源转型中起到桥梁和支撑作用,尤其在碳达峰阶段(2021-2030年),天然气是保障能源安全、能源结构转型、能源供应清洁化的现实选择。
电力领域——天然气发电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电力领域,天然气发电具有独特的低碳、调峰优势,能够有效助力电力绿色转型。
当前,电力碳排放在我国能源排放中占比40%左右,电力领域减排对我国碳减排意义重大。
根据国家能源局《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1年电能占我国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8%左右,较2020年目标提高一个百分点。
未来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进一步提升,降低电力领域碳排放将是碳中和的重点领域,快速减少煤电、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是电力领域减排的主要方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末我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约22亿千瓦,其中并网风电装机容量2.8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5亿千瓦。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0-2021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截至2020年年底煤电装机占比约49%。
零碳技术在供气领域的应用前景探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和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零碳技术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能源技术,逐渐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供气领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利用零碳技术可以实现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进一步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索零碳技术在供气领域的应用前景,从生产、储存和供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生产方面来看,零碳技术在供气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利用。
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不仅能够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太阳能和风能是两种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转换过程中无需燃烧化石燃料,因此可以实现零碳排放。
通过建设大规模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可以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力,再利用电力驱动供气设备进行气体生产。
此外,利用生物质能源进行气体生产也是一种重要的零碳技术。
例如,通过气化生物质制备合成气,再经过一系列处理步骤可以得到甲烷等可用于供气的气体。
其次,从储存方面来看,零碳技术可以解决传统储气设备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
目前,主要的储气设备和技术包括压缩空气储能、液化天然气和地下气体储存等。
然而,传统的储气设备主要依赖化石燃料,由此带来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零碳技术的应用可改变这一现象,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氢气储存。
通过水电解产生氢气,并利用压缩或液化等技术将氢气储存起来,以备供气时使用。
此外,电化学储能也是一种零碳储存气体的技术,可以将电能转化为气态能源,实现高效储存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第三,从供应方面来看,零碳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供气方式。
传统的供气方式主要依赖于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造成负面影响。
而零碳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供气的零碳排放,例如利用生物质气体作为替代燃料供应给用户。
此外,发展可再生气体网络也是一种可行的供应方式,通过建设氢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来实现可再生气体的输送和供应,进一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与利用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讨论。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措施、政策、未来发展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等。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煤层气资源量约8万亿立方米,致密气资源量约7万亿立方米,页岩气资源量约1万亿立方米。
然而,当前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不够成熟、投资成本高、政策支持不足等。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技术路线:采用水平井、水力压裂等先进技术,提高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采效率。
项目选址:选择储层厚度大、煤质好、地质条件稳定的地区进行项目布局。
安全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确保非常规天然气开采过程的安全。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予了政策支持。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法规:出台了《能源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鼓励和支持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支持措施: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未来,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更重要地位,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规模化、高效化开发和利用。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国家的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策支持和未来发展方面,应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效率和利用水平,以实现国家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的改善。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研究及开发前景中国天然气工业在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是天然气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从勘探的结果来看,非常规天然气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研究证实: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大约为(139.8~227.8)×1012m3,可采资源量平均为(34.9~47.9)×1012m3,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目前勘探与研究程度较低。
在此资源评价基础上,评价了中国未来天然气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潜力。
标签:非常规天然气;发展前景;页岩气;致密气引言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导致各种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差,面对着上述的各种问题,热值高及环保的天然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发展天然气工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改善环境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1]。
自2006年以来,国土资源以及石油公司和各科研院所对国内重点区域的天然气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评价。
国家重大科技专2011ZX05043-001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对国内重点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展开了系统的评价,针对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如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进行了预测,进一步表明了国内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发展潜力以及对未来几十年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发展的趋势提供了有利的重要依据以及指示。
1 国内非常规天然气勘探进展中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古代海相与中新生代陆相两个时期,对非常规天然气的形成条件十分优越。
致密油、致密气、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油页岩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潜力很大。
近10年成为中国致密气、致密油开创性发展的探索10年。
近10年平均新增探明致密气地质储量2760×108m3。
发现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苏里格致密气区[2]。
中国的页岩气开发在四川盆地获得了重要的突破,而致密油,致密气在国内四川盆地以及渤海湾盆地等也有重要发现,致密油在松辽等盆地的储量规模达到大约5~10×108,非常规天然气在国内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致密油气以及页岩气已经是非常规天然气中发展的重点对象。
非常规油气市场前景分析引言非常规油气是指相对于常规油气资源而言的一类储量类型,包括页岩气、煤层气和油砂等。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非常规油气市场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本文将对非常规油气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市场概况目前,全球非常规油气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据统计,2019年,全球非常规油气产量超过了1000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气产量的20%以上。
其中,美国是最大的非常规油气生产国家,其页岩气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
前景分析市场需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将推动非常规油气市场的发展。
非常规油气具有储量大、开采周期短和产能可控等优势,能够满足市场对能源的需求,因此其前景广阔。
技术进步非常规油气开采对技术要求较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开采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这将进一步推动非常规油气市场的发展。
例如,水力压裂技术的应用使得页岩气开采更加经济高效。
环保压力由于非常规油气的开采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环保压力的推动下,非常规油气市场面临一定的挑战。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府对环保的重视,非常规油气开采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政策因素政府在非常规油气市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可以对市场进行调控和引导。
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将促进非常规油气市场的发展。
经济因素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与投资密切相关,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
经济的低迷将导致非常规油气行业的投资减少,市场前景受到不利影响。
竞争因素随着非常规油气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分散。
各个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对非常规油气市场的前景产生影响。
结论非常规油气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受到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的推动。
然而,环保压力和竞争因素也是市场发展的挑战。
因此,相关企业应当注重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积极响应环保要求,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保持竞争优势。
0253-2697(2012)03-0526-07低碳视角下中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前景云箭1,2覃国军2徐凤银3李兴春2钟宁宁1吴伟涛1 1.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北京102206;3.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28摘要:在对美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规模化利用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地质条件和开发状况,并从资源评价、勘探开发和配套政策三方面剖析了制约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基于中国在实现低碳转型中所面临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供应不足以及碳排放强度大等诸多挑战,依据国际能源署(IEA)在“新政策”情景和“天然气黄金时代”情景关于中国到2035年能源结构的预测,对比分析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成果,提出在低碳视角下的“强化非常规天然气”情景。
在该情景下,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将迎来超常规发展时期,到2035年,非常规天然气将成为天然气重要的接替能源,实现对煤炭资源的大幅度替代,能源消耗结构得到优化,低碳能源体系基本形成,温室气体排放速度明显减缓。
低碳;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非常规天然气;前景TE122.2A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ospects of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in China from a low-carbon perspective YUN JianQIN GuojunXU FengyinLI XingchunZHONG NingningWU Weitao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低碳关键技术研究”(2011E-24)资助。
第一作者:云箭,男,1977年6月生,2007年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能源资源与环境,低碳 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研究。
E -mail:yj.fortune@ 163.com通讯作者:钟宁宁,男,1960年6月生,1984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资源和环境地球化学 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E-mail: nnzhongxp@ cup.edu.cn万方数据:CO2约11.42×108t,确保美国将色100×108t之内‘1钉。
万方数据关键技术尚需突破,且存在投夕收益难等方面的巨大挑战‘26-273井分层压裂、大型压裂、水平井万方数据在2011年又发布了一项关的报告D0],该报告是在《世{策”情景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一万方数据 图5能源结{.5 Schematic diagra structure optimi2万方数据@@[1]Duncan Pollard, Rosamunde Almond, Emma Duncan. Living planet report 2010: biodiversity, biocapacity and development[OL]. WWF International, Gland, Switzerland, 2010,[ 2011]: http:∥www. wwf china. org/wwfpress/presscenter/pressdetail. shtm? id= 1101.@@[2]孙慧,李伟.天然气如何在节能减排中发挥作用[J].石油规划设 计,2009,20(5):7-9. Sun Hui, Li Wei. Natural ga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er 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J]. Petroleum Planning & Engineering, 2009,20(5) :7-9.@@[3] Exxon-Mobile. The outlook for energy:a view to 2030[OL]. Tex as: Corporate Headquarters, 2009, [2011]: 25-29, www. exxon mobil. com.@@[4]王怀勐,朱炎铭,李伍,等.煤层气赋存的两大地质控制因素[J]. 煤炭学报,2011,36(7):1129-1135. Wang Huaimeng, Zhu Yanming, Li Wu, et al. Two major geolog ical control factors of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CBM[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1,36(7) :1129-1135.@@[5]张厚福,徐兆辉,王露.油气藏研究的发展趋势预测[J].石油学 报,2010,31(1):167-169. Zhang Houfu, Xu Zhaohui, Wang Lu. Prediction of developing trends of reservoir research[J].Acta Petrolei Sinica, 2010, 31 (1): 167-169.@@ [6]Qin Shengfei, Tang Xiuyi,Song Yan,et al. Distribution and frac tionation mechanism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 of coalbed methane [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6, 49 (12): 1252-1258.@@[7]张金川,金之钧,袁明生.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J].天然气工 业,2004,24(7):15-21. Zhang Jinchuan,Jin Zhijun,Yuan Mingsheng. reservoiring mech anism of shale gas and its distribution[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04,24(7):15-21.@@[8]汪凯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前景[J].国外测井技术, 2009(3):7-11. Wang Kaiming. The prospect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China[J]. World Well Logging Technology,2009(3):7-11.@@ [9]Law B E,J B Curtis. Introduction to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s[J]. AAPG Bulletin,2002,86(11):1851-1852.@@[10]胡文瑞.开发非常规天然气是利用低碳资源的现实最佳选择 [J].天然气工业,2010,30(9):1-8. Hu Wenrui.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the best approach to low-carbon economy and resource efficiency[J]. Nat ural Gas Industry, 2010,30 (9):1-8.@@[11]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等.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 [J].资源与产业,2010,12(2):104-110. An Xiaoxuan,H uang Wenhui, Liu Siyu, et al. The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and expectation of shale gas resources[J]. Re sources & Industries,2010,12(2):104-110.@@[12]江怀友,宋新民,安晓璇,等.世界页岩气资源与勘探开发技术综 述[J].天然气技术,2008,2(6):26-32. Jiang Hnaiyou, Song Xinmin, An Xiaoxuan, et al. Global shale gas resources and its E&P technologies[J]. Natural Gas Tech nology,2008,2(6):26-32.@@[13]EIA.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1 with projections to 2035[OL]. Washington, DC: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Integrated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2010,[ 2011]: 78-80, ht tp: //www. eia. gov/oiaf/aeo/overview. html.@@[14]云箭,钟宁宁,王嘉麟,等.低碳背景下促进我国页岩气产业化的 对策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4(1): 65-67. Yun Jian,Zhong Ningning,Wang Jialin, et al.Measures to pro mote shale gas large-scale development under low-carbon back ground in China[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2012,34(1):65-67.@@[15]宁宁,王红岩,雍洪,等.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基础与开发技术 [J].天然气工业,2009,29(9):9-14. Ning Ning, Wang Hongyan, Yong Hong, et al. The unconven tional natural gas resources and exploitation technologies in Chi万方数据 na[J].NaturalGas Industry,2009,29(9):9-14.@@[16]潘仁芳,黄晓松.页岩气及国内勘探前景展望[J].中国石油勘 探.2009(3):1-7. Pan Renfang, Huang Xiaosong. Shale gas and it's exploration prospects in China[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09 (3): 1-7.@@[17]康毅力,罗平亚.中国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关键工程技术现状 与展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 :239-246. Kang Yili,Luo Pingya.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key tech niques for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tight sandstone gas res ervoirs in Chins[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7,34(2):239-246.@@[18]刘吉余,马志欣,孙淑艳.致密含气砂岩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3):316-320. Liu Jiyu,Ma Zhixin, Sun Shuyan.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tight gas sands[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08, 19(3) :316-320.@@[19]Yun Jian, Xu Fengyin, Zhong Ningning, et al. Analysis of critical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proposals for coabed methane Develop ment in China[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361-363: 848-852.@@[20]孙平,王勃,孙粉锦,等.中国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研究[J].石 油学报,2009,30(5):648-654. Sun Ping,Wang Bo,Sun Fenjin,et al. Research on reservoir pat terns of low-rank coal-bed methane in China [J]. Acta Petrolei Sinica,2009,30(5):648-654.@@[21]陈振宏,陈艳鹏,杨焦生,等.高煤阶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特征 及其对煤层气产量的影响[J].石油学报,2010,31(6) :966-970. Chen Zhenhong,Chen Yanpeng,Yang Jiaosheng,et al. Reservoir dynamic permeability of high rank coalbed methane and its effect on the coalbed methane output[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0, 31(6) :966-970.@@[22]王红岩,李景明,赵群,等.中国新能源资源基础及发展前景展望 [J].石油学报,2009,30(3):469-475. Wang Hongyan, Li Jingming, Zhao Qun, et al. Resources and de velopment of new energy in China[J]. Acta Petrolei Siniea, 2009, 30(3):469-475.@@[23]陈尚斌,朱炎铭,王红岩,等.中国页岩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石油学报,2010,31(4):692-693. Chen Shangbin, Zhu Ysnming, Wang Hongyan,et al.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s of shale gas in China[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0,31(4):692-693.@@[24]Tang Shuheng, Sun Shenglin, Hao Duohu, et al. Coalbed methane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rinci pal target areas in north China[J].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4, 78(3):724-728.@@[25]唐书恒,马彩霞,叶建平,等.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的 实验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5):607-612. Tang Shuheng, Ma Caixia, Ye Jianping,et al.A modeling experi ment of enhancing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by carbon dioxide injectio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 gy,2006,35(5):607-612.@@[26]胡文瑞.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业务发展与展望[J].天然气工业, 2008 ,28(7) :527. Hu Wenrui.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business in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J]. Natu ral Gas Industry, 2008,28(7): 527.@@[27]翟光明.关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几点思考[J].天然气 工业,2008,28(12):123. Zhai Guangming. Speculations o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 mant of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s[J]. Natural Gas Industry,2008,28(12):123.@@[28]许宪春,彭志龙,刘起运,等.“十二五”至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 前景展望[J].统计研究,2011,28(1):5-10. Xu Xianchun, Peng Zhilong, Liu Qiyun, et al. China's economic prospect for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2030[J]. Statis tical Research, 2011,28 (1): 5-10.@@[29]IEA. World energy outlook:2011 [OL]. Paris Cedex: Internation al energy agency, 2010, [2011]: 59-271, http:∥www. iea. org/ w/bookshop/add. aspx? id= 428.@@[30]OECE/IEA. World energy outlook:are we entering a golden age of gas[OL]. Paris Cedex: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11, [2011]:13-20,http:∥www. iea. org/speech/2011/Tanaka_Montre al_gas_speech. pdf.2011-11-122012-02-27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