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及原文《拿来主义》课文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拿来主义的含义: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指拿自身想要的,是有选择性的拿。
怎么解读拿来主义:
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通俗的意思便是,要把外国好的东西借鉴过来,为我们所用。
拿来主义出处: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根据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运用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方法和行为的方式,即在特定条件下,借鉴、吸收他人的经验、技术和成果,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利益。
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借助他人的优势和成果,加快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拿来主义在不同领域和层面都有应用。
在科学技术领域,拿来主义是一种常见的学习和创新方式。
科学家通过研究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例如,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研发青蒿素抗疟疾药物时,借鉴了中国古代医药的经验,同时结合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经济领域,拿来主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借鉴竞争对手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例如,以苹果公司为例,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不断吸取其他企业的创新理念和产品特点,通过优化和改进,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教育领域,拿来主义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教材、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术成绩。
同时,拿来主义也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通过吸收他人的经验,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拿来主义还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可以避免重复犯错,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效率。
在政府治理中,拿来主义也可以通过学习他国的法律法规和管理经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
然而,拿来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拿来主义需要考虑适应性和可行性。
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可能导致技术、经验或理念的局限性。
因此,在应用拿来主义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创新。
其次,拿来主义可能引发侵权问题和知识产权争议。
在借鉴他人的成果时,需要尊重原创者的权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特别是在商业竞争中,拿来主义需要遵循合法、公平的原则,避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最后,拿来主义也需要注意对原创和创新的尊重和保护。
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果,必须与创新相结合,为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
拿来主义总结内容1. 简介拿来主义(Imitationism)是一种艺术、文学或思想的创作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创作者可以通过模仿、借鉴或复制已有的作品来创作新的作品。
拿来主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各个领域都有创作者借鉴他人作品的现象。
本文将从艺术、文学和思想等多个角度对拿来主义进行总结和分析。
2. 艺术中的拿来主义在艺术领域,拿来主义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
艺术家可以通过模仿或借鉴他人的作品来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
例如,许多现代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大师们的风格和元素,以此来传达他们自己的创作思想和表达方式。
这种拿来主义的创作方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和创作灵感。
3. 文学中的拿来主义在文学领域,拿来主义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作家通过参考他人的作品,借用其中的创作理念、结构和风格等来创作新的作品。
例如,现代小说家通常会参考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来构建自己的故事。
这种拿来主义的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家的文学造诣,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可供欣赏。
4. 思想中的拿来主义除了艺术和文学领域,拿来主义在思想领域也有重要的影响。
哲学家和思想家经常会引用他人的理论和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述。
这种拿来主义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深化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同时也为各种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5. 拿来主义的优点拿来主义在创作中具有一些优点。
首先,它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创作素材,使得创作过程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其次,通过借鉴他人的作品,创作者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此外,拿来主义也有助于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欣赏到更多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
6. 拿来主义的局限性然而,拿来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过度借鉴他人的作品可能导致创作失去个性和独特性,缺乏原创性。
其次,过分依赖拿来主义可能限制了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和发展。
因此,在运用拿来主义的同时,创作者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以确保自己的创作能够独具特色。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192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
本文以拿来主义为标题,探讨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并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以下是《拿来主义》的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原文:我们现在有些文人,就叫做拿来主义的。
凡所见所闻,索性只是拿来,模仿一下,修改一改,就用。
其结果,而使他们有了聪明伶俐的名气。
似乎总在他们口口相传中获得一种美丽的力量,忽然而然,成了一股潮流。
我身为文科出身的人物,又生在中国之绝世的困境之时,未免饱以异闻足以悲悯的情感,彷佛没有依靠了。
我三四十年的在都市的生活里,可惜一切信心,除非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总有那么亮人的希望,又因而总有一些可怕的日子。
我和江湖比较过,我赞美巫山奇女子和古人中各色丑恶之徒,皆只发表个人的高尚或光荣。
一点尊严像江湖,没有。
但我不赞美拿来主义。
原因何在呢?恐怕命的最后一字已写在揭不破但却又总要破的这个“理”上,虽然没有斧凿破的恐怕。
古人积累的涌泉,所闻到的蛙声,所见的山光,一时一时局外流人,如苍飛赴耕者之去留间,没有一个真正觉察它们悲愉、恶俗,乖激、暗妩、浅薄、深动,真实地接触它们的地方。
在那新的illumination,但是没有它们,就不见这一奇丽之势。
应该到现在为止!这一种拿来主义横暴跋扈了将近一世纪了。
它几乎赶尽了《杂剧》的曹郎、鲁人。
其陆用的,凡实事一概抄写,仿佯,顺风行舵;其海用的,凡希奇的新鲜的情调,一切请款,小册子,皆取之不穷。
其至繁艳而又巫山,但因它的原则,终究那么嘲笑着自己。
拿来主义只是来拿来,来当覆盆草的,知道为什么么?那是因为中国的文学是一个漩(xuan)涡,在其中,谁要去批判呢?何况,中国现成的东西却太质脆,失了尊严;到了这个时势,人们那么需要哥的笑,怎么去批判拿来主义呢!所以拿来主义可以长存。
所以吗,拿来主义终于有了重要的担子哪!只有拿走的东西才有赏值,否则不过只是碑石之类的——《拿来主义》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犀利批判的一篇文章。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拿来主义》导学案编号18
编写人:李金荣审定人:全组教师时间:2013年6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拿来主义”含义。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3、学会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时数】两课时
【知识链接】杂文特点(课本P44)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理解“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掌握论证方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掘()自诩()残羹()冷炙()针灸()
吝啬 ( ) 孱头()脑髓()蹩脚()玄虚()给与()孱弱()自诩()冠冕()倔强()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国萃吝啬佳节礼上往来
B、摩登脑髓磕然残羹冷灸
C、辩别脉博孱头鞠躬尽瘁
D、憋闷蔽塞倘使勃然大怒
三、写作背景:(详见《绿色通道》P53)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反动统治者反共反人民,奉行卖国投降路线,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
人们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盲目排外的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三、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段):
第二部分(第 3—5 段):
第三部分(第6—7 段):
第四部分(第8—10 段):
四、整体感知
“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
明确:
五、研读下列问题
1、“闭关主义”的实质是,
“送去主义”的实质是
鲁迅例举了三个事实来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这三件事是:
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2、第三段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以上文字使用了的论证方法,把尼采的“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和中国的“地大物博,慷慨大度”是一样可笑,指出“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是。
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
3、第4段“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明确:抛来——
抛给——
送来——
拿来——
第二课时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一、“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拿来主义”的内容是
(请用课文回答)
“拿来主义”的内容是 (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
二、第8—9段作者采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比喻论证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
(1)“大宅子”比喻:。
批判了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它们分别是:“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孱头”式比喻;“昏蛋”式比喻;“废物”式比喻。
(2)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和。
“鱼翅”比喻,第10段中的与“鱼翅”形成对应关系;“鸦片”比喻,第10段中的与“鸦片”形成对应关系;“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
第10段中的与它们形成对应关系。
三、第10段总结全文。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素质)是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就是要出现新人、新文艺。
四、文章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谈起?主要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说说它的语言特点(结合课本P47第四题)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六、课后练习:仔细读第1-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2、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
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
3、第3段的中心是:(A.)。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4、第4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4、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