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及无菌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83
微生物学知识点微生物学知识点协议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等。
2、微生物的分类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微生物个体微小,但其比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和代谢活动。
2、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能迅速吸收营养物质,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代谢和生长繁殖。
3、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快速生长和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
4、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且容易发生遗传变异,产生新的性状。
5、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其种类繁多,估计有数百万种以上。
三、微生物的营养1、营养物质碳源: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元素,如糖类、有机酸等。
氮源:提供氮元素,如铵盐、硝酸盐、蛋白质等。
无机盐:包括钾、钠、钙、镁、铁、锰等元素。
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水:作为溶剂和生化反应的介质。
2、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蓝细菌。
光能异养型:利用光能和有机物作为碳源,如红螺菌。
化能自养型: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取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硝化细菌。
化能异养型:利用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大多数微生物属于此类。
四、微生物的生长1、生长曲线迟缓期:微生物适应新环境,代谢缓慢,细胞数量基本不变。
对数期:细胞快速分裂繁殖,生长速率最大,代谢旺盛。
稳定期:细胞生长速率与死亡速率相等,活菌数达到最高水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
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大于生长速率,活菌数逐渐减少。
2、影响生长的因素温度:每种微生物都有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分为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
pH 值:不同微生物对 pH 值的要求不同,大多数细菌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中生长良好。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汇总一、微生物基础知识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群体形细小,构造简单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即凡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通称为微生物。
2、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繁殖快、容易发生变异。
3、细菌生长的四个时期:平缓期、对数期、延滞期、衰老期。
4、微生物繁殖需要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2).合适的酸碱度(3).适宜的温度(4).必要的气候环境。
5、常用检验方法镜检接种培养二、无菌操作1、微生物操作要求迅速,结果正确且不污染周围环境。
因此,操作必须在无菌室内进行,使用的培养基及各种器材需经灭菌处理,整个过程还要符合无菌要求。
2、无菌室的要求工作室应矮小、平整,面积4平方米,采光面积宜大,周围需设缓冲走廊,无菌室缓冲间应有供消毒空气用的紫外灯。
3、无菌室的使用与管理(1)无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室内仅放最必须的检验用具。
每2-3周用2%石炭酸水溶液擦拭工作台、门及地面,然后用3%石碳酸水溶液消毒空气,最后紫外灯杀菌半小时。
(2)无菌室杀菌前,应将所有物品置于操作台,然后打开紫外灯杀菌30min。
进入无菌室前,必须清洁双手,在缓冲间更换消毒过的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
(3)操作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定进行,操作中少说话,以保持环境的无菌状态。
4、器材及场所的灭菌消毒高压蒸汽灭菌工作服、口罩、培养基稀、释液等,置高压杀菌锅内,一般采用121℃灭菌半小时,不同的培养基有不同的要求,应分别处理。
不能随便改变杀菌温度,温度过低,达不到杀菌效果,灭菌效果以芽孢是否杀死为判断标准。
温度过低,芽孢未被杀死,温度过高,则营养成分损失,状态也较差。
高温能杀死细菌的原因:细菌细胞基本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耐高温,生物催化剂-酶也是蛋白质,蛋白质受高温结构严重破坏,发生凝固便会死亡。
湿热比干热更容易杀菌的原因是:蛋白质含水越多,加热时越容易凝固,湿热作用的水蒸气传导力和穿透力都较强,更容易破坏蛋白质,从而更容易杀死细菌。
无菌技术的知识点总结图1. 无菌技术的原理无菌技术的原理是在实验操作中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微生物是实验室中常见的污染源,通过无菌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微生物的存在,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无菌技术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实验室中的操作台面、实验器具等都需要经常进行清洁和消毒,以保持无菌状态。
(2)保持操作人员的清洁和无菌:实验人员需要穿戴无菌手套,并经常进行手部消毒,以减少对实验的污染。
(3)避免开口实验器具的直接接触:开口的实验器具,如试管、培养皿等,在使用时需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以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2. 无菌技术的应用范围无菌技术在实验室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生物学实验:在微生物学实验中,无菌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外源微生物的污染,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细胞培养:在细胞培养实验中,细胞对微生物的污染非常敏感,因此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以保证细胞培养的成功。
(3)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无菌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外源DNA的污染,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穿戴无菌手套:在进行无菌操作时,实验人员需要穿戴无菌手套,以减少手部对实验的污染。
(2)操作台面和实验器具的清洁和消毒:实验操作前,需要对操作台面和实验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以保持无菌状态。
(3)使用高温高压灭菌器: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器具和培养基可以通过高温高压灭菌器进行灭菌处理,以保证无菌操作。
(4)避免直接接触:在实验操作中需要避免开口实验器具的直接接触,可以通过使用无菌吸管、无菌移液器等方式进行操作。
4. 无菌技术的常见错误和注意事项在进行无菌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见错误和注意事项:(1)操作不严谨:在实验操作中,如果操作不严谨,容易造成微生物的污染,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未进行无菌控制:在进行无菌操作时,需要使用无菌对照组进行验证,以确保实验操作的无菌性。
无菌基础知识培训内容无菌技术是现代生物制药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
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无菌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培训内容应涵盖无菌技术的基础知识、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三个方面。
一、无菌技术的基础知识1. 无菌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无菌技术的定义、作用以及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重要性。
2.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介绍常见的微生物种类、结构特点和繁殖方式,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3. 微生物污染的途径:介绍微生物污染的可能途径,例如空气、人员、器具、原料等,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污染源。
4. 无菌室与洁净室的区别:详细介绍无菌室和洁净室的定义、要求和区别,以及无菌室的布局和设备。
5. 常用的无菌操作工具和试剂:介绍常用的无菌操作工具和试剂,如培养基、平板、试管、量筒、器械等,并讲解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和保存方法。
二、无菌操作规范1. 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详细介绍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包括洗手消毒、穿戴无菌衣物、准备操作区域等。
2. 无菌操作的步骤:介绍无菌操作的具体步骤,包括打开无菌室、准备培养基和器械、进行接种和传递、密封和保存等。
3. 无菌操作的注意事项:讲解无菌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不触碰无菌区域、避免污染、避光保存等。
4. 无菌操作中的常见失误和解决方法:列举无菌操作中常见的失误和解决方法,如操作不规范导致污染和不良结果,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
三、无菌操作技能1.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介绍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仪器,如空气采样器、微生物分析仪等。
2. 无菌室内表面消毒技术:讲解无菌室内表面消毒的常用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如紫外线消毒、酒精消毒等。
3. 器械消毒和灭菌技术:介绍器械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和设备,如高温高压灭菌器、化学灭菌剂等。
4. 灭菌指示剂和方法验证:讲解灭菌指示剂的作用和种类,以及灭菌方法的验证和监测。
通过以上的无菌基础知识培训,工作人员可以全面了解无菌技术的基本概念、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提高无菌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有效地保证生物制药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无菌知识与无菌操作注意事项目录:1、微生物基本知识2、无菌的基本知识3、GMP中关于洁净区管理的基本要求4、洁净区人员卫生规范5、洁净区人员行为规范6、具体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具体内容:1、微生物基本知识1.1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蓝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
1.2细菌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产旺、繁殖快;适应性强;分布广、种类多1.3细菌的形态:○1球菌○2杆菌○3螺旋菌1.4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核质体○2特殊构造:鞭毛、菌毛、芽孢、美膜、气泡1.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产的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内生孢子,是细菌的休眼体。
特点:含水量低、壁原而致密,对热、化学剂、辐射、压力、抵抗力强。
1.6常见污染药物的菌体都是一些生命力强的菌体,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以及一些霉菌等。
2、无菌的基本知识按照无菌的最严格的定义,只有完全没有活微生物的样品才认为是无菌的。
但由于检查有一定的限度,它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可能破坏所有的药品,所以对于整批药品而言,实际上不能证明绝对无菌。
因此,声称无菌的一批产品的无菌情况是按照概率来定义的。
所以不能仅靠无菌检查来保证产品的无菌,而应通过全过程的无菌管理来保证产品的无菌。
我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注射剂的原料,因此要严格控制其无菌和澄明度。
如果使用了染菌的针剂,若是非致病菌,可能回引起局部的炎症,而若是致病菌,就可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染菌严重的药品若用于输液,会引起脓毒症、败血症甚至死亡。
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静脉炎;异物侵入组织,由于巨噬细胞的包围和增殖引起的肉芽肿。
此外,威力还可引起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
灭菌与消毒灭菌方法:物理灭菌法(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辐射灭菌、过滤除菌);化学灭菌法(化学药剂杀菌法、气体灭菌法)2.1化学消毒:2.2物理灭菌紫外线是一种比可见的紫外光波长还要短的不可见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是100~380nm,微生物体内都含有核酸,而核酸吸收紫外线照射的辐射能后可引起光化破坏作用,从而杀死微生物。
微生物及无菌基础知识一.前言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在一般空气中,微生物达800~3500个/m3,在土壤中达1~500×108个/g,在严重污染的水中可达107个/ml。
(饮用水要求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杆菌≤3个/ml。
经水塔或贮水池贮存后,短期内可繁殖至105~106个/ml。
)人的头皮上有140万个/cm2,两手上约有4~40万个,1g指甲污垢有38亿个,1g粪便可达10~1000亿个。
可以说微生物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许多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极端(高温、高压、强酸、强碱、低温等)甚至是致死的环境,现在已发现生活着各种类型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
事实说明,微生物有特别顽强的生存、繁殖和变异能力来适应环境。
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的对人有益,有的有害,有的无益也无害。
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对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加以区别对待,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需要对其进行控制。
空气中的微生物多数附着在灰尘上,或以芽孢形式悬浮于空气中,1μm以下者处于悬浮状态,10μm以上者会逐渐沉下来而形成菌尘。
所以也要对尘粒进行控制。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注射剂(尤其是静脉注射剂)如污染了7~12μm的尘粒,可导致热原反应、肺动脉炎、微血栓或异物肉芽肿等,严重的还会致人死命。
而如果污染了细菌,轻则局部红肿化脓,重则引起全身细菌性感染。
因此,对微生物和尘粒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对于针剂生产洁净室非常重要。
人是洁净室最大的污染源,占90%左右。
一般男性每人每分钟向周围排放1000个以上的含菌粒子,女性为750个以上。
穿无菌服时,静止时的发菌量为10~300个/min,一般活动时发菌量为150~1000个/min,行走时发菌量为900~2500个/min。
咳嗽一次发菌量为70~700个/min,喷嚏一次为4000~60000个/min。
所以在洁净室中,人的数量和活动应有特别严格的限制。
二.微生物简介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直径小于1mm)、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藉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
微生物、洁净区基础知识及无菌保证知识培训试卷姓名: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 20分)1、进入洁净区的工作人员(包括维修、辅助人员)应定期进行卫生、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洁净作业等方面的培训及考核。
2、洁净区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应的洁净度要求,包括达到“静态”和“动态”的标准。
3、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4、常见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病毒。
5、微生物的五大特点:小,多,快,强,广。
6、传播污染的四大媒介为:空气、水、表面、人。
二、单选题(每空2分,共20分)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外形的一群低等的、原始的微小生物。
A、个体微小B、个体庞大C、结构复杂D、结构简单2、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A、无菌B、热原 C 细菌内毒 D 微生物限度3、采用湿热灭菌方法进行最终灭菌的,通常标准灭菌时间F0值应大于__8__分钟,流通蒸汽灭菌处理不属于最终灭菌。
A、6B、12C、10D、84、无菌药品按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A、最终灭菌产品B、非最终灭菌产品C、辅助灭菌产品5、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具有强致热效应的脂多糖类物质。
A、霉菌B、革兰氏阳性菌C、革兰氏阴性 D酵母菌6、A级洁净区静态环境下≥5.0μm悬浮粒子的最大允许数/立方米为(20 )A、 20B、200C、290D、297、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当不低于10帕斯卡。
A、 5B、10C、15D、208、2010版药典规定注射用水细菌内毒素检测限度为:为每1ml中含内毒素量应小于0.25EU。
A、 0.125B、0.25C、0.5D、0.1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1、洁净区防止交叉污染的重要措施:(ABCD)A、合理布置空间面积B、提高设备水平C、分设空调净化系统D、严格控制人流物流2、洁净区气流组织形式中单向流的特点:( ACDE )A、空气流线呈平行B、具有不规则运动轨迹C、类似活塞作用D、各流线间的尘粒不易相互扩散E、达到净化程度高3、药品污染热原的途径(生产过程):(ABCDF)A、注射溶媒B、容器和设备、管道、滤器C、原辅料D、制造过程及生产环境E、输液器带入F、由于包装不严密产生热原4、热原的性质:(ABCDE)A、耐热性B、水溶性C、不挥发性D、滤过性E、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破环5、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方法有:(ABCD)A、湿热灭菌法B、干热灭菌法C、辐射杀菌法D、滤过除菌法E、甲醛熏篜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40分)1、污染的定义是当一个产品中存在有不需要的物质时,它即受到污染。
微生物知识及无菌操作注意事项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如帮助消化食物、制造药物等;但同时也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会引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因此,了解微生物知识以及掌握无菌操作技巧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细菌是一类无色、无气味的单细胞生物,可以根据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类型。
细菌可以生存在各种环境中,有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如有助于消化食物,有些细菌对人体有害,如引起呼吸道、泌尿道、肠道等感染。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生物,可以根据形态分为酵母菌、霉菌等。
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有些真菌可以制造食物,如面包、啤酒等,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毒素,如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小生物,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
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动物和植物等生物体,引起各种疾病,如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了解了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后,接下来我们要掌握无菌操作的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是指在没有任何微生物污染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或操作。
无菌操作的目的是防止微生物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无菌操作必须在严格的洁净环境下进行。
实验室内的工作台面、仪器、容器等都必须经过消毒处理,以避免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污染。
其次,操作人员必须戴上洁净无菌手套,并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
戴手套时要注意选择正确尺寸的手套,将手套通过洗手消毒剂洗净并彻底干燥后再戴上,避免手套内的细菌、真菌或病毒污染。
再次,无菌操作要注意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操作区域。
在操作过程中要小心避免操作物品与空气直接接触,尽量减少操作物品的暴露时间,及时封闭容器等。
此外,滤过技术可以用于无菌操作。
滤过技术可以去除液体中的微生物,常用的滤过方法有微孔滤膜过滤、膜过滤、空气过滤等。
最后,在进行无菌操作时,要注意实验室内的卫生与清洁。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清理工作台、仪器和容器,避免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滋生。
微生物知识与无菌操作注意事项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以及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
微生物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可以用于食品发酵、制药、环境污染处理等方面。
然而,微生物也可能成为疾病的病原体,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正确理解和应对微生物,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并且在进行相关实验时要注意无菌操作。
首先,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对于正确理解微生物学至关重要。
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真菌和病毒三大类。
细菌是最简单的微生物,是由单细胞组成的。
真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其细胞结构较为复杂。
病毒则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寄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气氛等。
细菌和真菌通常可以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繁殖,形成大量的菌落。
病毒则需要寄主细胞提供生存条件。
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时,无菌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无菌操作是指将外界的微生物污染排除掉,使实验样品保持无菌状态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无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下:首先,工作场所要保持清洁整齐。
实验室应该定期清洁消毒,并保持整洁有序。
操作台面、试验设备、试管和培养基等物品应该保持干净。
其次,实验人员要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
实验人员应该穿戴实验服、手套、口罩和安全镜等,以减少对试验样品的污染。
再次,使用无菌器具和培养基。
实验器具应该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并保存在无菌条件下。
培养基是一种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应该固定在无菌瓶中,并使用无菌技术取样。
此外,要注意消毒操作。
在进行细菌或真菌的培养实验时,需要经常进行消毒操作,以避免交叉污染。
消毒液应该选择常用的消毒剂,如酒精、次氯酸钠等,并按照指定的方法进行操作。
总之,微生物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