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高盛帝国崛起之路:一部美国证券业简史导读:“一个是非洲国家,每年税收22亿美元,有2500万人去分;一个是投资银行,每年赚进8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只分给500个人”。
这就是高盛,它是华尔街历史上最赚钱的公司,它是最早提出归还美国财政部救援金的受援公司,往年的业绩远远压倒本行业其他对手。
高盛公司(GoldmanSachs)成立于1869年,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其总部设在纽约,在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高盛集团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2013年,高盛实现80.4亿美元净利润,1999年上市至今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8%。
高盛股价期间涨幅达2.7倍,年复合增长率达8.9%,远跑赢同期大盘指数表现。
业务模式:从1869年成立至今,高盛业务方面主要经历的五个重要阶段。
四个事业部下又有几十家分公司。
高盛公司的可年贵之处在于其业务的不断创新。
它的一位领导人称:不是人人都能率先想出新点子,可是看到别人的好点子,不赶紧跟进,就说不过去了。
从高盛结构上来看,就不得不提高盛的合伙人制度。
合伙人制度是一种很强的激励机制,能实时淘汰弱者,从而让强者掌权,使得高盛能一直保持最强的竞争力。
在上市之前,高盛是一家合伙制企业,优秀的人才在晋升合伙人之后,薪酬和奖金与公司业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良好的员工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在工作时更多为公司利益着想。
因为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就意味着员工利益的最大化。
当时高盛合伙人始终保持在300人左右,并且每两更新其中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这种能上能下的制度进一步增加了高盛员工的危机感,利于其更努力地为公司创造效益。
高盛公司上市之后,尽管合伙制不复存在,但公司仍保留了部分合伙制的特点,合伙人(尽管与合伙制下的真正合伙人不同)仍能分享公司收益,与公司共进退。
投资银行业务的五大经典案例第一章:高盛与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发生了一场金融危机,许多国家的货币贬值,债券市场崩盘。
当时,在亚洲的许多投资银行都陷入了困境。
而高盛却抓住了机会,成功地帮助客户进行了很多收购交易,挣得了大量的利润,成为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一匹黑马。
第二章:JP摩根和华电国际2000年,中国华电集团在香港上市。
JP摩根是这次IPO的牵头保荐人之一,同时还参与了部分股权的购买。
在IPO过程中,JP摩根把卖方和买方的利益进行了很好的平衡,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
第三章:摩根士丹利和谷歌2004年,谷歌在纳斯达克上市。
摩根士丹利是这次IPO的独家保荐人,成功地完成了$19.6亿的融资。
由于该公司当时市值较低,摩根士丹利在为谷歌提供帮助的同时,也获得了很高的回报。
第四章:高盛和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许多投资银行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但高盛利用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及时摆脱次贷危机的风险,还利用低价收购了许多财务稳健的机构。
这些举措最终帮助高盛度过了这一困难时期。
第五章:摩根士丹利和迪士尼2018年,迪士尼计划收购21世纪福克斯娱乐的部分资产。
摩根士丹利担任该交易的顾问,帮助迪士尼实现了这样一笔巨额的交易。
该交易的成功,也是摩根士丹利在娱乐产业领域的又一大成功案例。
结语以上五个经典案例,展示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多种面貌,也充分证明了投资银行在当今商业世界中的重要性。
投资银行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未来,投资银行业务将继续发展壮大,为各种交易提供专业服务,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高盛探秘华尔街最著名和最诡秘的公司和你想象的完全不同。
它最令人惊讶之处是什么?偏执。
是偏执驱使高盛登上顶峰作者: Bethany McLean时过境迁,华尔街的传奇已经退色。
最近一次牛市的丑闻玷污了它的形象,公司合并淡化了它昔日的辉煌。
一时间,原本神话般的华尔街变得如同污秽的俗世。
但是,如果说有一个地方依然笼罩在古老的神秘气氛之下,那一定是高盛集团( Goldman Sachs)。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高盛有著充满传奇的历史。
多年来,能成为高盛合伙人,就意味著成了华尔街的王子;它五年前上市,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创富运动。
高盛是华尔街唯一一家历经 135 年屹立不倒的巨擘,无论是巨型兼并,还是金融危机,都没奈何过它。
现在,更有人说高盛比从前还要强大。
让我们来听听商界顶尖人士是如何形容高盛的: 德州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的创始合伙人之一吉姆?库尔特(Jim Coulter),称高盛是“伟 大的人才库,不仅仅是在华尔街,而是在整个行业中都是如此”。
杰克?列维(Jack Levy)2000 年从美林(Merrill Lynch)加入高盛,当他还在美林掌管兼并部时,就已对高盛的“神秘力量”赞赏不已。
美敦力公司(Medtronic)前首席执行官比尔?乔治(Bill George)于 2002 年加入高盛董事会,他说,他的朋友以为他根本当不上投资银行的董事。
乔治的回答是: “我并没有当上董事,我只是进入了高盛的董事会。
” 高盛的金融业绩也说明了一切。
尽管经济不景气,尽管在短短三年中,能使大多数人联想起高盛的投资银行业务利润骤降,由 17 亿美元跌到 2.07 亿美元,尽管处于一个难以“重复性增收”的行业,但高盛仍然能够以钱生钱。
1996 年 以来,高盛股本基数以平均每年 22% 的速度增长。
据美国银行的资料表明,高盛的收入增长率达到了 15%,而同行业的公司只有 8%。
高盛的股本回报率远远超过20% ,2004 年第一季度税前利润达 20 亿美元,是公司历史上利润最高的一个季度。
第1篇一、背景介绍华尔街,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代名词,汇聚了众多世界顶尖的金融机构。
其中,投行(投资银行)作为华尔街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企业融资、并购、资产管理等重要职能。
然而,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华尔街投行也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华尔街投行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投行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二、案例分析1. 案例简介2015年,美国一家知名投行(以下简称“A投行”)在参与一家中国科技公司的并购案中,因涉嫌违反美国证券法而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
经调查,A 投行在该公司上市过程中,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未披露公司关联交易信息;(2)向投资者提供误导性信息;(3)未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公司风险。
2. 案例分析(1)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在此次并购案中,A投行未披露公司关联交易信息,导致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
根据美国证券法,上市公司应披露关联交易信息,以便投资者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A投行此举违反了美国证券法相关规定,给投资者带来了风险。
(2)误导性信息问题A投行在向投资者提供的信息中,存在误导性内容。
这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判断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了投资决策。
根据美国证券法,上市公司应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风险披露问题A投行在招股说明书中未充分披露公司风险,导致投资者对风险认知不足。
根据美国证券法,上市公司有义务披露公司面临的风险,以便投资者充分了解投资风险。
三、经验与教训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华尔街投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业务合规。
案例中A投行的违法行为,正是由于对法律法规的忽视所致。
2. 加强内部监管投行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对员工进行法律风险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同时,加强对业务的审核,确保业务合规。
3. 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投行应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确保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
华尔街五大投行1、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高盛2、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二:摩根士丹利3 、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三:美林4 、华尔街五大投行之四:雷曼兄弟5、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五:贝尔斯登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其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
与雷曼兄弟一样,它也是犹太后裔创建的公司。
创业时,高盛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员工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
然后,在某个约定的日期里,由原来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的差额便是高盛的收入——高盛创始人就这样完成其最原始的资本积累。
更难想像的是,如今声名显赫的高盛曾经是华尔街上“笑柄”及“谬误”的代名词,并一度濒临倒闭:当时高盛曾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类似现在互助基金的业务,并迅速扩张。
其股票发行量短期内膨胀1亿美元,公司股票则由每股几美元飙升至100多美元,峰值时更曾达到200多美元的高价。
时值1929年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高盛难善其身,股价一落千丈,跌至一块多钱,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声誉更在华尔街一落千丈。
其后,高盛用了整整三十年苦心经营,尤其是与摩根士丹利在“恶意收购”上兵戎相见,终于成为投行界的世界级顶级选手。
2008年9月21日晚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这两家冤家对头终于共同终结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华尔街模式。
提起摩根士丹利,许多人马上会联想到摩根大通。
这两家机构究竟有什么关系呢?73年前的1935年春天,受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压力,在缅因州岸边的小岛农场里,摩根财团做出了不可变更的决定:将摩根银行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JP摩根,继续从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另一部分被分离出成立一家完全独立的投资银行,名叫摩根士丹利。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英文为Glass-Steagall Act,也称作《1933年银行法》。
投资银行典型案例以下是两个典型的投资银行案例:1. 伊顿兰德(Eaton Vance)的米格罗纸币基金伊顿兰德是一家位于美国的投资管理公司,提供各种类型的投资产品。
该公司推出的米格罗纸币基金是一种专注于新兴市场的固定收益基金。
投资银行作为伊顿兰德的合作伙伴和承销商,帮助该公司销售基金份额,并提供市场分析和投资建议。
投资银行在该案例中的典型角色包括:- 承销:投资银行帮助伊顿兰德发行和销售米格罗纸币基金的份额,为该基金筹集资金。
- 市场分析:投资银行提供专业的市场分析,帮助伊顿兰德确定投资策略和优化基金组合。
- 投资建议:基于对新兴市场的研究和分析,投资银行向伊顿兰德提供投资建议,帮助其管理基金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
2. 高盛(Goldman Sachs)的特斯拉(Tesla)IPO高盛是全球知名的投资银行,在众多著名的IPO(首次公开募股)中发挥着重要角色。
其中,高盛在特斯拉的IPO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特斯拉是一家创新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其IPO是一次备受关注的事件。
高盛在该案例中的典型角色包括:- 市场营销:投资银行通过与潜在投资者进行沟通和宣传,促进特斯拉IPO的认购和投资。
- 定价和分配:投资银行与特斯拉合作,确定股票的发行价格和配售方式,确保IPO的成功完成。
- 交易执行:高盛作为承销商,处理各种交易细节,包括收集投资者订单、处理交易文件并协调交易的结算。
以上案例展示了投资银行在股票和基金发行、市场分析、投资策略和交易执行方面的典型角色和职责。
投资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扮演着促进资本流动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角色。
声明:以下答案系本人自创,若有瑕疵纰漏之处望了解.....1.一根棍子上面有无数只蚂蚁(棍子的宽度只能容纳一只蚂蚁即不可能出现相互绕开的情况),假设两只蚂蚁碰到之后就会180度调头反向前进,碰到,再调头,直到棍子的某一头,然后掉下来;然后再假设1只蚂蚁从棍子的这头到那头一共需要5分钟,那么问题是:最多需要多少时间,这根棍子上所有的蚂蚁会掉下来?答案:5分钟解此题千万不要把思考的对象放在某一只蚂蚁上猜想某一只蚂蚁碰来碰去最后会怎样这样永远也得不出答案我们这样看当两只蚂蚁AB相碰的时候两只都立刻调头其实这种交换方向就等于是A转而走B的路(A相当于B) B转而走A的路(B相当于A) 两只蚂蚁调头的效果与两只蚂蚁相互穿过对方的效果是等价的只不过A转而扮演了B的角色B转而扮演了A的角色所以扩大到全局任何两只蚂蚁相碰调头的效果等价于两只蚂蚁相互穿过对方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种运动等价于所有的蚂蚁都没有受到阻碍一直相互穿过直接走到棍子的尽头,而棍子只需要5分钟可走完,所以最多也就5分钟2.25匹马,每匹快慢不一,你一次最多可组织5匹马赛跑,不能记录每匹马的时间,只能知道谁快谁慢,请问最少比赛几次,可以把最快的3匹马找出?7次首先5匹5匹比赛一共赛5次,刚好赛完25匹马,而且每组马匹的快慢的结果是比较出来的了按照快慢从左到右排好接下来把每一组排名第一的马一共5匹再赛一次这样赛了6次按照快慢从上到下A1>A2> A3> A4> A5B1> B2> B3> B4>B5C1 >C2> C3> C4> C5D1 >D2> D3> D4> D5E1 >E2> E3> E4 >E5这样发现没有D E两组的马连第一名D1 E1 都在A1 B1 C1之后所以DE两组里不可能有马进入前三名直接藐视而ABC三组每组的最后两名也一样不可能进入前三因为他们前面都至少有三匹马所以直接藐视这样只剩下A1>A2> A3B1> B2> B3C1 >C2> C3我们知道A1>B1>C1所以直接藐视C2 C3我们知道A1>B1>B2所以直接藐视B3这样只剩下A1>A2> A3B1> B2C1而A1是刚开始那5组马中的第一名再比一次的第一名所以A1一定是最快的这样找到了第一名这样只剩下A2 A3 B1 B2 C1五匹马再赛最后一次一共7次不就找到了2,3名吗所以一共7次3.落到了一个荒岛上,10天后会有人来救你,你有10粒A药丸和10粒B药丸,每天必须吃A和B各吃一粒才能活命,但不幸AB混在了一起,请问你如何确保每天吃下AB各一粒?本题不能说捣碎把AB药丸磨碎搅匀,等分成十份,因为能否搅拌均匀是个假设条件应该把每一粒药丸都切成等分的十份每天从每一粒药丸里拿出一份就OK4一个瞎子52张扑克牌,并告诉他里面恰好有10张牌是正面朝上的。
成功的气质——《高盛帝国》次贷危机中,华尔街五大投行的贝尔斯登、美林、雷曼兄弟轰然崩塌,摩根士丹利依靠储蓄银行业务苦苦支撑,只有高盛逆势上升,高速成长。
市场上不乏关于高盛在次贷危机中不光彩角色的“阴谋论”者,也不乏对高盛顶礼膜拜之人。
然而,事实是,高盛又再次成为成功者,成为危机中的最大赢家。
高盛拥有100多年的历史,描写高盛集团的书籍也非常多,由查尔斯·埃利斯撰写的《高盛帝国》是很精彩的一部。
他除了描述高盛发展历史中的重点事件外,尤其对在高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所发挥的作用浓墨重彩,如西德尼·温伯格、约翰·怀特黑德、约翰·温伯格等。
他高度赞扬了合伙人制度,并强调,高盛所获得的成功最终是高盛的企业文化和精神的成功。
西德尼·温伯格被称为“高盛的灵魂”,他开创了高盛的合伙人时代,让高盛真正踏入华尔街金融核心业务圈。
他没受过传统教育,从一个高盛的助理清洁工成长为高盛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者。
这种经历给予了温伯格勤奋、务实、坚毅的风格,也正是温伯格个人的风格深刻地影响着高盛。
“大部分伟大想法的发展都很缓慢,而且伴随着不少幸运的瞬间并积聚力量。
只有等到最后,它们才以神来之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高盛也曾经作为一家由犹太人经营的公司而只能在很狭窄的范围内开展业务,也曾经是一家有很多弱点,仅在大宗交易、商业票据以及风险套利这三个独立业务上拥有明显优势的二流企业,在多项投资和决策中也有过失误并曾经付出高昂代价。
但凭借不懈的努力,高盛客户至上的原则使之成为华尔街最出色的投行。
书中,查尔斯·埃利斯高度赞扬的合伙人制度,也是高盛长期以来保持高效和充满活力的制度动力。
正如书中所讲,“上世纪70年代大多数公司的上班时间是早上9点,很多公司也可能在8点半上班,只有一小部分会在8点就开始工作。
唯独高盛,所有人都会在7点到岗,因为他们是真正想做事的人。
这也使得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公司的自我认同感,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与众不同。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路径第二篇华尔街投行近百年的历史表明,投资银行无论是分业还是混业经营,作为开拓创新、高利润的代名词永远不会消失,只是需要在不断的挫折中寻找更适合市场环境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
王欧自2008年3月贝尔斯登轰然倒地,到当年9月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主动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以后,传统意义上的华尔街全能型投行至此已全军覆没。
经过上百年的锤炼,华尔街投资银行历经沧桑,然而从未遭此浩劫。
从早期以批发承销业务为主到经纪、投行、自营的全能型转变,从合伙制到上市公司,从轻资产到高杠杆,投行永无止境的创新图存,最终为何变成了一条不归之路?投资银行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全能型投行的出现,是与商业银行、全能银行竞争、融合的产物。
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概而言之,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制造(originating)、销售(distributing)和持有(holding)金融产品。
传统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各取其二:投资银行负责制造和销售,商业银行专于制造和持有。
传统投行的职能是制造一个有价证券,并把它销售出去。
事实上,早年的顶尖投行根本不做零售,只集中于批发业务,面对的只是些大客户,有价证券主要来自那些大的企业发行人,销售的对象也是大投资人,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公司实际上是两类机构。
对投行来说,这种模式对于资本金的要求非常小,也无需承担额外的资金负担,更谈不上高杠杆融资。
因此,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华尔街投行都是合伙企业,更注重“知本”而非“资本”。
商业银行的模式是“制造并持有”。
最典型的产品是贷款,制造贷款的目的是持有到期,获取息差。
这一商业模式的直接结果有两个:一是银行持有庞大规模的资产,二是短存长贷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的严重不匹配。
事实上,银行的短存长贷,是以自身承担资金期限不匹配风险的方式,保证实体经济实现“长存短贷”并得以顺畅运行。
这种资金期限的不匹配,使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也使挤兑成为银行历来挥之不去的梦魇。
案例1: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
高盛公司是1869年成立的,现在是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在2000年世界500强的排名中,名列第112名。
可以说高盛的发展史实际就是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或者说国际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史,从高盛公司经过的各个时期,经历的挫败、起伏、转折中,给中国投资银行提供非常多的启发。
中国的投资银行处在刚刚的起步阶段,学习高盛公司的发展史,可以让中国投资银行避开成长过程中的暗礁、风险。
高盛公司的创立
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
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
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
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从迅速膨胀到濒临倒闭
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
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还是一个很保守的家族企业,当时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单一的票据业务发展成一个全面的投资银行。
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业务,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热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
公司一度发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涨到了200多美元。
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使得股价一落千丈,跌到一块多钱,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也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
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
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
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
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
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
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
刚开始,华尔街的人们都怀疑这种两人共掌大权的领导结构会引发公司内部的混乱,很快他们发现他们错了,因为两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迈进了世界最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怀特黑特早就认为公司管理混乱,表现为责权界定不清晰,缺乏纪律约束,支出费用巨大。
比如多年来,每天下午4:30,都会有一辆高级轿车专门负责接送合伙人。
新领导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贴出了一条简明的公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惯例——4:30由轿车接送——将不再继续,即日生效。
”自此以后,合伙人的等级特权将不复存在,费用支出也受到监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终结,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时间。
尽管起步缓慢,文伯格和怀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兼并
和收购业务的发展。
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会尽量吸引或说服对方同意,绝不会公开地强行兼并。
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在突然间走到了尽头,一些主要的美国公司和投资银行抛弃了这个行业传统。
1974年7月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参与了恶意收购活动。
当时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户国际镍铬公司(INCO)参与了企图恶意收购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ESB)的行动。
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敌对意图后,打电话给当时掌管高盛公司兼并收购部的弗里曼德,请求帮忙。
第二天上午9点,弗里曼德便坐在位于费城的ESB公司老板的办公室。
-
当他得知竞购价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涨9美元)时,建议ESB用“白衣骑士”(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的竞价者参与竞价,以抬高收购价格)的办法对付INCO,或进行反托拉斯诉讼,在高盛公司和“白衣骑士”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的协助下,INCO最终付出了41美元的高价,ESB的股东们手中的股票则上涨了100%。
从这件事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与反收购斗争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后是第一波士顿都充当了收购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则是反恶意收购的支柱。
INCO和ESB之间的斗争给了高盛公司在这一方面成功的经验。
同时也是好运来临的良好征兆。
人们认为高盛公司是具备实力的,呈上升状态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进入《财富》500强的大公司并肩战斗的企业。
因为突然之间,美国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对恶意并购恐惧到了极点,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觉得难以抵挡恶意并购,于是高盛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
当然,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高盛经常要几度登门拜访,对方才愿意接受高盛的服务。
1976年7月,阿兹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敌对性攻击,但是他们对高盛的服务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请来了律师,并初步控制了事态。
弗里德曼建议重新考虑一下自已的决定,并告诉对方高盛的工作小组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和他们进行私下协商。
弗里德曼后来说:“我们火速赶到机场,直飞达拉斯,但对方仍然不愿会见我们,于是我们就在他们公司附近住了下来,然后进去告诉对方一些他们没有考虑透彻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需要你们的服务’。
我们说:‘明天我们还会回来’。
以后我们每天到附近的商店买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我们坚持留下来等待消息。
”最后阿兹合克公司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执着精神,同意高盛公司为其提供服务。
参与恶意并购使摩根斯坦利获得了破纪录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采取了与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绝为恶意收购者提供服务,相反,高盛会保护受害者。
许多同行竞争对手认为高盛这一举动是伪善行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笼络人心,而高盛却认为他们是公司对自己和客户的长期利益负责。
反恶意收购业务给高盛投资银行部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
在1966年并购部门的业务收入是60万美元,到了1980年并购部门的收入已升至大约9000万美元。
1989年,并购部门的年收入是亿美元,仅仅8年之后,这一指标再度上升至10亿美元。
高盛由此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高盛公司推陈出新,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
1981年,高盛公司收购J•阿朗公司,进入外汇交易、咖啡交易、贵金属交易的新领域,标志着高盛多元化开始,超越传统的投资银行代理、顾问范围,有了固定收入。
到1989年高盛公司亿美元的总利润中,阿朗公司贡献了30%。
90年代,高盛高层意识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询顾问,公司不会持久繁荣。
于是他们又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GS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进行5年至7年的长期投资,然后出售获利。
高盛在1994年投资亿美元换取一家从事服装业的拉夫•劳伦公司28%的股份,并自派总裁。
三年后,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现到亿美元。
其余股份升值到53亿多美元。
短短三年内,高盛的资本投资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业务投资银行部只翻了两番。
投资银行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项业务创新并敢冒风险,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首推垃圾债券使德雷塞尔公司迅速发迹,而抵押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大量家庭贷款的打包及转信业务的出现,使罗门兄弟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高盛公司尝到推陈出新的甜头后,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