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座椅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2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人体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重要性。
同时讨论了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和现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结论部分强调了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汽车座椅设计的重视,以提高驾驶者的舒适感和安全性。
通过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可以为汽车座椅设计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效果。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汽车座椅设计、人体工程学、关键因素、问题、建议、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汽车座椅作为汽车的重要部件之一,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驾驶舒适性的不断追求,汽车座椅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市场上的许多汽车座椅设计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导致了许多用户在长时间驾驶过程中出现腰痛、脊柱不适等问题。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工作环境之间相互适应关系的学科,其原理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减少驾驶过程中的疲劳感和身体不适症状。
通过深入研究人体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因素,可以为汽车制造商提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座椅设计方案,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在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健康性方面的重要性,分析人体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对座椅设计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人群的体型、姿势和习惯对座椅设计的影响,进一步优化汽车座椅的设计,提高座椅的适用性和舒适性。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现有汽车座椅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汽车座椅设计提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汽车制造商和设计师提供宝贵的参考,推动汽车座椅设计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待,提升汽车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人体工程学与座椅设计一、坐姿分析1.坐姿的优势和缺点(1)优点a.可免去站立时人体的足踝、膝部、臀部和脊椎等关节部位受到静肌力,减少人体能耗,排除疲劳b.坐姿比站立更有利于血液循环c.有利于维持躯体的稳固,这对精细作业更适d.在脚操作场合,坐姿维持躯体处在稳固的姿势,有利于作业。
(2)缺点a.限制了人体活动范围,尤其是需要上肢出力的场合,往往需要站立作业,而频繁的起坐交替也会致使废劳。
b.长期维持坐姿也会阻碍人体健康,招致腹肌松弛,脊椎非正常弯曲,和对某些内脏器官造成损害,如消化器官与呼吸器官c.坐姿太久也会造成下肢肿胀,静脉压力增加.大腿局部受到压力,增加血液回流阻力,引发不适感。
(1)正常的姿势下,脊柱的腰椎部分前凸,而至骶骨时则后凹。
在良好的坐姿状态下,压力适当地分布于各椎间盘上,肌肉组织上承受均匀的静负荷。
(2)当处于非自然姿时,椎间盘内压力散布不正常,形成的压力梯度,严峻的会将椎间盘从腰椎之间挤出来,压迫中枢神,产生腰部酸痛、疲劳等不适感。
躯干完全挺直的坐姿使脊椎严峻弯曲,因椎间盘上压力不能正常散布,躯体上部的负荷加在腰椎部,引发不适,因此90度角的靠背椅是不良的设计,躯干前倾的姿势会使本来前凸的腰椎拉直乃至反向后凹,这种姿势因此也极不舒畅,阻碍了胸椎和颈椎的正常弯曲,使颈、背部疲劳➢故良好的坐姿:腰与大腿成135度,腰椎部有支撑F E D C B AG3.肌肉活动度脊椎骨依据其周围的肌肉和腱连接,椎骨的定位正是借助于肌腱的作使劲。
一旦脊椎偏离自然状态,肌腱组织就会受到彼此压力(拉或压)的作用,使肌肉活动度增加,招致疲劳酸痛。
3组不同坐姿的2-3腰椎背棘直肌肌电图在挺直坐姿下,腰椎部位肌肉活动度高,因为腰椎前向拉直使肌肉组织紧张受力。
提供靠背支承腰椎后,活动力则明显减小;躯干前倾时,背上方和肩部肌肉活动度高,以桌面作为前倾时手臂的支承并不能降低活动度。
根据矫形学原理和肌肉活动度分析可得出下列结论:A躯干挺直或前倾的坐姿很容易引起疲劳B 设置适当的靠背可使疲劳降低C 大于90度的靠背可防止骨盆的旋转,增加坐姿稳定性且使坐姿更接近自然状态二.座椅设计(一)设计原则和分类1. 座椅的形式与尺度及其功用有关2.座椅的尺度必须参照人体测量学数据确定3. 身体的主要重量应由臀部坐骨结节承担4. 座椅前缘处,大腿与椅子之间压力应尽量减小5. 腰椎下部应提供支承,设置适当的靠背以降低背部紧张度6. 椅垫必须有足够的垫料和适当的硬度,使其有助于体重压力均匀地分布于坐骨结节区域(二)当考虑坐姿动机时,座椅大体分为三类:1.休息为目的的安乐椅设计重点在于使人体得到最大的舒适感,消除身体的紧张与疲劳。
椅子人机工程学分析看影椅数据:坐面高度44 坐面深度42 坐面角度6 靠背角度112 靠手高度24使用体验:后靠,姿势自然。
分析:仅提供背垫,而无腰垫。
然而在坐满坐面的情况下,腰部抵到背垫的下缘。
虽然,因为背垫为柔软的铺垫,未感到明显不适,这样的设计不很适合。
靠背角度虽然小于休息椅的建议,但根据“以相对于坐面的角度和靠背的角度来表示的第四和第五节腰椎间的角度”,当坐面角度为6度,靠背角度为112度时,脊柱达到中性姿势。
坐于该座椅,感觉腰背放松。
靠背角度虽然小于休息椅的建议,靠背与坐面采用柔软的铺垫和饰面。
增大人体与椅面间的摩擦,避免使用者为防止滑动而产生的肌肉紧张。
更大的益处是,虽然它各参数与休息椅的建议参数有一定的出入,该座椅即使长时间持续使用,使用者也不会感到明显不适。
总结:这把座椅之较好的坐面角度与靠背角度的相对关系,以及柔软的铺垫和饰面,是其最大的优势,使其得到了较好的舒适评价。
美中不足是它出于造型的考虑,未设腰垫,然作为观看电影的需长时间使用的座椅,建议设置腰垫。
教室椅子数据:坐面高度42 坐面深度44 坐面宽度45 坐面角度1 靠背角度96 使用体验:根据“以相对于坐面的角度和靠背的角度来表示的第四和第五节腰椎间的角度”,当坐面角度为1度,靠背角度为96度时,脊柱的弯曲相对中性姿势有约50%的偏离。
导致不利健康的脊椎形状。
大多采用的姿势为:坐一半坐面;腿或者弯曲交错,或者向前伸直(偶也交叠)。
也有其他姿势,但持续时间都极短。
很少有人使用靠背。
主诉腰、背、肩疼痛。
分析:保持前坐姿势一定时间后,使用者便希望能够后坐,以舒缓腰背部的疲劳,然而当座椅靠背不能满足缓解疲劳的要求时,使用者会感到异常疲劳。
但座椅厚重而结实,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前坐时不致于翻转。
总结:建议根据人体工程学,加宽靠背的横杆成横板条,并考虑一定的弧度和曲线。
办公椅1数据:坐面高度40-42 坐面宽度40-48 坐面深度47 靠腰长575 坐面角度1.5 靠背角度95-135使用体验:坐面较为舒适,靠手舒适,背直是靠背舒适,但靠背塑料较硬,有不适感,调节方便。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汽车座椅设计是人机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体与机械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设计和改进人与机器之间的接口,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和效率。
在汽车领域,座椅是汽车内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座椅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到用户的舒适和身体健康,还需要考虑到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性。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座椅的舒适性是设计的重点。
舒适的座椅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缓冲,减少长时间驾驶对驾驶员身体的压力和疲劳感。
座椅的靠背部分需要能够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和体型的驾驶员。
座椅的填充物也需要精心选择,既要提供足够的柔软度,又要有一定的硬度,使得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能够稳定坐立。
座椅的设计要考虑到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性。
座椅需要具备一定的侧向支撑功能,以防止驾驶员在车辆转弯或急刹车时出现身体扭曲或者身体滑动的情况。
座椅还需要具备有效的头枕设计,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颈部,在发生碰撞或事故时能够减少颈部受伤的风险。
除了舒适性和安全性,座椅的人机交互性也是设计的要点。
座椅上的控制按钮和调节杆需要设计得易于触碰和操作,驾驶员能够方便地调整座椅的位置和角度。
座椅的面料和外观设计也要符合人的审美需求,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座椅的材料和结构需要考虑到长期使用和维护的因素。
座椅的面料需要具备耐磨损、易于清洁和防护的功能,以增加座椅的使用寿命。
座椅的结构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以及长时间使用时不会出现松动或损坏的情况。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
舒适性、安全性、人机交互性和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考虑都需要综合进行,以实现最佳的座椅设计效果。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不断的改进,才能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和期望的汽车座椅。
人机工程学中式家居木椅人机使用分析
一.基本参数:
二.人机使用分析:
1.坐高较高,大腿及臀部受力,且小腿得不到放松,不适。
2.坐深较长,受力点集中在大腿及臀部,腰部不能很好的得到放松,不适
3.靠背倾角过小,腰部不能很好的贴合靠背;且靠背采用木头作为材料及直线线条造型,不符合人体脊柱的构造,腰背肌肉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放松,不适。
4.拘泥于传统造型,无扶手,造型僵硬呆板,从心理到生理都未能很好的考虑用户体验
三.总结:
1.该座椅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人机工程学的坐面角度,坐宽,能让使用者在短时间内的使用中不致于引起不适
2.座椅整体造型古朴大方,比例均衡。
但在设计过程中,其坐深,坐高,靠背高度及靠背倾角未能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四.建议:
1.缩短坐深与坐高
2.加大靠背倾度与弧度
3.增加坐前缘弧度
4.缩短靠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