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525.50 KB
- 文档页数:29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有哪些简答一、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学前儿童是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身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包括:•生长速度快:学前儿童的生长速度较快,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前几年,身高和体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个体差异大:学前儿童之间的生长发育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儿童生长迅速,而有些则较为缓慢。
•生长呈现阶段性特征:生长过程中会出现生长突发期和生长平稳期等不同阶段,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二、认知发展的规律除了身体生长发育,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逐渐认知外界环境:学前儿童从出生开始逐渐认知外界环境,能够与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行互动。
•语言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逐渐掌握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逻辑思维的建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逐渐建立起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三、社交能力的提升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社交能力的形成也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建立亲子关系: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社交对象,亲子关系的建立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至关重要。
•与同龄人互动:学前儿童逐渐开始与同龄人进行互动,建立友谊关系,学习分享和合作。
•逐渐建立情商:在社交互动中,学前儿童逐渐建立起情商,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四、心理情感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的心理情感发展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感知世界:学前儿童开始感知世界,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探索和认知世界。
•情感表达:学前儿童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懂得如何愉快地相处和处理情感。
•自我意识的建立:学前儿童逐渐建立自我意识,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定义。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包括身体生长发育、认知发展、社交能力和心理情感发展等方面,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和尊重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简述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儿童少年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也是人体从婴幼儿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包括身高、体重、骨骼、肌肉、器官等方面。
下面将简述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 身高生长:从出生到成年,身高是一个重要的生长指标。
儿童少年期的身高生长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变化。
在婴儿期,身高生长迅速,每年增长约25厘米。
进入幼儿期后,身高生长速度逐渐减缓,每年增长约5-7厘米。
到了青春期,身高生长再次加速,每年增长约8-12厘米。
一般来说,女孩的身高生长比男孩早,但男孩在青春期前后会有一个明显的增长峰值。
2. 体重增长:儿童少年期的体重增长与身高生长密切相关。
在婴儿期,体重增长最为迅速,每年增加约3-5千克。
进入幼儿期后,体重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每年增加约2-3千克。
到了青春期,体重增长再次加速,每年增加约5-10千克。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少年期的体重增长应与身高生长相匹配,以避免肥胖或体重不足的问题。
3. 骨骼生长:儿童少年期骨骼的生长速度也非常快。
在婴儿期,骨骼的生长主要是长度的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不仅在长度上增长,还在密度上增加。
这使得骨骼更加坚固,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荷。
青春期是骨骼生长的关键时期,骨骼的生长速度迅猛,骨骼的长度和密度都会有显著的增加。
4. 肌肉发育:儿童少年期的肌肉也会逐渐发育壮大。
在婴儿期,肌肉主要是通过运动和活动来锻炼和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增加。
青春期是肌肉发育的关键时期,男孩的肌肉发育比女孩更为显著,这与性别激素的分泌有关。
5. 器官发育:儿童少年期的器官也在不断发育和成熟。
大脑、心脏、肺部、消化系统等器官都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功能逐渐完善。
此外,性腺也在青春期发育成熟,男孩的睾丸开始产生精子,女孩的卵巢开始排卵。
总的来说,儿童少年期的身体生长发育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从婴儿期到成年,身高、体重、骨骼、肌肉、器官等方面都会经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7个规律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营养、教育等。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
以下是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七个规律。
1.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生长发育中存在着差异。
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而在另一个方面则相对较弱。
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评估和教育需要考虑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2.持续性和连续性: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和持续的过程。
他们的生长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从胚胎期开始,并在整个幼儿期和学龄前期不断发展。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个从胚胎到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的过程。
3.阶段性和阶段差异: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段差异。
在不同的年龄段,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能力水平会有明显的变化。
这些阶段性的规律可以作为评估和教育的参考依据。
4.个体内部平衡: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保持个体内部的平衡。
这包括身高、体重、脑力、情绪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如果出现了某个方面的失衡,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
5.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孩子们通过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互动,从中获取各种经验和知识,并促进自己的发展。
6.生长与发育相互影响:生长和发育是紧密相连的,彼此相互影响。
生长是指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增长和发育,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发育是指心理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和进步,包括认知、语言、运动、情感、社交等方面。
生长发育的变化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
7.预测和干预的可能性:通过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观察和评估,可以预测他们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孩子进行早期干预和提供适当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挥潜力。
总之,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个体差异、持续性和连续性、阶段性和阶段差异、个体内部平衡、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生长与发育相互影响以及预测和干预的可能性等七个规律。
简述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是指一个生物体从出生到成熟,不断地经历生长、分化、增殖等一系列生理和生化过程的总称。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
1. 生长发育具有周期性: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通常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如春夏生长旺盛,秋季生长减缓或停止,冬季则处于休眠状态。
2. 生长发育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速度和方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也不尽相同。
3. 生长发育具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不仅涉及数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即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等。
4. 生长发育具有遗传和环境的双重作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既受遗传因素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温、养分、光照等均会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5. 生长发育具有生命活动整体性:不同器官、不同细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整体性。
总之,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过程,了解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从而更好地把握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儿童青少年是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人群,他们需要充足的营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适当的运动,以保证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
以下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一、生长速度与高度从出生开始到青春期结束,儿童青少年身高基本上按照以前慢、后快、再慢的规律进行生长。
出生后的一年内,婴儿身长会比出生时增加50%,而后两年内则会增长25%。
6-12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孩子身高将增长30%左右。
到了青春发育期(11-14岁的女孩和13-17岁的男孩),身高增长速度再次加快,约为每年7-10厘米。
二、体重及体态婴幼儿时期,体重大致上随同身长变化增加,2岁以后,儿童体重增加的速度逐渐降低。
女孩产生第一次月经后,一般体重增长速度会变慢。
进入青春发育期,男孩的体育锻炼和荷尔蒙分泌增多,从而出现体重增长的迅速变化。
而女孩的体态比男孩稍微变化较晚一些,达到顶峰相对较慢,常常比男孩同年龄段略为肥胖。
三、头围和胸围头围和胸围超过身高者时,不能排除颅内病变和心肺功能障碍,应及时就医检查。
四、智力发育在人的整个生命中,儿童期尤其是前六年是智力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
由于大脑皮质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是长期性的,因此提高智力水平必须在儿童期进行,而成年后的智力提高相对难以达到。
五、性别差异男女性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特点。
男孩的生长发育比女孩略为晚一些,但在一定的年龄段内,男孩比女孩更高、更重、胸围和头围也更大。
六、环境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如光照、氧气含量、气温、饮食等。
对于没有明显的生理问题,注意改善环境、合理营养和适度运动是最根本的。
总之,了解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家长和老师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同时,也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在给予适当的帮助和照顾上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去做出调整。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成长发育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身体体重、身高、头围、骨骼、肌肉、神经系统、智力、语言以及情感的发展。
从出生到两岁,婴幼儿的身体快速增长,平均每个月增长2.5-3.5厘米,身体重量增加约每周150-200克。
在此期间,大部分婴儿都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理技能,如翻身、爬行、坐起来、站立,甚至开始说简单的话语。
从两岁到青春期,儿童的生长速度逐渐放缓,但身高和体重仍然稳步增长。
此外,他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也在逐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内,儿童应该受到适当的关注和照顾,以确保他们的生长和发育得到充分的支持和促进。
总的来说,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根据个体的年龄和性别、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同时父母和监护人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和照顾。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自上而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
如果出生后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然后才能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近到远),从全掌抓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要画直线(从上往下),从手臂到手,从脚到脚的动作(近到长),从整个掌心(从粗细)到手部(从粗略),再会坐、到出生、从脚到脚趾的活动(接近到远)、从粗略到粗略、从胳膊到脚的运动(近到远视),从出生开始运动发展(从粗壮到细)、从手臂到手心、从脚跟到脚的行动(近到距离),从全掌抓起(从粗度),再能坐、站、行(从头到脚),从胳膊到手心,从脚心到脚心的活动(近处),从整体到手指(从粗心),再要坐(从上至下),由手臂到双手,从脚背到脚掌的动作(接近到远端),由全掌到举(从粗至细),从手到手,由腿到脚活动(近至远),由整个手到脚,从全到举,再会举(从大头到大头),从会到会,会有出生时,从腿到足的动作(从手到脚掌),再抬胸,再会坐立(从上向下),从从从从往,从出生到脚的移动(近到近),从整只手到再抬胸(从大到小),从从手臂到双手、从脚掌到脚掌,从从到到再,从从从从站,从从腿到脚脚的动作都是,先抬起、再抬胸、再会坐(从向上)、从手到)、从胳膊向双手、从脚、从脚的动作、从从脚到到到从从从从从到从从从从从到从从从从从到要、从从再走(从从上到到双手从到)的活动(什么因素影响宝宝的生长?一、遗传性:遗传性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例如父母的身材较高、皮肤颜色、毛发多少、形状等,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专家认为儿童得不到关爱,由于体内内分泌激素较少,所以他们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于同龄儿童。
三、营养素是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婴儿幼儿期需要合理的饮食结构,否则不仅影响正常发育,而且还会影响以后的智力。
四、睡觉:儿童入睡后,垂体前叶可分泌一种生长激素。
例如缺乏睡眠,生长激素会阻塞,形成精神性侏儒症。
女童生长发育一般规律一、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女童的身高和体重增长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女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身高和体重都会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前半年,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速度会更快。
到了第二年,增长速度会逐渐减缓。
在整个儿童期,女童的身高和体重都会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会逐渐放缓。
二、骨骼发育女童的骨骼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骨骼会经历从软骨到骨的转变,逐渐变得坚硬。
到了儿童期,骨骼会逐渐变得粗壮,骨皮质变厚,骨小梁增多,骨骼的强度会逐渐增加。
同时,骨骼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四肢骨的发育,会使得女童的身形逐渐变得更加修长。
三、肌肉和脂肪发育女童的肌肉和脂肪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肌肉会快速生长,但脂肪的比例会比较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会变得更加发达,而脂肪的比例会逐渐降低。
到了青春期,由于激素的变化,肌肉的生长速度会再次加快。
四、内脏器官发育女童的内脏器官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脏器官的发育速度最快,尤其是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
随着年龄的增长,内脏器官的发育速度会逐渐减缓,但整体功能会逐渐完善。
五、神经系统发育女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神经系统的发展最为迅速。
到了儿童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完善,神经细胞的连接和传导会更加精确和快速。
同时,女童的感知、运动、语言等方面的能力也会逐渐发展。
六、生理周期女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会经历一些生理周期。
比如生长发育突增期,女童在2-3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并渐渐呈现出一定的生长规律。
青春期是女童生长发育的另一个重要阶段,身体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生殖器官会迅速发育并完成形态的改变等。
此外,月经初潮是女童向成年女性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性发育的重要特征。
成长发育规律
1.过程连续不断且有阶段性
这一过程一直连续不断,但是不同阶段各有特点,速度不尽相同。
一般情况下,速度受年龄的影响。
以体格发育为例,越是年幼的孩子其发育速度越快,待孩子满一周岁后,成长发育的速度会逐渐趋向于平稳,但是待进入青春期后又会迅速加快速度。
2.各个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身体各个器官的发育速度不同,有快有慢,而且开始发育的时间也不一致。
神经系统的发育一开始很快,但是渐渐会减缓;而生殖系统开始发育的时间比较晚;淋巴系统则是一开始很快,之后会回缩;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皮下脂肪发育比较快;一般情况下,当孩子进入学龄期,肌肉组织发育速度会变快。
3.按照一定的顺序成长发育
一般情况下,成长发育是按照上至下、左至右、低级至高级、简单至复杂的顺序进行。
4.个体成长发育存在差别
孩子的生长发育在一定的范围内,会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处在同一阶段的孩子之间的差距可能会比较大。
第1页共1页。
举例说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通过观察和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指导儿童的成长。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体重和身高的增长体重增长规律:学前儿童的体重增长呈现出一个逐渐减缓的趋势。
例如,2岁以下的宝宝一般每个月的体重增长在400-600克之间,但到了3-6岁这个阶段,体重增长速度通常减缓至200-300克每月。
身高增长规律:儿童的身高增长和体重增长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
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学前儿童一般每年增长5-7厘米的身高。
大脑发育和认知能力大脑发育规律:学前儿童的大脑在前三年内发育最为迅速。
脑结构的发育对儿童后期的智力发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2岁前的儿童大脑皮层的发育特别快,这个时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期。
认知能力规律: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
比如,3岁的儿童开始具备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而4-5岁的孩子则已经具备了更加复杂的思维能力,开始懂得观察、比较和分析。
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社交能力规律:学前儿童通过与家人和同伴的互动,逐渐学会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开始建立社交技能。
例如,3岁的孩子通常能够辨认并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愿意分享和帮助他人。
情感发展规律:儿童的情感发展受到周围环境和家庭教养的影响。
例如,一个家庭中得到充分关爱和支持的孩子通常情感稳定,自信乐观,而被忽视或疏离的孩子可能出现情感上的问题。
运动发展和协调能力运动发展规律:学前儿童的运动发展是逐渐完善的过程。
比如,2-3岁的儿童能够简单地跳跃或奔跑,4-5岁的孩子则开始尝试复杂的跳跃、爬垒等动作。
协调能力规律:儿童的协调能力与大脑和身体的发育密切相关。
4-5岁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掌握手眼协调和双手协作的能力,例如在拼图、塑料ine、折纸等活动中展现出优秀的协调能力。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阶段性和程序性、速度的不均衡性、时间顺序性及统一协调性。
(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
根据这些阶段特点,加上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可将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成几个年龄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
2.生长发育的程序性: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序,各阶段间顺序衔接。
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出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
因此,儿童的身体比例不断变化,由胎儿2个月时特大的头颅(占全身4/8)、较长的躯干(3/8)、短小的下肢(1/8)发展到6岁时较为匀称的比例(头占l/8强,躯干占4/8弱,下肢占3/8)。
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前必须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
手部动作发育的规律性更明显,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善。
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身体各部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青春期足的生长突增最早开始,也最早停止生长;足突增后小腿开始突增,然后是大腿、骨盆宽、胸宽、肩宽、躯干高,最后是胸壁厚度。
上肢突增的顺序依次为手、前臂和上臂。
手的骨骺愈合也由远及近,顺序表现为指骨末端一中端一近端,掌骨一腕骨一桡骨、尺骨近端。
(二)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均衡的。
因此,生长发育速度曲线呈波浪式。
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从胎儿4个月至出生后l年;第二次发生在青春发育早期,女孩比男孩早两年左右。
简述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出生到成熟,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等阶段,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其中,身体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下面简要介绍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 生长发育不平衡: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不平衡的,即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发育速度和发育水平不一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中,头颅和四肢的生长速度较快,躯干生长较慢。
2. 生长发育不均衡: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不均衡的,即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发育顺序和发育过程不一致。
其中,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3. 生长发育阶段性: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水平。
其中,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是不同的,存在“急速生长期”和“平稳期”交替出现。
4. 生长发育潜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潜在的生长发育能力,即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发育潜力较大。
其中,骨骼系统具有较大的生长潜力,而生殖系统则相对较小。
5. 生长发育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其中,遗传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大,环境因素则对生长发育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总之,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平衡性、不均衡性、阶段性、潜在性和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等特点。
对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描述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各项生理指标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新生儿期: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体重和身高都会有快速的增长,其中头围和胸围的增长速度也非常显著。
2. 幼儿期:2岁以前的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另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比例开始变得更为协调,身高的增长速度也开始逐渐放缓。
3. 学龄前期:3-6岁的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过渡期,孩子们的身高和体重虽然还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已经开始逐渐减缓。
4. 学龄期:6-12岁的学龄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身高和体重仍在稳步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已经开始逐渐缓慢。
5. 青春期:12-18岁的青春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身高和体重仍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已经非常缓慢,同时儿童的性征开始逐渐明显。
总的来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是一个有规律、有序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儿童的生理指标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 1 -。
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习惯上将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年龄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前期:1~3岁,亦称托儿所年龄期;幼儿期:3~6、7岁,亦称学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亦称学龄期;青春发育期:约10~20岁,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青年期:约18~25岁。
各个年龄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的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受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2、生长发育速度呈波浪式,身体各部的生长速度亦不均等从胎儿到成年,全身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胎儿期和青春发育初期。
由于身体各部的生长速度不同,其最终的增长幅度也不一样:头颅增一倍,躯干增两倍,上肢增三倍,下肢增四倍。
3、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平衡,但统一协调一般来说,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而淋巴系统在青春期可达成人的两倍。
各系统的发育并非孤立的进行,而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因某些疾病、内分泌障碍或营养不良等使生长发育迟缓,如这些因素得到克服,立即会表现出向原有正常生长轨迹靠近和发展的强烈趋向,这种表现称之为生长轨迹现象。
但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都有关键生长期,如神经和骨骼组织,生长发育时受到干扰,常成为永久性缺陷和障碍。
5、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儿童的身材一代比一代高大,性成熟明显提前,脑力工作能力也明显增长。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生长发育是在机体与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可能性,环境条件则决定了生长发育的现实性。
机体所具有的遗传素质潜力能否充分发挥,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些环境因素包括:1、营养因素:营养是生长发育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
充足合理平衡的营养供给,是上述生长发育长期变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如营养素供给不足,或膳食结构不合理,都不但会引起生长发育迟缓,还会导致急、慢性营养不良和各种营养素缺乏症。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儿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称为生长发育的规律。
儿童少年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受自然条件、家庭生活、营养条件、疾病和遗传、体育运动等因素所影响而产生年龄和性别上的个体差异。
但是,身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还是客观存在的。
它们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一)生长发育的速度规律从儿童到成年人其生长发育不是等速的,而是时快时慢呈波浪式的上升,阶段性规律很强。
一般有两个突增时期,第一次突增时期在两岁以前,第二次突增时期在青春发育期,其年龄在10~11至14~15岁。
突增期过去以后渐渐缓慢下来,到20岁左右基本停止。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规律1. 身体发育的比例: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人由小到大,身体的比例一直在变化。
在第一次突增期过程中,初生儿的头占身长的l/4,2岁时占l/5,6岁时占1/6,12岁时占l/7,到成人时仅占l/8(见图2-1).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头先发育,以后是躯干,下肢,身体发育是按头尾发展规律顺序进行的。
第二次突增期的过程恰好与第一次相反,下肢先发育,其次是躯干,而头的发育不明显.从出生算起,如以增长值数计,头增长一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见图2—1)。
身体各部位发育结束的时期是:足长约在16岁,下肢长约在20岁,手长约15岁,上肢长约在20岁,躯干长约在21岁。
图2—1(三)身体各系统的发育规律出生后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领先地位。
5~6岁时发育速度最快,并迅速接近成人水平。
此时大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90%.6~20岁之间脑的重量仅增加10%,但是随着大脑细胞不断地进行复杂的分化,机能也随之提高。
(见图2—2)中的总体发育是指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它们与形态指标的发育曲线基本一致,呈波浪式上升。
淋巴系统的发育在10岁左右已达高峰,12岁已达成人的200%,以后逐渐降低。
因此要特别注意10岁前儿童的疾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