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
它包括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两个主要内容。
分别介绍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三个表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
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活动过程】:【走进生活】汤灿《情系人民》导入新课【感悟生活】展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主体》说课稿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社会历史主体》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
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和学法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社会历史的主体【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科学精神:结合实例理解,从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变革三个方面,全面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公共参与: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活动中去。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概念区分。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我想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与新冠病毒的艰难抗战,在这场艰难的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们能够看到来自不同地区、职业领域的面孔,虽然他们的职业、年龄等各方面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身份是什么?二、讲授新课(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1)人民群众的含义思考:哪些人属于人民群众?违法犯罪的人是人民群众吗?他们属于什么?教师提示:违法犯罪的人不属于人民群众,他们违法犯罪,扰乱社会秩序,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不是人民群众,那他们属于什么?他们属于公民。
知识总结: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包括普通个人和杰出人物。
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如地主在封建社会早期是人民群众,在封建社会晚期就不属于人民群众。
(2)人民群众的主体思考:了解了人民群众的含义后,你们认为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是谁?教师提示:除了学生、老人,大部分人都是有工作的人,是不是,有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什么?知识总结: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这个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人民群众、劳动群众、和公民思考:请对人民群众、劳动群众、和公民进行排序,谁范围最大?其次是?最后是谁?教师提示: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公民,其中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比如犯罪分子,不属于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精选6篇)《社会历史的主体》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
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
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
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
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
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
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
它包括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主要内容。
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也是整本书的落脚点之一,为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该框内容无论在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因此他们能够自主获取信息资料,能做好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
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
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的事迹,体会榜样的力量;(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但对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重要内容可能理解得还不够深入。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哲学理论,可能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展示一些历史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如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近代的五四运动、现代的抗疫斗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中的主体是谁?他们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3.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教师活动:讲解人民群众的含义,即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1 、政治认同:通过教学让同学们认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明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 2 、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增强学生群众意识,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
3 3 、法制意识:让学生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 4 、公共参与: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向十九大献礼歌曲视频撸起袖子加油干和十九大报告视频片段设问:歌曲中,巨大的物质财富,先进的高铁技术,小康社会的实现都是谁的功劳?学生答:教师过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人民的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报告中,他一共提到人民203 次,他为什么如此重视人民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共同探究的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讲授】一、人民群众的概念和地位教师:什么是人民群众,他们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又如何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查找这两个问题。
学生答:概念巩固:判断图片中人物是否是人民群众教师: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下面我们进入合作探究环节。
二、探究主题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探究一:材料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探究问题: 1.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探究二:材料一《人民的名义》于 2017 年 3 月 28 日播出,创造了近十年国内电视剧收视率最高纪录。
编剧周梅森亲自到监狱、反贪侦查指挥中心等地采访调查,与办案检察官、纪检干部、监狱干警、服刑贪官等座谈,获得了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并对十八大以来反腐的真实案例做了详细分析,最终完成这一反腐巨制。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三框《社会历史的主体》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三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二单元讲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其中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
第五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三框,主要讲解社会历史的主体。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者,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讲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历史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社会历史的主体。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者、群众观点和群众X 线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者”、“群众观点与群众X线”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者。
2.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X线。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
【科学精神】探究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xX者,形成群众观点,坚持群众X线。
【公共参与】根据正确的历史观设计人生规划,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XX者。
2.教学难点: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X线。
高中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人民群众的含义(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3)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过程与方法:(1)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走进新课)多媒体展示梁启超和毛泽东的观点,指出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存在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引导学生坚持唯物史观,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让学生讨论问题并作答。
多媒体展示提示:(1)不能。
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讲授】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学生阅读教材93页正文和“专家点评”,明确人民群众的含义。
展示课件并作讲解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3)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4)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多媒体展示农民种田,工人做工等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相关人物是否属于人民的范畴,以加深对人们群众概念的理解。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寻觅社会的真谛》第11课第2框的内容,本框题包括两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本框承担着本课与后一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一框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由于本框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按照新课程的要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理解普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因;运用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说明怎样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2、能力目标: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同学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树立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教材重点、难点重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因。
依据:一方面,只有准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才能深入学习第二目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的内容。
另一方面,本目的知识点多,跨度大,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高。
难点:普通个人及杰出人物的关系依据:一方面这部分课本没有详细描述,属于我添加上去的内容。
在没有书本的帮助下,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
另一方面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更好的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主动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高中政治说课范例社会历史的主体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高中政治说课范例《社会历史的主体》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
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和学法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寻觅社会的真谛》第11课第2框的内容,本框题包括两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本框承担着本课与后一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一框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由于本框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按照新课程的要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
理解普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因;
运用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说明怎样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2、能力目标:
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同学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树立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因。
依据:一方面,只有准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才能深入学习第二目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的内容。
另一方面,本目的知识点多,跨度大,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高。
难点:普通个人及杰出人物的关系
依据:一方面这部分课本没有详细描述,属于我添加上去的内容。
在没有书本的帮助下,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
另一方面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更好的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主动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一方面:在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他们急迫要去了解认识不断变化的社会。
另一方面:此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阅历浅,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因此对其进行本框的教学很有必要。
三、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
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人际交流活动过程。
那么,我们在这种交互活动中就需要有巧妙的方法,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运用多媒体及板书教学手段,借助教材内容,采用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设计模式——诗词导入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请学生先朗读这首词,再联系上一框所学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志关系来讨论英雄与时势的关系。
然后把同学分为两组,互相为两种不同的观点“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来辩论。
设计意图:
1、同学们在学习上框的社会发展的规律知识已经认清了社会历史的前进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讨论英雄与时势的关系课题可以很好地衔接上一框内容。
2、这一课题的讨论也容易引发学生对“英雄”这些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思考,通过杰出人物自身客观局限性来引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主体这一本框主题。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在教学中,我对两目内容进行了时间安排。
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2分钟);第二目,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13分钟)。
由于时间的原因,以下我以第一目为例来阐述我的授课模式。
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步骤一:授导普通个人与杰出人物的关系(5分钟)
设计模式
1、(激情发问法)"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英雄,同学们你们欣赏的英雄在哪里?”“同学们,杰出人物与普通个人的联系在哪里?其实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从普通个人发展来的。
”
2、(事例比较分析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事例,比较梁启超与鲁迅思想的差异性,从而区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
3、(矛盾冲突解密法)通过上述二者史观的冲突揭示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
1、原教材没有这部分内容,这一章是根据我们学生的实情来设计添加的。
因为导入新课结束后,同学们的英雄情怀与社会发展规律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这一关系的授导是对我们教材必要的补充,能够引导同学正确理解普通人与杰出人物的关系,并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2、同学们只有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做铺垫。
步骤二授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7分钟)
1、授导人民群众的概念(3分钟)
2、授导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12分钟)
设计模式
电脑屏幕上呈现出三个例子:
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
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
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
设计意图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例子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的三点体现一一对应起来,并且再自己举例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知识点。
这一部分的设计主要是以同学们自己学习归纳为主,老师引导思考为辅。
同学们自己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补充讨论探究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结构式的板书,其作用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
本节课,我巧妙的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普通个人及杰出人物加入本框内容中,为同学们准确全面理解人民群众这一涵义,解决同学们英雄主义情怀与社会发展主体这一矛盾。
我采取新颖的激情发问法,将同学们的伟大理想调动起来,使他们化被动为主动,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目内容来。
在说课的尾声,我期望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评委老师以及对我的说课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们提出批评进行指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