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 格式:doc
- 大小:675.00 KB
- 文档页数:14
预应⼒混凝⼟简⽀梁桥、连续梁桥和刚架桥对⽐分析预应⼒混凝⼟简⽀梁桥、连续梁桥和刚架桥的设计构造特点和对⽐分析⼀、预应⼒混凝⼟简⽀梁桥1、构造布置:常⽤跨径:20~50m之间,我国编制了后张法装配式预应⼒混凝⼟简⽀梁桥的标准设计,标准跨径为25m、30m、35m、40m。
主梁梁距:1.5~2.2m之间横梁布置:端横梁、中横梁(布置在跨中及四分点处)2、主要尺⼨:主梁:⾼跨⽐1/15~1/25;肋厚14~16cm;横梁:中横梁3/4h,端横梁与主梁同⾼,宽12~20cm,可挖空;翼板:不⼩于1/12h,⼀般为变厚度。
马蹄:为了满⾜布置预应⼒束筋的要求,应T 梁的下缘做成马蹄形。
(⼀)主梁1、梁⾼:我国后张法装配式预应⼒混凝⼟简⽀梁的标准设计有25,30,35,40m 四种,其梁⾼分别为1.25~1.45,1.65~1.75,2.00,2.30m。
标准设计中⾼跨⽐值约为1/17~1/20,其主梁⾼度主要取决于活载标准,主梁间距可在较⼤范围内变化,通常其⾼跨⽐在1/15~1/25 左右。
主梁⾼度如不受建筑⾼度限制,⾼跨⽐宜取偏⼤值。
增⼤梁⾼,只增加腹板⾼度,混凝⼟数量增加不多,但可以节省钢筋⽤量,往往⽐较经济。
2、肋厚:预应⼒混凝⼟,由于预应⼒和弯起束筋的作⽤,肋中的主拉应⼒较⼩,肋板厚度⼀般都由构造决定。
原则上应满⾜束筋保护层的要求,并⼒求模板简单便于浇筑。
国外对现浇梁的腹板没有预应⼒管道时最⼩厚度为200mm,仅有纵向或竖向管道的腹板需要300mm,既有纵向⼜有竖向管道的腹板需要380mm。
对于⾼度超过2400mm 的梁,这些尺⼨尚应增加,以减少混凝⼟浇筑困难,装配式梁的腹板厚度可适当减少,但不能⼩于165mm。
如为先张法结构,最低值可达125mm。
我国⽬前所采⽤的值偏低,⼀般采⽤160mm,标准设计中为140~160mm,在接近梁的两端的区段内,为满⾜抗剪强度和预应⼒束筋布置锚具的需要,将肋厚逐渐扩展加厚。
浅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及设计流程一、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是预应力桥梁中的一种,它具有整体性能好、结构刚度大、变形小、抗震性能好,特别是主梁变形挠曲线平缓,桥面伸缩缝少,行车舒适等优点。
由于悬臂施工方法的应用,连续梁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有了飞速的发展。
60年代初期在中等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应用了逐跨架设法与顶推法;60年代中期在德国莱茵河建成的本多夫(Bendorf)桥,采用了悬臂浇筑法。
随着悬臂浇筑施工法和悬臂拼装施工法的不断改进、完善和推广应用,在跨度为40—200米范围内的桥梁中,连续梁桥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
目前,无论是城市桥梁、高架道路、山谷高架栈桥,还是跨河大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都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优胜方案。
我国自5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比欧洲起步晚,但近对年来发展迅速,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设计、结构分析、试验研究、预应力材料及工艺设备、施工工艺等方面日新月异,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设计技术与施工技术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近20年来,我国已建成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连续梁桥有跨径90m 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跨径120m的湖南常德沅水大桥、主跨125m 的宜昌乐天溪桥、跨径154m的云南六库怒江大桥等。
下表是我国目前建成的部分主要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我国已建成的部分主要大跨径混凝土连续梁桥序号桥名主桥跨径(m)桥址1 南京长江二桥北汊桥90+165*3+90 江苏2 六库怒江大桥85+154+85 云南3 黄浦江奉浦大桥85+125*3+85 上海4 常德阮水大桥84+120*3+84 湖南5 东明黄河公路大桥75+120*7+75 山东6 风陵渡黄河大桥87*5+87+114*7+87 山西7 沙洋汉江大桥63+111*6+63 湖北8 珠江三桥80+110+80 广东二、生产需求状况虽然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不断地发展,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纵向预应力设计一、引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由于其跨越能力大、结构刚度好、行车舒适性高等优点,在现代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纵向预应力设计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桥梁的结构性能、安全性和经济性。
二、纵向预应力设计的目的和作用纵向预应力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混凝土梁中预先施加压应力,来抵消在使用阶段可能出现的拉应力,从而提高梁的承载能力、抗裂性能和耐久性。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梁的抗弯承载能力:预应力的施加可以使梁在承受荷载时,混凝土处于受压状态,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强度高的特点,从而提高梁的抗弯能力。
2、增强梁的抗裂性能:预先施加的压应力可以有效地抑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扩展,提高梁的耐久性。
3、减小梁的挠度:预应力可以减小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提高桥梁的刚度和行车舒适性。
三、纵向预应力筋的布置形式1、直线布置:预应力筋沿梁的轴线直线布置,这种布置形式施工简单,但对梁的抗剪和抗扭性能提升有限。
2、曲线布置:预应力筋沿梁的纵向呈曲线布置,常见的有抛物线形和圆弧形。
曲线布置可以更好地适应梁的弯矩分布,提高预应力的效率,但施工难度相对较大。
四、纵向预应力筋的材料选择常用的纵向预应力筋材料有高强度钢丝、钢绞线和精轧螺纹钢筋。
高强度钢丝具有强度高、柔韧性好的特点,但锚固较复杂。
钢绞线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预应力筋材料,其强度高、柔韧性好、施工方便。
精轧螺纹钢筋适用于对锚固要求较高的部位,但成本相对较高。
在选择预应力筋材料时,需要综合考虑桥梁的跨度、荷载、施工条件和经济性等因素。
五、纵向预应力筋的数量确定纵向预应力筋的数量应根据桥梁的结构受力要求、使用性能要求和规范规定来确定。
首先,需要根据梁的弯矩和剪力分布,计算出所需的预应力大小。
然后,根据所选预应力筋材料的强度和特性,确定预应力筋的数量。
在计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预应力损失包括锚具变形损失、摩擦损失、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等。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徐变效应分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徐变效应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桥梁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因其优异的性能和经济性,在现代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桥梁使用年限的增加,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徐变效应。
徐变是指材料在长时间持续加载下产生的变形,其主要是由材料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而言,徐变效应可能会导致桥梁的变形、应力分布不合理,从而影响桥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首先,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徐变效应对桥梁的变形产生了影响。
在长时间使用中,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徐变现象会导致桥梁的整体变形增大,从而影响桥梁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徐变效应不仅会导致桥梁本身的变形,还可能引起桥梁与周围结构的不协调,进一步影响整个桥梁的稳定性。
其次,徐变效应还会影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应力分布。
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中,徐变效应使得材料的刚度降低,从而导致桥梁上的应力不再均匀分布。
这种不均匀分布可能会引起结构上的局部过载,加剧桥梁的疲劳破坏。
此外,桥梁的徐变还可能导致桥面板与横梁之间的界面剥离,进一步加剧桥梁的应力不均。
为了解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徐变效应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桥梁的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徐变效应,并合理选择材料和预应力的大小,以减小徐变引起的变形和应力不均匀分布的影响。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预应力的施加过程,防止徐变效应对桥梁的影响过大。
最后,在桥梁的使用阶段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及时发现和修复徐变效应引起的问题,以保证桥梁的安全运行。
总而言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徐变效应是影响桥梁安全与使用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桥梁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徐变效应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控制徐变效应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确保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安全可靠地运行综上所述,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徐变效应对桥梁的稳定性和应力分布造成了不利影响。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与工程实践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是由预应力混凝土和常规混凝土组成的桥梁,是当代桥梁加固和改造的主要方式。
随着改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工程实践也在这一领域逐渐展示出来。
本文将介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趋势和现阶段的工程实践,以期为今后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改进提供参考。
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发展历史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用于跨越铁路、公路、河流和湖泊的大型桥梁。
后来,随着连续梁桥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发出能够克服桥梁结构的弯曲、拉应力和剪应力的结构材料,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成为当今现代桥梁的常用结构类型之一。
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发展趋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因为它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质量轻、维护成本低、施工效率高等优点。
此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有利于环境保护,因为它使用的特殊型钢具有低能耗、高强度的特点,大大减少了桥梁施工时对环境的影响。
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工程实践在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梁工程实践也随之展现出来。
其中最著名的工程实践之一就是2010年完工的北京机场快速路双向六车道连续梁桥,该桥全长1191米,分为三个跨径,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工程,例如重庆长江大桥、浙江马友波大桥以及珠江大桥等等,这些桥梁也有着相当惊人的结构表现。
四、结论从本文介绍的情况来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它具有重量轻、维护成本低、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是当今桥梁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也被认为是现代桥梁加固和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未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仍会受到技术改进的推动,有望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以满足桥梁发展中更高维度的要求。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与工程实践前言连续梁桥是目前道路桥梁中常见的桥型之一,其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较大的通行能力,在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则是连续梁桥中的主流类型,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和经济性,已成为我国大型桥梁建设的重要选择。
本文将从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历程、工程实践和现状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发展历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早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是在欧洲建造的。
到了20世纪6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开始在我国的重要行车道和骨干线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1974年,我国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肥黄山路桥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诞生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交通建设蓬勃发展,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桥梁中,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占比达到了50%以上。
工程实践技术特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具有许多优点,例如:1.梁体自重轻、板厚小、截面形式多样。
2.连续性好、刚度大、自振周期长,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3.施工方便、工期短、施工造价低。
工程案例武汉长江三桥武汉长江三桥是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连续梁桥,也是目前世界上跨径最长(128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该桥主桥全长1683m,最高塔楼高298.5m,共有6跨连续梁,每一跨长178m。
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二桥是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公铁两用桥,也是我国最早采用钢梁混凝土桥面板技术的大型桥梁。
该桥跨度达到了648m,是当时全球跨度最大的混合结构钢梁混凝土梁桥。
现状当前,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在技术方面已经相对成熟,大量的实际工程证明了其良好的性能和经济性。
同时,随着我国交通建设不断推进和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建设和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但是,目前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20 世纪初,小跨度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开始被建造;30—40 年代,预应力混凝土的材料及工艺得到发展,逐步应用于桥梁工程;至50 年代,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出现;到7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出现。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发展迅猛。
由于连续梁桥的主梁长度和重量大,一般很难像简支梁那样能将整根梁一次架设。
连续梁桥的施工可采用分段预制,再浇筑接头的方法,但受力截面的主钢筋都被截断,接头工作复杂,强度也不易保证。
目前,连续梁桥的施工主要还是采用悬臂浇筑法、悬臂拼装法、顶推法、移动模架法及支架法施工方法,每一种施工方法都各具特点,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出适当选择。
预应力混凝土悬臂体系梁桥的施工通常采用悬臂施工法。
采用该法施工时,不需要在河中搭设支架,而直接从已建墩台顶部逐段向跨径方向延伸施工,每延伸一段就施加预应力使其与已成部分联结成整体。
悬臂施工法不受桥高、河深等影响,适应性强,目前不仅用于悬臂体系桥梁的施工,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混凝土斜拉桥以及钢筋混凝土拱桥的施工。
一、支架法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同样可以采用支架法现浇施工。
我国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双线)铁路连续梁桥——通惠河桥,主梁为箱形截面,变高度,跨径为(26.7+40.7+26.7)m,于1975 年建成,该桥就采用了支架法现浇箱梁。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采用支架施工,和用支架法施工混凝土简支梁的主要工序相似,只是前者还需要在连续梁桥的一联各跨中设支架,按照一定的施工程序完成各联桥的施工,包括混凝土的浇筑、养护、拆模等工序。
在一联桥施工完成后,卸落支架,将其拆除进行周转使用。
落架的时机与施工程序和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工序有关,应综合考虑。
原则上,在张拉后恒载能由梁体本身承受时,可以落架。
支架法施工工序如图5.2.1。
图5.2.1 支架法施工工序小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一般采用从一端向另一端分层、分段的施工程序,先梁身后支点依次进行。
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1.力学特点及适用范围连续梁桥在结构重力和汽车荷载等恒、活载作用下,主梁受弯,跨中截面承受正弯矩,中间支点截面承受负弯矩,通常支点截面负弯矩比跨中截面正弯矩大。
作为超静定结构,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基础变位以及预加力等会使桥梁结构产生次内力。
由于预应力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混凝土开裂,能充分发挥高强材料的特性,促使结构轻型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具有比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较大的跨越能力,加之它具有变形和缓、伸缩缝少、刚度大、行车平稳、超载能力大、养护简便等优点,所以在近代桥梁建筑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适宜于修建跨径从30m到100多m的中等跨径和大跨径的桥梁。
2.立面布置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立面布置包括体系安排、桥跨布置、梁高选择等问题,可以设计成等跨或不等跨、等截面或变截面的结构形式(图1)。
结构形式的选择要考虑结构受力合理性,同时还与施工方法密切相关。
aba.不等跨不等截面连续梁b. 等跨等截面连续梁图1 连续梁立面布置1.桥跨布置根据连续梁的受力特点,大、中跨径的连续梁桥一般宜采用不等跨布置,但多于三跨的连续梁桥其中间跨一般采用等跨布置。
当采用三跨或多跨的连续梁桥时,为使边跨与中跨的最大正弯矩接近相等,达到经济的目的,边跨取中跨的0.8倍为宜,当综合考虑施工和其他因素时,边跨一般取中跨的0.5~0.8倍。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宜取偏小值,以增加边跨刚度,减小活载弯矩的变化幅度,减少预应力筋的数量。
若采用过小的边跨,会在边跨支座上产生拉力,需在桥台上设置拉力支座或压重。
当受到桥址处地形、河床断面形式、通航(车)净空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并且同时总长度受到制约时,可采用多孔小边跨与较大的中间跨相配合,跨径从中间向外递减,以使各跨内力峰值相差不大。
桥跨布置还与施工方法密切相关。
长桥、选用顶推法施工或者简支—连续施工的桥梁,多采用等跨布置,这样做结构简单,统一模式。
等跨布置的跨径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分跨和施工的设备条件。
连续梁跨数以三跨连续梁用得最为广泛,连续梁桥连续超过五跨时的内力情况虽然与五跨时相差不大,但连续过长会造成梁端伸缩量很大,需设置大位移量的伸缩缝,因此,连续跨数一般不超过五跨。
2.梁高选择(1)变截面连续梁桥连续梁桥支点截面负弯矩绝对值比跨中正弯矩大,采用变截面形式符合受力特点,同时变截面梁一般采用悬臂法施工,变高度梁与施工阶段内力相适应。
从美学观点看,变高度梁比较有韵律感。
变截面梁的梁底线形可采用折线、抛物线、圆曲线和正弦曲线等。
二次抛物线与连续梁的弯矩变化相适应,最常采用。
根据已建成桥梁的资料分析,支点梁约为最大跨径l m的1/15~1/20,跨中梁高H约为支点梁高的H s的1/1.6~1/2.5。
高Hs(2)等截面连续梁桥连续梁桥采用等截面布置,构造简单、预制定型、施工方便,随着施工方法的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
中等跨径40~60m的连续梁桥,若采用预制装配施工和就地浇筑施工,为便于预制安装和模板周转使用,宜选用等截面布置。
采用顶推法施工,为便于布置顶推和滑移设备,一般均采用等截面梁。
对于长桥,选用中等跨径,采用逐跨架设施工和移动模架法施工,按等截面布置最为有利,它可以使用少量施工设备完成全桥的施工。
等截面连续梁桥的梁高,在拟定时可参考有关资料选用,可取梁高与最大跨径的关系H=(1/15`1/30)l m。
当桥梁的跨径较大,采用顶推法施工时,梁高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桥梁的跨径,同时还要考虑顶推施工时对梁高的要求,为了避免顶推法施工最大悬臂时的不利受力状态,通常可设置临时墩。
不设置临时墩时,梁高与顶推跨径之比选在1/12~1/15为宜。
6.2.3截面形式及尺寸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截面形式很多,一般应依据桥梁的跨径、宽度、对梁高的要求、支承条件、桥梁的总体布置和施工方法等方面确定。
合理地选择主梁的截面形式对减轻桥梁的重量、节约材料、简化施工和改善截面的受力性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常用的横截面形式有板式(包括空心板)、T形梁式(包括宽肋梁)和箱形梁式(图2)。
a)常用的板式、肋式截面形式b)箱形截面形式之一c)箱形截面形式之二图2 连续梁桥典型截面形式图1.板式和T形梁式截面板式和T形梁式截面一般只适用于中、小跨径的连续梁桥。
板式桥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建筑高度小,在高架道路上用的较多。
图1(a)示出典型板、T形梁式截面形状。
矩形实体截面已较少使用,代替矩形实体截面的是曲线形整体截面。
当桥墩在横截面上是Y形支承时,可选取双峰形实体截面。
实体截面的连续梁桥常采用在支架上现浇施工。
空心板截面常用于跨径15~30m的连续梁桥,板厚可取0.8~1.2m。
肋式截面预制方便,常采用预制架设施工,并在梁段安装完之后,经体系转换为连续梁桥。
常用跨径30~50m,梁高一般取1.6~2.5m。
为简化多肋T梁的施工,也有采用宽矮肋的单T断面,肋宽可达3~4m,外悬长翼板,称之为脊形梁或成为异形结构。
总体来说,由于肋式截面肋的宽度不大,布置钢筋受到限制,在负弯矩区承压面积不大,因此应用不多。
2.箱形截面当连续梁的跨径超过40~60m时,主梁多采用箱形截面。
箱形截面为闭口截面,截面具有良好的抗弯和抗扭性能,并且箱形截面有顶板和底板,可以在跨中或支座部位能有效地抵抗正负弯矩。
图2(b)示出常用的箱形截面,其中单箱单室截面多用在顶板宽度小于18m的桥梁;单箱双室截面适用于顶板宽度25m左右;双箱单室截面顶板宽度可达40m左右;圆空式单箱双室截面适用于顶板宽度15m 左右;单箱多室截面的桥梁宽度可不受限制。
此外,箱式截面还有单箱三室、双箱双室、多箱单室等。
单箱单室截面受力明确、施工方便、节省材料用量。
因此,当桥宽在20~25m 范围之内,也有不少桥梁采用单箱单室截面,但需要在截面构造上采取一定的措施。
如图2(c)上图所示,为了加强长悬臂板的抗弯刚度,可采用横梁加劲、斜撑加强,或在顶板上设置横向预应力筋,以后一种方法最为常见。
直腹板箱梁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主要用于箱宽不大时。
斜腹板箱梁可减小底板的横向跨度,节省下部结构的圬工量,同时能有效的减小迎阳面,改善风的攻击角,改善温度应力和抗风性能,但模板制造较复杂。
分离式箱梁(图2c)特点是结构简单,受力明确,横向分布系数小,施工时可分箱进行,施工简单。
(1)顶板和底板厚度箱形梁顶板和底板厚度既要满足纵、横向的受力要求,又要满足结构构造及施工上的需要。
其选定原则如下:箱梁顶板厚度要满足布置纵、横预应力筋的构造要求,同时还要满足桥面板横向弯矩的受力要求。
不设横向预应力筋时顶板厚度与腹板间距的关系可以参考表6.1选取。
当设有横向预应力筋时,顶板厚度需足够布置预应力筋的套管并留有混凝土注入的间隙。
表1 腹板间距与顶板厚度顶板两侧悬臂板的长度是调节顶板内弯矩的重要因素。
悬臂板长度一般采用2~5m,当长度超过3m后,一般需布置横向预应力筋。
对于变截面连续梁,箱梁跨中底板厚度一般按构造选定,若不配预应力筋,厚度可取15~18cm;配有预应力筋,厚度一般为20~25cm。
在负弯矩区特别是在靠近桥墩的截面底板,承受较大的负弯矩,由于底板的宽度比顶板小得多,底板的厚度要比顶板大,以适应受压要求。
墩顶处底板厚度一般为支点梁高的1/10~1/12,底板厚度由跨中向支点逐渐加厚。
对于顶推法施工的等高连续梁,由于施工过程中截面承受交变的正负弯矩,底板往往设计成等厚。
(2)腹板厚度跨中腹板厚度的选定,主要取决于布置预应力筋和浇注混凝土必要的间隙等构造要求。
一般情况下可按以下原则选用:腹板内无预应力筋时,可取20cm;腹板内有预应力筋时,可取25~30cm;腹板内有预应力筋锚固头时,取35cm。
为满足支点较大剪应力要求,墩上或靠近桥墩的箱梁根部腹板需加厚到30~60cm,特殊情况可达100cm。
大跨度桥腹板应采用变厚度形式,从跨中向支点分段线形逐步加厚,变厚段一般为一个节段长。
为方便施工,简化内模构造,中、小跨径连续梁桥腹板一般采用等厚度形式。
3.横隔梁(板)采用T型截面的连续梁桥,其横截面的抗扭刚度较小,为增加桥梁的整体性和横向刚度,一般均需设置中横隔板和端横隔板。
中横隔板的数目、位置及构造与简支梁相同。
箱形截面的抗弯刚度和抗扭刚度较大,除在支点部位设置横隔板外,中间横隔板的数目较少,即使有横隔板,对横向刚度影响并不显著,而且增加了施工难度,目前的趋势是少设或不设中间横隔板。
对于弯、斜梁,设置中横隔板的效明果显,横隔板的厚度可取15~20cm。
箱梁支点处端横隔板的尺寸和配筋形式与箱梁的支承方式有关。
当支座直接位于主梁腹板之下时,端横隔板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箱梁横向刚度,限制箱梁的畸变,横隔板厚度为30~50cm,横隔板中只需配置一定数量普通钢筋(图3)。
当支座设置在横隔板中部时,横隔板还要承担着传递支反力的作用,是重要的受力结构,如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横隔板内的抗剪、抗弯及抗裂钢筋交错密布,导致混凝土浇筑困难且不易振捣密实,而如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横隔板厚度一般小于80cm,横隔板中设置曲线形的预应力筋,如图4所示,则可避免钢筋混凝土横隔板所产生的弊病。
为满足施工、维修和通风要求,横隔板上一般设置过人洞。
图4 箱梁中横隔梁的预应力筋布置示意图图3 箱梁中的横隔梁配筋示意图4预应力钢筋构造连续梁纵向预应力筋为主筋,其数量与布置位置根据使用阶段及施工阶段受力要求确定。
此外在大跨度梁腹板内常布置竖向预应力筋。
跨度较大的箱梁顶板和悬臂板内也常布置横向预应力筋。
在顶推法或分跨施工的连续梁中,有时部分主筋需要逐段接长,接长的方法常采用连接器完成,我国目前常用的一种连接器构造如图5所示。
这种连接器用于主筋采用高强钢丝组束,使用镦头锚。
施工时先张拉锚环A,并用螺帽锚固。
锚环B 由连接器接长使用。
螺丝结合的连接器需要一定的加工精度,施工也较麻烦,但它比起分段张拉、分段锚固的钢束要节省钢材。
此外,连接器亦可考虑采用销钉结合,预计在构造和施工上要方便些。
图5 力筋连接器当施工阶段需要的力筋而在使用阶段不需要时,如果保留这些力筋,对截面的受力反而不利,通常必须采取反向配束来克服它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施工需要应设置临时筋,在施工完成后予以解除,目前国内常用的作法是将临时筋与永久筋用连接器接长张拉,在施工期间临时束不压浆,待施工结束后割断连接器与临时筋的锚头。
当然,这样设置临时筋要复杂一些,既要预留孔道,又要张拉锚固,施工完成后还有解除的工序。
如果将临时筋设置在梁体外,临时沿箱内壁锚固,则在构造和施工上要简单的多。
此外,尚可用控制张拉力的方法满足使用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不同要求,力筋的张拉力先按施工要求张拉,施工完成后再张拉到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