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腐朽,道德虚伪,贫困悬殊。列宁 曾经说;“美国成为贫富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 我们从中看到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9
欧·亨利式结尾
• 小说的结尾,笔峰一转,让主人公 的命运起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变化, 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 了作者擅长的欧·亨利手法。这样 的结尾在看似荒唐不合情理,却深 刻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 展的逻辑性,收到了幽默的效果。
15其次像苏贝这种人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小说结尾写到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但他平日却游手好闲面临冬天威胁认为最佳的选择是进监狱那里既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做出种种恶行丑化自己的人格
制作者:曹卫东
1
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家机 器。 赞美诗: 宗教音乐 净化心灵 升华境界。 警察+赞美诗=
23
2019/10/28
24
16
苏贝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流浪汉形象
不能简单说他是坏人:他故意作恶,犯些轻罪, 都不是出自本意,他多年浪迹街头,并没有真 正沦为乞丐、小偷、骗子或其他社会渣滓。在 赞美诗的感化下,能幡然悔悟,要跳出泥坑, 表明他良知未泯,有向善的一面。 也不能说他是好人: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 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 他的一连串的恶行也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 确行动。
22
• 有些幽默的语言直接讽刺社会现实,看 似风趣,实则辛辣尖刻。如“每天晚上, 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 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 而用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 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 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 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 悬殊,也揭示了苏贝等下层劳动人民生 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 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