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2021年高考全国卷一历史试题解读说明
- 格式:ppt
- 大小:6.05 MB
- 文档页数:87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这说明A.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
2. 如表是西汉末、东某某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A. 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 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 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 个体农耕经济衰退【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某某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某某、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3. 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含本逐末”。
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X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
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 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 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X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
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
《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
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
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
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
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
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
《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5分)【解析】 本题再现多年一贯坚持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特点。
本题取材于新教材选择性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课后的学习拓展。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真题分类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1.(xx·浙江文综·T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解答关键:有效获取材料信息。
【解析】选A。
材料中阐述铁路之利时指出“首在利民”,而“利民”最后有利于“征兵转饷”,可见材料表达的观点应该是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求富”“自强”。
2.(xx·北京文综·T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潮。
解答的关键是结合《海国图志》的时代背景进行正确评价。
【解析】选B。
《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作,编辑此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等史地知识,但魏源“师夷”思想的实质,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范畴。
具体分析如下:3.(xx·天津文综·T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
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反映的社会思潮的理解。
【解析】选D。
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后,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由此可知A 不正确。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才能测试〔历史〕考前须知: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一卷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二卷必须用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一卷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阐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聚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好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表达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好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消费者的利益,其成就表达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察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察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此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历、重实用〞的特点。
此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根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
高考精品文档新高考I卷历史科目·2021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同卷省份福建、广东河北、湖南江苏、山东、湖北新高考I卷:《历史》科目2021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以下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
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答案:B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
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
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B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
这说明当时()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答案:D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
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线索1中央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先秦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内阁逐渐拥有票拟权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线索2地方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
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唐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时期历程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线索3选官制度的演变线索4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机构设置:秦—御史大夫、监御史;汉—御史大夫、刺史;唐—御史台;宋—御史台、通判;元—御史台、行御史台;明、清—都察院。
(2)历史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Ⅰ卷)一、选择题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家的思想。
从材料“圆”“直线”等名词可以看出,墨家对自然科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反映了墨家思想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A项诸子百家的其他派别思想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完整”科学体系的内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墨家的思想,旨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认识能力,难度中等。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是显学,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力量的壮大。
儒家思想因为主张仁爱,在春前战国时期与时代不符,得不到重视。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其它各家的思想也需要掌握。
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 D【考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状态并未结束,虽然藩镇掌握财政大权,很多并不上供,但是名义上官员要接受中央任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藩镇只是赋税不上供,不能说控制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项明显与历史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唐代藩镇割据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大。
本题很容易选择A项,就是因为材料中涉及到地方赋税不上交的情况,迷惑性比较大。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考点】周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周边地区归附楚国后,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
春秋时期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还存在,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故B项错误。
C项中“开始解体”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
【答案】D25.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考点】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解析】《步辇图》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该作品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是汉藏友好交往的见证,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C项正确。
从《步辇图》中无法看出西域风情,故A项错误。
《步辇图》属于宫廷题材,不涉及市井风情,故B项错误。
《步辇图》是根据历史事件绘制而成,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但无法体现浪漫主义色彩,故D项错误。
【答案】C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信息可知,宋代占城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全国卷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 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到“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 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原有的社会阶层不断瓦解,反映了社会转型的趋势,故B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相符合;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 B【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由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有三种,用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说明政府利用白金币在经济上对富商豪民进行限制,有利于削弱其经济实力,故选B项;汉武帝发行白金币的意图在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稳定金融秩序,排除A项;材料表述了铸白金币的目的,没有涉及到垄断铸币权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阐述白金币发行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能判断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排除D项。
3.D[解析】“军事封建君主制”重视军事力量,而“宗法君主制”重视用礼来维护等级关系,故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答案选D项;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
4.C【解析】唐朝初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与宰相府署分离”,体现出中书省权力的下降以及君主权力的加强,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5.A【解析】依据材料中间的关键词“宋代”和“直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书法帖学、新画种(版画和年画)印染技术的进步与印刷术的改进有关,故选A项;其余三项不是直接原因。
6.D【解析】材料中的这些观念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体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潮流,故选D 项;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相符。
7.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嗜奇”和“尚诞”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故选D项;A、C两项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B 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3、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4、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 体现儒家思想观念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四民社会结构5、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 22.8% 17.5% 17.2%据此可知,当时A. 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 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 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 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6、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