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之妙处赏析精编版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沉的思绪。
通过赏析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与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音韵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在语言的编织上非常注重音韵的美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房屋连鳌凤,户庭含皓月”以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韵味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诗词的音韵美。
这种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诗句的读韵上,还延伸到了整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之中。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引发情感的共鸣。
举例来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平仄押韵和音律协调,将景色描绘得更为瑰丽,引发读者对壮丽山河的向往之情。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深入描绘景色、性情、人物或历史情境,古人将自然界和人类的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丰富而深刻的意境。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打破了人们对春天清晨宁静的传统印象,将春天的醒来描绘成一系列喧嚣的画面。
这种采用反差描绘的方式,使诗词更加丰富多样。
古代诗词的意境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寄寓哲理和感悟。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和狩猎场景的描绘,表达饱含哲理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意境美使得诗词不仅是一种形式优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抒发。
三、语言美古代诗词的语言美是其精华所在。
通过对形象的精准描绘和对情感的微妙表达,古人能够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世事一场大梦几回寒暑”、“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子,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表达,道出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的真理,引人深思。
鉴赏用词之妙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一)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炼之意: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1、动词: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学生鉴赏: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古诗词鉴赏理由范文
1.古诗词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欣赏古诗词可以感受到诗人
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拓宽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野。
2.古诗词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和推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
欣赏古诗词可以领略其优雅的韵律、精湛的格律以及丰富的意象,培养自
己的审美修养。
3.古诗词并非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欣赏古诗词,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文化、风俗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4.古诗词讲究用意深远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
表达唯美的情感和含蓄的意境。
欣赏古诗词可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5.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韵味,通过欣赏古诗词可以感受到汉字
的音韵之美,增强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欣赏古诗词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同时还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所以理由充分,我们应当多多
欣赏古诗词。
诗歌鉴赏字的妙处
1.动词:动词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生动,具有动态美。
比如“移情于
物,化静为动,使诗词具有动态美”。
2.形容词:形容词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生动,形象更加鲜明。
比如“突
出物的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3.数词:数词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达到夸
张渲染的效果。
比如“夸张渲染,表情达意”。
4.叠词:叠词的运用可以增强韵律感,加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比如“增
强韵律感,加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5.拟声词:拟声词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
之感。
比如“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2.解答分析: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5、常用手法及其作用讲解(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历史时期: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以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都会对诗歌的内容和表达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历史时期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主题是诗歌的核心,情感是诗歌的灵魂。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需要认真阅读诗歌,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感情和态度。
3. 理解诗歌的语言和修辞: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形象、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修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4. 领略诗歌的意境和美感:意境是诗歌所创造的独特艺术境界,美感则是诗歌所带给人的审美享受。
领略诗歌的意境和美感需要我们深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画面,以及其所表达的美感和思想。
5. 注重诗歌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鉴赏诗歌不能只从某一方面进行,而应该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要全面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语言、意境等多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6. 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历史背景、文学流派等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7. 多读多背多思考:多读古诗词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多背古诗词可以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多思考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
总之,鉴赏古诗词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同时注重积累知识和培养语感,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且诗词在语文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
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一:《静夜思》《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词鉴赏学习欣赏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学习欣赏古代诗词,可以开拓视野、提高修养、丰富情感。
以下是我对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的一些见解。
首先,古代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才华和对美的追求。
追求真挚、深沉的情感,是古代诗人的写作目的。
从苔藓到山水,从花草到月光,古代诗词将世间万物与人情并融,既有情景描写,又有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含义。
无论是杜甫的《春夜喜雨》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都通过精妙的笔触和绝妙的构思,将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内心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押韵形式,使其具备了特殊的音乐性。
古代诗人对声音的选择和组合十分讲究,诗词中的音节、音韵和音乐旋律都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如此,古代诗词的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使人们在朗读或吟诵时仿佛进入了一个韵律婉转、情感真挚的美妙世界。
同时,音韵的表达也增加了古代诗词的表现力,使诗词具备了语言无法表达的魅力。
古代诗词中还有一种美妙的表现形式,那就是意象的运用。
古人运用丰富多样的意象手法,将自然景物、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等具象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意象,使诗词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床前明月光与地上霜的对比,虚实结合,使人眼前一亮,意境深远。
这种巧妙的意象运用,使诗词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让读者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此外,古代诗词还以其简洁的表达方式,表现了智慧和才情。
古代诗人能够用极少的字句,凝练地表达出深远的思想和意境。
他们常常通过借景抒发情感、以微小之物展示大智慧,使诗词更具有启示作用。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只用了三句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这短短的三句话,却展现了作者浩渺壮阔的胸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简洁而又深邃的表达方式,使古代诗词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具备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艺术意味。
诗词鉴赏品味经典诗词的美妙之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怀。
通过品味经典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它们内涵深远的美妙之处。
本文将以诗词鉴赏为主题,探讨经典诗词的美妙之处,并展示它们对人们情感和思维的启发。
在品味经典诗词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其所具有的独特之处。
诗词是中文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韵、意象和意境,在短短的数句之内传递出极富表现力的情感和思想。
其结构分为韵脚、平仄和格律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诗调。
这些功用使得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上颇具优势。
品味经典诗词的第一步是欣赏其优美的语言和音韵。
经典诗词往往通过精巧的词语和押韵的结构,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戈鋋轮满月,人倚楚船归”一句中的“轮”和“人”、“月”和“出”,通过押韵的方式,给人以凄美的感觉。
这种音韵的美妙之处让人沉浸其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经典诗词所展现出来的意象和意境也是其美妙之处。
经典诗词往往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富有想象力的描绘,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描绘壮丽景色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壮美自然的赞叹之情,给人以视觉和情感上的愉悦。
除了语言和意象,经典诗词的美妙之处还体现在其对人们情感和思维的启发上。
经典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
它们可以唤起人们对美好时光、亲情友情以及人生思考的回忆和思考。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意义的思索,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经典诗词还可以拓展人们的思维方式。
它们往往通过独特的比喻和奇特的形象描述,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延伸能力。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约取寒梅开放,吴宫花草埋幽径”一句,通过对元宵节的诗意描绘,引发人们对节日意义和人情世故的思考,使得读者能够拓展对节日传统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古诗词赏析方法技巧古诗词赏析方法技巧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赏析方法技巧,欢迎大家分享。
一、古诗词赏析方法1、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2、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要害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对……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妙处【回顾高考题】(2017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问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诗句含义)(2分)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表达技巧)(2分)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情感)(2分)复习目标:懂得赏析的切入角度,重点掌握“赏析语句”题型的答题要点。
一、鉴赏示范:(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请赏析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答案】(1)听到喧闹声知道洗衣女子归来,荷叶晃动知道渔舟顺水而下。
(2)未见其人先问其声。
以动衬静,(3)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也写出了山民的勤劳、朴实。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梦江南·千万恨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问题】请赏析“摇曳碧云斜”妙处。
【答案】二、【解题攻略】(一)赏析诗句四技巧1.弄懂表层含意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把握句式特点类型特点倒装句有种错位的美互文句有种开合的美对仗句有种整饬的美炼字句有种凝练的美3.关注表达技巧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句子位置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
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类型特点首句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二)解题步骤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小结:赏句类鉴赏答题模式:描绘诗句内容理解诗句含义 + 表达技巧、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 表达效果(三)答题要点:答好这类题型有三个关键点:角度、分析、效果。
赞美自然风光的古诗词名句并简析其精妙之处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诗描绘出了边疆沙漠的雄浑壮阔之景,“孤烟直”的静谧与“落日圆”的壮丽形成鲜明对比,简单几个字却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广袤沙漠的寂寥与恢宏。
就好像我们站在沙漠之中,看着那直直的烟柱和圆圆的落日,心中怎能不涌起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呢?例子:哎呀呀,你们想想,那沙漠里一根烟笔直地冲向天空,旁边就是大大的圆圆的落日挂在那儿,这画面美不美?这诗句是不是太绝了!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满眼的莲叶望不到尽头,一片碧绿,在阳光照耀下的荷花更是红得耀眼,这色彩的鲜明对比,把夏日荷塘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绘制的一幅绝美画卷吗?例子:哇塞,那莲叶跟天接到一块儿了,全是绿的呀,还有那荷花,被太阳一照,红得特别不一样,这景色简直了!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那种豪迈与壮阔,让人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和自己的渺小。
这不就像是我们在人生路上攀登到高峰,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吗?例子:嘿,等你站到了那山顶上,往下一看,其他山都变得好小啊,这感觉多棒啊,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松林间洒下的月光,清泉在山石上流淌,多么清幽宁静的画面,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能闻到那松的清香,听到那泉水的潺潺声。
例子:你们说,月光照在松树上,泉水在石头上跑,这得多安静多美好的场景呀,真是让人陶醉!5.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时湖水波光闪动,下雨时空蒙的山色也是别有一番韵味,把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都展现出来了,真的是妙不可言。
例子:哎呀呀,那湖水亮闪闪的晴天好看,下着雨雾蒙蒙的也好神奇呀,这西湖咋就这么美呢!6.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鹂在翠柳间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蓝天,有声有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把春天的热闹表现得恰到好处。
例子:听听,两只黄鹂在柳树上叫呢,再看那一行白鹭往天上飞,这春天得多热闹呀!7.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在诗歌中,后两句往往是诗人用来点题、总结或者表达情感的关键部分。
这些后两句往往是诗歌的精华所在,是诗人用心雕琢而成的精彩绝伦之笔。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首先,后两句往往是诗人对诗歌主题的深刻表达。
诗歌的主题往往贯穿于整首诗的始终,而后两句往往是诗人对这一主题的情感总结和深刻诠释。
比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话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展现了生命的可贵和坚定的信念。
这样的后两句,往往能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其次,后两句往往是诗人对诗歌情感的高潮表达。
在整首诗的叙述中,诗人往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铺陈,将情感逐渐推向高潮。
而后两句往往是诗人对这种情感的集中爆发,是诗歌情感的顶峰所在。
比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两句话通过对黄河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河山和生命奔流的豪情壮志,展现了诗歌情感的高潮和激情。
最后,后两句往往是诗人对诗歌结构的点睛之笔。
在整首诗的结构中,后两句往往是诗歌的点睛之笔,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比如,在苏轼的《赤壁怀古》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两句话通过对人生的比喻,点出了整首诗的主题,是整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点睛之笔。
总之,诗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它们对诗歌主题的深刻表达、对情感的高潮表达和对诗歌结构的点睛之笔。
这些后两句往往是诗歌的精华所在,是诗人用心雕琢而成的精彩绝伦之笔。
通过欣赏和赏析这些后两句,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之美,感受诗歌之情,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