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 索赔 不可抗力 仲裁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索赔不可抗力仲裁在国际贸易的广袤领域中,商品的检验与检疫、索赔、不可抗力以及仲裁如同支撑起贸易大厦的四根支柱,各自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商品的检验与检疫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环节。
这不仅关乎着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更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贸易公平的关键。
在检验方面,通常会涉及到对商品的规格、数量、包装等方面的检查,以确保其符合合同约定的要求。
例如,一批出口的服装,需要检验其尺码是否标准、颜色是否均匀、缝制是否精细等。
而检疫则侧重于对商品是否携带疫病、害虫、有害生物等进行检测,以防止其对进口国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或公共卫生造成威胁。
像进口的农产品,就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确保没有病虫害的传入。
检验与检疫工作的实施主体可以是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是第三方专业检验机构。
这些机构依据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方法,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商品进行细致的检测和评估。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国的检验检疫标准不尽相同,有时会给贸易双方带来困扰。
比如,某个国家对某种食品添加剂的含量标准要求较为严格,而出口国的产品未能达到这一标准,就可能导致商品无法顺利进入该国市场。
当贸易中出现问题,如商品质量不符合约定,或者因检验检疫不合格而导致损失时,索赔就成为了受损方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
索赔的依据通常是合同中的相关条款以及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法律法规。
索赔的范围可以包括货物的损失、运输费用的增加、利润的减少等。
在提出索赔时,受损方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如检验报告、发票、运输单据等,以证明损失的存在和原因。
同时,索赔的方式也有多种,如要求对方更换货物、退款、赔偿损失等。
然而,索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有时,贸易双方可能会对索赔的金额、责任的归属等问题产生争议。
这时候,不可抗力因素就可能会介入。
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无法避免且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政府禁令等。
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可能会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者履行困难。
参考答案第8章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一、名词解释1、法定检验:指商检机构或者国家商检部门指定的检验机构,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对规定的进出口商品和有关检验事项实施强制性检验。
2、检验检疫证书:进出口商品经过商检机构检验后,都要由检验机构发给一定的证明书,以证明商品的品质和数量是否符合合同的规定3、罚金条款:是指合同中规定如由于一方未履约或未完全履约,应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量的约定金额。
4、不可抗力:是指买卖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合同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发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推迟履行合同。
5、定金: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根据合同的约定预先付给另一方当事人一定数额的价款,以保证合同的履行,它是作为债权的担保而存在的。
四、判断题(你认为正确的填“√”,错误的填“×”)五、简答题1、简要回答一下约定商品检验检疫的意义。
答:1)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信誉。
2)促进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3)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2、在国际上,有哪些商品检验机构?答:1)官方检验机构,具体有日本、美国和欧盟的官方检验机构。
2)半官方检验机构和民间机构,世界上许多国家中还有由商会、协会、同业公会或私人设立的半官方或民间商品检验机构,担负着国际贸易货物的检验和鉴定工作。
3、根据《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国家商检部门及其设在各地的检验机构的职责有几项?答:1)对进出口商品和检验项目实施检验。
包括商品的质量、数量、重量、包装以及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商检机构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范围可以归纳为两方面,即强制性的法定检验(making legal inspection)和对法定检验以外的进出口商品的检验。
2)对法定检验商品和法定检验范围以外的进出口商品实施监督管理(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要点总结——第⼋章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及仲裁第⼋章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与仲裁第⼀节商品检验商品检验(商检)是商品检验机构对卖⽅拟交付货物或已交付货物的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卫⽣、安全等项⽬所进⾏的检验、鉴定和管理⼯作除⾮买卖双⽅另有约定,买⽅在接受货物之前应享有对所购买货物进⾏检验的权利,但是,这种检验权并不是强制性的法定检验(强制性检验)、公证检验(⾮强制性检验)商品检验的程序:报检和受理、抽样、检验或鉴定、签证或放⾏检验时间和地点⼀、在出⼝国检验1、产地(⼯⼚)检验2、装运港(地)检验(“离岸品质、离岸重量”)买⽅⽆复验权,对买⽅不利⼆、在进⼝国检验1、⽬的港(地)检验(“到岸品质、到岸重量”)2、在买⽅营业处所或最终⽤户所在地检验对卖⽅不利三、出⼝国检验、进⼝国复验兼顾了买卖双⽅的利益四、装运港(地)检验重量、⽬的港(地)检验品质(“离岸重量、到岸品质”)多⽤于⼤宗商品交易的检验检验机构国际检验机构1、官⽅检验机构2、⾮官⽅检验机构3、半官⽅检验机构我国的商品检验机构:中华⼈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第⼆节索赔索赔和理赔是⼀个问题的两个⽅⾯⼀、违约责任1、根本性违约:违反合同中的实质性交易条件(可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2、⾮根本性违约:违反合同中的⾮实质性交易条件(不能解除合同,只能请求损害赔偿)⼆、索赔条款(⼀)异议与索赔条款:针对卖⽅交货质量、数量或包装不符合合同规定⽽订⽴1、索赔依据:法律依据、事实依据2、索赔期限约定的索赔期限:较短法定的索赔期限:较长(收货之⽇起两年内)规定索赔期限的⽅法:(1)货到⽬的港后××天起算:对买⽅不利(2)货到⽬的港卸离海轮后××天起算:对买⽅有利(3)货到买⽅营业处所或⽤户所在地后××天起算:当货物的⽬的地为内陆地区时使⽤(4)货物检验后××天起算:买⽅的索赔期限实际上是买⽅⾏使复验权的有效期限3、索赔⾦额:索赔⾦额在合同中⼀般不作具体规定,⼀般包括实际损失加上预期利润:(⼆)罚⾦条款(违约⾦条款)⽤于⼀⽅当事⼈延迟履约1、作⽤:(1)预防性作⽤(2)补偿性作⽤2、罚⾦与赔偿损失的区别罚⾦数额与实际损失是否存在及损失⼤⼩没有关系,法庭或仲裁庭也不要求请求⼈就损失举证,故在追索程序上简便得多违约⽅⽀付违约⾦后,还应履⾏合同义务第三节不可抗⼒⼀、含义买卖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当事⼈的过失或疏忽,⽽是由于发⽣了合同当事⼈⽆法预见、⽆法预防、⽆法避免和⽆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或不能如期履⾏合同,发⽣意外事件的⼀⽅可以免除履⾏合同的责任或推迟履⾏合同不可抗⼒是⼀项免责条款⼆、不可抗⼒条款(⼀)范围规定⽅法:1、概括式2、列举式3、综合式(⼆)处理1、解除合同2、推迟履⾏合同《公约》:免责权利只对履约障碍存在其间有效,如双⽅未解除合同,则应继续履⾏(三)通知和证明通知:发⽣事件的⼀⽅当事⼈应按约定的通知期限和⽅式将事件情况如实通知对⽅,对⽅接到通知后应及时答复,如有异议也应及时提出证明:发⽣事件的⼀⽅当事⼈应按约定办法出具证明⽂件,作为发⽣不可抗⼒事件的证据第四节仲裁⼀、解决国际贸易争议的⽅式(⼀)友好协商(⼆)调解(三)仲裁(四)诉讼仲裁与诉讼的区别⼆、仲裁协议(⼀)仲裁协议的形式:仲裁协议是双⽅当事⼈⾃愿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解决的⼀种协议。
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索赔不可抗力仲裁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索赔不可抗力仲裁引言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是贸易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由于商品的特殊性质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商品的检验与检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贸易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损坏或变质。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买卖双方通常会寻求索赔。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中的不可抗力因素及其处理方式。
背景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是保证贸易商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各国通常都有一套完善的检验与检疫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商品的检验与检疫工作。
这些机构会对进出口商品进行抽检,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然而,即使通过了检验与检疫,商品在运输过程中仍然有可能遭受损坏或变质。
检验与检疫中的不可抗力因素检验与检疫中的不可抗力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
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风暴等都有可能导致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受损。
例如,海运中遇到暴风雨可能会导致货物受潮或甚至丢失。
此外,人为因素如运输过程中的交通事故、劫持等也可能对商品造成损害。
检验与检疫不可抗力仲裁的意义在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中,如果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商品损坏或变质,相应的索赔责任问题需要解决。
此时,不可抗力仲裁的意义就凸显出来。
不可抗力仲裁是通过第三方中立机构介入,根据双方协议或相关国际贸易规则,对不可抗力因素产生的损失进行判决和赔偿。
不可抗力仲裁程序不可抗力仲裁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交仲裁申请首先,买卖双方需要将不可抗力事件发生的相关情况以书面形式提交给仲裁机构。
在申请中,应该详细描述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经过、造成的损失以及索赔金额等信息。
受理申请并组成仲裁庭仲裁机构在受理申请后,会根据相关规定组成仲裁庭。
仲裁庭通常由三个仲裁员组成,其中一位由申请方提名,另一位由被申请方提名,第三位由两位被申请方同意的仲裁员共同提名。
证据交换申请方和被申请方在一定时间内需要交换相关证据。
第八章商品的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
案例讨论
案例:甲国公司与乙国商人签订一份食品出口合同,并按乙国商人要求将该批食品运至某港通知丙国商人。
货到目的港后,经丙国卫生检疫部门抽样化验发现霉菌含量超过该国标准,决定禁止在丙国销售并建议就地销毁。
丙国商人去电请示,并经乙国商人的许可将货就地销毁。
嗣后,丙国商人凭丙国卫生检疫机构出具的证书及有关单据向乙国商人提出索赔。
乙国商人理赔后,又凭丙国商人提供的索赔依据向甲国公司索赔。
对此,你认为甲国公司应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如果甲国公司与乙国商人签订的食品出口合同中规定:双方同意以出口商品检验局所签发的品质/数量检验证书作为合同以及信用证项下议付单据的一部分。
同时买主有权对货物进行复检。
如发现品质或数量与合同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索赔,但需提供经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并规定,索赔期限为货到达目的港XX天内。
而本案中,甲方确认:乙方提供的丙国卫生检疫证书是否是双方约定的机构出具,是否有到达样品,是否在索赔期限内提出。
如果甲国公司与乙国商人签订的食品出口合同中规定:双方同意以进口国(含丙国)商品检验局所签发的品质/数量检验证书作为合同以及信用证项下议付单据的一部分。
同时买主(含丙国商人)有权自行对货物进行处置,无须征得甲方同意。
则本案中的甲方只能按要求理赔。
第8章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索赔不可抗力仲裁
案例分析
1.我国某化工进出口公司和美国尼克公司以CFR上海条件订立了进口化肥5000公吨的合同,依合同规定我方公司开出以美国尼克公司为受益人的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总金额为340万美元。
双方约定如发生争议则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仲裁。
2008年5月货物装船后,美国尼克公司持包括提单在内的全套单据在银行议付了货款。
我国开证行也进行了承付。
货到上海后,我方公司发现化肥有严重质量问题,立即请上海市一家商检机构进行了检验,证实该批化肥是没有太大实用价值的饲料。
于是,我方公司持商检证明要求开证银行追回已付款项,否则将拒绝向银行支付货款。
根据上述情况,试问:(1)开证银行是否应追回已付货款,为什么?(2)我方公司是否有权拒绝向银行付款?为什么?(3)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是否有权受理此案?依据是什么?(4)我方公司应采取什么救济措施?
2.我国A公司向巴基斯坦B公司以CIF条件出口货物一批。
国外来证中单据条款规定:“商业发票一式两份;全套(full set)清洁已装船提单,注明‘运费预付’,作成指示抬头、空白背书;保险单一式两份,根据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1981年1月1日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
信用证内并注明“按《UCP 600》办理”。
A公司在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限内将货物装上船,并于到期日前向议付行交单议付,议付行随即向开证行寄单索偿。
开证行收到单据后来电表示拒绝付款,其理由是单证有下列不符:①商业发票上没有受益人的签字;②正本提单是一份,不符合全套要求;③保险金额与发票金额相等,投保金额不足。
试分析开证行单证不符的理由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3. 2004年2月l3日,中国内地A公司和香港特区B公司签订了纤维板的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合同。
合同的主要内容是中方A公司利用港方B公司和另外两家香港的金融机构共同提供的设备为港方B公司进行来料加工,每生产1吨板材的加工费为1600美元,港方B公司负责提供给中方A公司的来料即纤维板的数量为:2004年不少于80吨,2005年不少于150吨,
2006年不少于200吨,以后每年不少于200吨。
中方A公司以来料加工费偿还设备货款的本息。
但在实际运行中,港方B公司仅在2004年12月30日提供来料34吨,2005年9月4日来料17吨,2006年2月l 6日来料1.1吨,合计来料52.1吨。
2006年10月,双方签订补充协议,再次规定了港方B公司提供来料的义务和数量。
结果该补充协议仍未履行,致使中方引进的设备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只偿还了设备贷款本息的一小部分。
中方提请仲裁,要求港方B公司赔偿包括设备贷款在内的经济损失。
港方B公司答辩称:B公司未能履行合同的全部义务,是因为国际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原料价格上涨,数量短缺,无法买到原料所致。
因生产该原料的德国工厂停产,B公司就更无法买到原料。
这是不可抗力事故,港方不应承担责任。
试分析本案中,港方应不应该承担责任?
4. 我某出口公司于6月30日接澳大利亚客户来电恰购亚都牌抽湿器2800台。
正好该公司有现货放在仓库,并查询到7月份有班轮直达澳大利亚。
我方于7月1日向对方发盘:“现报即期装亚都牌抽湿器2800台,每台150美元,CIF悉尼,即期不可撤销信用证付款,限7月5日复到有效。
”7月4日对方复电称:“你7月1日发盘接收,即开信用证。
”接电后,我方立即组织装运,取得7月26日的清洁已装船提单,但对方的信用证一直未到,几经催促,终于于8月2日收到对方7月29日电开的信用证。
证中规定:装运期为“不得迟于8月16日”,信用证有效期为“8月30日”,请问:根据该证的规定,我方可否顺利结汇?为什么?
5. 我国甲公司向丁国A公司买进生产灯泡的生产线。
合同规定分两次交货、分批开证,买方(甲公司)应于货到目的港后60天内进行复验,若与合同规定不符,甲公司凭所在国的商检证书,向A公司索赔,甲公司按照合同规定,申请银行开出首批货物的信用证。
A公司履行装船并凭合格单据向议付行议付,开证行也在单证相符的情况下,对议付行偿付了款项。
在第一批货物尚未到达目的港之前,第二批的开证日期临近,甲公司申请银行开出信用证。
此刻,首批货物抵达目的港,经检验发现货物与合同规定严重不符,甲公司当即通知开证行,称:拒付第二次信用证项下的货款,并请听候指示。
然而,开证行在收到议付行寄来的第二批的单据,审核无误,再次偿付议付行。
当开证行要求甲公司付款赎单时,该公司拒绝付款赎单。
试分析此案例中开证银行和甲公司的处理是否合理?为什么?甲公司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6.买卖双方按照FOB条件签订了一笔化工原料的买卖合同,装船前检验时,货物的品质良好,符合合同的规定。
货到目的港,买方提货后检验发现部分货物结块,品质发生变化。
经调查确认原因是货物包装不良,在运输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原颗粒状的原料结成硬块。
于是,买方向卖方提起索赔,但卖方指出,货物装船前是合格的,品质变化是在运输途中发生的,也就是越过船舷之后才发生的,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其后果应由买方承担,因此,卖方拒绝赔偿。
你认为此争议应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7. 一份买卖日用品的CIF合同规定“2009年9月份装运”,即期信用证的有效期为2009年10月15日。
卖方于10月6日向银行办理议付所提交的单据中,包括9月29日签发的已装船清洁提单。
经开证银行审核,确属相符交单,银行接受单据并承付。
但买方收到货物后,发现货物受损严重,且短少50箱。
买方因此拒绝收货,并要求卖方退回货款。
问:(1)买方有无拒收货物并要求退款的权利?(2)此案中的买方应如何处理此事才合理?
8. 我国某农产品进出口公司向新加坡某贸易公司出口一批花生仁500公吨,合同规定CIF Singapore,国外客户在合同规定的开证时间内开来一份不可撤销信用证,证中的装运条款规定:“Shipment from Chinese port to Singapore in May, Partial shipment prohibited.”农产品进出口公司按证中规定,于5月15日将200公吨花生仁在福州港装上“嘉陵”号轮,又由同轮在厦门港续装300公吨花生仁,之后,该船直驶新加坡港。
5月20日农产品进出口同时
取得福州港和厦门港签发的两套提单,提单上载明目的港都是新加坡。
农产品公司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到银行交单议付,却遭到银行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货款。
问:银行的拒付是否有理?为什么?
9. 某公司按CIF ROTERDAM 向荷兰出口一批空调,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买方应于9月底前将信用证开到,卖方保证运输船只不得迟于12月1日抵达目的港。
如载货船只于12月1日抵达,则买方有权取消合同。
如货款已收,卖方须退还买方。
合同中的这一条款是否合理?为什么?
10.我国某出口企业以CIF纽约的条件与美国某公司订立了200套特制家具的出口合同。
合同规定2005年12月交货。
当年11月底,该企业出口商品仓库因雷击发生火灾,致使一半左右的出口家具烧毁。
该企业以发生不可抗力事故为由,要求免除交货责任,美方不同意,坚持要求我方按时交货。
我方无奈经多方努力,于次年1月初交货,美方要求索赔。
试分析:①我方要求免除交货责任的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②美方的索赔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