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疾病影像学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737.50 KB
- 文档页数:38
“一张表”告诉你,“5种”胆囊疾病的CT鉴别~~ 胆囊疾病的鉴别诊断胆囊结石(图1)胆囊炎(图2)胆嚢息肉(图3)胆囊腺肌症(图4)胆囊癌(图5)临床特点中年女性多见,一般无症状,但结石嵌顿颈部时会有胆绞痛症状,一般呈阵发性右上腹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分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前者多见,右上腹不适或无症状女性多见,病因不明;右上腹不适或无症状60岁以上女性多见,常合并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CEA及CA-199阳性CT 表现胆囊内结石密度不等,可有高密度、稍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结石,呈结节状或环状胆囊增大或缩小,胆囊壁弥漫性、向心性增厚,厚度大于3mm,多数病人可见胆囊管内结石嵌顿,胆囊窝积液常多发,胆固醇息肉直径约为2〜4mm,常有蒂与黏膜相连,炎性息肉大小约为5〜8mm胆囊底部多见,分弥漫型、节段型和限局型,壁增厚3〜5倍,可见壁内憩室,有时胆囊内可见横行分隔胆囊壁弥漫性或限局性增厚,厚度常>1cm或息肉样肿块直径大于2cm,广基底与胆囊壁相连,可侵犯肝门、胰腺强化特点无强化胆囊壁各期不同程度强化强化明显与胆囊壁强化一致早期实质成分明显强化备注——超声为首选方法超声为首选方法—1胆囊结石CT平扫显示胆囊、胆总管内见多发高密度结节影(→),胆囊壁略增厚2急性胆囊炎(A)平扫(B)增强(A)显示胆囊壁水肿增厚,胆囊窝渗出,脂肪密度增高(→);(B)显示胆囊壁分层强化,黏膜下层水肿不强化(→)3胆囊息肉(A)平扫(B)增强(A)显示胆囊内稍高密度结节影(→),与胆囊壁分界不清;(B)显示增强扫描结节明显强化(→)4胆囊腺肌症(A)平扫(B)增强(A)显示胆囊底部限局性胆囊壁增厚(→),局部密度稍高;(B)显示增强扫描轻微强化,与胆囊壁强化基本一致5胆囊癌(A)平扫(B)增强(A)显示肝内多发圆形稍低密度灶,边界欠清,胆囊后壁增厚,胆囊颈部稍低密度肿块(→),CT值28Hu,肝门部、小网膜囊处淋巴结肿大融合;(B)显示胆囊后壁、胆囊颈部病灶、肿大淋巴结环形强化,肝内多发类圆形病灶周边强化,内部有更低密度区(→),提示胆囊癌伴多发肝转移瘤、腹腔淋巴结转移。
常见胆囊炎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1、急性单纯性
胆囊增大(≥5cm),胆囊壁厚、水肿。
2、急性化脓性
胆囊内充满脓液,胆囊床积液、积脓,肝脓肿。
3、急性坏疽性
胆囊缺血、坏疽、穿孔,胆系内/胆系旁积气(气肿性胆囊炎),胆囊内积血(出血性胆囊炎)。
4.慢性胆囊炎
体积可显著萎缩或呈“葫芦状”;胆囊壁光滑或增厚,可有钙化;胆
囊周围无明显水肿/积液。
5.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胆囊壁明显增厚,通常弥漫性。
胆囊壁不均匀强化。
6.胆囊腺肌症
胆囊壁增厚+假憩室形成(胆囊壁平滑肌增生相关的罗-阿氏窦)
7.瓷胆囊
胆囊壁连续性、断续性壳样钙化。
除钙化外,还见于纤维化、胆囊壁内积气。
8.Mirizzi 综合征Ⅰ型
胆囊颈/胆囊管结石导致的胆总管外侧局限性贝壳样狭窄。
9.Mirizzi 综合征Ⅱ型
胆囊管-CHD连接处,尤其胆囊管内显示结石,没有胆总管侧方光滑压迹。
10.气肿性胆囊炎
胆囊壁内、胆囊腔内积气
11.钙胆汁
胆汁密度弥漫性增高
12.胆囊憩室周围炎
积液、水肿、胆囊壁增厚等急性感染表现,可见到1~多个憩室。
13.胆固醇息肉。
Caroli病诊断标准
Caroli病是一种罕见的胆道疾病,其诊断通常基于一系列临床和影像学标准。
以下是Caroli病的诊断标准:
1.影像学检查:
1.1. 超声:超声检查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或胆管囊肿,这是Caroli病的一个典型表现。
1.2. CT:CT扫描可以提供肝内胆管的横断面图像,有助于明确胆管扩张和结石的分布情况。
1.3.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胆管图像,有助于诊断Caroli病。
2.病变胆管形态异常:
病变胆管形态异常,如囊状、梭状或憩室状扩张,也是Caroli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些形态的异常扩张表明胆管存在持续性梗阻或异常分流。
3.肝内胆管结石或炎症:
Caroli病患者常常存在肝内胆管结石或炎症,这些病变可导致胆管扩张和疼痛等症状。
4.患者可能有黄疸、腹痛、发热等症状:
Caroli病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腹痛和发热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与胆管梗阻、感染或结石有关。
5.其他病变:
在某些情况下,Caroli病可能与肿瘤或先天遗传疾病等其他病变有关。
这些病变可能需要额外的诊断和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Caroli病的诊断通常是基于上述标准的综合评估。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其他可能的病因。
如果怀疑患有Caroli病,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进一步评估。
胆囊癌ct诊断标准
胆囊癌CT诊断标准包括观察胆囊壁三层结构的情况,胆囊腔内软组织块影以及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时的征象。
具体标准如下:1.胆囊壁局部或整体增厚超过0.5cm,且呈不规则状,厚薄不均一。
增强扫描时胆囊壁有明显强化。
但需注意,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胆囊壁增厚有所不同,后者呈均匀性增厚。
2.胆囊腔内出现软组织块影,其基底多较宽,增强扫描时有明显的
强化,且肿块密度比肝实质低而比胆汁高。
但需注意与胆囊息肉和腺瘤进行鉴别,因为胆囊息肉和腺瘤的基底部通常较窄。
3.如果胆囊癌合并胆囊炎或胆囊结石,CT影像下会有相应的征象。
总的来说,胆囊癌的CT诊断标准主要是观察胆囊壁和胆囊腔内的异常变化,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然而,这些标准并非绝对准确,对于疑似胆囊癌的病例,通常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活检等,以确认诊断。
同时,CT检查也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因此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学诊断、治疗依据或指导建议。
请您随时关注身体状况,切勿盲目用药或治疗,如遇病情变化或感觉任何不适,建议您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可线上咨询医生,或者去线下医疗机构就诊。
胆囊癌的影像学检查表现及其鉴别临床与病理胆囊癌(carcinomaofthegallbladder)70%~90%为腺癌,少数为鳞癌[1-2]。
胆囊癌的发病率,女性明显大于男性,肿瘤好发于在胆囊底部或颈部,常有胆囊炎和胆结石[3,5]。
80%呈浸润性生长,胆囊壁环形增厚;20%呈乳头状生长突人胆囊腔[4,6]。
肿瘤增大,可占据整个胆囊,形成软组织肿块,并侵犯周围肝组织。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黄疽、消瘦、肝大和上腹部包块[5,7-8]。
胆囊癌的诊断困难,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其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有X线、超声、CT、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胆囊癌侵犯胆管,PTC出现胆管不规则狭窄、充盈缺损及胆道梗阻。
动脉造影,进展期胆囊癌,可显示胆囊动脉增粗,受压移位,血管受侵不规则、狭窄,甚至闭塞。
肿瘤内可见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
胆囊造影或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显示胆囊外形不规则或胆囊内充盈缺损。
超声表现:B超显示厚壁型胆囊癌囊壁常呈局限性增厚,呈结节状向腔内突起,形态不规则,囊腔透声区缩小。
晚期囊壁普遍增厚,囊腔缩小呈实性化、团块状回声,内壁粗糙不规则,囊壁外壁不光整,可向周围组织浸润。
慢性胆囊炎囊壁常普遍增厚,急性发作时呈“双层征”,囊内可有散在点状回声,且常伴发结石,透声差;囊壁内膜比较连续、光整,无向周围浸润的征象。
近期随访无明显改变。
CT检查:胆囊大多扩张不良或缩小,也可扩大。
肿瘤表现为三种类型: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呈广泛性或局限性不规则增厚,若周围粘连,则可见胆囊皱褶变形。
增强扫描显示为增厚的壁强化;结节型:胆囊腔单发或多发胆囊内壁结节状或乳头状肿块,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增厚,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肿块型,胆囊腔全部被肿瘤所占据,囊腔消失,形成软组织肿块,与周围肝组织呈低密度或不规则密度,少数呈等密度,同时可见胆管受压、不规则狭窄和上部扩张,增强扫描肿瘤及其局部胆囊壁明显强化。
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胆道疾病是指影响胆道系统的各种疾病,包括胆囊炎、胆石症、胆管狭窄、胆道肿瘤等。
胆道疾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一、胆道疾病的诊断1. 临床表现胆道疾病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需结合患者的体征以及病史来确定诊断。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胆道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
其中,超声是最常用的检查方式,可以显示胆管和肝胆系统,且无辐射损伤,操作简便。
CT和MRI能够提供更加清晰、准确的图像,有助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3. 实验室检查胆道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胆固醇、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功能和胆道的病变情况。
二、胆道疾病的治疗技术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胆道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病情轻重,可以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胆囊炎和胆石症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有助于控制感染和消除炎症。
胆道梗阻可以使用利胆药物、扩张管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帮助胆汁的排泄。
2. 内镜治疗技术内镜治疗技术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具有创伤小、安全、短暂住院时间等优点。
内镜治疗技术包括胆道镜检查、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经内镜下胆囊切除术等。
其中,经内镜下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最常见的内镜治疗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治疗胆囊疾病,而且手术创伤小,恢复较快。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胆道疾病的治疗来说,外科手术是最彻底、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外科手术治疗可以选择胆囊切除术、胆管探查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肝切除术等。
不过,外科手术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和并发症,需要慎重考虑。
综上所述,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日趋完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治愈率。
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及时治疗外,还需要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