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常见误差分析,高中生必看!
- 格式:pdf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4
高中化学高二第一学期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关于实验误差方面的总结10.1 测定1mol气体体积在实验中造成测定结果偏小的是1.装置漏气2.镁带含有跟硫酸不反应的杂质3.称量后擦去镁带表面的氧化膜4.反应结束后,未用针筒抽气5.硫酸注入量不足10ml,使镁带有剩余6.实验仪器本身存在量得气体体积偏小的误差在实验中造成测定结果偏大的是1.最后计算氢气体积时没有扣去硫酸的体积2.反应放热,实验过程中温度升高较大3.镁带中含有产生气体比等质量的镁产生气体多的杂质(如Al等)4.实验仪器本身存在量得气体偏大的误差10.2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1.加热不彻底造成硫酸铜晶体未失去全部结晶水2.失去全部结晶水后未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在空气中冷却)3.取用的样品中混有前面同学操作后的无水硫酸铜4.晶体中含有不挥发杂质在实验中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是1.加热时有晶体溅出(用玻璃棒搅拌时被沾去一点硫酸铜)2.坩埚不干燥3.晶体表面有水4.加热时间过长,部分变黑5.晶体中含有受热易分解的杂质6.为了测定一包白色粉末的质量,将药品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并需移动游码使之平衡,测得药品的质量为m(砝码)和m(游码的移动)10.3酸碱滴定在实验中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的是1.用以量取待测液的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2.滴定时,摇动锥形瓶不慎溅出几滴溶液1.锥形瓶洗净后又用待测液润洗2.装酸液的滴定管内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3.滴定管用水洗后,未用标准溶液润洗就装入标准溶液4.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一气泡,滴定过程中气泡消失滴定结束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值比溶液的实际体积偏大,结果造成测得的待测液浓度偏大若同一次读数采用俯视,则使测得待测液浓度偏小。
高考备考:化学实验错题解析化学实验是高考化学备考的重要内容,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实验原理对于提高化学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化学实验中的常见错误进行解析,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1. 实验操作不规范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是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在实验操作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以下错误:•仪器使用不当:例如,在滴定实验中,滴定管的清洗不彻底,导致实验结果偏差。
•计量不准确:在实验中,同学们往往因为计量不准确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
•实验步骤遗漏或错误:实验步骤的遗漏或错误会导致实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 实验原理理解不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
同学们在实验原理方面常犯的错误包括:•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全面:例如,在研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中,部分同学可能只关注沉淀的生成,而忽略了溶解过程。
•对实验原理理解有误:部分同学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存在误解,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
3.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不当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实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学们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常犯的错误有:•数据处理错误:例如,在处理滴定实验数据时,同学可能会忘记乘以稀释倍数,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数据分析不深入:同学们往往只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描述,而忽略了与实验原理的结合。
4. 实验安全问题化学实验安全是化学实验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同学们在实验安全方面常犯的错误包括:•未进行风险评估:在实验前,部分同学未能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实验操作不安全:例如,在操作易燃易爆药品时,未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 实验设计与创新不足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核心,同学们在实验设计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实验设计简单重复:部分同学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只是简单重复教材中的实验,缺乏创新性。
•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设计不合理会导致实验结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解决方案针对上面所述问题,同学们在高考化学备考过程中应加强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和练习,以下是一些建议:1.加强实验操作训练:通过多次实验操作,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误差与实验数据处理在化学实验中,准确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实验数据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些误差可能来自于仪器的精度限制、操作上的不准确、环境因素的影响等。
了解并处理这些常见误差对于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首先,常见的实验误差包括仪器测量误差、人为误差和环境误差。
仪器测量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精度和灵敏度限制造成的。
例如,在量筒中读取液体体积时,由于视线偏差或者刻度线的不准确而引起的误差。
人为误差则是由实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不准确引起的,例如,加液过程中的滴管滴液数量的不确定性。
而环境误差则包括温度、湿度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然后,处理实验数据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统计方法来评估和纠正误差。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求取实验结果的平均值。
当实验数据存在误差时,重复实验并取多组数据可以降低误差的影响,通过计算平均值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还可以计算实验数据的标准偏差或方差,对数据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较小的标准偏差表示数据的稳定性较高,较大的标准偏差则可能说明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还可以采用加权平均值的方法,给予不同数据不同的权重,从而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此外,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还需要考虑有效数字和显著性数字的规则。
有效数字是指数据中的所有数字,包括最后一位不确定的数字。
而显著性数字则是指在有效数字中真正具有意义的数字,用于表示测量的准确程度。
在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报告时,应根据有效数字和显著性数字的规则,决定实验结果的精确度和有效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误差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例如,在仪器测量误差方面,可以选择更精确的仪器或使用适当的校准方法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在人为误差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和严格的操作规程来减小误差。
在环境误差方面,可以控制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以减小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总之,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误差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纠正措施来减小误差的影响。
化学常见错误类型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经常涉及到复杂的实验过程和理论推断。
然而,在进行化学研究和实验操作时,人们经常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类型。
这些错误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性,理论推断的错误以及安全风险的产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错误类型,并探讨如何避免这些错误,以确保化学研究和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一、化学实验中的测量误差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测量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然而,由于测量仪器的限制、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测量误差经常会出现。
常见的测量误差类型包括仪器误差、操作误差和环境误差等。
仪器误差是指测量仪器本身的精度限制,操作误差是指操作人员在使用仪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环境误差是指实验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使用精确的仪器:选择精度较高的仪器,并校准仪器以确保准确性。
2. 规范操作步骤: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或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误差。
3. 控制实验环境:尽量在稳定的实验环境下进行实验,避免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二、化学反应中的计量错误在进行化学反应时,计量错误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计量错误包括计量仪器的误差、操作人员的误差以及实验条件的变化等。
这些错误可能导致反应物的量不准确,从而影响反应的结果。
为了避免计量错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使用准确的计量仪器:选择适当的计量仪器,并确保其精度和准确性。
2. 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计量:根据实验方案中规定的比例关系,准确计量反应物,避免偏差。
3. 控制实验条件:尽量在相似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避免因温度、压力等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导致计量误差。
三、化学安全操作中的错误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人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常常会忽视安全操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常见的化学安全操作错误包括不戴防护眼镜、不穿实验服、不正确处理有害废弃物等。
为了保证化学安全操作的准确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务必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实验服、手套等。
高中化学溶液配置误差分析一、误差分析的理论依据根据c B=n B/V可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 B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
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n B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B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二、误差原因实例归纳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们对产生误差的原因归纳分析如下:(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
分析:偏小。
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用5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例: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矾8.0g。
分析:偏小。
胆矾为CuSO4·5H2O,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
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
(二)由试剂纯度引起的误差3.结晶水合物风化或失水例: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
分析:偏大。
失水的生石膏中结晶水含量减少,但仍用生石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溶质硫酸钙的质量偏大,导致所配硫酸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4.溶质中含有其他杂质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
分析:偏大。
氧化钠固体在配制过程中遇水转变成氢氧化钠,31.0g氧化钠可与水反应生成40.0g氢氧化钠,相当于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使结果偏大。
高中化学溶液配置误差分析一、误差分析的理论依据根据c B=n B/V可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 B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
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n B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B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二、误差原因实例归纳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们对产生误差的原因归纳分析如下:(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
分析:偏小。
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用5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例: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矾8.0g。
分析:偏小。
胆矾为CuSO4·5H2O,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
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
(二)由试剂纯度引起的误差3.结晶水合物风化或失水例: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
分析:偏大。
失水的生石膏中结晶水含量减少,但仍用生石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溶质硫酸钙的质量偏大,导致所配硫酸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4.溶质中含有其他杂质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
分析:偏大。
氧化钠固体在配制过程中遇水转变成氢氧化钠,31.0g氧化钠可与水反应生成40.0g氢氧化钠,相当于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使结果偏大。
高二物化生报告实验误差分析案例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的误差,深入理解实验误差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误差分析。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无实验方法:无实验过程: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物化生实验,包括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液体的密度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下面是我们实验得到的一组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的结果:1.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我们使用电子天平测量了一个物体的质量,并进行了多次测量。
下表是我们的测量数据:测量次数质量(g)1 20.12 20.23 20.04 19.95 20.1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物体质量的平均值为20.06g,标准偏差为0.11g。
在这个实验中,由于电子天平的精度只有0.01g,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测量结果的误差主要来自仪器的精度。
2. 实验二:测量液体的密度我们使用容积瓶和天平测量了一种液体的密度。
下表是我们的测量数据:测量次数质量(g)体积(mL)1 20.1 20.02 20.2 19.93 20.0 20.14 19.9 20.25 20.1 19.8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液体密度的平均值为1.005g/mL,标准偏差为0.015g/mL。
根据测量的原理和实验条件,我们可以发现测量结果的误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误差,二是液体温度的变化对密度测量造成的影响。
误差分析和改进措施:1. 实验一中,电子天平的精度限制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为减小误差,可以使用精度更高的天平进行测量。
2. 实验二中,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误差以及液体温度的变化对密度测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为减小误差,可以提高测量仪器的精度,并进行恒温控制。
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我们发现在物化生实验中,误差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仪器精度、操作技巧、环境因素等。
我们必须对每一项实验数据进行仔细分析,找出误差的来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中学化学“四个定量实验”误差分析(一)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和中和热的测定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四种定量实验。
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学化学实验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四种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定量实验的难点。
现就中学化学中四种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例举如下:一、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以配制500mL.1mol/L NaOH溶液为例)1、NaOH药品不纯(如NaOH中混有少量Na2O),结果偏高。
2、用天平称量NaOH时,称量时间过长。
由于部分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 ,得到Na2CO3和NaOH的混合物,则结果偏低。
3、用天平称量NaOH时,如砝码有污物,结果偏高。
4、用天平称量NaOH时,物码颠倒,但未用游码,不影响结果。
5、用天平称量NaOH时,物码颠倒,又用了游码,结果偏低。
6、用天平称量NaOH时,若用滤纸称NaOH,结果偏低。
7、称量前小烧杯中有水,无影响。
8、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流至容量瓶之外,结果偏低。
9、未把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或洗涤液未注入容量瓶,结果偏低。
10、烧杯中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转移溶液注入容量瓶,结果偏高11、定容时蒸馏水加多了,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而用滴管吸取部分溶液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2、定容时摇匀,容量瓶中液面下降,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3、容量瓶定容时,若俯视液面读数,结果偏高。
14、容量瓶定容时,若仰视液面读数,结果偏低。
1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俯视读数,结果偏低。
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仰视读数,结果偏高。
二、酸碱中和滴定17、滴定管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直接装入标准液,造成标准液稀释,溶液浓度降低,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18、盛待测液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就取液加入锥形瓶,待测液被稀释,测定结果偏低。
化学技术实验中出现实验结果偏差的常见问题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些偏差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设备的限制、环境因素和人为误差等原因导致的。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实验结果偏差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一、实验室操作问题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实验人员的操作技巧和经验会对实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分液漏斗的操作中,如果未正确摇晃和旋转,液相的分离可能并不彻底,从而导致测量时的误差。
因此,在进行实验之前,实验人员应该熟悉实验方法,掌握相关技巧,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细节。
此外,实验室操作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也非常重要,以避免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实验结果偏差。
二、设备的限制问题化学技术实验通常需要使用一些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测量和分析。
这些设备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灵敏度范围。
例如,电子天平在测量质量时存在最小分度值,如果待测物质的质量较小,超出了电子天平的最小分度值,那么测量结果就会出现误差。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待测物质质量范围的天平进行测量,并根据天平的最小分度值确定有效数字位数。
此外,对于其他仪器设备,也要根据其特性和测量原理,合理选择并操作,以减小实验结果的偏差。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条件,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进行容量测量时,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液体的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容量测量的误差。
为了减小这种影响,可以在实验前调节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并在测量前等待一段时间,以确保温度和湿度的稳定。
另外,还可以使用恒温器和恒温水浴等设备来控制温度,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人为误差的纠正人为误差是由于实验人员的主观判断和操作不准确所引起的。
例如,在读取仪器上的刻度时,由于人眼的视觉判断会存在一定的主观误差,导致读数不准确。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我们可以使用放大镜或放大器等设备来放大刻度,提高读数的准确性。
知识点归纳——①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一、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以配制500mL.1mol/L NaOH溶液为例)1、NaOH药品不纯(如NaOH中混有少量Na2O),结果偏高。
2、用天平称量NaOH时,称量时间过长。
因为部分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 ,得到Na2CO3和NaOH的混合物,则结果偏低。
3、用天平称量NaOH时,如砝码有污物,结果偏高。
4、用天平称量NaOH时,物码颠倒,但未用游码,不影响结果。
5、用天平称量NaOH时,物码颠倒,又用了游码,结果偏低。
6、用天平称量NaOH时,若用滤纸称NaOH,结果偏低。
7、称量前小烧杯中有水,无影响。
8、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流至容量瓶之外,结果偏低。
9、未把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或洗涤液未注入容量瓶,结果偏低。
10、烧杯中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转移溶液注入容量瓶,结果偏高11、定容时蒸馏水加多了,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而用滴管吸取部分溶液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2、定容时摇匀,容量瓶中液面下降,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3、容量瓶定容时,若俯视液面读数,结果偏高。
14、容量瓶定容时,若仰视液面读数,结果偏低。
1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俯视读数,结果偏低。
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仰视读数,结果偏高。
【误差分析】可能引起误差的操作c(mol∙L-1)天平的砝码上粘有其他物质或已锈蚀偏高试剂与砝码的左右位置搞错偏低量取液体溶质(如浓硫酸)时,俯视读数偏低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偏高所配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即转入容量瓶定容偏高转移溶液时不洗涤烧杯与玻璃棒或未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偏低溶解、转移、洗涤时有溶液流出容器外,使溶质减小偏低容量瓶在使用前,用蒸馏水洗净,在瓶内有少量水残留无影响定容摇匀后,静止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到刻度线偏低如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用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偏低二、酸碱中和滴定17、滴定管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直接装入标准液,造成标准液稀释,溶液浓度降低,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1.误差分析原理中和滴定实验中,产生误差的途径主要有操作不当、读数不准等,分析误差要根据计算式分析,c待测=c标准·V标准V待测,c标准、V待测均为定值,c待测的大小取决于V标准的大小。
V标准大,则c待测偏大;反之,偏小。
标标待二、关于pH值的计算1、酸性溶液:按C→C H+→pH2、碱性溶液:按C→C OH-→C H+→pH3、强酸、强碱溶液的稀释后的溶液:对于酸溶液中的C H+,每稀释10n倍,pH增大n个单位,但增大后不超过7,酸仍为酸!对于碱溶液中的C OH-,每稀释10 n倍,pH减少n个单位,但减少后不小于7,碱仍为碱!PH值相同的强酸与弱酸(或强碱与弱碱),稀释相同的倍数,pH变化为强酸变化大,弱酸变化小。
极稀溶液中的pH值的计算,应考虑水的电离。
4、强酸与强弱溶液混合的计算:反应的实质:H++OH-=H2O三种情况:(1)恰好中和,pH=7(2)若余酸,先求中和后的C H+,再求pH。
(3)若余碱,先求中和后的C OH-,再通过K W求出C H+,最后求pH。
或先求pOH,再由pH=14-pOH。
5、已知酸和碱溶液的pH之和,判断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的p H(1)若强酸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大于14,则混合后显碱性,pH大于7。
(2)若强酸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等于14,则混合后显中性,pH等于7。
(3)若强酸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小于14,则混合后显酸性,pH小于7。
(4)若酸与碱溶液的pH之和等于14,强、碱中有一强、一弱,则酸、碱溶液混合后,谁弱显谁性。
这是因为酸和碱已电离的H+ 和OH- 恰好中和,谁弱谁的H+ 或OH- 有储备,中和后还能电离,显出酸、碱性来。
练习:1、把1mL0﹒05mol/L的H2SO4加水稀释制成100mL溶液,求稀释前和稀释后溶液的pH. 以及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答案:4 6 10-1010-82、等体积混合0﹒1mol/L的盐酸和0﹒06mol/L的Ba(OH)2溶液后,溶液的pH等于多少?答案:123、室温时,将pH=5的H2SO4稀释10倍,则C H+:C(SO42-) =?将稀释后的溶液再稀释100倍,C H+:C(SO42-) =?答案:2:1 20:14、将10mL0﹒1mol/L的盐酸和10mL0﹒1mol/L Ba(OH)2溶液混合求pH?。
中学化学中四种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例举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和中和热的测定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四种定量实验.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学化学实验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四种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定量实验的难点.现就中学化学中四种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例举如下:一、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以配制500mL.1mol/LNaOH溶液为例〕1、NaOH5品不名〔如NaOhfr混有少量Na2O ,结果偏局.2、用天平称量NaOWf,称量时间过长.由于局部NaOH 与空气中的CO2反响生成Na2CO3得到Na2CO侨口NaOH勺混合物,那么结果偏低.3、用天平称量NaOH寸,如祛码有污物,结果偏局.4、用天平称量NaOH寸,物码颠倒,但未用游码,不影响结果.5、用天平称量NaOH寸,物码颠倒,又用了游码,结果偏低.6、用天平称量NaOH寸,假设用滤纸称NaOH结果偏低.7、称量前小烧杯中有水,无影响.8、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流至容量瓶之第1页外,结果偏低9、未把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或洗涤液未注入容量瓶,结果偏低.10、烧杯中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转移溶液注入容量瓶,结果偏高11、定容时蒸播水加多了,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而用滴管吸取局部溶液至刻度线,结果偏低.12、定容时摇匀,容量瓶中液面下降,再加蒸储水至刻度线,结果偏低.13、容量瓶定容时,假设俯视液面读数,结果偏高.14、容量瓶定容时,假设仰视液面读数,结果偏低.1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寸,用量筒量取浓溶液,假设俯视读数,结果偏低.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寸,用量筒量取浓溶液,假设仰视读数,结果偏高.二、酸碱中和滴定17、滴定管蒸储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直接装入标准液,造成标准液稀释,溶液浓度降低,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18、盛待测液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就取液加入锥形瓶,待测液被稀释,测定结果偏低.19、锥形瓶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再取待测液,造成待测液实际用量增大,测定结果偏高.20、用滴定管取待测液时,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生就取液入锥形瓶,由于气泡填充了局部待测液,使得待测液体积减小,造成滴定时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21、滴定前,锥形瓶用水洗涤后,或锥形瓶中残留水, 未枯燥,或取完待测液后再向锥形瓶中加点水便于观察,虽然待测液体积增大,但待测液浓度变小,其物质的量不变,无影响.22、滴定前,液面在“ 0〞刻度线之上,未调整液面, 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23、移液管悬空给锥形瓶放待测液,使待测液飞溅到锥形瓶外,或在瓶壁内上方附着,未被标准液中和,造成滴定时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24、移液管下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内,使待测液体积偏大,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 ,测定结果偏高.25、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读数,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26、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平视滴定管刻度线,滴定终了仰视刻度线,读数偏大,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27、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平视滴定管刻度线,滴定终了俯视刻度线,读数偏小,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第3页结果偏低.28、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仰视滴定管刻度线,读数偏大,滴定后俯视刻度线,读数偏小.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29、滴定前滴定管尖嘴局部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局部标准液用来填充气泡所占体积,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 测定结果偏高.30、滴定过程中,滴定管漏液或标准液滴到锥形瓶外, 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31、滴定达终点后,滴定管尖嘴处悬一滴标准液,造成实际进入锥形瓶的标准液减少,使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32、滴定前选用酚酰作指示剂, 滴定终了后,溶液变红, 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33、溶液变色未保持30秒,即停止滴定,结果溶液又恢复原来的颜色,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34、滴定过快成细流,立即读数,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 测定结果偏高.35、用强酸滴定弱碱,指示剂选用酚酰.由于酚酰的变色范围在8.2-10之间,造成消耗强酸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36、用强碱滴定弱酸,指示剂选用甲基橙.由于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3.1-4.4之间,造成消耗强碱标准液体积偏小, 测定结果偏低.三、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37、硫酸铜晶体不纯,含有受热不挥发或不分解的杂质;使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低,测定结果偏低.38、实验开始时,称量的生锅未经枯燥.使得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大,测定结果偏高.39、硫酸铜晶体外表有水.硫酸铜晶体在加热时,它表面的水失去,导致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大, 测定结果偏高40、珀端的内壁附有受热可完全分解成气体的杂质,使得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大,测定结果偏高.41、珀锅内壁附有不挥发杂质.对测定结果无影响.42、硫酸铜晶体未研成细粉末.水未能完全失去,使得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低,测定结果偏低.43、样品硫酸铜晶体已有局部失水.会造成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变小,测定结果偏低.44、加热时晶体尚呈蓝色,未完全变白就停止加热.因有少量CuSO幅体没有分解,水没有完全失去.所测水的质量偏小,测定结果偏低.45、加热的过程中,由于受热不均匀使少量晶体溅由生端外.因少量晶体溅由,把这一局部的质量也当成了水的质量使测得值偏大,测定结果偏高.第5页46、晶体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局部变黑.由于使少量CuSO的解为CuO和SO3 SO3挥发,致使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大,测定结果偏高.47、加热后白色粉末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称量.因白色粉末没有在枯燥器中冷却,又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致使测得的水质量偏小,测定结果偏低.48、两次称量相差0.12g.该实验要求两次称量误差不得超过0.1g,现在两次称量相差0.12g,说明晶体没有完分解测定结果偏低.四、中和热的测定49、用弱酸或弱碱代替强碱或强酸.由于弱酸弱碱为弱电解质,其电离需吸热,导致反响产生的热量少,测定结果偏低.50、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因所取盐酸体积大于50.0mL,测定结果偏高.51、用0.50mol • L -INaOH溶液代替0.55mol - L -INaOH NaOH容液的浓度偏低,导致中和反响中盐酸不能完全反响, 测定结果偏低.52、选用较高浓度的盐酸和NaOH容液.盐酸和NaOH容液的浓度过大就会使溶液中的阴阳离子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增强,电离程度就会减小,那么中和反响产生的热量势必要用一局部来补偿未电离分子的离解热,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第6页53、用温度计测量盐酸温度后,未用水冲洗干净,就直接测量NaOH容液的温度.使局部NaOH容液中和,产生的热量散失在空气中,测定结果偏低.54、量取盐酸后没有换用量筒,就直接用未洗干净的量筒量取NaOH容液,测定结果偏低.55、把量筒中的NaOH容液倒入小烧杯中时,实验操作缓慢.使得局部热量损耗,测定结果偏低.56、把NaOH容液倒入小烧杯中时,有少量溅由.由于NaOH容液有少量的损耗, 中和反响未进行完全, 产生的热量偏小,造成测定结果偏低.。
高三化学总结化学实验中的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化学反应的现象、测定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及验证化学理论的应用。
然而,在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问题。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准确分析实验误差对于实验的成功与否以及对后续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着重介绍高三化学中实验数据处理的步骤和误差分析常用的方法。
一、实验数据处理的步骤1. 数据采集:在进行实验前,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设计,并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在实验过程中,需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2. 数据整理:实验数据采集完毕后,需要将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后续的分析。
一般来说,要将数据按照实验的不同条件或者实验步骤进行分组,以便于后续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进行。
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将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所需结果的过程。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平均值的计算、测量结果的修约以及数据的图表展示。
4. 结果分析: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与理论值或其他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验误差的分析与减小1. 人为误差:人为误差是由于实验操作者在实验操作中造成的误差。
为了减小人为误差,需要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操作的规范化以及进行实验前的仔细准备。
2.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仪器、试剂或其他环境条件等因素产生的误差。
为了减小系统误差,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试剂,以及进行仪器的校准和质量控制。
3.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条件、实验操作者不可控制的因素产生的误差。
减小随机误差的方法包括重复实验、增加数据采集的次数以及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4. 仪器误差:仪器误差是由于实验仪器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误差。
在进行实验前需对仪器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以减小仪器误差的影响。
通过以上步骤和方法,我们能够较好地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NaOH 药品不纯(如 NaOH 中混有少量 Na2O),结果偏高。
2、用天平称量NaOH 时,称量时间过长。
由于部分NaOH 与空气中的CO2 反应生成Na2CO3 ,得到 Na2CO3 和 NaOH 的混合物,则结果偏低。
3、用天平称量NaOH 时,如砝码有污物,结果偏高。
4、用天平称量NaOH 时,物码颠倒,但未用游码,不影响结果。
5、用天平称量NaOH 时,物码颠倒,又用了游码,结果偏低。
6、用天平称量NaOH 时,若用滤纸称 NaOH,结果偏低。
7、称量前小烧杯中有水,无影响。
8、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流至容量瓶之外,结果偏低。
9、未把烧杯、玻璃棒洗涤2~ 3 次,或洗涤液未注入容量瓶,结果偏低。
10、烧杯中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转移溶液注入容量瓶,结果偏高11、定容时蒸馏水加多了,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而用滴管吸取部分溶液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2、定容时摇匀,容量瓶中液面下降,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3、容量瓶定容时,若俯视液面读数,结果偏高。
14、容量瓶定容时,若仰视液面读数,结果偏低。
1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 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俯视读数,结果偏低。
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 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仰视读数,结果偏高。
二、酸碱中和滴定17、滴定管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直接装入标准液,造成标准液稀释,溶液浓度降低,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18、盛待测液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就取液加入锥形瓶,待测液被稀释,测定结果偏低。
19、锥形瓶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再取待测液,造成待测液实际用量增大,测定结果偏高。
20、用滴定管取待测液时,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出就取液入锥形瓶,由于气泡填充了部分待测液,使得待测液体积减小,造成滴定时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21、滴定前,锥形瓶用水洗涤后,或锥形瓶中残留水,未干燥,或取完待测液后再向锥无形瓶中加点水便于观察,虽然待测液体积增大,但待测液浓度变小,其物质的量不变,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