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42.84 KB
- 文档页数:5
兰州石化“2002.10.26”火灾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兰州石化分公司402#原油储罐(直径46米,高19.3米,总容量为3万立方米)于1995年投入使用,一直未检修,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央雨排管破漏、蒸汽盘管泄漏,计划安排进行大修。
车间2002年10月22日将罐内原油倒空停用。
由于多年使用,罐底残留水、泥、沙、油等沉淀物高0.4米左右。
罐底清理工作由供销公司承包给兰州星都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都公司,属企业外地方公司),双方签订了《检维修(施工)安全合同》。
10月25日油品车间为星都公司办理了临时用电票,当日星都公司开始了清理工作。
26日19时左右,星都公司职工在402#罐前进行交接班。
21时左右,星都公司现场负责人押运油罐车到油品车间盛装罐底油泥,此时星都公司经理到现场为清理员工送饭。
驾驶员将油罐车停靠在402#罐东侧防火堤上的消防通道上,由该公司职工负责在车顶装油泥。
22时10分左右,进行停泵操作。
随之就在木制配电盘的附近发生爆燃,火势顺势蔓延到人孔处,致使人孔处着火。
在灭火时星都公司经理被烧伤,被送往兰化职工医院进行抢救,现场负责人被当场烧死,罐内余火于28日12时30分扑灭。
二、事故原因星都公司严重违反《兰州石化公司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规定》中关于在“火灾爆炸危险区域内使用的临时用电设备及开关、插座等必须符合防爆等级要求”的规定,在防爆区域使用了不防爆的电气开关,在停泵过程中开关产生的火花遇油泥挥发出并积聚的轻组分,发生了爆燃,导致火灾发生,是造成这起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
经兰州市消防支队事故调查组认定,星都公司对此起重大火灾事故负直接责任,兰州石化分公司安全管理有漏洞,对此起事故负间接责任。
三、责任者处理根据《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安全合同有关条款,经2002年11月4日供销公司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1.油品车间专职电工,在星都公司申请临时用电时,在施工现场未做全面、细致的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易燃易爆施工现场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导致此次火灾事故的发生,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1·7”爆炸火灾事故2010年1月7日17时24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兰州石化分公司)316号罐区发生一起爆炸火灾事故,造成6人死亡、6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
一、事故企业概况兰州石化分公司现有总资产约340亿,员工2.74万人,下属9个生产分厂,90套炼化生产装置,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70万吨/年。
这次事故涉及的合成橡胶厂有10套生产装置,主要包括10万吨/年和5.5万吨/年丁苯橡胶装置、5万吨/年和1.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等;石油化工厂有6套生产装置,主要包括25万吨/年乙烯装置、6万吨/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14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等。
发生事故的316号罐区始建于1969年,共有29个中间物料储罐,分属于兰州石化分公司石油化工厂和合成橡胶厂。
合成橡胶厂负责管理4个裂解碳四球罐和3个丁二烯球罐,7个球罐容积均为120M3。
石油化工厂负责管理的22个储罐中,有10个为立式储罐(属压力容器),储存拔头油、丙烯、丙烷和1-丁烯;另外12个为常压立式罐,分别储存碳九、抽余油、加氢汽油等重组分。
二、事故简要经过1月7日17时16分左右,合成橡胶厂316罐区操作工在巡检中发现裂解碳四球罐(R202)出口管路弯头处泄漏,立即报告当班班长。
17时18分,当班班长打电话向合成橡胶厂生产调度室报告现场发生泄漏,并要求派消防队现场监护。
17时20分,位于泄漏点北面约50米的丙烯腈装置焚烧炉操作工向石油化工厂生产调度室报告R202所在罐区产生白雾,接着又报告白雾迅速扩大。
17时21分,合成橡胶厂316罐区当班班长再次向生产调度室报告现场泄漏严重。
17时24分,现场即发生爆炸。
之后又接连发生数次爆炸,爆炸导致316号罐区四个区域引发大火。
事故发生后,企业和地方消防部门调集460余名消防官兵、86台各类消防车辆迅速赶到现场,展开扑救。
石化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在现代社会的工业中,石化行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以及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石化行业也面临着各种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火灾事故。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石化火灾事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旨在揭示这些事故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防范和处理策略。
一、同福顺(泸州)燃气公司液氯泄漏爆炸事故同福顺(泸州)燃气公司是一家生产、储存和销售液体氯三联氰胺等产品的企业,在2016年因为工艺设备失效导致了液氯泄漏并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该事件暴露出企业对于工艺设备维护不力、操作流程复杂以及员工培训不足等问题,以及缺乏有效安全管理措施。
二、英利集团常熟工厂火灾事故英利集团是一家著名的光伏企业,该公司的常熟工厂曾发生过一起严重火灾事故。
据调查报告显示,这次事故的原因是由于操作人员在电线焊接时不慎引发火花,然后引燃了堆放在场地上的垃圾袋。
虽然事件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并不大,但它提醒我们管理者不能忽视日常安全监管和培训。
三、中油福建聚丙烯装置火灾事故中油福建聚丙烯装置火灾事故于2017年发生,在消防部门及相关单位共同努力下迅速扑灭,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根据对该事件的分析,该次火灾是由于设备老化导致泄露并遇到明火引发。
除了强调设备维护保养外,还需要考虑采用更加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来减少泄漏风险。
总结与启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石化行业中避免火灾事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的注意事项。
1、加强安全管理。
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实施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
同时,要充分重视员工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使每个员工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完善设备维护保养机制。
石化设备通常处于高温、高压以及腐蚀严重的环境中运作,为了防止设备老化或失效导致泄漏和其它事故风险,需建立健全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并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3、强化应急预案。
典型事故二十一:中石油兰州石化“1.7”罐区爆炸事故一、事故调查分析(一)事故概要1、事故简介2010年1月7日17时24分,兰州石化公司316#罐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1人重伤、5人轻伤,未造成次生事故和环境污染。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设备缺陷。
由于316#罐区R202球罐出料管弯头母材焊缝热影响区存在组织缺陷,致使该弯头局部脆性开裂,导致碳四物料大量泄漏,泄漏汽化后的碳四物料蔓延至罐区东北侧丙烯腈装置焚烧炉,遇焚烧炉明火引燃爆炸。
(2)间接原因①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Ⅰ、未按规程规定对事故管线进行定期检验没有按照国家质监总局2003年6月试行的《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规定,对在用工业管道进行全面定期检验,致使R202球罐出料管线母材存在的组织缺陷未被发现和整改。
Ⅱ、未按规定落实事故管线更换计划2007年3月,经检验发现R203、R206、R207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腐蚀严重、壁厚减薄,定为4级,企业下达了R201、R202、R203、R204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更换计划。
实际仅更换了R201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R202、R203、R204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一直未更换。
②设备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设备管理职责设备管理部门和有关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对碳四车间R202等球罐进出物料管线进行全面检测检验,在R202球罐管线更换计划下达后,又没有履行监督落实职责,致使事故隐患长期存在并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③安全应急处置设施不完善316#罐区自1986年建成投运以来,未按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规定,对储罐进出物料管道设置自动联锁切断装置,致使事故状态下无法紧急切断泄漏源,导致泄漏扩大并引发事故。
(二)基本情况1、兰州石化公司基本情况兰州石化公司拥有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70万吨/年、化肥生产能力52万吨/年、合成树脂生产能力124.5万吨/年、合成橡胶生产能力17.5万吨/年、炼油催化裂化剂生产能力5万吨/年。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1·7”爆炸火灾事故的通报安监总管三〔201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2010年1月7日17时24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兰州石化分公司)316号罐区发生一起爆炸火灾事故,造成6人死亡、6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
事故发生后,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甘肃省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协调指挥应急抢险工作。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副局长王德学、孙华山立即对事故应急处置和处理作出部署,派员赶赴现场,指导协助事故抢险和调查处理工作。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关领导及时赶赴现场组织抢险。
为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精神,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现将事故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事故企业概况兰州石化分公司现有总资产约340亿,员工2.74万人,下属9个生产分厂,90套炼化生产装置,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70万吨/年。
这次事故涉及的合成橡胶厂有10套生产装置,主要包括10万吨/年和5.5万吨/年丁苯橡胶装置、5万吨/年和1.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等;石油化工厂有6套生产装置,主要包括25万吨/年乙烯装置、6万吨/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14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等。
发生事故的316号罐区始建于1969年,共有29个中间物料储罐,分属于兰州石化分公司石油化工厂和合成橡胶厂。
合成橡胶厂负责管理4个裂解碳四球罐和3个丁二烯球罐,7个球罐容积均为120M3。
石油化工厂负责管理的22个储罐中,有10个为立式储罐(属压力容器),储存拔头油、丙烯、丙烷和1-丁烯;另外12个为常压立式罐,分别储存碳九、抽余油、加氢汽油等重组分。
二、事故简要经过1月7日17时16分左右,合成橡胶厂316罐区操作工在巡检中发现裂解碳四球罐(R202)出口管路弯头处泄漏,立即报告当班班长。
兰州石化“2.6”火灾事故
2007年2月6日15时15分,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碳四车间4.5万吨/年碳四抽提装置脱重塔(T112)塔釜再沸器(H-125D)发生火灾事故,
一、事故经过
2月6日,碳四车间针对H-125D换热效果差的问题,讨论分析认为是再沸器底部积水造成,并于15时左右对再沸器检查处理。
车间主任、生产副主任、工艺技术员、高级技师和2名当班操作人员共6名员工进入现场,打开倒空线排空阀门(DN50)排液,有黄色无味溶液排出,约5
分钟后有少量气相物料排出即关闭阀门;为了排净残余液体,约5分钟后,再次打开倒空线排
空阀门排液(阀门开度很小),发现有气相物料排出并夹带少量液体,随即关闭阀门。
所有人员正在现场讨论下一步处理方案时,突然发生着火,造成6人受轻伤。
二、事故原因
根据初步调查,再沸器排出的黄色液体中可能含有丁二烯过氧化物或自聚物,并且在排放
过程中夹带出顺丁烯、丁二烯等易燃易爆气体,过氧化物或自聚物遇空气氧化着火。
兰州石化火灾事故案例
分析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一、事故经过
兰州石化分公司402#原油储罐(直径46米,高19.3米,总容量为3万立方米)于1995年投入使用,一直未检修,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央雨排管破漏、蒸汽盘管泄漏,计划安排进行大修。
车间2002年10月22日将罐内原油倒空停用。
由于多年使用,罐底残留水、泥、沙、油等沉淀物高0.4米左右。
罐底清理工作由供销公司承包给兰州星都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都公司,属企业外地方公司),双方签订了《检维修(施工)安全合同》。
10月25日油品车间为星都公司办理了临时用电票,当日星都公司开始了清理工作。
26日19时左右,星都公司职工在402#罐前进行交接班。
21时左右,星都公司现场负责人押运油罐车到油品车间盛装罐底油泥,此时星都公司经理到现场为清理员工送饭。
驾驶员将油罐车停靠在402#罐东侧防火堤上的消防通道上,由该公司职工负责在车顶装油泥。
22时10分左右,进行停泵操作。
随之就在木制配电盘的附近发生爆燃,火势顺势蔓延到人孔处,致使人孔处着火。
在灭火时星都公司经理被烧伤,被送往兰化职工医院进行抢救,现场负责人被当场烧死,罐内余火于28日12时30分扑灭。
二、事故原因
星都公司严重违反《兰州石化公司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规定》中关于在“火灾爆炸危险区域内使用的临时用电设备及开关、插座等必须符合防爆等级要求”的规定,在防爆区域使用了不防爆的电气开关,在停泵过程中开关产生的火花遇油泥挥发出并积聚的轻组分,发生了爆燃,导致火灾发生,是造成这起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
经兰州市消防支队事故调查组认定,星都公司对此起重大火灾事故负直接责任,兰州石化分公司安全管理有漏洞,对此起事故负间接责任。
三、责任者处理
根据《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安全合同有关条款,经2002年11月4日供销公司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1.油品车间专职电工,在星都公司申请临时用电时,在施工现场未做全面、细致的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易燃易爆施工现场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导致此次火灾事故的发生,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
2.油品车间安全员兼电气技术员,未履行安全职责,在402#油罐清理油泥施工中只是对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设备进行了一般的例行检查,未做全面细致的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施工现场使用非防爆电气设备,导致火灾事故发生,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
3.油品车间主任,作为车间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车间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
在安排清罐作业中对制定的安全措施没有认真落实,未派专人现场监护,未进行现场安全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防爆区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导致此次事故的发生,应负直接领导和管理责任,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4.机动科科长在负责安排检修402#油罐过程中,未与职能部门、车间进行衔接协调,对施工队伍管理不严,施工现场监督检查不力,致使星都公司在检修施工中违反安全合同和施工安全方案,应负间接管理责任,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5.安全环保科科长对星都公司施工作业人员作业前安全教育不到位,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不力,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管理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