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42.84 KB
- 文档页数:5
兰州石化“2002.10.26”火灾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兰州石化分公司402#原油储罐(直径46米,高19.3米,总容量为3万立方米)于1995年投入使用,一直未检修,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央雨排管破漏、蒸汽盘管泄漏,计划安排进行大修。
车间2002年10月22日将罐内原油倒空停用。
由于多年使用,罐底残留水、泥、沙、油等沉淀物高0.4米左右。
罐底清理工作由供销公司承包给兰州星都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都公司,属企业外地方公司),双方签订了《检维修(施工)安全合同》。
10月25日油品车间为星都公司办理了临时用电票,当日星都公司开始了清理工作。
26日19时左右,星都公司职工在402#罐前进行交接班。
21时左右,星都公司现场负责人押运油罐车到油品车间盛装罐底油泥,此时星都公司经理到现场为清理员工送饭。
驾驶员将油罐车停靠在402#罐东侧防火堤上的消防通道上,由该公司职工负责在车顶装油泥。
22时10分左右,进行停泵操作。
随之就在木制配电盘的附近发生爆燃,火势顺势蔓延到人孔处,致使人孔处着火。
在灭火时星都公司经理被烧伤,被送往兰化职工医院进行抢救,现场负责人被当场烧死,罐内余火于28日12时30分扑灭。
二、事故原因星都公司严重违反《兰州石化公司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规定》中关于在“火灾爆炸危险区域内使用的临时用电设备及开关、插座等必须符合防爆等级要求”的规定,在防爆区域使用了不防爆的电气开关,在停泵过程中开关产生的火花遇油泥挥发出并积聚的轻组分,发生了爆燃,导致火灾发生,是造成这起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
经兰州市消防支队事故调查组认定,星都公司对此起重大火灾事故负直接责任,兰州石化分公司安全管理有漏洞,对此起事故负间接责任。
三、责任者处理根据《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安全合同有关条款,经2002年11月4日供销公司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1.油品车间专职电工,在星都公司申请临时用电时,在施工现场未做全面、细致的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易燃易爆施工现场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导致此次火灾事故的发生,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1·7”爆炸火灾事故2010年1月7日17时24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兰州石化分公司)316号罐区发生一起爆炸火灾事故,造成6人死亡、6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
一、事故企业概况兰州石化分公司现有总资产约340亿,员工2.74万人,下属9个生产分厂,90套炼化生产装置,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70万吨/年。
这次事故涉及的合成橡胶厂有10套生产装置,主要包括10万吨/年和5.5万吨/年丁苯橡胶装置、5万吨/年和1.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等;石油化工厂有6套生产装置,主要包括25万吨/年乙烯装置、6万吨/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14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等。
发生事故的316号罐区始建于1969年,共有29个中间物料储罐,分属于兰州石化分公司石油化工厂和合成橡胶厂。
合成橡胶厂负责管理4个裂解碳四球罐和3个丁二烯球罐,7个球罐容积均为120M3。
石油化工厂负责管理的22个储罐中,有10个为立式储罐(属压力容器),储存拔头油、丙烯、丙烷和1-丁烯;另外12个为常压立式罐,分别储存碳九、抽余油、加氢汽油等重组分。
二、事故简要经过1月7日17时16分左右,合成橡胶厂316罐区操作工在巡检中发现裂解碳四球罐(R202)出口管路弯头处泄漏,立即报告当班班长。
17时18分,当班班长打电话向合成橡胶厂生产调度室报告现场发生泄漏,并要求派消防队现场监护。
17时20分,位于泄漏点北面约50米的丙烯腈装置焚烧炉操作工向石油化工厂生产调度室报告R202所在罐区产生白雾,接着又报告白雾迅速扩大。
17时21分,合成橡胶厂316罐区当班班长再次向生产调度室报告现场泄漏严重。
17时24分,现场即发生爆炸。
之后又接连发生数次爆炸,爆炸导致316号罐区四个区域引发大火。
事故发生后,企业和地方消防部门调集460余名消防官兵、86台各类消防车辆迅速赶到现场,展开扑救。
石化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在现代社会的工业中,石化行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以及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石化行业也面临着各种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火灾事故。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石化火灾事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旨在揭示这些事故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防范和处理策略。
一、同福顺(泸州)燃气公司液氯泄漏爆炸事故同福顺(泸州)燃气公司是一家生产、储存和销售液体氯三联氰胺等产品的企业,在2016年因为工艺设备失效导致了液氯泄漏并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该事件暴露出企业对于工艺设备维护不力、操作流程复杂以及员工培训不足等问题,以及缺乏有效安全管理措施。
二、英利集团常熟工厂火灾事故英利集团是一家著名的光伏企业,该公司的常熟工厂曾发生过一起严重火灾事故。
据调查报告显示,这次事故的原因是由于操作人员在电线焊接时不慎引发火花,然后引燃了堆放在场地上的垃圾袋。
虽然事件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并不大,但它提醒我们管理者不能忽视日常安全监管和培训。
三、中油福建聚丙烯装置火灾事故中油福建聚丙烯装置火灾事故于2017年发生,在消防部门及相关单位共同努力下迅速扑灭,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根据对该事件的分析,该次火灾是由于设备老化导致泄露并遇到明火引发。
除了强调设备维护保养外,还需要考虑采用更加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来减少泄漏风险。
总结与启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石化行业中避免火灾事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的注意事项。
1、加强安全管理。
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实施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
同时,要充分重视员工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使每个员工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完善设备维护保养机制。
石化设备通常处于高温、高压以及腐蚀严重的环境中运作,为了防止设备老化或失效导致泄漏和其它事故风险,需建立健全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并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3、强化应急预案。
典型事故二十一:中石油兰州石化“1.7”罐区爆炸事故一、事故调查分析(一)事故概要1、事故简介2010年1月7日17时24分,兰州石化公司316#罐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1人重伤、5人轻伤,未造成次生事故和环境污染。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设备缺陷。
由于316#罐区R202球罐出料管弯头母材焊缝热影响区存在组织缺陷,致使该弯头局部脆性开裂,导致碳四物料大量泄漏,泄漏汽化后的碳四物料蔓延至罐区东北侧丙烯腈装置焚烧炉,遇焚烧炉明火引燃爆炸。
(2)间接原因①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Ⅰ、未按规程规定对事故管线进行定期检验没有按照国家质监总局2003年6月试行的《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规定,对在用工业管道进行全面定期检验,致使R202球罐出料管线母材存在的组织缺陷未被发现和整改。
Ⅱ、未按规定落实事故管线更换计划2007年3月,经检验发现R203、R206、R207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腐蚀严重、壁厚减薄,定为4级,企业下达了R201、R202、R203、R204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更换计划。
实际仅更换了R201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R202、R203、R204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一直未更换。
②设备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设备管理职责设备管理部门和有关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对碳四车间R202等球罐进出物料管线进行全面检测检验,在R202球罐管线更换计划下达后,又没有履行监督落实职责,致使事故隐患长期存在并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③安全应急处置设施不完善316#罐区自1986年建成投运以来,未按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规定,对储罐进出物料管道设置自动联锁切断装置,致使事故状态下无法紧急切断泄漏源,导致泄漏扩大并引发事故。
(二)基本情况1、兰州石化公司基本情况兰州石化公司拥有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70万吨/年、化肥生产能力52万吨/年、合成树脂生产能力124.5万吨/年、合成橡胶生产能力17.5万吨/年、炼油催化裂化剂生产能力5万吨/年。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1·7”爆炸火灾事故的通报安监总管三〔201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2010年1月7日17时24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兰州石化分公司)316号罐区发生一起爆炸火灾事故,造成6人死亡、6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
事故发生后,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甘肃省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协调指挥应急抢险工作。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副局长王德学、孙华山立即对事故应急处置和处理作出部署,派员赶赴现场,指导协助事故抢险和调查处理工作。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关领导及时赶赴现场组织抢险。
为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精神,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现将事故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事故企业概况兰州石化分公司现有总资产约340亿,员工2.74万人,下属9个生产分厂,90套炼化生产装置,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70万吨/年。
这次事故涉及的合成橡胶厂有10套生产装置,主要包括10万吨/年和5.5万吨/年丁苯橡胶装置、5万吨/年和1.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等;石油化工厂有6套生产装置,主要包括25万吨/年乙烯装置、6万吨/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14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等。
发生事故的316号罐区始建于1969年,共有29个中间物料储罐,分属于兰州石化分公司石油化工厂和合成橡胶厂。
合成橡胶厂负责管理4个裂解碳四球罐和3个丁二烯球罐,7个球罐容积均为120M3。
石油化工厂负责管理的22个储罐中,有10个为立式储罐(属压力容器),储存拔头油、丙烯、丙烷和1-丁烯;另外12个为常压立式罐,分别储存碳九、抽余油、加氢汽油等重组分。
二、事故简要经过1月7日17时16分左右,合成橡胶厂316罐区操作工在巡检中发现裂解碳四球罐(R202)出口管路弯头处泄漏,立即报告当班班长。
兰州石化“2.6”火灾事故
2007年2月6日15时15分,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碳四车间4.5万吨/年碳四抽提装置脱重塔(T112)塔釜再沸器(H-125D)发生火灾事故,
一、事故经过
2月6日,碳四车间针对H-125D换热效果差的问题,讨论分析认为是再沸器底部积水造成,并于15时左右对再沸器检查处理。
车间主任、生产副主任、工艺技术员、高级技师和2名当班操作人员共6名员工进入现场,打开倒空线排空阀门(DN50)排液,有黄色无味溶液排出,约5
分钟后有少量气相物料排出即关闭阀门;为了排净残余液体,约5分钟后,再次打开倒空线排
空阀门排液(阀门开度很小),发现有气相物料排出并夹带少量液体,随即关闭阀门。
所有人员正在现场讨论下一步处理方案时,突然发生着火,造成6人受轻伤。
二、事故原因
根据初步调查,再沸器排出的黄色液体中可能含有丁二烯过氧化物或自聚物,并且在排放
过程中夹带出顺丁烯、丁二烯等易燃易爆气体,过氧化物或自聚物遇空气氧化着火。
兰州石化分公司“6.28”火灾事故情况汇报2006年6月28日8时05分,兰州石化炼油厂4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在检修后复工开车过程中,发生一起火灾事故。
兰州石化立即启动了事故应急预案,全力组织灭火抢险。
上午9时40分,现场火势得到控制。
因泄漏介质为气相可燃物,为了防止次生事故,现场采取不熄灭明火、控制设备中残存的可燃物稳定燃烧、周边冷却保护的方法。
最后,余火于当晚9时35分全部熄灭。
事故发生后,兰州石化同时启动了环境保护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封堵雨排,设立现场围堰,将消防水引入炼油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并启用3万立方米应急调节池。
同时,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经省、市及兰州石化环保部门对水质和大气监测,周边大气和黄河水质没有受到污染。
在事故抢险过程中,兰州石化消防支队消防队员1名牺牲,10名受伤,其中:6名重度烧伤,4名中度烧伤。
目前,由甘肃省消防局组织的事故调查组正在调查中。
现将兰州石化自行组织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装置基本情况兰州石化4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始建于2001年10月1日,2003年7月1日建成投产。
该装置是300万吨/年重油催化的中间加工装置,生产工艺采用7塔精馏流程,以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装置生产的经精制装置脱硫后的液态烃为原料,生产丙烯、丙烷、异丁烯、异丁烷等中间产品,为下游装置提供原料。
主要工艺流程如下:脱硫后的液态烃送入本装置的进料罐(D501),通过脱丙烷塔进料泵(P501),经脱丙烷塔进料加热器(E501)加热后进入脱丙烷塔(C501),脱丙烷塔底重沸器(E502)用热水供热。
脱丙烷塔(C501)顶碳二、碳三馏分经塔顶空冷器(A-501)冷凝冷却后进入回流罐(D502),冷凝液自回流罐抽出,一部分由回流泵(P502)送入塔顶回流,另一部分用脱乙烷塔进料泵(P503)抽出,送入脱乙烷塔(C502)。
脱丙烷塔底碳四、碳五馏分依次进入碳四馏分塔(C505)、脱戊烷塔(C506)、脱异丁烷塔(C507)分离出异丁烷、异丁烯和戊烷等馏分。
兰州石化322事故读后感摘要:一、兰州石化322 事故背景介绍1.事故发生时间2.事故地点3.事故原因二、事故影响及后果1.人员伤亡情况2.环境污染程度3.社会与经济影响三、事故调查与处理1.事故调查过程2.事故责任认定3.事故处理结果四、事故教训与反思1.安全意识的重要性2.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3.防范类似事故的措施五、总结与展望1.事故带给我们的启示2.我国石化行业的安全现状3.提高石化行业安全水平的建议正文:兰州石化322 事故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一起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
这起事故发生在2010 年,地点位于我国甘肃省兰州市。
事故的原因是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在检修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爆炸起火。
事故造成了多人死伤,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社会和经济方面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事故发生后,国家相关部门迅速组织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设备检修维护不到位,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等。
根据调查结果,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企业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兰州石化322 事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其次,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
最后,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类似事故的发生。
总结起来,兰州石化322 事故虽然令人痛心,但它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应当以此为鉴,加强对石化行业的监管,提高石化行业的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0兰州安全生产事故2020年,兰州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详细描述这起事故的发生经过,并就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这起事故发生在2020年5月,地点位于兰州市一个化工厂。
据了解,该厂是一家较大规模的化学品生产企业,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和现代化的设备,是兰州市的重点企业之一。
然而,这次事故的发生却让人们意识到,安全生产问题不容忽视。
事故的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但初步分析认为,这与企业的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和人员操作失误有关。
据目击者介绍,当天下午,化工厂在进行一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个设备故障,导致该设备发生爆炸,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爆炸声和火焰瞬间升腾,厂区内的工人们在大火中惊慌失措,后续的爆炸更是引发了剧烈的地震。
这次事故的后果十分严重,首先是人员伤亡。
据统计,事故造成了厂区内20多名工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这些工人们在自己辛苦工作的一瞬间,突然遭受到如此巨大的灾难,无辜地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家人、亲人和朋友们无疑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其次,事故还给厂区周边的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火势很快蔓延到了厂区边缘附近的民房,几栋建筑物被损毁,数十户居民无家可归,更有数百户居民需紧急疏散。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操作人员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故障,然而,这背后的原因却值得深思。
首先,化工厂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着漏洞。
虽然该厂有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实际执行中问题频出。
前期调研发现,部分工人对于安全操作规程的理解不到位,缺乏安全意识,导致了安全投入不足。
其次,安全培训不够到位。
虽然企业每年都会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有待加强。
最后,监管力度不够强劲。
虽然兰州市对于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但对于实施和监督的力度仍显不足,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处罚措施。
针对这起事故,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了事故调查组,成立了专案组进行全面调查,并追究相应责任。
There is no desperate situation in the world, only people who are desperat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兰州石化公司“2006.6.28”火灾事故2006年6月28日8时5分,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40万t/a 气体分馏装置在检修后复工开车过程中,发生一起火灾事故。
事故造成兰州石化公司消防支队1名消防队员牺牲,10名消防队员受伤,其中6名重度烧伤,4名中度烧伤。
一、事故装置简介兰州石化公司40万t/a气体分馏装置始建于2001年10月1日,2003年7月1日建成投产,装置设计能力为40万t/a,是300万t/a重油催化中间加工装置,主要为下游装置提供原料。
生产工艺采用7塔精馏技术,装置以300万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经产品精制装置脱硫后的液态烃为原料生产丙烯、丙烷、异丁烯、异丁烷等中间产品。
二、事故经过2006年6月28日3时左右,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40万t/a 气体分馏装置进行大检修后的进料开车;4时左右,脱乙烷塔C-502开始进料循环;7时38分,操作人员寇某在巡检过程中发现C-502塔顶冷凝器(E-507/1,2)4个封头处泄漏,立即告知DCS操作员李某通知开工保运人员进行消漏处理。
保运人员7时50分到现场做施工准备过程中,发现泄漏处喷出大量液体和蓝色气体,而且响声剧增,保运人员当机立断,迅速撤离现场。
8时5分左右,E-507/1,2泄漏处着火,班长立即报火警,同时操作人员将与事故发生部位连接的管线进行切断处理,装置降温泄压,并将所有与装置连接的界区阀门关闭,装置紧急停工。
8时15分,将气体分馏装置电源切断。
兰州石化公司消防支队8时6分接到火警,8时9分到达现场,共出动各类消、气防车辆26台,全力灭火。
8时40分左右,由于火势较大,C-501塔顶回流线(DN250)破裂(见图1),E-507管箱侧(东侧)火势突然扩大,致使现场抢险的消防队员1人牺牲,10人受伤。
典型事故二十一:中石油兰州石化“1.7”罐区爆炸事故一、事故调查分析(一)事故概要1、事故简介2010年1月7日17时24分,兰州石化公司316#罐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1人重伤、5人轻伤,未造成次生事故和环境污染。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设备缺陷。
由于316#罐区R202球罐出料管弯头母材焊缝热影响区存在组织缺陷,致使该弯头局部脆性开裂,导致碳四物料大量泄漏,泄漏汽化后的碳四物料蔓延至罐区东北侧丙烯腈装置焚烧炉,遇焚烧炉明火引燃爆炸。
(2)间接原因①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Ⅰ、未按规程规定对事故管线进行定期检验没有按照国家质监总局2003年6月试行的《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规定,对在用工业管道进行全面定期检验,致使R202球罐出料管线母材存在的组织缺陷未被发现和整改。
Ⅱ、未按规定落实事故管线更换计划2007年3月,经检验发现R203、R206、R207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腐蚀严重、壁厚减薄,定为4级,企业下达了R201、R202、R203、R204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更换计划。
实际仅更换了R201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R202、R203、R204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一直未更换。
②设备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设备管理职责设备管理部门和有关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对碳四车间R202等球罐进出物料管线进行全面检测检验,在R202球罐管线更换计划下达后,又没有履行监督落实职责,致使事故隐患长期存在并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③安全应急处置设施不完善316#罐区自1986年建成投运以来,未按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规定,对储罐进出物料管道设置自动联锁切断装置,致使事故状态下无法紧急切断泄漏源,导致泄漏扩大并引发事故。
(二)基本情况1、兰州石化公司基本情况兰州石化公司拥有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70万吨/年、化肥生产能力52万吨/年、合成树脂生产能力124.5万吨/年、合成橡胶生产能力17.5万吨/年、炼油催化裂化剂生产能力5万吨/年。
某炼油厂气体分馏装置“6.28”火灾事故2006年6月28日早晨8时05分,在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4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发生一起因换热器泄漏引发的火灾事故。
在事故抢险过程中,造成1名消防队员牺牲,10名消防队员受伤。
一、事故装置炼油厂4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于2003年7月1日建成投产。
该装置是300万吨/年重油催化的中间加工装置,生产工艺采用7塔精流程,以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装置生产的经精制脱硫后的液态烃为原料,生产丙烯、丙烷、异丁烯、异丁烷等中间产品,为下游装置提供原料。
二、事故经过2006年6月28日凌晨4时左右,炼油厂4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局部检修后复工开车,7时37分,室外操作工在巡检中发现C-502塔顶冷凝器(E-507/1,2)四个封头处泄漏,立即通过对讲机告知DCS操作人员通知维修单位保镖人员到现场进行消漏。
7时51分,DCS操作人员再次打电话催促后,保镖人员于7时56分左右到达现场,在做施工准备过程中,发现E-507/1,2封头处泄漏量增大,保镖人员迅速撤离现场。
8时05分,E-507/1,2封头泄漏处着火,班长立即报火警,并指挥当班操作人员按操作规程进行应急处理。
切断E-507/1,2进料,迅速撤C-502塔底热源,停P-503泵,切断C-502进料,并加速向C-503转移物料。
同时,将与装置连接的物料阀门关闭,装置紧急停工,8时15分左右,将气体分馏装置电源切断。
兰州石化公司消防支队8时06分接到火警后,立即出动消防车到现场进行现场火灾扑救。
8时40分左右,由于C-501塔顶抽出线(DN250)受热蠕变破裂,管线内液态烃喷出,火势突然扩大,致使现场抢险的消防队员1名牺牲,10名受伤。
根据火场情况,兰州石化公司请求兰州市消防支队增援,甘肃省消防总队及兰州市消防支队领导于8时45分左右先后赶到现场,接管指挥权并组成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现场灭火抢险工作。
经过全体参战官兵的全力扑救,9时40分左右,现场火势得到控制。
兰州石化工酸性水罐拆除仪表时爆燃事故2006年5月29日15时28分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有机厂苯胺车间废酸提浓单元一楼发生爆燃,过火面积112.5平方米,造成4人死亡,11人受伤的重大火灾事故。
一、事故经过2006年5月2日9时许,根据公司大检修计划安排,有机厂苯胺车间分单元停车,经过倒空、清洗至28日,逐步开始办理当日检修设备交出手续。
5月29日上午甘肃临夏兴临建安公司在废酸提浓单元室内一楼东南角进行落水管理预制作业和建筑物维护作业,下午13:30甘肃临夏兴临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粉刷班安排15人在1-4层进行建筑物维护作业,14:20兴临建安公司第五分公司8人在1楼室内北侧进行酸性水罐(R5104)拆除更换作业,同时维达电仪分公司2人在酸性水罐(R5104)顶部平台拆除该罐雷达液位表,15:28一楼发生爆燃引发事故。
二、事故原因经调查证实:维达维修五分公司在废酸提浓单元拆除5立方米酸性水罐(R5104)过程中,松开下封头出口管法兰时,从该法兰流出含苯酸性水,水中的苯在该罐围堰内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后扩散,在北风的作用下遇到甘肃兴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东南角预制落水管电焊作业,产生的明火发生瞬间爆燃。
在发生瞬间爆燃时,产生的热量将装置一楼的电缆、门窗以及处在吊装口建筑物维护作业,搭设在架子上的竹跳板等可燃物引燃。
引燃产生的大量有毒浓烟和竹跳板等的燃烧,造成在架子四层系安全带作业的甘肃兴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4名粉刷工窒息死亡,厂房内1-4楼作业人员中有11人不同程度被烧伤。
三、事故分析1、酸冷凝液(R-5104)中苯的来源分析,经查阅废酸提浓单元流程,岗位操作方法及相关资料后,分析酸冷凝液贮罐(R-5104)中含有水、酸和部分有机物(主要是苯和硝基本苯等)。
《废酸提浓单元岗位操作法》中描述:经闪蒸罐(R5101)闪蒸分离的气相(NxOY)及硝基苯和苯等有机物进入除雾塔(T5101),酸蒸发浓缩器(H-5102)蒸发生产的气相也进入除雾塔(T5101),在除雾塔(T5101)中与通过冷凝液循环泵(B-5103A/B)形成的喷淋接触,使过热蒸汽降温除去夹带的酸雾滴,减少酸损失,离开除雾塔(T5101)的不凝气(水蒸气、NxOY及硝基苯和苯等有机物)经蒸气冷凝冷却器(H-5103)和蒸汽尾气冷凝冷却器(H-5106)冷却,水蒸气、部分有机物气体和酸性气体被冷凝后进入酸冷凝液贮罐(H-5104)。
一、兰州石化46万吨/年乙烯装置“9.8”生产事故2008年9月8日12时25分到14时38分,兰州石化公司烯烃事业部46万吨/年乙烯装置5台裂解炉因超高压蒸汽(SHS)管线发生泄漏相继停车,并造成汽油加氢装置、丁二烯装置、MTBE装置及聚烯烃事业部的高压聚乙烯等三套装置停车待料。
(一)装置概况1、乙烯装置建设情况兰州石化年产7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是在原24万吨乙烯装置的基础上,新建了年产46万吨的乙烯装置。
新建的乙烯装置采用美国KBR公司的专利技术,北京寰球工程公司完成详细设计,上海惠生工程公司为PC承包商,中油一建、中油六建、吉林化建等负责施工建设。
2、工艺流程(1)乙烯装置主要流程乙烯装置原料经预处理后进入裂解炉,裂解炉产生超高压蒸汽作为裂解气压缩机驱动动力。
裂解气依次进入急冷油和急冷水塔。
急冷水塔出口裂解气进入裂解气压缩机1~3段,经加压后进入碱洗塔,碱洗后的裂解气进入高低压脱丙烷塔,塔釜的废碱液进入废碱处理单元,碳四以上的重组分进入脱丁烷塔。
裂解气进入压缩机四段后,经加压进行脱砷及加氢反应器后,裂解气进入冷区分离出甲烷、乙烷、乙烯、丙烯、丙烷等组分。
具体见附件1-1:乙烯装置主要流程简图。
(2)裂解炉脱盐水及高压蒸汽流程由总管来的锅炉给水压力为0.5~0.6 MPa,常温下经中间凝液换热器后,温度升高到70℃左右进入脱氧槽。
经低压蒸汽气提脱氧,加入中和胺和脱氧剂后,脱氧水温度达到116℃, 压力为0.1MPa,脱氧水经汽包给水泵701J加压到11.0MPa后进入锅炉给水预热盘管预热到120~140℃后,进入高压汽包。
高压汽包出来的饱和蒸汽温度为319℃进入裂解炉冷蒸汽过热盘管过热后,由蒸汽减温器注入锅炉给水,再经热蒸汽过热盘管加热到515℃后进入超高压蒸汽总管。
具体见附件1-2:裂解炉脱盐水及高压蒸汽流程示意图。
(3)碱液线流程乙烯装置碱洗塔塔釜排出含有冷凝烃类的废碱液进入废碱分离罐,脱除废碱中的烃类物质后进入废碱液储罐,然后由废碱氧化气提泵抽出,进入废碱氧化汽提塔进行氧化反应,氧化后的废碱液进入中和系统,和硫酸进行中和反应,到达要求的PH值后,污水排入化污系统。
兰州石化火灾事故案例
分析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一、事故经过
兰州石化分公司402#原油储罐(直径46米,高19.3米,总容量为3万立方米)于1995年投入使用,一直未检修,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央雨排管破漏、蒸汽盘管泄漏,计划安排进行大修。
车间2002年10月22日将罐内原油倒空停用。
由于多年使用,罐底残留水、泥、沙、油等沉淀物高0.4米左右。
罐底清理工作由供销公司承包给兰州星都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都公司,属企业外地方公司),双方签订了《检维修(施工)安全合同》。
10月25日油品车间为星都公司办理了临时用电票,当日星都公司开始了清理工作。
26日19时左右,星都公司职工在402#罐前进行交接班。
21时左右,星都公司现场负责人押运油罐车到油品车间盛装罐底油泥,此时星都公司经理到现场为清理员工送饭。
驾驶员将油罐车停靠在402#罐东侧防火堤上的消防通道上,由该公司职工负责在车顶装油泥。
22时10分左右,进行停泵操作。
随之就在木制配电盘的附近发生爆燃,火势顺势蔓延到人孔处,致使人孔处着火。
在灭火时星都公司经理被烧伤,被送往兰化职工医院进行抢救,现场负责人被当场烧死,罐内余火于28日12时30分扑灭。
二、事故原因
星都公司严重违反《兰州石化公司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规定》中关于在“火灾爆炸危险区域内使用的临时用电设备及开关、插座等必须符合防爆等级要求”的规定,在防爆区域使用了不防爆的电气开关,在停泵过程中开关产生的火花遇油泥挥发出并积聚的轻组分,发生了爆燃,导致火灾发生,是造成这起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
经兰州市消防支队事故调查组认定,星都公司对此起重大火灾事故负直接责任,兰州石化分公司安全管理有漏洞,对此起事故负间接责任。
三、责任者处理
根据《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安全合同有关条款,经2002年11月4日供销公司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1.油品车间专职电工,在星都公司申请临时用电时,在施工现场未做全面、细致的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易燃易爆施工现场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导致此次火灾事故的发生,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
2.油品车间安全员兼电气技术员,未履行安全职责,在402#油罐清理油泥施工中只是对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设备进行了一般的例行检查,未做全面细致的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施工现场使用非防爆电气设备,导致火灾事故发生,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
3.油品车间主任,作为车间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车间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
在安排清罐作业中对制定的安全措施没有认真落实,未派专人现场监护,未进行现场安全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防爆区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导致此次事故的发生,应负直接领导和管理责任,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4.机动科科长在负责安排检修402#油罐过程中,未与职能部门、车间进行衔接协调,对施工队伍管理不严,施工现场监督检查不力,致使星都公司在检修施工中违反安全合同和施工安全方案,应负间接管理责任,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5.安全环保科科长对星都公司施工作业人员作业前安全教育不到位,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不力,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管理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