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传染病学
- 格式:docx
- 大小:29.80 KB
- 文档页数:4
传染病学病例讨论(一)一般情况:男性,28岁,未婚。
主诉:尿黄眼黄肤黄伴乏力纳差10余天。
现病史:约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黄、眼黄和肤黄,伴乏力纳差,食量减至原来的一半,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所进食物,每次量不多,无咖啡渣样物,无明显腹痛,无呕血黑便,无反酸嗳气,无排白陶土样大便,无畏寒、发热。
近2天来出现腹泻,平均每日排黄色糊状便3-5次,每次量约50克,无粘液脓血便,体重无明显改变。
今为进一步诊治,拟诊“黄疸待查”收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
否认肝炎病史,否认结核、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病史,否认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和输血史,否认损肝药物服用史,否认食物和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体格检查:T36.4°C,P80次/分,R20次/分,BP130/70mmHg。
发育正常,神清。
全身皮肤和巩膜深度黄染,未见皮疹或出血点,未见肝掌和蜘蛛痣。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颈静脉未见怒张,甲状腺未及,气管居中。
胸壁静脉未见曲张,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未闻干湿罗音。
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腹软,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右肋下2cm 可及,边界清,质韧,轻触痛,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浮肿,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肛检:直肠粘膜光滑,未及结节肿块,指套退出后未见染血。
实验室检查:WBC9.93×109/L,N76.75%,PLT162.20×109/L ,Hb93.40g/L;尿胆素++,尿胆原+;粪潜血+。
AFP>1000ng/ml (10天后复查AFP>1000ng/ml)。
血液生化:ALT628U/L,AST596U/L,TBIL210.7umol/L,DBIL110.3umol/L,IBIL100.4umol/L,TP57.9g/L,A31.1g/L,ALP78U/L,PTA60%。
传染病护理学病例分析及练习 (1)传染病学病例分析题 (10)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病例分析试题及评分标准 (13)传染病护理学病例分析及练习供护理专业使用佛山科技学院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授课教师:伍德娥总论练习题1、解释有关概念:传染- 传染病-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传染期- 暴发-潜伏期- 再燃-预防接种-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计划免疫-2、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是;最易识别的是,最常见的是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为,两个因素是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些特征有何临床意义?、、、、5、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依据是;确定传染病隔离期的依据是6、传染病治疗中的关键措施是,常用的有7、传染病预防措施包括8、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传染病有;报告时间为9、我国儿童计划免疫中基础免疫程序如何规定10、传染病常见护理诊断有11、传染病护理措施可归纳为哪些方面病例讨论 1(住院号:92445)姓名:蔡少鹏性别:男年龄:37岁民族:汉族婚姻: 已婚籍贯:揭西职业:干部住址:深圳蛇口动检局入院日期:1999.10.23 记录日期:1999.10.23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可靠程度:基本可靠主诉:乏力、纳差、尿黄1 个月,恶心、呕吐、身目黄染1 周。
现病史:患者9 月24日因劳累后出现乏力、纳差,当时无恶心、呕吐,有少许尿黄,无身目黄染,9月29日在南山区人民医院ALT 598.6U/L,AST 335.9U/L, TB 26.13umol/L。
予甘力欣、丹参、肝安静滴,乏力、纳差无改善,1/10入深圳市中医院治疗,予中药及丹参、HGF、肝安、施尔康等治疗,患者病情仍无改善,16/10 开始出现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乏力、纳差加重,并发现眼、皮肤黄,17/10 肝功示:ALT 2424U/L,AST 1644U/L,TB 90.7umol/L,予白蛋白、茵枝黄等治疗,并予菌必治抗感染,患者黄染进行性加深,为进一步诊治转入中山三院。
传染病学病例分析一、内容概述本文将针对一例传染病学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文章首先会简要介绍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接着将聚焦于一个具体病例,详细阐述该病例的背景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主要症状以及诊断过程。
同时本文将分析该病例的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探究其在流行病学方面的特征。
文章还将重点关注病例的病程进展,包括疾病的症状演变、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以及治疗过程。
此外本文还将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角度,探讨该病例所带来的启示和应对措施。
通过这一病例分析,旨在提高读者对传染病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期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1. 传染病学的重要性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发生、发展、预防和控制规律的学科。
在当前全球化和人口流动性的背景下,传染病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稳定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深入理解传染病学的原理和机制,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维护公众健康、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染病学的核心任务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通过深入研究各种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学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方式的改变以及新型病原体的出现,传染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传染病学的研究对于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传染病学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掌握传染病学知识是诊断、治疗和管理传染病患者的关键。
通过对病例的深入分析,医生可以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病原体特点以及患者免疫状态等信息,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传染病学在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需要根据传染病学的研究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政策,以保障公众健康。
此外在全球卫生合作与交流中,传染病学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全球各国需要共同应对传染病的挑战,分享防控经验和技术,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一、引言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牛、马、羊等草食动物中,人通常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其制品被感染。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炭疽疫情,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皮肤炭疽是炭疽的一种常见类型,本文将分析皮肤炭疽病例讨论内容,以提高对皮肤炭疽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二、病例讨论内容1. 病例概述(1)病例背景:2024年8月,山东省阳谷县七级镇一肉牛养殖场发现皮肤炭疽病例。
(2)病例特点:5名直接接触病畜的养殖场工作人员被诊断为皮肤炭疽,症状较轻,已全部隔离治疗。
2. 病原学分析(1)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
(2)感染途径:接触感染、经口感染、吸入性感染。
3. 临床表现(1)皮肤炭疽: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水疱、溃疡、坏死等。
(2)其他类型炭疽:肺炭疽、肠炭疽、注射性炭疽等,症状表现各异。
4. 诊断与治疗(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诊断。
(2)治疗: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5. 预防措施(1)加强牲畜检疫监管,防止病畜流入市场。
(2)从事养殖、屠宰、贩卖相关制品及皮毛加工处理的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炭疽的认识。
(4)对病死牲畜进行无害化处理。
6. 病例分析与讨论(1)病例原因分析:此次炭疽疫情可能与养殖场管理不善、检疫不严等因素有关。
(2)防控措施建议:加强疫情监测、及时隔离治疗病例、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应急预案等。
三、结论皮肤炭疽作为一种严重传染病,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通过分析皮肤炭疽病例讨论内容,我们了解到炭疽的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为进一步提高防控能力,我们应加强以下工作:1. 提高公众对炭疽的认识,加强宣传教育。
2. 加强牲畜检疫监管,防止病畜流入市场。
3. 从事养殖、屠宰、贩卖相关制品及皮毛加工处理的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
4.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隔离和治疗病例。
感染科临床病例分析与讨论感染科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感染病例。
本文将就一例感染科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探讨感染科临床诊疗的相关问题。
病例信息:患者X,男性,45岁,高血压病史,入院前出现低热、头痛、咳嗽、咳痰,痰呈黄色,伴有气促。
体检发现双肺有湿性啰音,心率96次/分,呼吸频率22次/分。
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比例降低。
分析与讨论:根据病例中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呼吸道感染。
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相比,该患者的发病特点在于有较明显的低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湿性啰音、黄色痰液和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进一步检查显示该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这提示炎症反应在体内正在进行,免疫系统对病原体产生了相应的应答。
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
而淋巴细胞比例降低可能意味着机体的免疫功能出现了异常。
根据目前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诊断该患者可能患有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细菌常常通过吸入进入呼吸道,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肺组织受损。
对该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病原学检查十分重要。
通过痰液培养和荚膜抗原检测,可以明确病原菌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
这样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除了针对病原学检查的相关治疗策略,我们还需要关注患者的症状管理和支持治疗。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我们可以给予氧疗,以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
对于低热、头痛等全身不适症状,可以给予镇痛退热药物来缓解症状。
此外,合理的液体管理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根据患者的体液情况和电解质水平,我们可以给予补液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在液体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及肾功能和肝功能等生理指标。
病理学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流行规律,采取措施,制止其蔓延,这类疾病称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后导致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
(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后,易感者误食后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3)接触传播:易感者与疫源直接接触后导致感染或感染可能性增加,如手、眼、生殖器等部位有疫源接触史,直接接触疫源被感染。
还包括母婴传播、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虫媒传播、器官移植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等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增强免疫力等方面。
一旦发现疫情应该立即采取隔离和上报疫情,并对疫区进行严格的封锁和消毒处理。
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我们可以采取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转归,以及病理学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之间的关系。
病理学复习资料包括各种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变化、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
系统学习:建议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学习,逐步掌握每个章节中的知识点。
重点突出:根据考试大纲和实际需要,将重点知识点进行标注,加强记忆。
实际: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多做练习:通过做题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提高解题能力。
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1篇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次病例讨论。
以下是我对本次病例的一些分析和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病例简介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本次病例的基本情况。
患者,男/女,年龄XX岁,主诉XX。
病史如下:1. 现病史:患者于XX时间出现XX症状,具体表现为XX。
2. 既往史:患者既往有XX病史,具体包括XX。
3. 个人史:患者个人史无特殊,吸烟/饮酒情况XX。
4.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二、病例分析1. 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考虑诊断为XX。
- 诊断依据:- 症状:患者出现XX症状,符合XX疾病的典型表现。
- 体征:体检发现XX体征,进一步支持诊断。
- 辅助检查:XX检查结果显示XX,与诊断相符。
2. 鉴别诊断:- XX疾病:与患者症状相似,但具体表现和体征有所不同。
- XX疾病:需要排除,因其症状和体征与患者情况存在重叠。
3. 治疗方案:- 针对患者目前的病情,建议采取以下治疗方案:- XX治疗: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采用XX治疗方法。
- XX治疗:辅助治疗,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
- XX治疗: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三、讨论与思考1. 诊断过程中的关键点:- 在诊断过程中,我们应关注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避免误诊。
- 注意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2. 治疗方案的选择:-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
- 结合患者的意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护理要点:- 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总结通过本次病例讨论,我对XX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的一些总结:1. 提高诊断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避免误诊。
2. 优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传染病护理学中的传染病护理病例分析与经验总结在传染病护理学中,进行传染病护理病例分析并进行经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传染病护理病例,护士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传染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策略,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服务。
本文将通过详细的病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探讨传染病护理学中的相关问题。
一、病例分析1. 病例背景介绍本次病例分析的患者为一名55岁男性,近期接触了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疑似患者。
患者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经检测确诊为新冠肺炎。
2. 诊断和治疗过程患者被立即隔离,并进行核酸检测确认。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医生决定将患者转入隔离病房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氧疗和支持性治疗等。
3. 护理过程和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严格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
护士还需要定期检测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和血压等指标,并及时记录。
此外,护士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
二、经验总结1.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护士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时,必须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正确使用口罩、手套、护目镜等,有效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2. 进行有效的感染控制在传染病护理中,进行有效的感染控制非常重要。
护士应该密切关注环境卫生,经常进行手卫生,定期消毒工作区域,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 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护理在护理传染病患者时,护士除了提供基本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外,还需要给予患者全面的支持和关怀。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4. 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传染病护理往往需要多个护理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合作。
护士应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和沟通,协调各项护理工作,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
5. 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
关注最新的护理指南、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传染病B肝病病例讨论作业(2016预防、2017卫检)
学院:姓名:班级:学号:
病例1、刘×,男,50岁,反复乏力,纳差,肝区不适3年, 复发10天入院,以前未进行系统检查和治疗。
不饮酒,无输血史。
体格检查:神清合作,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慢性肝病面容,颈部有多个蜘蛛痣,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右肋下2cm,脾侧位恰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
血常规:Hb 135g/L, WBC 6.5×109/L, N 0.65,L 0.35, PLT 145×109/L。
尿常规:蛋白(-), 胆红素(+),镜检(-)。
问题
(1)、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该病人应做哪些检查?
(3)、该病人应如何处理?
病例2、张×,男,25岁,农民,乏力,纳差,尿黄5天,神志欠清6小时入院。
病人5天前渐觉恶心,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但未觉明显发热,小便黄,量正常,未求医。
入院前6小时说胡话,不认亲人,家属将其急送医院。
既往体健. 否认肝炎史,精神病史。
体格检查:T 37.2℃,P80 次/分, R 25 次/分, BP 110/70 mmHg,神志欠清,检查不合作,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未见瘀班,颈软,心、肺(—), 腹平软, 肝、脾肋下未及, 肝浊音界2个肋间, 实验室查:Hb 130g/L, WBC 8×109/L,N 0.70,L 0.30,尿双胆(+),蛋白(-), 镜检(-)。
问题
(1)、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何依据?
(2)、该病人应进行哪些必要检查?
(3)、该如何治疗?。
感染科常见病例分析与讨论在感染科领域中,常见的病例包括各类感染病的患者,例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这些病例对医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因为准确的分析与讨论可以提高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疗效。
本文将围绕感染科常见病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帮助医生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并改进临床实践。
Ⅰ. 病例一:呼吸道感染患者:男性,60岁,主诉发热、咳嗽、咳痰。
临床表现:体温38.5℃,咳嗽伴有黄色痰液。
医生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临床表现,初步判断为呼吸道感染。
然而,为了进一步确认感染的病原体,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例如,可以进行血液培养、咽拭子培养、咳痰培养等,以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此外,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基础疾病,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Ⅱ. 病例二:尿路感染患者:女性,30岁,主诉尿频、尿急、尿痛。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呈混浊色。
医生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临床表现,初步判断为尿路感染。
为了确诊病原体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我们可以进行尿液分析和培养。
尿液分析可以观察尿液中的细菌数量和白细胞计数,有助于判断感染的程度。
尿液培养则可以确定感染的具体病原体,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Ⅲ. 病例三:败血症患者:女性,50岁,主诉高热、寒战。
临床表现:体温39.0℃,寒战,心率加快。
医生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临床表现,考虑到高热和寒战,初步判断为败血症。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
为了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我们需要进行常规血液检查、血液培养和其他相关检查。
此外,及时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容量复苏和支持性治疗也是治疗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对感染科常见病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感染病的挑战。
准确的病例分析加上适当的实验室检查,是确诊和治疗感染病的关键步骤。
然而,对于每个病例,不仅需要从病史和临床表现出发,还需要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判断,以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
传染病培训心得(精选5篇)传染病培训心得(精选5篇)传染病培训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传染病培训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传染病培训心得篇1一次深刻而生动的传染病培训,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的培训不仅增强了我的专业知识,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分享这次的培训心得。
这次培训在我们城市的公共卫生中心进行,由经验丰富的传染病防控专家进行授课。
我学习了许多关于传染病的知识,包括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早期的识别和干预。
此外,我也了解到了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具体操作,如如何正确地采集和保存样本,如何准确地报告疫情等。
在培训过程中,我深受感动的是专家们对传染病的严谨态度和深厚专业知识。
他们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并警示我们必须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
我深感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做好这项工作的决心。
经过这次培训,我对传染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明白了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深感自己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角色,我将以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更加严谨的态度,为我们的社区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这次的传染病培训不仅让我提高了专业知识,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我将把这次培训的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防控能力,为保护社区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共同为我们的健康环境做出努力。
传染病培训心得篇2在进行传染病培训后,我有以下几点深刻的认识和心得:1.理解传染病的重要性:在培训中,我了解到传染病是一种严重且可能致命的疾病。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对于保护社区成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2.传染病防控措施: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常见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如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一)女,27岁,就诊日期:2005年2月25日患者1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伴明显乏力、纳差、恶心、上腹部胀痛,呕吐3次,为胃内容物,发热持续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3天前出现厌油、肝区不适、尿黄呈浓茶色。
1个月前到海南旅游、无家族性肝病史。
体格检查:T 36.9℃,P 68次/分,R 16次/分,BP 100/60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全身皮肤轻度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无皮疹、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巩膜轻度黄染,肝上界位于右侧锁中线第5肋间,下界于右侧肋缘下锁中线可及1cm,剑突下可及3cm,脾肋下未及,肝区轻度叩痛。
实验室检查:ALT 2470 IU/L,AST 1500 IU/L,TBIL 71.6μmol/L,DBIL 32.9μmol/L,抗-HAV IgM(+)。
腹部B超:弥漫性肝损害伴肿大,余未见异常。
1、诊断2、诊断依据(二)男,58岁,就诊日期:2006年5月10日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厌油、恶心、上腹部胀痛,自服用胃药,症状无改善,3天前出现尿黄,患者自发病以来,无皮肤瘙痒及陶土样便,既往体健,4个月前单位体检HBsAg(-),2个月前曾拔牙治疗。
发病前无不洁饮食史、近期无服用损肝药物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毒物及放射物质接触史。
家中其他人无HBsAg阳性史。
体格检查:T 36.5℃, BP 115/70mmHg,无慢性肝病面容、全身皮肤轻度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无皮疹、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巩膜轻度黄染,肝脾肋下未及。
实验室检查:ALT 1200 IU/L,AST 1000 IU/L,总胆红素67μmol/L,直接胆红素28μmol/L,HBsAg(+)。
1、诊断2、诊断依据3、治疗(三)男,49岁,就诊日期:2005年8月10日患者3天前受凉出现发热,体温39℃。
轻度畏寒,头痛,无明显咳嗽、流涕、咽痛,无腹泻腹痛。
一天前体温升至40℃,患者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发病以来有恶心、未吐,无明显出血倾向。
传染病病例:病例二患儿,男,8岁。
主诉:头痛、高热2天,皮肤瘀点、淤斑1天。
现病史:患儿于2天前出现畏寒、发热、寒战,继之头痛,呈喷射性呕吐,次日高热不退,神志模糊,手臂、胸、腹及下肢等处出现淤点淤斑。
既往史:无胃病等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所在学校有类似病人出现。
疫苗接种史不详。
体格检查:T 39.8℃P 155次/分R 30次/分BP 76/50mmHg烦躁不安,神智模糊,疃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
面部、胸腹部及上下肢可见大小不一的红色、紫红色淤点和淤斑,呼吸困难,呼吸节律不整,双肺满布湿啰音,肝肋下3cm,剑突下2cm可触及。
Kernig征(+)。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WBC 16.0×109/L ,N% 78%,RBC 3.56×1012/L,HGB 90g/L,CT(凝血时间)14min(正常参考值:试管法4~12min)。
治疗经过:入院后积极抢救,全身皮肤黏膜瘀斑逐渐扩大连成片,口腔黏膜牙龈等处出现淤血,血压降到52/31mmHg,终因病情严重于次日清晨经抢求无效而死亡。
家属拒绝尸检。
讨论:1.患儿生前患的是什么病?诊断依据是什么?2.该病的病因是什么?传播途径及好发季节是什么?3.该病的发生有何特点?4.患儿喷射状呕吐的病理学基础是什么?5.根据你查阅的相关资料,患者所患病如何分型,该患者所患是什么类型,有何依据?6.若进行尸体解剖可有哪些发现?脑组织会有何病变?7.皮肤为何出现瘀点瘀斑?8.请用病理变化解释相应的临床表现。
9.患者凝血时间减少可引发哪些病理变化?10.患者做何种检查对疾病诊断最有价值,可能有何改变?11.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病例三患者,男,1岁。
主诉:发热4天,加重伴嗜睡,抽搐、喷射性呕吐2天(家属代诉)。
现病史:患儿4天前出现发热(38.3℃),家长自行给患儿口服阿莫西林、小儿感冒冲剂2天,病情未见好转。
2天前体温突然升高至40℃,嗜睡并出现抽搐1次,呕吐数次,呈喷射状,遂于7月6日入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