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球物理学》主要知识点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16
[分享]地球物理复习资料3地球物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物理是物理学与地质学结合的边缘科学。
与传统地质学不同,地球物理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来研究各种地质现象和勘探矿产资源,它在基础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或应用地球物理学,简称“物探”)是以岩矿石等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以实现基础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勘察和地质找矿等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岩矿石介质的物理性质或物性参数包括:密度、磁性、电性、放射性、导热性及弹性。
相应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和地热勘探。
根据空间工作位置的不同,地球物理勘探可划分为地面、海洋、航空和钻井物探等;按照勘探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金属与非金属、石油与天然气、煤、水文、工程与环境物探等。
地壳内不同地质体之间存在的密度差异是进行重力勘探的地质—地球物理前提条件,有关的密度资料是对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校正和解释的极为重要的参数。
决定岩石、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为: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岩石中孔隙大小及孔隙中的填充物成分;岩石所承受的压力。
1、火成岩的密度它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由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随着密度大的铁镁暗色矿物含量的增多,密度逐渐增大(如图)。
此外,成岩过程中的冷凝、结晶分异作用也会造成不同岩相带岩石的密度差异;不同成岩环境也会造成同一岩类的密度有较大差异。
2、沉积岩的密度沉积岩一般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如灰岩、页岩、砂岩的孔隙度可高达30%-40%。
它的密度值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大小及孔隙中的填充物成分。
此外,随着成岩时代的久远及埋深的加大,上覆岩石对下伏岩石的压力加大,压实作用也会使密度值变大。
3、变质岩的密度这类岩石的密度与矿物成分、岩石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关系。
通常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是使变质岩比原岩密度值增大,如变质程度较深的片麻岩、麻粒岩要比变质程度较浅的千枚岩、片岩等密度要大;大理岩、板岩和石英岩比石灰岩、页岩和砂岩更致密。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
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
3 多解性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
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密度%密度差异地磁学:磁荷理论%岩矿石磁性%①岩石剩余磁性②地磁学轴向偶极子假定。
古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①电磁场理论②电荷理论%电阻率ρ介电常数ε介质磁导率μ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
地球物理学原理及应用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活动、地壳运动以及地磁场等自然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的原理和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相关内容的概述。
一、原理:1. 地震学原理: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记录是地震学的基础。
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利用地震波的速度和传播路径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2. 重力学原理:地球的引力场是由地球质量分布所产生的,通过测量重力场的变化可以了解地壳的厚度和密度分布。
3. 磁力学原理:地球的磁场是由地球核心中的电流所产生的,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变化可以了解地壳运动、板块活动和磁异常的分布。
4. 电磁学原理: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和电阻率分布也会影响地球的电磁场变化。
通过测量地球的电磁场变化可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下水运动等信息。
二、应用:1. 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地震学可以通过观测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速度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如地幔、地核等,这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板块构造非常重要。
2. 地壳运动研究:地震学和地磁学可以观测地壳的运动与改变,通过监测地震活动和地磁异常,可以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3. 矿产资源勘探:重力学、磁力学和电磁学等物理方法可以用于探测地下的矿产资源,通过测量重力场、磁场和电磁场的变化可以找到潜在的矿床。
4. 地下水资源调查:通过电磁法和地壳运动观测等方法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状况,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5. 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预测:地球物理学方法可以用于监测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变,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总结起来,地球物理学原理和应用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通过相关方法和技术,可以实现对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活动、地壳运动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现象的研究和预测,对于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以及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物理学的知识点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特征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涵盖了地震学、地磁学、地热学、地电学等多个分支,通过对地球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自然现象的成因。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能够传播出来并引起地面震动。
地震学家通过观测、记录和分析地震波来研究地震的发生机制和传播规律。
地震波包括P波、S波和表面波,它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和路径受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
地震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还可以用于地震预测和减灾工作。
二、地磁学地磁学是研究地球磁场的学科。
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产生的一种磁力场,它在地球表面上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
地磁学家通过观测和测量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来研究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和产生机制。
地球磁场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的磁性物质运动有关,它不仅对导航、航海等有实际应用,还可以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演化的过程。
三、地热学地热学是研究地球热能的学科。
地球内部存在着丰富的热能,地热学家通过观测和测量地球热流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热传导和热循环过程。
地球热流的分布与地球内部的热源、地壳厚度等因素有关,它不仅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演化的过程。
四、地电学地电学是研究地球电磁现象的学科。
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存在着电磁场,地电学家通过观测和测量地球电磁场的强度和频率来研究地球的电性特征和电磁过程。
地球电磁场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活动有关,它不仅对矿产资源勘探、地下水资源调查等有实际应用,还可以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演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特征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涵盖了地震学、地磁学、地热学、地电学等多个分支。
通过对地球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地球物理学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自然现象的成因,为我们了解地球、保护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应用地球物理学》复习纲要•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80%。
绪论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广义和狭义定义的概念;了解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原理;掌握地球物理学中的正演与反演的概念;了解地球物理学与其它学科间的关系;重力学:了解地球重力场与重力位的概念;了解重力的构成;掌握大地水准面的概念;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正常重力场概念以及了解计算公式;掌握重力异常的概念,理解绝对和相对重力异常的概念;理解重力异常与剩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引起重力异常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地质因素;了解重力异常测量原理;理解零点漂移的概念;掌握重力资料处理中的四项改正的概念及地质意义;掌握布格重力异常的概念及获取方法;掌握地壳均衡理论的概念及原理;掌握艾里均衡假说的原理;理解重力资料解释的方法及向上延拓法的概念和应用;了解重力在地学中的应用;地震: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分类;掌握地震波传播中的规律:Snell定律、费马原理;掌握反射波、直达波、折射波的走时方程(时距方程);掌握反射波、直达波、折射波的走时曲线图;理解人工地震中的炮检距、偏移距的概念;掌握正常时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了解多次覆盖技术的概念和设计方法;掌握动校正和静校正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差异;理解观测系统的概念;了解地震剖面图的显示方式;了解地震解释的流程及构造解释的步骤;电法:了解地电学中主要的电性参数;了解电阻率法的概念;掌握视电阻率的概念;掌握常用的电阻率测量方法、装置名称以及电极排列方式;掌握电阻率剖面法和测深法的差异;了解充电法原理及其应用;掌握激发极化法、大地电磁测深法、人工场源频率测深、瞬变电磁法的概念、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磁法:了解地球磁场及变化规律;掌握地磁要素的概念及相互间的转换关系;理解地磁场的概念和公式;掌握磁异常的概念;掌握太阳静日变化的概念和规律;了解地磁场的起源-自激发电机效应假说;了解高斯的球谐分析方法;掌握矿物的磁化强度、感应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的概念;了解岩石的剩余磁性的概念和种类;掌握磁测数据处理中的日变改正、正常场改正和高度改正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地磁数据处理中的向上延拓、水平导数、垂直导数以及化磁极的作用;了解古地磁学的两个前提;了解地球古地磁场的极性反转现象;掌握古地磁场在地学中的应用;测井:地球物理测井的概念;按照岩石物理响应特征,测井方法的分类;测井的用途;。
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引言: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是一种利用地球物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特征的方法。
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地震学、重力学、磁学、电磁学、地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为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震学原理的应用地震学原理是应用地球物理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地球内部产生和传播的地震波以及地震波在地球体内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
通过地震学原理,我们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从而实现地壳的构造和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的研究。
地震学原理在地震勘探、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二、重力学原理的应用重力学原理是研究地球重力场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利用重力学原理可以测量地球不同地方的重力加速度差异,进而推断出地下地壳中的密度和物质分布情况。
应用重力学原理,我们可以研究地理结构的特征和研究地下的岩石构造,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三、磁学原理的应用磁学原理研究地球磁场的产生和变化规律,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磁性物质的分布和性质。
应用磁学原理,可以揭示地球物质运动的规律,为地球内部构造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此外,应用磁学原理还可以用于勘探矿产资源、制定地磁导航和地磁探测等方面。
四、电磁学原理的应用电磁学原理研究地球内部的电磁现象和电磁场的分布。
通过应用电磁学原理,可以探测地球中的地下水、油气和矿产等资源分布情况。
例如,电磁勘探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电磁场的强度和频率变化来判断某一地区的地下水储备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五、地热学原理的应用地热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热量的分布和传输规律的学科。
应用地热学原理,可以进行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为地热能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地热学的应用还可以在地球科学领域和环境科学领域提供重要的参数和数据。
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2重力场强度3正常重力4重力异常5重力基点6零点漂移7布格重力异常8自由空间重力异常9均衡重力异常10正演(问题)11反演(问题)12三度体13二度体14特征点法15重力梯级带16异常地幔17 5公里异常18磁场强度19地磁图20磁暴21地磁异常22磁化强度23磁化率24磁感应强度25剩余磁化强度26热剩余磁性27有效磁化强度28有效磁化倾角29大洋条带磁异常30电场强度31电流密度32电阻率33视电阻率34电阻率法35充电法36感应电磁法37自然电场法38探地雷达法39电阻率测深法40电阻率剖面法41等视电阻率断面图42三电位系统二、简答1简要说明大地水准面的三级近似。
2简述决定岩石密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及岩石密度大小的一般规律。
3简要说明引起重力空间变化的原因。
5简述正常重力的假设条件、定义及计算公式。
6请简要回答重力异常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重力异常的物理意义。
7简要说明重力测量方法的分类。
8什么是重力仪的零点漂移? 研究它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如何才能消除这一因素的影响?9简述重力差值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10重力测量值的各改正项及其计算方法(或公式)。
11简述布格异常、均衡异常和自由空间异常的概念、计算过程及其差异。
12密度均匀球体重力异常的计算公式及其特征。
13密度均匀水平圆柱体重力异常的计算公式及其特征。
14密度均匀球体重力异常的反演。
15密度均匀水平圆柱体重力异常的反演。
16简述求单密度分界面的线性回归法的基本原理。
17重力反演多解性产生的原因、特点及限制多解性的方法。
18决定重力异常的主要地质因素。
19简述重力异常的划分方法。
20重力梯级带的基本特征、对应的几何形体及可能反映的地质因素。
21全国布格重力异常的特征分析。
22利用重力勘探方法寻找油气田的过程。
23简述大洋中脊地质、地貌及重力异常的特征。
24简要说明磁偶极子的磁位与磁场强度及其特征。
25简述地磁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并绘出其示意图。
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学,即勘探地球物理学从专业学科(理论体系)而言称之为:应用地球物理学从方法技术角度而言称其为: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异常场电法勘探实质就是人工对地下供电,建立人工电流场,观测地下电流场在电阻率不均匀地质体的影响下发生畸变,即所谓的异常场。
各向异性系数这种岩石的电阻率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沿层理方向和垂直层理方向岩石的导电性不同,称为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
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用各向异性系数λ来表示.电法勘探电法勘探是以研究地壳中各种岩石,矿石的电学性质差异为基础,利用电场或磁场(人工或天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来解决地质构造或寻找有用矿产的一类物理勘探方法纵向电导尾支渐近线与ρs=1的横坐标交点为横向电阻率横向电阻率是垂直于岩层层理方向的电阻率视电阻率最佳勘探深度:h=AB/2勘探体积:长AB、宽AB/2、高AB/2视电阻率:当在电流场的作用范围内岩石不均匀或地形不平坦时,仍按均匀岩石电阻率的测定方法,并按电阻率测定公式计算出的电阻率值,不再是某一种岩石的真实电阻率,而是电流场作用范围内各种岩石电阻率的综合反映,我们称之为“视电阻率”,视电阻率异常将野外实测ρs值绘制成各种曲线,能在平静的围岩背景上突出有地下不均匀地电体存在的曲线,称为“异常”。
折射波临界距离存在盲区,盲区是一个圆,半径OA= 2htgO c在OA范围内接收不到折射波,折射线相互平行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经过地下介质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炮检距离开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用Xmax表示。
偏移距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用X1表示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和排列间的位置关系统称为观测系统。
综合平面图组合检波使用两个以上检波器组成一组,按一定的形式(直线或面积)安置在排列上,作为某一道的地震信号。
即将几个检波器当成一个检波器使用。
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如电磁波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如声波。
一、名词正演(问题):已知地质体求其引起的异常。
(给定地球物理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或物理模拟,得出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反演(问题):已知异常反推地质体的形状和产状。
(已知异常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求场源的赋存状态(如产状、形状和剩余密度等)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观测地球表面重力场的变化,借以查明地质体构造和矿产分布的物探方法。
零长弹簧零点漂移:在相对重力测量中,由于重力仪灵敏系统的弹性疲劳、温度补偿不完全等因素,仪器读数的零点值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重力场强度:单位质量的物体在场中某一点所受的重力作用。
大地水准面:以平静海平面的趋势延伸到各大陆之下所构成的封闭曲面,作为地球的基本形状。
重力异常:由地下岩矿石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或地质体与围岩密度的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对实测重力值只做正常场与高度校正。
布格重力异常:观测重力差值经过正常场校正、地形校正和布格校正之后得到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
均衡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再进行均衡校正。
重力梯级带:重力异常等值线分布密集,异常值向某个方向单调上升或下降。
三度体:x,z,y,三个方向都有限的物体。
二度体:地质体沿走向方向无限延伸。
特征点法:根据异常曲线上的一些点或特征点(如极大值点、零值点、拐点)的异常值及相应的坐标求取场源体的几何或物性参数磁法勘探:利用地壳内各种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来寻找有用矿产或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磁异常:通常把研究对象引起的磁场部分叫做磁异常,而周围环境和围岩引起的磁场同归为正常场。
磁场强度:单位正磁荷在磁场中所受的力。
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为场源在观测点的磁场强度与磁化物体所形成的附加磁场强度的和。
磁化率:在一定磁场强度和一定温度范围内,M=κT,磁化率κ为由物质本身性质所决定外的参数,表示物质被磁化的难易程度。
值越大,越易磁化,无量纲。
磁化强度:单位体积内分子电流磁矩矢量和,表现在外磁场中物质可被磁化的强度。
地磁异常:磁滞回线:磁化强度与磁场呈非线性关系剩余磁化强度:在历史地磁场中获得的磁化强度Mr热剩余磁性:岩石在冷却的过程中,受当时恒定地的磁场作用,磁化所获得的剩磁。
特点:(1)强度大与地磁场强度成正比,方向一致,用于研究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2)稳定:剩磁随时间衰减慢有效地磁场有效磁化强度电法勘探电阻率法电场强度电流密度视电阻率二、知识要点1大地水准面的三级近似。
正球体,旋转椭球体,梨形球面2重力(重力加速度)在空间上变化的原因。
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地壳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3重力异常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重力异常的物理意义。
定义:由地下岩矿石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或地质体与围岩密度的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
计算:将实测重力值减去该点正常重力值,其差值称为重力异常Δg=g-gφg为测点上实测重力值,gφ为该点上的正常重力值意义:剩余质量所产生的引力在铅垂方向的分量4弹簧重力仪的零点漂移及其消除。
零点漂移:在相对重力测量中,由于重力仪灵敏系统的弹性疲劳、温度补偿不完全等因素,仪器读数的零点值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校正:仪器每次从基点出发,观测一段时间之后,需回到原基点(另一基点或总基点)上观测一次,测出零点漂移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认为零点漂移是随时间线性变化的5重力测量值的主要改正项及其计算方法。
•正常场(纬度)校正:消除测点与基点间纬度差异导致的重力变化•地形校正:消除测点附近地形起伏对重力观测结果数据的影响•中间层校正:消除测点基准面与基点基准面之间水平中间层的重力影响•高度校正:消除测点相对于基点的高程差而造成的重力数值变化6布格异常、均衡异常和自由空间异常的概念、计算方法、区别及应用领域。
布格重力异常:观测重力差值经过正常场校正、地形校正和布格校正之后得到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
均衡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再进行均衡校正。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对实测重力值只做正常场与高度校正。
7密度均匀球体的重力异常。
8密度均匀水平圆柱体的重力异常。
9重力异常定量解释(反演)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
<a> 直接法定义:直接利用由反演目标引起的局部异常,通过某种积分运算和函数关系,求得与异常分布有关地质体的某些参量特点:该方法较少受解释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只是一种地质体参量的粗略估计,解决问题的范围很有限<b> 特征点法定义:根据异常曲线上的一些点或特征点(如极大值点、零值点、拐点)的异常值及相应的坐标求取场源体的几何或物性参数局限性:仅适用于剩余密度为常数的几何形体。
<c> 选择法原理:(简答:通过迭代计算的办法,得到最终的反演目标)(1)根据异常分布和变化特征,结合地质和其它地球物理和物性等资料,给出初始地质体模型。
(2)进行正演计算,将理论异常与实测异常对比。
(3)若两者偏差较大,对模型进行修改,重算其理论异常,再次进行对比。
(4)如此反复进行,直至两种异常的偏差达到事前要求的误差范围为止,则这最后的理论模型可作为所求。
选择法的特点:•异常可以是整条剖面或整个测区的数据,受个别点误差的影响较小,抗干扰的能力较强•所求的地质体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复杂的不规则几何形体,密度分界面,或者密度的分布•需要重复而复杂的正演计算,可编制相应程序由计算机来自动完成•解释复杂重力资料时,能够考虑研究区已知的地质构造资料,在反演过程中利用这些资料,控制或约束计算结果,使得到的地质模型更接近实际的地质体<d>人机交互式反演方法原理:•根据实测异常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合地质和其它地球物理方法以及物性资料,提出初始地质体模型•进行正演计算,评价误差•(根据具体原则)修改模型,再计算、评价误差;修改模型时以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经验交互、最优化自动反演•反复进行,直至误差达到允许标准。
特点:•不对个别异常进行圆滑•利用整条曲线和面积数据,受个别点影响小•抗干扰能力强•借助于计算机实现交互,能充分发挥解释人员丰富的经验修改模型10基于密度均匀球体异常曲线的反演分析。
11重力反演多解性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限制方法。
多解性特点:处在不同深度、具有不同起伏的界面,还包括在这些界面之间的许多界面,都能够引起在测量精度范围内的相同的重力异常。
引起多解性的原因:•场的等效性•观测数据离散、有限•实测的异常包含一定的误差•数据整理带来的误差限制多解性的方法:(1)除了应用重力资料外,还引用工区内的地质、钻井、物性和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等,尽可能地增加已知条件和约束条件,则反问题的解答数目就会大大减少,甚至可以得到单一的解如球体反问题的求解,如果已知剩余密度值,则它的半径和顶部埋深也就唯一地被确定了(2)提高仪器的测量精度(3)改进各项校正的计算方法,使得能够更加精确地得到重力异常的分布12决定重力异常的主要地质因素。
地壳厚度的变化结晶基岩内部成分、构造和基底顶面的起伏沉积岩的成分和构造金属矿及其它矿产的赋存13断层构造在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图上的特征。
14重力梯级带的基本特征、对应的几何形体及可能反映的地质因素。
基本特征:重力异常等值线分布密集,异常值向某个方向单调上升或下降对应的规则几何形体:垂直或倾斜台阶可能反映的地质因素:•垂直或倾斜断层、断裂带、破碎带•具有不同密度的岩体的陡直接触带•地层拗曲构造15中国布格重力异常的基本特征。
P6016艾里地壳均衡假说。
(1)假定地球最上部的地壳是一个低密度的“壳”,上覆于一个高密度的底层,这个“壳”及底层具有均匀的密度,并假定比较硬的“壳”或岩石圈漂浮在流体底层(即软流圈)上面.(2)低密度壳的底部同于坚硬的岩石圈与软弱的软流圈之间的边界。
由低密度壳的厚度变化实现这一补偿,即山脉下伏了较厚的地壳(山根),而海洋下伏了较薄的地壳(反山根)。
忽略了地球曲率情况下的均衡条件为:r=Hρc/(ρs−ρc)r为山根的深度,H是地形的高程,ρc是“壳”的密度,ρs是地层的密度17.偶极子的位和磁场强度。
正负磁极总是成对出现,不可分割,因而将其视为整体,称为磁偶极子磁位:磁偶极子在P点的磁位应为两个点磁极的磁位之和磁场强度:磁偶极子在P点的磁位为两点磁极的磁位和• 当测量点P在磁偶极子磁轴的延长线上(高斯第一位置)时,磁场强度T的大小为•当测量点P在磁偶极子磁轴的中垂线上(高斯第二位置)时,磁场强度T的大小为18.地磁要素的组成,并绘出其示意图。
建立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统:设以观测点(O)为坐标原点,x轴正向指地理北,y轴正向指东,z轴正向垂直向下地磁场T 分解为:北向分量为X ;东向分量为Y ;垂直分量为Z•T在xoy面内的投影为水平分量H,H的方向即磁北方向•H与x的夹角为磁偏角D,即磁北与地理北的夹角,东偏为正•T与H的夹角为磁倾角I,下倾为正•X、Y、Z,H、D、I,T 统称为地磁要素•X、Y、Z 对应于直角坐标系•T、D、I 对应于球坐标系•H、D、Z 对应于柱坐标系•完整描述只需要其中的一组19.基于均匀磁化球体(位于球心的磁偶极子)的地磁场分析。
假设地球是均匀磁化球体,磁化轴与地球旋转轴一致。
因其与位于球心的磁偶极子具有相同的磁位和磁矩,则球面上P点的磁位为根据场和位的关系,地磁场沿R方向的分量Z、垂直R(即沿水平)方向的分量H,以及总强度T将分别为两极处磁场强度等于赤道磁场强度的两倍,其与地磁图中所显示的大致符合,只是地磁轴与地球旋转轴实际上成11∘30″的夹角20.地磁场的组成分析。
地磁场的观测值T=稳定磁场Ts(来源于固体地球内部)+变化磁场δT(起因于地球外部)Ts=Tsi+Tsc Tsi起因于地球内部的稳定磁场,Tsc起源于地球外部的稳定磁场δT=δTi+δTcδTi内源场,δTc变化磁场的外源场Tsi=T0+Tm+Ta T0为中心偶极子磁场,Tm非偶极子磁场,也称为大陆磁场或世界异常,Ta地壳磁场,又称为异常场或磁异常,分为局部异常(T′a),区域磁场(T″a)变化磁场δT=长期变化+短期变化长期变化:特征1为地磁极的西向漂移,特征2是不同年代计算出地球磁矩的衰减变化;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连续出现的周期性变化)和干扰变化(偶然发生并经历一定时间就消失了的短暂而复杂的变化)21.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率特征。
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 当温度升高时铁磁性物质磁化率逐渐增加,临近居里点时达到极大值;然后急剧下降,趋于零• 居里点为铁磁性物质的磁化强度陡然降低、物质由铁磁性转为顺磁性的温度22.影响岩矿石磁性的主要因素及岩矿石磁性的一般规律。
<a> 铁磁性矿物含量•含量越高,岩石磁性越强,但并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b> 铁磁性矿物颗粒大小及结构•当铁磁性矿物含量一定时,颗粒越大,磁性越强•当磁性矿物颗粒大小、含量都相同时,颗粒相互呈胶结状者比颗粒呈分散状者磁性强<c> 岩石磁性与温度、压力的关系•深度增大,地温升高,压力增大,磁性减弱•应力作用使岩石沿应力方向磁性减小,如断裂、破碎带上磁性减弱;变质、蚀变作用往往使岩石磁性增强•岩石剩余磁化强度与压力关系明显,当压力为100MPa时,剩磁可减小25%•随着深度增加,地壳内岩石的温度升高,岩石圈静压力增大,二者对岩石的磁性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研究地壳深部岩石磁性时,需要考虑温度和压力的影响23.火成岩、沉积岩及变质岩的磁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