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传热学三级项目
- 格式:ppt
- 大小:6.13 MB
- 文档页数:13
传热学教学大纲(04级后新教学计划)课程名称:传热学课程编码: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学时:24 学时学分:1.5学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机械类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技术基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教材:《传热学》张兴中编燕山大学校内印刷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1、了解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2、掌握温度场、传热量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3、在实验技能方面比较熟练地掌握常用热工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与基本热工参数的测试技术。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1、绪论传热学的任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传热过程。
2、导热理论和一维稳态导热傅里叶定律及导热系数:介绍导热理论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定律及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及单值性条件:推导导热微分方程、介绍单值性条件。
几个典型的稳态导热问题: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多层平壁的稳态导热、无限长圆筒壁的稳态导热、球壁的稳态导热、通过等截面棒的稳态导热的温度场及热流量计算方法以及各种肋片散热量的计算。
3、非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介绍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及非稳态导热过程的三个阶段。
无限大平板的加热或冷却:应用分离变量法对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的温度场及热流量的计算。
半无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介绍求解思想。
有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介绍求解思想。
集总参数法:介绍基本思想及温度场、热流量的求解方法。
4、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一阶、二阶导数的向前、向后、中心差分公式。
稳态导热问题的差分表达式:二维问题内部节点的差分方程式、边界上节点的差分方程式。
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有限差分法:一维问题内部节点的差分方程式、边界上节点的差分方程式。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直接法、迭代法。
计算机求解导热问题简介:二维稳态问题、一维非稳态问题。
5、对流换热对流换热概述:牛顿冷却公式、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传热学教学大纲(04级后新教学计划)课程名称:传热学课程编码: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学时:24 学时学分: 1.5学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机械类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技术基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教材:《传热学》张兴中编燕山大学校内印刷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1、了解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2、掌握温度场、传热量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3、在实验技能方面比较熟练地掌握常用热工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与基本热工参数的测试技术。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1、绪论传热学的任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传热过程。
2、导热理论和一维稳态导热傅里叶定律及导热系数:介绍导热理论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定律及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及单值性条件:推导导热微分方程、介绍单值性条件。
几个典型的稳态导热问题: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多层平壁的稳态导热、无限长圆筒壁的稳态导热、球壁的稳态导热、通过等截面棒的稳态导热的温度场及热流量计算方法以及各种肋片散热量的计算。
3、非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介绍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及非稳态导热过程的三个阶段。
无限大平板的加热或冷却:应用分离变量法对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的温度场及热流量的计算。
半无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介绍求解思想。
有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介绍求解思想。
集总参数法:介绍基本思想及温度场、热流量的求解方法。
4、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一阶、二阶导数的向前、向后、中心差分公式。
稳态导热问题的差分表达式:二维问题内部节点的差分方程式、边界上节点的差分方程式。
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有限差分法:一维问题内部节点的差分方程式、边界上节点的差分方程式。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直接法、迭代法。
计算机求解导热问题简介:二维稳态问题、一维非稳态问题。
5、对流换热对流换热概述:牛顿冷却公式、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矫直压弯液压机液压系统三级项目报告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10级锻压一班小组成员:黄莉芹王毅恒陈浩李学能詹冰贾伟指导教师:郭宝峰邹宗园2013年06月25日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目录一、摘要---------------------------------------------2二、关键词-------------------------------------------2三、前言---------------------------------------------2四、正文---------------------------------------------4&4.1 液压传动系统原理分析------------------------4 &4.2 原理图设计----------------------------------6 &4.3 系统性能分析与典型工艺过程分析与验算--------7 &4.4 基本元件选型计算---------------------------10 &4.5 液压系统工作特点分析与总结-----------------12五、项目心得感想------------------------------------12六、参考文献----------------------------------------12一、摘要薄板在工厂的应用范围广泛,适应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工厂对薄板需求量的增加,对薄板的矫直厚度、矫直理论和矫正质量有了新的要求,而且对钢板的弯曲成型技术也有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组对原有的矫直弯曲机中的液压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改进。
鉴于此目的我们开始着手与矫直、弯曲液压机的液压系统这个课程三级项目。
在此声明目前行业上的矫直机大部分都具备矫直弯曲的功能,所以下文中提到的矫直机及项目题目涉及的矫直弯曲液压机。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匚程流体力学三级项目报告课程名称:工程流体力学项目题目:管网计算机求解班级:13级机设1班小组成员:胡小亮、黄天晨、吕威、吕昊、马珊珊导教师:赵建华日期:2015年10月8日目录:项目目的及要求二:MATLAB^件介绍三:理论依据四:编辑代码五:计算机计算结果六:小组成员计算结果七:小组分工八:小组成员感想九:参考文献:组员打分、项目目的及要求1、项目目的学习和掌握管网串并联特性, 复杂管网的计算方法, 复杂管网的计算机求解。
项目要求)掌握复杂管网的计算方法;、MATLAB^件介绍34)用软件编程求解。
表所示,求每个管道中的水的流量,同时求 P 点的压强。
1) 查阅相关文献,查找符号分析方面的软件;)计算和分析,三个管道A 、B 、C 互相联结,管道的特征如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 Simulink两大部分。
MATLAB 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 )的简称,和Mathematica、Maple并称为三大数学软件。
它在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中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
MATLA阿以进行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等,主要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信号处理与通讯、图像处理、信号检测、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
MATLAB产品族可以用来进行以下各种工作:数值分析数值和符号计算工程与科学绘图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讯系统设计与仿真财务与金融工程、理论依据长管忽略局部阻力和速度水头h 尸入L V(d 2g)总流伯努利方程:Zi+ P i/ p g +V i /2g=Z2+P2/ p g +?Va /2g= h 入总流的连续性方程:q a + q b = q c四、编辑代码q1 q2 po sitiveeq仁'((q1+q2)A2*1000*0.3048)/(3.462*sqrt((4*0.0254)A5/0.024))A 2=150*0.3048-(q2A2*2600*0.3048)/(3.462*sqrt((6*0.0254)A5/0.0 32))八2';eq2='((q1+q2)A2*1000*0.3048)/(3.462*sqrt((4*0.0254)A5/0.024))A 2=150*0.3048-(q1^2*3000*0.3048)/(3.462*sqrt((10*0.0254)^5/0. 02))八2';s=solve(eq1,eq2);qa=v pa(s.q1,3)qb=v pa(s.q2,3)qc=v pa(qa+qb,3)vb=(qa+qb)/(p 广(4*0.0254)八2/4);pb=v pa(((200-120)*0.3048-(vbA2/2/9.8))*9800,4)q=0.0228aq b =0.00541=0.02821qcP b =2.329e5六、小组成员计算结果£十脣+寻二Z"鲁十券十从器药朴忌爲Pa力纱瑚2八► '牝X 松二%=4IM Pt -华吃S-3如枯tg二iA扌占ic -仏孑£ 人■"3加入3盂入"0.小牛做*幽Uf mu列狛测材呈-对脊+爭3+%谱+儿护警次华* 乂7蛊...A-\ ;\J七、小组分工胡小亮--负责查阅书籍手算题目结果本组组长黄天晨--负责PPT的制作吕威--负责熟悉软件并用软件计算求解吕昊--负责后期的汇总, Word的制作马珊珊--负责查询英制量纲与国标量纲的转换八、小组成员感想胡小亮:从这次工程流体力学三级项目中,我们有很多的感触和收获,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传热学三级项目报告题目姓名:按工作量、贡献排序课程名称:传热学(三级项目)指导教师:年月(以下部分参考了机电专业项目指导书。
)项目名称(宋体、黑体、小二号字)作者1,作者2,作者3(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摘要:字数一般在150字以内。
摘要必须反映全文中心内容,内容应包括为何目的、用何方法做了什么、得到了何结论。
要求论述简明,主要讲干了什么,得到什么结果。
1标题一可接下一级标题或正文。
论文要求主题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
1.1标题1.1题名应恰当简明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要便于编制题录、索引和选定关键词。
不宜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等,也不能将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
1.1.1标题1.1.1下接正文。
页码采用B5纸型纵向排列,页边距上为2.5 cm、下为2cm,左右均为2.0cm。
文字大小规定如下:摘要、图名、表名及内容、参考文献均为小五号字,正文中除标题外均为五号字,标题见样例。
均采用宋体。
文中各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分三级编序,且一律左顶格排版。
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1.1.2,…排序。
表1 中文表题居中(表随文出现)换行时此处对齐基本要求表中文字中文采用小5号宋体。
注:表注采用小5号宋体公式主体居中,编号右对齐。
各类主要文献的著录格式如下:①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页码.②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③论文集:[序号]作者.题名[A].编著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④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⑤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文献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4名以上则列前3名,后加“,等”。
参考文献:[1]作者1[,作者2,作者3][,等]. 期刊论文题名[J]. 刊名,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页码.[2]作者. 书名[M]. 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注:报告中注明每个小组成员的工作。
. .. .传热学三级项目报告固体表面黑度的测定班级:13级机械装备(1)班姓名:培锋130101010121丁涛130101010127金渊哲130101010114课程名称:传热学指导老师:兴中目录一、摘要 (3)二、前言 (4)三、项目报告正文 (5)3.1实验设备介绍及实验原理分析 (5)3.2实验试件测绘三维图及工程图 (7)3.3实验步骤介绍 (8)3.4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 (8)3.5实验结果分析 (9)3.6实验误差分析 (9)四、结论 (9)五、参考文献 (9)六、结论 (9)一﹑摘要通过传热学课程的深入学习,知道了实际物体的辐射力与同温度下的黑体的辐射力的比值称为实际物体的黑度,它表明实际物体与黑体简的接近程度,与物体种类和表面状态有关。
这个实验应用真空辐射法测定固体表面的黑度,首先设计一个已知长度和直径的试件,将其放入另一物体的空腔,并且空腔不存在吸收热辐射的介质(如空气),该实验为真空,通过电加热彼此之间以辐射换热方式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计算换热量和调节试件外表面温度,分析固体表面黑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物体同一温度下的黑体值。
二、前言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辐射换热理论,掌握用真空辐射法测定固体表面黑度的试验方法,分析固体表面黑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在辐射换热理论中,黑体占有重要地位,黑度取决于物体的性质、物体的温度、表面状态、波长、方向等,通过本实验的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辐射换热理论,掌握了用真空辐射法测定固体表面黑度的方法。
本实验根据已经有的实验仪器,通过对电压的调节,两个小时进行一次数据记录。
本实验装置中存在空气泵,可以将管的空气抽干净,以保证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导热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室要记录两个温度和当时仪器的电压和电流。
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在坐标图上画出曲线,以便分析不同温度下对表面黑度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不同材料的黑度受温度的不同影响。
《金属工艺及机制基础》三级项目报告内容:偏心轴加工工艺制定班级:13级机自12班小组成员:周凯、秦宇、高伟男、吕昊霖指导教师:邹芹朱玉英提交时间:2015.6.18目录一、零件的整体概述及分析二、轴的制造(方法一)1.铸造工艺⑴工艺分析⑵造型方法⑶浇注位置和分型面⑷确定加工余量⑸绘制铸造工艺图2.机加工工艺⑴机加工工艺性分析⑵粗加工⑶螺纹加工⑷调质处理⑸半精加工⑹精加工⑺铣三、轴的制造(方法二)1.锻造工艺⑴毛坯锻造的工艺分析⑵绘制锻件图⑶变形工艺⑷确定加工余量⑸确定毛坯尺寸⑹选择锻造设备和工具⑺确定锻造温度⑻工艺方案⑼锻后处理2.机加工⑴粗加工⑵调质⑶半精加工⑷精加工四、成员感想五、参考文献一、对零件进行整体概述,以方便对零件工艺流程的制定该零件为偏心轴,由40Cr制成,属于调质钢,偏心轴的外圆直径分别为Φ52、Φ55、Φ58、Φ70、Φ76、Φ80、Φ96和Φ55,属于阶梯轴,轴的中间处有键槽,左端面有两个螺孔,右端面有一个中心孔,且只需制造一个零件。
拟定流程:1.铸造--机加工2.锻造--机加工二、轴的制造(方法一)1.铸造工艺⑴工艺分析铸件为一阶梯轴,铸造简单,而且对后续加工有便利。
⑵造型方法由于毛坯为对称性铸件,因此采用分模造型的方法;⑶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由于轴对表面要求高,根据铸件的重要表面朝下或处于侧面的原则,所以,本铸件采用平放方式进行铸造。
浇注时毛坯轴线呈水平位置,沿轴线水平分型;浇注位子图分型方案⑷确定加工余量①工件为单件生产,且为调质钢,经查表该铸件的公差尺寸为14,加工余量为J级。
则对于Φ52段加工余量为6.0mm、Φ55段加工余量为6.0mm、Φ58段加上下工余量为6.0mm 、Φ70段加工余量为6.5mm 、Φ76段加工余量为6.5mm 、Φ80段加工余量为7.0mm 、Φ96段加工余量为8.0mm 、和Φ55段加工余量为6.0mm 。
② 收缩余量()%100L /⨯-=m Lj Lm k 。
传热学_燕山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求解导热问题时,常用的数值计算法有:()参考答案:有限单元法_有限差分法2.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步骤包括:()参考答案:代数方程组的求解_问题的数学描述_区域离散_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3.求解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参考答案:理论分析_实验测量_数值计算4.解析法的特点:()参考答案:能够得到精确解_解有普遍性5.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导热问题,可以得到节点处温度值的精确解。
参考答案:错误6.有限差分法较有限元法更适合求解不规则物体边界的导热问题。
参考答案:错误7.高斯-赛德尔迭代法比简单迭代法计算精度高。
参考答案:错误8.下面()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参考答案:同类物理现象就是彼此相似的现象9.流体横掠单管时,相似准则中的定型尺寸取为()。
参考答案:管外径10.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相似准则中的定型尺寸取为()。
参考答案:管内径11.对流换热系数不是流体的物性参数,是一个反应对流换热复杂过程的多变量的函数。
参考答案:正确12.自然对流换热与强制对流换热都是对流换热,属于是同类物理现象。
参考答案:错误13.不符合肋片描述的是()参考答案:减小换热量作用14.对温度梯度描述错误的是()参考答案:沿温度增加方向为负15.黑体是指能够吸收投射到其表面上的全部辐射能的物体。
参考答案:正确16.导热是固体内部或固体之间的传热过程。
参考答案:错误17.工业上,多数工程材料作为灰体处理不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参考答案:正确18.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是:()参考答案:用求解区域上离散点的温度集合代替连续的温度场,计算难度小_用代数方程代替微分方程19.一般而言,与非金属材料相比,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参考答案:较大20.五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换热过程为:导热、对流换热、复合换热、传热过程和()参考答案:辐射换热2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是()参考答案:热对流、导热、热辐射22.由表面 1 和表面 2 组成的封闭系统中,【图片】()【图片】参考答案: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23.流体纵掠平板时,对流动边界层的描述,下列第()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金属工艺及机制基础》三级项目报告内容:下压辊轴的加工工艺制定班级: 201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2班小组成员:张中杰董超奇渠飞顾怀超黄波指导教师:邹芹朱玉英提交时间: 2015.6.18I一、课程任务及要求指导思想是力求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使工艺方案尽量简化,课程任务及要求如下:1.仔细理解题意,明确设计任务2.对零件制造的总体方案进行论证和选定,其中包括:(1)毛坯制造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及比较,(2)主要表面机械加工方案的分析及选择。
3.毛坯生产工艺方案的分析,其中包括:(1)工艺性综合分析,(2)生产方法的确定,(3)工艺参数的确定及其他工艺问题的分析,(4)工艺图的绘制。
4.机械加工工艺方案的分析,其中包括:(1)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分析,(2)工艺基准的选定,(3)工艺过程的拟定,(4)工艺文件的编制,(5)各个工序机床、加工余量、夹具、刀具的选用,(6)绘制机械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工艺图5.完成全部工艺编制工作。
6.编写一份完整的工艺制定说明书,并列出参考文献。
二、工艺说明书内容1.第一部分:设计目录2.第二部分:工艺说明书及附件或附图3.第三部分:成员贡献及感想4.第四部分:参考文献三、工艺制定可选择方案(见下图)目录一、毛坯生产工艺方案的分析: (1)1.铸造选择 (1)2.锻造选择 (1)二、主要表面机械加工方案的分析及选择 (1)三、毛坯生产工艺方案 (2)1.铸造工艺设计 (2)2.锻造工艺设计 (5)四、切削工艺设计方案 (11)1.车削加工轴...........................错误!未定义书签。
2.轴上键槽的铣削 (14)3.填写冷加工工艺卡片 (16)Ⅰ铸造后切削加工工艺卡片 (16)Ⅱ锻造后切削加工工艺卡片 (18)Ⅲ下料机械切削加工工艺卡片 (21)五、成员分工及感想........................错误!未定义书签。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三级项目报告题目:轴类零件的精度与检测班级: 13级工设一班姓名:王志辉昊华陆宇杰士勇建朋指导教师:艳提交时间: 2015.11摘要为了加深我们对轴类零件的误差分析、加工方法及其精度的理解,灵活运用零件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熟练掌握轴类零件图的标注。
在本项目中我们运用了互换性中误差、公差、偏差、表面粗糙度、尺寸标注等互换性理论知识,对轴类零件的结构特点及加工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其使用畴,确定加工方法以及所能达到的精度等级,通过轴类零件的互换性,分析并确定轴和键、键槽所需要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
不同的加工方法对应不同的粗糙度等级,加工零件时根据粗糙度需要选取不同的加工方法,确定轴、键、键槽各部分的粗糙度。
用相应仪器对加工出来的轴类零件进行检测,选取允许围的零件进行装配。
本次项目为课程设计传动轴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实践能力.目录前言 (5)3.2轴类零件的误差种类及各种加工方法的精度等级 (7)3.2.2加工方法及其公差等级 (7)3.3轴类零件的尺寸公差与配合选用 (8)3.3 .1基准制的选用 (8)3.3.3配合种类和配合选用 (9)3.4轴类零件的几何公差选用 (11)3.4.1几何公差项目的选用 (11)3.5轴类零件的表面粗糙度选择 (12)3.5.1评定参数的选择 (12)3.6轴类零件图的标注 (12)结论 (14)参考文献 (14)前言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复杂程度及其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为适应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必须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进行生产。
在这种大背景下,机械设计人员需要在精度设计方面力求优化,所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日益重要。
本次三级项目的研究目的就是在同学学习完本课程后,将理论投入实践,熟练运用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配合方面的知识,达到巩固与更深层次的理解。
匚程流体力学课程三级项目变水头下的液体出流研究报告组员: 邹佳辰刘冬冬薛岩东赵日东贾闯指导教师:刘劲军2014-10-10燕山大学燕山大学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三级项目指导书1、整体思路将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项目分析中深入理解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介绍先进的计算辅助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综合训练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目的和意义(1)通过基于团队的学生分工协作,在充分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学生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2)学会查阅文献、阅读相关技术资料和调查研究能力;(3)更深地了解工程实践。
3、具体实施方案1)教学时间安排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项目,课堂教学安排如下:(1)设计内容讲解、汇报总结1学时2)项目成绩项目教学从属于课程教学,占本门课程总成绩的(1)组内互评5分,最优分和最差分相差不得小于(2)导师评分5分,最优分和最差分相差不得小于3)分组安排及指导老师轧钢12-2班共25名学生,分成5个组;每个组任课教师为指导老师。
4)课题设置共设置5个题目,每个组随机抽取一题。
10%成绩由二部分组成: 1分;1分;4-5人,每组选1名组长。
课题方向及要求:课题四、变水头下的液体出流一、项目目的学习和掌握管变水头下液体出流计算方法,及其计算机求解。
二、项目要求查阅相关文献,查找符号分析方面的软件;掌握变水头下的液体出流;查找英制量纲与国标量纲的转换;计算和分析,半径为1m,高度为0.8m的倒圆锥容器装满水,在最低位开面积为24cm2的小孔,液流多长时间放尽?5)用软件编程求解。
三、要求在项目研究过程中:1)、每组组长对组内人员的工作进行分工,每个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向组长提交相应的研究报告;2)、每个组内成员报告完成后,组长组织成员对每个成员的报告进行评议,并打分;3)、指导教师对每名学生的研究报告进行评议,并打分;4)、组内每个成员的报告汇总成总研究报告,并制作汇报PPT,完成后,向指导教师提出答辩申请;5)、组织答辩,并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