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2尺度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12.50 KB
- 文档页数:31
地理学中尺度的概念
尺度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地理现象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表现和变化。
在地理学中,尺度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比如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城市尺度、社区尺度等等。
不同的尺度所涉及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也不同,因此在研究地理问题时需要考虑尺度的影响。
在地理学中,尺度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尺度:空间尺度指的是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表现和变化范围。
比如,全球尺度的地理现象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而城市尺度的地理现象则包括城市规划、交通拥堵等。
2. 时间尺度:时间尺度指的是地理现象在时间上的表现和变化范围。
比如,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地理现象,而洪水等自然灾害则是短期的地理现象。
3. 分析尺度:分析尺度指的是研究地理问题时所采用的尺度。
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分析尺度。
比如,研究城市交通问题时,可以采用城市尺度进行分析,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则需要采用全球尺度进行分析。
4. 数据尺度:数据尺度指的是地理数据所涉及的尺度。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尺度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不同尺度的数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和
分析。
总之,尺度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地理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表现和变化,以及研究地理问题时所需要采用的分析尺度和数据尺度。
在研究地理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尺度的影响,以便得出准确的结论和推断。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把握尺度在新课标人教版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这节内容里出现了尺度这样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
熟悉是因为我们人与人、公司与公司、员工与领导,甚至于家庭成员之间,无处不包含这些尺度关系;陌生是因为我们在高中地理教材里第一次看到这样一个概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握好各种地理现象、事物的变化尺度,才能正确解决地理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尺度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地理教学中的尺度问题呢?笔者在这里浅谈一些看法。
一、尺度的内涵尺度,一般表示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
尺度是许多学科常用的一个概念,在定义尺度时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客体(被考察对象)、主体(考察者,通常指人)及时空。
在有些时候尺度并不单纯是一个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时间概念。
由尺度的内涵可知,在地理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从不同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去把握分析问题。
二、时间尺度的把握下面笔者以《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经历谈谈在地理教学中尺度的把握。
我在教学这节内容的时候首先从尺度的定义入手,跟同学们交待清楚尺度有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接着从不同时间尺度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因为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所以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大的时间尺度即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这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可以追溯到距今上万年至几十亿年前,包含时间尺度为千年、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气候变化,其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冷暖交替,波动变化。
小的时间尺度则是指近现代气候变化,是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变化,有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
这是目前人们最为关心的气候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去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也只有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
比如单从近现代百年时间尺度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很让我们担心,当然近现代以来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的气候变化的确很让人担心,但结合大的时间尺度来看,现在的全球变暖也有比如冰期向间冰期过渡的自然原因的影响。
例谈地理新高考下空间尺度思维考查与教学策略作者:余珊珊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12期摘要:针对全国新课标Ι、Ⅱ卷在空间尺度思维考查方面的特点,结合课堂实例,谈有效的教学策略。
对当下如何高效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典型案例;问题探究;思维建模今年是广东开始使用全国新课标Ι卷的第三个年头,在经历2016、2017年两场"真枪实弹"的洗礼后,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全国新课标卷的地理试题不仅实现了地理综合能力目标,还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
在备考的第三个年头,很多老师在对新课标Ι卷地理试题特点的宏观把握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和认识。
下面我就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空间尺度思维考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这个局部问题上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全国新课标Ι、Ⅱ卷空间尺度思维考查特点所谓“空间尺度”,实质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空间位置、面积范围等方面具有规律性,能够揭示地理本质。
地理知识具有区域性特点,涉及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组合、空间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在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卷中所占比重较大,它主要以背景材料作为考题的切入点,将主干知识重视落实体现在区域地理里,所以区域地理的分值呈现出大比重、稳中有升的特点。
笔者以近三年全国高考Ⅰ卷和Ⅱ卷试题为依据做了以下统计:从上述表格的有效统计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卷在空间尺度思维考查上具有如下特点:(一)以图像为载体,注重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发展的综合考查。
(二)以地说理——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
(三)淡化区域定位,在小尺度空间里设问,注重考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结合。
例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Ι卷第36题中的美国大盐湖等区域图,图中很清晰地给出了经纬度,弱化了定位,突出区域特征和成因、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的考查,体现了试题的人文关怀,也反映了试题联系生活和实际,真正考查出了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应用和地理学科能力的差异。
地理学的全球视野高中地理知识地球尺度分析地理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以研究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为核心,拥有广阔的全球视野。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地理知识以地球尺度分析为基础,通过掌握全球地理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
本文将就地理学的全球视野以及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球尺度分析进行讨论。
一、地理学的全球视野地理学以全球视野为基础,主要关注地球的各个方面: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
借助地图,地理学家能够观测、描述、和分析地球上的现象。
全球视野使地理学具备了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并解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
地理学的全球视野包含着许多重要概念和原理。
世界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通过研究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理学家能够解释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
此外,地理学还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二、高中地理课程与地球尺度分析地理学的全球视野贯穿于高中地理教育的整个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分析能力。
地球尺度分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
地理学家使用地球尺度对地理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把握地球现象的能力。
地球尺度分析涉及到地球的各种尺度,从全球到区域,再到局部,通过研究地理现象在不同尺度上的特征和变化,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系。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球尺度分析常常涉及到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比如,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的互相依存;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带、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
通过探究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地球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此外,高中地理课程还强调学生对地理现象进行地域比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地球尺度分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研究地理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背景下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特征的理解。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区域整体性的概念,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2. 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学会运用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理论,分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在于:1. 阐释区域整体性的内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分析不同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理解区域关联性的表现形式。
难点则在于: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区域整体性与关联性的内在逻辑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效果,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 准备相关区域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以便学生直观了解区域特征。
2. 搜集典型地理案例,用于分析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具体表现。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关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区域差异和关联的兴趣。
随后,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不同的区域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2. 区域整体性概念引入接着,教师将详细解释区域整体性的概念,包括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通过图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区域整体性的内涵。
例如,可以引用一个具体的区域,如某省的地理环境变化如何影响其经济发展,从而说明区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
3. 关联性内容讲解在讲解关联性内容时,教师将重点阐述区域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这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源、土壤等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人文地理要素如人口、文化、经济活动等之间的相互联系。
地理比例尺高中知识点总结一、地理比例尺的定义地理比例尺是指地图上地面上一个单位长度与实际地面上的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常情况下,地图上的比例尺都是一个分数,如1:1000、1:50000等。
这个比例表示地图上的一个单位长度代表实际地面上的多少单位长度。
例如,1:10000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地面上的10000厘米,即1米。
另外,地图上的比例尺还可以用图形展示,例如比例尺尺,它将实际长度分成若干份,每份代表地图上的一个单位长度。
二、地理比例尺的种类根据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地图的不同用途,地理比例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线性比例尺、面积比例尺和方向比例尺。
1. 线性比例尺线性比例尺是最常见的一种比例尺,它用一条标有相应刻度的直线来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上的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例如,1:5000的比例尺意味着地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地面上的5000厘米,即50米。
线性比例尺一般用于表示地图上的线段的长度与实际地面上线段的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公路、铁路等的长度。
2. 面积比例尺面积比例尺用来表示地图上的面积与实际地面上的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
因为地图上的面积是在地图上的两个维度上,所以面积比例尺通常以平方单位来表示,例如1:10000平方公里。
设有一块地图上的面积为1平方毫米,其实际地面上的面积为10000平方公里。
3. 方向比例尺方向比例尺是用来表示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地面上的方向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地图上通常用图形形式来表示,如罗盘图。
方向比例尺对于地震、气象等专业学科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地理比例尺的应用地理比例尺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和学科,其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图制图在地图制图过程中,地理比例尺是一个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制图人员确定地图上的距离、面积和方向的比例关系,保证地图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 地理教育在地理教育中,比例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图上的信息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2024年高考地理重点:不同空间尺度的考查尺度思维是地理思维中的重要思维,尺度思维可以分为大中尺度,小尺度。
大尺度一般关注整体,忽略细节;注重“普适性”;小尺度一般关注“特殊性”,注重细部特征的探究。
大尺度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小尺度上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的背景,大尺度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改变会影响小尺度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小尺度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有可能构成大尺度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的诱因,小尺度上地理事物和现象和改变可能会影响大尺度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要从整体性思维角度思考一个区域中的地理事物变化可能和小尺度区域地理事物有关,也可能和大尺度事物有关。
例如某地气候特征,可能和大尺度的纬度、大气环流有关,也可能和小尺度的地形、海陆分布等有关。
下面提供的例题注意从不同尺度角度来思考,注意不同尺度区域解题思路的差异。
(2017年全国卷一)(小空间尺度)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完成6~8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 B.洪积扇C.河谷 D.湖盆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图解】(2018年全国卷一)(小空间尺度)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C.T2 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2011新课标卷)(大空间尺度)下图示意2009年中国大陆制造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