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真相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赵氏孤儿的真相是什么赵氏孤儿历史真相导语: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那赵氏孤儿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今天随小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那赵氏孤儿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今天随小编一起来看看真晓!想要知道赵氏孤儿历史真相还得先了解赵家四代人——赵衰是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的功臣,重耳对他的器重非同一般,两件事可证明。
一件是重耳流亡到狄时,狄君把两个美女嫁给重耳为妻室,一个叫叔隗,一个叫季隗。
重耳娶季隗,而将叔隗送与赵衰为妻。
第二件是,重耳回晋为君之后,将先前在晋所出生的爱女又嫁给了赵衰。
叔隗生赵盾即后来的赵宣子,而文公的女儿生了赵括(屏括)、赵同(原同)、赵婴齐,赵盾还有一个弟弟叫赵穿,也是娶了晋国公主的。
文公的女儿嫁给赵衰后,很贤惠,她主张接回叔隗和赵盾母子,并且自己奉叔隗为正室,定赵盾为赵家嫡子即法定继承人。
晋文公之后是晋襄公,赵盾做到晋国正卿。
晋襄公死后,赵盾扶立晋灵公。
晋灵公由于昏乱,而被赵穿所杀。
(见《这个国君不靠谱》)赵盾又迎立晋成公,晋成公将自己的女儿庄姬嫁给了赵盾的儿子赵朔(赵朔的谥号是“庄”,所以其夫人叫庄姬)。
赵盾去世前,为感激君姬氏(文公女)大恩,要求将赵家正统的继承权让回给赵括,得到了晋君的同意。
晋成公之后是晋景公,其间赵家一度人才鼎盛。
鲁宣公12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出兵救郑,中军、上军、下军中大夫以上的赵家高官多达四个,分别是下军帅赵朔、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和下军大夫赵同。
生活常识分享。
赵氏孤儿的真相——其实说的是韩信家事公元前290年前后,赵盾的儿子——晋国卿大夫赵朔英年早逝,留下寡妇赵庄姬和孤儿赵武。
这时,赵氏家族在晋国的地位还是如日中天,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赵同、赵括均为卿大夫,赵括还兼任公族大夫,赵同经常作为国家特使主持国际事务,小弟弟赵婴虽说未能列于卿位,但多年前就是中军大夫,地位也不低。
而且赵庄姬本人就是晋景公的亲姐姐。
这样一个世卿家族,与公室又有姻亲关系,怎么会遭遇灭门大祸呢?问题就出在赵庄姬和她的叔公赵婴身上。
《左传•成公四年》(即公元前587年)郑重其事地如是记载“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你说这叫什么事情?侄子年纪轻轻,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作为长辈,你赵婴帮助照顾一下这娘俩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你万万不该把耐不住孤寂的侄媳妇照顾到床上去呀!这种行为,对于赵庄姬来说是可以理解——寡妇嘛,缺男人,但不好原谅——你找谁不好,偏找叔公公。
可对于赵婴来说,是不能理解,更不能原谅——你又不缺女人,又是长辈,为何要做这种不伦的事情?结果后来,就是这一段不伦情缘,引发了赵同、赵括家族惨遭灭门的灾难。
当然这个悲剧后果也不能完全怪罪这对不伦男女,赵同、赵括兄弟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二位的性格显然过于争强好胜,但本事未见其强。
公元前597 年春,“楚、晋邲之战”时,这二位就积极主战,结果除了随败军逃跑而外,没见有什么作为。
公元前585年,晋军征伐蔡国,楚军起兵救援,这二位又积极要求与楚军打一场,被主帅栾书拒绝。
你智商不高,情商高也行;你能力不强,魅力强也行。
这二位好像这四样都不怎么样。
公元前594年,晋景公派遣赵同到周王室进献俘虏的赤狄战俘,赵同对王室表现得很不恭敬。
刘康公说:“不到十年,原叔(赵同)一定有大灾难。
上天已经夺走了他的魂魄了。
”结果一语成谶。
《左传•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记载(原文附后),赵同、赵括发现兄弟竟然和儿媳妇私通,非常恼火,要把赵婴放逐到齐国。
赵氏孤儿历史故事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嘉兴有一户赵姓人家,家中有一对孪生子,父母常常喜欢玩弄两个孩子的相似之处,而忽略了他们的不同之处。
然而,令人惋惜的事情发生了,父母相继去世,两个孩子也失去了亲人的依靠。
为了生存,赵氏姐弟开始了流浪生涯。
一天,他们来到了一家破旧的小旅店,店主看在两兄妹无助的份上,收留了他们。
然而,趁着晚上大雨滂沱,店主二儿子趁人之危,企图迷奸赵氏姐,但事情败露了,二儿子试图掐死赵氏姐来掩盖他的罪行,赵氏姐为了保护自己,猛地一咬,咬掉了二儿子的一片肉。
由于他们是姐弟且一模一样,本来就难以辨认,二儿子一生气,就把两个孩子赶走,说他们破坏了他的名声。
于是,赵氏姐弟又开始了漫长的流浪之路。
在此期间,赵氏姐为了养活弟弟,不辞辛苦到处劳作。
而弟弟则依赖姐姐的勤劳和爱心,成为了身心健康的小孩儿。
不久后,赵氏姐弟又回到了嘉兴,但他们仍旧是无依无靠,并需要靠着自己的力量来生存。
赵氏姐决定用自己的美貌、智力和独立精神来为自己和弟弟创造生存的机会。
在周围人的帮助下,她成了一名富商的管家,凭借着自己的恬静、能干和行事准确的方式,深得老板的信任与喜爱,得到了重用,并得以留下颇可观的薪水给弟弟读书。
赵氏姐弟的故事传开了,他们的亲友、邻人们得知后,争相前来探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姐弟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改善,赵氏姐也摆脱了过去的苦难生活,获得了自由和独立。
最终,赵氏姐弟成为了当地的名士,其中赵氏姐凭借自己的努力、聪明和坚韧,成为了当地女性的楷模,被人们敬称为以勇气与力量克服困境的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两位孤儿在重重困境中的坚忍和勇敢,也充分表现了这个伟大的人物的毅力和勤劳精神。
赵氏孤儿用自己的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人在面对逆境时都可以表现出历练、坚韧和生存的毅力,只要我们以聪明、信念和胸怀克服我们遇到的难题。
赵氏孤儿案历史真相栾书为政,拉拢郤锜,打压原、屏,原、屏素恨栾书,且得罪于国人,又自恃族大权重,不觉已为众矢之的。
前587年,赵庄姬寡居通奸于赵婴,国人耻之。
前586年,原同、屏括逐楼婴至齐,赵姬怨原、屏之横,携赵武居公宫。
后栾书屡战,功勋日著,赵同、赵括不得志。
前583年,智庄子亡,栾氏更盛。
年末,赵庄姬告于晋景公:原、屏将作乱!景公欲废侈卿,故问栾书。
武子说:莫须有!驹伯或知之!景公乃问郤锜,郤锜亦附栾书,景公认定赵氏将反,命栾书、郤锜备战。
在晋景公的号召下,平日遭赵氏欺压的贵族揭竿而起,向赵氏杀去。
赵同、赵括猝不及防,惨遭杀害。
诸姬憎原、屏之专,向其族举起屠刀,将这些年为嬴姓所压制而积累的仇恨发泄出去。
一时血染宗庙,赵氏惨遭灭门。
景公将赵氏的封地剥夺,赠与祁氏,以壮公族。
大伙对赵氏深恶痛绝她始料不及。
就在大家都在为构陷赵氏落井下石时,一个重臣站了出来。
韩献子感激昔日赵氏养育、知遇之恩,在景公命其攻赵氏时,他毅然顶住强压,拒不出兵。
赵氏覆亡,韩厥忍无可忍,他进宫强谏景公,大胆直言:赵氏,先贤伯益之后。
自中衍以下,嬴姓显贵。
赵衰佐文公、赵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于晋。
奈何一朝获罪,而绝其嗣今有功于国者,恐无后于晋!望君侯三思韩厥的话一定程度点醒了杀红了眼的景公,景公沉默半晌,自知有些过分:赵衰、赵盾功勋卓著,今以私心灭赵宗,难堵悠悠之口。
景公从其请,遂命外甥赵武续嬴姓之嗣,并命祁奚将封地还予赵氏。
晋景公树立国君权威,收侈卿的目的已达到,复立赵武。
这时的赵武十岁左右。
一个未成年的娃娃如何能够把持这样室破堂空的家庭赵武年幼,不能持家,内外倚靠赵旃打理,幸赵旃在下宫之难后变得成熟,不再像年轻时张狂跋扈,也失去了跋扈的资本。
前581年,景公梦魇缠身,梦见厉鬼,忧郁成病,遂命太子州蒲监国。
半年后,晋景公猝死于厕,州蒲嗣位,是为晋厉公。
景公末年,赵氏已无足轻重。
八卿之中,栾、韩、二郤皆属公室,二荀为远支,除掉赵氏之后,晋景公树立了崇高的威信。
赵氏孤儿事件真相赵氏孤儿春秋末年发生在晋国的“赵氏孤儿事件”,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冤案了,其惨烈程度远较后世的诸多冤案为甚。
晋灵公荒淫无道,辅政大臣赵盾屡谏无效,被晋灵公猜忌,派人追杀,赵盾被迫出逃。
可是他还没逃出国,大臣赵穿就杀了晋灵公立了新君,赵盾又被请回来主持大政,当时的史官书:“赵盾弑其君。
”晋景公时,司寇屠岸贾追究刺杀晋灵公的主谋,罪名加在赵盾身上,屠岸贾怂恿晋景公把赵盾全家都杀了。
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家属、奴婢等共计300余口人全部倒在血泊中。
另有一说法是,赵朔当时并未被诛杀,而是屠岸贾假传灵公之命,赵朔被逼自杀而亡。
当时唯一的幸存者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灵公的姐姐,肚子里怀着孩子,躲藏在宫中。
她如果生的是男孩,则赵家还有后代,因此,保全和绝灭赵氏的两方,都盯住了这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
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个朋友叫程婴,是个医生。
赵朔死后,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苟且偷生?”程婴说:“赵朔的夫人若生个男孩,我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雪恨;若是个女孩,我就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
”公孙杵臼理解了程婴,遂与程婴结为生死之交。
不久,赵妻在宫中生下一个男孩,她把孩子托付给程婴后就自杀了。
程婴将婴儿藏在自己的药箱里,负责看守的将军韩厥同情赵家,暗中放走了程婴。
屠岸贾听到这个消息,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孩子。
程婴携孩子投奔公孙杵臼,他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依我看,死容易,育孤难。
”公孙杵臼说:“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
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屠岸贾为搜出赵氏孤儿假传晋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个月以上的婴儿杀绝。
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
程婴向屠岸贾“自首”,说只要给他千金,他就说出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
屠岸贾信以为真,带程婴去公孙杵臼家搜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历史真相《赵氏孤儿》历史真相是赵盾死了,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爵位,晋景公三年。
赵朔作为晋国的大将率兵救援郑国,并在与河上与楚庄王大战一场,因为这场战争,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做了夫人。
该历史真相出自《左传》。
《史记》赵氏孤儿原文: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及索,儿竟无声。
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
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译文:公元前587年,赵朔也死了,他的妻子赵庄姬就和赵盾的异母兄弟赵婴齐出现私情。
在春秋时这种乱伦的事情并不少见,但是赵家人大部分都是比较看不惯这种事的。
赵朔的另两个叔叔赵括和赵同看不下去了,便把赵婴齐放逐到了齐国。
赵婴齐临走时说:有我在,栾书虽执政,也不敢对赵氏家族怎样,我一走,只怕就麻烦了。
此事气坏了赵庄姬,她也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把账都算在了赵氏的头上,她联合了对赵氏有积怨的栾氏、郤氏,共同对付赵氏。
几股势力在晋景公面前轮番诬陷赵同和赵括要谋反。
晋景公信以为真,杀死了赵同、赵括。
杀了人,赵庄姬才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杀了赵同和赵括,赵家可就剩下自己的儿子赵武了,而此时栾氏、郤氏力量壮大起来了。
《赵氏孤儿》的历史史实
★《赵氏孤儿》的历史史实:
简洁地说,据《左传》和《国语》记载:晋文公时代赵氏家族在晋国崛起,赵盾担任晋国正卿,赵盾的儿子赵朔拥有重位并娶了晋成公的女儿庄姬为妻,生下儿子赵武。
赵朔去世两年后,他的叔叔赵婴与其寡妻庄姬通奸,被赵氏家族流放到齐国并杀死赵婴,引起了庄姬的怀恨。
三年后,庄姬联合了对赵氏家族怀有仇恨的栾氏和郤氏家族,向晋成公进谗言说赵家要叛乱,赵氏家族因此被诛灭。
而庄姬与当时至少已有6岁的儿子赵武住在晋景公宫中,安然无恙。
约两年后,晋景公接受了韩氏家族首领韩厥的建议,恢复了赵氏的地位,“赵氏孤儿”赵武于是继承了赵氏在三军六卿中的高位,为这段血腥的爱恨情仇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庄姬式的爱恨情仇,在当时的春秋各国并不鲜见,所以,这两本书都没有详细铺陈“赵氏孤儿”的故事,重点也不在“孤儿”身上。
我们再来看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以来对“赵氏孤儿”的历史演绎。
到了西汉前期,当司马迁著《史记》时,则根据战国以来的传说杜撰了新版“赵氏孤儿”,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表现的是以忠勇义气为核心,通过异乎寻常的忍辱负重,最后成就一番大业的主题。
这显然与司马迁本人的屈辱经历有关。
实际上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是,这都是司马迁根据先秦传说编写的。
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压根儿就没有这些人,也不存在赵武的复仇。
但恰恰是这
个杜撰的故事影响后世至今。
成为电影《赵氏孤儿》的蓝本。
赵氏孤儿感天动地的历史典故导读:赵氏孤儿感天动地的历史典故“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变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
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关乎正义和忠诚吗?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儿子。
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
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孩——骊氏姐妹。
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
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骊姬的喜爱,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
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就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
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
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19年之后。
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
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赵衰有多重要呢?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了他80匹骏马。
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待遇,因而,在温柔富贵乡里,他丧失了所有的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贺岁大片《赵氏孤儿》开始播映,为了配合大家欣赏电影,我把《史记》中司马迁版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原型介绍给大家。
这位赵氏孤儿的名字叫赵武,他的祖先是五帝中的颛顼(被人尊为帝颛顼高阳氏)。
据说帝颛顼有苗裔名为女脩,一次,一只玄鸟(燕子)下了一个鸟蛋,女脩吞食后,生下儿子大业(这个传说与商朝始祖契由母亲简狄吞食玄鸟蛋而生何其相似)。
大业的儿子叫大费(又名柏翳),曾经协助大禹治水,舜帝亲自给他做媒,把自己亲族姚姓的玉女嫁给他,并说他的后代一定有成大器的。
大费最擅长驯养鸟兽,是古代中国的畜牧业的先驱。
为了奖励他的功绩,舜帝给他赐姓嬴氏。
在当时,赐姓是非常巨大的荣誉。
到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商纣王手下有位大将,名叫蜚廉。
他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恶来、季胜。
蜚廉、恶来因为效忠商纣王,在战争中被杀。
恶来的后代继承了嬴氏的正统,后来建立了秦国,最终建立了秦朝(估计舜帝的祝福和预言是应在秦国这一支上的)。
而季胜的后代四传到造父,他是周穆王的驾车人,后来因为徐偃王趁周穆王去拜会西王母而造反,造父驾驶周穆王的马车,用的都是千里马,很短时间就带周穆王返回镐京,大败徐偃王。
造父因功劳突出,周穆王就把赵城封赏给他。
由此,造父的后代就被称为赵氏。
到周幽王的时候,造父的七世孙叔带看幽王无道,就离开周王,到下面的诸侯国晋国,去辅助晋文侯。
从此,赵氏开始在晋国发展。
五世传到赵夙,他曾经作为晋国将军灭掉三个小诸侯国霍、魏、耿,后来,晋献公把耿这块地方赐给了他。
到赵夙的孙子赵衰的时候,赵衰跟随公子重耳逃亡十九年,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重耳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赵衰在晋文公逃亡、继位、称霸的过程中,功劳巨大,为赵氏在晋国成为望族打下基业。
赵氏孤儿的故事要从赵衰的儿子赵盾说起,赵盾晋襄公的时候主持国政,襄公死后,他觉得太子夷皋年幼,想立襄公的弟弟雍为国君。
当时,雍在秦国,赵盾酒派人去请雍回来。
可是这时候,太子的母亲不干了,日夜哭泣,跪在赵盾面前谴责他不听先君的话,不立先君的儿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赵氏孤儿背后的的真相晋国公卿斗争白热化导语:晋国公卿赵氏以战功起家,不断膨胀的权势与声望,令国君晋灵公心生忌惮。
于是,遭赵氏排挤的将军屠岸贾在晋灵公的默许下,在下宫将赵氏一门晋国公卿赵氏以战功起家,不断膨胀的权势与声望,令国君晋灵公心生忌惮。
于是,遭赵氏排挤的将军屠岸贾在晋灵公的默许下,在下宫将赵氏一门三百口诛杀,仅有尚在襁褓中的孤儿赵武得以幸免。
为保赵氏孤儿的安全,庄姬、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等人舍生取义,先后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20年后,长大成人的赵武终于得以手刃仇敌,伸张正义。
这是电影《赵氏孤儿》中的情节,对很多熟悉这个故事的人来说,这些复述似乎显得有点多余。
不过,如果对照元人纪君祥撰写的《赵氏孤儿冤报冤》,就会发现,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与原作相去甚远,尤其是赵武认贼作父、并不惜以性命要挟程婴救治屠岸贾一节,更是子虚乌有。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
太史公在《韩世家》与《赵世家》中,将赵氏灭门的时间锁定在晋景公三年,而罪魁祸首则指向晋灵公的宠臣——屠岸贾。
然而在《晋世家》一篇,他却写下了完全相悖的一笔:“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
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
”在这里,不仅“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完全不同,更缺少屠岸贾、庄姬、程婴、公孙杵臼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物。
据《晋世家》载,晋景公十二年冬,晋国“始作六军,韩厥、巩朔、赵〔韩〕穿、荀骓、赵括、赵旃皆为卿”,表明此时赵括尚在人世,不可能死于晋景公三年;同时,庄姬为赵朔发妻,“庄”是赵朔的谥号,说明在“下宫之难”发生时,赵朔早已不在人世,又如何能与赵同、赵括一起遇害呢?以上诸多疑点证明:生活常识分享。
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赵氏孤儿”的故事,喜欢戏曲的人都津津乐道、耳熟能详,京剧、河北梆子、豫剧、越剧等剧种的舞台上一直在上演这个悲壮动人、久演不衰的故事。
最早将“赵氏孤儿”搬上舞台的是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这个剧本后来被法国大作家伏尔泰改编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在整个西方引起了极大轰动。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中的《赵世家》,有关的文字并不长,总共三段,虽为古文,读来却并不难懂,讲述的故事和纪君祥的杂剧在情节上大同小异。
笔者在此摘录于下: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篃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以臣弒君,子孙在朝,何以惩谸?请诛之。
”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
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妄诛谓之乱。
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屠岸贾不听。
韩厥告赵朔趣亡。
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元杂剧中名为庄姬公主,有遗腹,走公宫匿。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夫人置儿藳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及索,儿竟无声。
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元杂剧中是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献出了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衣以文葆,匿山中。
程婴出,谬谓诸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
”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
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一桩桃色新闻引发的灭门惨案'赵氏孤儿'大家应该都听过,讲的具体是什么故事你知道吗?你以为是一个姓赵的孤儿四处漂泊,孤苦伶仃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古人为了凸显他天选之子的气质给他冠以'孤儿'的名号,即便历史上有那么多父母双亡、惨遭灭门的英雄好汉,但只有他才配得上这个称号,你要问为什么,我只能说因为他姓'赵'。
如果他姓宇智波,这个故事就要改叫《火影忍者》了。
姓赵的都了不起,比如赵匡胤、赵公明、赵云、赵敏、赵本山,而姓赵的孤儿那更是惹不起,因为他没有牵挂,正所谓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不要家人命的,没错,这位仁兄就是大名鼎鼎的赵五,写错了,是赵武,那么赵氏孤儿究竟讲的什么故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赵氏孤儿历史上有两个版本,史称'下宫之难',分别记载在《史记▪赵世家》和《史记▪晋世家》中,两个版本完全不同,司马老爷子总喜欢干这事,考验后人的智商。
我们先来说流传最广的版本,也是最童话的版本,《史记▪赵世家》记载:春秋晋景公时期,晋国司寇屠岸贾因与忠臣赵盾不和,赵盾死后诬陷其与晋灵公之死有关,借题发挥要诛灭赵氏,大臣韩厥给赵盾之子赵朔通风报信,让其有多快跑多快,但赵朔没有答应,于是就真的被灭门了。
不仅赵朔死了,他叔叔赵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那位)、赵婴都被杀了,唯独赵朔的妻子(史称赵庄姬)逃过一劫,因为她是晋景公的姐姐,当时已怀有身孕,变乱中,她仓皇逃到晋景公宫内躲藏,屠岸贾也没法拿她怎么样,但斩草除根是必须的。
而在外的赵家门客程婴则盘算待孩子出生后带出宫外抚养成人为赵家报仇,他将孩子抱出后与另一位门客公孙杵臼商议:屠岸贾定不会善罢甘休,要是查到怎么办。
于是二人演了场戏,程婴去向屠岸贾举报,说找到了赵氏遗孤藏身之处,把公孙杵臼给出卖了,屠岸贾正为此事发愁,到程婴所说之处果然找到公孙杵臼和一小孩,于是将两人杀害,这样屠岸贾彻底放心了,但他没想到的是,杀死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赵氏遗孤,而是程婴的孩子。
赵氏孤儿的真相(五千年的点滴)赵氏孤儿的故事,很多人通过各种戏剧都有所了解,最早是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后来是京剧,也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大戏。
当然,现在人们了解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影视作品,这几年电影和电视剧都有过“赵氏孤儿”,特别是电影,绝对的大咖阵容,陈凯歌导演,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赵文卓主演。
电视剧的阵容虽然在分量上轻一点儿,但孙淳、吴秀波也都是大腕儿。
我第一次接触赵氏孤儿的影视作品是九十年代央视的电视剧“东周列国”,那里面演屠岸贾的是魏宗万先生,绝对的实力派。
虽然每个编剧都会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做一些改编,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内容,比如陈凯歌先生就把程婴救孤由主动的行为变成被迫的,并不情愿的,充满反英雄主义的味道。
不过无论如何加工,基本的故事框架一样:春秋时期的晋国,因为国君晋灵公比较玩闹,胡作非为,正直的大夫赵盾看不下去,经常劝谏国君。
国君自然是不愿意听,正好国君身边有个奸臣叫做屠岸贾,他为了自己能够上位,给国君出主意,让他除掉赵盾。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要赵盾的命的目标没有能够实现,赵盾跑到山里躲着。
赵盾的堂弟赵穿看不下去了,直接把晋灵公给弄死了,然后把赵盾又请回来。
晋灵公是死了,但是屠岸贾还活着,等赵盾死了以后,屠岸贾在晋景公面前吹风,罗织罪名,让晋景公灭了赵家满门。
最后剩下一个婴儿赵武,赵家的忠仆公孙杵臼和程婴把孩子救了出来。
屠岸贾带兵追来,那哥儿俩演戏,程婴把自己的孩子当做赵氏孤儿,要交给屠岸贾,杵臼故意表现得很愤怒,死在屠岸贾的手下,把戏做得更真实。
屠岸贾认为程婴有功,把他带到府里,提拔使用。
还把孤儿赵武当成程婴的儿子,认了他当义子,而且非常宠爱。
最终赵武长大,知道真相,忠良报仇雪恨,奸臣认罪伏法,大快人心。
这个故事的脉络出自《史记·赵世家》还有《韩世家》,按说应该是正史无疑。
不过同样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左传》的记载则跟这个大不相同。
两部著作关于赵盾事情的记载没有什么区别,岔头儿出在后面的记载。
十八赵氏孤儿真相十八赵氏孤儿真相(1)说到英国著名大文豪莎士比亚,人们会下意识的想到出自莎翁笔下的那部千秋悲剧名著《哈姆雷特》,也就是《王子复仇记》。
《哈姆雷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用过多介绍,可以说《哈姆雷特》是世界悲剧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其实,在中国的悲剧文学史上,也有一部足以与《哈姆雷特》相媲美的悲剧名作,就是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国的四大悲剧之一,另三部是《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
歌德们之所以如此垂青《赵氏孤儿》,是因为《赵氏孤儿》的离奇故事性、感人思想性,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人性的真实与痛苦的挣扎在,在这部传奇悲剧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早歌颂赵氏孤儿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太史公在《史记.赵世家》中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发生在春秋中期晋国惊心动魄的一场家族仇杀。
故事的确很精彩,自从赵盾专权后,在朝中得罪了很多大员,等到赵盾之子赵朔袭位后,赵家的反对者们开始了残酷的反攻倒算。
春秋史上第一奸臣屠岸贾打响了反赵的头炮,因为屠岸贾是晋灵公的宠臣,赵盾弑君后,屠岸贾就怀恨在心,打着为晋灵公讨还血债的旗号要诛杀赵朔满门。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屠岸贾在没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擅自率军围攻赵家的政治堡垒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制造了震惊天下、骇人听闻的下宫之难。
在这场血流成河的屠杀中,赵氏成年男子没有一人幸免,只有赵朔夫人赵庄姬趁乱躲在晋宫之中避难,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确切的说,是两条性命,因为赵庄姬的肚子里还有一个胎儿,这就是后来赵氏孤儿的男一号赵武。
虽然赵庄姬是晋成公的姐姐,但性情冷酷的屠岸贾一旦得知赵庄姬还有身孕,必定要斩草除根,晋景公都很难保住这个还未出世的外甥。
在情况最危急的时候,赵家的一位门客挺身而出,决定救赵家少主于危难之中,以报赵朔当初厚待之恩。
这位大侠就是公孙杵臼,他看到赵朔的密友程婴在赵氏受难时没有丝毫表现,愤怒的指责程婴:你怎么还有脸活在这个世上!程婴满脸委屈地说,我现在还不能死,要等到赵庄姬生完孩子再做决定。
赵氏孤儿的真相看过《三国演义》的亲们都知道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故事。
刘备的作为在今天属于典型的信用欺诈,有前科的刘备以后再想借地的话,没人会答应他的。
不过,借荆州的故事只是演义,到底借没借也不好说。
但是历史上有位哥们儿,将父亲本来传给他的基业做大做强后,却又还给了自己大哥的孙子,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就好像他创下的诺大基业是向大哥借来的一样。
以现在的目光看,这人真是傻到家了——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毋恤(亦作“无恤”),春秋末晋国卿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实际创始人,谥“襄子”。
说起赵氏,历史是蛮悠久的。
传说中差点抢了夏启位子的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赐姓嬴(嬴姓是中国上古八姓之一,不过后来不断繁衍分化,反倒成了小姓)。
嬴姓后裔造父因御马有功被周穆王封为赵城大夫,遂以赵为姓。
其后人赵叔带得罪了周幽王逃入晋国,至赵夙时佐献公伐霍、魏、耿三国有功,被封于耿(今山西河津),从此在晋国扎下根来。
至于嬴姓的另一支则因为善于养马,且护卫周平王有功,在两周陵替之际先一步被封建为诸侯,也就是后来席卷天下的秦国。
可见,秦赵两国系出同源,甚至秦人亦称嬴姓赵氏,比如嬴政其实也叫赵政。
赵夙之后赵衰是重耳流浪亲友团的核心骨干,重耳对赵衰礼敬有加,特别将别人性贿赂他的两位姊妹花,和赵衰分了果果。
这个翟人之女给赵衰生了个宝贝儿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赵盾。
重耳发迹后,总想着好好报答一下赵衰,又把自己的女儿赵姬嫁给他,哥俩从此由连襟又变成了翁婿,不可谓不亲。
(关系好乱)按说晋文公之女无比尊贵,嫁给赵衰怎么也得当正妻吧。
不成想赵姬知道翟女因为赵衰吃了很多苦,而且赵衰比较喜欢赵盾后竟甘愿作妾,搞得赵衰父子感激莫名。
赵盾(赵宣子)在以嫡子大宗身份成为赵氏家主,并当上晋国正卿后,对赵姬所生的三个异母弟同、括、婴齐视若亲弟,分别封他们作了原、屏、楼三地大夫,这哥仨也被称为原同、屏括、楼婴齐。
赵盾在正卿的位子上非常敬业,为晋国的霸业绵长做了不少贡献。
《赵氏孤儿》真相:竟是司马迁对这段历史传说的剪裁加工!《史记·赵世家》记载,春秋时晋国权臣屠岸贾残杀赵氏全族,赵朔遗腹子赵武在赵家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的佑护下侥幸免祸。
赵武长大后在韩厥等人的帮助之下恢复了赵氏宗位。
这个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了剧本《赵氏孤儿》,因故事曲折离奇,动人心魄,从而广为流传,影响至今。
但据史家考证(参见郝良真、孙继民《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史记·赵世家》所载与史实相抵悟,所谓的“赵氏孤儿”,纯属子虚乌有。
首先,赵氏族诛事件,《史记·赵世家》记载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又复立赵孤儿赵武。
但参照《左传》及《史记·晋世家》等其他史料,赵武复立应在晋景公十九年(公元前581年)。
因此,《赵世家》所言有误。
其二,关于屠岸贾其人。
根据《赵世家》,屠岸贾在晋灵公时得宠,景公时任司寇。
从他敢于不请而擅自诛赵族,且不受责罚的情况来看,应是专擅国政的权臣。
但据《左传》及《晋世家》,至少在晋景公十七年前,晋国势力较大的卿大夫是栾氏、韩氏、御氏、赵氏。
而此二书对屠岸贾则不置一词。
因此屠岸贾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赵氏族诛起因于赵庄姬(赵朔妻)的“谗言”,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栾氏、御氏势力的排挤和倾轧。
如果说在晋景公灭赵氏事件中,有某个人起主要作用的话,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栾书而非屠岸贾。
其背景是春秋时期存在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随着私家势力的发展,卿大夫与晋公室的矛盾、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日益纷繁复杂,错综交织。
晋景公时期赵氏族诛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赵氏族诛,存在着晋公室抑制卿大夫势力的意图,而栾氏集团的排挤却是这场斗争的最深刻背景。
赵氏族诛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各集团之间矛盾的一次公开冲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第三,证之史实,所谓赵氏族诛,并不是赵氏整个家族全部被杀,而是赵氏嫡传正宗的一支。
赵氏族诛的范围可能限于赵同、赵括两个支族,赵婴齐一支是否受到株连,不明。
赵氏孤儿案的真实历史是:
“赵氏孤儿”即赵武。
赵武,嬴姓赵氏。
春秋时晋国卿大夫,政治家、外交家,为国鞠躬尽瘁的贤臣,后任正卿。
出生世卿大族,幼年其母与叔公不和,随母移居宫中。
后下宫之难,赵氏灭族,赵武独存。
前573年,晋悼公以之为卿。
公元前548年,继范宣子执政,晋再修文德,弃征战,赵武尊王室,与楚弭兵。
晋楚分霸,中原始宁。
赵武秉承悼公遗志,与韩起、魏舒克制范、荀。
然国资蓄于私家,六卿才能卓越,家臣任要职,而公室腐败,国家险象环生令赵武痛不欲生。
于公元前541年,郁郁而终。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变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
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关乎正义和忠诚吗?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儿子。
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
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孩——骊氏姐妹。
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
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骊姬的喜爱,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
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就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
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
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19年之后。
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
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赵衰有多重要呢?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了他80匹骏马。
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待遇,因而,在温柔富贵乡里,他丧失了所有的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这样想可以,但跟随他的人不干了。
是啊,大家跟随你,就是觉得你有前途有奔头是潜力股啊,一旦你重耳在齐国止步不前,每天醇酒妇人享受起来,不再想着杀回晋国,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你这么多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关键时候,赵衰果断出手,用高度酒将重耳灌醉,在其半梦半醒之际,直接装进车里拉出了齐国国境。
待重耳酒醒之后,早已被赵衰他们拉到了另外的国家。
很显然,若没有赵衰他们的坚定支持,没有赵衰他们的苦口婆心,就不可能有重耳后来的发迹。
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
”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功劳最大的赵衰就被封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晋国的公卿。
赵衰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赵盾,在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赵盾继续代理晋国国政,辅佐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
赵盾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就去世了。
晋襄公的去世,给赵盾出了一个大难题,这个难题给赵盾以后的日子带来严重的影响。
这个问题和晋襄公的太子有直接关系。
晋襄公的太子叫夷皋,本来父死子继,理所应当,但是,因为当时夷皋年纪太小,赵盾觉得这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怎么作国君?因此,赵盾打定主意,不让太子接任,要改立晋襄公的弟弟、太子的叔叔、当时正作为人质滞留在秦国的公子雍为国君。
主意既定,赵盾马上就付诸行动,在第一时间派使臣前去秦国迎接公子雍。
从这一行动可以看出在晋国政坛上,赵盾已经到了只手遮天、随心所欲的程度。
但是,赵盾也有赵盾的缺点和软肋。
他是靠了他的父亲追随重耳才换来了今天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赵盾只能算是“权二代”,“权”而不“贵”。
虽然赵盾位高权重,但和晋国统治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在宗法社会,赵盾实在称不上贵族。
他们赵家在晋国政坛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没有人脉关系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实力。
太子夷皋的母亲就是拿捏准了这一点,开始找赵盾讨说法,表面上她用的武器是眼泪,但实际上她真正的武器是她背后的宗族。
太子既然能被立为太子,他背后一定有一批既得利益者。
而赵盾也许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以太子年龄太小为借口,要另立国君。
一旦成就此事,赵盾就有了立国定主之功,不但有效地改变了晋国的政治生态,而且将更加突显其位高权重的形象。
太子背后的力量不肯善罢甘休,太子的母亲更是不依不饶。
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拦着赵盾,啼哭不止,她甚至不顾身份,见到赵盾就下跪,弄得赵盾手足无措。
她只问赵盾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刚去世的襄公有什么过错,你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太子而另立国君?”问得赵盾是哑口无言。
赵盾为此事忧虑,越想心越虚,太子背后的势力、太子母亲背后的势力,不知比赵盾强多少倍,如果另立别人顶替太子,也许会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赵盾骑虎难下,只好改弦更张,答应按既定方针办,国君的位子还让太子来坐。
接任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这件事情又说明虽然赵盾只手遮天,但他还有所顾忌,不能为所欲为。
太子即位,可被赵盾正式派到秦国去迎接雍的人已经在归途上。
无奈之下,赵盾只好再派一支小分队,去拦截并干掉早前派到秦国应请公子雍的那批人。
赵盾必须把这个屁股擦干净。
既想只手遮天,又不能无所顾忌,同时思维又不缜密,这样的人想平平安安占据高位,似乎不会有那么容易。
在他志得意满之时,危机已悄悄向他走来——在太子母亲的心目中,在太子拥护者的心目中,在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本人的心目中,赵盾是一个心怀不测的奸邪小人,是自己的敌人。
这样的情形之下,慢慢长大的晋灵公该怎样处理和赵盾的关系呢?历史的记载很耐人寻味。
长大后的晋灵公自暴自弃,骄纵无常,其行为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譬如,他平时喜欢爬到王宫最高的建筑上,用弹弓往下射过往的行人。
行人为了不被射中,就会四处躲闪。
每当晋灵公看到下面的行人惊慌失措、像无头苍蝇逃窜的样子就会特别开心。
晋灵公爱美食,但胃口很刁,有一次吃熊掌,他觉得厨师做得火候不到,就传令杀掉厨师,大卸八块,放在筐子里让宫女们顶在头上运到外面去。
晋灵公这样的荒淫无道,表明了一种态度:你赵盾不是执掌国政吗?我偏不和你配合,偏不和你合作。
当年你连废掉我的心思都有,我今天为什么还要和你一唱一和呢面对这种情况,主持国政的赵盾只有时时进谏,灵公呢,则是任凭风浪打,稳坐钓鱼台,对于赵盾的意见一概不予理睬。
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就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这就出现了《赵氏孤儿》中所讲述的情节:晋灵公派刺客去杀赵盾,结果被派去的刺客中途撂挑子,自寻短见去了,赵盾侥幸得以存活。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晋灵公以宴请为名,想趁机埋伏好士兵除掉赵盾,可是中间有人给赵盾通风报信,赵盾再次逃脱。
这些后来都成了晋灵公的罪名,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的不可思议之处:一般来说,用刺客去杀人的人,往往都是弱势群体,譬如燕太子丹让荆轲去杀秦始皇等等。
而身为国君的晋灵公居然用如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可见在晋灵公那里,赵盾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
晋灵公连续两次下手都没能得逞,赵盾又该如何应对呢?三十六计,走为上。
于是,赵盾仓皇出逃。
赵盾这一逃却逃出来了意外。
赵盾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出了大问题: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名叫赵穿,他就在朝廷之上公然杀死了晋灵公,此时,赵盾连晋国国境还没有出呢。
赵盾闻听消息,马上兴冲冲调头返回。
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晋国都城,料理乱局。
他果断地让赵穿从周朝的京城迎来晋文公重耳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让他即位,这就是晋成公。
史书没有记载在晋灵公被杀这一事件中,赵盾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晋灵公的被杀,赵盾难逃干系。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朝野就对此有了风言风语。
国人这么议论赵盾:“你身为正卿,说是逃亡,却连国境都没有走出。
等到你回来继续主持朝政之时,你也不追查国君被杀的事件,更不去诛讨逆贼,真有你的啊!”所以,晋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这样记载:“赵盾弑其君!”意思就是赵盾有杀君之罪。
这个史官名叫董狐,董狐因在此事上坚持原则而名垂青史。
孔夫子曾对此大加赞赏。
后来文天祥在《正气歌》里也曾这样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通过这些,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世人和历史并没有站到赵盾这边。
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真实的赵盾,和《赵氏孤儿》中赵盾的形象相去甚远。
晋成公在位七年之后去世,在赵盾的帮助下,晋成公黑臀的儿子据即位,他就是晋景公。
在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他的爵位,其夫人则是晋成公的姐姐。
此时,赵家已经成为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势力了。
然而物极必反。
晋景公即位之后,要对赵氏家族下手了。
此事事关重大,晋景公在下定决心之前,显然做过周密的部署。
首先,他把行动的前锋选定为屠岸贾,之后将屠岸贾提拔为司寇。
司寇地位较高,略相当于卿,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
为什么选定屠岸贾呢?首先,因为屠岸贾这个人是当年晋灵公的近臣,深得晋灵公的信任。
而晋灵公是被赵盾的兄弟赵穿杀害的,因此,屠岸贾对赵氏家族心怀不满,由来已久。
其次,他要让让屠岸贾制造政治舆论。
因为屠岸贾负责刑狱、纠察等事务,因此,他就有资格重提晋国历史事件,譬如重新审查晋灵公被杀事件。
屠岸贾果然以晋灵公被杀事件为突破口,抓着这件事不放手,扬言要惩治当年杀害晋灵公的元凶。
这样一来,赵穿就在劫难逃,赵穿是赵盾的兄弟,此事最终也必然会牵连到已经去世的赵盾。
一旦牵连到赵盾,那么赵盾的儿子赵朔就岌岌可危了。
因为屠岸贾公开宣称:“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
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显然这不符合道德和法律,必须予以纠正。
”这是赵盾家族长期控制国政、朝政的自然反弹,也是晋景公意欲结束大权旁落局面所做的一次努力。
很明显,这次重提历史的举动,矛头针对的是赵朔,根本目的在于改变眼下晋国政治格局的对比。
但是,经过了赵衰、赵盾、赵朔三代的努力,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上已经发展出来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力量,为了降低行动的风险,屠岸贾采取的是突然袭击的战术。
他带领将士在下宫突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在这次大清洗中,晋景公还没有丧心病狂到六亲不认的程度。
在赵氏被灭门之时,晋景公为自己的姑妈留了一条生路,让怀孕的姑妈躲到自己的宫殿里,这个可怜的女人因此保全了性命。
赵朔的妻子后来生下来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
他的名字叫赵武。
这段史实,就是赵氏孤儿之所以成为孤儿的原因,可以看做赵氏孤儿前传。
这个命苦赵氏孤儿,将要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呢?经过四代的积蓄和发展,至赵襄子时代,赵家再次成为晋国政坛重要的政治势力,赵氏和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号称晋国六卿。
六卿之间勾心斗角,相互火并,最终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家灭掉了晋国,三分其地,并建立起来了韩国、赵国、魏国。
赵氏家族终于跑赢了晋国,和别人一起瓜分了晋国!在这里,我们依然看不到戏剧《赵氏孤儿》中所宣扬的“忠君”。
“三家分晋”是个标志性事件,一般也被看作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