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教案(第四章)
- 格式:doc
- 大小:515.00 KB
- 文档页数:9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第四章教案(4-1)【课题编号】1-04-01【课题名称】电力供电与用电保护【教学目标】应知:1.了解电力系统的组成;2.了解节约用电的基本常识。
应会:会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的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重点:用电保护【难点分析】难点:节约用电和用电保护【学情分析】电力系统的组成情况,学生可能并不系统,但对其中发电厂、用电负载、变压器有简单的认知,因此应通过本次课给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可通过观看视频等手段,了解电力系统;节约用电的关键在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要注意给学生讲清意义,培养学生的习惯;用电保护的方面可借助网络图片资料,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具资源】多媒体及电力系统资料【课时安排】1学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三峡这一巨大的水利工程,说明水力发电厂,进而引入火力发电厂及其他类型的发电厂,发电厂所发的电能否储存,如何应用,通过视频观看电力系统的介绍。
二、新课教学教学环节1:电力供电教师活动:投影电力系统的供电多媒体视频或运用电视片进行分析介绍;学生活动:观看电力系统的介绍,初步掌握电力系统的组成;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环节2:节约用电教师活动:老师通过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明确节约用电的意义和措施;学生活动:通过学习养成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环节3:用电保护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进行用电保护的资料演示;学生活动:观看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的方式及应用场合。
三、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电力系统的组成、节约用电的途径、用电保护的方式等,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
电力系统组成:发电厂、变配电所、输配电线路、用户节约用电的措施用电保护:保护接地、保护接零。
四、课堂练习“学习指导与练习”填空题第1、2、3题。
五、课后作业1.总结平时你对节约用电的认识;2.参观建筑设施,了解用电保护的方式。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4-2)【课题编号】2-04-01【课题名称】照明灯具【教学目标】应知:各种照明灯具的结构及应用应会:1.会根据实际场合需求选择合适照明灯具;2.学会安装荧光灯和荧光灯的故障分析排除。
[宝典]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与功率因数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中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其对电路的影响。
2. 学会分析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并能提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计算与提高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掌握功率因数的概念及提高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实验用交流电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电路图,让学生了解交流电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包括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引入功率因数的概念。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功率因数的计算方法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辅导。
5. 实践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实际电路的功率因数,并提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2. 功率因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路的功率因数,并提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2. 答案:(1)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2)根据实验数据和所学知识,自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例题分析、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和功率因数的提高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主题是“电路分析方法——节点电压法与网孔电流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原理及计算步骤。
2. 能够运用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分析电路,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节点电压法与网孔电流法的计算步骤及实际应用。
难点:节点电压法与网孔电流法在复杂电路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教具、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工仪器(万用表、示波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电路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电路。
2. 理论讲解(15分钟)(1)节点电压法原理及计算步骤。
(2)网孔电流法原理及计算步骤。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例题,详细讲解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团队合作(15分钟)学生分组,利用电路元件搭建实际电路,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教师点评学生练习及团队合作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电路分析方法——节点电压法与网孔电流法2. 主要内容:(1)节点电压法原理及计算步骤(2)网孔电流法原理及计算步骤(3)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下节课前提交。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电路分析方法,如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等。
(2)鼓励学生参加电工电子竞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5. 作业设计及答案的提供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这两个主题,确保所选章节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定律”。
主要包括电路的组成、电路模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的组成及电路模型。
2. 掌握欧姆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分析简单电路。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欧姆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电路模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路实验器材(电源、电阻、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电路的组成。
引导学生思考电路是如何工作的。
2. 理论讲解(15分钟)(1)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电路模型。
(2)讲解欧姆定律,并进行实验演示。
(3)讲解基尔霍夫定律,并进行实验演示。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个简单的电路图,运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求解电流、电压等参数。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分析一个电路图,求解电流、电压等参数。
5. 实验操作(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电压值,验证欧姆定律。
七、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电路模型。
2. 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3. 例题及解答。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给定电阻、电压下的电流值。
(2)分析一个电路图,运用基尔霍夫定律求解电流、电压等参数。
2. 答案:(1)电流值计算:I = V/R。
(2)电路分析: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方程组,求解电流、电压等参数。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掌握情况较好,但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1)研究电路中的功率计算。
(2)学习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
(3)了解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主要包括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以及功率因数的概念和改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
2. 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其对电路的影响,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电路的功率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交流电路功率的计算方法,功率因数的概念及提高方法。
难点:理解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功率因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板、示波器、实验用交流电源。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展示家庭电路和工业用电设备,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的功率问题。
2. 知识讲解:a. 介绍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b. 解释功率因数的概念,分析功率因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c. 讲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交流电路,计算其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以及功率因数。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功率,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使用示波器和实验用交流电源,观察不同功率因数下的电路现象。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功率分析a.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b. 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其对电路的影响c.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2.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
b. 分析电路的功率因数,并提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的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电路功率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节能、提高电力设备利用率等。
完整版电工电子技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主要包括交流电路中功率因数的计算,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以及交流电路中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功率因数的物理意义。
2. 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理解其作用和实际应用。
3. 掌握交流电路中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了解它们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计算,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交流电路中功率因数的概念,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工电子实验室设备,交流电源,电容器,电感器,示波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计算器,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实验室设备,展示一个实际的交流电路,引导学生观察电路中功率因数的变化。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交流电路中功率因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功率因数计算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计算,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10分钟)针对练习题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6.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以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2. 内容:功率因数的概念功率因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
(2) 说明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3) 计算交流电路中的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2. 答案:(1) 功率因数计算公式:cosφ = P / S,其中P为有功功率,S为视在功率。
(2)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并联电容器,串联电感器等。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内容包括交流电路中功率因数的计算,功率三角形的应用,以及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交流电路中功率因数的概念,掌握功率因数的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功率三角形进行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3. 了解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电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功率因数的计算。
难点:功率三角形的理解与应用,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板,示波器,交流电源,电阻、电感、电容元件。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家庭用电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电路中功率因数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a. 介绍功率因数的概念,讲解功率因数的计算公式。
b. 详解功率三角形,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计算。
c. 分析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方法,举例说明。
3. 例题讲解:a. 演示一个具体的交流电路,展示如何使用功率三角形进行功率分析。
b. 讲解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跟随计算。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
b. 各组汇报计算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2. 内容:a. 功率因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b. 功率三角形的构成及应用。
c. 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
b. 分析电路中功率三角形的应用。
2. 答案:a. 功率因数计算结果。
b. 功率三角形的分析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研究其他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方法,进行课堂分享。
b. 结合实际电路,探讨功率因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1.通过课后练习复习正弦量的旋转矢量表示。
2.通过提问复习电路基本定律、功率计算。
【新课讲授】:一 单一理想元件的交流电路纯电阻电路一、电流、电压间的数量及相位关系演示实验一:如图1所示连接好电路,改变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和频率,观察、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情况,研究电流、电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分析电流、电压关系是否受电源频率变化影响。
现象:从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看出,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之间成正比(与电源频率变化无关),比值等于电阻的阻值。
分析:实验表明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服从欧姆定律,即R U I R =其电压、电流最大值也同样服从欧姆定律,即R U I R m m =演示实验二:将超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选择在6Hz 左右,当开关S 闭合以后,仔细观察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的指针变化情况,及其之间的时间关系。
现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同时到达左边最大值,同时归零,又同时到达右边最大值,即电流表与电压表同步摆动。
分析:实验表明纯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相位相同,相位差为零,即0=-=i u ϕϕϕ小结: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同相,电压瞬时值与电流瞬时值之间服从欧姆定律,即图1 纯电阻电路R u i R =注意:在交流电路中,上式是纯电阻电路所特有的公式,只有在纯电阻电路中,任一时刻的电压、电流瞬时值服从欧姆定律。
教师总结:根据我们刚才所作的演示实验结果表明,在纯电阻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之间均服从欧姆定律,且同相。
我们可以用如下图2波形图、图3旋转矢量图来形象地表述这种关系。
二、纯电阻电路的功率1、瞬时功率某一时刻的功率叫做瞬时功率,它等于电压瞬时值与电流瞬时值的乘积。
瞬时功率用小写字母p 表示ui p = (式5-9)以电流为参考正弦量)sin(t I i m ω=,则电阻R 两端的电压为t U u m R ωsin =,将i ,u R 带入(式5-9)中t UI UI t I t U uip m m ωωω2cos )sin()sin(-=⋅== (式5-10)分析:瞬时功率的大小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变化的频率是电流或电压的2倍,它表图2 纯电阻电路波形图图3 纯电阻电路旋转矢量图图4 纯电阻电路功率曲线示出任一时刻电路中能量转换的快慢速度。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主要包括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功率因数的提高、以及三相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
2. 了解功率因数的重要性,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掌握三相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并能应用于实际电路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方法,尤其是无功功率的计算;三相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重点: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板、示波器、实验电路设备等。
2. 学具: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笔记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电路图,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电路的功率问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1)介绍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讲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分析功率因数对电路的影响。
(3)介绍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个具体的交流电路,演示如何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计算一个交流电路的功率,并讨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5. 三相交流电路功率分析(15分钟)(1)介绍三相交流电路的组成和特点。
(2)讲解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分析,演示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功率计算公式。
2.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三相交流电路功率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并分析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电路分析。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功率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及时解答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
教案一零输入和零输出的特点.抑制零漂的原理:温度上升,导致两管的集电极电流增加,由于两管对称的特点,两管的集电极电压变化相同而互相抵消,从而有效地消除了2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电阻R e的作用: R e越大,抑制零点漂移的作用也越强R e不影响对差模信号的放大。
4. 共模抑制比(K CMR)共模抑制比——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与共模电压放大倍数的绝对值之比:34教案二典型集成运放的方框图集成运放的符号输入级: 是提高运放质量的关键部分,要求其输入电阻高、共模抑制比大、零点漂移小,故输入级都采用差动放大电路。
7U OL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传输特性运放同相输入端与反响输入端两点的电压相等,构成“虚短”。
,运放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的电流都等于零,构成“虚断”.理想集成运放工作在非线性的两个重要特点:时,U O=−U OH89教案三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知识点或技能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1.理想运放工作在线性区的两个重要特点。
2.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有哪些?【引入】直接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理想集成运放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由集成运放组成的各种运算电路。
知识点三集成运放基本电路的分析一、反相输入放大电路1. 电路U i输入信号经输入电阻R1加到反响输入端,输出信号U O与输入信号U i反相,R f为反馈电阻实现反馈,R P为平衡电阻。
(R P=R1//R f)2. “虚地”U+=U−≈0在反相输入运算电路中,集成运放的反相输入端与同相输入端电位不仅相等而且均等于零,如同该两地一样,称之为“虚地”。
3. 电压放大倍数A f:A f=−U oU i=−R fR1【例题4.1】【见课本P90页】(学会判断运放的反馈组态,计算相关参数)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分析讲解,运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考。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思考分析、回答提问,复习旧知识。
PPT课件I+R P12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知识点或技能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讲授新课课堂练习4. 反相器当反相输入运算电路R1=R f时,U0=−U i,此时该电路称为反相器。
[宝典]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复数表示法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掌握正弦交流电路中功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析功率因数的改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中复数表示法的应用。
2. 学会计算正弦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3. 能够分析并改善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方法,功率因数的改善。
难点:复数表示法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电路图,示波器。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电路元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一个实际电路,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电路中的功率如何计算。
2. 知识讲解(20分钟)(1)回顾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引入复数表示法。
(2)讲解正弦交流电路中功率的计算方法。
(3)分析功率因数对电路效率的影响,探讨改善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例题,详细讲解复数表示法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以及功率计算的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现场完成一道有关交流电路功率计算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复数表示法2. 功率计算公式3. 功率因数的改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答案:根据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例题,自行计算。
2. 拓展延伸:分析家庭电路的功率因数,并提出改善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辅导。
拓展延伸部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的复数表示法应用3. 功率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4. 功率因数的改善方法5. 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环节。
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内容包括了解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关系,掌握复数表示法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以及分析纯电阻、纯电容和纯电感负载的功率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关系。
2. 学会运用复数表示法分析交流电路。
3. 能够分析纯电阻、纯电容和纯电感负载的功率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复数表示法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
难点:纯电容和纯电感负载的功率特点,复数运算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等。
2. 学具:计算器、复数表格、交流电路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家庭电路中交流电器的功率消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电路中功率的计算方法。
2. 理论讲解:a. 介绍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关系。
b. 讲解复数表示法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
c. 分析纯电阻、纯电容和纯电感负载的功率特点。
3. 例题讲解:讲解并分析具体例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率分析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交流电路的功率。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公式。
2. 复数表示法的推导过程。
3. 纯电阻、纯电容和纯电感负载的功率特点。
4. 例题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功率。
b. 分析给定交流电路中电阻、电容和电感的功率消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介绍交流电路中功率因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b. 布置一道综合性的实践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复数表示法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中的纯电容和纯电感负载的功率特点。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数字电路基础”中的内容,详细涵盖数字逻辑的概念、基本逻辑门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特别是与门、或门、非门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字逻辑基本概念,掌握基本逻辑门的功能及逻辑符号。
2. 能够运用基本逻辑门分析简单的数字电路。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基本逻辑门的工作原理及其组合应用。
教学重点:数字逻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逻辑门的识别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课件、实验用逻辑门电路板、示波器、电压源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逻辑门实验套件、电路图绘制工具、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锁电路实践情景引入数字逻辑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包括逻辑电平、逻辑“1”和“0”。
介绍基本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的工作原理及其符号表示。
3.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并讲解一个包含与门和或门的实际应用电路。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设计一个简单的逻辑门控制电路。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实验套件搭建基本逻辑门电路。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其逻辑功能。
六、板书设计1. 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
2. 基本逻辑门的符号和真值表。
3. 实例电路图及逻辑表达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使用与门和非门实现“反相器”功能的电路,并给出逻辑表达式。
答案:反相器可以通过一个与门和一个非门实现,输入A、B,输出Y,逻辑表达式为:Y = A'B。
2. 分析并绘制一个或门与两个非门组成的“与非”电路,给出其逻辑表达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基本逻辑门的理解和应用是否到位,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基本逻辑门在计算机和数字系统中的应用。
探索更多复杂的数字电路设计,如编码器、译码器等。
[宝典]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选取《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主题为“电路分析方法——节点电压法与网孔电流法”。
详细内容包括节点电压法的原理、步骤及应用实例;网孔电流法的原理、步骤及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原理,掌握其计算步骤;2. 能够运用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分析电路,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计算步骤及应用;重点:理解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原理,能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电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演示电路板、多媒体设备;2. 学具:电工电子实验箱、导线、测量仪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电路案例,引出电路分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节点电压法:介绍节点电压法的原理、计算步骤,结合实例进行分析;(2)网孔电流法:介绍网孔电流法的原理、计算步骤,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使用电工电子实验箱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2)运用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对电路进行分析,测量并记录数据;(3)分析数据,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节点电压法:(1)原理;(2)计算步骤;(3)实例分析。
2. 网孔电流法:(1)原理;(2)计算步骤;(3)实例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电路图)(电路图)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电路分析方法,如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操作环节;6.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第四章常用电动机三相异步电动机是各种生产机械的主要动力设备,仅在需要均匀调速的生产机械上,如龙门刨床、轧钢机床及某些重型机床的主传动结构,以及电力机车中才采用直流电动机。
而要求恒速连续工作的大功率压缩机、水泵、风机则采用交流同步电动机。
单相异步电动机用于功率不大的电动工具和某些家用电器中。
4.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4.1.1 结构一、笼型1.定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固定部分称为定子,由机座、压装在机座内的圆筒形铁心以及三相定子绕组组成。
2.旋转部分称为转子,由转子铁心、转子绕组和转轴等组成。
转子绕组的作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流过电流和产生电磁转矩,笼型转子的每个转子槽中插入一根铜导条,在伸出铁心两端的槽口处,用两个短路铜环分别把所有导条的两端都焊接起来。
如果去掉铁心,整个绕组的外形就像一个笼子,所以称为笼型转子。
中、小型异步电动机一般都采用铸铝转子,把导线条、端环以及端环上风叶一起铸出,笼型电动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工作可靠,使用、维护都很方便,所以应用极为广泛。
3.在定子和转子之间有一个很小的间隙,称为气隙。
二、绕线型1.绕线型转子的绕组和定子相似,是用绝缘导线嵌放在转子槽内,联结成星形的三相对称绕组,绕组的三个出线端分别接到转子轴上的三个滑环(环与环,环与转轴都互相绝缘),通过碳质电刷把电流引出来。
绕线型转子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滑环和电刷在转子绕组回路中接入附加电阻,用以改善电动机的启动性能,或调节电动机的转速。
4.1.2 铭牌数据1. 型号:型号是电动机名称、类型、规格的代号,例如Y 132 M-4磁极数机座长度代号三相异步电动机系列代号有:Y 为普通笼型异步电动机;YR 为绕线型异步电动机;YB 为防爆型异步电动机;YQ 为高起动转矩异步电动机等等。
机座长度代号有:S —短机座;M —中机座;L —长机座。
2. 额定功率N P :电动机在制造厂所规定的额定情况下运行时,所输出的机械功率,单位一般为千瓦(k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