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9.11 MB
- 文档页数:70
第十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教学立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艺术美的背后渗透着的是人文价值美,是历史中人的心声表达,聚焦中华民族的文化观照,贯穿于艺术美中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家国情怀是中国艺术的永恒魅力所在。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对中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书写艺术彰显。
中国画——与汉字同源的绘画艺术也获得了发展。
“国粹”——京剧作为中国戏剧的代表,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十课,是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最后一课。
第一目为汉字与书法艺术,主要讲汉字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书法。
第二目为笔墨丹青中国画,主要讲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脉络,第三目为京剧的出现。
综合全课来看,第一目为重点内容。
四、学情分析本课为必修三“文化与思想”第十课,学生已经学过了必修一“政治”和简单了解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模块,学生有了一定的学科基础。
本课为中华文化,学生本身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感受,所以学生学习本课难度不大。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清楚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了解楷书、草书、行书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的书法大家。
知道中国画的发展特征与基本脉络,了解京剧的发展及艺术成就,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影视情境、图片、文字、音乐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出发,感悟、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于汉字、书法、中国画、戏剧等的学习,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更多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画特点(二)难点:“书画同源(魅力所在,写意忘形,注重个性精神)”七、教学过程。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历史史实:阅读理解概念:王羲之与《兰亭序》、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山水画、文人画、风俗画、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吴道子与《天王送子图》。
理解记忆: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主要的书法家、画家及其代表作。
阅读理解概念:元杂剧、《牡丹亭》、昆曲、京剧。
理解记忆: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历史解释:分析汉字的演化规律及其原因,感悟这一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分析探讨各类书法艺术的特征,感悟其艺术特色。
分析不同时期绘画风格演变的原因,感悟其艺术特征。
分析元朝元曲发展的原因,探讨元朝文人生存状态。
分析艺人群体生存状态的变迁,探讨社会对艺人的观念变迁。
发展性选择:分析秦“书同文字”的必要性,探讨其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
感悟楷书“颜筋柳骨”特色,探讨个性与艺术特色的关系。
比较文人画与杨柳青年画的异同,探讨中国古代艺术品商品化的原因及表现。
综合古代艺术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相关知识,探讨艺术与城市商品经济、文化精神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关系。
学习提纲一、汉字与书法艺术(一)汉字1、演变:⑴起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
⑵成熟: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至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⑶演变: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小篆、、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2、特点: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
学思之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
汉字跨越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沟通不同方言区域,连接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
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起到了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团结凝聚中华民族的重大作用。
思考?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答案提示:1、中央集权的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汉字、书画的发展演变脉络。
理解文化繁荣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同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08年8月8日晚,第29界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
这一刻,全世界数十亿双眼睛聚焦于北京“鸟巢”;这一刻,世界感受着美丽的“文化中国”。
下面请欣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汇演《画卷》片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吗?本节课就让我们从书法、绘画、戏曲三方面去寻找古代中国文化之美。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书法之美以隶书书体书写本课标题,由学生观察回答:问题设置1:书法和汉字的关系?合作探究: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为内容,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首先我们来了解汉字的起源。
合作探究:引入“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指导学生总结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得出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起源:图画文字→象形字→汉字(以鱼字为例总结汉字演变趋势)发展: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阶段:自发阶段→自觉阶段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穿越时空角色互换介绍几大核心书法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直观印象)练一练:展示书帖,判断书法过渡:在中国,书法和绘画总是相提并论的,书画同源、琴棋书画、能书会画等都是证明。
常言道“无字即无书,有书就有画”,探讨了书法后我们再来看看同具魅力的中国绘画。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绘画之美幻灯片展示代表性图片,结合图片及预习完成课标要求内容,同时体会中国国画形神之美、情感之美。
完成表格“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教材解析:必修3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材解析:必修3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学法指导1.绘画艺术和当时社会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当时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
例如宋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增加,文化需求扩大,风俗画开始流行;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画家们多画残山剩水寄托抑郁心情。
2.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
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构筑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了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及基本特征(1)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发展趋势①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化,推理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②演变历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③演变趋势:由繁到简(2)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及基本特征发展阶段: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以魏晋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②魏晋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主要字体:①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
代表──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成为欧体、颜体和柳体。
②草书: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代表──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③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代表──东晋的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2.中国绘画的发展特点(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哥哥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汉字与书法艺术1.仓颉造字〔材料一〕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①,百工以②,万品以察。
──许慎《说文解字·叙》〔材料二〕古文者,仓颉所造也,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赞曰:邈邈仓山,轩辕之始,创制文字,代彼绳理。
灿若星辰,郁为纲纪,千龄万类,如掌斯视。
生人感德,莫斯之美,神章灵篇,自兹而起。
──张怀瓘《书断》【解读】许慎(58—147)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
《说文解字》流传以后,战国以来直至秦汉的文字形体混杂的现象逐渐得到了克服和纠正。
因此,《说文解字》对后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说文解字·叙》则是一篇研究先秦两汉文字学和书法史的珍贵文献。
这条材料记叙了仓颉造字的过程:黄帝的史官仓颉旁观鸟兽鱼虫之迹,恍然悟出这不是花纹,而是文字,有意义可通,于是创造了文字,从此,万事万物有了名称,有了符号,文明大大向前迈进。
《书断》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品评,是最有名的品藻书论。
作者张怀瓘是唐开元年间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该书分三卷,把始自黄帝终于唐代卢藏用这三千两百余年的书法发展,进行书体源流上的分析与书品优劣上的评价。
《书断》影响深远,成了后代书法家、鉴赏家、书论家案头之书。
这段材料高度赞扬了仓颉造字的功绩。
仓颉仰视天上奎星圆曲的形状,低头旁观鸟兽虫鱼的踪迹,把它们的长处结合起来创作了文字,仓颉造字的功绩,可以说是与日月同辉。
古文字起源于图画,象形的图画实际上就是文字图画。
【注释】①书契:文字;②乂:治也。
2.甲骨文【解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
1903年刘鹗拓印《铁云藏龟》。
早期的研究者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
罗振玉又搜集实物拓印为《殷虚书契》等,并作考释。
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始于1928年,连续八九年,最大的收获是1936年夏发掘的第127号坑,得甲骨文1.7万多片。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说课教案【教材简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必修三(文化史)和高中必修教材中国古代史部分最后一课,对于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有利于完成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整合。
本课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过渡到“第四单元: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为中外的比较作了铺垫。
本课再现了中国古代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2.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教学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4.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内在联系。
5.教材处理:本课教材知识较为具体繁杂,理论性问题不多,易懂难记。
知识分成三个大的板块:汉字和书法艺术、笔墨丹青中国画、戏曲艺术。
我在黑板上的板书为: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汉字和书法艺术1.汉字①起源:图画文字②形成体系:商③演变:由繁到简2.书法艺术①阶段:自发→自觉②主要字体:二、笔墨丹青中国画1.特点:写意传神,得意忘形2.类型:人物、山水、花鸟3.演变:三、戏曲艺术1.起源和发展2.京剧的出现3.地方戏曲【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与能力:(主要由多媒体展示的表格落实基本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比较归纳能力等)①识记: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代表;②理解:书画同源和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③通过了解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
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学会欣赏京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观察碑帖、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历史编写人吕兰起审稿人李玉梅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第10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我国古代书画和戏曲的重大成就。
这一课内容中,代表作品可以在教材中看到,学生也了解一些,但是,学生对于理解书画的发展特征以及书画同源,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汉字的起源时间、演变过程(2)说出中国画的演变过程及代表作(3)说出中国戏曲的伟大成就有哪些2.能力目标:(1)归纳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2)探究书画同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四、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差,尤其是分析能力需要提高,所以讲解阶段特征时需要仔细。
1.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依据学案进行认真的预习,用时约20分钟。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请学生品一品“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内涵及价值,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她上面的笔划,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划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更浸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这一切,既浓缩了我国古代印章由字而画的发展轨迹,也诠释了我国古代哲学力求中庸的主流观点。
这些,再加上象征中国的红色印泥和巨型方印,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积聚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富足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