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风俗文化礼仪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淮安文化特色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淮安的风土人情
淮安的风土人情
淮安,位于江苏省东部,是淮河plan下游城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古城,也是一座拥有灿烂多彩的宝贵历史文化的城市。
淮安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就有“淮南第一城、无敌西楚都护,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铸就了民族传统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里的人们体现出的淳朴、诚信、能干的优良品质,为当地的精神活力和文化气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血统。
淮安市位于江南地域,与江苏苏州相邻,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人们感受到淮安的风土人情,可谓温馨舒适,自然惬意。
同时,这种气候适宜种植,使淮安城区为农业和林业活动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淮安,不仅丰富的文化底蕴,艺术节日也时刻迎接着游人,各项民俗活动给淮安的文化独具个性的印记,多元的宗教体系也是当地人文气息的重要表现,使淮安古城中融汇着丰富文化,把古朴清新的淮安文化带到生活之中。
淮安拥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流传着丰富文化,有着优势气候位置,在弥久历史的铸就下形成了一种正确文明文化观念,对外展示着一种充满人情味和礼貌举止,也希望通过淮安的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淮安,去领略淮安之美。
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婚庆风俗议婚历史上淮安提亲说媒,讲究门户相当。
俗谓"板门对板门,笆门对笆门。
"双方家长的身份、家产和社会地位要对等或相近。
"养女攀高亲",男家应高于女家。
议婚时,男家要探询女孩的品貌、性情和有无残疾,女家也打听男方的兄弟多寡、父母姑嫂是否贤良等。
特别重视对方的骨根(有无狐臭)。
一般知情人大都讳言某家"骨根不正",生怕拆散别人婚姻而有损"德行"。
双方认为合适时,由媒人先把女孩的生辰八字(即年庚)传给男孩家,俗称"送火纸贴"或"发贴子"。
由男家将男女双方的年庚交算命先生合婚。
出生年月时配以天干地支,两字一组,四组共八个字,故称"八字"。
又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谓之相生相克。
再看生肖属相是否相配,如属猪的配属鼠的,属马的配属蛇的,牛配鼠,虎配猪,羊配兔,马配狗等都为相宜。
俗称:"红蛇白猴满堂红,青兔黄狗家财贯北斗。
"男家求亲,最忌属虎属羊的姑娘。
"虎进门,必伤人","龙虎相斗,必定短寿","两只羊,活不长。
"还认为"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
"旧时男女生辰八字,唯合是从,唯克是禁。
年龄以男大于女两三岁为宜,但不可大6岁,俗称"犯六冲。
"女方也可大男方两三岁,俗称"女大两,没处拣;女大三,搂金山",故有谎报年龄或贿赂算命先生求得合婚吉利。
40年代后,经过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成分,"宿命论"受到冲击,生辰八字相生相克市场渐小,男婚女嫁算命合婚的人渐少。
可是,又产生新的门第观念。
在提亲说媒时,必先考虑对方家庭成分,多愿与工、贫下中农和干部子女通婚。
淮安非遗文化传统项目
淮安非遗文化传统项目是指淮安地区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
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传统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这些项目代表了淮安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
淮安地区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淮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非遗文化传统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反映了淮安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其中,淮安地区的传统手工艺非常有特色,如剪纸、刺绣、陶瓷等,这些手工
艺品精美绝伦,工艺精湛,是淮安地区的文化瑰宝。
另外,淮安地区还有许多民俗文化项目,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间戏曲表演、民间舞蹈等,这些项目都承载着淮安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记忆。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因此,
淮安非遗文化传统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大对非遗文化传统项目的保护力度,通过立法、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推动非遗文化传统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应当注重挖掘非遗文化传统项目的内在价值,让这些项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淮安地区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淮安非遗文化传统项目是淮安地区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淮安人民的文化
记忆和精神家园。
我们应当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文化传统项目,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为淮安地区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淮安风俗文化礼仪知识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不知大家是否了解过淮安的风俗文化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淮安风俗文化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文化古琴山阳琴派,其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
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八大琴派之一,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之下,淮安的古琴艺人博采众长,精心潜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琴艺素质,逐步改进、创新和优化演奏技法,用淮安琴弹独特的艺技演奏手法反映作品、表达作品,才让淮安的古琴演奏艺术、演唱技法成为流派,由古传来,流传至今。
弈棋消夏图梁魏今,字会京。
淮安区人。
雍正、乾隆年间,位列清朝围棋四大国手之首。
梁魏今自幼学棋,一生清贫,没有功名,更未做过官。
他凭着棋艺游历四方,以棋会友,并为清廷供奉。
在云游江浙一带时,结交了许多江淮名流,与画家郑板桥等有过交往。
梁魏今棋艺高超,棋风绵密细致,奇巧多变,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
梁魏品行高雅,超凡脱俗,名满天下,在当时围棋界享有盛誉,标志着中国古代围棋的最高水准,为围棋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
淮安区位于苏北平原中部,文化积淀厚重,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运河之都、淮扬菜美食之乡。
淮安自古人才荟萃,书法名家辈出,吴承恩、边寿民、龚开、刘鹗、罗振玉等大家享誉华夏。
风俗文化方言淮安地处江淮官话区,属于官话方言区与吴语方言区的过渡地带。
淮安语音,有“淮平子”之称。
南称蛮北称侉,而淮安的语音也就是不蛮不侉的意思,相对较平。
淮安内部来说,南部县区方言,具备典型的南方方言特征,入声词汇众多,无卷舌音,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难以听懂,而北部县区,北方方言色彩开始呈现,一些词汇、发音有别于南部县区,并开始出现卷舌音。
戏曲淮安北部流行粗犷、豪放的淮海戏,而淮安南部则流行较为柔情的淮剧。
两个剧种都是“淮”字打头,然而唱腔风格各异,淮海戏与流行于安徽的泗州戏、徐州和鲁南地区的柳琴戏,同属拉魂腔;而淮剧起源于盐城,又名江淮剧,以盐城一带方言为基调,故显得柔情。
淮安的民俗文化资源
1、民间传说
淮安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传说故事。
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韩信传说、巫支祁传说、水漫泗州城传说等。
由于淮安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家乡,因而《西游记》也成为了淮安引以为豪的民间文化之一。
2、民间技艺
淮安有一些民间的技艺,例如洪泽湖渔具制作技艺、阙氏膏药制作技艺等,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淮安市博里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博里农民画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是中国现代农民画的杰出代表。
3、民间礼俗
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外淮安人也过农历二月二的“龙头节”,小孩要剪头发,媳妇要回娘家。
淮安历史上也长时间有庙会的习俗,例如唐朝以来的都天庙会、东岳庙会,遗憾的是近代发生了中断。
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努力恢复庙会的习俗。
家乡淮安的风土人情
淮安位于京津冀地区西部,淮阴洼地上,地处几内亚热带潮湿--季风性气候,炎热多雨,夏季炎热,西北风偏多。
淮安既保留了中原古老的风俗文化,又吸纳周边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浓郁而独特的人情文化,具有明确的区域性特征。
淮安的人们有着较好的礼仪教养,乡音腔也很独特,有“淮话”和“南淮话”之类的方言,淮安市多数民族都是以民族传统为主要生活方式,多个乡镇把乡风、乡韵、乡情融合到一起,形成整体的淮安特色风俗风情。
淮安人素来以勤俭持家著称,备饭、备粮、畜养重视,农家自己动手打造,尤其是以节约著称,勤劳智慧相结合,按时享受性价比较高的禀性。
淮安人口气脉很浓,和睦社会关系。
大家团结、和睦地共处,有共同追求幸福快乐的信念,多次代代相承,共同建设淮安,追随本乡特色文化发展。
性情开朗、独具特色、优质服务赢得了广大淮安民众的友谊,营造出浓浓的乡愁、爱国之情,让每一位淮安人都充满了“自强、自引、励志”的精神,让爱古敬新、把百姓劳动成果报答淮安、以诚信维系交往凝聚爱心。
目录民间文化1、韩信的传说2、娃娃井传说3、大禹锁镇巫支祁的传说4、九牛二虎一只鸡的传说5、白马湖来历的传说6、老子山的传说7、水漫泗州城的传说8、淮扬菜传说民间音乐1、金湖秧歌2、十番锣鼓3、南闸民歌民间美术1、传统结艺2、车桥剪纸民间舞蹈1、洪泽湖渔鼓2、泾口高跷3、马灯舞4、跳判戏曲1、淮海戏2、淮剧3、香火戏4、京剧(荀派艺术)曲艺1、工鼓锣2、淮海琴书民间手工技艺1、码头羊肉的烹饪技艺2、文楼汤包烹饪技艺3、淮安茶馓制作技艺4、高沟酒(今世缘酒)酿造技艺5、洪泽湖渔具制作、使用技艺6、朱坝活鱼锅贴烹饪技艺7、黄集羊肉烹饪技艺8、蒋坝酸汤鱼园烹饪技艺9、平桥豆腐烹饪技艺10、淮扬菜烹饪技艺11、洪泽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人生礼仪1、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民间信仰1、安淮寺庙会民间知识1、吴鞠通与山阳医派淮海戏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淮海戏属拉魂腔系统,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
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淮安、连云港、宿迁和盐城、徐州的部分县区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
淮海戏起源于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社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
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声腔,丰富了表演。
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先后组织了“艺术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现代戏。
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解放后,流行区域各地专业的淮海戏剧团纷纷成立,并一直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编演新戏,淮海戏逐步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淮海戏既演全剧,也演折子戏。
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罗鞋记》、《催租》、《骂鸡》等三十二整本、六十四单出。
【酒文化】淮安人喝酒那些事……你懂的!淮安,一座全民皆酒的城市。
快乐的淮安人,生活在淮安小城里,朋友多,隔三差五就会有人招呼一聚。
因为城不大,从东到西,自南往北,开车、打的或骑车,如果路况正常,一般不会超过半小时,所以总会一呼百应。
聚会时间通常都在晚上,周末居多。
不到6点钟,主人就到了饭店,饭店一般都不大,但菜要讲究,不是鱼烧得好,就是鸡啊鸭啊是一绝,总归要有特色菜。
朋友聚会,用不着讲究排场,关键是吃得舒服;不谈实惠不实惠,小饭店菜很多时候反而比大饭店可口。
但是,饭店再小,都必须得有一个包间,包间内还得有一个可供掼蛋的小桌子。
小城有句顺口溜,叫做“饭前不掼蛋,等于没吃饭”。
所谓“掼蛋”,这是小城人近年来发扬光大的一种扑克牌的打法,QQ游戏里面叫“淮安跑得快”,现在几乎流行全国了。
主人一落座,先拿着手机拨打一通,重复着同一句话:“怎么还没到啊?大家都到了,就等你一个啦……”,对方就会说:“到了,到了,马上到饭店门口了”,或者说“马上就到,一刻儿,最多5分钟……”但是,10分钟、20分钟过去,未必有一个人会到。
这时主人急了,再次拿起手机:“你快点儿,三缺一,就等你一人打牌呢。
”随后,便会有三两人赶到,主人春风满面:“把我等得急死了,来,掼一局。
”于是,几人一落座,便熟练地掼起蛋来。
要是人手不够,有时还会喊上饭店老板或者服务员来参战。
大约一个小时过后,一局牌也掼得差不多了。
主人扫视房间,看看大家差不多都到齐,便起身:“你上,我去点菜。
”旁边的人欣然接手,继续厮杀。
所谓“点菜”无非是背着客人交代服务员多少钱一客。
不一会儿,主人点菜回来,点了点人数,说:“就差‘李帅哥’了,来了罚酒!”。
话音没落,“李帅哥”驾到,众人就说:“你小子赶得真及时啊,要不就罚你酒了。
”还有人会打趣:“你真是曹操啊,说你到,你就到”。
“李帅哥”一句作答:“靠!路上太堵,其实我两个小时前就开始往这里赶了。
”主人批评:“兄弟你现在水真大啊,我请客你也开‘拖拉机’”,说完便不再计较,赶紧安排就坐。
淮安家乡的风俗
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在我的家乡,有着许许多多
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淮安的风俗。
在淮安,逢年过节,都要吃“春卷”。
春卷又称“春来发”、“咬春”。
在农历正月初五或正月十五前后,人们把包有肉馅的
春卷放在蒸笼里蒸熟后,配上香菜、紫菜、虾皮、蛋丝等调料食用。
还有一种习俗叫“卖百岁”,在春节期间,人们把煮熟的肉
菜分别装在几个碗里,摆放在街头叫卖。
一般家庭都会买一只鸡和一些鱼。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食
品叫“煎堆”,又叫“煎麻球”。
做煎堆要用糯米面做馅,把油烧
热后倒入糯米面内,不停地搅拌。
待油热后取出一团糯米面做成
球状放入油中炸至金黄色捞出即成。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心动了呢?那就赶快行动吧!
让我们淮安的风俗来引领你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吧!
淮安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城市。
有著名的历史景点“古淮河”、“古运河”等;还有着名的“三湾公园”、“清凉山森林公园”等;另外还有着名的地方特产:“淮上四大名旦”之一的淮扬菜、中
国四大名绣之一——金湖绣品等等。
—— 1 —1 —。
淮安丧事习俗考治丧亲人逝世,家人悲痛。
为其治丧,各个地区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操办的方式大同小异,但让逝者一路走好是原则。
民间丧事习俗大致分为离世前和离世后两个阶段。
现简述如下:一.离世前当病危者快要离开人间时,经常要痛苦挣扎一番,家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此时没有任何解救办法,只有将精神寄托在迷信之中。
于是请来一个专门从事佛教活动的和尚或是道人念经,向阴间当差的准备好买路钱。
民间称之为念欠账(千张),念完后和尚或是道人立刻离去,留下纸灰用一袋子装着备用。
这时病危者穿好妆尸衣服,(这通常由上了年纪的人置办,妆尸衣服一般提前做,从内到外全是新的,还有帽子,袜子,鞋子和一条塞脚棉被),由亲属扶着磕头道谢,然后躺着静候那一绝命时刻的到来。
人死之前,体里有最后一刻的能量释放,脑门部分的皮肤会松弛下来,人称放光现象。
(医学上是瞳孔放大,心脏停止跳动)。
此时,全体亲属手持香火,门外化纸,目送亲人离开人间。
二.离世后1.尸体处理咽气后,死者立即被抬上板门(民间叫升高,通常是头低脚高,喻后代高升),理顺尸体,系上念欠账准备好的"钱"袋子,盖上塞脚棉被,脸上蒙上白纸,手持打狗饼(去西天的路上扔给恶狗)。
然后在板门下方点上一盏小灯,摆上一碗插上的筷子生米饭和一些果品鱼肉豆腐之类祭品。
尸体一般放在正屋中,在大门外还要挂上一盏招魂灯,还要放上一个烧纸钱的面盆,门口放上一个简易拜垫,便于吊唁的人祭拜。
现在板门很少用了,都用冰棺保存遗体,防止尸体腐化。
尸体停放根据情况不同确定天数:正常是三天,少数的五天,七天的极少。
2.丧事操办下一步就是布置灵堂,播放哀乐,穿着孝服,安排报信,建立丧薄,所有这一切都由一个与死者关系紧密的丧主负责。
一般丧事五服之内的同门族人都要帮忙,自觉行动,各负其责:请负重的土工,报信,搭棚子,买菜,找桌凳,烧饭。
有的也请乐工或者乐队(死者是老人),专门有人请客和置客,同时也安排人根据关系远近发放孝服。
淮安丧事风俗习惯设孝堂孝堂又称“灵堂”、“灵棚”、“祭堂”,是停放灵柩、祭奠死者灵魂的场所。
棺柩停在主屋里,前屋外的院子里搭起宽阔的“灵棚”。
正面摆着祭桌,桌后挂关竹帘,帘上糊着一个大大的“奠”字或“灵”字。
两旁的门上各有一个小竖匾,匾文十分考究,如丧家死的是父亲,则横匾上写:“陟岵兴悲”。
如丧家死的是母亲,则横匾上写:“陟屺兴悲”。
两旁有挽联,也称“灵棚对子”,其内容要求点出死者与丧主的关系、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贡献,要求对仗工整,情感真挚,令人读而生悲。
无论是棚里棚外的挽联,不拘字数多少,可随意而作。
灵堂里放两张桌子,一大一小,大者称“大殿”,小者称“小殿”,大桌上供猪头、公鸡、鲤鱼、馒头、糕点及各种水果,猪鼻孔里要插葱。
也有的用整猪整羊作祭品。
小桌上放酒壶、酒杯、碗筷、烧纸等。
祭桌放丧盘、倒头灯,事前备好装着麦穰等物的白布拜垫,供吊客磕头用,两旁排列许多小型拜垫,供小孩趴棚用,趴棚的小孩多为死者族中辈份晚的男孩,人数愈多愈好,辈份愈晚愈好,这说明死者福寿双全,族中人丁兴旺。
灵棚正门有一块大匾,匾上书:“恭承惠吊”,以表丧主对吊客的谢意。
灵堂设置因地位和贫富而异,地位高、富者,为了表示家族大、亲友多,将祭品陈放桌上,多的达几十桌,最高者称“龙门祭”,即在祭品上用各种材料塑成或剪成山水人勿、飞禽走兽形状,其中一大盘为“鲤鱼跳龙门”,故称“龙门祭”。
地位低的贫者,不分大小殿一张大桌上简单摆点供品,不行大礼,只是磕头而已。
如灵堂设小殿者,则要行三拜九叩大礼。
灵堂两边有一对纸扎的金童、玉女,称“站棚人”,相传将纸人焚烧后,到冥间可变成死者的佣人,任其使役。
金童、玉女按男左女右设放。
亲朋故旧来吊唁时,孝子在灵棚内跪接来吊者。
孝堂中悬挂亲友送来的挽幛,旧时,挂幛的位置十分考究,分三档,一档一个席位。
一档为祖档,即祖母娘家送来的挽幛;二档为母档,其上席为舅舅家送来的挽幛;三档为妻档,即妻子娘家送来的挽幛,其后才是其它亲戚的挽幛。
目录民间文化1、韩信的传说2、娃娃井传说3、大禹锁镇巫支祁的传说4、九牛二虎一只鸡的传说5、白马湖来历的传说6、老子山的传说7、水漫泗州城的传说8、淮扬菜传说民间音乐1、金湖秧歌2、十番锣鼓3、南闸民歌民间美术1、传统结艺2、车桥剪纸民间舞蹈1、洪泽湖渔鼓2、泾口高跷3、马灯舞4、跳判戏曲1、淮海戏2、淮剧3、香火戏4、京剧(荀派艺术)曲艺1、工鼓锣2、淮海琴书民间手工技艺1、码头羊肉的烹饪技艺2、文楼汤包烹饪技艺3、淮安茶馓制作技艺4、高沟酒(今世缘酒)酿造技艺5、洪泽湖渔具制作、使用技艺6、朱坝活鱼锅贴烹饪技艺7、黄集羊肉烹饪技艺8、蒋坝酸汤鱼园烹饪技艺9、平桥豆腐烹饪技艺10、淮扬菜烹饪技艺11、洪泽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人生礼仪1、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民间信仰1、安淮寺庙会民间知识1、吴鞠通与山阳医派淮海戏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淮海戏属拉魂腔系统,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
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淮安、连云港、宿迁和盐城、徐州的部分县区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
淮海戏起源于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社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
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声腔,丰富了表演。
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先后组织了“艺术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现代戏。
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解放后,流行区域各地专业的淮海戏剧团纷纷成立,并一直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编演新戏,淮海戏逐步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淮海戏既演全剧,也演折子戏。
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罗鞋记》、《催租》、《骂鸡》等三十二整本、六十四单出。
淮安风俗文化礼仪知识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不知大家是否了解过淮安的风俗文化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淮安风俗文化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文化
古琴
山阳琴派,其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
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八大琴派之一,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之下,淮安的古琴艺人博采众长,精心潜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琴艺素质,逐步改进、创新和优化演奏技法,用淮安琴弹独特的艺技演奏手法反映作品、表达作品,才让淮安的古琴演奏艺术、演唱技法成为流派,由古传来,流传至今。
弈棋消夏图
梁魏今,字会京。
淮安区人。
雍正、乾隆年间,位列清朝围棋四大国手之首。
梁魏今自幼学棋,一生清贫,没有功名,更未做过官。
他凭着棋艺游历四方,以棋会友,并为清廷供奉。
在云游江浙一带时,结交了许多江淮名流,与画家郑板桥等有过交往。
梁魏今棋艺高超,棋风绵密细致,奇巧多变,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
梁魏品行高雅,超凡脱俗,名满天下,在当时围棋界享有盛誉,标志着中国古代围棋的最高水准,为围棋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
淮安区位于苏北平原中部,文化积淀厚重,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运河之都、淮扬菜美食之乡。
淮安自古人才荟萃,书法名家辈出,吴承恩、边寿民、龚开、刘鹗、罗振玉等大家享誉华夏。
风俗文化
方言
淮安地处江淮官话区,属于官话方言区与吴语方言区的过渡地带。
淮安语音,有“淮平子”之称。
南称蛮北称侉,而淮安的语音也就是不蛮不侉的意思,相对较平。
淮安内部来说,南部县区方言,具备典型的南方方言特征,入声词汇众多,无卷舌音,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难以听懂,而北部县区,北方方言色彩开始呈现,一些词汇、发音有别于南部县区,并开始出现卷舌音。
戏曲
淮安北部流行粗犷、豪放的淮海戏,而淮安南部则流行较为柔情的淮剧。
两个剧种都是“淮”字打头,然而唱腔风格各异,淮海戏与流行于安徽的泗州戏、徐州和鲁南地区的柳琴戏,同属拉魂腔;而淮剧起源于盐城,又名江淮剧,以盐城一带方言为基调,故显得柔情。
淮安的年俗
1.送灶。
家里男人供奉“麦芽糖”和剪碎的稻草,将锅灶上的灶王爷神像揭下,烧掉。
烧的时嘴里要说,“灶老爷天,灶老爷地,我送灶老爷上西天,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五谷杂粮多多带,少少带来羊毛尖。
”羊毛尖是指西北风等不利天气。
送灶是“官三民四”,当官的、有钱人家在腊月二十三,普通百姓家在腊月二十四。
2.扫尘。
送过灶,家家户户就将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洗被子、刷洗锅碗瓢盆。
3.忙年。
进入腊月就开始办年货,送灶后就全面进入忙年阶段。
主要有舂元宵面、蒸馒头、包包子、做豆腐、做年糕,购买糕果、烟酒、茶食,养了一年的猪杀了分给亲朋,腌腊肉、咸鱼,买香烛、年画、挂签、鞭炮等。
在年前,把所有欠账清完,不能三十晚要钱,俗称“过年关”。
4.除夕。
上午,一般剃头、剪头、洗澡,把还没购买的物品去买回。
午后,男人贴春联、年画,将水缸挑满水;女人做菜。
未婚女婿到丈母娘家送年礼。
晚上,全家人吃团圆饭。
在跳台(堂屋北墙边约80厘米宽,四五米长的桌柜)正中,焚香明烛,供奉鱼、肉圆、肉、鸡四样菜以及六只以上双数粘食饼(糯米面包糖烙成的饼)、水果等。
晚饭后,接灶,就是把送走的灶老爷接回来。
大人叫个子矮小的孩子爬门头,意味来年长得高。
守岁,在无电视时代,全家人围在一个火盆前,吃瓜子,孩子听老长辈讲年的故事、《西游记》等故事,也有的是一个小庄人聚在一起守岁,会唱歌的、会唱淮剧的,来几首歌或几段戏,其实也是一种春晚。
守岁一直到接天地,也就是黎明,就像现在的零点过后,家家放鞭炮,大人给小
结婚风俗
1、结婚当天给来接亲的男方代表准备一桌果茶招待他们。
2、准备2个碗,2双筷子,一根双瓣葱让新娘子被接走的时候带走。
3、结婚当天早上要包小饺子给他们夫妻带走数量是他们两个年龄的总和还要多2个,还要擀一些面条不用太多,还要包2个小合子,这是要个他出门时代走的装在一个盒子里,还有就是再多包12个小饺子母亲和女儿各吃6个,在她出门前你们分别吃了。
4、她的嫁妆你应该准备这些东西:两盏床头灯,洗漱用品,女儿的化妆品,两床棉被,还有其他的你随便想陪送她什么都行但前面那些是娘家必须陪送的。
5、新郎接走她的时候别忘了给新娘子手里那一个苹果和一面小镜子,很必要。
6、准备一壶甜茶,新郎来接新娘的时候要让他们给新娘父母敬茶,说些保证的话。
7、准备改口费,新郎改口时候给,价钱不要给的比男方多,因为女婿是半个儿子,给亲家的小辈(跟新郎比,的的妹妹也算)准备红包,他们叫新娘的时候好给他们,钱数要和婆家一样需要提前沟通。
孩发压岁钱。
淮安风俗文化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