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酒质量分级的发展历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葡萄酒发展历程当代很多人误会葡萄酒为西方的舶来品,殊不知,她已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静待千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铿锵诗句记录了华夏大地自古就盛产和盛行葡萄酒的历史。
翻开漫长的时光书卷,我们会发现,盛产于河东夏县的格瑞特葡萄酒正从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向我们走来。
起源于夏夏县是大禹故都、夏王朝建都在此地,县名也是由此而来。
这里民间仍流传着仪狄酿酒供奉大禹的故事,我们在史书中也可以追寻蛛丝马迹。
西汉《战国策》中记载:“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酣之。
”大意是讲仪狄酿出美酒,进贡给大禹,大禹饮完陶然而醉。
这则史料说明,早在大禹时期,酿酒已经出现,当时酿酒师叫仪狄。
《世本·作篇》又记载:“仪狄始作酒醪,辨五味。
”所谓“五味”,指的是酸涩苦辛甜五种味道,白酒明显不具备五味的特征,在现代的所有酒水类别里,只有葡萄酒才五味俱全。
可见仪狄制作的酒醪肯定不是白酒,很大的可能是葡萄酒,至少是果酒。
不论是历史典籍记载,还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都显示夏县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是华夏葡萄酒的重要起源地。
名重于唐唐朝人李肇写的《唐国史补》中记载了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涉及当时的社会风俗、朝野轶事等。
在该书《卷下·叙酒名著中》记载:“......酒则有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桃,岭南之灵溪......。
”从《唐国史补》中记载看,产自河东的乾和葡萄酒是当时列入名酒的唯一的葡萄酒,也是有史料记载的华夏大地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而河东在唐朝指的就是山西运城一带。
因此在唐朝最有名的葡萄酒是产自古称安邑、今称夏县的河东乾和葡萄酒。
广传于宋北宋吴埛在《五总志》中写道:“葡萄酒自古称奇,本朝平河东,其酿法始入中都。
”大意是说,葡萄酒自古就被人们称奇,但是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酿法已经失传。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平定河东,河东葡萄酒的酿造方法才广传中原大地。
可见,河东大地在华夏葡萄酒的历史传承中再一次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二、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过程1. 起步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我国葡萄酒市场的起步阶段始于1980年代,当时国内外葡萄酒消费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国内企业开始引进外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这一时期国内葡萄酒产量相对较低,主要以进口葡萄酒为主。
2. 爆发期(2000年至2010年)进入21世纪,我国葡萄酒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段时间,国内葡萄酒品牌开始崛起,企业逐渐出现了国产葡萄酒。
同时,国外知名葡萄酒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时期,国内葡萄酒消费需求逐渐增加,人们对葡萄酒的认知度不断提高。
这促使了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葡萄酒产量显著增加。
3. 稳定期(2010年至今)进入2010年代以来,我国葡萄酒市场进入了稳定期。
国内葡萄酒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行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近年来,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价格段的葡萄酒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三、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现状1. 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葡萄酒的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
国内葡萄酒企业积极拓展产业链,提高葡萄酒的质量和口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葡萄酒的需求。
同时,国内人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也使得葡萄酒的消费逐渐普及化。
2. 进口葡萄酒市场持续扩大我国的进口葡萄酒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国外葡萄酒品牌的入驻和合作,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国内消费者对于进口葡萄酒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为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3. 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的发展,我国葡萄酒行业的竞争也在加剧。
国内外品牌的竞争愈加激烈,葡萄酒企业需要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来提高竞争力。
同时,葡萄酒价格的竞争也在逐渐凸显,不同价格段的葡萄酒品牌争夺市场份额。
四、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趋势1. 品质至上,追求差异化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葡萄酒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追求差异化竞争。
塔里木大学《西域葡萄与葡萄酒文化》所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6-2学生姓名李健学号 7031212229任课教师王萍日期 2014年05月01日很多人认为葡萄酒是舶来品,是外来文化,因此把它和威士忌、朗姆酒都列为一列成为“洋酒”。
其实不然,中国的葡萄酒早在9000年前,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中就发现了葡萄酒的痕迹。
这不仅说明人类至少是在九千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而且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从汉武帝建元年间张赛从西域引进欧亚种葡萄,到清末民国初年,我国的葡萄酒业和葡萄酒发展大致可以分为5个主要的阶段,汉武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开始发展;魏晋南北朝——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唐代——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元代——我国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明代——我国葡萄酒业的低速发展时期;清末民国初期——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的转折期。
直到1892年的时候,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生产厂,成为中国唯一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葡萄酒厂,中国近代葡萄酒生产才开始起步。
虽然随后越来越多的葡萄酒厂相继出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葡萄酒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和体系,一直借用舶来的文化,因而现代的人都把葡萄酒当成是舶来品。
现在,中国的葡萄酒在张裕、王朝、长城这些龙头品牌的领导下已经有了一些气色,但是还是跟法国的葡萄酒难以匹敌,因此中国人要想发展自己的葡萄酒产业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现在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史吧。
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
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
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
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历程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造葡萄酒的国家之一,自古就有种植葡萄和酿造酒的传统。
然而,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现代发展却相对较晚。
本文将回顾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历程,从起步阶段到初步建立品牌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中国政府为了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饮食文化,开始重视葡萄酒的生产和推广。
中国政府引进了葡萄酒种植和酿造技术,并鼓励国内企业开展相关生产。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和市场认知度低,中国的葡萄酒产量和品质都不高。
市场上的消费者对中国葡萄酒缺乏了解,主要依赖进口葡萄酒。
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葡萄酒市场进入发展阶段。
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国际葡萄酒品牌,并与外资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基地。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技术转让和品牌建设。
通过与国际知名葡萄酒企业的合作,中国葡萄酒行业得以学习先进的酿造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这些合作也为中国葡萄酒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了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然而,这一阶段的市场增长相对有限,大部分消费者仍然更倾向于进口葡萄酒。
21世纪初至2010年代,中国葡萄酒市场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中国政府将葡萄酒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在政策和财政支持下,中国的葡萄酒行业迅速崛起。
一方面,中国开始积极推动国内葡萄酒品牌的发展,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逐渐提升了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消费者也逐渐意识到国内葡萄酒的质量和口感逐渐提高,开始更多地选择购买中国葡萄酒。
此外,中国的中产阶级逐渐壮大,他们对葡萄酒的需求也大幅增长。
这一阶段,中国葡萄酒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葡萄酒企业和品牌,有些甚至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重要奖项。
进入2020年代,中国葡萄酒市场正处于调整和升级的阶段。
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一方面,中国的葡萄酒企业加大了对品质和技术的投入,逐渐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葡萄酒分级葡萄酒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饮品,其品质和风味因多种因素而异。
为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和选择葡萄酒,葡萄酒分级系统应运而生。
葡萄酒分级是一种对葡萄酒进行分类和评估的方法,通常根据产地、葡萄品种、酿造工艺以及质量等因素进行评定。
葡萄酒分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法国波尔多地区的1855年葡萄酒分级制度的建立。
此后,许多其他葡萄酒产区也纷纷借鉴了波尔多的经验,建立了自己的葡萄酒分级系统。
目前,世界上各大葡萄酒产区都有各自的分级标准和体系,如法国新兴产区克鲁瓦尔地区的“圣爵修”,意大利的“DOCG”和美国的“AVA”。
在葡萄酒分级的体系中,通常将葡萄酒分为不同的档次或等级。
这些等级通常通过代表性葡萄酒的质量和特征来确定,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选择他们所喜欢的葡萄酒。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葡萄酒分级等级。
第一等级葡萄酒通常是该产区的顶级产品,具有出色的风味和质量。
这些葡萄酒通常是来自最佳葡萄园,采用最优质的葡萄品种,经过长时间的陈酿和精细工艺。
这些葡萄酒往往价格昂贵,适合特殊场合或收藏。
第二等级葡萄酒通常也是非常优质的产品,但与第一等级相比可能有一些差距。
这些葡萄酒仍然具有出色的风味和质量,但可能缺乏一些细节和复杂性。
第三等级葡萄酒通常是中档价位的产品,可能在质量和品味上略逊于前两个等级。
这些葡萄酒通常是可口的和令人满意的,但可能不具备复杂的风味。
第四等级葡萄酒通常是短期陈酿和较低价位的产品。
这些葡萄酒可能是年份较新或没有经过长时间的陈酿,因此味道相对较简单。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葡萄酒分级等级,如特级葡萄酒或顶级酒庄的特别酒款。
这些葡萄酒通常是特殊年份的收藏品,或者是某个酒庄的顶级产品。
除了葡萄酒分级等级,一些产区还对葡萄酒的产地进行分级。
产地分级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识别某个产区的葡萄酒。
总的来说,葡萄酒分级是葡萄酒界为了更好地评估和鉴定葡萄酒的品质和特征而建立的一个体系。
通过葡萄酒分级,消费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葡萄酒。
中国葡萄酒发展史
中国葡萄酒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当时我国的祖先已经开始认识并栽种葡萄,制作葡萄酒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直到19世纪以前,中国的葡萄酒只是一种传统的手工业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和市场。
19世纪中叶,葡萄酒的商业生产开始萌芽,且在20世纪初,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实现了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的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消费者对高端葡萄酒的需求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葡萄酒业经历了许多里程碑事件。
50年代时期,中国国营葡萄酒厂开始组织生产,以南京葡萄酒厂和张裕集团为代表,揭开了我国现代葡萄酒行业的序幕。
在60年代,张裕、青岛西海岸、甘肃嘉峪关三家酒厂合办南京葡萄酒厂,并引进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国葡萄酒生产技术,推动我国葡萄酒的产业化发展。
至80年代,葡萄酒的生产形式由专业大型工厂向中小企业转移,其间仍有不少国营大型工厂处于折腾状态。
到90年代,中国民营企业的涌现和葡萄酒文化的普及,为中国葡萄酒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也许它并没有成为传统工业的主导产业,但在“酒波浪潮”上升的现代化浪潮中却显示了其不逊于其他传统行业的磅礴生命力。
万事开头难,一个新行业的挑战无处不在。
中国葡萄酒行业进入21世纪后,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面临一些挑战,如产品品质稳定性差,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等问题,需要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品牌,才能实现更大规模、更高品质、更国际化的发展。
总之,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史由最初的传统手工业发展到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中国葡萄酒业呈现出展望美好、前途无限的发展趋势。
葡萄酒发展历史回顾虽然葡萄酒产业在中国起步已有百年的历程,但他真正的起步、发展、超越还是近三十年的事情,从政策到体制,从法规到市场,从酿造设备到技术,从文化到教育,从科研到人才,这三十年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走向辉煌的一段不平坦之路。
回望这段路,揭开中国葡萄酒业这三十年的每一页,历史发展的厚重让我们无法完整地勾勒出产业清晰的脉络,但我们愿意站在这历史的交汇点,去探寻、铭记、思考葡萄酒业发展中的每一个光影,为处于调整阶段的中国葡萄酒业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中国葡萄酒业发展的三个阶段1978年,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一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对中国的葡萄酒业来说,这一年也是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的基点。
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而葡萄酒业在时间跨度上也是遵循这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2 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起步阶段1978年,我国的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相对建国初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产量已高达三万多吨,但我国的葡萄酒业由于长时间闭关锁国,与世界葡萄酒发展相差太远,当时,中国轻工业部食品局对葡萄酒工业做了八年发展规划及二十三年设想,认为发展葡萄和葡萄酒生产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无论特需,或是出口,均需我国自产大量优质葡萄酒,以换取外汇,支援建设,扩大政治影响。
国家唯一从事酒类研究工作的机构——中国发酵食品工业研究所于是在1978年开始在中国长城葡萄酒公司做了《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并生产出国际上流行的非氧化型的干白葡萄酒,于1979年开始出口,当年的出口量为7100箱63.87吨。
干白葡萄酒的研制成功同时也启动了我国葡萄酒研科工作,并开始全面走上正轨。
随后不久,中国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与昌黎葡萄酒厂签定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科学研究”合同,主要内容为:干红葡萄酒和扩建平面布置及新设备试用等。
在我国葡萄酒老专家郭其昌先生的带领下,我国的第一瓶全汁干红葡萄酒研制成功。
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一般要长篇大论一番才可能说清楚。
简单点说是没有正规的分级制度。
但有质量保证体系。
讨论稿中等级制的标准大致参照法国的分级标准(AOC、VDP、VDT),即特优级、优质级、佐餐级三大等级。
通过酿酒葡萄品种、酿酒葡萄产量、葡萄含糖量、葡萄酒陈酿期、理化指标、感官鉴定6项指标,对葡萄酒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级。
近年来,我国葡萄酒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葡萄酒的产量在2008年已达到69.83万千升,工业总产值达191.68亿元。
葡萄酒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的大中型城市,饮用葡萄酒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葡萄酒等级制
对于葡萄酒产品的质量管理,许多从事葡萄栽培和葡萄酿酒工作的专家学者,都提出要求制定《中国葡萄酒质量等级管理办法》,推行产品分级管理制。
中国葡萄酒质量等级制度多年前就已经提上日程。
1999年,郭其昌和郭松泉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主办的北戴河年会上提出了要建立中国的葡萄酒质量等级制度,并草拟了《中国葡萄酒质量分级管理(讨论稿)》。
其后,在2000年的烟台年会、2001年的合肥年会以及2004年的蓬莱年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前后三次组织了会议对该《草案》进行讨论修改。
此讨论稿包括以往讨论过的质量分级内容、分级认定原则、认定顺序、监督管理等。
讨论稿中等级制的标准大致参照法国的分级标准(AOC、VDP、VDT),即特优级、优质级、佐餐级三大等级。
通过酿酒葡萄品种、酿酒葡萄产量、葡萄含糖量、葡萄酒陈酿期、理化指标、感官鉴定6项指标,对葡萄酒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级。
2005年,时任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主任的高美书表示,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2004年8月的蓬莱会议上,已经完成了《葡萄酒等级制》的最后修订。
并于当年10月,将《葡萄酒等级制》(送审稿)上报国家质检总局。
此后,当时看来似乎就快要颁布的2004年修订的《葡萄酒等级制》,便不见了踪影。
中国葡萄酒A级产品认定
2002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制定了《中国葡萄酒A级产品认定及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了实施细则,并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A级产品商标标识,对葡萄酒A级产品实施标志管理。
2005年4月,对9家葡萄酒企业的24个产品进行了A级产品认证,并授予了A级产品标志使用权。
长城、张裕、王朝、威龙、云南红等9家国内葡萄酒企业的24个产品榜上有名,成为首批通过中国葡萄酒A级产品认证的葡萄酒。
《中国葡萄酒A级产品认定细则》作为中国葡萄酒A级产品认定的技术依据,从产品的定义、分类、原料和生产工艺及卫生要求、产品质量标准、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标签、包装、贮存、运输等各方面对中国葡萄酒A级产品进行详细规定。
《细则》对葡萄酒原料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制定了葡萄的栽培、管理原则。
在工艺过程、卫生安全方面,对包括原料采收、葡萄破碎、压榨、浸渍、发酵、澄清、装瓶杀菌、运输等全过程的工艺控制都有规定,特别是对关键工艺点及酿酒设备、酿酒辅料、清洗系统、环保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推荐使用、允许使用、禁止使用等中国酒业风向标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当地邮局可订阅的具体规定。
时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的王文哲在公布首批A级认证时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是颁发中国葡萄酒A级产品标志的惟一机构,并在《中国葡萄酒A级产品认定及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A级产品标志的申请、使用、管理及奖罚规则等,严格确保贴有A级产品标志的产品品质。
目前‘A级产品标志’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的证明商标,是用以证明安全、优质、健康高品质葡萄酒的标志,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
当时就有人指出,A级产品标志属于一种证明商标,并不等同于外国带强制性的分级法规标准。
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
2005年9月,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商务部正式发布《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该规则整合了GMP、GHP、HACCP认证基本要素,对葡萄酒生产安全质量保证能力及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水平做出全面评价。
但以产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生产保证程度设等级,反映了葡萄酒卫生安全状况,不能全面反映葡萄酒质量的真实属性,难以被企业和市场认可,存在明显缺陷。
葡萄酒新国家标准
新的葡萄酒国家标准(GB15037-2006)已于2006年12月1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里实施,并由推荐性国家标准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新国标将葡萄酒分为优、优良、合格、不合格和劣质品5个等级。
为保证葡萄原料的质量,新国标对每亩葡萄的产量做出了1500斤-3000斤的严格限制。
新国标中明确规定:一等葡萄酒,其葡萄原料的含糖量必须不少于180克/升,而含糖量少于120克/升的酒葡萄不可用作酿酒。
新标准对年份葡萄酒、品种葡萄酒、产地葡萄酒3条术语的定义分别是:
年份葡萄酒所标注的年份是指葡萄采摘的年份,其中年份葡萄汁所占比例不低于酒含量的80%(体积分数);
品种葡萄酒是指用所标注的葡萄品种酿制的酒所占比例不低于酒含量的75%(体积分数);
产地葡萄酒是指用所标注的产地葡萄酿制的酒所占比例不低于酒含量的80%(体积分数)。
新国标给出了年份葡萄酒、产地葡萄酒和品种葡萄酒的定义,定义中明确了各自含量的比例,这似乎为近些年葡萄酒行业热炒的3个概念画上了句号。
但是,年份酒、产地酒和品种酒的检测,是目前国际、国内技术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新标准对年份酒、产地酒和品种酒的要求属强制性条款。
一般认为,产品标准指标发生变化,必须应有相应的检测或分析方法,这是标准实施的关键。
而新标准仅仅给出了年份葡萄酒、品种葡萄酒和产地葡萄酒的定义。
但是,新标准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检测或分析方法。
在葡萄酒建立并实行《中国葡萄酒质量等级制》始终是行业内期盼和呼吁,却又遥不可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