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由上海漫延到全国的集体婚礼
- 格式:doc
- 大小:17.03 KB
- 文档页数:5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这些风俗习惯和节日庆典代表了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生活习惯、婚俗与丧葬习惯以及传统节日庆典。
一、生活习惯1. 礼仪之邦民国时期,礼仪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注重仪表和态度,在社交场合对他人表示尊重。
在饮食方面,人们追求饮食文明,讲究菜肴的烹饪技巧和食用礼仪。
而在家庭生活中,尊敬长辈、照顾子女是当时的家庭价值观念。
2. 时尚与娱乐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人们开始注重时尚和娱乐。
时尚服装和化妆成为当时社交场合的重要元素。
此外,人们经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戏剧、音乐会、舞会等,以放松身心并增进社交关系。
3. 文化兴盛在民国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文人墨客们重视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表达,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另外,读书和学习成为青年人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世界观。
二、婚俗与丧葬习惯1. 婚俗习惯在民国时期,婚俗习惯严格遵循礼仪,强调婚姻的神圣和家庭的重要性。
婚礼通常在酒楼或大宅举行,亲友齐聚祝贺。
新郎需穿着礼服,新娘则穿着嫁衣,整个过程需要经历迎亲、拜堂、交杯酒等环节,以表示双方家庭的情感交流和婚姻的祝福。
2. 丧葬习惯在丧葬习俗方面,民国时期人们非常注重送葬礼仪和祭祀仪式。
丧礼通常会在离世者家中或丧家举行,亲友前来吊唁并悼念逝者。
葬礼中,亲属会为逝者献花、祭拜,以示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此外,人们在丧葬期间要遵守丧期,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三、传统节日庆典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民国时期也是人们最热烈庆祝的时刻之一。
人们将家中打扫一新,张贴春联、挂灯笼,整个家庭会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走亲访友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寄托哀思和缅怀逝者的日子。
莆田人潘有声,迎娶了民国“亚洲影后”胡蝶,潘有声
的生平简介
本文导读:
1935年11月23日,胡蝶27岁,与上海实业家潘有声结婚。
潘有声原籍福建省莆田县,父母早逝,其婚事是由长兄主持。
潘有声先在礼和洋行,后到德兴洋行任总经理,与明星公司常做纸的生意,一次私人舞会上与胡蝶认识。
他们俩从恋爱到结婚经历了六年之久.。
1935年,经过马拉松式的恋爱,胡蝶嫁给了潘有声。
婚后,胡蝶跟潘有声回福建度蜜月,拜望家乡亲但因路途不靖,未能回到莆田,只在福州市与亲友见面。
胡蝶与潘有声婚纱照。
肝癌
1944年,潘有声患肝癌病逝香港,1981年胡蝶偕同儿媳回香港,将潘有声的骨灰移葬于温哥华风景如画的科士兰公墓,并为自己在潘有声墓旁购置了一处阴宅。
潘有声,香港粤剧文武生;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的香港电影男演员。
潘有声的银幕处男作是《马骝精大闹天宫》,息影作《天皇巨星》,迄今参演约13出电影。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1、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
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该言论表明()A. 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B. 五四运动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 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2、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的社会风俗改革以及蔡元培、宋教仁,甚至包括孙中山这些公众人物的大力倡导,使民国初年人们的生活观念有了新的走向。
其表现之一是( )A. 改良旗袍深受城镇女性青睐B. 西装和中山装成为男子日常衣着C.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D. 废大人、老爷之称,以先生代之3、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A. 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 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 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 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5、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
”在此,梁启超()A. 强调报纸的商业功能B. 认识到群众力量的重要性C. 主张首先改良社会风气D. 肯定报纸的舆论教化功能6、近现代中国女性婚恋观的文化折射时代变迁。
以下体现民国初年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A.“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B.“一工二干三军人,宁死不跟老农民”C.“只要成份好,其他不计较” D.“夫妇有义则合,无情即离”7、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
一、在结婚前准新郎要挑着装满公鸡、鱼、猪腿、白鹅还有一些干果礼品上女方家去提亲,然后女方会告诉他女方家有多少嫁妆,然后第二天新郎再来女方家里把嫁妆接回去。
二、女方会将所有嫁妆放在客厅内供客人观赏,以显示自己家的富有。
男方接嫁妆时,要在女方家门口放鞭炮,敲锣打鼓。
三、在开始发嫁妆时,女方家里的嫁妆要交由哥嫂填箱,而且要先发马桶,寓意儿孙满堂。
四、在出嫁前,新娘要坐在嫂子的身边,看嫂子为自己缝制红绿被头,缝制完毕之后,用大的绸缎包裹好,打成铺盖。
五、婚宴是现在女方家里摆小型婚宴,第二天在男方家里摆大型婚宴,然后开始婚礼仪式。
六、结婚当天,新郎要上门去迎接新郎,按照上海婚礼习俗,新郎在接新娘时需要撞门、求婚、喝甜汤等一系列传统的婚礼习俗。
七、中午时分举行叩拜仪式,新人给父母敬茶、拜天地。
八、按照上海婚礼习俗,晚上五点半左右开始迎宾,六点开始婚宴。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近代中国的服饰发生巨大变化。
下图服饰反映的共同特点是( )A.古为今用B.中西合璧C.彻底西化D.去繁就简,中山装和旗袍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中中西合璧的产物,故B项正确。
2.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当时上海某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当时上海舆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认同,但并不能说明政府赞成、人们基本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故选D项。
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没有涉及兴起爱国帽子等服饰,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兴起了新的服饰、主张剪掉长辫、改为公历纪年等,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4.“废止缠足”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政治派别是( )A.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19世纪末,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首先提出了不缠足的主张。
5.“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这是新式婚姻的体现。
民国上海滩的“七仙女” 乱世佳人席与时本文导读:席与时的曾祖父席正甫是晚清上海汇丰银行买办,祖父席裕光是英商宝信银行买办,父亲席德炳是民国时期中央造币厂厂长,抗战胜利后任阜丰面粉厂总经理。
伯父席德懋是民国中央银行业务局局长,1948年任中国银行总经理。
蒋介石故居爱庐上海东平路1号的席家花园,所处的环境极其讲究,原是一处占地三亩多的老式花园洋房,楼高三层,红顶黄墙,内部装潢非常讲究,凡是有木质装饰的地方都有精美的雕花。
小楼底层的南部有一道漂亮的内廊,中间突出,两侧向北收敛,两根乳白色的大理石柱一左一右,非常典雅。
从内廊望出去,是一片宽阔平整的草地,草地上散置着休闲的遮阳伞、小巧的竹椅竹凳、孩子们的玩具,还有一个网球场,朋友们来了拉上网子就可以打球。
与东平路9号的爱庐(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别墅)是近邻,与宋子文的豪宅(东平路11号)也相距不远,周围环境幽静,绿树成荫,花园挨着花园,十分美丽,是上海人心目中顶级的家居地段。
但是,当年席家最出名的,却是七个明媚秀丽的女儿,尤其六小姐席与时。
宋子文别墅席与时圆圆的脸,皮肤白皙,一对大眼睛总是流露着温柔和同情心。
她小时候很喜欢吃老大房的苏式甜点。
有一次,买好甜点准备上车的时候,不知道从哪窜出一帮小叫化子,冷不防把她们的点心抢走了!从小养尊处优的席与时先是感到害怕和惊奇,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遇到几次以后她渐渐明白了:那些穷孩子个个衣不蔽体,看来的确是饿极了,就渐渐原谅了他们,不仅不憎恨,反而产生了同情心。
尤其看到有些盲眼小孩在路边乞讨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要掏出一点零食给他们吃。
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到这种境地,他们的爸爸妈妈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人来管他们?还在读小学的席与时,看到那些小叫花子生活得很痛苦,深为同情,由此萌发了一个志向——长大了一定要当老师,而且要当盲童的老师!按照“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好景已经不长,到了席与时这一代,席家早已富了四代,1937年抗战爆发,优越体面的生活彻底被打破。
上海金山人结婚规矩
上海金山地区的婚礼仪式和习俗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结婚规矩:
1. 婚前准备:男方需要先向女方家长提亲,得到同意后再商定婚期。
在婚礼前,男方要给女方送“闹洞房”的礼品。
2. 婚礼仪式:在婚礼当天,男方会先到女方家接新娘,然后一起前往婚礼现场。
婚礼主持人会宣布新娘进场,并进行交杯酒、敬茶等仪式。
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会回到男方家中举行迎宾晚宴。
3. 婚车队伍:在金山地区,新娘的车队通常包括主车、随车摄影师、婚礼布置师等人员,车辆多为豪华轿车或商务车。
4. 婚纱摄影:婚礼前,新娘需要进行婚纱照拍摄。
当天会安排专业摄影师在景点或者婚礼现场拍摄。
5. 红包金额:在上海金山地区,结婚红包金额通常为888元或者999元,寓意“发发发”、“久久发”。
总之,上海金山地区的婚礼仪式和习俗相对热闹、隆重,强调喜庆气氛。
但在具体细节方面可能会因人而异,建议咨询当地人或者从事婚庆服务的专业机构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精选上海人结婚习俗,老上海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结婚是人生注重的大事,各地有着不同的婚俗。
而这些婚俗是社会风俗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当地文化发展的折射。
在上海文化中,上海结婚习俗是繁琐隆重的。
上海自古就有女子休夫的权利。
所以,婚礼仪式以女方为主。
那么,上海结婚习俗还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婚宴设置的问题,有两种方式办理:一、两面都办,在上海时,以女方为主,男方父母和部分陪同亲戚到上海,男方由同事、同学、朋友组成男方宾客。
如遇无房,婚房可放在宾馆内,部分仪式放在宾馆,简单操作。
在外地时,则相反。
如果,男方坚持主婚场在男方,当离上海较近时,则可中午在上海办早中午酒席,下午赶到男方家办主酒席,但这种情况下,新人和女方较累,容易迟时。
另者,第一天办在上海,第二天赶回男方办。
二、单面办,因男女双方将来都在上海工作、生活,则只办在上海,男方大部分至亲赶到上海。
后另择时回男方处补远亲和朋友。
(优点是照顾女方,能博欢心,并新人不累;缺点是花费较大用于男方亲戚的宾馆住宿、容易得到男方家人的反对)其余的婚俗与普通上海人无二异,钱用出去,则万事兴,万人喜。
一场婚礼宴客要几天第一天是女方家请客,摆了20多桌酒席。
这天,男方家派人来取嫁妆,嫁妆包括彩电、音响、空调、冰箱、助动车等,共动用了3辆货车、4辆小轿车,运输“车队”浩浩荡荡,引来围观者无数。
第二天是男方家摆酒席,中午和晚上共有44桌酒席。
上午九点钟,老付他们就跟随迎亲队伍出发了。
11点多,新娘换好衣服离开娘家,清音班提前奏起了《欢乐歌》、《小六板》等丝竹曲子。
来到男方家,摆上香案,点起花烛,就开始举行仪式:首先,在丝竹乐声中,男女傧相、新郎新娘、主婚人、来宾等依次入座;证婚人宣读证书之后,新人拜天地、拜父母、相互对拜,并饮交杯酒;接下来,亲朋们观看戏曲表演。
而后,将新人送入洞房,满座宾客才开始吃饭,此时已是下午一两点。
旧时上海女子有休夫权利早在清末,上海便流行留一种“通脚”的习俗:男女经媒人介绍定亲后,为了要了解对方的人品和家境,在正式结婚之前,姑娘在媒人的陪同下,带着礼物,第一次去拜见未来的公婆、长辈和丈夫。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民俗文化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与以往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之中。
一、婚俗民国时期,婚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
在这个时期,婚礼上的仪式逐步成为了大规模公开的社交活动。
婚礼上的许多仪式也变得非常繁琐和复杂。
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数迎亲和过门两大环节。
迎亲是指新郎一方的家人出门到新娘家去接新娘回去,这个仪式通常是由扮演媒人角色的人来主持。
过门则是新娘抵达新郎家门口之后,由新郎的家人进行迎接,并步行进入新家之中。
此外还有一些较为宏大的规矩,如要指定固定的娘家亲友担任婚礼主持人,而且在婚宴上要分出前、中、后几道菜,并进行各种献酒仪式。
这些规矩都是为了彰显婚礼的庄重,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婚姻家庭的重视。
二、年俗在民国时期,春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春节期间,人们要进行诸多的传统习俗,如贴门神、剪窗花、放鞭炮、吃年糕等等。
不同地域的春节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在新年之际展现出自家的美好祝福和心愿。
除了春节,每到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吃粽子、赏花灯、放滑稽都是必不可少的风俗活动。
尤其是端午节,这个节日在民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弘扬,相传是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意识到端午文化对国民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大型庆祝活动,如龙舟比赛、百艺大猜谜等。
三、寿俗寿宴是表示长寿之人祝福慰问的方法,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风俗文化。
在民国时期,寿宴也是一个非常流行的社交活动。
长辈们在寿宴上,一般会并肩坐在贵宾席上,享受美酒美食,缅怀往昔风云,扯一些人生道理。
而年轻人则会在底下巡逻,避免场面混乱。
另外,民国时期,一些有钱人家也会定期聘请道士或陶艺师到家中为牌位或祖先牌拜访祈福,讲解规矩,上香烧纸。
在这些仪式中,对于祖先礼敬、祈福多按照当地风俗和信仰进行。
1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民国时期新人的婚服。
选择这个时代是因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民国,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民国婚俗呈现出新旧交替,中戏杂糅的、多元发展的过渡形态特征。
,婚礼服饰作为社会形态的物质表现在这个时期也更加的多样化和新颖。
2这是去年网上疯传的一段民国结婚证上的话,“”3处于过渡时期的民国,在婚俗变革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接受西方文明的程度不同,依旧保留了旧式传统婚俗,也有全盘西化的结婚仪式,当然也衍生出中西合璧的新式婚礼礼服经历了从传统到接受西方文化再到中西合璧的过程。
婚礼服是民间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风俗的一部分,对此研究能够复原当时风俗变迁的风貌。
婚礼服的变革是中国近代时期移风易俗的表现之一。
当时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都发生了巨变,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甚至是审美观都随之发生了改变。
文明结婚之前一直都是民间的社会习俗,到了30年代的时候,政府将这种变革纳入到法律条文当中去。
就有了〈〉〈〉服饰条例制定以后,就相当于为后来大热的中西合璧婚礼旗袍正名了。
1935年4月3日下午3时,全国的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在上海江湾的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
参加者共57对新夫妇。
按统一要求,新郎均着蓝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红色软缎9新式婚礼中,新娘可以全程露面,所以旧式婚礼中的盖头就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缀在脑后、固定在花冠下的浅色披巾或披纱。
新式婚礼规范中要求的是“罩纱”,其意是罩满头顶甚至面部的纱。
但中式花冠区别于西式花环无顶结构,无需将头纱罩满头顶,只需垂在冠沿上即可;而且中国传统婚嫁礼俗中,不崇尚纱质这等透明或半透明性的头饰,所以“纱”被白色或浅色的绸缎或其他不透明的面料代替,按照传统的称谓就是“巾”。
11民国时期各类戏曲仍是当时所追捧的艺术形式,有条件的爱美女性,都会到照相馆中拍一张戏服照片留作纪念。
所以戏曲的服饰和头饰自然会被当作时尚元素与婚礼的头饰结合起来。
“自然,戏服中的头饰也可被当做是时尚之选被用在婚庆之礼上了。
上海地区有哪些特色的婚礼习俗?一、婚前准备1.家庭联络:未来新郎和新娘的家庭在结婚前会派出代表互相联络和沟通,以表达婚姻的诚意和亲近感。
2.选婚期:上海人很注重婚期的选择,一般会避开农历七月和八月,这两个月被认为不吉利。
二、亲友庆贺1.迎亲队伍:新郎一般会在结婚当天带着队伍前往新娘家迎娶,队伍中会有锣鼓乐队和彩车,热闹非凡。
2.谢帖送礼:新郎新娘在婚礼结束后会送上谢帖和红包,以表达对亲友的感谢之情。
三、婚礼仪式1.接亲仪式:在新娘家,迎亲队伍会将迎娶的新郎带到门口,新娘的父母会在门前迎接,然后一同进入厅堂。
2.敬茶仪式:新娘会向新郎家的长辈敬茶,以表示尊敬和感谢。
3.喜筵宴席:婚礼之后,新婚夫妇会和亲友一同举办喜筵宴席,庆祝喜庆的时刻。
四、婚后习俗1.回门拜访:结婚后,新娘会随新郎一同回到新家,然后亲友会前来拜访,为新娘送上祝福和礼物。
2.新房入室:新娘在回到新家后,会进行入室仪式,新郎会帮助新娘踏入门槛,寓意着新娘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
3.新居布置:新婚夫妇会一起布置新家,象征着共同打造家庭美满幸福的决心。
五、传统艺术表演在上海的婚礼上,常常会安排传统艺术表演,例如昆曲、秧歌以及民间舞蹈等,为婚礼增添独特的氛围。
总结一下,上海地区的婚礼习俗多样且独具特色。
从婚前准备到婚后习俗,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涵义。
在迎亲队伍的热闹气氛中开始,到喜筵宴席的欢乐洋溢,再到婚后习俗的回门拜访等等,上海的婚礼文化中融入了传统的仪式和现代的观念,充满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其中,红红火火的“接亲仪式”和庄重神圣的“敬茶仪式”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上海的婚礼习俗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展现着上海人民深厚的传统情感和婚姻观念。
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在参与或观摩上海的婚礼时,都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和喜庆的氛围,为这庄严神圣的婚事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情感与仪式感。
◎文/潘彩霞ZHENQINGDIANCANG /真情典藏1927年的上海,正处于时代交叉点,城市灯红酒绿,时髦又开放。
凭着几笔丹青,21岁的周炼霞在上海已小有名气,她常常在老师蒋梅笙家的沙龙派对上谈诗论画。
柳眉凤目,清新脱俗,她走到哪,都能吸引一众目光。
一位年轻人举起相机,把镜头对准了周炼霞。
相知相爱相机的主人叫徐晚苹,号绿芙。
他是有名的沪上才子,也是蒋梅笙的学生。
他出身名门望族,不仅旧学底子深厚,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小说、散文也常在杂志刊登。
除了能写会画,他还酷爱摄影,那时正在邮局当闲差。
一个摄影高手,自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周炼霞,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徐晚苹心动了,放下相机,用双手比出一个镜头的样子,热情地对周炼霞说:“这个‘框子’里有一幅好画,只可惜笑得太灿烂了,如果能带上那么一点点愁绪,一定要比西施还美上几分的!”周炼霞忍不住笑了,一瞬间,有情愫在萌芽。
聚会后,徐晚苹对周炼霞展开了追求。
照片为媒,诗词唱和,两个年轻人很快相爱了。
1927年秋天,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在众人的羡慕声中,前往杭州度蜜月。
天堂美景滋养了周炼霞的画笔,南峰山下,西湖岸边,她尽情挥洒丹青。
而徐晚苹的镜头,则时时对准她。
杭州归来,一张“女画家周炼霞新影”刊登于1928年10月的《联谊画报》上,摄影人署名“徐绿芙”,旁边题句为:“神仙伉俪人间住,艳绝红霞映绿芙”。
有了“红霞映绿芙”的合作,徐晚苹有了新的想法。
于是,一个摄影,一个画画,不久,40余幅作品完成,夫妇联袂出版了《影画集》。
作为结婚一周年纪念,这部见证爱情的作品,在上海滩红极一时。
彼时的上海,各种思潮交汇,夫妇俩携手进步。
周炼霞去锡珍女校担任了教师,同时,还为上海几家有名的笺扇庄画扇面,扇子开合间,她也风靡了上海滩。
1936年,第一届国际艺术展在加拿大举办,在徐晚苹的鼓励下,周炼霞将自己的画作送去参展,竟然一举夺得了金奖,她的名字还出现在《世界名人大辞典》上。
1、选择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上海重要的地理因素选项:A:长江入海口B:中国海洋线的中点C:紧邻杭州湾D:地处长三角的东端答案: 【紧邻杭州湾】2、选择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今日上海境内的三处史前文明遗址选项:A:良渚遗址B:福泉山遗址C:查山遗址D:崧泽遗址答案: 【良渚遗址】3、选择题:上海租界开辟于何时?结束于何时?选项:A:1843年,1943年B:1844年,1945年C:1845年,1943年D:1845年,1945年答案: 【1845年,1943年】4、选择题:土山湾位于今天上海的哪里?选项:A:局门路附近B:蒲汇塘路附近C:普安路附近D:绍兴路附近答案: 【蒲汇塘路附近】5、选择题:上海成陆的时间大约距今多少年?选项:A:4000万年前B:5000万年前C:6000万年前D:7000万年前答案: 【7000万年前】1、选择题:吴淞之战发生的时间选项:A:1840B:1841C:1842D:1843答案: 【1842】2、选择题:上海历史上共有三部土地章程,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其中选项:A:1845B:1854C:1865D:1869答案: 【1869】3、选择题:工部局成立于哪年?选项:A:1845B:1854C:1865D:1869答案: 【1854】4、选择题:万国商团成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选项: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起义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答案: 【太平天国起义】5、选择题:“红头阿三”指的是什么人?选项:A:斯里兰卡巡捕B:埃及巡捕C:锡克族巡捕D:英国巡捕答案: 【锡克族巡捕】1、选择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称作“法国公园”的是选项:A:复兴公园B:人民公园C:光启公园D:桂林公园答案: 【复兴公园】2、选择题:在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中,属于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是选项:A:亚细亚大楼B:上海海关大楼C:中国银行大楼D:汇丰银行大楼答案: 【中国银行大楼】1、选择题:()导致了近代上海第一次移民潮。
收继婚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婚俗制度,本质是父权至上在婚姻方面的体现。
作为一种变异的财产继承制,它是特定条件下对孤儿寡母的扶助赡养制度。
收继婚在民国时期虽被政府明令取缔,但部分地区一直屡禁不止,河西地区收继婚的历史变迁在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反映。
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区域政治、思想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变化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收继婚是指在女方夫家死后,家庭、宗族内的男性有权将寡妻收娶为己有。
收继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近者优先,但禁止收继生母,也常常严禁长辈亲属收娶晚辈亲属的妻妾,这种限制是宗族道德标准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即颁布相关方面法律,近代以来虽被取缔,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民间部分地区犹有残存。
民国时期河西地区收继婚情况中国是典型的宗族社会,民国时期河西地区受此观念影响深远,男子在家庭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寡妇是宗族财产,寡妇的转移和财产一样,同样由继承者承袭”。
在儒家男尊女卑传统的社会秩序中,收继婚因受宗族关系的庇护而得以长期延续。
它是古代社会夫妻宗族间互有婚姻权利和义务的衍变,同时也是原始社会秩序的残余。
在该婚姻形态下,妻子作为夫家的宗族财产,寡妇在夫家转嫁,由族内按照血缘关系继承,以防止财产外流。
民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收继婚分为两种类型,即平辈收继婚和长辈收继婚,这一时期平辈收继婚较多,长辈收继婚因违背社会伦理关系而被取消或遭世人诟病,在近代则流传甚少,故文中的收继婚仅指平辈收继婚。
平辈收继婚,是以娶同辈亲属的妻妾而言。
这种形式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平辈兄弟间可互相收继其寡妻,但要征得双方父母和家庭的同意。
二是弟娶兄嫂。
兄长死后弟可以娶寡嫂,有时甚至父子、叔侄之间都可以继承。
三是兄娶弟妻,弟死后兄可以娶寡妻。
这三种类型界定严格,并以血缘关系亲疏为纽带,以宗族家法为保障。
长辈收继婚,主要是指晚辈娶前辈亲属的寡妻,但禁止收继生母为妻,禁止长辈亲属收娶晚辈亲属的寡妻。
民国时期由上海漫延到全国的集体婚礼
集团婚礼一直在国内常盛不衰,据笔者考证,它最早起源于意大利。
在我国,是20世纪30年代由上海首先兴起的,后来渐渐发展到全国,作为一种新式结婚风俗,一直传承到现在。
上海首开“集体结婚”的先河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婚礼一直是人们认为光宗耀祖、彰显身份和地位的传统习俗,到了民国初期,这种习俗也未能改变。
人们借婚礼之际,大演奢侈浪费之风,结婚当事人花费巨资不说,亲朋好友逢礼必包红包也苦不堪言。
据1934年日本家庭科学社调查显示,中国人的结婚费用,占家庭全年收入的30%,而英国仅占1%。
其实,中国人的结婚费用,何止年收入的30%。
中国的家庭,不管贫富,每遇婚事,莫不大肆铺张,有的甚至不惜举债完婚,去追求那虚无的荣耀。
民国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倡“文明婚礼”,或以登报公告代替结婚仪式,或主张向主管官署登记即为完成结婚手续,但均未能博得一般民众普遍的赞同。
于是他们致信上海市社会局,请求当局出面倡导新的婚俗。
1931年7月,上海市社会局鉴于“欧风东渐,以新旧风尚礼俗之不同,旧
组织渐有崩颓之势,新组织未能?∈苯ㄊ鳎?崇新尚旧,各行其是,礼制错乱,靡所适从”,遂拟订“结婚仪式”及“市民购领结婚证书办法”,呈送市政府核示。
当时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在会同各部拟订统一全国礼制办法,因此市政府以“既经主管部会订,应候中央颁行,免涉分歧”为由没有批准社会局的请示。
1934年4月,上海市市长吴铁城鉴于婚礼之浪费时间,虚糜金钱,命令社会局再拟改良结婚仪式。
社会局按照“礼节庄严、经济时间、节省费用”三项原则,拟订“上海市暂行结婚标准仪式草案”,呈送市政府审核。
该草案中,结婚仪式包括“婚礼”、“相见礼”、“告庙礼”三项,仍有许多繁琐之处。
草案送上去后,市政府一时没有批准。
同时,社会局继续派人考研各国婚礼,最后决定仿效意大利,在上海倡行“集团结婚”。
集团结婚也就是集体婚礼,在墨索里尼执政时期的意大利尤为盛行。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为迅速增加人口,曾大力鼓励结婚生育,规定每年10月30日为集团结婚的日期。
1934年12月,上海市社会局拟定了新生活集团结婚办法、仪式和参加须知草案,其主要内容是:“新生活集团结婚”的原则,是在极俭约的经济支配之下,举行极度庄严的结婚仪式。
凡本市市民举行婚礼,都可以申请登记,经社会局核准后参加集团结婚。
规定每年元旦、孔子诞辰、双十节、
孙中山诞辰为集团结婚的日期,每次征求50对,每对缴纳
费用20元。
婚礼在市政府大礼堂举行,由市长、社会局局
长证婚。
婚礼完成后,由市长、社会局局长夫妇在市政府食堂举行联欢宴招待新人。
上述草案呈送市政府后,市长吴铁城将其送交市政会议讨论,1934年12月21日,上海市第274次市政会议一致通过,上海许多报纸详细报道了这一消息。
1935年2月7日,上海市社会局在各大报纸上公布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办法,宣布定于4
月3日举行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即日起开始报名登记。
并现金征求图案美观、寓意新颖的结婚证书式样。
盛况空前的首届集团结婚典礼
自社会局规定4月3日举行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后,各界适龄男女前往申请登记者,颇为踊跃。
社会局为慎重起见,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
3月10日,社会局公布了首届集团结婚名单。
登记报名的共60对,经核准调查,59对新人获
准参加首届典礼。
名单公布后,结婚人开始按社会局排定的次序办理手续。
3月28日前,有两对结婚人因不符合规定而退出,因此,最后参加典礼者共57对。
在婚礼举行的前一天,即4月2日
下午,先期举行了婚礼演习。
4月3日,上海市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典礼如期在市
政府大礼堂隆重举行。
下午l点半钟,市政府的汽车陆续把
结婚人接到大礼堂。
证婚人、主婚人、全体工作人员亦先后赶到。
观众潮水般涌向江湾的市政府,达近万人之多。
为了确保婚礼顺利进行,上海市公安局出动大批警察维持秩序。
下午3时,在一片欢呼声中,婚礼正式开始。
身着蓝袍黑马褂的证婚人吴铁城、吴醒亚微笑着走上礼台,尾随其后入席的是主婚人及介绍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人入席。
随着司仪王先青一声高呼,上海市公安局音乐队奏响了欢快的婚礼进行曲,身穿亚美织绸厂特制的新生活集团结婚礼服的57对佳偶缓缓步入礼堂。
新娘白衣披纱,胸佩证章及扎花,手持缀有粉色绸带的鲜花。
新郎蓝袍黑马褂,胸前亦戴证章及扎花。
全体结婚人立于规定地点后,在司仪的带领下合唱国民党党歌。
唱毕,即开始登台行礼,每两对同时进行。
先由司仪王先青报告行礼者双方姓名,然后,新郎、新娘分别由社会局第四科科长张秉辉、陈国伟夫妇引导,从扶梯登台,面对孙中山遗像肃立,随即向国民党党旗和孙中山遗像行最敬礼(三鞠躬),然后新郎新娘相互两鞠躬,向证婚人一鞠躬。
站立左方的吴铁城将印制精美的结婚证书授予新郎,站在右边的吴醒亚将刻有太极图形和“新生活集团结婚”字样的纯银纪念章授予新娘,新郎新娘向证婚人一鞠躬以表谢意。
随后新郎新娘携手退下,立于规定位置。
全体新人登台行礼完毕后,由吴铁城宣读结婚证词。
接
下来吴铁城再宣读训词,指明实行集团结婚的重要性,勉励新婚夫妇为倡行新风尚作出贡献。
训词宣读完毕后,即由张莲青女士奏琴,在悠扬的钢琴曲中,新郎新娘相携着退出礼堂,到市政府广场由王开照相馆照合影。
婚礼于下午4时3刻结束,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庄重肃穆。
原拟婚礼完毕后,市长和社会局局长夫妇将在市政府食堂举行联欢宴招待新人,后来改为用这项经费购赠纪念品,作永久之纪念。
自上海市发起集团结婚后,各地纷起仿效。
北平、天津、汉口、无锡、嘉定等大中城市亦着手筹备举办集团结婚。
集团结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开始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