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第十三章 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235.50 KB
- 文档页数:12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根本地位和基本原则。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是指国家、集体和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的经济性质的财产,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形式,是我国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改革完善按劳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经济制度安排。
我国通过不断改革完善按劳分配制度,实现了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制度设计。
3.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和引导,保持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二、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家保障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公有制经济法律制度。
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和促进工业、农业、物资等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为城乡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条件。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国通过不断完善城乡经济发展规划,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城乡产业互补和协调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四、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权益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劳动者自主管理、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权利,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险、医疗等权利。
”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我国通过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实施劳动保障政策,加强劳动者培训和提高技能水平等措施,有效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一、《宪法》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120003(二)课程英文名称:Constitutional Law(三)开课对象:非法律专业本科学生(法政类基础课)(四)课程性质:宪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属于法政类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法学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价值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研究宪法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以及实施保障等。
(五)教学目的通过宪法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宪法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法学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制度和宪法实施三大部分,具体分二十三章。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宪法理念。
讲授时要注意国家新修订和颁布的宪法修正案和宪法性法律的相关规定。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期授课计划(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八)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 ,期末成绩占8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绪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历史发展,领会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一)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二)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四、编写本教材的基本思路五、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二)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方法第一章宪法的概念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正确认识宪法的本质,理解宪法的含义,领会和掌握宪法的分类。
政治教案-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一、引言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人民权益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在我国,宪法对于经济制度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以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为主题,对宪法中关于我国经济制度的规定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宪法规定的我国经济基本制度根据我国宪法,我国的经济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全民所有制经济指的是国家所有的经济,通过国家的组织和管理进行生产和分配。
集体所有制经济指的是农村集体经济和城镇集体经济,通过集体组织和管理进行生产和分配。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维护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 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宪法规定的我国经济制度原则我国宪法还规定了我国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保护和促进农民利益等。
1. 公有制为主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宪法还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宪法还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以计划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辅助的经济运行体制”。
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经济制度中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特点。
4. 保护和促进农民利益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农民的合法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积极地、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
司考宪法知识点: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引言在司法考试中,宪法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领域。
其中,涉及到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宪法的角度探讨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国家层面上对经济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套基本制度体系。
它涉及到国家经济的性质、国家经济的组织方式以及对经济活动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1. 社会主义制度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指国家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劳动人民共同建设的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承担着调节和协调经济活动的重大责任。
2. 公有制度原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一。
公有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占有和掌握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形式。
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国家对经济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3. 市场经济原则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原则是指在国家主导下,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双方通过价格和自由竞争来进行自主交易,市场机制起到了分配资源的作用。
四、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1.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并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基础,而社会公正是目的。
国家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社会公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2. 国家调控和市场机制并存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既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又允许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
国家依靠法律、规章制度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和管理,同时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3.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并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
国家的基本制度
1、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与宪法修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2、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我国宪法关于基本文化制度的规定;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道德教育的规定。
3、家政权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典型国家(二元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议会共和制、半总统半议会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性质)。
4、国的选举制度(结合2010年《选举法》的第五次修正)
选举制度的四大基本原则(重点是选举权的普遍性、平等性原则);选举的组织机构(直选、间选);选举的程序(直接选举:选区划分、代表候选人的提出、投票与委托投票、当选、罢免;间接选举:代表候选人的提出、辞职与罢免);港澳台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
5、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形成的原因;行政区域划分(行政区域的现状、区划变更的法律程序)。
6、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自治机关(人大、政府);自治权的范围(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的制定与批准;变通执行上级机关决议、决定等的程序)。
7、别行政区制度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范围;中央与特区的关系(重点是中央对特区享有的权力);特区的政治体制(特首的产生与任免;立法机关的权力、司法机关的体制与重要职务的任免);特区的法律制度。
2016司考《宪法学》考点:基本经济制度,司法考试讲义
相信考生们2016年司考宪法都复习得差不多了吧,快来查漏补缺吧,详情请看本文“2016司考《宪法学》考点:基本经济制度”由司法考试网整理而出,祝您顺利通过司法考试!
一、经济制度的概念(略)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一)全民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矿藏、水流、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和农村、城市郊区的土地可以由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
(二)集体所有制经济
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人经济和私营经济等经济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
三、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
”“国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中国宪法中涉及到的文化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权利: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文化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以及享有知识产权的权利等。
宪法保障公民在文化领域的基本权益,鼓励并保护公民的创造性和表达自由。
2. 文化事业:中国宪法将文化事业确定为国家基本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强调国家支持和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宪法要求国家建立健全的文化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比重。
3. 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国宪法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国家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宪法还强调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团结。
4. 文化产业:中国宪法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强调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创新。
5. 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宪法倡导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强
调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对话,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以上是中国宪法中涉及到的一些关于文化制度的内容,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具体的细则和政策由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法规予以补充和具体规定。
考研宪法学背诵材料一、国家基本制度1.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政治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经济制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 文化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二、公民基本权利1. 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2. 人身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
3. 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
4. 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 文化教育权利:包括受教育权、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6. 社会经济权利:包括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等。
7. 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的特殊保护:国家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保障他们的生活和福利。
三、国家机构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元首,负责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等职权。
3. 国务院:最高行政机关,负责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和决议。
4.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司法机关,分别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四、宪法修正案1. 宪法修正案的制定和通过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2. 宪法修正案的内容应当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得与宪法的其他条款相抵触。
3. 宪法修正案的效力应当追溯到修正案通过之日。
五、宪法效力与保障1.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 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等都必须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商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制度
商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制度是指商业活动所涉及的经济组织、政府政策和社会观念
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商的制度:
经济制度:
1. 所有权制度:商业活动的基础是私人所有权,即个人或组织对生产资料和商业资产的所有权。
2. 市场制度:商的经济活动在市场中进行,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制度的
核心特征。
3. 合同制度:商业活动基于合同,买卖双方通过签署合同明确交易条款和责任义务。
政治制度:
1. 法治制度:商业活动需要有法律保障,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和监管措施来规范商业行为,保证
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2. 行政制度: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商业活动的监管、监测和执法工作。
3. 税收制度:政府通过征收税收的方式融资,为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支持商业发展。
文化制度:
1. 商业伦理:商业活动受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如诚信、责任和名誉等,商人有一定的道德和伦
理要求。
2. 社会文化习俗:商业活动在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下进行,如节日购物、礼仪习惯等。
3. 教育制度:商业教育在培养商业人才和企业家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商业文化。
这些制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商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为商业活动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
规则,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宪法讲座-国家基本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基本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综合.文化制度主要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学艺术事业,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文物事业,图书馆事业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文化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国家性质.文化制度的三个层次是:第一层次,即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个层次上的文化近义于社会文明;第二层次,特指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个意义上的文化近义于社会的精神文明;第三层次,最狭义的文化则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特定的社会事业。
第二层次的文化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只不过,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而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能够准确全面地说明一个国家的性质;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必须加上制度文明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近代意义的宪法产生以来,文化制度便成为宪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但是,不同国家的宪法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具有很大的差异。
早期资产阶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对文化制度的规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容狭窄,仅限于著作权、教育等几个方面;第二,大多从公民权利的角度间接反映文化制度的某些内容,对国家发展文化的政策规定极少;第三,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大多来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学说,因而强调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鼓吹资产阶级政治哲学和道德理想。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向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过渡,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制度渐趋于完善,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也随之丰富起来,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不仅详尽地规定公民的文化权利,而且还明确地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文化政策。
这部宪法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文化制度,后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宪法所效仿:概括说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容广泛具体.涉及教育、艺术、科学、学术、文化、语言、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第二,直接明确规定国家的基本文化政策;第三,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时代特点,因而有强调福利国家、全民国家的思想。
制度范围及内容制度是指在组织、社会、国家等各个层面上为保持秩序、规范行为而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规范和程序。
制度范围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方面展开论述,并详细介绍这些制度的内容。
一、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指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来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规则和程序。
法律制度包括宪法制度、民法制度、刑法制度、行政法制度等多个方面。
1. 宪法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公民权益等基本原则和制度。
宪法制度包括宪政制度、民主制度、权力分立制度等。
2. 民法制度:民法是民事活动的统一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婚姻家庭制度、财产权益制度、侵权责任制度等。
民法制度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 刑法制度:刑法是国家对危害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体系。
刑法制度规定了刑责和刑罚的适用条件、程序和限制,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4. 行政法制度:行政法是调整行政行为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包括行政组织制度、行政程序制度、行政责任制度等。
行政法制度旨在规范行政主体行为,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利益。
二、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为实现资源配置、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市场监管等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机制。
经济制度包括市场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产权制度等。
1. 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经济组织方式。
市场经济制度包括市场竞争制度、价格形成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等。
市场经济制度的目的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2. 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是国家通过计划来统一调整经济活动,确定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方向和规模。
计划经济制度包括计划指标制度、计划执行制度、计划调度制度等。
计划经济制度的目的是实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 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对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范和保护。
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宪法学解释单飞跃*徐开元”目次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宪法表达:历史演进与规范体系二、基本经济制度的规范内涵:制度中的权利与权力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施:从经济宪法到经济法四、结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下简称基本经济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形成的重大经济理论成果与制度成果。
在法律维度中,基本经济制度已经成为重要的 宪法范畴与纲领性宪法规范,拥有特定的表达方式、规范内涵与实践指向。
本文旨在 对基本经济制度进行经济宪法学解释,观察其宪法表达,阐释其规范内涵,考察其实施 方式,以期对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统领的经济法形成系统性认识,探讨经济宪法对经济 法的影响。
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基 本经济制度”,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狭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度”,也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作为宪法范畴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狭义的,《宪 法》第6条第2款中对所有制结构作了直接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条款尚不能表达基本经济制度的全部《宪法》内涵。
事实上,*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讲师。
4 经济法论坛(第24卷)我国历部《宪法》中的所有制结构均表现为由数个条文组成的规范体系,且规范内容发 生过明显变化。
因此,首先,要纵向考察所有制结构在历部宪法中的变迁及其逻辑,发 现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逻辑与历史任务;其次,要横向梳理基本经济制度在现行《宪 法》中的规范体系,分析其内容与结构。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宪法表达:历史演进与规范体系(一)所有制结构在宪法中的历史演进及其逻辑总的来看,我国历部《宪法》中的所有制结构规范均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生产资 料所有制的类型;二是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即各类经济成分;三是不同经济成分在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四是国家对各类经济成分的基本政策。
司考宪法学重难点:基本文化制度一、文化制度的概念与特点(一)文化制度的概念文化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基本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综合。
文化制度主要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学艺术事业,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文物事业,图书馆事业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
就其内容而言,文化制度大致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第二层次的文化则特指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其本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文明,只不过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而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一般而言,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能够比较清楚地说明一个国家的性质,而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却很难达到这个目的——要达到说明国家性质的目的,还必须加上制度文明。
第三层次即最狭义的文化则限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特定的社会事业。
(二)文化制度的特点文化制度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制度具有阶级性。
文化制度体现了统治阶级文化价值观,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思想和情感,起着建立有利于统治阶级文化社会秩序的作用。
2.文化制度具有历史性。
文化制度的历史性源于文化的历史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作为规范文化活动和调整文化社会关系的文化制度因此也具有历史性的特点。
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的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3.文化制度具有民族性。
文化是人类智慧、思想、情感凝聚成的社会财富,不同民族有自己特殊的智慧、思想和情感,因而使得各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不同民族的国家的文化制度所体现出的这种民族特色就是文化制度的民族性。
文化制度的民族性在宗教制度、教育制度中表现得尤为鲜明。
二、文化制度在各国宪法中的表现近代意义的宪法产生以来,文化制度便成为宪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